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级中学(集团)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填涂相应的考号信息点。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解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书写,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迹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题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计30题60分。
1. 考古发现,在距今约7000年姜寨遗址的公共墓地里,没有夫妻合葬墓,每个人都单独地按辈分高低、血缘关系远近以及去世的先后顺序埋葬。这反映出( )
A. 旧石器时代生产力状况 B. 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 当时氏族聚落的社会风貌 D. 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具备
2. 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 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 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 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 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3. 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A. 文化取向的迥异 B. 政治立场的不同
C. 学术观点的分歧 D. 生活态度的差异
4. 唐高宗永淳年间,关中一斗米售价高达三百钱,皇帝出幸东都洛阳,扈从之士中不免有人途中饿死;中宗景龙年间,运输山东、江淮谷物至京师,挽车的牛死者十之八九,朝臣按照惯例,又请中宗到洛阳就食,中宗便发脾气,不愿当逐粮天子。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米价波动影响社会的稳定 B. 交通运输关系王朝兴衰
C. 北宋都城较唐东移的原因 D. 关中地区经济一直落后
5.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6. 利玛窦(1552~1610年)出生于意大利贵族家庭,1582年到澳门,第二年进入中国内地,1589年迁居韶州,以后又到南京及江西南昌等地。此中,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们交游,畅谈社会政治、天文地理等。他“畅谈”话题可能会有( )
①番茄由观赏植物变为百姓餐桌的食用蔬菜 ②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③白银流通量的增加推动赋役制度重大变革 ④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的数学概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 茶马古道指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元朝建立驿站,从而使四川西部与西藏间的茶马大道大大延伸。明朝设卫驻军以保护茶道畅通。清朝时期四川在治藏中的作用大大提高,四川与西藏关系的密切,进一步推动了川藏“茶马贸易”。据此可知,茶马贸易反映了( )
A. 政府重视边疆地区开发与治理 B. 促进内地与边疆地区经济交流
C. 政府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 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8. 1893年,琉球王国学生开始到国子监学习。清代时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王国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他们在中国学习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冶炼、造船、铸钱、烧瓷、制茶、制糖等。这可用于说明( )
A. 对外开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 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C. 琉球王国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D. 中国与琉球民间交流内容丰富
9. 李鸿章认为:“无论中国制度文章,事事非海外人所能望见,即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中术四元之学,阐明于道光十年前后,而西人代数之新法,近日译出于上海,显然脱胎四元,竭其智慧不出中国之范围,已可概见。”这一主张( )
A. 证明了西学源于中国的正确性 B. 打破了传统“华夷之变”的偏见
C. 体现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 D. 有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
10. 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A. 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 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 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11. 经李鸿章批准,轮船招商局的创办章程第一条赫然写道:“(中国)轮船之有商局,犹外国之有公司也”。晚清官员盛宣怀指出轮船招商局“实系已成之公司,从前称公局者,即系公司之谓也”。材料说明,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促进了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传入
C. 适应了实业救国的要求 D. 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渗透
12. 1911年4月,由中国政府发起的“万国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会议聚集了当时世界著名的传染病专家,这既是国际上第一次以鼠疫防治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也是中国首次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据此可知,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 )
A. 有效缓解了东北鼠疫问题 B. 推动了西医在中国的普及
C. 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形象 D. 宣示了中国对东北的主权
13. 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A. 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 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 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 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14. 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 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 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 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 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15. 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所示,据如表可知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工人 劳动农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A. 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 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 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 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16. 如图是古代某帝国的疆域示意图。该帝国( )
A. 法律体系影响深远 B. 实行封君封臣制度
C. 兴起于巴尔干半岛 D. 被阿拉伯帝国所灭
