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全国通用) 05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实物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图所示实物遗存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出现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A.原始农业 B.青铜铸造 C.纺织业 D.冶铁业
2.青岛某中学九年级的李华同学在进行专题复习时,设计整理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部分)”(见下图)。图片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注重灌溉工具的变革 B.重视生产工具的演变与改进
C.以农业的种植为中心 D.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
3.据《三国志》等记载,曹操葬在邺城西门豹祠以西的丘陵中。从宋代起有了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2009年,考古学界根据出土的文物及西门豹祠位置,确定曹操墓在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这说明( )
A.文字史料都能真实地反映历史 B.多种考证可完全还原历史事实
C.史料真伪应通过考古发现证明 D.考古发现有助于了解历史真相
4.有学者指出,安史之乱后涌现出更多的藩镇,这是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甚至还包括帝国前期痼疾而采取的一种相当理性的措施,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藩镇使中央权威受到挑战 B.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统治
C.藩镇解决了帝国前期危机 D.安史之乱后国家走向分裂
5.下图是汉、元两代汉中地区的行政区域图。汉代主要依据“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划;元代主要以“犬牙相入”的原则来划分行省。元代此举目的在于
A.加强对地方政治军事控制 B.减轻地方财政经济的负担
C.配合郡国制度设计的需要 D.保护汉中地区的风俗习惯
6.下图所示为太平天国颁布的革命纲领。与前者相比,后者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 )
A.学习西方治国 B.实行君主专制
C.平均分配土地 D.实现男女平等
7.据下图的漫画可知洋务运动( )
A.得到西方列强鼎力相助 B.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C.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8.1924年10月,时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特派员的陈延年来到广州,协助周恩来选派党团员到黄埔军校学习。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国共合作的实现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土地革命的开展 D.二次革命的失败
9.观察下图,可以看出当时的上海
A.城市生活近代化 B.通信设施标准化
C.交通工具多样化 D.照明设备电气化
10.下面是建国后农村政策调整时间轴,其中①阶段推动农村政策调整的法律文件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1.下图为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工业品和粮食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抗美援朝的推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一五计划”的实施
12.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统计图,这种变化与某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为(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13.“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个“新时代”到来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中国推进全方位外交
14.古埃及穷人死后埋入地下简陋墓穴,官僚贵族则埋入高出于地面的平顶陵墓,法老死后葬入宛如宫殿的金字塔。这种差别反映了古埃及( )
A.地理环境各异 B.风俗习惯迥异
C.社会等级森严 D.建筑形式多样
15.在亚历山大庞大的远征军队伍中“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他们沿途收集资料、绘制地图,与当地哲人交往”,这一现象表明,亚历山大远征客观上( )
A.推动希腊民主制度的扩展 B.导致希腊罗马文明的消亡
C.加速亚非自然经济的解体 D.促进了欧亚非文化的交流
16.下图是某中学历史社团举办讲座的宣传海报。讲座的名称可能是( )
A.灿烂的拜占庭文化 B.读懂雅典民主政治
C.亚历山大帝国的崛起 D.阿拉伯帝国兴衰启示录
17.“中国经历上下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材料中的“革新”使日本( )
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天皇的权利 D.促进了封建庄园制度形成
18.玉米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物种,16世纪以来广泛见于欧洲和中国的书籍中(如下图所示)。这一现象说明( )
A.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外商品贸易往来 B.玉米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粮食作物
C.新航路开辟后带来了全球物种交换 D.玉米作为观赏和药用植物广泛种植
19.历史的演进往往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下图反映的是近代某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历程。这一革命后该国逐渐( )
A.确立君主立宪制 B.成为了亚洲强国
C.实现了民族独立 D.建立起共和体制
20.19世纪下半叶,欧洲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组织致力于通过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切经济领域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大众的平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人权宣言》的发表 B.《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1.明治政府在地税改革过程中,设立了许多新税种,如地方税、户头税、酱油税等,农民不堪重负,纷纷破产,一部分流入城市。这些措施客观上( )
A.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 B.推动废藩置县实施
C.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 D.刺激日本海外扩张
22.19世纪,热力学、电磁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带动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这里所说的“新兴工业部门”有( )
A.煤炭和钢铁 B.电力和石油 C.冶金和采矿 D.交通和化工
23.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演进的大背景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以下各项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中国历史事件 世界历史背景
① 丝绸之路开通 16世纪“三角贸易”开站
② 郑成功收复台湾 17世纪荷兰进行殖民侵略
③ 李大钊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④ 五四运动爆发 1919年巴黎和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罗斯福新政期间,出现了社会安全保障基金、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等一系列国家机构和国有企业,帮助美国缓解了经济危机。这体现新政的特点是( )
A.国家干预经济 B.实行计划经济
C.整顿金融体系 D.推行“以工代赈”
25.新华社报道:“俄乌冲突升级后,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发起制裁,把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对国际粮食价格、能源价格造成巨大冲击,令全球供应链‘梗阻’越发严重,给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设置更多障碍。”据此可知( )
A.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B.冷战思维依然影响着国际安全
C.经济全球化受到了冲击和阻碍 D.政治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50分)
26.和谐·交融·国家治理
材料一 先秦时期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和谐思想。
① 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② 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仁者,爱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③孟子认为君王若让百姓不违农时,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水产品也会吃不完;按一定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满足了百姓生养死葬的要求,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1)阅读材料一,在①②后面横线处填写思想家。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谐观点的基本主张。
