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中联考试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第一、二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洛阳的一座周代墓中发现了一尊鼎(见如图)。该鼎内壁刻有“王作宝尊彝”铭文。据《说文解字》载:“彝,宗庙常器也。”“彝”与“鼎”合用,指宗庙用的祭器,该鼎作为周朝最高等级的鼎,只有“王”才能使用,被命名为“王作鼎”。这反映了当时( )
A. 手工业技术的发达 B.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 礼制与政治相结合 D.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王作鼎”作为宗庙用的祭器,是周朝最高等级的鼎,只有“王”才能使用,体现了其等级秩序,反映了当时礼制与政治相结合,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王作鼎”的作用,而非制作工艺,排除A项;只有“王”才能使用,说明其等级制度,而非王权神秘色彩,排除B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共生共存关系,与材料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 唐文宗时所下发的一道诏敕中说:“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来……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这反映了唐朝( )
A. 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 经济政策的开放包容
C. 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 地方治理的因俗而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来……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可知,唐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这反映了唐朝经济政策的开放包容,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政策,与民族交往无关,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政策,与区域发展无关,排除C项; 材料涉及唐朝对外贸易,不涉及对内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3. 如表是辽宋金元时期南、北方人口及其占全国比重情况。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
年代 全国人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人) 比重(%) 人口(万人) 比重(%)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35412 20145 56.9 15267 43.1
元丰元年(1078年) 90872 56888 62.6 33984 37.4
崇宁元年(1102年) 98927 63421 64.1 35506 35.9
13世纪初 124400 80600 64.8 43800 35.2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67152 57154 85.1 9997 14.9
A. 人口迁移范围不断扩大 B. 政治形势影响了人口格局
C. 赋税政策导致人口迁移 D. 人地矛盾加速人口的流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根据材料辽宋金元时期,南方人口比重逐渐增加,北方人口比重逐渐减少,因为北方战乱较多,南方较安定,因此政治形势影响了人口格局,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迁移范围扩大,排除A项;当时赋税政策没有大的调整,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南北方人口的分布状况,并没有反映出人口流失的问题,也没有土地的相关信息,不能体现人地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4. 1895年春,康有为创办强学会。强学会的每次演讲,都吸引大批听众,不仅许多名流参加,连一些重臣如翁同稣、张之洞也支持。到1898年“戊戌政变”止,各地兴办各类学会达七十余个。这些学会的兴起( )
A. 成为当时唯一论政途径 B. 说明革命潮流已经不可阻挡
C. 受到清政府的各种打压 D. 迎合了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中国)。根据材料“强学会的每次演讲,都吸引大批听众,不仅许多名流参加,连一些重臣如翁同稣、张之洞也支持。”可知,强学会和其他学会兴起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需求,因此吸引大批民众,得到重臣支持,D项正确;成为当时唯一论政途径说法错误,排除A项;强学会宣传的维新改良思想,不是革命潮流,排除B项;受到清政府的各种打压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5. 邓颖超在《五四运动的回忆》中提到,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同时掀起了妇女解放运动……提出了“男女平等”“反对包办婚姻”等口号。在当时男同学中的积极分子,受其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也被大大的打破了,对女同学都很尊重的。该现象反映出( )
A. 五四运动促进思想启蒙 B.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转变
C. 爱国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D. 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掀起了妇女解放运动,提倡“男女平等”等口号,对当时的主流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反映了五四运动促进思想启蒙,A项正确;题干强调五四运动对思想的促进作用,不是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转变,排除B项;材料主旨“五四运动与思想启蒙”,而“爱国主义”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裂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 如图是一张宣传海报,英文翻译为“中国是第一个参加反法西斯战斗的”,最下方大号英文意思是“联合起来支援中国”。这反映了( )
