2024年春期第一次模拟九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两大题,25个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1. 黄帝的故乡在河南新郑,夏后氏的大禹受封于河南禹州,除此之外,中原这块古老的土地还有盘古开天、神农尝草、愚公移山等众多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这反映了( )
A. 神话传说,皆自中原 B. 神话传说只是美好想象
C. 人文初祖,开疆拓土 D. 中原地区历史底蕴深厚
2. 热爱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下列各学派的思想中蕴含和平理念的是( )
A. “无为而治” B. “仁者爱人”
C. “兼爱”“非攻” D. 提倡“法治”
3. 中国历史上迁都的因素有很多,如战争、改革、环境等。下列事件中,为了推进改革、学习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
A. 商朝盘庚迁殷 B.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C. 明成祖迁都北京 D.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4.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汉唐一千年,中国运往西方的技术和物产包括铸铁、凿井、丝织和造纸技术,以及丝织品、茶叶等物产。西方经此输入中国的物产包括玻璃器皿,以及改良马、香料、葡萄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对外来商品没有要求 B. 西方在交往中占主导地位
C. 物质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 D. 中国在交往中占主导地位
5. 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古文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赖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而这一思维方式需要一个制度性的保证,可以代代延续,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这个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6. 江淮以及苏杭地区,战国、西汉曾为瘴气重病区,但至隋唐时,瘴气已经完全销声匿迹。秦汉时,人们认为“南方恶地,疾病流行,环境卑湿”;但在唐人观念中,江南地区已变成为令人向往的地区,白居易曾说“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江南已成为经济重心 B. 南方防疫经验丰富
C. 南方农耕区的拓展 D. 隋朝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交流
7. 以下两位唐宋名家前后期作品风格的变化说明( )
人物 前期作品 后期作品
杜甫 荡胸生曾云,决胜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A. 国家命运影响文学作品 B. 传世佳作均出自乱世
C. 唐诗宋词应属可信史料 D. 诗词不具备个人情感
8.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有学者认为郑和所处时期的明朝作为当时的世界大国承担了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强大而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希望当今世界大国之一的美国向昔日明朝学习。上述材料认为( )
①郑和为明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②郑和时期明朝国力强盛
③郑和时期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④郑和时期明朝对外传播了和平和友谊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 文物是一个民族成长的符号和记忆,圆明园的废墟正是对历史的记忆与民族危亡的警醒。圆明园遗址主要警醒我们不要忘记的历史是( )
A. 英法联军侵华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北洋军阀割据
10. 如表说明洋务运动中( )
汉阳铁厂 成立之初是为军事工厂提供钢铁原料,后来逐渐涉及民用生产领域
电报总局 成立之初是为军事部门提供信息支持,甲午战争后逐渐涉及民用领域
A.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 B. 军事企业带动民用企业发展
C. 近代科技人才得到快速培养 D. 欧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侵略
11. 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变化表明( )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日益成熟 B. 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上升
C. 知识分子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 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潮
12. 下面两个建筑见证了中国共产党( )
A. 从单枪匹马到国共合作 B. 从国共对峙到国共合作
C 从中心城市暴动到农村包围城市 D. 从幼年到成熟
13. 中国从1978年到2012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9.9%,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快了七个百分点。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11位,2010 年跃居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 五年计划的逐步实施 B.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初步确立
C.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D. “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
14. 2024年春运期间出现的连日暴雪、冻雨等极端天气,导致高铁大面积降速、停运,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绿皮火车挺身而出,拉着高铁走完最艰难的道路,送广大乘客回家过年。以上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的( )
A. 中国速度与中国温度 B. 科技引领经济发展
C. 高新技术弊端日益凸显 D. 旅游业、交通业发展迅速
15. 欧洲文明长期以来吸引着世界的眼球。欧洲人强烈的反省精神打造了哲学的深度,不断追寻的精神开创了民主的先河,在与蒙昧和野蛮的交战中,逐渐形成了复杂而独特的“欧洲模式,在世界其他文化中都可以找到欧洲文明的影子。上述材料中提及的“欧洲文明”的源头是( )
A. 古希腊文明 B. 古巴比伦文明 C. 古埃及文明 D. 古印度文明
16. 中世纪西欧大学生的生活既艰苦又愉快。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余,还有唱歌、跳舞、击剑和打球等活动。据此可知,中世纪西欧大学( )
A. 推动城市兴起 B. 关注人的发展
C. 摆脱教会控制 D. 强化国王权力
17. 有法国政治家评价拿破仑:“没有多少人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以外还影响着如此多的人如果说他的辉煌能够抵挡时间的侵蚀,那是因为他的生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产生了种亲密的回响。”并称赞他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下列最能体现拿破仑“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的是
