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题历史(二)
本试题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玉琮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既有高达33.2厘米、分为十一节的多节型玉琮,也有上下两节形态低而扁的矮琮,还有作为装饰品的琮型小玉管……其形式精致优美,引起山东海岱地区、山西陶寺文明、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等纷纷仿制。这反映出( )
A. 交流互鉴推动文明多元一体 B. 区域之间存在文化交流
C. 良渚文化文明程度遥遥领先 D. 文化认同观念开始形成
2. 汉代重视对户籍的管理,认为:“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竞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这表明,汉代户籍制度( )
A. 旨在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有利于加强社会治理
C. 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 D. 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
3. 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派遣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节度使王思礼等九大节度使向叛臣安庆绪发动进攻。为节制规模庞大军队,肃宗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代宗时,又任命他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其头饰被称为“军容头”并风行一时。“军容头”的流行( )
A. 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实质是宦官权力的日益膨胀
C. 促成唐代社会尚武之风 D. 表明藩镇割据受到全面遏制
4. 宰相赵普在给宋太宗的奏折中说:“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这一思想后来得到北宋君臣的高度认可。由此可见宋代( )
A. 内政问题处理较妥帖 B. 宰相试图左右国家政局
C. 民族关系影响中外交流 D. 统治策略带有保守色彩
5. 明清时期,各省州县总数变化不大,而集镇数目之增加却异常惊人。北宋元丰末年,平均每个县下约1.4个集镇,到清中期,平均每个县不下20个集镇。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基层市场的活跃 B. 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C. 自然经济的瓦解 D. 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6. 1855年,英国在华官员指责太平天国说:“它是极端排外的,在傲慢无礼方面甚至超过了现政权中的满洲官员,没有迹象说明他们寻求与外国人的接近。他们以怀疑和不信任看待外国人,同时不是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相待,而是把外国人看作下级和夷人。”这从侧面反映出太平天国( )
A. 以反对外来侵略为主 B. 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C. 禁止与海外人员交往 D. 继承清朝朝贡制度
7. 1903年和1906年,清政府分别设立商部和邮政部。1911年农工商费支出、实业费支出、交通费支出合计约4302.3千两,占清政府该年岁总支出的14%强。由此可见( )
A. 民族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B. 国家治理日趋呈现近代化趋势
C. 清廷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D. 实业救国思潮左右了政府决策
8. 如表是1939—1942年国民政府江西省垦务处所属各垦殖场历年收获情况统计(单位:担)。这( )
年份 稻谷 杂粮 其他作物
1939 3120.10 148.10 16.20
1940 11688.80 886.70 442.50
1941 41271.02 4702.60 17542.00
1942 80000.00 10000.00 1600.00
总计 136079.92 15737.40 19600.70
A. 体现出江西政局稳定 B. 解决了难民生计问题
C. 有利于进行持久抗战 D. 保障了抗战物质供应
9.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并深刻指出“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把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写入教育方针。这反映出新中国体育事业( )
A. 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B.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
C. 在顶层规划中逐渐走向完善 D. 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10. 伴随着1980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我国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的基本框架也得以确立。如图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扣除分类。这反映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 )
A.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B. 成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C. 适应了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 D. 实现了效益和公平的平衡
11. 公元前3世纪,罗马征服意大利后,根据征服的先后顺序,将意大利分为有投票权的城市、无投票权的城市、拉丁殖民地和“同盟者”类型。尽管“同盟者”的地位在其他三种类型之下,但它们仍拥有内部的自治权,且不用缴税。这一措施( )
A. 表明罗马治国注重分权制衡 B. 加速了意大利的独立进程
C. 埋下了帝国分崩离析的隐患 D. 体现分而治之的政治智慧
12. 印加帝国实行人口迁移制度,将新近被征服的有反叛倾向的部落迁往内地,而以可靠部落的人口取而代之,还将最忠诚的勇敢部落的人口迁移到边关据点。印加帝国的人口迁移制度( )
A. 有利于强化对帝国的认同 B. 旨在提升国家基层治理水平
C. 完善了国家行政管理体系 D. 实现了边疆统治秩序的稳定
13. 卢梭这样描述他的理想国度:“在这个国家中,每个人都能胜任他的职务,邪恶的阴谋,或谦逊的美德,都呈现于公众的眼前,并受公众的评断,主权者和人民只能有唯一的共同利益,因之政治机构的一切活动,永远都只是为了共同的幸福。”卢梭的这一描述( )
A. 暗含着对封建专制的批判 B. 体现出对国家主权的维护
C. 反映出对议会政治的崇尚 D. 表达出对个人幸福的追求
14. 如图是日本漫画杂志《Japan Punch》(1862—1888年)刊载的漫画《美的类型》(部分)。画作中女性依旧留着传统发型,身着传统和服,男性则戴帽剃发,身穿近代洋装。该漫画( )
A. 讽刺了日本近代化流于表面 B. 影射新兴地主阶级对变法的阻挠
C. 呼吁女性社会地位亟待提高 D. 契合了明治维新时期的意识形态
