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学情教情调研评估材料八年级历史学科
注意: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闭卷考试,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
考生应先阅读试卷,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 如图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北京市民迎接新中国第一次普选 农民报名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者组织的木器生产合作社 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乡镇企业的发展
C.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D. 工业布局的调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农民报名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组织的木器生产合作社、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反映的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题干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A项正确;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才逐渐发展起来,排除B项;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项;题干并未涉及工业化建设,和工业布局的调整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实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美好愿望的建设成就是( )
A. 鹰厦铁路 B. 宝成铁路 C. 川藏公路 D. 武汉长江大桥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故D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桥,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3.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话的意思是( )
A. 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 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 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D. 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重工业水平低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D项正确;题干未反映对我国建设的悲观情绪,排除A项;人民生活亟待改善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农业,排除C项。故选D项。
4.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投资比例为58%,交通运输为19.2%,水利农林为7.6%,文教卫生为7.4%,其他为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约为1:7.9.这反映出“一五计划”期间( )
A. 农轻重比例协调 B.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 重点培养建设人才 D. 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工业投资比例为5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约为1:7.9。”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我国重点投资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D,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人才培养的信息,排除C。故选B。
5. 新中国经历了若干历史时期,以下历史时期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初建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一社会主义新时期一巩固新生政权
B. 巩固新生政权一初建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一社会主义新时期
C.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一社会主义新时期一巩固新生政权一初建社会主义
D. 社会主义新时期一巩固新生政权一初建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于1950年10月抗美援朝,1950年进行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召开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包括之后的文革,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故B正确;ACD时间顺序排列不对,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B。
6. 阅读表格,你认为人均口粮和人均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132300斤 800斤 200元
A. 人民公社的建立
B. 生产方式的改革
C.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科学技术的进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从1976年至1979年人均口粮和人均收入发生变化,这主要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ACD不符合题意。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7. 下面是某单元中各课课题。这一单元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9课对外开放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B.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伟大的历史转折”指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标志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新时期,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8. 流行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A. 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B.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C.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D.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下海、打工、跳槽”都是“铁饭碗”被打破,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的表现。由此可见,题干现象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故D符合题意;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和题干的“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无直接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流行语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 小超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 现代中国农村巨变 D. 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功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类题要求全面,可利用排除法,A不能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中邓小平画像体现不出农村巨变,D中错误无从体现故选B。
10. 如图是一本传记的章节目录节选。该传记介绍的人物应该是( )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步伐,1982~1989
A 黄继光 B. 雷锋 C. 周恩来 D. 邓小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广东和福建的试验、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步伐都反映的是改革开放的史实,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有关,D项正确;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排除A项;雷锋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人物,排除B项;周恩来在1976年去世,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如下图“?”处内容应是( )
A.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B. 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C.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所以图片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B项正确;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与政治协商制度无关,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排除C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开始于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下列理论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科学发展观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③邓小平理论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②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在北京召开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007年在北京召开了中共十七大,科学发展观被写进党章。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故③④①②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 以下统计图中所示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1949年底 B. 1956年底 C. 1978年底 D. 1992年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统计图分别反映了我国进行三大改造的进度,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B项正确;三大改造开始的时间是1953年,到时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 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的特征( )
A. 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 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 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 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有成功的探索,如中共八大的召开。也有失败的教训,如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困难,但仍在曲折中前进,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一系列成就。所以是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D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是建国以来的最严重的挫折和错误,“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197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由于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进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得到持续和稳定发展,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5.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之一。请对以下推论进行判断
史实 结论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的道路
A. 史实错误,结论正确 B. 史实正确,结论错误
C. 史实和结论都正确 D. 史实和结论都错误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的道路。所以本题史实正确,结论错误,故选B项。
16.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人物图片,他们的贡献共同体现了新中国的
A. 科学技术成就 B. 国防建设成果 C. 信息技术发展 D. 文教事业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学森、邓稼先为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重大贡献,神舟五号反映了航天事业的发展,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所以图片都反映了我国的科学技术成就,A符合题意;BCD项图片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
17. 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这组图片的主题是反映新中国的
A. 工业化历程 B. 外交事业的发展
C. 国防建设成就 D. 社会生活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阅兵中的核导弹方队”“歼—20战机”“准备下潜的核潜艇”“辽宁舰”可知,这些图片分别涉及导弹部队、空军、核潜艇及航空母舰,它们都属于国防军事领域,所以这组图片的主题是反映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成就,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与图片信息无关,排除。故选C。
18. 某同学去西藏旅游,在拉萨金珠路一座纪念碑上看到这样的碑文:“三千志士英勇捐躯,一代业绩永垂青史。高原公路,亘古奇迹。四海闻名,五洲赞叹。”以下成就与碑文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③大庆油田建成