A. 发动“雾月政变” B. 废除了封建专制
C. 编纂了《民法典》 D. 打败了反法同盟
18.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遗传变异”等影响巨大的观点,并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最直接的社会意义是( )
A. 使人们摆脱宗教束缚 B.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C. 验证教会观点的正确 D. 进一步挑战教会权威
19.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这样的评价:“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 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B. 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
C. 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D. 彻底结束了列强瓜分世界历史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在某次会议中谈道:“虹有很多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混合成一条灿烂夺目的彩练……我们各国的不同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团结一致地为我们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采取行动的。”下列行动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
A. 德国突袭波兰 B. 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
C. 珍珠港事件爆发 D.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尼罗河定期泛滥了几千年都没有成灾,反而给下游带来了一层厚厚的淤泥……古埃及农民只用简单的石锄木犁就能得到好收成。古埃及国王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奴役古埃及农民,利用尼罗河有利自然条件创造的无数财富,驱赶千千万万的奴隶、农夫和工匠,在炎日酷热之下雕琢堆砌石头……。
材料二 就华夏文明本身而言,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夏季雨水集中,暴雨冲刷黄土,河水变成滚滚泥沙;春季和初夏,降水不足,又会引起严重干旱。古代华夏先民就是在与大自然的应战中,发展了农业,创造了文明。中国史不绝书的水旱灾害,使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重视兴修水利。……频繁的水旱灾害,使中国先民形成强烈的以农为本、广占土地、囤积谷物的观念,把它看作长治久安的保证。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古埃及和古代中国文明发展自然条件的异同。
(2)综上所述,指出材料三中两个文物所包含的主要历史信息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3)举一例文明成果或事件,说明其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机经过了走西方的路、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探索。由于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后来,毛泽东号召要立足中国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上独立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摘编自王开玺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等
(1)给材料一拟一个恰当的主题。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相关史实,分析近代中国发生从走西方的路到走俄国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转变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在学中国道路选择的历史后你有什么认识?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表示:“11月23日,美“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过航台湾海峡,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全程抵近跟监警戒,美方此举制造安全风险,破坏地区稳定,战区部队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反制一切威胁挑衅,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材料二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人民军队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是保卫红色江山、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柱石,也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1)根据材料一说出中国不断加强军事力量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军事力量迅速发展的原因。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殖民地时期(建国前)美国共有九所高等学院,成为现代美国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石。……殖民地学院是美国殖民地时代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它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在殖民地学院中孕育的独立的思想影响着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使他们在思想上更为成熟,当革命时机到来时,这些人便在实践中实现他们的抱负,从而开创了人们历史的新篇章。
---《试论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对其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下图是1870-19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
年份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70年 32 10 13 23
1900年 18 7 16 31
材料三 据统计,美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而当时,在1万人中的大学生: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生产方法都是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发明和改进,大部分是德国发明的;而缝纫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美国国发明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殖民地学院“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表格内容,说明美国经济地位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内容,分析美国经济地位在1900年超过英国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在发展方面可以汲取的经验。
