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3-2024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0427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高二年级历史科目
答卷注意事项:
1、学生必须用黑色(或蓝色)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在试卷上答题。
2、填涂答题卡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
3、答题时字迹要清楚、工整
4、本卷共20小题,总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张骞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防范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A. 标志着西域被纳入郡国体系 B. 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
C. 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 D. 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有助于促进中原地区和西域各国的经济联系;“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防范匈奴的侵扰”有利于西域政治的稳定,上述举措都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故B项正确;西域都护府并不属于郡国体系,属于中央政府直辖的军政机构,排除A项;排除A项;材料“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有利于当地商业的发展,并不能体现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西汉政府的目的是攫取西域的经济利益,而且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政府的上述举措,最主要的目的是巩固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2. 日本有关于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的资料中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生绢、白绫及大量瓷器。宋代海上贸易发达的条件是( )
A. 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 宋朝国家实现统一、国力强盛
C. “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 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使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生绢、白绫及大量瓷器”及所学可知,宋代海上贸易发达的条件主要有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的应用,D项正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舶司”体现了官府对海外贸易的监管,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国家实现统一、国力强盛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朝贡”贸易,是指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材料未涉及这种贸易体制,且宋代之前就有“朝贡”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3. 15世纪左右,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下列对这一说法认识正确的是( )
A. 当时欧洲经济水平全球领先 B. 16世纪后地中海商业更兴旺
C. 利益驱动下的海洋积极探索 D. 英国和荷兰是航海时代先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欧的对外殖民探索,是建立在利益驱动的基础之上的,探险家们为了高额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这符合材料的表述,C项正确;当时欧洲的经济水平并不是全球领先,排除A项;16世纪之后,由于新航路开辟,世界海洋航行主要地区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地区,排除B项;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世纪以来西方航海时代的代表,因为他们是新航路的开拓者,排除D项。故选C项。
4. 20世纪初,时人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因在上海租界误认为有轨电车是由雷公电母驾驭前行而被民众耻笑。同时期,《新石头记》也对《红楼梦》进行了续写,贾宝玉下凡到当时的中国游历,新世纪的火车、轮船、电灯等事物让他大开眼界,洋人横行、政治腐朽的现状也让他痛心不已。这些情节( )
A. 体现了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B. 折射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C. 表现了民众对传统失去兴趣 D. 展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成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初出现的小说《新西游记》《新红楼梦》中有“上海租界”“有轨电车”“火车、轮船、电灯等事物”“洋人横行、政治腐朽”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近代中国社会遭受列强侵略、主权丧失、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中仅“洋人横行”“上海租界”能够体现民族危机,A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同时也不能体现“日益加深”,排除A项;材料中20世纪初的小说中增加了新事物,但不能由此得出民众对传统失去兴趣,排除C项;“洋人横行、政治腐朽”并非民族工业的发展结果,D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5. 中国的火车经历了由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D.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促使中国火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D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改革开放之前已经出现了蒸汽机到内燃机的变化,ABC错误。故选D。
6.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进入高铁时代的标志是
A. 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B. 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C 京津城际铁路通车 D. 东海道新干线通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标志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故选C;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运货铁路,排除A;1909年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铁路,排除B;1964年东海道新干线是日本建成的高速铁路,也是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排除D。
【点睛】
7.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项目 材料 结论
A 《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B 《本草纲目》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 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C 《伤寒杂病论》以阴阳、虚实、表里、寒热进行辨证施治 奠定中医基础理论
D 《肘后备急方》提到了防治狂犬病的方法 对西汉防疫起到积极作用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草纲目》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B项正确;《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著作,排除A项;《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排除C项;《肘后备急方》是东晋葛洪所著,不可能影响西汉,排除D项。故选B项。
8.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传统的谷物生产已无利可图,很多封建主转而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因大批拉丁语教授死于瘟疫,许多学校放弃了拉丁语教学,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得到提高。死亡的威胁使追求现世享乐成了新的社会观念。欧洲各地出台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上述现象反映出14世纪中叶的欧洲( )
①理性主义思潮出现 ②宗教改革开始
③公共卫生事业进步 ④经营方式转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4世纪中叶的欧洲。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黑死病的席卷使得欧洲的传统谷物生产变得无利可图,这导致了许多封建主转而经营商业性畜牧业,说明当时的欧洲经历了经营方式的转变,④正确;另外,由于黑死病的威胁,各国开始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出台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说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得到了进步,③正确;理性主义思潮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内容,与14世纪中叶的时间不符合,①错误;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②错误。由此可知,③④正确,故选C项。