材料二 张骞通西域后,河西走廊因其地理位置而成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使者、商人、商业驼队绵延不绝。人们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魏晋时期,统治者在继承两汉移民屯田之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兴修水利。当时,中原社会动荡不安,而河西地区则远离战乱,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吸引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西迁。河西走廊出土的魏晋墓中的壁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见下图)。
——摘编自方亚楠、龚家楠《从河西魏晋墓葬壁画看文化的共生与融合》
图1 牵驼图 图2 犁地图 图3 牧畜图
(2)依据材料二,说明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经济状况并分析成因。
材料三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多对边疆地区“因俗而治”,清朝前期统治者更是将“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作为治理边疆方略。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的汉族聚居区实行郡县制,在维吾尔族地区尊重当地习俗,只对原有的制度稍加改制;在西藏实行驻藏大臣与西藏宗教领袖联合管理的政教合一的制度;在台湾设置台湾府。这些多元化的边疆管理体制在清朝前期对维护边疆稳定和边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
(3)依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些边疆治理措施的积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我国在管理和建设中国的道路上,应该重视哪些方面的建设?
27.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不断奋勇争先、救亡图存,直到1949年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鼓舞了华夏儿女满怀信心、携手向前续写新华章、建功新时代、创造新辉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内忧外患的冲击】
材料一 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和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少数人”有哪些代表人物?(列举一个即可)“学西洋”具体指什么运动?
【甲午战败的震撼】
材料二 甲午一战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国人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于是强敌变成了榜样……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甲午一战”失败后中国人追求“西学致强”是指哪-历史事件?
【民族沉沦的回应】
材料三 这个国家的政府已经腐败透顶,只有革命才能提供救世良……1911年10月10日,汉口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尽管缺乏配合,革命运动仍迅速席卷全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中的“兵变"是什么事件?“革命运动仍迅速席卷全国”最后推翻的旧政权是?
【改天换地的壮举】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54门札炮齐鸣28响。
——摘自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4)材料四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哪次会议有关?这次会议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材料中“礼炮齐鸣28响”有何寓意?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 世界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简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
(2)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材料中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稻谷炭化物,是实物遗存,是第一手资料,证明了河姆渡居民从事原始农业,A项正确;稻谷和农业工具,只能证明是农业,不是青铜铸造、 纺织业、 冶铁业,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耧车”“翻车”“曲辕梨”“秧马”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不断的演变与改进,生产工具的演变和改进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耧车、秧马和曲辕梨不属于灌溉工具,排除A项;生产工具的变革不能说明我国以农业种植为中心,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我国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2009年,考古学界根据出土的文物及西门豹祠位置,确定曹操墓在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可得出文献记载存在很多疑问,通过考古发现能够帮助探究历史的真相,D项正确;AB项太绝对,排除AB项;史料真伪并不一定都要通过考古发现证明,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可得出藩镇割据的形成,一定程度是使唐王朝不断调整统治策略,延续其发展,B项正确;藩镇使中央权威受到挑战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的不是藩镇对中央的威胁,排除A项;危机并没有解决,而是带来的一定的危机,排除C项;唐朝当时并没有走向分裂,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为了防止地方出现割据现象,加强对地方政治军事控制,元朝主要以“犬牙相入”的原则来划分行省,故选A;材料信息与“减轻地方财政经济的负担”无关,排除B;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元朝没有实行郡国制度,排除C;元代以“犬牙相入”的原则划分行省,与“保护汉中地区的风俗习惯”无关,排除D。
【点睛】
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 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方案,所以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学习西方治国,A项正确;《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它的最突出的特点并不是主张实行君主专制,排除B项;《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的平均分配方法,所以,平均分配土地不是《资政新篇》的主张,排除C项;《天朝田亩制度》中无论是土地的分配还是选官都体现了男女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根据漫画可以看出,洋务运动植根于封建主义,说明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和西方列强的阻碍,导致洋务运动这株植物营养不良。C项正确;漫画说明洋务运动遭到西方列强的阻碍,排除A项;洋务运动没有使走上富强道路,排除B项;漫画与民族工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在此背景下,大量共产党员河社会主义青年团到黄埔军校学习,A项正确;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排除B项;土地革命始于1927年,排除C项;二次革命失败于1913年,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根据图示“清末上海街道的煤气路灯”结合所学知识,欧洲式的煤气路灯出现在上海的街道两旁,反映了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城市建设也迈向近代化的步伐,A项正确;“煤气路灯”不属于通信设施、交通工具,排除BC项;“照明设备电气化”说法太片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B项正确;1947年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1954年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53年-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可知,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D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完成时间是1952年,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为我国赢得一个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是1958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促进了少数民族繁荣发展,B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排除A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排除C项;“一国两制”是我国针对港澳台问题,为了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尼克松访华,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排除C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进全方位外交,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古埃及穷人死后埋入地下简陋墓穴,官僚贵族则埋入高出于地面的平顶陵墓,法老死后葬入宛如宫殿的金字塔”可知,按阶级的不同,坟墓也出现了等级差别,这体现出社会等级森严,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坟墓的等级差异,并不是为了说明古埃及的地理环境各异,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坟墓的等级差异,并非为了说明古埃及的风俗习惯迥异,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坟墓的等级差异,而不是为了说明古埃及的建筑形式多样,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由材料“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他们沿途收集资料、绘制地图,与当地哲人交往”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客观上促进了欧亚非文化的交流。