17. 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穷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因为奴隶没有任何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夺取的任何所有物。”这表明( )
A. 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 B. 财产多寡是划分种姓的依据
C. 法律注重维护私有财产 D. 婆罗门掌握古印度经济大权
18. 公元前28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亚历山大博物馆。博物馆的资金主要源于国王和政府拨款,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建成有利于( )
A. 古希腊文化的传承 B. 自然遗产的保护
C. 分科教育逐步推行 D. 印刷技术的改进
19. 从狭义上说,运河是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从广义上讲,运河是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通常与自然水道或其他运河相连。下列对于这些世界知名运河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米迪运河——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的新通道
B. 苏伊士运河——成为西欧与南亚、东亚之间最近的水上通道
C. 伊利运河——将华盛顿与五大湖区联系起来
D. 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后来由巴拿马人民从英国手中收回
20. 16世纪,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极力推广天主教,排斥当地宗教信仰,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17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据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 )
A. 改变了区域人口结构 B. 摧毁了美洲本土文化
C. 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 D. 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21.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 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 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 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22. 启蒙运动中,一些思想家提出,“世界可以根除一切邪恶,因为任何邪恶的存在……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它”。这反映出他们已经理性地思考
A. 宗教改革运动的缺陷 B. 社会的改造问题
C. 科学的价值与作用 D. 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23. 弗朗西斯科·德·米兰达既是拉美独立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卢梭思想在拉丁美洲的主要诠释者之一、但他认为民权、主权这些权利应该自上而下,是贵族政权赋予的,这说明( )
A. 启蒙思想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 B. 启蒙运动在拉美地区的本土化
C. 拉丁美洲文化具有混合性特点 D. 拉美独立运动受殖民主义影响
24. 19世纪30年代,法国里昂爆发了两次工人武装起义,提出的口号是“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不共和,毋宁死”。马克思如是评价:“里昂的工人们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事实上他们却是社会主义的战士。”结合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B. 法国已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 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D.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得以最终确立
25.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三百周年,在全国举办庆祝活动,甚至还去国外巡演。这个时期的莎士比亚戏剧经过再创作,增添了爱国主义的新内容。这反映了( )
A. 娱乐活动丰富了民众生活 B. 经典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
C. 艺术作品创作受到时局影响 D. 政府强化对民众的人文美怀
26. 1920年,莫斯科最大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 新经济政策的出台
C. 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 D. 斯大林模式确立
27. 1960年新加坡成立建屋发展局出资建造组屋,出售或租赁给中低收入群体。政府在出售或租赁组屋时实行族群按比例居住政策,规定族群在各个组屋区内的比例不得超过其所占人口比例,以抽签方式按比例分配住房。新加坡政府推行这一政策旨在( )
A. 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B. 缓解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C 促进民族融合国家认同 D. 弥补自由市场体制弊端
28. 二战后,荷兰机动车数量迅速上涨,机动车出行成为主要出行方式。20世纪70年代,荷兰人发起了自行车回归运动,中央政府也拨出专款,修建大量自行车专用道,安装针对自行车的交通信号灯,自行车出行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城市化进程出现了逆转 B. 能源危机改变了出行方式
C. 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D. 欧洲汽车制造业陷入困境
29.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30. 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巴勒斯坦方面已有超过8600人死亡,以色列方面约1400人死亡。双方死亡人数过万,这已成为20年来死伤最严重的一轮巴以冲突。这反映出( )
A. 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B. 国际政治力量严重失衡
C. 民族主义加剧世界动荡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二、材料解析题:共两题40分,31题20分、32题20分。
31. 历法是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向全社会推行的基础性时间制度,近代以来传统历法的权威性不断遭遇挑战,从而出现新的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包括“御用六十七事”及“民用三十七事”)、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顺之者昌,违之者殃。
——据清代缪之晋《大清时宪书笺释》(雍正元年)
材料二 民国历书以授时为主,旨破除一切迷信。凡旧历书中之所谓方位、临值、宜忌等项,悉数删除,而以天文图说代之。
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而每过七日谓之“星期”而休息一日,而星期以次各日则谓之星期一、星期二等日,夫所以遇七日休息者,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
——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
材料三 采用阳历的好处:“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历本一日不统一,时间经济之进行,即有一日之妨碍。”