15. 如表是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大事记(部分)。据表可知( )
时间 事件 领导者/领导阶级
1920年 印度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
1922年 埃及宣布成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资产阶级
1923年 成立里夫共和国 酋长
1924—1927年 国民大革命,北伐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合作
1926—1927年 印尼共产党领导第一次反荷兰殖民斗争 无产阶级
1927年 印尼民族党成立 民族资产阶级
A 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 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极不平衡
C. 欧洲世界优势地位动摇 D.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6. 这一进程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它要求要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一切不适应该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将随之改变,其中包括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以及劳动者素质等等。这一进程( )
A. 使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B. 有利于构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C. 推动了欧美社会的政治变革 D. 推动了国际经济体系的制度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东潮州韩江上的广济桥建于南宋时期,长五百多米,分为三段。东西两段采用石墩石梁的建筑形式,中段采用可随时解缆移动的浮桥形式。这种组合形式,可谓近代所谓的“开合桥”的先声。
——摘编自李晓杰《桥上桥下的中国》
材料二 1933年2月建成通车的海珠桥,是广州市第一座连接珠江两岸的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钢结构开合桥。桥的南北两跨对称布置,中跨设置为开启式结构。借助沟通“河南”与“河北”的海珠桥,广州迈出了城市向南扩展的一大步。
——据苏俊杰《珠江之桥——海珠桥》等整理
材料三 1967年5月1日,广州人民桥竣工通车。人民桥是广州市横跨珠江的第二座大桥,由广东自主设计建造。人民桥建成后,缓解了海珠桥的压力。此后,每天都有无数自行车驶过人民桥,驶向“河南”的工业区、港口、码头,货车也满载着工业品通过人民桥,去往“河北”。人民桥直接与工业大道相连,为助力广州工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广州日报《势若长虹珠江桥求精图变座座新》
材料四 2018年10月正式开通运营的港珠澳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联结粤港澳三地的“民心桥”。截至2023年底,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超过1630万人次。
——摘编自钟夏《港珠澳大桥开通五周年:一桥越沧海湾区谱新篇》
(1)指出材料一、二中“开合桥”“开启式”桥梁优势和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建设人民桥目的。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港珠澳大桥被称为“民心桥”的依据。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中国开始由农本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变。而传统司法不仅无法调适这种变化,其弊端还受到广泛的抨击。如何启、胡翼南就尖锐地指出:“今者中国之律例,其有平乎?无也!罪案未定,遽用刑成,何平之有?供证无罪,辄罹笞杖,何平之有?毙于杖下,意气杀人,何平之有?瘐死狱中,有告无诉,何平之有?有凌迟枭首,死外行凶,何平之有?”就连晚清的封疆大吏刘坤一、张之洞也在江楚会奏变法第二折中毫不犹豫地指出:“滥刑株累之酷,囹圄凌虐之弊,往往而有,虽有良吏,不过随时消息,终不能尽挽颓风。”
——摘编自吴永明《创制与革新:清末司法变革论析》
材料二 民国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被“救亡图存”“保国保种”等理念所笼平。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和半殖民地国家,社会逐渐远离中国传统司法经验,在破除旧弊的时代里,社会精英抛弃了传统司法的精华,汲汲于从西方的经验中择优良者借鉴使用。而近代司法变革的过程正是社会转型时期制度选择之中茫然与迷失的重要体现。司法的正常运转需要借助诸多内外环境的支持,在国家独立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之下,司法独立和司法自身的价值很难被人认识到。国民政府先后数次的司法改革并没有带来预期稳定的法治秩序,反而因加速了旧秩序的灭亡而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
——摘编自江国华、李福林《迷思中的司法与社会:民国时期司法的社会本位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社会抨击传统司法所反映的实质,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司法改革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司法建设的看法。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到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从1950年的1.5%,猛增到1980年的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与此同时,美国却面临着经济萧条,承受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压力。面对双赤字,里根政府采取维持高利率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高利率进一步加剧了美元的强势,使美国的出口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始终处于劣势。自60年代开始,日美贸易摩擦范围不断扩大,摩擦的领域也从低级产品过渡到高附加值产品。……为此,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等相关利益集团强烈要求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促使日元升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经济。
——摘编自姜伟《广场协议的国际政治及经济学分析》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迫于政治和经济压力,为扭转经济形势,日本被迫签订了“广场协议”。其后,日本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应对日元升值的影响,然而过剩的流动性促使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涨,日本经济发展进入泡沫化阶段。随后,日本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泡沫经济,短期内的利率大幅上升导致经济泡沫的迅速破灭,房市股市崩溃,日本经济陷入了低迷。在随后的萧条经济期间,日本政府又一次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采用长期低利率甚至零利率,却未能使经济走出低谷。
