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世界古代史 非选择题汇编(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世界古代史 非选择题汇编(新高考专用)
1.(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在界定民主政体时这样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为民主政体,因为城邦的治理以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为依归。处理私人争端时,按照法律,人人平等。一个公民只要有才能就会受到关注……而且,一个人尽管缺乏禀赋却能为城邦服务,他不会因贫穷而受到阻碍。”
——译自【古希腊】修昔底德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雅典是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克里斯提尼改革后,民主逐渐成为雅典公民生活的准则。在伯里克利时期,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为西方送去了政治文明的曙光。
北美殖民地时期基本的政治理论都是从英国承袭而来,是君主、贵族和民主糅合在一起的“混合政体”。而独立战争发生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的权威下降,混合政体中就只剩下“民主”适合新生的美国。建国之初的联邦政府将议会分为两院,参议院的参议员并非直接民选;行政权则交由总统为核心的政府掌握,在执行方面一家独大;司法权则交由几名终身任职的大法官所把控。美国建国精英宣扬“人民主权”,把所有的政府官员说成是人民的代表,政府是一个“民治政府”。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美国建国之初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现代民主”,而只是初具模型,还需要在今后的政治发展中不断完善。
——摘编自杜常生《民主的古今之辨——以雅典和美国为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伯里克利界定的民主政体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古代民主对美国现代民主的影响。(8分)
【答案】(14分)
(1)(6分)
特征:①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2分)
②法律面前平等的原则;(2分)
③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能。(2分)
(2)(8分)
影响:①实行代议制民主;(2分)
②实行总统制,总统掌握行政权;(2分)
③实行国家治理机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原则;(2分)
④确立主权在民原则,将人民作为政府的权力基础。(2分)
【解析】
(1)据材料一“以多数人……的利益为依归”可知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据材料一“处理私人争端时,按照法律,人人平等”可知法律面前平等的原则;据材料一“一个人尽管缺乏禀赋却能为城邦服务,他不会因贫穷而受到阻碍”可知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能。
(2)据材料二“美国建国精英宣扬‘人民主权’”可知实行代议制民主;据材料二“行政权则交由总统为核心的政府掌握,在执行方面一家独大”可知实行总统制,总统掌握行政权;结合所学可知实行国家治理机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原则以及确立主权在民原则,将人民作为政府的权力基础。
2.(2024·湖南高三大联考一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稷下学宫,由官府出资,招贤纳士,允许学者们“不任职而论国事”,发挥“智囊团”作用,还可招收弟子、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各派学者云集于此,围绕王霸、义利、天人、人性善恶等课题,通过期会、讲说、议论、研讨、诘难、争辩等形式切磋驳难、争辩求知。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稷下学宫产生的学术著作有《孟子》《荀子》《管子》等300多部。
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阿卡德米学园,这是西方第一所集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学院”。他采取比较开明的管理政策,允许不同思想存在。他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研究和教学的重点为算术、几何、天文、修辞学、逻辑学,目的是使人们的目光从现象世界转向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
——摘编自常凤霞《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之比较》等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热潮,形成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一种是以陈恭禄为代表的“近代化话语”,主张把中国近代史视为中国在西方冲击之下不断调整自身,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另一种是以李鼎声为代表的“革命话语”,认为应把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入侵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的不同,并分析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话语体系,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答案】(22分)
(1)①性质不同:稷下学宫为官办,柏拉图学园为私人开办;
②内容不同:稷下学宫关注人文与社会,柏拉图学园关注自然和逻辑(哲学);
③方法不同:稷下学宫教学形式多样,柏拉图学园以问答法为主;
④规模不同:稷下学宫多学派争鸣,柏拉图学园主要是柏拉图与学生间交流。(共6分,每点2分,答出3点计满分)
原因:①稷下学宫为满足统治需要培养人才,柏拉图学园为实现理想社会培养人才;②中国战国时的兼并战争亟需人才,百家争鸣局面提供了宽松环境;古希腊海外贸易发达,促使人们研究自然。(共4分,每点2分)
(2)示例1
观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背景下,向西方学习,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过程。(2分)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有识之士发起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0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激进的知识分子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8分)
总结: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在民族危机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结果。它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社会进步。(2分)
示例2
观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在西方势力入侵面前,不断奋起抗争,反击侵略,最终赢得民族独立的历程。(2分)
论述: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不断加剧,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危急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主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联合抗战,最终取得了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8分)
总结: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西方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不断斗争,最终取得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一“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稷下学宫,由官府出资”“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阿卡德米学园”得出性质不同:稷下学宫为官办,柏拉图学园为私人开办;据材料一稷下学宫“围绕王霸、义利、天人、人性善恶等课题”,比较材料一阿卡德米学园“研究和教学的重点为算术、几何、天文、修辞学、逻辑学”得出内容不同:稷下学宫关注人文与社会,柏拉图学园关注自然和逻辑(哲学);据材料一稷下学宫“通过期会、讲说、议论、研讨、诘难、争辩等形式切磋驳难、争辩求知”,比较材料一阿卡德米学园“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得出方法不同:稷下学宫教学形式多样,柏拉图学园以问答法为主;据材料一稷下学宫产生的学术著作有“《孟子》《荀子》《管子》等300多部”,比较材料一阿卡德米学园“比较开明的管理政策,允许不同思想存在”得出管理不同:稷下学宫多学派争鸣,柏拉图学园主要是柏拉图与学生间交流,允许不同思想存在。 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社会等角度来分析得出政治——稷下学宫为满足统治需要培养人才,柏拉图学园为实现理想社会培养人才;社会——中国战国时的兼并战争亟需人才,百家争鸣局面提供了宽松环境;古希腊海外贸易发达,促使人们研究自然。
(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学术界形成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近代化话语”、“革命话语”,紧扣设问“任选一种话语体系”,若对“近代化话语”最为熟悉,则根据材料二“近代化话语”,主张把中国近代史视为中国在西方冲击之下不断调整自身,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拟定观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背景下,向西方学习,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过程。第二小问论述,紧扣时空——近代中国,可选定与“近代化话语”关系最密切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史事来展开得出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有识之士发起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辛亥革命——20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激进的知识分子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 第三小问总结,紧扣“近代化话语”,简明扼要地升华得出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在民族危机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结果。它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社会进步。
3.(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尤里克法典》(477年)规定:无论家丁是否为自由人,其主人的控制权不仅及于家丁本人,而且扩
及家丁的家庭成员。《西哥特法典》(654年)规定:任何人把武器或其他任何财物赏赐给其所保护的仆人,这些赏赐应成为仆人的完全财产,但若仆人放弃或另择主人,则仆人的一切财产均应归还主人;仆人的女儿仍受主人保护并由主人为其婚配同等级的丈夫。
——摘编自崔林林《外国法制史》
(1)材料反映了__________(时期)西欧的________(法律类型)。(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段材料的研究价值。(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该时期的法律建设。(6分)
【答案】(12分)
(1)中世纪;(1分)日耳曼法。(1分)
