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评卷(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评卷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页,满分60分,时间60分钟,学生直接在试题上答卷;
2、答卷前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 号 一 二 总 分
得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 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隋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两端是( )
A.涿郡和余杭 B.洛阳和余杭 C.江都和涿郡 D.江都和余杭
2.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有的地区人民连草根树皮也吃不上。这表明当时( )
A.自然灾害的频繁 B.国家分裂民不聊生
C.统治者实行暴政 D.外敌进犯社会动荡
3.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这一封建盛世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唐代妇女的婚姻观念比较自由,在唐朝的相关记载中,唐朝公主再嫁甚至三嫁者多达30人;唐代宫中和上层社会人家的女子也常常与男子共同参加骑马、打球等活动。这表明唐朝 ( )
A.尚武风气盛行 B.社会风气开放 C.传统审美改变 D.文学艺术繁荣
5.杰出历史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下图中的两位僧人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中日友好关系 B.密切了唐与新罗的往来
C.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使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
6.下表的历史信息反映了该时期( )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A.国家统一 社会稳定 B.社会动荡 四分五裂
C.已经由分裂走向统一 D.民族融合 社会稳定7.《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记载:“太宗一朝,……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共724 人,其中文臣659 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材料反映出宋朝 ( )
A.重文轻武 B.削弱相权 C.平衡皇权 D.监督地方
8.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为促进农业发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他采取的变法措施是(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9.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一首《满江红》道尽人生壮志未酬的缺憾。与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金灭北宋 B.宋夏订立和约
C.“澶渊之盟”的签订 D.宋金达成和议
10.宋代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区也逐渐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据此可知宋朝( )
A.经济作物种植区域扩大 B.生产技术得到革新
C.粮食种植有了较大发展 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11.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由此可知,行省制度( )
A.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
C.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独立性 D.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
12.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以下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①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②设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
③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西藏 ④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计36分)
1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到了宋代,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完善,录取的进士及第人数大量增加,宋代进士科取三等,每年录取人数增加到三百至四百人。宋朝政府为了鼓励士人应举,打破长久以来的门第界限,不论年龄大小,家庭贫富,“凡稍具文墨者,皆可应举”。
——摘编自陈丹丹《宋代科举相关问题的浅析》
(1)材料一图 A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 选拔人才的制度;(1分) (人物)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1分)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 年;(1分)图B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 制度,亲自面试考生。(1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科举制的新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朝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隋唐宋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中,你获得哪些启示 (2分)
14.(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唐前期130 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 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二:北宋商业繁荣,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增加到46处,成都、建康、杭州都是著名的商业大都市。大城市的繁华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还出现了夜市,到五更之后早市又开张营业。交子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以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繁荣的商业不仅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还为政府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商业税成为宋代后期重要的财政来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对海外贸易奉行积极政策,“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所造船舶名闻四方,指南针在航海活动中得以应用,以致宋代商船远达中东、北非,因此,宋代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途径。
——摘编自季金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2分)并简述其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2分)
15.(1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成公主塑像 贞观三年,唐军进攻突厥,东突厥汗国被击灭。在其地设羁縻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统率原来部众,对所辖区域有一定的自治权,此外还册封爵位。贞观十年,突厥阿史那社尔率部内附,太宗以皇妹衡阳公主嫁之。太宗对内附的少数民族百姓也予以优待。此外还在突厥与唐交界处互市,同时设立了防御边疆的军镇屯戍。 ——摘编自李志杰《从唐初对突厥的政策看唐太宗治理北疆的思想》
材料二: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宋朝虽然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元朝建立半个世纪后,蒙古人、其他外族人与汉人上层之间文化、社会关系方面的民族划分早已变得模糊。许多汉人学习蒙古语、与蒙古人结婚,而许多蒙古人和其他外族人则与汉人意气相投……这种民族间的自然同化是多民族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一种进步。
——摘编自史金波《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2分)根据材料一文字,概括唐太宗处理与突厥关系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民族文化交往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具体内容。(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时期“民族划分早已变得模糊”的表现。(2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认识。(2分)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4分)
1. A 2. C 3. D 4. B 5. C
6. B 7. A 8. C 9. D 10. A
11.A 12.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计36分)
13.(10分)(1)考试;(1分)隋炀帝(杨广);(1分)1300;(1分)殿试。(1分)
(2)新变化:增加了录取人数;放宽了科举考试资格。(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影响: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3)启示:国家要注重改革和创新;要扩大人才选拔途径,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要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不断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等。(每点1分,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14.(12分)(1)原因:政府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推广使用;劳动人民辛勤劳作。(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2)表现:大城市数量增加;出现了商业大都市;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影响: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1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1分)
(3)原因:宋代经济发达;少数民族政权兴起,阻断陆上“丝绸之路”;统治者的支持;造船技术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机构:市舶司。(2分)
15.(14分)(1)历史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分)措施:军事进攻;设立羁縻府州;册封;和亲;优待内附少数民族百姓;互市贸易;设立军镇。(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2)特点: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2分)具体内容: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了西夏文字。(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3)表现: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互相学习、和谐相处、自然同化。(2分)认识: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3~2024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评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