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次调研考试九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2=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将其字母代号涂在答题卡上)
1. 下图为古蜀文明代表——三星堆出土的“鸟足曲身顶尊神像”,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明的代表,而尊是中原文明的典型器具。这三种文化因素集合到同一件器物上,据此可推测( )
A. 三星堆是古蜀文明发展的巅峰 B. 中原文明与古蜀文明相互隔绝
C. 古蜀文明比中原文明更加发达 D.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可知,三星堆的青铜文明和中原的青铜文明既具有相似之处,又有独特的地域特色,这说明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多元一体,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三星堆的青铜器与中原的青铜器可以相互拼接成果,风格既相似又别具特色,无法反映三星堆是古蜀文明发展的巅峰,排除A项;中原文明与古蜀文明相互隔绝不符合题干,排除B项;题干无法反映古蜀文明比中原文明更加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门第,“庶姓寒门,无寸进之路”。自隋唐以来,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也能进入到统治队伍中。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科举制度的实行
C. 文化教育的普及 D. 重文轻武的国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隋唐以来,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也能进入到统治队伍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因此,出现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科举制的发展,B项正确;中央集权加强与“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也能进入到统治队伍中。”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文化教育的普及是科举制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重文轻武的国策是宋朝时期的政策,而非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 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 )
A. 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 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
C. 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D. “胡”“汉”隔阂完全消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手工业技术;题干“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说明汉人喜欢少数民族的东西,向他们学习。因此题干主要说明是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B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排除A项;题干说明各民族之间经济上密切交往,但不能体现空前发展,排除C项;“胡”“汉”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排除D项。故选B项。
4. 圆周率日是一年一度的庆祝数学常数π的节日,时间被定在3月14日。通常是在下午1时59分庆祝,有时甚至精确到26秒,以象征圆周率的近似值3.1415926。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首先会想到
A. 王羲之 B. 祖冲之 C. 司马迁 D. 蔡伦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以象征圆周率的近似值3.1415926”,结合课本所学,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器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运用刘辉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于世界近千年。B正确;王羲之是东晋的书法,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A排除;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著有不朽巨著《史记》,C排除;东汉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D排除;故选B。
5. 阅读中国古代时间轴,关于②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581年到907年,是隋唐时期,当时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对外交往频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项正确;夏商周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时期,排除A项;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6. 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是指( )
A. 甲骨文、造纸术、指南针 B. 印刷术、青铜器、指南针
C. 书法、火药、指南针 D.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可知与宋朝三大发明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北宋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D项正确;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不符题意,排除A项;青铜器种类繁多,器具功能多,用在战争中的武器并不锋利,没有产生大的影响,不符题意,排除B项;书法是一种艺术,并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7. 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载体。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B.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军事和民用工业
C.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D.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是历史结论,C项正确;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军事和民用工业,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都是历史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8. “在器物和制度之后,是西方近代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对立……”这种对立促成了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是( )
A. 自强求富 B. 变法图强 C. 三民主义 D. 民主科学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D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项;变法图强是百日维新,排除B项;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9.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与美国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传统大国建立各种“战略伙伴关系”,与新兴大国如印度等探索共同和平崛起的道路。这体现了( )
A. 经济全球化体系的逐步形成 B. 中国加强了与欧美国家间的合作
C. 中国在联合国发挥重要作用 D.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与美国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传统大国建立各种“战略伙伴关系”,与新兴大国如印度等探索共同和平崛起的道路。”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拓展多边外交,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题干的“中国与美国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传统大国建立各种‘战略伙伴关系’,与新兴大国如印度等探索共同和平崛起的道路。”说明中国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D项正确;A题干反映的是我国开展全方位外交,经济全球化体系的逐步形成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中国加强了与欧美国家间的合作说法片面,我国实行的是全方位的外交,不分国别,排除B项;中国在联合国发挥重要作用与题干中中国实行全方位外交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 2024年的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的惊艳亮相引起全国关注。上世纪30年代的西安也因张杨发动对蒋兵谏,成为中外舆论的焦点。该事件的解决( )
A. 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 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D. 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项正确;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A项;为了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排除C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A. 挽救中华民族 B. 实行君主立宪制
C. 推翻清朝政府 D. 建立民主共和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救亡图存,仁人志士身先士卒从事变法、革命、实业,B项是康有为变法的目的,CD项是孙中山革命的目的,张謇主张实业求国,他们的共性是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A。
12. 95年前的今天,一个大雪漫天的冬日,一座背靠青山的四合院宗祠建筑里燃起了一簇篝火,驱逐了冬夜的寒冷,照亮了前路,这就是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这里的“古田会议”( )