A. 国际援助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B.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部分
C. 国际上普遍认同中国东方主战场地位 D. 中国远征军远赴海外开辟了国际战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部分”与海报中的“中国是第一个参加反法西斯战斗的”这一描述相吻合。这暗示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早期参与和重要地位,B项正确;从海报内容中,我们并没有直接看到关于“国际援助”是主要原因的明确表述,所以这一选项并不直接从海报内容得到支持,排除A项;尽管中国在二战中确实是东方的重要战场,但海报内容并没有直接表明“国际上普遍认同”这一点,排除C项;材料主旨“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部分”,但是海报内容并没有提及中国远征军或他们远赴海外开辟战场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7. 如表为1985年和1987年我国计划生产、管理和供应出口的产品、商品种类数量变化状况。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计划生产的工业产品 计划管理的商品 计划供应出口的商品
1985年 120种 188种 70种
1987年 60种 23种 36种
A.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 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C.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企业自主经营权的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87年与1985年比计划生产和管理的商品大量减少,这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自主经营权扩大有关,使计划体制下管理的商品数量减少,D项正确;一五计划是从1953年到1957年,排除A项;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是在十四大后,排除B项;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8. 自1990年以来的33年中,中国军队已先后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官兵近5万人次:中国维和官兵的足迹遍布柬埔寨、刚果(金)、利比里亚、苏丹、黎巴嫩、塞浦路斯、南苏丹、马里、中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参与维和行动( )
A. 彰显了大国责任与担当 B. 推动了大国间协调合作
C. 发展了睦邻友好的关系 D. 促使双边外交取得突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军队已先后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维和官兵的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等信息可知,1990年以来中国派出大量维和部队,这体现出中国的大国担当,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没有体现大国间的协调合作,排除 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与发展睦邻友好的关系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与双边外交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 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以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文明三要素”。但通过对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发现,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 B. 文明的形成没有判定标准
C. 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D. 文明的出现说明国家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文明的形成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并不能用“文明三要素”去判定所有的文明社会的形成,这从侧面反映出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A项正确;文明形成的判定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存在判定标准,排除B项;材料从侧面反映出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CD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
10. 古代两河流域最早的文字文献主要记录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随着历史的演进,古代两河流域的原始文献逐渐演变出财物买卖凭证,租赁契约,财物收据等多种法律文献。这一变化反映出两河流域( )
A. 法律以保护私有财产为核心 B. 经济发展环境日益开放包容
C. 居民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 D.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逐渐加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根据材料可知,两河流域的文字由开始的主要记录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逐渐演变出多种法律文献,这反映出两河流域的居民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保护私有财产为核心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两河流域关于财物买卖的相关法律文献,无法据此得出经济发展环境日益开放包容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诚信问题日益加剧的相关信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开创的希腊化时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融。在西亚、北非,希腊语得以推广与传播,希腊样式的城市出现了70多个。在这一时期,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经历碰撞与融合,直到罗马帝国时期的高度融合。这说明( )