25. 阅读下列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2024年春期第一次模拟九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两大题,25个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1. 黄帝的故乡在河南新郑,夏后氏的大禹受封于河南禹州,除此之外,中原这块古老的土地还有盘古开天、神农尝草、愚公移山等众多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这反映了( )
A. 神话传说,皆自中原 B. 神话传说只是美好想象
C. 人文初祖,开疆拓土 D. 中原地区历史底蕴深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黄帝的故乡在河南新郑,夏侯氏的大禹受封于河南禹州”“中原这块古老的土地还有盘古开天,神农尝草,愚公移山等众多古代神话”的描述说明中原地区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反映出中原地区历史底蕴十分深厚,D项正确;神话传说,皆自中原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未对神话传说进行评价,排除B项;“人文初祖”指的是黄帝和炎帝,与材料中的盘古开天,愚公移山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 热爱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下列各学派的思想中蕴含和平理念的是( )
A. “无为而治” B. “仁者爱人”
C. “兼爱”“非攻” D. 提倡“法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纷争。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其思想中蕴含着和平的理念,C项正确;道家学说主张无而治、道法自然等观点,无法体现“和平理念”,排除A项;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但没有体现“和平理念”,排除B项;韩非子的法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没有体现“和平理念”,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中国历史上迁都的因素有很多,如战争、改革、环境等。下列事件中,为了推进改革、学习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
A. 商朝盘庚迁殷 B.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C. 明成祖迁都北京 D.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因为北魏的都城地处偏僻的平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想要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来治理和统一中原地区;他想要迁都来获得汉族地主的认可的正统地位;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B项正确;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排除A项;明成祖迁都北京是为了巩固统治和明朝的战略安全,排除C项;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是因为抗日战争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B项。
4.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汉唐一千年,中国运往西方的技术和物产包括铸铁、凿井、丝织和造纸技术,以及丝织品、茶叶等物产。西方经此输入中国的物产包括玻璃器皿,以及改良马、香料、葡萄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对外来商品没有要求 B. 西方在交往中占主导地位
C. 物质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 D. 中国在交往中占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中国运往西方的技术和物产包括铸铁、凿井、丝织和造纸技术,以及丝织品、茶叶等物产。西方经此输入中国的物产包括玻璃器皿,以及改良马、香料、葡萄等”可知,丝绸之路的特点是物质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C项正确;据题干可知西方许多商品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排除A项;据题干可知中国许多商品经丝绸之路运往西方,排除B项;中西方双方都有商贸往来,无法体现中国在交往中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5. 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赖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而这一思维方式需要一个制度性的保证,可以代代延续,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这个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庸之道出自儒家文化。从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为了宣传继承这种思想,隋朝创立的延续了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对中华文明经典的延续功不可没,C项正确;世袭制是王位、帝位及爵位世代相传的制度,与题干材料“避免了文化失记”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社会秩序和文化记忆,而分封制、行省制都是政治制度,不具有延续性,排除BD项。故选C项。
6. 江淮以及苏杭地区,战国、西汉曾为瘴气重病区,但至隋唐时,瘴气已经完全销声匿迹。秦汉时,人们认为“南方恶地,疾病流行,环境卑湿”;但在唐人观念中,江南地区已变成为令人向往的地区,白居易曾说“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江南已成为经济重心 B. 南方防疫经验丰富
C. 南方农耕区拓展 D. 隋朝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战国到西汉,江淮及苏杭地区是瘴气重病区,但到隋唐时期,瘴气完全消失,同时人们对江南地区的看法也从“恶地”变为“令人向往的地区”,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是由于南方农耕区的拓展和人口的增加,使得这些地区的环境得到了改善,瘴气等疾病也相应减少,C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虽然到了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此时的经济重心并没有完成南移,排除A项;防疫经验丰富可能会对疾病的控制有一定帮助,但瘴气的消失更可能与自然环境的改变或其他因素相关,而不仅仅是防疫经验,排除B项;隋朝大运河的开通确实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但它主要影响的是交通和贸易方面,对于瘴气的消失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 以下两位唐宋名家前后期作品风格的变化说明( )
人物 前期作品 后期作品
杜甫 荡胸生曾云,决胜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A. 国家命运影响文学作品 B. 传世佳作均出自乱世