——摘编自毛琰《“广场协议”后日本货币政策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日“广场协议”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日“广场协议”的看法。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密不可分。不同历史阶段“夷夏”观念有不同内容,如下表所示:
时期 内容
夏商时期 人们对于居四周及文化上与内地文化不相同的民族称之为“夷”。自称为“夏”或“华”
两周时期 内地华夏礼乐文明日益完备,与周边民族差距不断拉大,从而助长了华夏族文明的优越感。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夷夏之辨”的理念,认为华夷有别、要严守“夷夏之大防”
秦汉时期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动荡格局,首次实现了华夏“大一统”。汉文帝、景帝时由于国力上的劣势,仍沿袭先秦时期“华夷之辨”思想;汉武帝在民族关系理念上倡导“以夏化夷”,纳“夷秋”于华夏,实现“华夷一统”
魏晋南北朝 在儒家“大一统”观念影响下,各政权都以华夏礼乐文明承袭者自居,坚称自己“奉天承命”,以“大一统”为政治目标,并指责其他政权为“僭伪”
隋唐时期 隋文帝实施“守御安边”之策,隋炀帝“混一戎夏”,唐太宗对各民族“爱之如一”,“夷夏大防”的传统民族观被打破,开启了“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的大格局
宋朝 “华夷之辨”的呼声又趋激烈。北宋石介在其《中国论》中严格限制了“华夷”之间的文明界限: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平内外,所以限也。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
元代 宫廷和军政官署大量使用“华夷一统”“华夷混一”等概念,汉族士人多谨慎地称之为“混一”,如“混一华夷”“华夷混一”
明朝 盛行“华夷一统”,又兼用“中华一统”,朝野上下多认可“华夷混一归真主,宇宙弘开属大明”的主流价值观
清朝 皇太极继位不久便提出“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乾隆认为“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完善了“华夷一体”的观念
——摘编自段超《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或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题历史(二)
本试题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玉琮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既有高达33.2厘米、分为十一节的多节型玉琮,也有上下两节形态低而扁的矮琮,还有作为装饰品的琮型小玉管……其形式精致优美,引起山东海岱地区、山西陶寺文明、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等纷纷仿制。这反映出( )
A. 交流互鉴推动文明多元一体 B. 区域之间存在文化交流
C. 良渚文化文明程度遥遥领先 D. 文化认同观念开始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可知,良渚文化的代表玉琮被山东、山西、甘青等地区仿制,这反映了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其他地区文明仿制良渚玉琮,不能说明交流互鉴,也没有体现多元一体,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良渚文化在古代中华文明中的地位,排除C项;其他地区仿制良渚文明的玉琮,不能说明形成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
2. 汉代重视对户籍的管理,认为:“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竞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这表明,汉代户籍制度( )
A. 旨在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有利于加强社会治理
C. 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 D. 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竞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和所学可知,汉代重视户籍的管理,认为百姓脱离户籍管理不仅会逃避赋役,还会形成流民,影响社会治安,因此汉代对户籍的管理有利于加强社会治理,B项正确;强化户籍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加强人身控制,而是为了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最终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排除A项;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而材料中未涉及到户籍制度与此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汉朝的户籍制度是为了保障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否达到“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的效果,无法通过材料得知,排除D项。故选B项。
3. 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派遣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节度使王思礼等九大节度使向叛臣安庆绪发动进攻。为节制规模庞大的军队,肃宗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代宗时,又任命他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其头饰被称为“军容头”并风行一时。“军容头”的流行( )
A. 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实质是宦官权力的日益膨胀
C. 促成唐代社会尚武之风 D. 表明藩镇割据受到全面遏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鱼朝恩由于受肃宗、代宗任用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获得节制军队的权力,“军容头”风行一时,而宦官的权力是皇帝所赋予的,这本质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A项正确。由“肃宗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代宗时,又任命他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可知,宦官的权力是皇帝所赋予,无法体现其权力的膨胀,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唐代社会形成尚武之风,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C项;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中后期没有受到全面遏制,排除D项。故选A项。