(2)《尤里克法典》对主仆关系的规定体现了封建领主对仆从的人身控制,可以用于研究中世纪领主经济和封建人身依附关系。(2分)《西哥特法典》对主仆关系的规定更加详细,可用于研究欧洲中世纪封君封臣制、有条件土地占有制和婚姻监护权等封建法律关系。(2分)
(3)日耳曼法具有典型的蛮族色彩;在加强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同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残酷的罗马奴隶制,蕴含了进步的封建因素;反映了封建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
【解析】
(1)据材料“《尤里克法典》(477年)、《西哥特法典》(654年)”可知此时是中世纪时期的日耳曼法。
(2)据材料“主人的控制权......扩及家丁的家庭成员”可知《尤里克法典》中规定了封建领主与仆从的人身控制关系,作为当时法律资料,可以用于研究中世纪时期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据材料《西哥特法典》规定的内容“赏赐是仆人的完全财产......应归还主人”、“仆人的女儿......受主人保护并为其婚配”等信息可知,《西哥特法典》规定了关于封建领主与仆从赏赐财产、仆从女儿间的封建依附关系,较《尤里克法典》更加详细,可用于研究中世纪时期封建制度、土地占有及婚姻监护关系等。
(3)据材料“主人的控制权......扩及家丁的家庭成员”、“仆人的女儿......由主人为其婚配”等信息可知日耳曼法保留了原始蛮族部落色彩;据材料信息可知封建领主对仆从及其家人有完全的控制权,加强了封建依附关系,据所学可知日耳曼人冲击了罗马帝国,建立了一系列以日耳曼文化为基础的日耳曼王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罗马残酷的奴隶制度,有利于社会进步;据材料,从《尤里克法典》到《西哥特法典》关于财产、婚姻、人身控制等规定更加具体,说明封建法律制度及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4.(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明显高于周边的文化,同时也高于其他文化圈,特别是在唐代,在整个欧亚大陆上,中国是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中的中心,正如著名科学史专家贝尔纳指出的,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
——摘编自张西平《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及价值》
提炼材料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评析。(要求:态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答案】(12分)
观点(2分) 态度(1分) 阐述(8分,至少4个或以上史实进行论证,中外兼有) 总结(1分)
唐代时期,中华文化在欧亚大陆上居于文化的中心地位。 赞同(1分) 丝绸之路通畅; 制度成熟(科举、三省六部); 科技进步,火药用于军事,发明雕版印刷术等; “三教合归于儒”;逐渐完成佛教本土化;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日本仿唐制大化改新; 新罗统一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欧洲处于中世纪,文明有所衰退; 阿拉伯帝国文化仅起到东西文化交流作用。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仅丰富了自身文化,而且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深远。
(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解析】
首先提炼材料核心观点,据材料“特别是在唐代,在整个欧亚大陆上,中国是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中的中心”可知,唐代时期,中华文化在欧亚大陆上居于文化的中心地位。然后表明态度,在唐朝,中华文化繁荣,深刻的影响当时的世界,因此对该观点持赞成的态度。然后进行阐述,说明理由,要涉及中外的史实;可以结合唐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来和亚欧大陆其他文明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来突出中华文化在欧亚大陆上的中心地位;如政治方面可以选择制度成熟(科举、三省六部);经济方面可以选择
丝绸之路通畅;文化方面可以选择“三教合归于儒”;逐渐完成佛教本土化;科技进步,火药用于军事,发明雕版印刷术等;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可以选择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日本仿唐制大化改新;新罗统一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其他欧亚大陆方面可以选择欧洲处于中世纪,文明有所衰退;阿拉伯帝国文化仅起到东西文化交流作用。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强调中华文化自身的特点以及对欧亚大陆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如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仅丰富了自身文化,而且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深远。
5.(2024·广东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将人类政治演化划分为四个时代(如图3)。
图3
——包刚升《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上)》
围绕“人类政治演化”这一主题,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对材料观点进行说明。
(要求:明确提出看法,对材料观点赞成、质疑、修改皆可;观点清晰、史实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2分)答案示例
示例一:
人类政治演化可分为王权时代、封建时代、立宪时代、民主时代。
王权时代:公元前3500年左右起,埃及、两河流域的早期国家逐步建立起王权。此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王权国家成为主要的国家政治形态,
封建时代: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逐渐在西欧建立起以封君封臣为核心的封建制度。拜占庭、
俄罗斯、阿拉伯、印度、日本等地也逐渐进入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封建时代。
立宪时代: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限制王权后,议会权力逐步增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立宪制逐渐建立,宪法观念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
民主时代:19世纪以后,英国等国先后通过改革,使更多的人获得选举权,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立,民主的内涵不断丰富,民主的范围扩大,民主时代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可知,各个国家不一定都沿着王权时代、封建时代、立宪时代、民主时代的顺序迭代发展,但这一顺序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走向。
示例二:
我认为,立宪指国家颁布宪法或相当于宪法作用的法律文件,立宪时代应改为“13世纪至当代社会”。
13世纪,英国颁布《大宪章》,这被认为是英国宪法类文件的起源。17世纪,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之后,美国、法国等国相继建立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均颁布了宪法,并在宪法体制下发展至今。苏联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也通过颁布宪法确立国家的根本制度及根本任务,并通过修正宪法不断完善政治制度。
总之,研究人类政治演化的分期首先应准确界定相关概念,立宪时代应以宪法或宪法类型的文件的制定为核心,因此立宪时代应从13世纪延续至今。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有学者将人类政治演化划分为四个时代”、图3“王权时代、封建时代、立宪时代、民主时代”可知,人类政治演化可分为王权时代、封建时代、立宪时代、民主时代。其次,对这四个阶段分别展开说明。
王权时代:据材料“公元前350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00年左右起,埃及、两河流域的早期国家逐步建立起王权。此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王权国家成为主要的国家政治形态。
封建时代:据材料“公元7—8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逐渐在西欧建立起以封君封臣为核心的封建制度。拜占庭、俄罗斯、阿拉伯、印度、日本等地也逐渐进入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封建时代。
立宪时代:据材料“公元13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限制王权后,议会权力逐步增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立宪制逐渐建立,宪法观念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
民主时代:据材料“公元19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以后,英国等国先后通过改革,使更多的人获得选举权,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立,民主的内涵不断丰富,民主的范围扩大,民主时代不断向前发展。最后,进行总结得出,各个国家不一定都沿着王权时代、封建时代、立宪时代、民主时代的顺序迭代发展,但这一顺序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走向。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6.(2024·山东泰安一模·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非洲大陆从来就是“黑暗的大陆”,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地方;非洲没有书面语言,没有掌握书写技能,缺乏历史主动性;非洲历史是在与欧洲人交往后才出现,16—19世纪非洲所有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化均与奴隶贸易有关;殖民主义为非洲带来的利大于弊。
——据网络材料整理
材料二
结合材料二评述材料一的观点。(14分)
【答案】(14分)
材料一认为在欧洲进入非洲之前,非洲没有自己的历史,欧洲殖民促进了非洲的发展。(2分)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非洲在历史上对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分)
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非洲大陆早期为人类发展贡献了各种文明,非洲历史具有连续性。到了近代,欧洲在非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中断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二战后非洲从殖民主义统治下独立出来,并积极参加不结盟运动,改变了非洲的面貌,壮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促使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8分)
材料一的观点对非洲历史的认识带有强烈偏见,否认非洲历史和文明,宣扬西方中心论(欧洲文明优越论),意图为西方的殖民主义辩护。(2分)