C. 唐诗宋词应属可信史料 D. 诗词不具备个人情感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可知,杜甫和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风格发生较大变化,结合所学史实及材料“天宝”“世乱”“不肯过江东”可知,杜甫经历安史之乱,李清照经历靖康之变,二人诗词风格的变化表明国家命运或社会现实影响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反映一定社会现实,A项正确;传世佳作并非都出自乱世,杜甫、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反映的并非乱世,排除B项;唐诗宋词都带有作者的个人情感,所以不属于客观的可信史料,排除C项;题干中杜甫和李清照的作品都饱含作者的个人情感,排除D项。故选A项。
8.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有学者认为郑和所处时期的明朝作为当时的世界大国承担了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强大而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希望当今世界大国之一的美国向昔日明朝学习。上述材料认为( )
①郑和为明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②郑和时期明朝国力强盛
③郑和时期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④郑和时期明朝对外传播了和平和友谊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强大却不称霸”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之所以能够七次远下西洋得益于明朝前期强盛的国力,促进了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传播了和平友谊,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厚往薄来”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郑和曾七次远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并没有给大明王朝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反而因浩大的航海活动使明朝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9. 文物是一个民族成长的符号和记忆,圆明园的废墟正是对历史的记忆与民族危亡的警醒。圆明园遗址主要警醒我们不要忘记的历史是( )
A. 英法联军侵华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北洋军阀割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一路烧杀,1860年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掠夺珍宝,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圆明园,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没有攻占北京,排除B项;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圆明园已经被烧毁,排除C项;北洋军阀割据与圆明园遗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如表说明洋务运动中( )
汉阳铁厂 成立之初是为军事工厂提供钢铁原料,后来逐渐涉及民用生产领域
电报总局 成立之初是为军事部门提供信息支持,甲午战争后逐渐涉及民用领域
A.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 B. 军事企业带动民用企业发展
C. 近代科技人才得到快速培养 D. 欧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侵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汉阳铁厂发展的原因是由于“成立之初是为军事工厂提供钢铁原料,后来逐渐涉及民用生产领域”;电报总局发展起来的原因是由于“成立之初是为军事部门提供信息支持,甲午战争后逐渐涉及民用领域”。所以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的发展是由军事工业带动的,B项正确;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是在一战时期,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排除C项;一战时期欧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
11. 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变化表明( )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日益成熟 B. 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上升
C. 知识分子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 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劳工群体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可知,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劳工阶层,说明知识分子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开始重视劳工阶级的力量,C项正确;题干中看不出中共成立的条件日益成熟,排除A项;题干中显示的是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劳工阶层,看不出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上升,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到社会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2. 下面两个建筑见证了中国共产党( )
A. 从单枪匹马到国共合作 B. 从国共对峙到国共合作
C. 从中心城市暴动到农村包围城市 D. 从幼年到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是为纪念二七工人大罢工(即京汉铁路大罢工)而建,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1924年5月黄埔军校在广州黄埔成立,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它标志着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国共两党合作后,领到了国民革命运动。故两幅图片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单枪匹马到国共合作,A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从国共对峙到国共合作,排除B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共产党从城市走向农村道路,排除C项;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共产党从幼年逐渐走向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中国从1978年到2012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9.9%,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快了七个百分点。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11位,2010 年跃居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 五年计划的逐步实施 B.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初步确立