——据于长缨《阴阳历在经济上之价值》(192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历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改旧历行新历的背景及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视角谈谈你对民国历法改革的认识。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世纪初,围绕“如何解释中国,英国人该如何和中国人做生意”这一问题,英国“自由贸易派”认为:十三行不怎么热衷进口西方商品,不代表中国市场对西方商品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中国人实际上是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清朝政府恐惧汉族人与外国交流,妨碍清朝人进一步接受西方产品的就是清朝官方的法令和制度;从历史上来看,沙皇俄国打通与清朝之间的贸易大门,靠的是展示武力而后谈判。所以要促使清朝改变贸易政策,最好的办法是强硬手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20世纪上半期,经历了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压力与调整后,美国通过签署法案或协定的方式,完成了自身从贸易实力的积累到贸易权力的生成、再到贸易霸权的转变。
阶段 法案 措施 简介
第一阶段 1913年《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案》 大幅下调关税 当时欧洲各国对那些既非自己殖民地范围内,又未与自己签署贸易协定的国家,普遍施行高贸易壁垒的政策。美国在1913年仍只满足于对西半球的统治权,常因此原因遭受贸易歧视,主动给予他国贸易优惠,借以换取他国对自己的平等待遇。
第二阶段 1930年《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 大幅调高关税税率 该法案影响了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贸易政策中关于市场开放程度的倾向性,这种影响力产生作用的基础在于战前贸易秩序的破坏。
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案》 下调进口关税 美国贸易从此摆脱了浓重的国内政治色彩,成为在国际上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
第三阶段 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 以美国为主的战后经济秩序重建者支撑起一个由更多国家组成的更低贸易壁垒的多边协定。
——摘编自张馨《美国对外贸易背后的霸权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这一时期英国“自由贸易派”的观点。
(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美国贸易问题”自选角度拟定论题,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深圳高级中学(集团)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填涂相应的考号信息点。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解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书写,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迹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题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计30题60分。
1. 考古发现,在距今约7000年姜寨遗址的公共墓地里,没有夫妻合葬墓,每个人都单独地按辈分高低、血缘关系远近以及去世的先后顺序埋葬。这反映出( )
A. 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力状况 B. 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 当时氏族聚落的社会风貌 D. 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具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氏族是指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按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集体,氏族成员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按辈分高低、血缘关系远近以及去世的先后顺序埋葬体现了以氏族为生产生活单位,以血缘为纽带,身份地位相对平等的氏族聚落的生活风貌,C项正确;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是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特征,排除B项;国家形态初具的标志是城市出现、阶级分化等,在我国大约是在距今五千年前后,排除D项。故选C项。
2. 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 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 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 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 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示可知, 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故选C项。
【点睛】本题以商周青铜器为切入点,揭示了商周青铜文明与长江流域铜矿开发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共同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结论,深化学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认知。
3. 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A. 文化取向的迥异 B. 政治立场的不同
C. 学术观点的分歧 D. 生活态度的差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儒家学者认为礼乐能够促成社会和谐,而墨家认为礼乐不利于国家治理,反映了两者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不同,B正确;两者的差异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异,排除A;C是表象,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
4. 唐高宗永淳年间,关中一斗米售价高达三百钱,皇帝出幸东都洛阳,扈从之士中不免有人途中饿死;中宗景龙年间,运输山东、江淮谷物至京师,挽车的牛死者十之八九,朝臣按照惯例,又请中宗到洛阳就食,中宗便发脾气,不愿当逐粮天子。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米价波动影响社会的稳定 B. 交通运输关系王朝兴衰
C. 北宋都城较唐东移的原因 D. 关中地区经济一直落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高宗、唐中宗时期,关中粮食紧缺,从山东、江淮运送粮食至京师亦无法满足对粮食的需要,就连皇帝也不得不前往洛阳就食,说明此时关中地域已不适宜作为都城,都城东移成为必然,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粮价变化引发社会动荡,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粮食问题而非交通运输,排除B项;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一直落后”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5.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但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试题分析】本题以民本思想为核心内容,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折射出时代特点——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党始终是群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因此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把现实与热点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分析,从而能够在考试时得心应手
6. 利玛窦(1552~1610年)出生于意大利贵族家庭,1582年到澳门,第二年进入中国内地,1589年迁居韶州,以后又到南京及江西南昌等地。此中,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们交游,畅谈社会政治、天文地理等。他“畅谈”的话题可能会有( )