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帝国开始东征,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的空前庞大的帝国,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希腊的民主制度,排除A项;题干不能体现希腊罗马文明的消亡,排除B项;题干和自然经济的解体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查士丁尼”和所学可知,527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制定《罗马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因此反映的是灿烂的拜占庭文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拜占庭帝国有关,与BCD项中的国家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A项正确;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排除B项;大化改新与限制了天皇的权利、促进了封建庄园制度形成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玉米原产于美洲,16世纪以后广泛出现在欧洲和中国,是因为16世纪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的物种交换,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而且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中国国威,并不是为了贸易往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美洲的作物传播到中国,不能体现玉米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粮食作物,排除B项;玉米是粮食作物,不是观赏和药用植物,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可知反映的是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历程,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揭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革命中通过内战打败王党军队,处死查理一世并建立共和国,但是出现了克伦威尔的“护国主”独裁统治,克伦威尔死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完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此后英国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王权,保障议会的权力,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A项正确;英国是欧洲国家,并非亚洲国家,排除B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对是本国封建王朝的统治,并不是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排除C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而非共和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根据材料“9世纪下半叶,欧洲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组织致力于通过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切经济领域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大众的平等。”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共产党宣言》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C项正确;《人权宣言》发表于1789年,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拿破仑法典》于1804年颁布实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发生在1917年11月,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1.C
【详解】根据材料“农民不堪重负,纷纷破产,一部分流入城市”可知,因为地税改革中税收负担的加重,使农民破产进入城市,为了生存会进入到资本主义企业中从事劳动,明治政府的地税改革客观上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C项正确;明治政府的地税改革客观上导致农民阶层破产,但没有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排除A项;明治政府的地税改革客观上导致农民阶层破产,与推动废藩置县实施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刺激日本海外扩张,排除D项。故选C项。
22.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带动了新兴行业是电力行业;第二次工业革命还发明了内燃机,内燃机靠燃油提供能源,促进了石油行业的兴起,B项正确;煤炭和钢铁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排除A项;冶金采矿工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排除C项;交通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三角贸易”是16世纪,①错误;郑成功收复台湾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②正确;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最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③正确;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了五四运动,④正确,由此可知②③④说法无误,D项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24.A
【详解】根据材料“罗斯福新政期间,出现了社会安全保障基金、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等一系列国家机构和国有企业,帮助美国缓解了经济危机。”并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缓和了矛盾,A项正确;美国只是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调节仍然存在,并非实行计划经济,排除B项;“整顿金融体系”只是罗斯福新政的部分内容,并非新政的特点,排除C项;“推行‘以工代赈’”只是罗斯福新政的部分内容,并非新政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25.C
【详解】依据材料“俄乌冲突升级后,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发起制裁,把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对国际粮食价格、能源价格造成巨大冲击,令全球供应链‘梗阻’越发严重,给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设置更多障碍。”分析可知,美国及其盟友的经济行为违背了经济全球化趋势,是逆全球化的行为,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说明经济全球化受到了冲击和阻碍,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冷战思维依然影响着国际安全”,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政治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26.(1)①老子②孔子。
主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规律;治理国家时坚持民本思想,满足百姓要求
(2)状况:农耕经济和畜牧业得到发展,商业繁荣。
成因:社会相对安定;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政策得当,统治者重视。
(3)特点:因俗而治,形成了多元化的边疆管理体制。
积极意义:维护了边疆稳定,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建设:重视社会和谐发展;重视人民的生活,生产;重视边疆管理,民族团结等 。
【详解】(1)思想家:根据材料一“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他强调道是世界的本源,强调道法自然,政治方面他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因此①处是老子。根据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仁者,爱人””等信息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仁者,爱人,因此②处是孔子。