4. 宰相赵普在给宋太宗的奏折中说:“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这一思想后来得到北宋君臣的高度认可。由此可见宋代( )
A. 内政问题处理较为妥帖 B. 宰相试图左右国家政局
C. 民族关系影响中外交流 D. 统治策略带有保守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宋君臣主张攘外必先安内,该思想强调在处理外部挑战之前先确保内部的稳定,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时,宋代统治者可能更倾向于采取一种稳健、保守的策略来确保政权的稳固,D项正确;“内政问题处理较为妥帖”与“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有一定的关联,因为该思想强调在处理外部事务之前先稳定内部。然而,它并没有直接反映出这一思想的保守性或其对外部事务的态度,表述不够全面,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宰相试图通过这一思想来控制或影响国家政局,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到了民族关系问题,但未涉及中外交流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5. 明清时期,各省州县总数变化不大,而集镇数目之增加却异常惊人。北宋元丰末年,平均每个县下约1.4个集镇,到清中期,平均每个县不下20个集镇。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基层市场的活跃 B. 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C. 自然经济的瓦解 D. 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集镇作为商品交易和地方社交的重要场所,其数量的从北宋到清中叶的增多,意味着基层商业活动的繁荣和市场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这一变化并不直接表明抑商政策开始松动。抑商政策主要指的是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和打压,而集镇数量的增加更多地反映了市场经济的自然发展,而非政策上的转变,排除B项;自然经济的瓦解通常指的是传统自给自足经济模式的解体,这一过程在中国主要发生在近代以后,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到集镇中农产品销售情况,无法得出“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6. 1855年,英国在华官员指责太平天国说:“它是极端排外的,在傲慢无礼方面甚至超过了现政权中的满洲官员,没有迹象说明他们寻求与外国人的接近。他们以怀疑和不信任看待外国人,同时不是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相待,而是把外国人看作下级和夷人。”这从侧面反映出太平天国( )
A. 以反对外来侵略为主 B. 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C. 禁止与海外人员交往 D. 继承清朝朝贡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英国官员指责太平天国傲慢无礼,把外国人看作下级和夷人,这从侧面反映出太平天国缺乏近代外交观念,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清政府为主,排除A项;太平天国只是把外国人看作下级和夷人,而不是禁止与海外人员交往,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到太平天国制度上与清政府之间的继承关系,无法得出“继承清朝朝贡制度”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03年和1906年,清政府分别设立商部和邮政部。1911年农工商费支出、实业费支出、交通费支出合计约4302.3千两,占清政府该年岁总支出的14%强。由此可见( )
A. 民族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B. 国家治理日趋呈现近代化趋势
C. 清廷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D. 实业救国思潮左右了政府决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03年和1906年清政府分别设立商部和邮政部,这是清末新政的一部分,商部的设立和后续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晚清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工业的近代化,显示出清政府对经济改革的重视。同时,从1911年农工商费支出、实业费支出、交通费支出合计约占清政府该年岁总支出的14%强可以看出,清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投入了一定的财力,这进一步体现了国家治理日趋呈现近代化趋势,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到清政府设置新的部门及相关开支的的比重,这无法体现民族经济的迅速发展,排除A项;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已经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C项;“实业救国思潮左右了政府决策”的说法也过于绝对,因为政府决策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单一归因于实业救国思潮,排除D项。故选B项。
8. 如表是1939—1942年国民政府江西省垦务处所属各垦殖场历年收获情况统计(单位:担)。这( )
年份 稻谷 杂粮 其他作物
1939 3120.10 148.10 16.20
1940 1168880 886.70 442.50
1941 41271.02 4702.60 17542.00
1942 80000.00 10000.00 1600.00
总计 136079.92 15737.40 19600.70
A. 体现出江西政局稳定 B. 解决了难民生计问题
C. 有利于进行持久抗战 D. 保障了抗战物质供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9—1942年(中国)。材料表明,1939—1942年,国民政府江西省垦务处开展养殖活动,所属各垦殖场收获物不断增多,这有利于进行持久抗战,C项正确;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知江西的政局情况,排除A项;解决了难民生计问题说法夸大事实,排除B项;“保障了”说去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9.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并深刻指出“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把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写入教育方针。这反映出新中国体育事业( )