①番茄由观赏植物变为百姓餐桌的食用蔬菜 ②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③白银流通量的增加推动赋役制度重大变革 ④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的数学概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番茄原产于南美洲,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①错误;改土归流是在清朝时期大规模推行的,②错误;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这对中国的赋役制度产生影响,③正确;明末,《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相继被译介到中国,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们能交流其中的数学概念,④正确;③④正确;D项正确;①②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7. 茶马古道指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元朝建立驿站,从而使四川西部与西藏间的茶马大道大大延伸。明朝设卫驻军以保护茶道畅通。清朝时期四川在治藏中的作用大大提高,四川与西藏关系的密切,进一步推动了川藏“茶马贸易”。据此可知,茶马贸易反映了( )
A. 政府重视边疆地区开发与治理 B. 促进内地与边疆地区经济交流
C. 政府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 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至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司制度,设置驿站,明朝加强对茶道的保护,清朝通过茶道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这都体现了封建政府对边疆地区治理与开发的重视,A项正确;材料体现政府主导和管理西南地区茶马交易,没有强调内地与边疆的经济交流,排除B项;茶马贸易属于商品交流,且材料中也没有政府强化对边疆直接管理的信息,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基本经济政策,茶马交易活动主要在西南地区进行,对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
8. 1893年,琉球王国学生开始到国子监学习。清代时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王国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他们在中国学习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冶炼、造船、铸钱、烧瓷、制茶、制糖等。这可用于说明( )
A. 对外开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 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影响力
C. 琉球王国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D. 中国与琉球民间交流内容丰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清朝时期,琉球王国学生到中国国子监学习,清政府还专门设立琉球学馆,说明琉球对中国学习的次数频繁,规模较大,展现了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B项正确;清朝时期奉行闭关锁国,并不是对外开放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琉球王国学习中国文化,而不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排除C项;琉球王国学生到中国国子监学习,并不属于民间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9. 李鸿章认为:“无论中国制度文章,事事非海外人所能望见,即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中术四元之学,阐明于道光十年前后,而西人代数之新法,近日译出于上海,显然脱胎四元,竭其智慧不出中国之范围,已可概见。”这一主张( )
A. 证明了西学源于中国的正确性 B. 打破了传统“华夷之变”的偏见
C. 体现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 D. 有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显然脱胎四元,竭其智慧不出中国之范围,已可概见”,可知李鸿章认为西方的算术之学源于中国,该观点有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D项正确;仅凭材料中的观点无法论证西学源于中国的观点是正确的,排除A项;李鸿章认为西学源于中国,说明其未打破传统“华夷之变”的偏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西学中源”思想,并非“中体西用”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A. 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 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 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1861年,慈禧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说明慈禧主张和英法议和;“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说明英国有勾结清政府的意图。由此可知,当时的太平天国将面临中外联合勾结的严峻形势,故A正确;《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出顽固派地位得到加强,故C错误;材料没有外交体制变化的信息,故D错误。
11. 经李鸿章批准,轮船招商局的创办章程第一条赫然写道:“(中国)轮船之有商局,犹外国之有公司也”。晚清官员盛宣怀指出轮船招商局“实系已成之公司,从前称公局者,即系公司之谓也”。材料说明,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促进了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传入
C. 适应了实业救国要求 D. 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渗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犹外国之有公司”“系公司之谓也”可知,轮船招商局作为最早的近代企业,实行公司制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这有利于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新的商业经营方式被引入中国,而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B项;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以张謇为主要代表提出的,排除C项;轮船招商局并不能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渗透,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911年4月,由中国政府发起的“万国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会议聚集了当时世界著名的传染病专家,这既是国际上第一次以鼠疫防治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也是中国首次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据此可知,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 )
A. 有效缓解了东北鼠疫问题 B. 推动了西医在中国的普及