④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 “西藏”“高原公路”等信息可知,题中所描述的纪念碑应是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纪念的应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川藏、青藏公路通车;选项中提到的成就发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有: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沈阳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在沈阳试制成功),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大庆油田建成于1960年,属于1956年至1965年期间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而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ACD选项不合题意。故选B。
19.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
A. 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B. 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 前者允许保留自己的军队
D. 前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后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问题是由于历史上西方列强的侵略造成的,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而台湾问题属于国民党与共产党发生战争而造成的,属于内政问题,A项正确;香港、澳门问题是由于历史上西方列强的侵略造成的,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而不是国内问题,台湾问题也不是历史遗留问题,排除B项;C选项讨论的是驻军的问题,这和题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性质上的不同之处”不吻合,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香港、澳门问题是由于历史上西方列强的侵略造成的,不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台湾问题也不是历史遗留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20. 为感受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传统节日,学校要求搜集资料,并以《民族文化之旅》为题设计板报,小明在班级板报中专门设计了一个版块,来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以下能列入该版块的是( )
①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政策 ②把民族团结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坚持民族团结的根本政治制度
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有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政策和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④坚持民族团结的根本政治制度说法错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民族团结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的说法错误,②说法错误,CD项都包含②,排除CD项。故选A项。
二、材料分析题:本四题,共30分。
21.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重建与恢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共党内,周恩来是最早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思想的领导人之一。1949年12月他便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没有农业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
——胡长明《大智周恩来》
材料二
(1)根据材料和年代尺信息提示,分别写出A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及B处对应的时间,并简述“基础”与“主导”之间的关系。
(2)两幅图片分别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由图1到图2可以看出土地所有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土地实行由“分”到”“合”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4)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A:土地改革。B:1953。
关系:在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工业的指导下,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图1:土地改革时期;图2:三大改造时期;由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发展农业经济。
(4)党和政府根据国情制定农村政策;党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等。(任答一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中“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结合材料一中的年代尺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我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1953-1957年,我国完成了“一五”计划建设,可以得出,A的事件是“土地改革”,B的时间是1953年。
关系:根据材料一中“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没有农业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可知,“基础”和“主导”的关系是,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小问2详解】
时期:根据材料二中“图一农民拔出地主立的界碑”,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可以得出,图一出现在土地改革时期。根据材料二中“图二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结合所学知识,在三大改造中,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可以得出,图二出现在三大改造时期。
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得出,由图1到图2土地所有制经历了由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化。
【小问3详解】
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农村土地由“分”到“合”,可以得出,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克服农业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发展农业经济。
【小问4详解】
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在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情况下,我国对农业实行不同的政策,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党和政府根据国情制定农村政策;党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
22.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十七大报告
材料二 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材料三 新时期以来,工业化演进的因素开始由单一因素转变为多元因素。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促进了以个体工业与私营工业为主的非公有制工业的发展,“三资”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重工业稳步增长的同时,轻工业整体上也有较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旧的工业产业结构,并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广泛兴起。
——任保平《新中国60年工业化的演进及其现代转型》
(1)材料一中,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样的结论”具体指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得出“这样的结论”背后的原因有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谈谈你对我国“工业化”的认识。
【答案】(1)事件:三大改造的完成。
(2)结论:优先发展重工业。(或从发展重工业入手)。
原因:增强国防的需要;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借鉴苏联的经验。(任意两点)
(3)趋势:工业化演进的因素由单一走向多元;非公有制工业不断发展;工业结构由以重工业为主转向轻重工业并举;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广泛兴起等。
(4)认识:大力发展工业可以增强国防力量;工业发展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工业发展应重视科技创新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小问2详解】
结论:据材料一“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可知,“这样的结论”具体指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据材料一“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可知,我国得出“这样的结论”背后的原因是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的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借鉴了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的经验。
【小问3详解】
趋势:据材料二“工业化演进的因素开始由单一因素转变为多元因素。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促进了以个体工业与私营工业为主的非公有制工业的发展,‘三资’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重工业稳步增长的同时,轻工业整体上也有较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旧的工业产业结构,并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广泛兴起”可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是由单一因素转变为多元因素、促进了非公有制工业的发展、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
【小问4详解】
认识: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可从调整生产关系、遵循发展规律、实事求是等方面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国在工业化发展中,应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遵循工业化发展规律;结合国情,实事求是等。
23.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充满希望的富裕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断论。他总结了我国长期故步自封、闭关自守造成停滞落后的教训,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改革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家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
——摘编自《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材料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较好,势必要先行一步……形式应多种多样,开发的步骤将有前有后,引进项目的重点要各有侧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1984年5月)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家实力已经达到近现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水平。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向现代生产力的转化……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和改变。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尽快摆脱我国贫穷落后状态;吸收国外的经验、资金和技术,发展生产力
(2)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深入,稳步推进;立足国情;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
(3)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人们生活理念的改变;以及大众传煤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一“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改革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家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可知,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原因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尽快摆脱我国贫穷落后状态;吸收国外的经验、资金和技术,发展生产力。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二“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可得出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的特点是由沿海到内地;由“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较好,势必要先行一步”可得出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的特点是逐步深入,稳步推进;立足国情;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得出综合国力的增强;由材料“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得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材料“‘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向现代生产力的转化”得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由材料“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和改变。”得出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人们生活理念的改变;以及大众传煤的发展。