A.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B. 从组织上确立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建党建军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会议,即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D项正确;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排除A项;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排除B项;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3. “毛泽东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上述评论中的“这里”指的是( )
A. 南昌 B. 井冈山 C. 南京 D. 上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分析敌我形势,从中国国情出发,主张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开辟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A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B
点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通过战争的具体实践,开创了“引兵农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军事战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建军思想的理论基础。
14. 毛泽东曾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是( )
A.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 核定全国地价,征收地租税
C. 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D. 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在新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是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C项正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与太平天国时期《天朝田亩制度》相关,与题干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不符,排除A项;辛亥革命时期的“平均地权” ,核定全国地价,征收地租税,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与题干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不符,排除B项;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政策,与题干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同类史实对比是历史学习的必备素养之一。下面材料反映时期的共同之处是(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
A. 以俄国为师,走俄国的道路 B.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 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D.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两者都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C项正确;以俄国为师,走俄国的道路属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历史,排除A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不是共同之处,排除B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不是共同之处,排除D项。故选C项。
16. 2024年2月17日,中国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指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一是做推动大国合作的稳定力量;二是做应对热点问题的稳定力量;三是做加强全球治理的稳定力量;四是做促进全球增长的稳定力量。材料表明中国( )
A. 旨在构建与大国均衡的关系格局
B. 展现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担当
C. 推动了中华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
D. 提升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应对能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稳定作用,表明其愿意为构建国际新秩序贡献力量,展现了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担当,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与构建大国均衡关系格局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而不是提升全球治理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7. 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1918年,扎格鲁尔向英国提出完全独立要求
B. 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 1948年,英国向世界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
D. 1993年,欧盟建立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的原因、意义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据此分析,“1993年,欧盟建立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是对欧盟建立的意义的评判,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1918年,扎格鲁尔向英国提出完全独立要求象”“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48年,英国向世界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都是对相关历史人物或历史事实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而非历史解释,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 某导游为下列古迹或典籍撰写的解说词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字塔:它体现了古印度国王的无限权力
B.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C. 长城:现存的长城主要修筑于秦朝时期
D. 《天方夜谭》:它是古希腊文学的瑰宝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B项正确;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不是古印度国王的无限权力,排除A项;长城:现存的长城主要修筑于明朝时期,不是秦朝时期,排除C项;《天方夜谭》:它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不是古希腊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9. 胡适说:“‘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我自己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影响了这一社会风气的科学家是( )
A. 达尔文 B. 牛顿 C. 达·芬奇 D. 爱因斯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我自己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结合所学可知,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思想,书中提出了自然界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即生物进化论的观点,A项正确;牛顿是英国近代的自然科学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方面,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代表作《蒙娜丽莎》,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爱因斯坦提出的是相对论,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0. 法国史学家米西勒认为:“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两个“发现”( )
A. 复兴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B. 促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C. 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D. 导致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来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和所学可知,“人”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指的是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因此这两个“发现”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C项正确;复兴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仅是文艺复兴的表象,不符题意,排除A项;只有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不符题意,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来临是从17世纪开始的,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1. 在欧洲发展史上,有无数次实现统一的机会。其中有法国主导的拿破仑帝国,结果失败;有德国主导的纳粹德国,也以失败告终;而二战后没多久,德国和法国放下宿怨,达成和解促成统一。“法德和解促成统一”是指( )
A. 凡尔赛体系建立 B. 二战后欧洲的联合
C. 二战中德国的侵略 D.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材料“而二战后没多久,德国和法国放下宿怨,达成和解促成统一。”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美苏争霸,重点在欧洲,为对抗美苏控制,欧洲国家单靠自身力量无法对抗美苏的控制,促使法德和解,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建立欧洲共同体,B项正确;凡尔赛体系是一战后建立的,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法德和解促成统一”是指二战中德国的侵略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雅尔塔体系确立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国际关系格局,与法德和解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2. 如果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比作一场化学反应,那么方程式中的“点燃”指的是( )
