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中招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两大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或答题卡上。
3.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 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 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利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制造的鼎盛时期,所以题干中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B项正确;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主要是陶器、纺车、文字、音律等,排除A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排除C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上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政局上是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与青铜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而达人”,这些思想主张属于( )
A. 道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其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题干中“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以德治国,爱惜民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强调“仁”,B项正确;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排除A项;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出身平民阶层,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排除C项;法家学派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3. 西汉司马迁笔下的江南“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到东晋南朝之际,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下列内容中属于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的是( )
A. 各民族的交融 B. 北方人的南迁 C. 大运河的修建 D. 市民阶层壮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以来,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人迁到江南,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使江南经济发展迅速。因此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是北方人的南迁,B项正确;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使江南经济发展迅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排除A项;运河的修建是在隋朝,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与题干内容中东晋南朝之际,江南经济发展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市民阶层壮大,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关,与题干内容中东晋南朝之际,江南经济发展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 韩非认为君主应该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威,有了独尊的地位,然后才能驾驭群臣,使统治稳固。这表明韩非强调( )
A. 明确尊卑等级 B. 以法治国
C. 加强君主权力 D. 无为而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韩非认为君主应该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威,有了独尊的地位,然后才能驾驭群臣,使统治稳固。”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为重建社会秩序,法家代表韩非主张加强君主权力,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君主权力,明确尊卑等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里没有体现以法治国,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5. 竺可桢在日记里写道:“五月廿六日星期四。下午三点起微雨,子夜大雨。上海全部解放……解放军在路站岗,秩序极佳,绝不见欺侮老百姓之事。……守门之站岗者倦则卧地,亦绝不扰人,纪律之佳诚难得也。”该日记可用于研究( )
A. 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情况 B. 人民解放战争取胜的原因
C. 新生政权得以巩固的途径 D. 党的工作重心转变的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中“五月廿六日……上海全部解放”指的是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上海解放时解放战争已经进入胜利的最后阶段。根据材料“解放军在路站岗,秩序极佳,绝不见欺侮老百姓之事”可知,解放军纪律严明,深得民心,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故该日记可用于研究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B项正确;1949年5月新中国尚未成立,排除AC项;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6. 历史研究往往通过零散的遗迹、斑驳的古迹等来触摸,而这些零散的遗迹、斑驳的古迹等构成了历史证据。下列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吴简属于出土的实物史料,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属于第一手史料,是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史料,A项正确;《三国演义》是小说,存在艺术加工成分,不是最为可信的史料,排除B项;东汉末年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时间还没有进入三国时期,排除C项;《资治通鉴》属于别北宋司马光编写的文献史料,是第二手史料,不是最为可信的史料,排除D项。故选A项。
7. 樊树志先生在谈到南宋经济时说,南宋都城临安汇聚了很多富商大贾,家产数十万贯文者比比皆是,资产百万者已不足为鲜,一些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年收入可达千万。这表明( )
A. 南宋富商社会地位的提高 B. 临安城以经济职能为主
C. 南宋有良好的商业环境 D. 财政收入以商业税为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南宋都城临安汇聚了很多富商大贾,家产数十万贯文者比比皆是,资产百万者已不足为鲜,一些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年收入可达千万”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出现资产巨大的富商大贾,得益于南宋时期良好的商业环境,政府抑商政策松弛,鼓励发展海外贸易,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富商的资产,资产高并不代表社会地位高,排除A项;临安是南宋都城,以政治功能为主,排除B项;商人资产雄厚,并不能说明财政收入以商业税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列与《老子·德经》中“大方无隅(棱角),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观点相符合的思想是( )
A. 仁者爱人 B. 无为而治 C. 辩证法 D. 顺应自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大方无隅(棱角),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体现的是朴素的辩证思想,C项正确;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排除A项;道家思想“无为而治”的意思是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道家思想“顺应自然”的意思是遵循自然的规律展开行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下列图片的内容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 绘画艺术走向成熟 B. 艺术再现历史风貌