【解析】据材料一“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地方”“非洲历史是在与欧洲人交往后才出现”“殖民主义为非洲带来的利大于弊”可知材料一认为在欧洲进入非洲之前,非洲没有自己的历史,欧洲殖民促进了非洲的发展。结合所学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史实可知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非洲在历史上对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材料二“古代非洲文明示意图”并结合非洲早期文明的史实可知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非洲大陆早期为人类发展贡献了各种文明,非洲历史具有连续性。据材料二“黑奴”并结合所学殖民扩张的史实可知到了近代,欧洲在非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中断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据材料二“独立数量”“不结盟运动”并结合不结盟运动的史实可知二战后非洲从殖民主义统治下独立出来,并积极参加不结盟运动,改变了非洲的面貌,壮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促使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因此从总体看,材料一的观点对非洲历史的认识带有强烈偏见,否认非洲历史和文明,宣扬西方中心论(欧洲文明优越论),意图为西方的殖民主义辩护。
7.(2024·重庆一模(主城区)·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一个国家和民族走什么样的道路,对其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走势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方面,中西方文明起源不同,但文明是平等的,在交流互鉴中融合发展始终是历史常态。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各自的社会基础和地缘优势,同样源远流长、影响至深。另一方面,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始终是一个客观现象,文明之间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随着现代化的诞生,人类逐步开启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孕育的资本主义文明相比,表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截然不同,其特定内涵与精神实质是资本主义文明所不可能具备的。
——摘编自杨增崇《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12分)
示例
观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各自的社会基础和地缘特色
论证:东方,在生态环境多样,水资源丰富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大江大河地区,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往来和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以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底蕴深厚的思想文化体系,共同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它注重文明的传承性,是世界上唯一完整延续至今的原生文明。
西方,古希腊山多地少、三面环水、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的自然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以及频繁的商业贸易与海外贸易,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西方文明,这一文明包含着民主、自由的因子,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
综上,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不同社会基础和地缘特色的影响,都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其他观点:一个国家和民族选择何种发展道路,对其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融合发展是历史的常态;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理应相互尊重与包容;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本质区别。)
【解析】
首先,提出观点,据材料“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各自的社会基础和地缘优势,同样源远流长、影响至深”并结合所学古代文明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得出观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各自的社会基础和地缘特色。其次,展开论证,据材料“中西方文明起源不同,但文明是平等的”并结合所学古代文明发展的相关知识知识从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角度展开论述,如在东方,结合所学中华文明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得出在生态环境多样,水资源丰富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大江大河地区,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往来和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以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底蕴深厚的思想文化体系,共同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它注重文明的传承性,是世界上唯一完整延续至今的原生文明;在西方,结合所学古希腊文明的相关知识得出古希腊山多地少、三面环水、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的自然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以及频繁的商业贸易与海外贸易,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西方文明,这一文明包含着民主、自由的因子,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最后总结,对观点进行升华,如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不同社会基础和地缘特色的影响,都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8.(2024·浙江精诚联盟一模·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朱熹对那些专心学术的士子重点培养,在福州讲学时得黄直卿,南康得李子敬,非常高兴。朱熹率门人与张栻会讲于岳麓书院,陆九渊及门人也来到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会讲,阐释“君子、小人”、“义、利”。书院会讲,双方到会的门人弟子众多,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问难。朱熹以传播理学为己任,
稍有松弛懈怠便感到心中愧疚自责。以至于朱熹去世前还手书其子和门人范念德等人“拳拳于勉学及修正《遗书》为言”。
——摘编自王晓龙《略论宋代理学教育传播的特点》
材料二
在德国,所有早期建立的大学,包括维也纳大学和布拉格大学,以及15世纪反映学校的世俗和教会捐助人文化和政治愿望的新建大学迅速发展。许多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和柏拉图哲学,实际上取代了旧的经院式课程。年轻的英国人、德国人、荷兰人、斯堪的纳维亚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造访大量位于博洛尼亚和帕多瓦、帕维亚、锡耶纳和比萨以及少量位于费拉拉和佩鲁贾的意大利大学,对这些文化源泉进行智力上的朝圣之旅。
——易红郡《近代早期西方教育演进的逻辑》
材料三
1916年2月,新文化人士易白沙《孔子平议》一文中指出:“不知汉高帝、武帝、魏文帝、皆傀儡孔子,所谓尊孔滑稽之尊孔也,典礼愈隆,表扬愈烈,国家之风俗人心学问愈见退落,孔子不可复生,安得言词拒绝。”当袁世凯亲率百官到孔庙祭孔,到天坛祭天时,其伎俩立即被人们识破,被指为“借祀孔子之名,为收抬人心之具,行帝制复活之实”。当时从康有为、辜鸿铭到林琴南,都极力推崇孔孟之道,反对革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给予了有力的抨击。他们肯定康、林在思想文化上的贡献,但对康、林等人尊孔守旧,抱定孔子学说不放,则认为是极端错误的。
——摘编自魏宏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朱熹传播理学思想的举措。指出朱熹身上所体现的传统士大夫的优秀品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5世纪欧洲大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文化的影响。(7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批判的对象,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批判”产生的政治与文化背景。(7分)
【答案】(20分)
(1)举措:收徒重点培养;编撰儒学书籍(答:编写儒学基础读物,如“四书”,《小学》、《家礼》,均可得分);主持书院教育;开展会讲,进行学术争鸣;重视基层教化。(4分)
优秀品质:求知反思(或答“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天下为已任)。
(2分)
特别提示:两个问题写在一起,且没有提示词的按第一个问题给分。
(2)变化:新建大学数量增多;人文课程纷纷设立;意大利大学吸纳欧洲各地学生。(3分)
影响:传承了古典文化;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促进社会思想解放。(4分)
特别提示:两个问题写在一起,且没有提示词的按第一个问题给分。
(3)对象:孔子的学说(孔子);具有封建思想的统治者(袁世凯);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康有为、辜鸿铭等)。(3分)
政治与文化背景: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共和;中国传统封建守旧思想仍根深蒂固(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束缚);近代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近代中国社会思想不断解放。(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朱熹对那些专心学术的士子重点培养”可得收徒重点培养;据材料一“朱熹率门人与张栻会讲于.…阐释君子、小人、义、利”及所学可得出编撰儒学书籍;主持书院教育;由材料“书院会讲,双方到会的门人弟子众多,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问难”可得出开展会讲,进行学术争鸣,结合所学朱熹强调士人的社会责任感可得出重视基层教化。第二小问优秀品质,由材料一“朱熹以传播理学为己任,稍有松弛懈总便感到心中愧疚自责”结合所学可得出求知反思;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在德国……和政治愿望的新建大学迅速发展”可得新建大学数量增多;据材料二“许多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和柏拉图哲学,实际上取代了旧的经院式课程”可得人文课程纷纷设立;由材料二“年轻的英国人,德国人、荷兰人…造访…...意大利大”可得意大利大学吸纳欧州各地学生。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二“许多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和柏拉图哲学,实际上取代了旧的经院式课程”结合所学可得出传承了古典文化;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据材料二“对这些文化源泉进行智力上的朝圣之旅”结合所学,古希腊文化中关于人文主义在意大利的复兴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促进社会思想解放。
(3)第一小问对象,由材料三“不知汉高帝、武帝、魏文帝、皆傀儡孔子,所谓尊孔滑稽之尊孔”可得,孔子的学说(孔子〉;据材料三“当袁世凯亲率百官到孔庙祭孔,到天坛祭天时”可得具有封建思想的统治者(袁世凯);据材料三“当时从康有为、辜鸿铭到林琴南,都极力推崇孔孟之道,反对革新”可得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康有为、辜鸿铭等)。第二小问政治与文化背景,据材料三“当袁世凯亲率百官到孔庙祭孔,到天坛祭天时,其伎俩立即被人们识破”结合所学袁世凯威胁民主共和政体遭到社会各
