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闭卷考试。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史料记载,安禄山每次入官,都是先拜贵妃,再拜皇帝。皇帝不解,问他何故。安禄山恭恭敬敬地说:“我们胡人的习俗,都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皇帝释然,对安禄山的“憨厚”和“朴实”添了几分好感。这段文字中所提到的皇帝是
A. 隋炀帝
B. 隋文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2. 日本朝廷选拔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一流人才。日本政府精选这些人组成遣唐使团主要是为了( )
A. 传播日本的先进文化 B. 增进两国间的友好往来
C.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D. 加强两国间的经贸往来
3.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朝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继续完善了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三省六部制 D. 井田制
4. 年代尺能有效帮助理解历史先后顺序。下列年代尺中④是指哪个朝代的建立
A. 宋
B. 元
C. 明
D 清
5.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历史上,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
A. 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B. 在会宁称帝,建立金
C. 建立元朝 D. 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
6. 金太祖建立政权后,致力于壮大女真势力,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 实行科举制度 B. 改革军政体制
C. 颁行文字 D. 发展生产
7. 一首《青藏高原》引起了无数人对西藏的向往,你知道这片神奇的土地什么时候成为我国行政区的吗( )
A. 元朝 B. 明朝 C. 唐朝 D. 汉朝
8. 唐朝时期,我国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其中,其首领被封为“云南王”的是
A. 吐蕃 B. 回纥 C. 突厥 D. 南诏
9. 唐朝对外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制度先进,疆域广大 B. 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C. 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D. 对外交通十分便利
10.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其年代可表述为( )
A. 公元7世纪初期 B. 公元7世纪末期 C. 公元6世纪初期 D. 公元6世纪末期
11.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 李自成起义 B. 安史之乱 C. 黄巾起义 D. 大小和卓叛乱
12.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的目的,但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特权,故遭到激烈反对,终至变法失败,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 触及权贵利益忽略了政治之改革 B. 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未有效调整
C. 执行过程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D. 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13. 以下物品最能体现唐朝陶器技术给世界的是( )
A. 唐三彩 B. 白瓷 C. 青花瓷 D. 青瓷
14. 下图为西夏大安宝钱和西夏文残片,货币形制和文字受中原地区汉文化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 农业生产的发展 B. 海外贸易的兴盛
C. 民族矛盾的对立 D. 民族文化的交融
15. 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明确记录了一些餐馆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外卖服务。而今,有学者在《清明上河图》中果真发现了“外卖小哥”(如下图圈中)。由此可知宋代( )
A. 服务业是国家经济支柱 B. 商业活动活跃
C. 市民崇尚慵懒散漫生活 D. 职业种类繁多
16. 唐朝时期同新罗交往频繁,下列有关史实叙述不正确的有
A.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B. 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少
C. 新罗仿照唐朝,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D. 朝鲜音乐传入中国,广泛流行于民间
17.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589年,使中国结束南北朝分裂重归统一的皇帝是(  )
A. 隋文帝 B. 唐高祖 C. 宋太宗 D. 清太祖
18.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给予成吉思汗极高的评价:“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下列史实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B. 学习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
C. 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D. 率领军队攻入南宋都城临安
19. “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描写的是唐朝时期发明的一项农业生产工具,它是
A. 耧犁 B. 翻车 C. 曲辕犁 D. 筒车
20. 以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某一阶段的政权更替,与①相关的史实是
A. 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B. 岳飞抗金,经济重心南移
C. 灭辽和北宋,迁都中都
D. 统一全国,建立行省制度
二、综合题(共3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简表(部分)
朝代 阶段 表现
隋朝 创立 隋炀帝时,①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唐朝 完善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扩大了统治基础
宋朝 发展 宋朝实行②____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材料二 科举制以自由报考为特点,这是其与历代选官制的本质区别;科举制以考试优劣作为决定取舍的主要依据,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从选人的标准来看,科举是一种以具体的、严格的,且可以明确把握的某种划一的、规范化的文化知识作为标准的公开招考选拔人才的制度,有标准化的衡量与录取人才的尺度,择优录用。
材料三 唐朝时期,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简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3)综上探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一、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并概括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2.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诗中“此河”是指?它的中心在哪里?
材料二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陈陶《陇西行》
(2)诗歌反映了唐朝与哪一少数民族的关系?列举一例“和亲”事实。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
——杜甫《忆昔》
(3)诗中反映是唐朝的哪一盛世局面?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23.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材料二:蒙古族入主中原,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被汉族同化,称为“汉人”;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
材料三: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访问团。在会见中,连战表示,现阶段两岸关系来之不易,希望能在新的起点上加以深化。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实施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固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一中架构”下的两岸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
——央视网2013年2月25日
(1)中华统一多民族的形成与巩固过程中,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请你写出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名称一个。
(2)元朝时为加强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此外还设立过什么机构来管理西藏的?