C. 对外贸易源远流长 D.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簪花仕女图》描写了六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它们都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阶段,与题干图片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无法反映对外贸易的情况,排除C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多元”指的是各民族起源、发展的历史不同,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也各具特点,“一体”则是指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情感联系得以深化,在思想上产生碰撞与共鸣,材料图片无法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895年,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说:“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由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可见,张之洞主张
A. 培养翻译人才 B. 兴办军工企业 C. 创办民用企业 D. 发展学校教育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由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可在此内容反映了张之洞主张发展学校教育,培养人才,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培养翻译人才、兴办军工企业、创办民用企业,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1. 古丝绸之路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罗马文明等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这条商路最深远的历史意义是( )
A. 促进文明间的交流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将世界连成为整体 D. 古代中国一直领先世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罗马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反映出丝绸之路把不同区域连接在一起,促进了不同区域的文明交流。A项正确;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胜利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古代中国一直领先世界”史实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898年5月,光绪帝为测验人们对变法的态度,让京官们对维新派的主张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在252条意见中认为地方改革不可行有189条,认为可行的63条。这一结果说明( )
A. 变法会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B. 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共识
C. 近代先进生产技术开始出现 D. 维新变法遇到的阻力很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说明维新变法遇到的阻力很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维新变法运动,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维新派主张得到的支持数据不多,没有体现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民用工业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3. 下面两幅图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议模式的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 )
A. 生活方式的变迁 B. 电脑的普及
C. 收入增加 D. 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53年第一届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和“2020年第十九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云端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力发展,会议模式从线下改变到云端会议,D项正确;生活方式的变迁主要体现在衣食住用行等方面,与题干反映的会议模式变化不符,排除A项;电脑的普及是改变会议模式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根本因素,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会议模式的变化,与收入的增加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这场改革是指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可知是指洋务派进行的洋务运动。结合课本所学,面对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掀起了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A项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C两项不合题意;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材料“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是提示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瓦解了自然经济。
15. 《六亿人们心花开》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形成 D. 提高基层治理成效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可得出这次会议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A项正确;B项是1949年的一届政协会议,排除B项;C项提出于80年代,排除C项;D项是90年代,排除D项。故选A项。
16. 下图所示的古希腊作品共同体现了( )
A. 文学创作与神话传说的统一 B. 雕塑作品与宗教信仰的融合
C. 体育竞技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 爱好和平与文明交往的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掷铁饼者》与摔跤图样陶盆,体现出希腊人将体育运动加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反映了体育竞技与艺术审美的结合,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学与神话,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教信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C项。
17. 英国学者伯特兰·罗素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造就了尊重学问、尊重知识的风尚,但“科举制度以经书和纯文字为基础没有创造性。”他的看法说明( )
A. 科举制度阻碍社会的进步 B. 科举考试内容压抑创造性
C. 评价科举制度应客观全面 D. 不能否定科举的积极意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英国学者伯特兰·罗素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造就了尊重学问、尊重知识的风尚”可知伯特兰·罗素对科举制的评价是赞扬的,根据“科举制度以经书和纯文字为基础没有创造性。”可知伯特兰·罗素对科举制的评价又持批评态度,这是一种辩证的历史观点,因此他的看法说明评价科举制度应客观全面,C项正确;科举制度阻碍社会的进步、科举考试内容压抑创造性、不能否定科举的积极意义几个选项,都只能代表他看法的某一方面,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 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郑重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减少中国人民解放军员额100万,着力发展现代军事技术,适应现代化战争。这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 )
A. 实力增强,跨越重洋 B. 敢打敢拼,战绩辉煌