A. 萨拉热窝事件 B. 凡尔登战役
C. 俄国退出战争 D. 德军突袭波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奥匈帝国的皇储在萨拉热窝街头遭到塞尔维亚青年的枪击,皇储夫妇被击毙,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A项正确;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排除B项;俄国退出战争加速了一战的结束,排除C项;德军突袭波兰是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
23. 据记载,二战中,美国援助了苏联106.7亿美元的物资。在亚洲战场中,中国坚持了4500多天,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长达14年,牵制了大部分日军。同时,15万驻菲律宾美军成功拖住13万日军5个月。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
B. 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相互配合,联合作战
D. 诺曼底登陆作战共同打击了法西斯集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二战中,美国援助了苏联106.7亿美元的物资。在亚洲战场中,中国坚持了4500多天,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长达14年,牵制了大部分日军。同时,15万驻菲律宾美军成功拖住13万日军5个月”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相互配合,联合作战,有力打击了法西斯集团,C项正确;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均是一战中的军事集团,不符题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排除B项;诺曼底登陆作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4. 阅读材料获取关键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同学提炼几个关键信息:“华为公司的全球战略”“淘宝的海外代购”“世界贸易组织”。据此可知,他研究的核心是( )
A. 世界多极化 B. 世界和平与发展 C. 经济全球化 D. 全球文化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华为公司的全球战略”“淘宝的海外代购”“世界贸易组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都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所以研究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世界多极化是政治方面的,排除A项;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材料没有强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5. “垃圾分类”相关政策催生了网约“垃圾上门回收员”这一职业。客户在线上预约后,线下回收人员可上门“取件”,废旧纸箱、塑料瓶、大件家电等都可免费上门回收。这表明互联网( )
A. 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B. 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C. 加重了环境污染问题 D.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线上预约”“线下回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部分事务,这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生活方式的变化,没有涉及生产力,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没有强调信息时代的到来,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没有体现革新了商业模式,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将答案填写在答卷纸的规定位置,26题24分,27题12分,28题14分,共50分)
26.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哪一制度 并概括该制度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大一统”理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王。第三,思想一统,有共同的核心价值。第四,民族一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为一体。
——摘编自何星亮《“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政治一统”和“思想一统”方面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人教版七上《中国历史》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时期哪些因素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材料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摘自人教版七上《中国历史》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答出,古代中国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农学、科技、水利等方面的成就各一例。
材料五: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元朝为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有哪些 (举1例)
(6)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关系:中央集权制度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
(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
因素:民族迁移,统治者的改革,友好往来。
(4)农学:《农政全书》
科技:曲辕犁
水利:都江堰水利工程 (5)方式:元朝: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等。(答出一点即可)
(6)主要因素:制度的创新、人才的选拔、边疆的治理、民族关系的处理、思想的统一、(任意答出两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制度:根据材料“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他首创了皇帝制,为历代皇帝所沿用,他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封建统治,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
关系:根据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以概括出中央集权制度为维持国家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
【小问2详解】
政治上:根据材料二“ 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王。第三,思想一统,有共同的核心价值。第四,民族一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为一体。”结合所学可知,针对诸侯王势力强,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因此,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政治一统”和“思想一统”方面采取的措施分别是: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小问3详解】
因素:根据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结合所学可知,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人到汉族的生活中。因此,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措施的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迁移,统治者的改革,友好往来
【小问4详解】
农学:根据所学可知,明代农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古代中国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农学有:《农政全书》;
科技:根据所学可知,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古代中国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科技有:曲辕犁;
水利: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古代中国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水利成就有:都江堰水利工程
【小问5详解】
方式:根据题干“边疆治理方略、边疆治理方式”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例如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建立后,和市小后品和能海小场的出上海的加市市出过自者图者街中市市中中和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因此,元朝管理边疆的措施有: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等。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等(答出一点即可)
【小问6详解】
主要因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民族融合,边疆的管理等,可以归纳出中国古代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制度的创新、人才的选拔、边疆的治理、民族关系的处理、思想的统一、(任意答出两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
27. 近代大清帝国跌落谷底,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无数国人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伟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摘自装钰《改变中国》
(1)相较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等,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成功“催生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习近平在博鏊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2)据材料二及所学,作出“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是哪次会议?当时在农村开启“历史征程”的主要举措什么