界的批判可得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共和;据材料三“当时从康有为、辜鸿铭到林琴南,都极力推崇孔孟之道,反对革新;结合所学可得近代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近代中国社会思想不断解放。
9.(2024·浙江嘉兴一模·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化为广大乡村居民揭示了一个新世界——与农村庄园生活迥然有别,这个世界依靠工商业与外界沟通交换来维持生存,所以它具有相当开放性,同时它又是自由的,城市居民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无需向领主服劳役。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享有一定特权,一些城市获得了司法豁免权,其市民“只能在当地城市法庭被提起诉讼”;有的城市获得了“选举市长”的权利。中世纪的城市化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而且还是一种“追求自由和特权”的政治诉求,因为离开庄园意味着摆脱奴役,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
——摘编自侯建新《欧洲文明探索》
材料二
铁路机车的发明使得住宅到工作地点的最大可能距离得到了提升:首先,蒸汽牵引的动力机车沿着一条专门建立的铁轨行进。然后机车在铺设于城市街道的轨道上行进。原始的马拉机车最终被电力驱动的机车取代,并且这些有轨电车也被由汽油驱动、脱离轨道的公共汽车取代。……由于近一个半世纪,交通运载工具在尺寸、速度以及价格方面的巨大改善,使得工业城市的选址可以位于世界的任何地方,并且使得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原料、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
——阿诺德·汤因比《变动的城市》
材料三
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呼吁要复兴社区、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中的新问题,西方的社区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得以推广。如美国在一些城市成立了社会发展部,并成立社区组织委员会,大力推行城市社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治疗和预防犯罪等。依托基层社会的崛起,通过政府的分权和授权,在基层社区中构造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现代治理格局,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也是所有国家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从中世纪城市“迥然有别”于庄园的角度,说明“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城市赢得一定自治权的主要方式。(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牵引动力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简述交通运载工具的革新对城
市发展的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表现两例,概述城市社区在现代治理中发挥的作用。(6分)
【答案】(20分)
(1)说明:中世纪的城市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或主要依靠工商业发展)、提供较高的自由度、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权。(3分)
方式: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3分)
(2)演变历程:畜力——蒸汽动力——电力、内燃机(汽油)驱动。(4分)
意义:提升了城市选址的可能性(带动城市格局的变化);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与面积的扩大;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4分)
表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任写2点得2分)
作用: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有利于解决城市社会问题;(2分)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说明,据材料一“依靠工商业与外界沟通交换来维持生存,所以它具有相当开放性”得出中世纪的城市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或主要依靠工商业发展);根据材料一“它又是自由的,城市居民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得出提供较高的自由度;据材料一“还享有一定特权……而且还是一种‘追求自由和特权’的政治诉求”得出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权。第二小问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一些城市通过与领主谈判、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2)第一小问演变历程,据材料二“原始的马拉机车最终被电力驱动的机车取代,并且这些有轨电车也被由汽油驱动、脱离轨道的公共汽车取代”得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牵引动力的演变经历了从畜力到蒸汽动力再到电力、内燃机(汽油)驱动的历程。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使得工业城市的选址可以位于世界的任何地方”得出交通运载工具的革新提升了城市选址的可能性(带动城市格局的变化);据材料二“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原料、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得出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交通运载工具的革新还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与面积的扩大;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
(3)第一小问危机,据材料三“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治疗和预防犯罪”,结合所学知识,“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有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贫富矛盾、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犯罪率上升、失业
者增加等。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三“呼吁要复兴社区、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中的新问题”得出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有利于解决城市社会问题;据材料三“在基层社区中构造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现代治理格局”得出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10.(2024·浙江嘉兴一模·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农业起源问题是一个史前现代化的问题……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晚到青铜时代,中国所有的文化生态区都有了农业。相对于狩猎采集生计,农业生产的优势是明显的,它能够在更少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口。这就在提高食物供给安全保障的同时,使得专业化的劳动分工成为可能,从而出现了工匠、战士、祭祀、官吏等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社会复杂性明显提高。狩猎采集者在和农业群体对抗时明显处于下风,不仅仅因为人口的数量,也因为社会组织的严密性,还因为粮食的供给,狩猎采集者无法支持长期的争战。
——陈胜前《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以后,传统的东亚共同体逐步蜕变为现代的新兴工业化共同体。在战后新技术革命和世界性经济高涨带动下,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走向“出口导向”,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极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东亚发展的成就是市场、社会和国家交互作用的产物,其中国家起了重要的桥梁性作用。……在西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个经典命题。既然中世纪保守的基督教可以经过改革而与现代西方发展耦合,东亚的传统学说自然也可以经过改革转换功能,使之适应于东亚现代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材料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保障与支撑。不同于西方国家单向的过于追求物质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物质层面上的现代化,还强调精神上的现代化,注重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我国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强化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创造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
——摘编自蔡昉等《中国式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业生产的优势”。结合所学,阐明“农业起源问题是一个史前现代化的问题”所体现的实质内涵。(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东亚“蜕变为现代的新兴工业化共同体”的有利条件。以韩国为例,结合所学,简要阐释东亚国家是如何发展传统学说“使之适应于东亚现代发展的需要”的。(7分)
(3)根据材料三,扼要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结合所学,列举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5分)
【答案】(20分)
(1)优势:增加人类食物供应;加速人口的增长;促成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增强社会组织的严密性。(4分)
实质内涵: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4分)
(2)有利条件: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带动;经济发展战略的引领;国家发挥桥梁性作用。(4分)
阐释: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3分)
(3)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2分)