C. 鹰击长空,战略威慑 D. 战略裁军,科技强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郑重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减少中国人民解放军员额100万,着力发展现代军事技术,适应现代化战争。”说明人民解放军着重战略裁军,着力发展现代军事技术以适应现代化战争,科技强军,D项正确;实力增强,跨越重洋与材料中减少中国人民军员额100万,发展现代军事技术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敢打敢拼,战绩辉煌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重在强调裁军以发展现代军事技术,适应现代化战争,而非鹰击长空,战略威慑,排除C项。故选D项。
19. 20世纪20年代的最后几年,在中国革命史上可谓是“多事之秋”。下列图示中的事件所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
A.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 中国共产党已走向成熟 D.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可知,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要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期,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向井冈山进军,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1928年,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因此反映的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没有涉及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已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 如图是从1950年起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的票数增长示意图。此变化反映出( )
A.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C. 苏联在联合国大会中的推动 D. 第三世界国家主导联合国大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中支持中国票数可以看出,票数呈现增长趋势,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最主要的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B项正确;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排除A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主要是取得第三次世界的大力支持,而非苏联,排除C项;当时联合国大会的主导还是几个发达国家,而不是第三世界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 同学们参观山西青铜博物馆的“技艺模范”展厅,学习了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材料一 青铜器的铸造按模的性质,可分为块范法和熔模法。块范法是我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独特成就,模材质多样,可据以翻制铸型(范和芯),分单合范和复合范,复合范又分浑铸和分铸。通常采用复合范技术,由双合范、多块范与芯组合成铸型。铸型中包括浇注系统,向其注入熔化的青铜液体,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器物。先秦时期主要使用泥范铸造青铜器。熔模法用易熔材料制作铸型的铸造方法,模可以熔化流出形成型腔,常见以蜡为模的失蜡法。我国商代出现了失蜡法铸造的鹿首青铜短剑,中原地区失蜡法器物出现于春秋中晚期。两种方法虽有差异,都可以铸造出形制不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的特点。
(2)观察材料二两件文物,分别指出它们采用了哪种青铜制作技术。
(3)请你另举一例中国古代青铜器代表作。
【答案】(1)制作技术成熟;出现时间较早;制作方式复杂多样;器型精美等。
(2)司母戊鼎:块范法(或泥范铸造法);战国铜冰鉴:熔模法(或失蜡法)。
(3)曾侯乙编钟;四羊方尊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一“青铜器的铸造按模的性质,可分为块范法和熔模法。”可知,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成熟;根据材料一“先秦时期主要使用泥范铸造青铜器”可知,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出现时间较早;根据材料一“块范法是我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独特成就,模材质多样,可据以翻制铸型(范和芯),分单合范和复合范,复合范又分浑铸和分铸。通常采用复合范技术,由双合范、多块范与芯组合成铸型。”可知,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方式复杂多样;根据材料一“两种方法虽有差异,都可以铸造出形制不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可知,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的器型精美等。
【小问2详解】
制作技术:观察材料二两件文物,并结合材料一“块范法是我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独特成就”“熔模法用易熔材料制作铸型的铸造方法,模可以熔化流出形成型腔,常见以蜡为模的失蜡法”可知,司母戊鼎采用了块范法(或泥范铸造法)制作技术;战国铜冰鉴采用了熔模法(或失蜡法)制作技术。
【小问3详解】
举例: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作还有曾侯乙编钟;四羊方尊等。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发明成果一览表(部分)
时间 发明者 国别 发明成果
1765年 哈格里夫斯(纺织工) 英国 珍妮纺纱机
1768年 阿克莱特(钟表匠) 英国 水力纺纱机
1785年 瓦特(仪器修理工) 英国 改良蒸汽船
1807年 富尔顿(工程师) 美国 蒸汽轮船
1814年 斯蒂芬森(煤矿工人) 英国 蒸汽机车
材料二 蒸汽机能够提供巨大的动力,很快在纺织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并迅速推广到其他工业部门。资本家可以用一台蒸汽机推动许多台机器,雇用更多的工人,组织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工厂制度兴起,工业城市也开始逐渐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2》
材料三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1)依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蒸汽机的改良及应用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从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哪些有益启示
【答案】(1)首先在英国发生;从棉纺织业开始;发明主要来源于工人经验的积累;
(2)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工厂制建立;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3)要注重科技创新;发展经济时要注重环境保护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从科技发明的国别可得出首先主要在英国发生;从“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可得出从棉纺织业开始;从发明者的身份可得出发明主要来源于工人经验的积累;
小问2详解】
根据“蒸汽机能够提供巨大的动力,很快在纺织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并迅速推广到其他工业部门。”可得出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根据“资本家可以用一台蒸汽机推动许多台机器,雇用更多的工人,组织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工厂制度兴起”可得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工厂制建立;根据“工业城市也开始逐渐形成。”可得出推动城市化进程。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要注重科技创新;根据“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可得出发展经济时要注重环境保护等。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一举推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平头百姓由“子民”“臣民”变成国家的主人,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辛亥革命对近代人们的头脑思想及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促使人们思想的觉醒。