9.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她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病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病发挥了巨大作用。她的发现源于( )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肘后备急方》 D. 《本草纲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屠呦呦根据东晋时期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C项正确;ABD项与屠呦呦的研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故选C项。
10. 据统计,1970年全世界已有44个国家开办了121所公共卫生学院,1984年,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学院已增至214所,遍及五大洲54个国家。这表明
A. 各国着手联合发展卫生事业 B. 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得到完善
C. 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 D. 环境污染现象引起各国重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970年到1984年短短十四年的时间,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学院增加100多所,增加了10个国家。可见,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多个国家联合发展卫生事业,排除A项;医疗保障制度和环境污染现象,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规模空前,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基本控制住了疫情。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国
A.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力的支持 B. 医疗技术水平先进
C.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和发展 D. 人民的支持和救援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规模空前”可知,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在防疫和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力的支持是材料反映成就取得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项;医疗技术水平先进没有体现“大转运、大接治”等,排除B项;人民的支持和救援是材料反映成就取得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2.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都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方案。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道德救世和制度救世。下列主张能够体现制度救世的是
A.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B.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C 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
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C选项中“法”、“刑”等信息体现了法家运用赏罚的方法制度救世的主张,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依据A选项中“礼”、“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儒家道德救世的主张,不符合题意;B选项是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涉及制度救世的内容;D选项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体现制度救世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 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A. 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 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 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B项正确;AC项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D项体现外来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
14. 明代王阳明反对传统程朱理学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理论
A. 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B. 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C. 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王阳明反对传统理学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人人皆可为圣,这彰显了人人的自我意识,故选A;王阳明的“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更新,是继承发展,仍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意识,与维护纲常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心学是儒学的表现形式,继承了儒学思想,其本质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而非批判,排除D项。
15.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
A. 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 B. 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C. 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D. 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地理大发现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下,明清之际许多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西方国家,并产生了的积极的影响,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对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C项正确;明末清初的“中学西渐”是在明清时期保守的对外政策和因循守旧的社会风气下进行的,并没有凸显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排除A项、B项;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学西渐”并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
1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①天人合一 ②与民休息 ③兼爱尚贤 ④道法自然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当代中国。“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这两者都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与材料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内容相符,故①④正确;“与民休息”主要是指让百姓休养生息,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不大,故②错误;“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主张,与生态文明建设关联较小,故③错误。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后,内河小轮船发展,铁路火车出现,内地交通也日渐进步。有很多乡僻士商,未出门之前对西学新说不明所以,因而思想保守,眼界封闭,后来由于出门远行,坐了轮船、火车,见了城市景象,头脑开始开通,思想由此趋新。……自从有了轮船,往返于通商城市的商人们乘坐轮船数千里指日可到,商贾贩运往返其间视以为常,再也不必像以往那样一去三年不得回家而使家人忍受久盼不归之苦了。如上海轮船通航后,有竹技词题咏商人妇与夫暂作别离的感受:“生小家临黄浦滨,行年老小嫁商人。妾身惯设风波险,郎欲趁船大火轮。”
——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的生活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铁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发行债券和股票,迅速完成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1870年联合王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英国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完成。铁路建设时期,一英里的单轨铁路在铁轨的用铁量就达到200吨,随着“铁路热”的升温,国内所需铁矿量巨大。此外,同期英国国内煤产量的50%用于冶铁工业。铁路通车后,可以从特伦特河畔伯顿快速地运出啤酒,从格里尔姆斯比等新型港口迅速地运出鱼等海鲜产品。依靠铁路运输,邮局送达的信件从1839年的7600万件增长到1870年的86300万件。一座座小村庄在进入铁路时代后,成了铁路枢纽,快速发展起来。铁路也使人们快速地来往于不同的地区成为可能。