成果:“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的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活动的创建;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优势,据材料一农业生产“能够在更少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食物”得出增加人类食物供应;据材料一农业生产能够生产出更多的食物,从而“养活更多的人口”得出加速人口的增长;据材料一农业生产“使得专业化的劳动分工成为可能”得出促成专业化的劳动分工;据材料一农业生产使“社会复杂性明显提高”,有着“社会组织的严密性”得出增强社会组织的严密性。第二小问内涵,紧扣设问中“农业起源问题是一个史前现代化的问题”并结合选必二第1课所学农业的出现意义得出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据纲要下册第1课所学农业出现的意义得出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2)第一小问条件,据材料二“在战后新技术革命……带动下”,东亚国家和地区极力开拓国际市场得出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据材料二“在……世界性经济高涨带动下”,东亚国家和地区极力开拓国际市场得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带动;据材料二“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走向‘出口导向’”,东亚国家和地区极力开拓国际市场得出经济发展战略的引领;据材料二东亚发展的成就是市场、社会和国家
交互作用的产物,“其中国家起了重要的桥梁性作用”得出国家发挥桥梁性作用。第二小问阐释,紧扣设问“以韩国为例”“如何发展传统学说‘使之适应于东亚现代发展的需要’”并结合选必三第13课所学二战后韩国的文化发展得出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3)第一小问关系,据材料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保障与支撑”并结合选必三第10课所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地位得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第二小问成果,紧扣设问“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并结合选必三第10课所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得出“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的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活动的创建;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
11.(202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的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醉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引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二
阅读材料一,并观察材料二中的四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欧洲中世纪的相关
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
【答案】(12分)
评分标准:
(1)标题(2分):有题目1分,有价值判断1分,价值错误的标题不得分。
主题:围绕中世纪的“黑暗”和“光明”
(2)结构3分:总分(总分/分总/总分总)结构2分,总结有价值升华1分。
价值升华: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当代启示等
(3)史实6分(图片相关的2个史实),史实表述必须准确,史实错误不得分。
(4)表述1分:表述通畅,逻辑清晰。
【示例】
中世纪的黑暗中孕育着进步的力量
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骑士文学歌颂爱情反对禁欲,市民文学抨击贵族和教士,追求平等和自由,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开近代资产阶级文学先河。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以谈判、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方式,从封建主手中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城市政权主要由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城市大学取得办学自主权,大学教育的发展对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中世纪的欧洲虽笼罩在神学面纱之下,但随着生产力进步和商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要摆脱宗教束缚,寻求世俗生活的快乐。
【解析】
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一“中世纪就是黑暗的时代”材料二“中古西欧的城市”中折射出商品经济的繁荣,材料二“中古西欧大学的分布”折射出思想文化的繁荣,进而得出论题:中世纪的黑暗中孕育着进步的力量。其次,结合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统治阐述黑暗的统治,如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结合中古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繁荣、骑士文学盛行的史实阐述进步的力量,如骑士文学歌颂爱情反对禁欲,市民文学抨击贵族和教士,追求平等和自由,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开近代资产阶级文学先河。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以谈判、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方式,从封建主手中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城市政权主要由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城市大学取得办学自主权,大学教育的发展对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最后,得出结论:中世纪的欧洲虽笼罩在神学面纱之下,但随着
生产力进步和商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要摆脱宗教束缚,寻求世俗生活的快乐。
12.(2024·广东韶关一模·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随着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海外扩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跨大西洋的贸易为英国输入了诸如土豆和蔗糖这样的营养食物以及大量的鳕鱼和鳔鱼。值得注意的是,1英亩的甘蔗所产出的能量相当于12英亩小麦产出的能量。殖民活动使剩余人口的移民成为可能。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森《东西方文明,谁将战胜谁?》
材料二
日本人正处于德川幕府时代,1640年后执行的是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到18世纪晚期,英国农民的食物包括肉类产品等,同时代的日本人却主要靠单一的食物摄取,这些食物95%都是谷物,其中又以大米为主。这种食物上的差异就说明了1600年后期显著的身高差距。18世纪英国罪犯的平均身高为170厘米。同时期日本士兵的平均身高只有159厘米。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森《东西方文明,谁将战胜谁?》
(1)指出材料一中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问题得以缓解的原因。(6分)
(2)指出材料二中18世纪日本人和英国人身高差的原因,由此得出什么启示?(8分)
【答案】(14分)
(1)海外扩张;营养食物传入;移民海外。(6分)
(2)原因:日本:食物单一,以谷物为主;闭关锁国。(3分)
英国:食物包括肉类;海外扩张。(3分)
启示:坚持对外开放;关注民生。(2分)
【解析】
(1)原因:据材料一“海外扩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海外扩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材料一“输入了诸如土豆和蔗糖这样的营养食物……”“甘蔗所产出的能量”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英国的食物种类,一定程度上缓解英国的人口问题;据材料一“殖民活动使剩余人口的移民成为可能”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加紧海外扩张,大量移民海外,缓解英国本土人口压力。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靠单一的食物摄取……都是谷物”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川幕府1640年后执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日本人的食物结构单一,以谷物尤其是大米为
主,营养不均衡;据材料二“英国农民的食物包括肉类产品等”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积极海外殖民扩张,新物种传入,食物种类更加丰富,包括肉类,营养相对均衡。第二小问启示,通过18世纪日本人和英国人的身高差,我们认识到国家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积极对外开放(但不是侵略扩张),要始终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关注百姓生活。
13.(2024·广东顺德区一模·20)“三兔共耳”图案,即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首尾相接,追逐奔跑,其在国内外不同时期多有发现。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
图3 国内外部分“三兔共耳”图案
材料一
表8 敦煌莫高窟“三兔共耳”图案统计表
隋朝 初唐 中唐 晚唐
所在洞窟 305窟383窟397窟 406窟407窟420窟 205窟 144窟200窟237窟 358窟468窟 127窟139窟 145窟147窟
数量 6 1 5 4
——据《敦煌石窟内容总录》
表9 国外“三兔共耳”图案主要分布表(部分)
地区 国家 时间 载体
中、西亚等亚洲地区 巴基斯坦 9或11世纪 陶瓷浮雕
土库曼斯坦 12世纪 压花陶瓷器皿
叙利亚 13世纪 彩陶
伊朗 13世纪 蒙古铜钱
非洲 埃及 13世纪 瓷器碎片
欧洲 法国 13世纪 瓷砖
德国 13—14世纪 教堂钟刻、瓷砖等
英国 13—15世纪 教堂彩绘、瓷砖、手抄圣经书稿等
——AllisonMeier,TheMysteryoftheThreeHaresMotif,etc.
材料二
关于“三兔共耳”图案的起源地,主要说法如表10: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三兔共耳”图案的传播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传播路线的成因。(6分)
(2)请选择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或自拟观点表达你对“三兔共耳”图案起源地的看法,并综合运用上述图文及所学知识阐述理由。(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4分)
(1)路线:发源于敦煌,(1分)经中亚、西亚或北非,传至欧洲。(1分)
成因:丝绸之路的发展;蒙古西征的影响;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影响;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传播。(任答两点4分)
(2)评分标准:明确提出观点,2分;说明及结论,6分。
参考答案一
观点:赞同“中国说”。
阐述:据材料一,该图案在国外的出现时间,均晚于中国;
据材料二,该图案的创作手法与相似图案,在中国早已出现;
该图案与中亚、西亚等地艺术风格的相似性,无法找到直接证据。
结论:“中国说”的史料实证最为扎实,而其他两种观点均存在无法解决的逻辑漏洞,不足以采信。
参考答案二
观点:赞同“中亚或西亚说”。
阐述:该图案亦未在敦煌之外中国文化核心地区发现;
敦煌地理位置临近中亚及西亚地区,文化联系或交流相对便利;
敦煌艺术的纹饰与中亚、西亚相似性较多,可为旁证。
结论:该图案在敦煌出现虽然最早,但应是“流”而不是“源”。
参考答案三
观点:该图案是中外文化融汇的结果。
说明:据材料一,该图案最早在中国出现,且创作手法与相似图案早已有之;
据材料二,敦煌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区,容易受到印度、波斯等异域文明的影响;
该图案仅见于敦煌佛窟,未在中国文化核心地区发现,兼之佛教中保存有与兔相关的记载,说明其与佛教关系密切。