C. 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形象 D. 宣示了中国对东北的主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11年(中国)。据材料“国际上第一次以鼠疫防治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也是中国首次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可知中国政府发起的鼠疫研究会,聚焦世界的传染病专家,来共同商讨鼠疫的防治办法,突出中国政府负责任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C项正确;学术研讨会,并不一定能缓解东北鼠疫问题,“有效缓解”,表述夸大,排除A项;“普及”,表述夸大,排除B项;此时,东北仍是中国的领土范畴,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A. 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 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 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 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可知,蔡和森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而中国也和农业国俄罗斯一样,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因此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选C;蔡和森只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更容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其不并没有完全否定社会革命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可能,排除A;英美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不等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B项属于过度解读,排除;材料没有提及革命道路的问题,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14. 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 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 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 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 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的度量衡种类繁多,十分复杂,这种混乱的现象使得商品交易需要进行相互间的换算,不利于商品交易的进行,提高了各个领域交易的成本,故A项正确;度量衡的不统一与军阀混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会加剧混战的局面,故排除B项;材料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无关,排除C项;“阻断了”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
15. 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所示,据如表可知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工人 劳动农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A. 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 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 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 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50年及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中上海和天津工人占比大,这与上海和天津原有工业基础较好有关;陕西和新疆劳动农民出身多,新疆转业工人多;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一列上海最多;在学生一列中比例基本均衡,资本家一列中上海和天津占比大;通过梳理上述表格可知,上海和天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好,内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弱,结合近代以来工业发展状况可知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故A正确;通过材料得不出西部改造相关信息,故B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材料涉及的1950年不符,故C错误;材料是静态的数据,看不出工业发展变化,故D错误。
16. 如图是古代某帝国的疆域示意图。该帝国( )
A. 法律体系影响深远 B. 实行封君封臣制度
C. 兴起于巴尔干半岛 D. 被阿拉伯帝国所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地图可知,该帝国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符合罗马帝国的疆域情况,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A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中古时期的政治制度,并非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古代罗马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邦,并非兴起于巴尔干半岛,排除C项;西罗马被日耳曼人所灭,东罗马被奥斯曼帝国所灭,并非被阿拉伯帝国所灭,排除D项。故选A项。
17. 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穷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因为奴隶没有任何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夺取的任何所有物。”这表明( )
A. 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 B. 财产多寡是划分种姓的依据
C. 法律注重维护私有财产 D. 婆罗门掌握古印度经济大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对所有权的规定上,《摩奴法典》对不同的种姓有着截然不同的规定,婆罗门的特权被法典保护,说明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A项正确;种姓制度是世袭的,与财产多寡无关,排除B项;法律只保护高种姓者的财产,排除C项;题干表明法律允许婆罗门剥削首陀罗,并没有体现婆罗门掌握了经济大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8. 公元前28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亚历山大博物馆。博物馆的资金主要源于国王和政府拨款,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建成有利于( )
A. 古希腊文化的传承 B. 自然遗产的保护
C. 分科教育逐步推行 D. 印刷技术的改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强调的是亚历山大博物馆对古希腊文化的研究及传承,A项正确;亚历山大博物馆属于人文遗产,排除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C项;印刷术改进是在中国的宋朝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9. 从狭义上说,运河是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从广义上讲,运河是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通常与自然水道或其他运河相连。下列对于这些世界知名运河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米迪运河——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的新通道
B. 苏伊士运河——成为西欧与南亚、东亚之间最近的水上通道
C. 伊利运河——将华盛顿与五大湖区联系起来
D. 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后来由巴拿马人民从英国手中收回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结合所学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可知,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B项正确;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排除A项;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排除C项;巴拿马人民在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0. 16世纪,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极力推广天主教,排斥当地宗教信仰,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17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据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 )
A. 改变了区域人口结构 B. 摧毁了美洲本土文化