——摘编自胡晓莹《英国工业化时期的铁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铁路建设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路建设对中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相似影响。
【答案】(1)主要特点:近代交通建设起步晚;近代交通工具主要从西方引进;新式交通方式由沿海向内陆扩展;水路和陆路交通建设同时并举;近代交通建设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2)背景:工业革命发展;议会立法;股份制公司的发展;政府和民众的支持。
影响:加快了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建成了新式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英国工业化进程和社会转型;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3)相似影响:加速了区域间的商品交流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便利了人口的流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在紧急救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解析】
【详解】(1)据材料一“20世纪后,内河小轮船发展,铁路火车出现”相较材料二中英国火车出现时间,可知中国近代交通建设起步晚;据材料一“后来由于出门远行,坐了轮船、火车,见了城市景象,头脑开始开通,思想由此趋新”可知近代交通工具主要从西方引进;据材料一“上海轮船通航”结合交通通讯的发展一课所学,可知新式交通方式由沿海向内陆扩展;据材料一“内河小轮船发展,铁路火车出现”可知水路和陆路交通建设同时并举;结合所学“马拉火车”等历史现象,可知近代交通建设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中的时间结合英国历史,当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可知工业革命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据材料“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可知议会立法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据材料“铁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发行债券和股票,迅速完成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股份制为铁路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据材料“铁路建设时期,一英里的单轨铁路在铁轨的用铁量就达到200吨”可知经济发展需要提高运输能力,铁路运输属于重工业;据材料“1870年联合王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铁路里程如此之长需要雄厚的资金,可知雄厚的社会财富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英国的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建成”得出建成了新式交通运输体系;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英国1825~1870年的铁路建设加快了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加快英国工业化进程和社会转型;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3)据材料二“铁路也使人们快速地来往于不同的地区成为可能”、材料一“往返于通商城市的商人们乘坐轮船数千里指日可到”可知加速了区域间的商品交流和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座座小村庄在进入铁路时代后,成了铁路枢纽,快速发展起来”可知推动了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材料“再也不必像以往那样一去三年不得回家而使家人忍受久盼不归之苦了”可知便利了人口的流动;据材料“铁路通车后,可以从特伦特河畔伯顿快速地运出啤酒”可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据材料“见了城市景象,头脑开始开通,思想由此趋新”可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据材料“妾身惯设风波险,郎欲趁船大火轮”可知在紧急救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国家很少在制度上对疫病救疗提供法律的依据和实际的指导,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是在促动和支持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会开展一些救疗活动。在一些临时性救治中,他们请医生尽心诊治,施医送药,还会利用自身影响力建议官府救治,积极刊刻散送医方,甚至还会举行集体的祈神驱疫的活动。社会力量在地方社会事务中作用的增强虽可能分割官府的部分权力,甚至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与地方官府乃至朝廷产生矛盾,但这绝不是体制性的,也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国家的利益,因为作为社会力量的领导者——乡贤一般都深受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他们在追求自己私利的同时,也会多少顾及地方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事实上,地方社会的稳定和安宁从根本上讲,无疑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在民生政策方面缺乏制度性规定的缺陷。
——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7年成立于巴黎的国际公共卫生局和1920年成立于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64个国家的代表于1946年7月在纽约举行了一次国际卫生会议,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1948年4月7日,该法得到26个联合国会员国批准后生效,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借助有力的政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开始把最先进的科学的医学知识应用于落后地区,只要当地政府愿意提供配合。中国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从1945年的创议到1948年成立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告成立,历时整整三年。中国在此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卷入国际卫生机制中,而是积极主动地利用其相对有限的政治资源努力地参与国际卫生机制的创建、组织和设计。
——苏静静、张大庆《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及早期合作(1945—1948)》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民间救治疫病措施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建立背景及中国在其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答案】(1)措施:请医生尽心诊治,施医送药;利用自身影响力建议官府救治;积极刊刻散送医方;举行集体的祈神驱疫的活动。
积极作用:维护社会稳定,缓和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在民生政策方面缺乏制度性规定的缺陷;推广儒家伦理道德教化。
(2)背景:二战带来的经验教训;联合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前期组织的建立奠定基础。
积极作用:有利于推动国际卫生机制的创建;促进国际卫生事业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提高中国医疗水平和国际地位。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他们请医生尽心诊治,施医送药”可归纳出请医生尽心诊治,施医送药;根据材料“还会利用自身影响力建议官府救治”可归纳出利用自身影响力建议官府救治;根据材料“积极刊刻散送医方”可归纳出积极刊刻散送医方;根据材料“甚至还会举行集体的祈神驱疫的活动”可归纳出举行集体的祈神驱疫的活动。作用: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维护社会稳定、弥补了国家在民生政策方面缺乏制度性规定的缺陷和推广儒家伦理道德教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背景:根据材料“64个国家的代表于1946年7月在纽约举行了一次国际卫生会议,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可归纳出前期组织的建立奠定基础;根据材料“1948年4月7日,该法得到26个联合国会员国批准后生效,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可归纳出联合国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带来的经验教训、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重要背景。作用:根据材料“世界卫生组织开始把最先进的科学的医学知识应用于落后地区,只要当地政府愿意提供配合”“而是积极主动地利用其相对有限的政治资源努力地参与国际卫生机制的创建、组织和设计”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有利于推动国际卫生机制的创建、促进国际卫生事业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提高中国医疗水平和国际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9.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中央集权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摘编自班固《汉书·儒林传》