A. 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B.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
C. 在顶层规划中逐渐走向完善 D. 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展人民体育,毛泽东的号召及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把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写入教育方针,都反映出新中国教育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B项正确。体育只是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以及坚持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没有体现体育事业“走向完善”,排除C项;材料中指出“把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写入教育方针”,但没有明确指出该“教育”就是“学校教育”,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伴随着1980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我国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的基本框架也得以确立。如图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扣除分类。这反映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 )
A.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B. 成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C. 适应了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 D. 实现了效益和公平的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扣除了成本费用、生存支出等项目,这种扣除制度的设计,考虑到了个人的经济情况和负担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A项正确;虽然个人所得税在中国的税收体系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但材料中并没有明确提及个人所得税已经成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个人所得税与政治经济形势的关系,无法得出“适应了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的结论,排除C项;“实现了效益和公平的平衡”不符合史实,可以表述为“有利于效益和公平的平衡”,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公元前3世纪,罗马征服意大利后,根据征服的先后顺序,将意大利分为有投票权的城市、无投票权的城市、拉丁殖民地和“同盟者”类型。尽管“同盟者”的地位在其他三种类型之下,但它们仍拥有内部的自治权,且不用缴税。这一措施( )
A. 表明罗马治国注重分权制衡 B. 加速了意大利的独立进程
C. 埋下了帝国分崩离析的隐患 D. 体现分而治之的政治智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罗马征服意大利后,将意大利分为有投票权的城市、无投票权的城市、拉丁殖民地和“同盟者”类型,即对意大利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且给以一定的权利,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分权制衡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表明罗马治国注重分权制衡”的结论,排除A项;罗马征服意大利后,继续向地中海等地区扩张,建立了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加速了意大利的独立进程”和“埋下了帝国分崩离析的隐患”均不符合罗马之后的发展趋势,排除BC项。故选D项。
12. 印加帝国实行人口迁移制度,将新近被征服的有反叛倾向的部落迁往内地,而以可靠部落的人口取而代之,还将最忠诚的勇敢部落的人口迁移到边关据点。印加帝国的人口迁移制度( )
A. 有利于强化对帝国的认同 B. 旨在提升国家基层治理水平
C. 完善了国家行政管理体系 D. 实现了边疆统治秩序的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印加帝国的人口迁移制度将被征服的有反叛倾向的部落、可靠部落和勇敢部落的人口进行迁徙,这有利于推动整个印加帝国部落间、地区间的交流,强化对帝国的认同,A项正确。印加帝国人口迁移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稳定帝国统治,而不是提升国家基层治理水平,排除B项;人口迁移制度不属于国家行政管理制度,且“完善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实现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卢梭这样描述他的理想国度:“在这个国家中,每个人都能胜任他的职务,邪恶的阴谋,或谦逊的美德,都呈现于公众的眼前,并受公众的评断,主权者和人民只能有唯一的共同利益,因之政治机构的一切活动,永远都只是为了共同的幸福。”卢梭的这一描述( )
A. 暗含着对封建专制的批判 B. 体现出对国家主权的维护
C. 反映出对议会政治的崇尚 D. 表达出对个人幸福的追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每个人都能胜任他的职务”反映了卢梭所倡导的社会契约和平等观念,即每个人都应在社会中扮演其合适的角色,这与封建等级制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政治机构的一切活动,永远都只是为了共同的幸福”体现了卢梭对共同利益和幸福的追求,这也是对封建专制下统治者追求个人私利、忽视人民福祉的批判,A项正确;材料中卢梭主要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而不是国家主权或议会政治,排除BC项;“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只是个人权利的一个方面,未能全面表达出卢梭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如图是日本漫画杂志《Japan Punch》(1862—1888年)刊载的漫画《美的类型》(部分)。画作中女性依旧留着传统发型,身着传统和服,男性则戴帽剃发,身穿近代洋装。该漫画( )
A. 讽刺了日本近代化流于表面 B. 影射新兴地主阶级对变法的阻挠
C. 呼吁女性社会地位亟待提高 D. 契合了明治维新时期的意识形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日本。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该漫画应创作于明治维新时期,漫画中“洋”的男子和传统的女性都是“美”的类型,即既有男子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又有女性所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这契合了明治维新时期“文明开化”的主流意识形态,D项正确。漫画体现日本明知维新时期的“文化开化”,而不是近代化流于表面,排除A项;无法从漫画中得出“新兴地主阶级”这一阶级信息,排除B项;漫画反映的是日本社会的近代化现象,不是体现女性社会地位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如表是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大事记(部分)。据表可知( )