结论:该图案是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晶。考生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均酌情给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路线,结合材料一表8和表9所涉及到的国家和地区图案分布的时间排序,然后将之置于世界地图,按先后顺序来表达即可。具体来说,对比中外“三兔共耳”图案所处的时间可知,隋朝(581—618年)存在时间是6世纪末7世纪初,应该是最早的,可以得出发源于敦煌;由表格9中的时间看,先是9—12世纪在中亚,然后是13世纪在西亚和北非、欧洲出现,最后是13—15世纪的欧洲出现,所以传播路线是经中亚、西亚或北非,传至欧洲。第二小问成因,结合中国对外交往和亚非欧之间交流交往的相关史实思考作答。具体来说,由中国的敦煌传到中亚、西亚、非洲可知,与丝绸之路的发展有关;还有就是古代蒙古13世纪西征也是导致传播到中亚、西亚的原因之一。由西亚、非洲和欧洲的关系看,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扩张的影响是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传播也使得欧、亚、非之间有交流的可能。
(2)首先,选择一种说法,如赞同“中国说”。然后,需要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来论证和阐释起源地在中国的依据。由材料一可知,这些图案的出现时间,敦煌应该是最早的;由材料二看,该图案的构图方法与战国三兽纹、汉代瓦当中的三雁纹等相似,且时间早于隋朝时期的敦煌三兔共耳,而在其他地方没有互证材料可以说明。最后,得出结论,“中国说”的史料实证最为扎实,都有实物为证,而其他两种观点均存在无法解决的逻辑漏洞,不足以采信。考生如选择其他说法或者有自己的观点都可以,也需要用类似的方式自圆其说,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可。
14.(2024·吉林一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古代,除修女外,未婚女子都在父权制家长之下,已婚妇女则处在夫权制之下。她们没有独立的财产,所有的财产都归家长或丈夫所有。妇女如果因家长、丈夫死亡而成为自权人时,仍须处于监护人之下,由近亲实施监护,她们所为重大法律行为都必须经过监护人同意。
——周枏《罗马法原理》
材料二
但是这些差别没有一条可以作为妇女屈从男子的理由。女子的感觉和男子一样敏锐,思维和男人一样清晰。……在双方解除婚约时,他们各自的劳动都应该是家庭财产占有权的基础,因此,在双方解除婚约、分割家庭财产时,妇女应该和男子一样,平等地拥有自己的份额,尽管她只是在家里从事家务劳动。
——丹宁爵士著《法律的正当程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的妇女生存状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材料一的基础上,材料二作者的观点有哪些进步?(6分)
【答案】(12分)
(1)未婚女子在父权制家长管理下;已婚女子在丈夫管理下;没有独立的财产;没有独立的民事权利。(6分,三点即可满分。)
(2)男女平等;女子与男子应该有平等的财产权;家务劳动高尚。(6分,答满3点即可得满分6分。)
【解析】
(1)据材料一“除修女外,未婚女子都在父权制家长之下”得出未婚女子在父权制家长管理下;据材料一“已婚妇女则处在夫权制之下”得出已婚女子在丈夫管理下;据材料一中妇女“没有独立的财产,所有的财产都归家长或丈夫所有”得出没有独立的财产;据材料一中妇女“们所为重大法律行为都必须经过监护人同意”得出没有独立的民事权利。
(2)据材料二“女子的感觉和男子一样敏锐,思维和男人一样清晰”得出男女平等;据材料二中在双方解除婚约、分割家庭财产时,“妇女应该和男子一样,平等地拥有自己的份额”得出得出女子与男子应该有平等的财产权;据材料二“尽管她(妇女)只是在家里从事家务劳动”得出家务劳动高尚。
15.(2024·辽宁鞍山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摘编自黄政昌《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4分)
【答案】(12分)
(1)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主流;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儒家文化自身的传承积淀、交融创新;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任答4点8分,注意答题角度不能重复)
(2)不同:中国:侧重伦理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多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突出世俗文化;强调二元对立、契约精神;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斗争;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
科学精神。(中西方各任答2点,每点1分,共4分)
【解析】
(1)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主流;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文化上,据材料“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可知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儒家文化自身的传承积淀、交融创新;据材料“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可知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结合所学可知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2)第一小问中国,据材料“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可知侧重伦理文化;据材料“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知强调天人合一;据材料“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可知多元和谐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二小问西方,据材料“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可知突出世俗文化;据材料“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知强调二元对立、契约精神;据材料“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可知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斗争;据材料“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可知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16.(2024·辽宁鞍山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城市是文明的标志。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大小贵族达成封君封臣契约。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欧洲城市兴起,如伦敦、巴黎、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通过金钱赎买等形式赢得自治权。自治城市大多设有自治员、市长和城市法庭,有的城市还采用分权制衡原则建立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共和宪政政体,并拥有相应的法治文化。从13世纪起,货币地租成为西欧许多庄园的地租形式,地主制代替领主制,农奴制逐渐消失。14世纪,德意志北部城市的商人组织长期垄断着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成为政治上的特殊势力,西欧出现以教士为领导、由世俗文化教育为主体、以学者为骨干的高等教育机构,出现近代高等教育体系雏形。罗马法开始复兴,一些政治学家、思想家大力呼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西欧城市成为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欧洲封建社会发展到顶点。
——摘编自陈小律《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
材料二
1620年秋天,一艘来自英国的名为“五月花号”的大帆船搭载着若干清教徒移民到北美新大陆。他们在上岸之前签署了《五月花公约》,宣称建立自治机关,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他们长期扎根在北美乡郡,具有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和丰富的地方自治和管理经验,逐渐形成基于自然法的市民社会雏形。在殖民地时代,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侧重经济管理。各个乡镇任命自己的行政官员,规定自己的税则,征收并分配自己的税款。美国独立后,地方自治制度得到较为充分的实行。南北战争以后,州政府开始加强对市镇的控制,但遭到了居民的反对,居民以宪法为依据,开展“家乡自治”运动。
——整理自(法)托克堆尔著《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蕴含了哪些近现代文明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地方自治对美国国家治理的影响。(6分)
【答案】(14分)
(1)蕴含因素:
经济:城市工商业发展,货币地租和地主制经济流行,瓦解封建庄园经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政治:封君封臣体制,多元政治力量并存客观上有助于王权扩张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自治城市宪政管理的初步尝试,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的奠定基础。
文化:城市文化出现,城市大学兴起,推动世俗教育的发展,打破教会的文教垄断。
社会生活:世俗化价值观形成,推动人文主义产生。(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四个角度每个角度任意一点得2分,共8分,注意角度要完整)
(2)影响:
积极:影响了美国初期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邦联和联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和社会秩序。
局限:过分强调地方自治,容易导致国家意识淡薄,带来州际分裂隐患,影响联邦政府的治理效能。(6分,积极一点2分共4分,局限2分)
【解析】
(1)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方面,据材料一“货币地租成为西欧许多庄园的地租形式”可知城市工商业发展,货币地租和地主制经济流行,瓦解封建庄园经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政治方面,据材料一“自治城市大多设有自治员、市长和城市法庭”“西欧出现以教士为领导”可知封君封臣体制,多元政治力量并存客观上有助于王权扩张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与自治城市宪政管理的初步尝试,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的奠定基础;文化方面,据材料一“由世俗文化教育为主体”可知城市文化出现,城市大学兴起,推动世俗教育的发展,打破教会的文教垄断;社会生活方面,结合所学可知世俗化价值观形成,推动人文主义产生。
(2)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据材料二“具有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和丰富的地方自治和管理经验”可知影响了美国初期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邦联和联邦)与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和社会秩序;据材料二“居民以宪法为依据,开展‘家乡自治’运动”可知结合过分强调地方自治,容易导致国家意识淡薄,带来州际分裂隐患,影响联邦政府的治理效能。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世界古代史 非选择题汇编(新高考专用)