基本主张:根据材料一“君王若让百姓不违农时,粮食就会吃不完”可知,孟子强调的是君王应实施仁政,重视百姓,也体现了尊重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的主张;根据材料一“密网不下到池塘里,水产品也会吃不完;按一定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可知,体现了孟子不宜过渡开发,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张,体现了孟子国家治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的主张。
(2)经济状况:根据材料二“使者、商人、商业驼队绵延不绝”“牵驼图”“犁地图”“畜牧图”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河西走廊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统治阶级的统治,促进了当地农耕经济和畜牧业的发展,商业得到繁荣。
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原社会动荡不安,而河西地区则远离战乱”可知,当时河西走廊社会相对安定;根据材料二“使者、商人、商业驼队绵延不绝。人们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等信息可知,河西走廊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吸引更多的使者、商人等,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二“统治者在继承两汉移民屯田之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兴修水利”可得出,政策得当,统治者重视。
(3)特点:根据材料三“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多对边疆地区‘因俗而治’”可知,清朝时期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即因俗而治;根据材料三“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的汉族聚居区实行郡县制”等信息可知, 清朝时期形成了多元化的边疆管理体制。
意义:根据材料三“这些多元化的边疆管理体制在清朝前期对维护边疆稳定和边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该因俗而治的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加强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之间的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4)建设:根据上述材料,国家建设应注重社会和谐发展;重视人民的生活,生产;重视边疆管理,民族团结等 。
27.(1)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列举一个即可)运动:洋务运动。
(2)历史事件:维新变法运动。
(3)事件: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政权:清政府。
(4)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心工作: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寓意:“礼炮齐鸣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的28年。
【详解】(1)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一“……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并结合所学可知,“少数人”指的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列举一个即可)。运动: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学西洋”具体指的是“洋务运动”。面对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于是强敌变成了榜样……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一战”失败后,中国人学习西方从器物层次上升到制度层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所以中国人追求“西学致强”指的是维新变法运动。
(3)事件:根据材料三“……1911年10月10日,汉口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并结合所学可知,“兵变”指的是“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史称辛亥革命。政权:根据材料三“……尽管缺乏配合,革命运动仍迅速席卷全国”,并结合所学可知,“革命运动仍迅速席卷全国”最后推翻的旧政权是“清政府”。
(4)会议:根据材料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心工作: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寓意:根据材料四“……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54门札炮齐鸣28响”,并结合所学可知,“礼炮齐鸣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的28年。
28.(1)19世纪40年代。
(2)【示例一】观点: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论述: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向欧美的扩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60-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内燃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二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推广,对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示例二】观点: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
论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号召工人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第一国际成立,推动各国工人阶级斗争走向联合。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在其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示例三】观点: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论述:1861年,俄国面对农奴制危机,亚历山大二世实行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资金等,推动了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8年,日本面对民族危机,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的改革,采取废藩置县、殖产兴业等措施,推动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1933年,美国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手段,走出困局,对美国及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综上所述,面对社会危机,统治者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措施,除旧布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示例四】观点:工业革命客观上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论述:18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弊端逐步显现,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必要条件。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如巴黎公社革命。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详解】(1)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纪就是百位上的数(或百千位上的数)加一,18+1=19世纪,1年代=10年,故1848年是19世纪40年代。
(2)此题是开放题,提取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注意两个历史事件需和世界近现代史有联系,条理清晰,末尾需要进行总结,再次阐述观点。比如两次工业革命可以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角度来论述;面对国内困境,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可以联系罗斯福改革,从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发展角度论述;《共产主义宣言》和巴黎公社可以联系到俄国十月革命,从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从理论到现实的角度论述。
示例:观点: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
论述: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传统手工业工厂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19世纪60-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内燃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工人阶级进一步壮大,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各国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计算机网络还将世界各地连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