A. 帝国扩张促进文化交流 B. 亚历山大奉行文化专制的政策
C. 陆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 D.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向西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亚历山大帝国时期。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开创的希腊化时代”“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经历碰撞与融合”“直到罗马帝国时期的高度融合”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推广了希腊文化,促进了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亚历山大奉行文化专制政策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凿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希腊化时期,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公元前27年前的罗马社会中,“奴隶在田间、作坊中劳作,也在主人家里忙碌”,他们绝大多数是在恶劣的条件下干活,如在大农场和种植园、矿山、作坊,甚至把他们送至角斗场,让其充任角斗士。这一现象( )
A 推动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B. 容易催生阶级斗争
C. 说明罗马帝国已陷入危机 D. 致使罗马帝国分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类、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公元前27年前”“奴隶在田间、作坊中劳作,也在主人家里忙碌”“绝大多数是在恶劣的条件下干活”可知,在古代罗马社会中,奴隶需要承担大量的工作而且工作环境恶劣,受到奴隶主阶级的严重剥削,这一现象的出现容易催生出阶级斗争,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奴隶,并没有提及农民起义,排除A项;公元前27年前的罗马处于罗马帝国初期,社会矛盾还部严重,“罗马帝国已陷入危机”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罗马帝国分裂”在3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 “罗斯受洗(基辅罗斯皈依东正教——基督教三大流派之一),不仅使基辅罗斯的文化教育得到了普及,而且促进了基辅罗斯在文字、绘画、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这说明( )
A. 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 B. 俄罗斯文化融合了多元文化
C. 宗教成为俄罗斯君主专制的工具 D. 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俄罗斯)。根据材料“罗斯受洗(基辅罗斯皈依东正教——基督教三大流派之一),不仅使基辅罗斯的文化教育得到了普及,而且促进了基辅罗斯在文字.绘画.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正教是拜占庭的国教,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基辅罗斯皈依东正教,并对基辅罗斯在文化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材料反映了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拜占庭文化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融合了“多元文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东正教对基辅罗斯文化、绘画和建筑艺术的影响,没有涉及宗教对政治的影响,排除C项;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中心转移到俄罗斯,基辅罗斯时期东正教的中心仍旧在拜占庭帝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4. “苏丹”即奥斯曼帝国最高的世俗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宗教领袖,拥有“哈里发”(安拉使者的继承者)的称号。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 )
①赋予人民无限权利 ②建立了政教合一国家政权
③实施君主专制统治 ④拥有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奥斯曼帝国时期。根据材料“‘苏丹’即奥斯曼帝国最高的世俗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宗教领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国家,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赋予人民无限权利”不符合史实,①错误,排除AC项;材料无法得出“国家治理体系完善”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如图是位于埃塞俄比亚的埃扎纳石碑,它用希腊文和埃塞俄比亚的两种古文字(吉兹文、萨巴文),记录了阿克苏姆国王埃扎纳(公元320~360年)皈依基督教及其征服周围地区的历史。该石碑印证了( )
A. 波斯与阿克苏姆王国的交往 B. 东非文明与欧洲文明的联系
C. 古代非洲班图人的迁徙历程 D. 古希腊人在东非的殖民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根据材料信息“用希腊文和埃塞俄比亚的两种古文字(吉兹文、萨巴文)”等,可得出阿克苏姆国王传承了古希腊文化与本土文化,体现了东非文明与欧洲文明的联系,B项正确;波斯是西亚地区,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古代埃塞俄比亚人,而非班图人,排除C项;古希腊人并没有在东非进行殖民,排除D项。故选B项。
16. 阿兹特克人用芦苇筏来积聚土壤的底层基地,使耕作的泥土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在新建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和果树。每次播种之前,他们必须挖掘一些新的土壤并将其铺在水面的耕地上。阿兹特克人的这一做法( )
A. 旨在清除淤泥以利养殖 B. 为国家的扩张作了思想准备