C.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D. “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从1978年到2012年”可知,经济平均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增长说明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从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C项正确;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实施,不是题干成就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初步确立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不是从1978年到2012年取得上述成就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指的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的重要影响是洗雪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排除D项。故选C项。
14. 2024年春运期间出现的连日暴雪、冻雨等极端天气,导致高铁大面积降速、停运,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绿皮火车挺身而出,拉着高铁走完最艰难的道路,送广大乘客回家过年。以上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的( )
A. 中国速度与中国温度 B. 科技引领经济发展
C. 高新技术的弊端日益凸显 D. 旅游业、交通业发展迅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2024年春运期间出现连日暴雪、冻雨等极端天气,导致高铁大面积降速、停运,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绿皮火车挺身而出,拉着高铁走完最艰难的道路,送广大乘客回家过年。”可知,题干反映了中国积极应对突发事件,让乘客回家过年,体现了中国速度与中国温度,A项正确;科技引领经济发展与题干“绿皮火车挺身而出,拉着高铁走完最艰难的道路,送广大乘客回家过年。”无关,排除B项;突发天气导致高铁大面积降速、停运,并不能说明高新技术的弊端日益凸显,排除C项;旅游业、交通业发展迅速与题干所述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 欧洲文明长期以来吸引着世界的眼球。欧洲人强烈的反省精神打造了哲学的深度,不断追寻的精神开创了民主的先河,在与蒙昧和野蛮的交战中,逐渐形成了复杂而独特的“欧洲模式,在世界其他文化中都可以找到欧洲文明的影子。上述材料中提及的“欧洲文明”的源头是( )
A. 古希腊文明 B. 古巴比伦文明 C. 古埃及文明 D. 古印度文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给出“开创了民主的先河”可知是古希腊文明,古代希腊半岛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雅典是希腊最重要的城邦之一,雅典民主开创民主政治的先河,雅典正是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文明中的大部分辉煌。根据题意,A项正确;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都属于亚洲文明,排除BD项;古埃及文明,属于非洲文明,排除C项。故选A项。
16. 中世纪西欧大学生的生活既艰苦又愉快。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余,还有唱歌、跳舞、击剑和打球等活动。据此可知,中世纪西欧大学( )
A. 推动城市兴起 B. 关注人的发展
C. 摆脱教会控制 D. 强化国王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世纪西欧大学生的生活既艰苦又愉快。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余,还有唱歌、跳舞、击剑和打球等活动。”可知,中世纪西欧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余,还有唱歌、跳舞、击剑和打球等活动。由此可见中世纪西欧大学既关注学科的实用性,又关注人的自身发展,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中世纪大学课程关注人的发展,未涉及城市兴起,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中世纪大学课程关注人的发展,未体现摆脱教会控制,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中世纪大学课程关注人的发展,未阐述强化国王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7. 有法国政治家评价拿破仑:“没有多少人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以外还影响着如此多的人如果说他的辉煌能够抵挡时间的侵蚀,那是因为他的生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产生了种亲密的回响。”并称赞他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下列最能体现拿破仑“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的是
A. 发动“雾月政变” B. 废除了封建专制
C. 编纂了《民法典》 D. 打败了反法同盟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拿破仑编纂的《民法典》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重要成果,也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它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功绩最能体现拿破仑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也最能体现他的生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产生了一种亲密的回响”,C项正确;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以解除雅各宾派过激主义威胁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借口,发动兵变,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雾月政变”。这一历史事件跟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关系不大,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废除了封建专制统治,拿破仑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初期的成果,排除B项;拿破仑打败反法同盟,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8.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遗传变异”等影响巨大的观点,并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最直接的社会意义是( )