材料三 就文化代表人物而言,陈寅恪经过严密考证,指出李白、白居易、元稹、欧阳询等均有少数民族血统。这就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均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这种文化的集大成与高峰,正是在中国古代。当然,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并非拒绝吸收外来因素,如屈原的《离骚》,陈寅恪就指出含有道教思想。
——摘编自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中央集权”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
【答案】(1)民本思潮:儒家。中央集权:法家。
(2)原因: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了国家统一时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汉武帝“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3)特点:多元性;流动性(发展性);宽容性(兼容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中央集权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及所学可知,“民本思潮”指的是儒家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央集权”的思想流派指的是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流派。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及所学可得出汉武帝“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了国家统一时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这就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均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可得出多元性;根据材料“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并非拒绝吸收外来因素,如屈原的《离骚》,陈寅恪就指出含有道教思想。”可得出流动性(发展性);宽容性(兼容性)。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孔子为象征,以儒家为主体,居中制衡,佛道辅翼,安身立命,治国理民的独特结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理应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象征。儒学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曾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轴心。但近代以来经过一系列激进的社会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批判,儒学被迫逐步从孕育滋生它的社会母体中游离出来。但儒学仍然潜藏在民间,沉睡在老百姓的血液当中。
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儒家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儒学的生命力源于创新。
论述:自儒学产生后,历经两千余年而生生不息,其生命力源于儒学的创新。经历秦朝的焚书坑儒、汉初的无为而治,西汉儒学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思想形成了新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从而确立了正统地位。而面对魏晋以来佛教、道教文化的冲击,两宋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并将其融入儒学,形成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程朱理学,儒学思辨化、系统化、体系化,成为官方哲学。在儒学日趋僵化的明清之际,传统儒学被批判继承注入了唯物思想、朴素的民主思想等新内容,从而使儒学再次焕发生机。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孔子为象征,以儒家为主体,居中制衡,佛道辅翼,安身立命,治国理民的独特结构”可提炼出论点是儒学的生命力来源于创新。关于阐释可从儒学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分析即可,如关键阶段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董仲舒的新儒学、理学的出现及明清之际的新儒学等。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0427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高二年级历史科目
答卷注意事项:
1、学生必须用黑色(或蓝色)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在试卷上答题。
2、填涂答题卡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
3、答题时字迹要清楚、工整
4、本卷共20小题,总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张骞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防范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A. 标志着西域被纳入郡国体系 B. 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
C. 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 D. 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2. 日本有关于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的资料中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生绢、白绫及大量瓷器。宋代海上贸易发达的条件是( )
A. 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 宋朝国家实现统一、国力强盛
C. “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 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使用
3. 15世纪左右,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下列对这一说法认识正确的是( )
A. 当时欧洲经济水平全球领先 B. 16世纪后地中海商业更兴旺
C. 利益驱动下海洋积极探索 D. 英国和荷兰是航海时代先驱
4. 20世纪初,时人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因在上海租界误认为有轨电车是由雷公电母驾驭前行而被民众耻笑。同时期,《新石头记》也对《红楼梦》进行了续写,贾宝玉下凡到当时的中国游历,新世纪的火车、轮船、电灯等事物让他大开眼界,洋人横行、政治腐朽的现状也让他痛心不已。这些情节( )
A. 体现了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B. 折射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C. 表现了民众对传统失去兴趣 D. 展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成果
5. 中国的火车经历了由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D.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6.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进入高铁时代的标志是
A. 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B. 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C. 京津城际铁路通车 D. 东海道新干线通车
7.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项目 材料 结论
A 《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B 《本草纲目》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 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C 《伤寒杂病论》以阴阳、虚实、表里、寒热进行辨证施治 奠定中医基础理论
D 《肘后备急方》提到了防治狂犬病的方法 对西汉防疫起到积极作用
A. A B. B C. C D. D
8.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传统的谷物生产已无利可图,很多封建主转而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因大批拉丁语教授死于瘟疫,许多学校放弃了拉丁语教学,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得到提高。死亡的威胁使追求现世享乐成了新的社会观念。欧洲各地出台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上述现象反映出14世纪中叶的欧洲( )
①理性主义思潮出现 ②宗教改革开始
③公共卫生事业进步 ④经营方式转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9.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她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病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病发挥了巨大作用。她的发现源于( )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肘后备急方》 D. 《本草纲目》
10. 据统计,1970年全世界已有44个国家开办了121所公共卫生学院,1984年,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学院已增至214所,遍及五大洲54个国家。这表明
A. 各国着手联合发展卫生事业 B. 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得到完善