C. 利于人口和财富的增加 D. 是领先世界的农业耕作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正向题、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兹特克人的这一做法是“浮动园地”,随着栽培时间的增加,耕地面积也会增加,这有利于增加收成,促进人口和财富的增加,C项正确;“浮动园地”主要是用来农耕,其目的并不是发展养殖业,排除A项;耕地不足会成为国家对外扩张的原因,“浮动园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且“浮动园地”促进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非思想准备,排除B项;材料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耕作方式进行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3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学术文化活动为王室所垄断,接受学术文化教育的群体也仅限于贵族子弟。春秋以降,则出现“畴人(掌管天文、历法的史官)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的现象,使西周礼乐文化流向社会,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企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天下。
——摘编自刘爱敏《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
材料二 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生长有发展。
——摘自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礼乐文化流向社会,民间教育发展;学说林立,百家争鸣;为适应统治阶级需要而发展。
(2)趋势:依附门阀,受到门阀护持,并得到一定发展
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动荡与混乱的时代;门阀士族集团不断壮大;民族融合的需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春秋以降,则出现‘畴人(掌管天文、历法的史官)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的现象,使西周礼乐文化流向社会,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可知,礼乐文化流向社会,民间教育发展;根据材料“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企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天下。”可知,学说林立,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适应统治阶级需要而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
趋势:根据材料“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生长有发展。”可知,依附门阀,受到门阀护持,并得到一定发展。
原因:根据材料“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生长有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动荡与混乱的时代;门阀士族集团不断壮大;民族融合的需要等角度进行阐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4年,在华尔“洋枪队”的启发下,李鸿章决心创办江南制造局。在上海访购设备时,因丁日昌购下“修船之器甚多,造炮之器甚少”的旗记铁厂(美资)。江南制造局也开始了其轮船修造业务。在船舶修理方面,由于其官办性质,经费的拨给与其生产效益没有关系,使得修船费用高昂,修船周期漫长,在祥生船厂、耶松船厂等外资船厂面前毫无竞争力可言。这也导致北洋水师和轮船招商局的舰船宁可入洋坞修理。最终迫使造船业务从江南机器制造局独立,成立江南船坞。
——摘编自郑英杰《从“四局二坞”浅析晚清官办船舶工业未能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上海解放后,人民解放军接管了江南造船所(原江南船坞),后更名为“江南造船厂”。20世纪50—60年代,江南造船厂造出我国第一艘03型潜艇(苏联技术转让)、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有困难找江南”成为了当时的俗语。改革开放以来,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中国江南巴拿马”型系列散货船,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国际租船市场上挂牌交易的品牌;液化气船更是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明星产品。在公务船领域,江南造船厂先后交付了“东方红3”号海洋综合科考船、 “雪龙2”号中国极地科考破冰船等,均处国际领先水平。2018年海上阅兵中的五分之一的舰艇也出自其手。 “十三五”期间,江南造船厂还整合资源成立了江南研究院,开启了以数字造船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
——摘编自余俊伟《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到“世界船坞”——江南造船厂的过去与现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江南机器制造局成立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该局造船业务未能获得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江南造船厂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江南造船厂从“江南机器制造局”到“世界船坞”转型的认识。
【答案】(1)历史背景:清政府内忧外患;西方近代科技的传人;李鸿章等开明地主的推动。
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官督商办模式(经营模式)的落后;清政府和封建官僚的腐朽;外资企业的绞杀。
(2)特点:军民结合,产品多元;内外结合,面向世界;注重科技创新。