(3)材料二中形成的新的民族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事件?
(5)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请说明我国什么时候设立什么机构正式管辖台湾?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
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朝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朝为多。
材料四: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1)材料一中宋太祖说的“内患”主要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
(4)材料二和材料三体现了宋代哪一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5)阅读材料四,说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依据如图反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闭卷考试。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史料记载,安禄山每次入官,都是先拜贵妃,再拜皇帝。皇帝不解,问他何故。安禄山恭恭敬敬地说:“我们胡人的习俗,都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皇帝释然,对安禄山的“憨厚”和“朴实”添了几分好感。这段文字中所提到的皇帝是
A. 隋炀帝
B. 隋文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安禄山每次入官,都是先拜贵妃,再拜皇帝。”可知,与安史之乱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他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称为“安史之乱”;唐朝社会从此由盛转衰。因此这段文字中所提到的皇帝是唐玄宗。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2. 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一流人才。日本政府精选这些人组成遣唐使团主要是为了( )
A. 传播日本的先进文化 B. 增进两国间的友好往来
C.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D. 加强两国间的经贸往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朝廷选拔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一流人才,组成遣唐使团来中国学习。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3.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朝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继续完善了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三省六部制 D. 井田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等。选项C符合题意;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A排除;西周实行分封制,B排除;井田制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D排除。故选C。
4. 年代尺能有效帮助理解历史先后顺序。下列年代尺中的④是指哪个朝代的建立
A. 宋
B. 元
C. 明
D. 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朝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题干年代尺中的④是指元朝的建立,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与识记元朝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5.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历史上,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
A. 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B. 在会宁称帝,建立金
C. 建立元朝 D. 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所以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选项A符合题意;建立金的是完颜阿骨打,排除B;建立元朝的是忽必烈,排除C;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的是唐太宗,排除D。故选A。
6. 金太祖建立政权后,致力于壮大女真势力,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 实行科举制度 B. 改革军政体制
C. 颁行文字 D. 发展生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课本所学,隋朝是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从此成为历朝选拔管理的主要制度。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但是没有学习中原政权的科举制度,A符合题意;BC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7. 一首《青藏高原》引起了无数人对西藏的向往,你知道这片神奇的土地什么时候成为我国行政区的吗( )
A 元朝 B. 明朝 C. 唐朝 D. 汉朝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故选A。
8. 唐朝时期,我国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其中,其首领被封为“云南王”的是
A. 吐蕃 B. 回纥 C. 突厥 D. 南诏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因此D项正确,ABC项排除。故选D。
9. 唐朝对外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制度先进,疆域广大 B. 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C. 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D. 对外交通十分便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A、B、C、D所述均是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10.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其年代可表述为( )
A. 公元7世纪初期 B. 公元7世纪末期 C. 公元6世纪初期 D. 公元6世纪末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每百年为一个世纪,大于99年,小于1000年的时间属于多少世纪的算法,是用百位上的数字加一,把一百年大体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段,前面那一段属于某一世纪初期。可知618年,可表述为公元7世纪初期,A项正确;BCD项不正确,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 李自成起义 B. 安史之乱 C. 黄巾起义 D. 大小和卓叛乱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日渐腐化,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任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政治腐败黑暗,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北方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不少州县化为废墟。从此唐朝元气大伤,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末年,排除;C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D项大小和卓叛乱发生在清朝,排除。故选B。
12.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的目的,但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特权,故遭到激烈反对,终至变法失败,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 触及权贵利益忽略了政治之改革 B. 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未有效调整
C. 执行过程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D. 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但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特权,故遭到激烈反对,终至变法失败”可知,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封建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以致变法失败,A 项正确;题干未反映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用人问题,排除C项;材料针对的是其失败的具体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以下物品最能体现唐朝陶器技术给世界的是( )