时间 事件 领导者/领导阶级
1920年 印度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
1922年 埃及宣布成为独立君主立宪国家 资产阶级
1923年 成立里夫共和国 酋长
1924—1927年 国民大革命,北伐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合作
1926—1927年 印尼共产党领导第一次反荷兰殖民斗争 无产阶级
1927年 印尼民族党成立 民族资产阶级
A. 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 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极不平衡
C. 欧洲世界优势地位动摇 D.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根据表格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领导阶级既有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还有酋长,斗争方式既有革命又有改革等,既有成立共和国也有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体现了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极不平衡,B项正确;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欧洲优势地位动摇,排除C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6. 这一进程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它要求要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一切不适应该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将随之改变,其中包括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以及劳动者素质等等。这一进程( )
A. 使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B. 有利于构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C. 推动了欧美社会的政治变革 D. 推动了国际经济体系的制度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这个进程体现了人类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际上指的是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促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作出相应的调整,有利于构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B项正确;使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社会信息化并不能直接推动政治变革,排除C项;这一进程会对国际经济产生影响,但无法直接推动国际经济体系的制度化,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东潮州韩江上的广济桥建于南宋时期,长五百多米,分为三段。东西两段采用石墩石梁的建筑形式,中段采用可随时解缆移动的浮桥形式。这种组合形式,可谓近代所谓的“开合桥”的先声。
——摘编自李晓杰《桥上桥下的中国》
材料二 1933年2月建成通车的海珠桥,是广州市第一座连接珠江两岸的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钢结构开合桥。桥的南北两跨对称布置,中跨设置为开启式结构。借助沟通“河南”与“河北”的海珠桥,广州迈出了城市向南扩展的一大步。
——据苏俊杰《珠江之桥——海珠桥》等整理
材料三 1967年5月1日,广州人民桥竣工通车。人民桥是广州市横跨珠江的第二座大桥,由广东自主设计建造。人民桥建成后,缓解了海珠桥的压力。此后,每天都有无数自行车驶过人民桥,驶向“河南”的工业区、港口、码头,货车也满载着工业品通过人民桥,去往“河北”。人民桥直接与工业大道相连,为助力广州工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广州日报《势若长虹珠江桥求精图变座座新》
材料四 2018年10月正式开通运营的港珠澳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联结粤港澳三地的“民心桥”。截至2023年底,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超过1630万人次。
——摘编自钟夏《港珠澳大桥开通五周年:一桥越沧海湾区谱新篇》
(1)指出材料一、二中“开合桥”“开启式”桥梁的优势和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建设人民桥目的。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港珠澳大桥被称为“民心桥”的依据。
【答案】(1)优势:跨河交通与航行便利相结合。
作用:便利了交通和生活;加快了城市规模扩大的步伐。
(2)目的:缓解海珠桥的压力;便利市区与工业区、港口、码头的联系;推动广州工业持续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3)依据:联通粤港澳地区,有利于三地协调发展;贯彻“一国两制”理念,促进了港澳地区的繁荣;便利了粤港澳三地人民的生活。(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近代中国。优势:由材料一中“中段采用可随时解缆移动的浮桥形式”及材料二中“借助沟通‘河南’与‘河北’的海珠桥,广州迈出了城市向南扩展的一大步”可知,跨河交通与航行便利相结合。作用:由材料二中“1933年2月建成通车的海珠桥,是广州市第一座连接珠江两岸的大桥”可知,便利了交通和生活;由“借助沟通‘河南’与‘河北’的海珠桥,广州迈出了城市向南扩展的一大步”可知,加快了城市规模扩大的步伐。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目的:由材料三中“人民桥建成后,缓解了海珠桥的压力”可知,缓解海珠桥的压力;由“此后,每天都有无数自行车驶过人民桥,驶向‘河南’的工业区、港口、码头,货车也满载着工业品通过人民桥,去往‘河北’”可知,便利市区与工业区、港口、码头的联系;由“人民桥直接与工业大道相连,为助力广州工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知,推动广州工业持续发展。