C. 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 D. 环境污染现象引起各国重视
11.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规模空前,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基本控制住了疫情。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国
A.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力的支持 B. 医疗技术水平先进
C.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和发展 D. 人民的支持和救援
12.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都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方案。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道德救世和制度救世。下列主张能够体现制度救世的是
A.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B.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C. 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
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3. 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A. 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 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 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 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14. 明代王阳明反对传统程朱理学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理论
A. 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B. 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C. 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15.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
A. 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 B. 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C. 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D. 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
1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①天人合一 ②与民休息 ③兼爱尚贤 ④道法自然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后,内河小轮船发展,铁路火车出现,内地交通也日渐进步。有很多乡僻士商,未出门之前对西学新说不明所以,因而思想保守,眼界封闭,后来由于出门远行,坐了轮船、火车,见了城市景象,头脑开始开通,思想由此趋新。……自从有了轮船,往返于通商城市的商人们乘坐轮船数千里指日可到,商贾贩运往返其间视以为常,再也不必像以往那样一去三年不得回家而使家人忍受久盼不归之苦了。如上海轮船通航后,有竹技词题咏商人妇与夫暂作别离的感受:“生小家临黄浦滨,行年老小嫁商人。妾身惯设风波险,郎欲趁船大火轮。”
——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的生活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铁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发行债券和股票,迅速完成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1870年联合王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英国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完成。铁路建设时期,一英里的单轨铁路在铁轨的用铁量就达到200吨,随着“铁路热”的升温,国内所需铁矿量巨大。此外,同期英国国内煤产量的50%用于冶铁工业。铁路通车后,可以从特伦特河畔伯顿快速地运出啤酒,从格里尔姆斯比等新型港口迅速地运出鱼等海鲜产品。依靠铁路运输,邮局送达的信件从1839年的7600万件增长到1870年的86300万件。一座座小村庄在进入铁路时代后,成了铁路枢纽,快速发展起来。铁路也使人们快速地来往于不同的地区成为可能。
——摘编自胡晓莹《英国工业化时期的铁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铁路建设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路建设对中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相似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国家很少在制度上对疫病救疗提供法律的依据和实际的指导,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是在促动和支持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会开展一些救疗活动。在一些临时性救治中,他们请医生尽心诊治,施医送药,还会利用自身影响力建议官府救治,积极刊刻散送医方,甚至还会举行集体的祈神驱疫的活动。社会力量在地方社会事务中作用的增强虽可能分割官府的部分权力,甚至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与地方官府乃至朝廷产生矛盾,但这绝不是体制性的,也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国家的利益,因为作为社会力量的领导者——乡贤一般都深受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他们在追求自己私利的同时,也会多少顾及地方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事实上,地方社会的稳定和安宁从根本上讲,无疑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在民生政策方面缺乏制度性规定的缺陷。
——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7年成立于巴黎的国际公共卫生局和1920年成立于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64个国家的代表于1946年7月在纽约举行了一次国际卫生会议,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1948年4月7日,该法得到26个联合国会员国批准后生效,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借助有力的政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开始把最先进的科学的医学知识应用于落后地区,只要当地政府愿意提供配合。中国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从1945年的创议到1948年成立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告成立,历时整整三年。中国在此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卷入国际卫生机制中,而是积极主动地利用其相对有限的政治资源努力地参与国际卫生机制的创建、组织和设计。
——苏静静、张大庆《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及早期合作(1945—1948)》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民间救治疫病措施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建立背景及中国在其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19.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中央集权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摘编自班固《汉书·儒林传》
材料三 就文化代表人物而言,陈寅恪经过严密考证,指出李白、白居易、元稹、欧阳询等均有少数民族血统。这就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均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这种文化的集大成与高峰,正是在中国古代。当然,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并非拒绝吸收外来因素,如屈原的《离骚》,陈寅恪就指出含有道教思想。
——摘编自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中央集权”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孔子为象征,以儒家为主体,居中制衡,佛道辅翼,安身立命,治国理民的独特结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理应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象征。儒学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曾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轴心。但近代以来经过一系列激进的社会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批判,儒学被迫逐步从孕育滋生它的社会母体中游离出来。但儒学仍然潜藏在民间,沉睡在老百姓的血液当中。
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儒家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3-2024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