1.(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在界定民主政体时这样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为民主政体,因为城邦的治理以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为依归。处理私人争端时,按照法律,人人平等。一个公民只要有才能就会受到关注……而且,一个人尽管缺乏禀赋却能为城邦服务,他不会因贫穷而受到阻碍。”
——译自【古希腊】修昔底德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雅典是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克里斯提尼改革后,民主逐渐成为雅典公民生活的准则。在伯里克利时期,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为西方送去了政治文明的曙光。
北美殖民地时期基本的政治理论都是从英国承袭而来,是君主、贵族和民主糅合在一起的“混合政体”。而独立战争发生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的权威下降,混合政体中就只剩下“民主”适合新生的美国。建国之初的联邦政府将议会分为两院,参议院的参议员并非直接民选;行政权则交由总统为核心的政府掌握,在执行方面一家独大;司法权则交由几名终身任职的大法官所把控。美国建国精英宣扬“人民主权”,把所有的政府官员说成是人民的代表,政府是一个“民治政府”。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美国建国之初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现代民主”,而只是初具模型,还需要在今后的政治发展中不断完善。
——摘编自杜常生《民主的古今之辨——以雅典和美国为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伯里克利界定的民主政体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古代民主对美国现代民主的影响。(8分)
2.(2024·湖南高三大联考一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稷下学宫,由官府出资,招贤纳士,允许学者们“不任职而论国事”,发挥“智囊团”作用,还可招收弟子、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各派学者云集于此,围绕王霸、义利、天人、人性善恶等课题,通过期会、讲说、议论、研讨、诘难、争辩等形式切磋驳难、争辩求知。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稷下学宫产生的学术著作有《孟子》《荀子》《管子》等300多部。
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阿卡德米学园,这是西方第一所集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学院”。他
采取比较开明的管理政策,允许不同思想存在。他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研究和教学的重点为算术、几何、天文、修辞学、逻辑学,目的是使人们的目光从现象世界转向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
——摘编自常凤霞《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之比较》等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热潮,形成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一种是以陈恭禄为代表的“近代化话语”,主张把中国近代史视为中国在西方冲击之下不断调整自身,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另一种是以李鼎声为代表的“革命话语”,认为应把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入侵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的不同,并分析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话语体系,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3.(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尤里克法典》(477年)规定:无论家丁是否为自由人,其主人的控制权不仅及于家丁本人,而且扩及家丁的家庭成员。《西哥特法典》(654年)规定:任何人把武器或其他任何财物赏赐给其所保护的仆人,这些赏赐应成为仆人的完全财产,但若仆人放弃或另择主人,则仆人的一切财产均应归还主人;仆人的女儿仍受主人保护并由主人为其婚配同等级的丈夫。
——摘编自崔林林《外国法制史》
(1)材料反映了__________(时期)西欧的________(法律类型)。(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段材料的研究价值。(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该时期的法律建设。(6分)
4.(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明显高于周边的文化,同时也高于其他文化圈,
特别是在唐代,在整个欧亚大陆上,中国是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中的中心,正如著名科学史专家贝尔纳指出的,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
——摘编自张西平《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及价值》
提炼材料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评析。(要求:态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5.(2024·广东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将人类政治演化划分为四个时代(如图3)。
图3
——包刚升《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上)》
围绕“人类政治演化”这一主题,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对材料观点进行说明。
(要求:明确提出看法,对材料观点赞成、质疑、修改皆可;观点清晰、史实明确、史论结合)
6.(2024·山东泰安一模·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非洲大陆从来就是“黑暗的大陆”,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地方;非洲没有书面语言,没有掌握书写技能,缺乏历史主动性;非洲历史是在与欧洲人交往后才出现,16—19世纪非洲所有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化均与奴隶贸易有关;殖民主义为非洲带来的利大于弊。
——据网络材料整理
材料二
结合材料二评述材料一的观点。(14分)
7.(2024·重庆一模(主城区)·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一个国家和民族走什么样的道路,对其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走势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方面,中西方文明起源不同,但文明是平等的,在交流互鉴中融合发展始终是历史常态。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各自的社会基础和地缘优势,同样源远流长、影响至深。另一方面,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始终是一个客观现象,文明之间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随着现代化的诞生,人类逐步开启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孕育的资本主义文明相比,表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截然不同,其特定内涵与精神实质是资本主义文明所不可能具备的。
——摘编自杨增崇《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8.(2024·浙江精诚联盟一模·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朱熹对那些专心学术的士子重点培养,在福州讲学时得黄直卿,南康得李子敬,非常高兴。朱熹率门人与张栻会讲于岳麓书院,陆九渊及门人也来到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会讲,阐释“君子、小人”、“义、利”。书院会讲,双方到会的门人弟子众多,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问难。朱熹以传播理学为己任,稍有松弛懈怠便感到心中愧疚自责。以至于朱熹去世前还手书其子和门人范念德等人“拳拳于勉学及修正《遗书》为言”。
——摘编自王晓龙《略论宋代理学教育传播的特点》
材料二
在德国,所有早期建立的大学,包括维也纳大学和布拉格大学,以及15世纪反映学校的世俗和教会捐助人文化和政治愿望的新建大学迅速发展。许多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和柏拉图哲学,实际上取代了旧的经院式课程。年轻的英国人、德国人、荷兰人、斯堪的纳维亚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造访大量位于博洛尼亚和帕多瓦、帕维亚、锡耶纳和比萨以及少量位于费拉拉和佩鲁贾的意大利大学,对这些文化源泉进行智力上的朝圣之旅。
——易红郡《近代早期西方教育演进的逻辑》
材料三
1916年2月,新文化人士易白沙《孔子平议》一文中指出:“不知汉高帝、武帝、魏文帝、皆傀儡孔子,所谓尊孔滑稽之尊孔也,典礼愈隆,表扬愈烈,国家之风俗人心学问愈见退落,孔子不可复生,安得言词拒绝。”当袁世凯亲率百官到孔庙祭孔,到天坛祭天时,其伎俩立即被人们识破,被指为“借祀孔子之名,为收抬人心之具,行帝制复活之实”。当时从康有为、辜鸿铭到林琴南,都极力推崇孔孟之道,反对革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给予了有力的抨击。他们肯定康、林在思想文化上的贡献,但对康、林等人尊孔守旧,抱定孔子学说不放,则认为是极端错误的。
——摘编自魏宏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朱熹传播理学思想的举措。指出朱熹身上所体现的传统士大夫的优秀品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5世纪欧洲大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文化的影响。(7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批判的对象,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批判”产生的政治与文化背
景。(7分)
9.(2024·浙江嘉兴一模·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化为广大乡村居民揭示了一个新世界——与农村庄园生活迥然有别,这个世界依靠工商业与外界沟通交换来维持生存,所以它具有相当开放性,同时它又是自由的,城市居民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无需向领主服劳役。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享有一定特权,一些城市获得了司法豁免权,其市民“只能在当地城市法庭被提起诉讼”;有的城市获得了“选举市长”的权利。中世纪的城市化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而且还是一种“追求自由和特权”的政治诉求,因为离开庄园意味着摆脱奴役,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
——摘编自侯建新《欧洲文明探索》
材料二
铁路机车的发明使得住宅到工作地点的最大可能距离得到了提升:首先,蒸汽牵引的动力机车沿着一条专门建立的铁轨行进。然后机车在铺设于城市街道的轨道上行进。原始的马拉机车最终被电力驱动的机车取代,并且这些有轨电车也被由汽油驱动、脱离轨道的公共汽车取代。……由于近一个半世纪,交通运载工具在尺寸、速度以及价格方面的巨大改善,使得工业城市的选址可以位于世界的任何地方,并且使得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原料、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
——阿诺德·汤因比《变动的城市》
材料三