【小问3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依据:由材料四中“ 2018年10月正式开通运营的港珠澳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联结粤港澳三地的‘民心桥’”可知,联通粤港澳地区,有利于三地协调发展;贯彻“一国两制”理念,促进了港澳地区的繁荣;由“截至2023年底,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超过1630万人次”可知,便利了粤港澳三地人民的生活。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中国开始由农本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变。而传统司法不仅无法调适这种变化,其弊端还受到广泛的抨击。如何启、胡翼南就尖锐地指出:“今者中国之律例,其有平乎?无也!罪案未定,遽用刑成,何平之有?供证无罪,辄罹笞杖,何平之有?毙于杖下,意气杀人,何平之有?瘐死狱中,有告无诉,何平之有?有凌迟枭首,死外行凶,何平之有?”就连晚清的封疆大吏刘坤一、张之洞也在江楚会奏变法第二折中毫不犹豫地指出:“滥刑株累之酷,囹圄凌虐之弊,往往而有,虽有良吏,不过随时消息,终不能尽挽颓风。”
——摘编自吴永明《创制与革新:清末司法变革论析》
材料二 民国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被“救亡图存”“保国保种”等理念所笼平。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和半殖民地国家,社会逐渐远离中国传统司法经验,在破除旧弊的时代里,社会精英抛弃了传统司法的精华,汲汲于从西方的经验中择优良者借鉴使用。而近代司法变革的过程正是社会转型时期制度选择之中茫然与迷失的重要体现。司法的正常运转需要借助诸多内外环境的支持,在国家独立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之下,司法独立和司法自身的价值很难被人认识到。国民政府先后数次的司法改革并没有带来预期稳定的法治秩序,反而因加速了旧秩序的灭亡而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
——摘编自江国华、李福林《迷思中的司法与社会:民国时期司法的社会本位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社会抨击传统司法所反映的实质,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司法改革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司法建设的看法。
【答案】(1)实质:体现出向近代化转型的趋势。
原因:鸦片战争后,传统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受到冲击;传统司法体系存在弊端,不能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西方法治思想的传入。(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与传统司法体制割裂;学习和借鉴西方;与民族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受社会有识之士的推动;政府重视司法但效果有限。(任答两点即可)
(3)看法: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他国有益经验;法治建设应与时俱进,服务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的中国。实质:根据材料“中国开始由农本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变。而传统司法不仅无法调适这种变化,其弊端还受到广泛的抨击”可得出体现出向近代化转型的趋势。原因:根据材料“伴随着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可得出鸦片战争后,传统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受到冲击;根据材料“而传统司法不仅无法调适这种变化,其弊端还受到广泛的抨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传统司法体系存在弊端,不能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西方法治思想的传入。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和半殖民地国家,社会逐渐远离中国传统司法经验,在破除旧弊的时代里,社会精英抛弃了传统司法的精华,汲汲于从西方的经验中择优良者借鉴使用”可得出与传统司法体制割裂;学习和借鉴西方;受社会有识之士的推动;根据材料“民国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被“救亡图存”“保国保种”等理念所笼平”可得出与民族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先后数次的司法改革并没有带来预期稳定的法治秩序”可得出政府重视司法但效果有限。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看法:综合两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的中国司法建设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他国有益经验;法治建设应与时俱进,服务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到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从1950年的1.5%,猛增到1980年的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与此同时,美国却面临着经济萧条,承受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压力。面对双赤字,里根政府采取维持高利率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高利率进一步加剧了美元的强势,使美国的出口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始终处于劣势。自60年代开始,日美贸易摩擦范围不断扩大,摩擦的领域也从低级产品过渡到高附加值产品。……为此,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等相关利益集团强烈要求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促使日元升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经济。
——摘编自姜伟《广场协议的国际政治及经济学分析》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迫于政治和经济压力,为扭转经济形势,日本被迫签订了“广场协议”。其后,日本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应对日元升值的影响,然而过剩的流动性促使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涨,日本经济发展进入泡沫化阶段。随后,日本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泡沫经济,短期内的利率大幅上升导致经济泡沫的迅速破灭,房市股市崩溃,日本经济陷入了低迷。在随后的萧条经济期间,日本政府又一次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采用长期低利率甚至零利率,却未能使经济走出低谷。
——摘编自毛琰《“广场协议”后日本货币政策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日“广场协议”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日“广场协议”的看法。