C. 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 D. 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可知,材料以墨西哥的象征之一—瓜达卢佩圣母像叙述了西班牙殖民者极力推广天主教与墨西哥本土宗教信仰,从冲突到兼容的史实。殖民势力的持续侵略改造着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改变了墨西哥人口结构,A项正确;瓜达卢佩圣母像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排除B项;材料与欧洲宗教改革没有关系,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征服墨西哥,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1.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 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 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 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茶叶在英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注意两个时间点:“17世纪60年代”和“18世纪末”,这个时间变化内英国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工业产品急需市场;此外工业生产还需要大量的生产原料,这就促进了英国的对外贸易。茶叶属于中国的作物,能够在英国普通民众中流传,说明它的价格已经下降,这也是世界市场的作用,东西方交流增多,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不能体现出来,B选项反映不出材料中反映的“变化”;C选项违背了历史事实,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东西方的贸易的扩大
22. 启蒙运动中,一些思想家提出,“世界可以根除一切邪恶,因为任何邪恶的存在……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它”。这反映出他们已经理性地思考
A. 宗教改革运动的缺陷 B. 社会的改造问题
C. 科学的价值与作用 D. 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邪恶是人造不良环境导致的,因此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根除邪恶,结合启蒙运动相关知识可知,这里的邪恶指的是专制、迷信等,而人类环境的改造指的是对社会的改造,B正确;题干中并未指出宗教改革的缺陷,排除A;题干主旨强调的是人类改造社会的能力,即人本身的主动性,而非科学的价值和作用,排除C;D中的环境指的是客观的自然环境,非人造所成,排除。
23. 弗朗西斯科·德·米兰达既是拉美独立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卢梭思想在拉丁美洲的主要诠释者之一、但他认为民权、主权这些权利应该自上而下,是贵族政权赋予的,这说明( )
A. 启蒙思想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 B. 启蒙运动在拉美地区的本土化
C. 拉丁美洲文化具有混合性特点 D. 拉美独立运动受殖民主义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拉丁美洲)。据材料“弗朗西斯科·德·米兰达既是拉美独立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卢梭思想在拉丁美洲的主要诠释者之一”可知,兰达接受了启蒙思想,据材料“但他认为民权、主权这些权利应该自上而下,是贵族政权赋予的”可知,他又对启蒙思想进行了改造,反映了启蒙思想的本土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米兰达对启蒙思想的改造,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拉丁美洲文化中的混合型特点,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启蒙思想在拉丁美洲的本土化,没有涉及殖民主义对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4. 19世纪30年代,法国里昂爆发了两次工人武装起义,提出的口号是“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不共和,毋宁死”。马克思如是评价:“里昂的工人们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事实上他们却是社会主义的战士。”结合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B. 法国已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 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D.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得以最终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3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里昂工人运动使得马克思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伟大,这说明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A项正确;材料强调里昂工人起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无法说明法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排除B项;19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未诞生,排除C项;D项与题无关,而且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时间是在1875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5.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三百周年,在全国举办庆祝活动,甚至还去国外巡演。这个时期的莎士比亚戏剧经过再创作,增添了爱国主义的新内容。这反映了( )
A. 娱乐活动丰富了民众生活 B. 经典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
C. 艺术作品创作受到时局影响 D. 政府强化对民众的人文美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举办纪念莎士比亚逝世三百周年的庆祝活动,并在国内外巡演。莎士比亚戏剧经过再创作,增添了“爱国主义”这一新的内容,体现了战争期间爱国主义成为时代需求,即反映了艺术作品创作受到时局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时局的关系,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目中的重点在于这些作品如何被重新解读和再创作以适应当时的政治环境,而不仅仅是它们的经典性,排除B项;政府强化对民众的人文关怀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体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6. 1920年,莫斯科最大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 新经济政策的出台
C. 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 D.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显著特征是否定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具有战时性和共产主义的双重特征,其推行时间是在1918年到1921年,因此根据材料“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导致的,A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开始推行的,B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1929年开始推行的,C排除;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标志是苏联《新宪法》的出台,D排除。故选A。
27. 1960年新加坡成立建屋发展局出资建造组屋,出售或租赁给中低收入群体。政府在出售或租赁组屋时实行族群按比例居住政策,规定族群在各个组屋区内的比例不得超过其所占人口比例,以抽签方式按比例分配住房。新加坡政府推行这一政策旨在( )