材料二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宣传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它是当时“黑暗”的中国大地上出现的一道耀眼的光芒,成为当时时代的思想主流。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宣传民主与科学的基础上,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理论,丰富了民主与科学思想:民主是民众的民主,是致力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科学是要用科学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加速了先进知识分子与广大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步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并列举辛亥革命后人民寻求新的救国出路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间的关系。
【答案】(1)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表现: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五四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工农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表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小问2详解】
关系:依据材料“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宣传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它是当时‘黑暗’的中国大地上出现的一道耀眼的光芒,成为当时时代的思想主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依据材料“这加速了先进知识分子与广大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步伐。”分析可知,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工农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威尔逊政府发动了从1917-1933年的“冷战”。虽然这里没有军事对抗、武装对峙和军备竞赛,但一些基本要素已经存在:猜疑、互相误解、反感、畏惧、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外交孤立。20世纪30年代,出于发展双方经济的需要,美苏围绕两国的历史债务问题展开谈判,最终达成相关协议,并在1933年正式建交。
——摘编自[美]唐纳德·E.戴维斯等《第一次冷战:伍德罗·威尔逊对美苏关系的遗产》
材料二 冷战时代确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冷战使美国在世界政治的多个重大问题领域和多个重要地理区战,形成了显著的美国霸权。……冷战的全球化促成和加剧了世界政治中一大看似矛盾的状况——两极化与多极化并存。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美苏关系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影响。
(3)综上所述,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对世界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启示。
【答案】(1)从敌视到建立外交关系。
(2)美苏冷战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美苏冷战使美国确立了世界霸权;两极化与多极化并存。
(3)国与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减少对抗,用和平的方式处理争端,促进共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美国威尔逊政府发动了从1917-1933年的‘冷战’”“猜疑、互相误解、反感、畏惧、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外交孤立”“开展谈判”“达成相关协议”“正式建交”等关键信息可以看出美苏关系变化从敌视到建立外交关系。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冷战时代确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可知,美苏冷战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根据材料二“……冷战使美国在世界政治的多个重大问题领域和多个重要地理区战,形成了显著的美国霸权。”可知,美苏冷战使美国确立了世界霸权;根据材料二“……冷战的全球化促成和加剧了世界政治中一大看似矛盾的状况——两极化与多极化并存。”可知,美苏冷战使两极化与多极化并存。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国与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减少对抗,用和平的方式处理争端,促进共同发展。
25. 下面年代尺是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事件,请分别选取年代尺所示中外事件各一例,结合所学知识,写篇80—120字的小短文。谈谈你对现代化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题目自拟,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表述完整。)
【答案】参考例文:选取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和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两个事件
题目:改革推动现代化建设
1921年,苏俄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固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可见,各国实现现代化没有固定的模式,要结合国情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做出改革。不可照抄现有理论和别国道路模式,我们要实事求是、立足国情、勇于创新,为建设中国现代化不断奋斗。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要求,选取年代尺中中外两个事件: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自拟题目:改革推动现代化建设。
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固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可见,各国实现现代化没有固定的模式,要结合国情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做出改革。不可照抄现有理论和别国道路模式,我们要实事求是、立足国情、勇于创新,为建设中国现代化不断奋斗。2024年河南省中招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两大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或答题卡上。
3.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 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 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而达人”,这些思想主张属于( )
A. 道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3. 西汉司马迁笔下的江南“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到东晋南朝之际,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下列内容中属于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的是( )
A. 各民族的交融 B. 北方人的南迁 C. 大运河的修建 D. 市民阶层壮大
4. 韩非认为君主应该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威,有了独尊的地位,然后才能驾驭群臣,使统治稳固。这表明韩非强调( )
A. 明确尊卑等级 B. 以法治国
C. 加强君主权力 D. 无为而治
5. 竺可桢日记里写道:“五月廿六日星期四。下午三点起微雨,子夜大雨。上海全部解放……解放军在路站岗,秩序极佳,绝不见欺侮老百姓之事。……守门之站岗者倦则卧地,亦绝不扰人,纪律之佳诚难得也。”该日记可用于研究( )
A. 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情况 B. 人民解放战争取胜的原因
C. 新生政权得以巩固的途径 D. 党的工作重心转变的问题
6. 历史研究往往通过零散遗迹、斑驳的古迹等来触摸,而这些零散的遗迹、斑驳的古迹等构成了历史证据。下列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