材料三:“习近平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
——摘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及所学,指出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 试分析中国底气十足的原因。
【答案】(1)原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2)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举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底气: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或强大的生命力)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等人发起了洋务运动;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开展了戊戌变法,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它们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崭新的中国。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成功“催生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原因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小问2详解】
会议: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因此,作出“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举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在农村开启“历史征程”的主要举措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问3详解】
内涵:根据所学可知,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在会上,他深刻阐述了中国梦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底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就,都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中国底气十足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或强大的生命力)等。
28. 人类历史发展中总是面临重重危机,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中前进。如何应对危机,做出正确抉择,考验着人类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中①处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进行“政策调整”采取的政策是什么 其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当日本在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世界史·近代史稿》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强国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在近代史上,欧洲多次发生战乱,两次世界大战也以欧洲为主要战场,所以欧洲很早就有建立欧洲联邦的呼声。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实力大减,单凭一个国家的力量难以恢复昔日的辉煌,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与之抗衡,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西欧走上了区域合作的道路。
——摘编自刘梵、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走上了区域合作的道路”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4)综上所述,面对危机各国做出的不同抉择,汲取历史的智慧,面对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我国为世界提供了怎样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答案】(1)政策:罗斯福新政;
影响: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范例
(2)因素:明治维新,废除不平等条约,保持国家独立。
(3)原因:吸取战争的教训,摆脱美国苏联的控制,走联合自强道路
(4)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为此,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解析】
【小问1详解】
政策:根据所学可知,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进行“政策调整”采取的政策是:罗斯福新政。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影响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范例。
【小问2详解】
因素:根据所学可知,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明治政府还致力于废除不平等条约,使日本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因此,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强国的主观因素有:明治维新,废除不平等条约,保持国家独立。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三“ 在近代史上,欧洲多次发生战乱,两次世界大战也以欧洲为主要战场,所以欧洲很早就有建立欧洲联邦的呼声。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实力大减,单凭一个国家的力量难以恢复昔日的辉煌,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与之抗衡,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西欧走上了区域合作的道路。”可以得出,“西欧走上了区域合作的道路”的主要原因有:吸取战争的教训,摆脱美国苏联的控制,走联合自强道路。
【小问4详解】
中国方案:根据所学可知,面对危机各国做出的不同抉择,汲取历史的智慧,面对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我国为世界提供了怎样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为此,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2023—2024学年度第二次调研考试九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2=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将其字母代号涂在答题卡上)
1. 下图为古蜀文明代表——三星堆出土的“鸟足曲身顶尊神像”,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明的代表,而尊是中原文明的典型器具。这三种文化因素集合到同一件器物上,据此可推测( )
A. 三星堆是古蜀文明发展的巅峰 B. 中原文明与古蜀文明相互隔绝
C. 古蜀文明比中原文明更加发达 D.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门第,“庶姓寒门,无寸进之路”。自隋唐以来,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也能进入到统治队伍中。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科举制度的实行
C. 文化教育的普及 D. 重文轻武的国策
3. 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 )
A 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 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
C. 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D. “胡”“汉”隔阂完全消除
4. 圆周率日是一年一度的庆祝数学常数π的节日,时间被定在3月14日。通常是在下午1时59分庆祝,有时甚至精确到26秒,以象征圆周率的近似值3.1415926。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首先会想到
A. 王羲之 B. 祖冲之 C. 司马迁 D. 蔡伦
5. 阅读中国古代时间轴,关于②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6. 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是指( )
A. 甲骨文、造纸术、指南针 B. 印刷术、青铜器、指南针
C. 书法、火药、指南针 D.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7. 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载体。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B.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军事和民用工业
C.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D. 1905年,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成立
8. “在器物和制度之后,是西方近代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对立……”这种对立促成了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是( )
A 自强求富 B. 变法图强 C. 三民主义 D. 民主科学
9.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与美国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传统大国建立各种“战略伙伴关系”,与新兴大国如印度等探索共同和平崛起的道路。这体现了( )
A. 经济全球化体系的逐步形成 B. 中国加强了与欧美国家间的合作
C. 中国在联合国发挥重要作用 D.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
10. 2024年的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的惊艳亮相引起全国关注。上世纪30年代的西安也因张杨发动对蒋兵谏,成为中外舆论的焦点。该事件的解决( )
A. 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 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D. 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11.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A. 挽救中华民族 B. 实行君主立宪制