A. 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B. 缓解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C. 促进民族融合国家认同 D. 弥补自由市场体制弊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年(新加坡)。根据材料“政府在出售或租赁组屋时实行族群按比例居住政策,规定族群在各个组屋区内的比例不得超过其所占人口比例,以抽签方式按比例分配住房。”可知该行为促进每一座组屋都有比例均衡的各族居住,促进了族群之间的融合和生活和谐,有利于国家认同感的增强,C项正确;以抽签方式按比例分配住房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无关,排除A项;推行新的分配住房标准与缓解社会贫富差距无关,排除B项;弥补自由市场体制弊端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且材料未涉及传统分配住房政策的弊端是由于自由市场体制所带来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8. 二战后,荷兰机动车数量迅速上涨,机动车出行成为主要出行方式。20世纪70年代,荷兰人发起了自行车回归运动,中央政府也拨出专款,修建大量自行车专用道,安装针对自行车的交通信号灯,自行车出行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城市化进程出现了逆转 B. 能源危机改变了出行方式
C. 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D. 欧洲汽车制造业陷入困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产油国提高油价引发了战后严重的能源危机,深刻影响了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自行车回归运动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推动荷兰成为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B项正确;城市化进程出现了逆转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社会共识”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当时的经济危机确实对欧洲汽车制造业有一定冲击,但它无法解释自行车出行量的大幅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29.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A项正确;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C项;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而且发展到二十国集团,相关国家分布在多个大洲,可见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D项。故选A项。
30. 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巴勒斯坦方面已有超过8600人死亡,以色列方面约1400人死亡。双方死亡人数过万,这已成为20年来死伤最严重的一轮巴以冲突。这反映出( )
A. 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B. 国际政治力量严重失衡
C. 民族主义加剧世界动荡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年(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巴以冲突更多是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与以色列民族的矛盾,双方冲突加剧世界动荡,C项正确;霸权主义是指大国、强国、富国欺侮、压迫、支配、干涉和颠覆小国、弱国、穷国,巴以冲突不是大(强)国欺凌小(弱)国,排除A项;材料只说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没有其他国际力量,不能体现严重失衡,排除B项;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材料未体现多极化,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不能称之为“极”,排除D项。故选C项。
二、材料解析题:共两题40分,31题20分、32题20分。
31. 历法是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向全社会推行的基础性时间制度,近代以来传统历法的权威性不断遭遇挑战,从而出现新的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包括“御用六十七事”及“民用三十七事”)、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顺之者昌,违之者殃。
——据清代缪之晋《大清时宪书笺释》(雍正元年)
材料二 民国历书以授时为主,旨破除一切迷信。凡旧历书中之所谓方位、临值、宜忌等项,悉数删除,而以天文图说代之。
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而每过七日谓之“星期”而休息一日,而星期以次各日则谓之星期一、星期二等日,夫所以遇七日休息者,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
——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
材料三 采用阳历的好处:“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历本一日不统一,时间经济之进行,即有一日之妨碍。”
——据于长缨《阴阳历在经济上之价值》(192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历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改旧历行新历的背景及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视角谈谈你对民国历法改革的认识。
【答案】(1)特点: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服务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维护政治统治;具有迷信色彩。
(2)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西方科学和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目的:破除迷信,传播科学;维护共和体制:与世界接轨。
(3)认识:民国的历法改革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历法改革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服务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特点:据材料“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可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据材料“民用三十七事”可知,服务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据材料“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可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据材料“顺之者昌,违之者殃”“御用六十七事”可知,维护政治统治,且具有迷信色彩。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背景:据材料“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及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据材料“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可知,西方科学和文化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历法不适应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目的:据材料“旨破除一切迷信”可知,破除迷信,传播科;据材料“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及所学知识可知,维护共和体制,与世界接轨。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认识:据材料“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可知,民国的历法改革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结合清代、民国政府立法的变化及所学唯物史观知识可知,历法改革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服务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世纪初,围绕“如何解释中国,英国人该如何和中国人做生意”这一问题,英国“自由贸易派”认为:十三行不怎么热衷进口西方商品,不代表中国市场对西方商品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中国人实际上是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清朝政府恐惧汉族人与外国交流,妨碍清朝人进一步接受西方产品的就是清朝官方的法令和制度;从历史上来看,沙皇俄国打通与清朝之间的贸易大门,靠的是展示武力而后谈判。所以要促使清朝改变贸易政策,最好的办法是强硬手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20世纪上半期,经历了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压力与调整后,美国通过签署法案或协定的方式,完成了自身从贸易实力的积累到贸易权力的生成、再到贸易霸权的转变。