认识: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保障现代化建设;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企业发展要因势利导,保持独立自主的同时,也要积极对外交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1864年,在华尔‘洋枪队’的启发下,李鸿章决心创办江南制造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内忧外患,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以及李鸿章等开明地主的推动。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根据材料一“由于其官办性质,经费的拨给与其生产效益没有关系,使得修船费用高昂,修船周期漫长”可知,官督商办模式(经营模式)的落后,清政府和封建官僚的腐朽;根据材料一“这也导致北洋水师和轮船招商局的舰船宁可入洋坞修理。最终迫使造船业务从江南机器制造局独立,成立江南船坞。”可知,外资企业的绞杀。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上海解放后,人民解放军接管了江南造船所(原江南船坞),后更名为‘江南造船厂’。20世纪50—60年代,江南造船厂造出我国第一艘03型潜艇(苏联技术转让)、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可知,军民结合,产品多元;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中国江南巴拿马’型系列散货船,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国际租船市场上挂牌交易的品牌;液化气船更是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明星产品。”可知,内外结合,面向世界;根据材料二“江南造船厂还整合资源成立了江南研究院,开启了以数字造船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可知,注重科技创新。 第二小问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保障现代化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根据材料二“江南造船厂还整合资源成立了江南研究院,开启了以数字造船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可知,企业发展要因势利导,保持独立自主的同时,也要积极对外交流。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150年之后,欧洲便进入了“间接农业消费”阶段,在此阶段,封建制度和贸易发展携手并进,地主的代理人有足够的剩余产品出售。而当时正在进行的“十字军东征”(1096~1270年)使贫穷的欧洲人接触到了东方富裕的物质文明,刺激了西欧封建主对精美的装饰品和奢侈品如香料、染料、宝石、丝绸、锦缎等物的需求,一些商人(以意大利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商人为主)开始从事东方与西欧间的远途贩运。这样,在西欧的一些交通要道逐渐兴起了贸易中心。最初的贸易中心只是一些定期的集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集市发展为常设性的中心,伴随商业活动而来的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谋生,这些贸易中心也逐渐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集聚地,并为农民提供了可能的落脚地和就业场所,城市和市民阶层逐渐兴起。
材料二 在中世纪前期西欧封建化的过程中,古罗马帝国时期城市享有的内部自治特权消失殆尽,所有城市都臣属于某个甚或几个领主,每个城市居民(教士和服兵役者除外)须向领主交纳“领主税”。领主的无节制的盘剥使得一些城市武装反抗领主,如1067年芒斯市民起义和1112年拉昂市民骚乱等。市民们期望国家权力给他们提供保护以便使其免除领主盘剥的愿望日益强烈。13世纪中,一些国家的君主站到城市一边。法国国王腓力普二世(1180~1223年在位)给王室直属领内的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免除它们向原有领主们所负的封建义务,让它们直接隶属于国王,并给予市民诸多自治特权,鼓励他们加强城市防御,发展工商业;不仅如此,他还宣称自己是王室直属领以外所有城市的保护者,他因此被称作是“城市人的好朋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计秋枫《市民社会的雏形——中世纪欧洲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西欧市民阶层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市民阶层获得自治特权的原因和意义。
【答案】(1)历史背景:欧洲社会逐渐相对稳定;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逐渐恢复;文明间的交往交流逐渐密切;人们的需求日益扩大(市场扩大)。(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日益扩大;国王巩固权力的需要:传统封建社会不适应时代发展。(任答两点即可)意义:有利于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一;促使传统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促进近代形态的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建立);推动了城市自治运动的开展;利于市民阶层的扩大,促进了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中古(西欧)。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社会逐渐相对稳定;根据材料“封建制度和贸易发展携手并进,地主的代理人有足够的剩余产品出售”可知,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逐渐恢复;根据材料“当时正在进行的‘十字军东征’(1096~1270年)使贫穷的欧洲人接触到了东方富裕的物质文明”可知,文明间的交往交流逐渐密切;根据材料“伴随商业活动而来的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谋生”可知,人们的需求日益扩大(市场扩大)。