24. 如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阅读以上材料,请任选其中一个时间段(标明字母),以“(某时间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为主题,完成一篇不少于120字的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史论结合,客观公正,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答案】题目:1952——1957年中国经济发展得到迅速发展。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工业发展迅速,促进我国经济稳步增长。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稳定迅速发展。
【解析】
【详解】首先根据材料图片选取一个时间AB,即1952——1957年,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稳定上升,可得出题目:1952——1957年中国经济发展得到迅速发展;其次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改革的完成,一五计划的进行和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论述时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如题目:1952——1957年中国经济发展得到迅速发展。论述: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工业发展迅速,促进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稳定迅速发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学情教情调研评估材料八年级历史学科
注意: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闭卷考试,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
考生应先阅读试卷,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 如图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北京市民迎接新中国第一次普选 农民报名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者组织的木器生产合作社 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乡镇企业的发展
C.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D. 工业布局的调整
2.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实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美好愿望的建设成就是( )
A. 鹰厦铁路 B. 宝成铁路 C. 川藏公路 D. 武汉长江大桥
3.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话的意思是( )
A. 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 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 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D. 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4.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投资比例为58%,交通运输为19.2%,水利农林为7.6%,文教卫生为7.4%,其他为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约为1:7.9.这反映出“一五计划”期间( )
A. 农轻重比例协调 B.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 重点培养建设人才 D. 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5. 新中国经历了若干历史时期,以下历史时期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初建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一社会主义新时期一巩固新生政权
B. 巩固新生政权一初建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一社会主义新时期
C.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一社会主义新时期一巩固新生政权一初建社会主义
D. 社会主义新时期一巩固新生政权一初建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6. 阅读表格,你认为人均口粮和人均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132300斤 800斤 200元
A. 人民公社的建立
B. 生产方式的改革
C.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科学技术的进步
7. 下面是某单元中各课课题。这一单元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9课对外开放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B.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8. 流行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A. 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B.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C.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D.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
9. 小超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 现代中国农村巨变 D. 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功
10. 如图是一本传记的章节目录节选。该传记介绍的人物应该是( )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步伐,1982~1989
A. 黄继光 B. 雷锋 C. 周恩来 D. 邓小平
11. 如下图“?”处的内容应是( )
A.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B. 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C.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下列理论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科学发展观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③邓小平理论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②①③
13. 以下统计图中所示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1949年底 B. 1956年底 C. 1978年底 D. 1992年底
14. 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的特征( )
A. 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挫折和失误 B. 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 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 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15.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之一。请对以下推论进行判断
史实 结论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的道路
A. 史实错误,结论正确 B. 史实正确,结论错误
C. 史实和结论都正确 D. 史实和结论都错误
16.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人物图片,他们的贡献共同体现了新中国的
A. 科学技术成就 B. 国防建设成果 C. 信息技术发展 D. 文教事业进步
17. 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这组图片的主题是反映新中国的
A. 工业化历程 B. 外交事业的发展
C. 国防建设成就 D. 社会生活的提高
18. 某同学去西藏旅游,在拉萨金珠路一座纪念碑上看到这样的碑文:“三千志士英勇捐躯,一代业绩永垂青史。高原公路,亘古奇迹。四海闻名,五洲赞叹。”以下成就与碑文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③大庆油田建成
④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
A. 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B. 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 前者允许保留自己的军队
D. 前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后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
20. 为感受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传统节日,学校要求搜集资料,并以《民族文化之旅》为题设计板报,小明在班级板报中专门设计了一个版块,来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以下能列入该版块的是( )
①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政策 ②把民族团结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坚持民族团结的根本政治制度
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本四题,共30分。
21.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重建与恢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共党内,周恩来是最早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思想的领导人之一。1949年12月他便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没有农业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
——胡长明《大智周恩来》
材料二
(1)根据材料和年代尺信息提示,分别写出A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及B处对应的时间,并简述“基础”与“主导”之间的关系。
(2)两幅图片分别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由图1到图2可以看出土地所有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土地实行由“分”到”“合”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4)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
22.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十七大报告
材料二 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材料三 新时期以来,工业化演进的因素开始由单一因素转变为多元因素。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促进了以个体工业与私营工业为主的非公有制工业的发展,“三资”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重工业稳步增长的同时,轻工业整体上也有较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旧的工业产业结构,并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广泛兴起。
——任保平《新中国60年工业化的演进及其现代转型》
(1)材料一中,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样结论”具体指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得出“这样的结论”背后的原因有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谈谈你对我国“工业化”的认识。
23.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充满希望的富裕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断论。他总结了我国长期故步自封、闭关自守造成停滞落后的教训,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改革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家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
——摘编自《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材料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较好,势必要先行一步……形式应多种多样,开发的步骤将有前有后,引进项目的重点要各有侧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1984年5月)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家实力已经达到近现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水平。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向现代生产力的转化……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和改变。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原因。
24. 如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阅读以上材料,请任选其中一个时间段(标明字母),以“(某时间段)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为主题,完成一篇不少于120字的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史论结合,客观公正,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