C. 推翻清朝政府 D. 建立民主共和国
12. 95年前的今天,一个大雪漫天的冬日,一座背靠青山的四合院宗祠建筑里燃起了一簇篝火,驱逐了冬夜的寒冷,照亮了前路,这就是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这里的“古田会议”( )
A.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B. 从组织上确立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建党建军原则
13. “毛泽东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上述评论中的“这里”指的是( )
A. 南昌 B. 井冈山 C. 南京 D. 上海
14. 毛泽东曾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是( )
A.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 核定全国地价,征收地租税
C. 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D. 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
15. 同类史实对比是历史学习的必备素养之一。下面材料反映时期的共同之处是(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
A. 以俄国为师,走俄国的道路 B.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 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D.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6. 2024年2月17日,中国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指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一是做推动大国合作的稳定力量;二是做应对热点问题的稳定力量;三是做加强全球治理的稳定力量;四是做促进全球增长的稳定力量。材料表明中国( )
A. 旨在构建与大国均衡的关系格局
B. 展现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担当
C. 推动了中华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
D. 提升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应对能力
17. 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1918年,扎格鲁尔向英国提出完全独立要求
B. 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 1948年,英国向世界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
D. 1993年,欧盟建立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18. 某导游为下列古迹或典籍撰写的解说词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字塔:它体现了古印度国王的无限权力
B.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C. 长城:现存的长城主要修筑于秦朝时期
D. 《天方夜谭》:它是古希腊文学的瑰宝
19. 胡适说:“‘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我自己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影响了这一社会风气的科学家是( )
A. 达尔文 B. 牛顿 C. 达·芬奇 D. 爱因斯坦
20. 法国史学家米西勒认为:“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两个“发现”( )
A. 复兴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B. 促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C. 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D. 导致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来临
21. 在欧洲发展史上,有无数次实现统一的机会。其中有法国主导的拿破仑帝国,结果失败;有德国主导的纳粹德国,也以失败告终;而二战后没多久,德国和法国放下宿怨,达成和解促成统一。“法德和解促成统一”是指( )
A.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B. 二战后欧洲的联合
C. 二战中德国的侵略 D.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22. 如果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比作一场化学反应,那么方程式中的“点燃”指的是( )
A. 萨拉热窝事件 B. 凡尔登战役
C. 俄国退出战争 D. 德军突袭波兰
23. 据记载,二战中,美国援助了苏联106.7亿美元的物资。在亚洲战场中,中国坚持了4500多天,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长达14年,牵制了大部分日军。同时,15万驻菲律宾美军成功拖住13万日军5个月。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
B. 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相互配合,联合作战
D. 诺曼底登陆作战共同打击了法西斯集团
24. 阅读材料获取关键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同学提炼几个关键信息:“华为公司的全球战略”“淘宝的海外代购”“世界贸易组织”。据此可知,他研究的核心是( )
A. 世界多极化 B. 世界和平与发展 C. 经济全球化 D. 全球文化多样性
25. “垃圾分类”相关政策催生了网约“垃圾上门回收员”这一职业。客户线上预约后,线下回收人员可上门“取件”,废旧纸箱、塑料瓶、大件家电等都可免费上门回收。这表明互联网( )
A. 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B. 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C. 加重了环境污染问题 D.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非选择题(将答案填写在答卷纸的规定位置,26题24分,27题12分,28题14分,共50分)
26.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政治制度”是哪一制度 并概括该制度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大一统”理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王。第三,思想一统,有共同的核心价值。第四,民族一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为一体。
——摘编自何星亮《“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政治一统”和“思想一统”方面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人教版七上《中国历史》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时期哪些因素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材料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摘自人教版七上《中国历史》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答出,古代中国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农学、科技、水利等方面的成就各一例。
材料五: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元朝为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有哪些 (举1例)
(6)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主要因素。
27. 近代大清帝国跌落谷底,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无数国人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伟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摘自装钰《改变中国》
(1)相较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等,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成功“催生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习近平在博鏊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2)据材料二及所学,作出“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是哪次会议?当时在农村开启“历史征程”的主要举措什么
材料三:“习近平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
——摘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及所学,指出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 试分析中国底气十足的原因。
28. 人类历史发展中总是面临重重危机,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中前进。如何应对危机,做出正确的抉择,考验着人类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中①处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进行“政策调整”采取的政策是什么 其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当日本在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世界史·近代史稿》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强国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在近代史上,欧洲多次发生战乱,两次世界大战也以欧洲为主要战场,所以欧洲很早就有建立欧洲联邦的呼声。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实力大减,单凭一个国家的力量难以恢复昔日的辉煌,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与之抗衡,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西欧走上了区域合作的道路。
——摘编自刘梵、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走上了区域合作的道路”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4)综上所述,面对危机各国做出的不同抉择,汲取历史的智慧,面对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我国为世界提供了怎样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