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呼吁要复兴社区、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中的新问题,西方的社区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得以推广。如美国在一些城市成立了社会发展部,并成立社区组织委员会,大力推行城市社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治疗和预防犯罪等。依托基层社会的崛起,通过政府的分权和授权,在基层社区中构造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现代治理格局,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也是所有国家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从中世纪城市“迥然有别”于庄园的角度,说明“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城市赢得一定自治权的主要方式。(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牵引动力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简述交通运载工具的革新对城市发展的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表现两例,概述城市社区在现代治理中发挥的作用。(6分)
10.(2024·浙江嘉兴一模·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农业起源问题是一个史前现代化的问题……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晚到青铜时代,中国所有的文化生态区都有了农业。相对于狩猎采集生计,农业生产的优势是明显的,它能够在更少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口。这就在提高食物供给安全保障的同时,使得专业化的劳动分工成为可能,从而出现了工匠、战士、祭祀、官吏等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社会复杂性明显提高。狩猎采集者在和农业群体对抗时明显处于下风,不仅仅因为人口的数量,也因为社会组织的严密性,还因为粮食的供给,狩猎采集者无法支持长期的争战。
——陈胜前《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以后,传统的东亚共同体逐步蜕变为现代的新兴工业化共同体。在战后新技术革命和世界性经济高涨带动下,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走向“出口导向”,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极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东亚发展的成就是市场、社会和国家交互作用的产物,其中国家起了重要的桥梁性作用。……在西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个经典命题。既然中世纪保守的基督教可以经过改革而与现代西方发展耦合,东亚的传统学说自然也可以经过改革转换功能,使之适应于东亚现代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材料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保障与支撑。不同于西方国家单向的过于追求物质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物质层面上的现代化,还强调精神上的现代化,注重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我国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强化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创造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
——摘编自蔡昉等《中国式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业生产的优势”。结合所学,阐明“农业起源问题是一个史前现代化的问题”所体现的实质内涵。(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东亚“蜕变为现代的新兴工业化共同体”的有利条件。以韩国为例,结合所学,简要阐释东亚国家是如何发展传统学说“使之适应于东亚现代发展的需要”的。(7分)
(3)根据材料三,扼要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结合所学,列举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5分)
11.(202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的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醉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引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二
阅读材料一,并观察材料二中的四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欧洲中世纪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
12.(2024·广东韶关一模·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随着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海外扩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跨大西洋的贸易为英国输入了诸如土豆和蔗糖这样的营养食物以及大量的鳕鱼和鳔鱼。值得注意的是,1英亩的甘蔗所产出的能量相当于12英亩小麦产出的能量。殖民活动使剩余人口的移民成为可能。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森《东西方文明,谁将战胜谁?》
材料二
日本人正处于德川幕府时代,1640年后执行的是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到18世纪晚期,英国农民的食物包括肉类产品等,同时代的日本人却主要靠单一的食物摄取,这些食物95%都是谷物,其中又以大米为主。这种食物上的差异就说明了1600年后期显著的身高差距。18世纪英国罪犯的平均身高为170厘米。同时期日本士兵的平均身高只有159厘米。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森《东西方文明,谁将战胜谁?》
(1)指出材料一中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问题得以缓解的原因。(6分)
(2)指出材料二中18世纪日本人和英国人身高差的原因,由此得出什么启示?(8分)
13.(2024·广东顺德区一模·20)“三兔共耳”图案,即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首尾相接,追逐奔跑,其在国内外不同时期多有发现。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
图3 国内外部分“三兔共耳”图案
材料一
表8 敦煌莫高窟“三兔共耳”图案统计表
隋朝 初唐 中唐 晚唐
所在洞窟 305窟383窟397窟 406窟407窟420窟 205窟 144窟200窟237窟 358窟468窟 127窟139窟 145窟147窟
数量 6 1 5 4
——据《敦煌石窟内容总录》
表9 国外“三兔共耳”图案主要分布表(部分)
地区 国家 时间 载体
中、西亚等亚洲地区 巴基斯坦 9或11世纪 陶瓷浮雕
土库曼斯坦 12世纪 压花陶瓷器皿
叙利亚 13世纪 彩陶
伊朗 13世纪 蒙古铜钱
非洲 埃及 13世纪 瓷器碎片
欧洲 法国 13世纪 瓷砖
德国 13—14世纪 教堂钟刻、瓷砖等
英国 13—15世纪 教堂彩绘、瓷砖、手抄圣经书稿等
——AllisonMeier,TheMysteryoftheThreeHaresMotif,etc.
材料二 关于“三兔共耳”图案的起源地,主要说法如表10: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三兔共耳”图案的传播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传播路线的成因。(6分)
(2)请选择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或自拟观点表达你对“三兔共耳”图案起源地的看法,并综合运用上述图文及所学知识阐述理由。(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4.(2024·吉林一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古代,除修女外,未婚女子都在父权制家长之下,已婚妇女则处在夫权制之下。她们没有独立的财产,所有的财产都归家长或丈夫所有。妇女如果因家长、丈夫死亡而成为自权人时,仍须处于监护人之下,由近亲实施监护,她们所为重大法律行为都必须经过监护人同意。
——周枏《罗马法原理》
材料二 但是这些差别没有一条可以作为妇女屈从男子的理由。女子的感觉和男子一样敏锐,思维和男人一样清晰。……在双方解除婚约时,他们各自的劳动都应该是家庭财产占有权的基础,因此,在双方解除婚约、分割家庭财产时,妇女应该和男子一样,平等地拥有自己的份额,尽管她只是在家里从事家务劳动。
——丹宁爵士著《法律的正当程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的妇女生存状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材料一的基础上,材料二作者的观点有哪些进步?(6分)
15.(2024·辽宁鞍山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摘编自黄政昌《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4分)
16.(2024·辽宁鞍山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城市是文明的标志。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大小贵族达成封君封臣契约。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欧洲城市兴起,如伦敦、巴黎、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通过金钱赎买等形式赢得自治权。自治城市大多设有自治员、市长和城市法庭,有的城市还采用分权制衡原则建立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共和宪政政体,并拥有相应的法治文化。从13世纪起,货币地租成为西欧许多庄园的地租形式,地主制代替领主制,农奴制逐渐消失。14世纪,德意志北部城市的商人组织长期垄断着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成为政治上的特殊势力,西欧出现以教士为领导、由世俗文化教育为主体、以学者为骨干的高等教育机构,出现近代高等教育体系雏形。罗马法开始复兴,一些政治学家、思想家大力呼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西欧城市成为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欧洲封建社会发展到顶点。
——摘编自陈小律《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
材料二
1620年秋天,一艘来自英国的名为“五月花号”的大帆船搭载着若干清教徒移民到北美新大陆。他们在上岸之前签署了《五月花公约》,宣称建立自治机关,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他们长期扎根在北美乡郡,具有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和丰富的地方自治和管理经验,逐渐形成基于自然法的市民社会雏形。在殖民地时代,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侧重经济管理。各个乡镇任命自己的行政官员,规定自己的税则,征收并分配自己的税款。美国独立后,地方自治制度得到较为充分的实行。南北战争以后,州政府开始加强对市镇的控制,但遭到了居民的反对,居民以宪法为依据,开展“家乡自治”运动。
——整理自(法)托克堆尔著《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蕴含了哪些近现代文明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地方自治对美国国家治理的影响。(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世界古代史 非选择题汇编(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