【小问2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中世纪(欧洲)。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市民们期望国家权力给他们提供保护以便使其免除领主盘剥的愿望日益强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日益扩大;根据材料“国王腓力普二世(1180~1223年在位)给王室直属领内的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免除它们向原有领主们所负的封建义务,让它们直接隶属于国王,并给予市民诸多自治特权”可知,国王巩固权力的需要;根据材料“领主的无节制的盘剥使得一些城市武装反抗领主”可知,传统封建社会不适应时代发展。第二小问意义:市民和国王联合有利于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一;城市自治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促使传统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促进近代形态的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建立);根据材料“给王室直属领内的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免除它们向原有领主们所负的封建义务,让它们直接隶属于国王,并给予市民诸多自治特权”可知,推动了城市自治运动的开展、利于市民阶层的扩大,促进了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西方,自由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文明孕育并产生了自由思想。古希腊人的自由思想是精神上的自由,而非为所欲为。古希腊文明的民主政治、理性精神、民族性格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规定和影响了其自由思想的产生。
——摘编自陈茂华《论古希腊文明与自由思想》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答案】示例:理解:古希腊的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地少山多,阻碍农业发展,但又促进了工商业的进步,使古希腊的商品经济繁荣。海岸港湾众多不便于集中管理,但又促进了航海事业的进步,使古希腊人民的思想开放。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公元前 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他们数量众多,典型的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希腊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是平等,在日常正式生活中,抽签和轮流执政的办法保证了公民能够自由地参与城邦的政治事务,其他公民也有权自由公开地评议政事。在政治民主制度下自由思想得到发展。古希腊的地理位置还深刻影响着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古希腊哲学中不仅体现了古希腊人民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也蕴含着古希腊人民崇尚自由、勇于探索的民族精神。天然的地理环境条件始终在为古希腊文明的建设保驾护航。三面环海、海岸曲折、岛屿众多、海面温和、天然良港和矿藏资源丰富,这些地理环境不仅为古希腊经济发展提供了优渥条件,也深深影响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理性精神。民族性格,也为人民自由洒脱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希腊)。据材料一中的地图及所学知识,可以从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理性精神、民族精神的影响方面作答。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是:古希腊的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地少山多,阻碍农业发展,但有利于了工商业的进步,使古希腊的商品经济繁荣。海岸港湾众多不便于集中管理,但又促进了航海事业的进步,使古希腊人民的思想开放。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公元前 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他们数量众多,典型的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希腊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是平等,在日常正式生活中,抽签和轮流执政的办法保证了公民能够自由地参与城邦的政治事务,其他公民也有权自由公开地评议政事;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理性精神的影响是:在政治民主制度下自由思想得到发展。古希腊的地理位置还深刻影响着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古希腊哲学中不仅体现了古希腊人民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也蕴含着古希腊人民崇尚自由、勇于探索的民族精神;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是:天然的地理环境条件始终在为古希腊文明的建设保驾护航。三面环海、海岸曲折、岛屿众多、海面温和、天然良港和矿藏资源丰富,这些地理环境不仅为古希腊经济发展提供了优渥条件,也深深影响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理性精神。民族性格,也为人民自由洒脱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中联考试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第一、二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洛阳的一座周代墓中发现了一尊鼎(见如图)。该鼎内壁刻有“王作宝尊彝”铭文。据《说文解字》载:“彝,宗庙常器也。”“彝”与“鼎”合用,指宗庙用的祭器,该鼎作为周朝最高等级的鼎,只有“王”才能使用,被命名为“王作鼎”。这反映了当时( )
A. 手工业技术的发达 B.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 礼制与政治相结合 D.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2. 唐文宗时所下发的一道诏敕中说:“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来……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这反映了唐朝( )
A. 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 经济政策的开放包容
C. 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 地方治理的因俗而治
3. 如表是辽宋金元时期南、北方人口及其占全国比重情况。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
年代 全国人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人) 比重(%) 人口(万人) 比重(%)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35412 20145 56.9 15267 43.1
元丰元年(1078年) 90872 56888 62.6 33984 37.4
崇宁元年(1102年) 98927 63421 64.1 35506 359