【答案】(1)背景:日本崛起,冲击美国霸主地位;美国经济萧条,贸易和财政赤字剧增,国际收支不平衡;美日贸易摩擦不断;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失误;美国国会、企业等组织要求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任答三点即可)
(2)看法:“广场协议”是美国霸权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通过“广场协议”,给日本经济带来沉重打击;迫使日本调整货币政策,但未能摆脱经济困境。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美国、日本。背景:由材料一中“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可知,日本崛起,冲击美国霸主地位;由“与此同时,美国却面临着经济萧条,承受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压力”可知,美国经济萧条,贸易和财政赤字剧增,国际收支不平衡;由“面对双赤字,里根政府采取维持高利率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高利率进一步加剧了美元的强势,使美国的出口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始终处于劣势”可知,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失误;由“自60年代开始,日美贸易摩擦范围不断扩大”可知,美日贸易摩擦不断;由“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等相关利益集团强烈要求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促使日元升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经济”可知,美国国会、企业等组织要求政府干预外汇市场。
【小问2详解】
本题为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美国、日本。看法:由材料二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迫于政治和经济压力,为扭转经济形势,日本被迫签订了‘广场协议’”可知,“广场协议”是美国霸权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由“日本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应对日元升值的影响,然而过剩的流动性促使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涨,日本经济发展进入泡沫化阶段”可知,通过“广场协议”,给日本经济带来沉重打击;由“随后,日本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泡沫经济……日本经济陷入了低迷。在随后的萧条经济期间,日本政府又一次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却未能使经济走出低谷”可知,迫使日本调整货币政策,但未能摆脱经济困境。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密不可分。不同历史阶段“夷夏”观念有不同内容,如下表所示:
时期 内容
夏商时期 人们对于居四周及文化上与内地文化不相同的民族称之为“夷”。自称为“夏”或“华”
两周时期 内地华夏礼乐文明日益完备,与周边民族差距不断拉大,从而助长了华夏族文明的优越感。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夷夏之辨”的理念,认为华夷有别、要严守“夷夏之大防”
秦汉时期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动荡格局,首次实现了华夏“大一统”。汉文帝、景帝时由于国力上的劣势,仍沿袭先秦时期“华夷之辨”思想;汉武帝在民族关系理念上倡导“以夏化夷”,纳“夷秋”于华夏,实现“华夷一统”
魏晋南北朝 在儒家“大一统”观念影响下,各政权都以华夏礼乐文明承袭者自居,坚称自己“奉天承命”,以“大一统”为政治目标,并指责其他政权为“僭伪”
隋唐时期 隋文帝实施“守御安边”之策,隋炀帝“混一戎夏”,唐太宗对各民族“爱之如一”,“夷夏大防”的传统民族观被打破,开启了“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的大格局
宋朝 “华夷之辨”的呼声又趋激烈。北宋石介在其《中国论》中严格限制了“华夷”之间的文明界限: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平内外,所以限也。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
元代 宫廷和军政官署大量使用“华夷一统”“华夷混一”等概念,汉族士人多谨慎地称之为“混一”,如“混一华夷”“华夷混一”
明朝 盛行“华夷一统”,又兼用“中华一统”,朝野上下多认可“华夷混一归真主,宇宙弘开属大明”的主流价值观
清朝 皇太极继位不久便提出“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乾隆认为“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完善了“华夷一体”的观念
——摘编自段超《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或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看法:“夷夏”区别总体上呈现缩小趋势。
阐述:中华民族自产生以来就存在多元趋势,中原文明农耕发达,政治成熟,领先于周边地区,因此有“夷夏之别”“夷夏之大防”等观念的存在;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拓展,以及中原和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加之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趋频繁,统治者的民族观念适应客观形势逐渐发生改变,强调“夷夏一家”“华夷一体”的观念逐渐占据主流并得到广泛认可;“夷夏”观念的转变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增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对当今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有许多启示。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世界。结合中国古代史整体对材料中的现象可提出看法:“夷夏”区别总体上呈现缩小趋势。阐述可围绕中原文明农耕发达,政治成熟,领先于周边地区,因此有“夷夏之别”“夷夏之大防”等观念的存在;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拓展,以及中原和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加之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趋频繁,强调“夷夏一家”“华夷一体”的观念逐渐占据主流并得到广泛认可;“夷夏”观念的转变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增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对当今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有许多启示等史实进行说明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江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