A. 使人们摆脱宗教束缚 B.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C. 验证教会观点的正确 D. 进一步挑战教会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并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可知,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学界掀起一场伟大的革命。因此,这些观点在当时最直接的社会意义是进一步挑战教会权威,D项正确;一个进化论不足以使人们摆脱宗教束缚,排除A项;“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说明进化论产生的影响与经济发展无关,没有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说明进化论否定了教会的观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9.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这样的评价:“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 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B. 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
C. 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D. 彻底结束了列强瓜分世界的历史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了中国、印度、埃及、非洲在未来可能会实现独立,表明一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排除A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结束了列强瓜分世界的历史,排除D项。故选B项。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在某次会议中谈道:“虹有很多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混合成一条灿烂夺目的彩练……我们各国的不同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团结一致地为我们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采取行动的。”下列行动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
A. 德国突袭波兰 B. 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
C. 珍珠港事件爆发 D.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们各国的不同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团结一致地为我们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采取行动的”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1月,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D项正确;德国突袭波兰标志二战的全面爆发,排除A项;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标志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排除B项;珍珠港事件爆发标志者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排除C项。故选D项。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尼罗河定期泛滥了几千年都没有成灾,反而给下游带来了一层厚厚的淤泥……古埃及农民只用简单的石锄木犁就能得到好收成。古埃及国王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奴役古埃及农民,利用尼罗河有利自然条件创造的无数财富,驱赶千千万万的奴隶、农夫和工匠,在炎日酷热之下雕琢堆砌石头……。
材料二 就华夏文明本身而言,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夏季雨水集中,暴雨冲刷黄土,河水变成滚滚泥沙;春季和初夏,降水不足,又会引起严重干旱。古代华夏先民就是在与大自然的应战中,发展了农业,创造了文明。中国史不绝书的水旱灾害,使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重视兴修水利。……频繁的水旱灾害,使中国先民形成强烈的以农为本、广占土地、囤积谷物的观念,把它看作长治久安的保证。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古埃及和古代中国文明发展自然条件的异同。
(2)综上所述,指出材料三中两个文物所包含的主要历史信息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3)举一例文明成果或事件,说明其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
【答案】(1)相同点:都发源于河流沿岸。
不同点:尼罗河定期泛滥并未成灾,为人们带来沃土,中国水旱灾害频繁。
(2)关系:①优越的地理条件,富裕的农业生产,为金字塔的修建奠定了经济基础;②古代中国水旱灾害频繁,出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
(3)举例:①战国时期修建都江堰,与中国频繁的水旱灾害给人民带来灾难密切相关;②古埃及的太阳历的制定与尼罗河的涨潮规律密切相关。
【解析】
【小问1详解】
相同点:据材料“尼罗河定期泛滥了几千年都没有成灾,反而给下游带来了一层厚厚的淤泥……古埃及农民只用简单的石锄木犁就能得到好收成”可知,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而材料“就华夏文明本身而言,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夏季雨水集中,暴雨冲刷黄土,河水变成滚滚泥沙;春季和初夏,降水不足,又会引起严重干旱”可知,华夏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故二者都发源于河流沿岸。
不同点:据材料“尼罗河定期泛滥了几千年都没有成灾,反而给下游带来了一层厚厚的淤泥……古埃及农民只用简单的石锄木犁就能得到好收成”可知,尼罗河定期泛滥并未成灾,为人们带来沃土;据材料“就华夏文明本身而言,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夏季雨水集中,暴雨冲刷黄土,河水变成滚滚泥沙;春季和初夏,降水不足,又会引起严重干旱”可知,华夏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但中国水旱灾害频繁。
【小问2详解】
关系: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胡夫金字塔,古埃及优越的地理条件,富裕的农业生产,为金字塔的修建奠定了经济基础;据材料可知,图片是大禹治水,反映了古代中国水旱灾害频繁,出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
【小问3详解】
举例:据所学可知,可以从都江堰、太阳历、尼罗河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战国时期修建都江堰,与中国频繁的水旱灾害给人民带来灾难密切相关;而古埃及的太阳历的制定与尼罗河的涨潮规律密切相关。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机经过了走西方的路、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探索。由于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后来,毛泽东号召要立足中国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上独立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摘编自王开玺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等
(1)给材料一拟一个恰当的主题。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相关史实,分析近代中国发生从走西方的路到走俄国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转变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在学中国道路选择的历史后你有什么认识?