13世纪初 124400 80600 64.8 43800 35.2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67152 57154 85.1 9997 14.9
A. 人口迁移范围不断扩大 B. 政治形势影响了人口格局
C. 赋税政策导致人口迁移 D. 人地矛盾加速人口的流失
4. 1895年春,康有为创办强学会。强学会的每次演讲,都吸引大批听众,不仅许多名流参加,连一些重臣如翁同稣、张之洞也支持。到1898年“戊戌政变”止,各地兴办各类学会达七十余个。这些学会的兴起( )
A. 成为当时唯一论政途径 B. 说明革命潮流已经不可阻挡
C. 受到清政府的各种打压 D. 迎合了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
5. 邓颖超在《五四运动的回忆》中提到,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同时掀起了妇女解放运动……提出了“男女平等”“反对包办婚姻”等口号。在当时男同学中的积极分子,受其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也被大大的打破了,对女同学都很尊重的。该现象反映出( )
A. 五四运动促进思想启蒙 B.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转变
C. 爱国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D. 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裂
6. 如图是一张宣传海报,英文翻译为“中国是第一个参加反法西斯战斗的”,最下方大号英文意思是“联合起来支援中国”。这反映了( )
A. 国际援助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B.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部分
C. 国际上普遍认同中国东方主战场地位 D. 中国远征军远赴海外开辟了国际战场
7. 如表为1985年和1987年我国计划生产、管理和供应出口的产品、商品种类数量变化状况。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计划生产的工业产品 计划管理的商品 计划供应出口的商品
1985年 120种 188种 70种
1987年 60种 23种 36种
A.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 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C.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企业自主经营权的扩大
8. 自1990年以来的33年中,中国军队已先后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官兵近5万人次:中国维和官兵的足迹遍布柬埔寨、刚果(金)、利比里亚、苏丹、黎巴嫩、塞浦路斯、南苏丹、马里、中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参与维和行动( )
A. 彰显了大国责任与担当 B. 推动了大国间协调合作
C. 发展了睦邻友好的关系 D. 促使双边外交取得突破
9. 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以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文明三要素”。但通过对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发现,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 B. 文明的形成没有判定标准
C. 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D. 文明的出现说明国家形成
10. 古代两河流域最早的文字文献主要记录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随着历史的演进,古代两河流域的原始文献逐渐演变出财物买卖凭证,租赁契约,财物收据等多种法律文献。这一变化反映出两河流域( )
A. 法律以保护私有财产为核心 B. 经济发展环境日益开放包容
C. 居民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 D.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逐渐加剧
11. 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开创的希腊化时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融。在西亚、北非,希腊语得以推广与传播,希腊样式的城市出现了70多个。在这一时期,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经历碰撞与融合,直到罗马帝国时期的高度融合。这说明( )
A. 帝国扩张促进文化的交流 B. 亚历山大奉行文化专制的政策
C. 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 D.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向西转移
12. 公元前27年前的罗马社会中,“奴隶在田间、作坊中劳作,也在主人家里忙碌”,他们绝大多数是在恶劣的条件下干活,如在大农场和种植园、矿山、作坊,甚至把他们送至角斗场,让其充任角斗士。这一现象( )
A 推动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B. 容易催生阶级斗争
C. 说明罗马帝国已陷入危机 D. 致使罗马帝国分裂
13. “罗斯受洗(基辅罗斯皈依东正教——基督教三大流派之一),不仅使基辅罗斯的文化教育得到了普及,而且促进了基辅罗斯在文字、绘画、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这说明( )
A. 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 B. 俄罗斯文化融合了多元文化
C. 宗教成为俄罗斯君主专制的工具 D. 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
14. “苏丹”即奥斯曼帝国最高的世俗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宗教领袖,拥有“哈里发”(安拉使者的继承者)的称号。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 )
①赋予人民无限权利 ②建立了政教合一国家政权
③实施君主专制统治 ④拥有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5. 如图是位于埃塞俄比亚埃扎纳石碑,它用希腊文和埃塞俄比亚的两种古文字(吉兹文、萨巴文),记录了阿克苏姆国王埃扎纳(公元320~360年)皈依基督教及其征服周围地区的历史。该石碑印证了( )