阶段 法案 措施 简介
第一阶段 1913年《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案》 大幅下调关税 当时欧洲各国对那些既非自己殖民地范围内,又未与自己签署贸易协定的国家,普遍施行高贸易壁垒的政策。美国在1913年仍只满足于对西半球的统治权,常因此原因遭受贸易歧视,主动给予他国贸易优惠,借以换取他国对自己的平等待遇。
第二阶段 1930年《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 大幅调高关税税率 该法案影响了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贸易政策中关于市场开放程度的倾向性,这种影响力产生作用的基础在于战前贸易秩序的破坏。
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案》 下调进口关税 美国贸易从此摆脱了浓重的国内政治色彩,成为在国际上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
第三阶段 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 以美国为主的战后经济秩序重建者支撑起一个由更多国家组成的更低贸易壁垒的多边协定。
——摘编自张馨《美国对外贸易背后的霸权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这一时期英国“自由贸易派”的观点。
(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美国贸易问题”自选角度拟定论题,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评析:英国“自由贸易派”观点是在工业革命背景下,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不满足于独占中国进口贸易市场,更希望对华倾销本国工业品,并且他们认为中国市场是有潜力接收这些商品的,但需要像俄国那样通过战争逼迫中国打开贸易大门。受“自由贸易派”观点影响,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自由贸易派”观点从英国国家利益出发,主张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实质上是主张对华的经济侵略。
(2)论题:美国贸易霸权之路与国内外形势演变密切关联。
阐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世界殖民体系确立,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扩张与争夺加剧,欧洲殖民国家推行高贸易壁垒。该时期美国国内奉行孤立主义,处于大国体系的边缘。美国遭受贸易歧视,大幅下调关税,换取平等待遇,积累贸易实力。
一战后帝国主义实力对比发生变化,20年代末美国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大幅调高关税税率,推行贸易保护主义。1934年以“互惠”的名义下调关税,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国际贸易中获取优势,贸易权力生成。
二战后,各国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主导建立关税与贸易协调机制,在该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确立了贸易霸权。
综上,在不同时期,美国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维护国家利益,逐步确立了贸易霸权地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初(英国)。据时间“19世纪初”可知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奉行“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商品输出和寻找原料产地的需求促使英国不断打开中国市场,可得出,英国“自由贸易派”观点是在工业革命背景下,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不满足于独占中国进口贸易市场,更希望对华倾销本国工业品;据材料一“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中国人实际上是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可知,自由派认为西方商品在中国有市场,可以通过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同时认为中国人喜欢经商,中国市场是有潜力接收这些商品的;据材料一“沙皇俄国打通与清朝之间的贸易大门,靠的是展示武力而后谈判”可知从借鉴俄国历史的角度,主张通过武力威慑以迫使清政府改变贸易政策,通过战争逼迫中国打开贸易大门。受“自由贸易派”观点影响,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从英国自由派提出观点的目的来看,可得出“自由贸易派”观点从英国国家利益出发,主张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实质上是主张对华的经济侵略。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13年至1947年的美国。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美国贸易问题”自选角度拟定论题为:美国贸易霸权之路与国内外形势演变密切关联。然后,从三个历史阶段组织相关史实进行阐述。第一阶段:根据材料“1913年《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案》”“当时欧洲各国对那些既非自己殖民地范围内,又未与自己签署贸易协定的国家,普遍施行高贸易壁垒的政策。”及所学可知,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世界殖民体系确立,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扩张与争夺加剧,欧洲殖民国家推行高贸易壁垒;根据材料“大幅下调关税”“美国在1913年仍只满足于对西半球的统治权,常因此原因遭受贸易歧视,主动给予他国贸易优惠,借以换取他国对自己的平等待遇。”及所学可知,该时期美国国内奉行孤立主义,处于大国体系的边缘。美国遭受贸易歧视,大幅下调关税,换取平等待遇,积累贸易实力。第二阶段:根据材料“1930年《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大幅调高关税税率”“该法案影响了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贸易政策中关于市场开放程度的倾向性,这种影响力产生作用的基础在于战前贸易秩序的破坏。”及所学可知,一战后帝国主义实力对比发生变化,20年代末美国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大幅调高关税税率,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根据材料“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案》”“下调进口关税”“美国贸易从此摆脱了浓重的国内政治色彩,成为在国际上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及所学可知,1934年以“互惠”的名义下调关税,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国际贸易中获取优势,贸易权力生成。第三阶段:根据材料“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以美国为主的战后经济秩序重建者支撑起一个由更多国家组成的更低贸易壁垒的多边协定。”及所学可知,二战后,各国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主导建立关税与贸易协调机制,在该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确立了贸易霸权。最后,升华小结为:综上所述,在不同时期,美国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维护国家利益,逐步确立了贸易霸权地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 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