【答案】(1)主题:近代中国的探索历程。
(2)原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革命实践。
(3)认识:近代中国道路的选择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要立足本国实际,不能盲目照搬他国经验;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消化和吸收。
【解析】
【小问1详解】
主题:材料一展示了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对先进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探索。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走西方的路,是因为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仁人志士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来振兴国家。然而,由于国情差异,这些尝试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走俄国的路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人看到了另一种革命模式,开始尝试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革命实践,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原因。走自己的路是因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小问3详解】
认识与感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经历了艰难曲折。这告诉我们,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应该根据自身国情来选择,不能盲目效仿别国。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发展道路的选择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调整。我们应该以史为鉴,珍惜现有的发展成果,继续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表示:“11月23日,美“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过航台湾海峡,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全程抵近跟监警戒,美方此举制造安全风险,破坏地区稳定,战区部队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反制一切威胁挑衅,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材料二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人民军队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是保卫红色江山、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柱石,也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1)根据材料一说出中国不断加强军事力量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军事力量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目的:遏制敌人对中国的武装威胁;维护国家安全,捍卫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2)影响: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防卫作战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原因:党中央的重视;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飞速发展;走科技强军之路;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人民的支持;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目的:根据材料一“全程抵近跟监警戒,美方此举制造安全风险,破坏地区稳定,战区部队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反制一切威胁挑衅,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可知,中国不断加强军事力量建设的目的是遏制敌人对中国的武装威胁;维护国家安全,捍卫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小问2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二“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柱石,也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可知,中国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防卫作战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综合国力、科学技术、科学家、人民、军队传统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中国军事力量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党中央的重视;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进步,走科技强军之路。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人民的支持;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等。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殖民地时期(建国前)美国共有九所高等学院,成为现代美国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石。……殖民地学院是美国殖民地时代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它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在殖民地学院中孕育的独立的思想影响着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使他们在思想上更为成熟,当革命时机到来时,这些人便在实践中实现他们的抱负,从而开创了人们历史的新篇章。
---《试论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对其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下图是1870-19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
年份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70年 32 10 13 23
1900年 18 7 16 31
材料三 据统计,美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而当时,在1万人中的大学生: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生产方法都是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发明和改进,大部分是德国发明的;而缝纫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美国国发明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殖民地学院“促进了历史发展”?
(2)根据材料二表格内容,说明美国经济地位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内容,分析美国经济地位在1900年超过英国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在发展方面可以汲取的经验。
【答案】(1)殖民地学院为现代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
(2)变化:美国经济由世界第二跃居世界第一。
(3)原因:在教育发展的程度方面,美国高于英国;在重要发明和生产管理方面,美国领先于英国。
(4)大力发展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说明:根据材料“殖民地时期(建国前)美国共有九所高等学院,成为现代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石”可知为现代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根据材料“在殖民地学院中孕育的独立的思想影响着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使他们在思想上更为成熟”可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根据材料“当革命时机到来时,这些人便在实践中实现他们的抱负,从而开创了人们历史的新篇章”可知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美国所占据比重从23%上升到31%可知,美国经济由世界第二跃居世界第一。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美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而当时,在1万人中的大学生: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可得出在教育发展的程度方面,美国高于英国;根据“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发明和改进,大部分是德国发明的;而缝纫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美国国发明的。”得出在重要发明和生产管理方面,美国领先于英国。
【小问4详解】
启示和经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结合材料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可知大力发展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等角度进行概括。
25. 阅读下列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
【答案】和平合作、互学互鉴促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追求。自古以来,人类的和平交往带来社会进步与双方的互利共赢。丝绸之路见证了和平交往促进文明之间的互通。近代史上,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之一。反之,弱肉强食、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共存之道、和平之策。比如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带来了空前浩劫,给参战各国芽带来了巨大灾难。经历了二战、冷战后的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和平交流、合作发展的重要性。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方针、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还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合作组织的出现,加强了各国的合作。面对共同敌人或困难时,世界各国人民只有合作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解析】
【详解】观点: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可提取观点和平合作、互学互鉴促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追求。史实: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世界各地文明交流、对抗的相关史实进行概括说明,如丝绸之路的影响,如战争对人类的破坏,如冷战时期对世界的影响等。具体可得出,自古以来,人类的和平交往带来社会进步与双方的互利共赢。丝绸之路见证了和平交往促进文明之间的互通。近代史上,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之一。反之,弱肉强食、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共存之道、和平之策。比如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带来了空前浩劫,给参战各国芽带来了巨大灾难。经历了二战、冷战后的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和平交流、合作发展的重要性。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方针、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还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合作组织的出现,加强了各国的合作。面对共同敌人或困难时,世界各国人民只有合作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