A. 波斯与阿克苏姆王国的交往 B. 东非文明与欧洲文明的联系
C. 古代非洲班图人的迁徙历程 D. 古希腊人在东非的殖民活动
16. 阿兹特克人用芦苇筏来积聚土壤底层基地,使耕作的泥土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在新建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和果树。每次播种之前,他们必须挖掘一些新的土壤并将其铺在水面的耕地上。阿兹特克人的这一做法( )
A. 旨在清除淤泥以利养殖 B. 为国家的扩张作了思想准备
C. 利于人口和财富增加 D. 是领先世界的农业耕作方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3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学术文化活动为王室所垄断,接受学术文化教育的群体也仅限于贵族子弟。春秋以降,则出现“畴人(掌管天文、历法的史官)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的现象,使西周礼乐文化流向社会,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企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天下。
——摘编自刘爱敏《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
材料二 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生长有发展。
——摘自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4年,在华尔“洋枪队”的启发下,李鸿章决心创办江南制造局。在上海访购设备时,因丁日昌购下“修船之器甚多,造炮之器甚少”的旗记铁厂(美资)。江南制造局也开始了其轮船修造业务。在船舶修理方面,由于其官办性质,经费的拨给与其生产效益没有关系,使得修船费用高昂,修船周期漫长,在祥生船厂、耶松船厂等外资船厂面前毫无竞争力可言。这也导致北洋水师和轮船招商局的舰船宁可入洋坞修理。最终迫使造船业务从江南机器制造局独立,成立江南船坞。
——摘编自郑英杰《从“四局二坞”浅析晚清官办船舶工业未能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上海解放后,人民解放军接管了江南造船所(原江南船坞),后更名为“江南造船厂”。20世纪50—60年代,江南造船厂造出我国第一艘03型潜艇(苏联技术转让)、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有困难找江南”成为了当时的俗语。改革开放以来,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中国江南巴拿马”型系列散货船,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国际租船市场上挂牌交易的品牌;液化气船更是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明星产品。在公务船领域,江南造船厂先后交付了“东方红3”号海洋综合科考船、 “雪龙2”号中国极地科考破冰船等,均处国际领先水平。2018年海上阅兵中的五分之一的舰艇也出自其手。 “十三五”期间,江南造船厂还整合资源成立了江南研究院,开启了以数字造船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
——摘编自余俊伟《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到“世界船坞”——江南造船厂的过去与现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江南机器制造局成立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该局造船业务未能获得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江南造船厂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江南造船厂从“江南机器制造局”到“世界船坞”转型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150年之后,欧洲便进入了“间接农业消费”阶段,在此阶段,封建制度和贸易发展携手并进,地主的代理人有足够的剩余产品出售。而当时正在进行的“十字军东征”(1096~1270年)使贫穷的欧洲人接触到了东方富裕的物质文明,刺激了西欧封建主对精美的装饰品和奢侈品如香料、染料、宝石、丝绸、锦缎等物的需求,一些商人(以意大利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商人为主)开始从事东方与西欧间的远途贩运。这样,在西欧的一些交通要道逐渐兴起了贸易中心。最初的贸易中心只是一些定期的集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集市发展为常设性的中心,伴随商业活动而来的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谋生,这些贸易中心也逐渐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集聚地,并为农民提供了可能的落脚地和就业场所,城市和市民阶层逐渐兴起。
材料二 在中世纪前期西欧封建化的过程中,古罗马帝国时期城市享有的内部自治特权消失殆尽,所有城市都臣属于某个甚或几个领主,每个城市居民(教士和服兵役者除外)须向领主交纳“领主税”。领主的无节制的盘剥使得一些城市武装反抗领主,如1067年芒斯市民起义和1112年拉昂市民骚乱等。市民们期望国家权力给他们提供保护以便使其免除领主盘剥的愿望日益强烈。13世纪中,一些国家的君主站到城市一边。法国国王腓力普二世(1180~1223年在位)给王室直属领内的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免除它们向原有领主们所负的封建义务,让它们直接隶属于国王,并给予市民诸多自治特权,鼓励他们加强城市防御,发展工商业;不仅如此,他还宣称自己是王室直属领以外所有城市的保护者,他因此被称作是“城市人的好朋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计秋枫《市民社会的雏形——中世纪欧洲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西欧市民阶层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市民阶层获得自治特权的原因和意义。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西方,自由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文明孕育并产生了自由思想。古希腊人的自由思想是精神上的自由,而非为所欲为。古希腊文明的民主政治、理性精神、民族性格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规定和影响了其自由思想的产生。
——摘编自陈茂华《论古希腊文明与自由思想》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