A. B.
C. D.
7. 樊树志先生在谈到南宋经济时说,南宋都城临安汇聚了很多富商大贾,家产数十万贯文者比比皆是,资产百万者已不足为鲜,一些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年收入可达千万。这表明( )
A. 南宋富商社会地位的提高 B. 临安城以经济职能为主
C. 南宋有良好商业环境 D. 财政收入以商业税为主
8. 下列与《老子·德经》中“大方无隅(棱角),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观点相符合的思想是( )
A. 仁者爱人 B. 无为而治 C. 辩证法 D. 顺应自然
9. 下列图片的内容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 绘画艺术走向成熟 B. 艺术再现历史风貌
C. 对外贸易源远流长 D.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10. 1895年,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说:“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由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可见,张之洞主张
A. 培养翻译人才 B. 兴办军工企业 C. 创办民用企业 D. 发展学校教育
11. 古丝绸之路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罗马文明等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这条商路最深远的历史意义是( )
A. 促进文明间的交流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将世界连成为整体 D. 古代中国一直领先世界
12. 1898年5月,光绪帝为测验人们对变法的态度,让京官们对维新派的主张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在252条意见中认为地方改革不可行有189条,认为可行的63条。这一结果说明( )
A. 变法会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B. 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共识
C. 近代先进生产技术开始出现 D. 维新变法遇到的阻力很大
13. 下面两幅图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议模式的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 )
A. 生活方式的变迁 B. 电脑的普及
C. 收入的增加 D. 生产力的发展
14. “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这场改革是指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5. 《六亿人们心花开》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形成 D. 提高基层治理成效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
16. 下图所示的古希腊作品共同体现了( )
A. 文学创作与神话传说的统一 B. 雕塑作品与宗教信仰的融合
C. 体育竞技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 爱好和平与文明交往的理念
17. 英国学者伯特兰·罗素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造就了尊重学问、尊重知识的风尚,但“科举制度以经书和纯文字为基础没有创造性。”他的看法说明( )
A. 科举制度阻碍社会的进步 B. 科举考试内容压抑创造性
C. 评价科举制度应客观全面 D. 不能否定科举的积极意义
18. 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郑重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减少中国人民解放军员额100万,着力发展现代军事技术,适应现代化战争。这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 )
A. 实力增强,跨越重洋 B. 敢打敢拼,战绩辉煌
C. 鹰击长空,战略威慑 D. 战略裁军,科技强军
19. 20世纪20年代的最后几年,在中国革命史上可谓是“多事之秋”。下列图示中的事件所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
A.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 中国共产党已走向成熟 D.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
20. 如图是从1950年起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的票数增长示意图。此变化反映出( )
A.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C. 苏联在联合国大会中的推动 D. 第三世界国家主导联合国大会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 同学们参观山西青铜博物馆的“技艺模范”展厅,学习了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材料一 青铜器的铸造按模的性质,可分为块范法和熔模法。块范法是我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独特成就,模材质多样,可据以翻制铸型(范和芯),分单合范和复合范,复合范又分浑铸和分铸。通常采用复合范技术,由双合范、多块范与芯组合成铸型。铸型中包括浇注系统,向其注入熔化的青铜液体,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器物。先秦时期主要使用泥范铸造青铜器。熔模法用易熔材料制作铸型的铸造方法,模可以熔化流出形成型腔,常见以蜡为模的失蜡法。我国商代出现了失蜡法铸造的鹿首青铜短剑,中原地区失蜡法器物出现于春秋中晚期。两种方法虽有差异,都可以铸造出形制不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的特点。
(2)观察材料二两件文物,分别指出它们采用了哪种青铜制作技术。
(3)请你另举一例中国古代青铜器代表作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发明成果一览表(部分)
时间 发明者 国别 发明成果
1765年 哈格里夫斯(纺织工) 英国 珍妮纺纱机
1768年 阿克莱特(钟表匠) 英国 水力纺纱机
1785年 瓦特(仪器修理工) 英国 改良蒸汽船
1807年 富尔顿(工程师) 美国 蒸汽轮船
1814年 斯蒂芬森(煤矿工人) 英国 蒸汽机车
材料二 蒸汽机能够提供巨大的动力,很快在纺织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并迅速推广到其他工业部门。资本家可以用一台蒸汽机推动许多台机器,雇用更多的工人,组织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工厂制度兴起,工业城市也开始逐渐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2》
材料三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1)依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蒸汽机的改良及应用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从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哪些有益启示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一举推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平头百姓由“子民”“臣民”变成国家的主人,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辛亥革命对近代人们的头脑思想及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促使人们思想的觉醒。
材料二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宣传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它是当时“黑暗”的中国大地上出现的一道耀眼的光芒,成为当时时代的思想主流。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宣传民主与科学的基础上,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理论,丰富了民主与科学思想:民主是民众的民主,是致力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科学是要用科学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加速了先进知识分子与广大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步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并列举辛亥革命后人民寻求新的救国出路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间的关系。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威尔逊政府发动了从1917-1933年的“冷战”。虽然这里没有军事对抗、武装对峙和军备竞赛,但一些基本要素已经存在:猜疑、互相误解、反感、畏惧、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外交孤立。20世纪30年代,出于发展双方经济的需要,美苏围绕两国的历史债务问题展开谈判,最终达成相关协议,并在1933年正式建交。
——摘编自[美]唐纳德·E.戴维斯等《第一次冷战:伍德罗·威尔逊对美苏关系的遗产》
材料二 冷战时代确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冷战使美国在世界政治的多个重大问题领域和多个重要地理区战,形成了显著的美国霸权。……冷战的全球化促成和加剧了世界政治中一大看似矛盾的状况——两极化与多极化并存。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美苏关系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影响。
(3)综上所述,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对世界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启示。
25. 下面年代尺是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事件,请分别选取年代尺所示中外事件各一例,结合所学知识,写篇80—120字的小短文。谈谈你对现代化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题目自拟,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表述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