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卷(一)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评论说:“科举制的推行,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这反映了科举制度( )
A.扩大统治基础 B.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推动经济发展 D.促进技术创新
2.金朝统治北方,而茶叶产自南方。为了避免“费国用而资敌”,金朝对走私入境茶叶实行严格控制。金朝防范的“敌”是指( )
A.隋朝 B.西夏 C.南宋 D.蒙古
3.唐开元年间颁布的《水部式》是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水利管理法规。《水部式》规定,所有水渠设置渠长和闸门长,州县每年派官员检查用水状况,并将灌区管理的好坏作为官吏考核的重要依据。这表明当时( )
A.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B.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C.设立多重机构相互制约
D.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4.因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清康熙二年朝廷规定乡、会试停止八股文。但康熙七年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这主要是考虑到八股文有利于( )
A.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B.禁锢思想巩固皇权
C.促进儒学思想发展 D.中西文化交流互鉴
5.唐朝时期,东亚国家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事件中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
A.中国古代国人心态保守封闭
B.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兼收并蓄
C.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D.日本派“遣唐使”和郑和下西洋
6.如图,宋代以后,江苏、浙江的状元人数超过北方,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C.科举取士制度的开创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7.学者石声汉认为,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这反映出( )
A.中国古代国人心态保守封闭
B.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兼收并蓄
C.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D.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8.唐太宗命人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都写在屏风上,记录其功过行能,以备赏罚;唐玄宗亲自考察新任命的县令,遣返德行较差的官员。这表明他们都( )
A.重视农业生产 B.善于虚心纳谏
C.注重轻徭薄赋 D.注重人才选拔
9.元朝加强对边疆地区有效管理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其中在台湾设置的机构是( )
A.驿站 B.宣慰使都元帅府
C.澎湖巡检司 D.安西都护府
10.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唐太宗设置的十部乐,其中一部就是高丽乐。这些史实说明唐与新罗的文化交流是( )
A.双向的 B.单向的 C.互斥的 D.对立的
11.澶渊之盟后,北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辽朝相应地也设场多处,与宋朝互相贸易,这说明澶渊之盟( )
A.促使两国保持和平局面
B.延续了双方的竞争
C.加剧了辽与中原的冲突
D.彻底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
12.北宋史学家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说法正确的是( )
A.记述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历史
B.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C.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作者是司马迁
13.有学者认为,通过自称“中国”、文化认同、自居正统等不同层次的“中国”认同元朝实现了“天下一家”多民族中国的统一,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正统王朝。该学者意在强调元朝( )
A.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B.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创新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14.为纪念千年前的一个伟大创造,我国发行了如图中的纪念币。这一“创造”反映了宋代(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铸铁技术的进步
C.体育运动备受政府重视
D.重文轻武思想受到推崇
15.研究表明,唐朝服饰不仅有华夏传统的宽衣博带,而且胡服也成为此时服饰中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一些其他类型的胡服穿搭也受到人们的推崇。据此推测,唐代( )
A.民族交融加强 B.中外交流频繁
C.文学艺术繁荣 D.中央集权加强
16.这是北宋时期的一部著名史书,作者称其写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净恶,取是舍非”,此后历代帝王以此书为“历史教科书”。该书是( )
A.《史记》 B.《贞观政要》
C.《资治通鉴》 D.《窦娥冤》
17.北宋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南宋对北宋火药配方进行改进发明了爆炸性的“铁活炮”。这表明宋代科技成就( )
A.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B.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
C.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 D.汲取了前代技术成果
18.唐太宗时,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征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这说明唐太宗( )
A.善于纳谏 B.知人善任 C.大兴文治 D.改革吏治
19.1652年西藏地方首领五世达赖喇嘛应召进京,次年顺治帝正式颁赐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朝廷此举( )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
C.彻底解决西北边疆危机
D.推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20.元朝中书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地方上遇有重大事务,就派高级官员到地方处理,这些官员带有“行中书省事”头衔,简称“行省”。“行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转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说明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
A.割断了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B.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
C.扩大了对地方官员选拔的范围
D.便利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和管理
21.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达的农业生产 B.繁荣的南方经济
C.精巧的手工技艺 D.独特的活字印刷
22.唐代诗人元稹在《白氏长庆集 序》中说:“扬、越(扬州、越州)间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这说明唐代( )
A.科技进步推动文化传播
B.商业繁荣孕育市民阶层
C.对外交流促进国家交往
D.文学艺术反映人民需求
23.明代中叶以后,商人形象以新的面目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折射出当时商贾文化的时代特征。这种现象源于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 B.儒学地位衰落
C.市民文学兴起 D.贫富分化严重
24.在明末,徽商非常重视水陆交通情况,徽商黄汴编撰的《天下水陆路程》是明代国内贸易往来的交通指南,徽商程春宇编撰的《士商类要》记载了当时进行商品贸易时各地的水陆行程情况。这反映当时( )
A.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B.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C.地理知识受到关注 D.商帮推动国内贸易
二、综合题
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往密切,江南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历史时序——知变迁】
材料一:
【关键之战——知胜负】
材料二:曹操的兵力有20余万,对方只有5万人。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曹军大溃。此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江南开发——知原因】
材料三:《晋书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的①和②分别指的是什么政权?
(2)根据材料二,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当时南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是很高。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五: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4)根据材料四,概括宋代“中央政府管理体系”的利弊。
(5)材料五中“我朝罢丞相”解决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哪一矛盾?据所学知识回答清朝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了什么机构?
(6)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26.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制度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请写出开创科举制的朝代。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材料二 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武则天为该制度的发展又做出了什么贡献?
材料三 宋代……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该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四 这种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概括该制度的历史意义。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治国理政中值得吸收借鉴的经验。
27.中国古代的制度构建和政策实行既反映了时代特色,又蕴含着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加强皇权,分散相权,以便建立能为皇帝所控制的中央决策系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柞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三: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摘编自李怀孔《中四古代行政制度史》
(1)材料一中“贞观”是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期的年号?材料一反映出唐朝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2)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了什么政策?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政策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元朝推行了什么地方行政制度?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认识。
28.唐宋元时期,国家在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呈现出大国的气度。老师围绕相关内容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对比材料——见证民族关系】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1)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指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指出这一“成熟办法”的作用。
材料二 如图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
(2)请写出材料二中的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依据示意图指出该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
任务二【解读材料——汲取治国智慧】
材料三 有鉴于百余年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教训,宋太祖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作为巩固本朝统治的根本方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太祖为“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四 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一词既是地域概念,又用来指称政权,同时又是一种美称。不仅汉族政权自称“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也自称“中国”,“中国”的概念存在一种复数现象。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实现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元朝在加强地方管理上实施了什么制度?
参考答案
1-10 ACBBB DBDCA
11-20 AACAA CDBAD
21-24 BAAD
25.(1)①吴;②东晋。
(2)赤壁之战。
(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或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
(4)利:国家长久。弊:办事效率不高。
(5)皇权和相权;军机处。
(6)君主专制制度的逐渐强化。
26.(1)朝代:隋朝;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录取等。(答出一点即可)
(2)趋势:进士所占比例逐渐增加;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3)原因: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4)意义: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和统治阶级的基础;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等。
(5)经验:要注重改革与创新,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人才等。(言之有理即可)
27.(1)唐太宗;三省六部制。
(2)重文轻武政策;弊端: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人浮于事,使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3)行省制度;原因: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
(4)制度创新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需要结合本国国情。
28.(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2)政权:①辽;②金。发展趋势:走向统一。
(3)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元朝灭掉了其他政权,统一全国;行省制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卷(一)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