A. 唐三彩 B. 白瓷 C. 青花瓷 D. 青瓷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三彩是唐朝生产的一种陶制品。这些彩陶造型优美,光彩夺目,这类彩陶以黄、绿、蓝、赭等为基本颜色,唐玄宗时三彩工艺炉火纯青,因此被称为唐三彩。唐三彩代表了唐代制瓷业的突出成就,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4. 下图为西夏大安宝钱和西夏文残片,货币形制和文字受中原地区汉文化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 农业生产的发展 B. 海外贸易的兴盛
C. 民族矛盾对立 D. 民族文化的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夏货币形制和文字受中原地区汉文化的影响,反映了宋辽时期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宋辽时期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农业、海外贸易的发展无关,排除AB项;题干反映的是宋辽时期民族文化的交融,未体现民族矛盾,排除C项。故选D。
15.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明确记录了一些餐馆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外卖服务。而今,有学者在《清明上河图》中果真发现了“外卖小哥”(如下图圈中)。由此可知宋代( )
A. 服务业是国家经济支柱 B. 商业活动活跃
C. 市民崇尚慵懒散漫生活 D. 职业种类繁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明确记录了一些餐馆提供的外卖服务,有学者在《清明上河图》中果真发现了“外卖小哥”。由此可见,宋朝的商业活动活跃,B项正确;单从外卖服务的出现并无法直接说明宋代服务业是国家经济支柱,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宋朝有外卖服务,这并不能说明宋朝市民崇尚慵懒散漫的生活,排除C项;题干只表明宋朝出现了外卖服务,并未提及到其他职业种类,因此题干所给材料并无法体现宋代职业种类繁多,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唐朝时期同新罗交往频繁,下列有关史实叙述不正确的有
A.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B. 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少
C. 新罗仿照唐朝,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D. 朝鲜音乐传入中国,广泛流行于民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新罗人并不是最少的,B符合题意;唐朝时,与新罗关系友好,交流频繁,唐朝进口物产,新罗据首位,A排除;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C排除;朝鲜音乐传入中国,广泛流行民间,D排除。故选择B。
17.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589年,使中国结束南北朝分裂重归统一的皇帝是(  )
A. 隋文帝 B. 唐高祖 C. 宋太宗 D. 清太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8.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给予成吉思汗极高的评价:“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下列史实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B. 学习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
C. 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D. 率领军队攻入南宋都城临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选项A符合题意;元朝按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来改革制度,与铁木真行为不符,B排除;铁木真孙子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C排除;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与铁木真行为不符,D排除。故选A。
19. “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描写的是唐朝时期发明的一项农业生产工具,它是
A. 耧犁 B. 翻车 C. 曲辕犁 D. 筒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缚以竹筒”“高则泻水”等内容,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这描述是一种灌溉的农用工具,筒车是古代人民用于灌溉的一种工具,故D选项正确;耧犁是一种畜力条播机,并不是灌溉工具,故A选项错误;翻车是古代的一种龙骨水车,与题目中“缚以竹筒”的内容不符,故B选项错误;曲辕犁是一种耕地工具,并不是灌溉工具,故C选项错误。故选D。
20. 以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某一阶段的政权更替,与①相关的史实是
A. 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B. 岳飞抗金,经济重心南移
C. 灭辽和北宋,迁都中都
D. 统一全国,建立行省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元代建立了行省制度,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同时它也是中国省制的开端,D选项符合题意。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然后杯酒释兵权从武将手中夺取了兵权,故排除A项。岳飞是南宋将领,经济重心南移是到南宋时期完成的,故排除B项。金灭辽和北宋,故排除C项。故选D。
二、综合题(共3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简表(部分)
朝代 阶段 表现
隋朝 创立 隋炀帝时,①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唐朝 完善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扩大了统治基础
宋朝 发展 宋朝实行②____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材料二 科举制以自由报考为特点,这是其与历代选官制的本质区别;科举制以考试优劣作为决定取舍的主要依据,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从选人的标准来看,科举是一种以具体的、严格的,且可以明确把握的某种划一的、规范化的文化知识作为标准的公开招考选拔人才的制度,有标准化的衡量与录取人才的尺度,择优录用。
材料三 唐朝时期,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的简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3)综上探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一、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并概括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答案】(1)①进士科;②重文轻武。
(2)自由报考:择优录用(以考试优劣作为决定取舍的主要依据)选人标准严格;有标准化的衡量与录取人才的尺度等。(任意两点即可)
(3)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科举制实行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为材料三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影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人才辈出、科技发达、文化昌盛的局面。(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根据所学知识,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也是继续采用重文轻武的政策,因此,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 科举制以自由报考为特点”可知,科举制的特点是自由报考;根据材料“科举制以考试优劣作为决定取舍的主要依据,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可知,科举制的特点是择优录用。
【小问3详解】
综上材料所述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科举制的实行,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为材料三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人才辈出、科技发达、文化昌盛的局面。
22.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诗中“此河”是指?它的中心在哪里?
材料二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陈陶《陇西行》
(2)诗歌反映了唐朝与哪一少数民族的关系?列举一例“和亲”事实。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
——杜甫《忆昔》
(3)诗中反映的是唐朝的哪一盛世局面?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答案】(1)大运河洛阳
(2)藏族/吐蕃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3)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
【解析】
【小问1详解】
此河及中心: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和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小问2详解】
民族及事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该事件被称为“文成公主入藏”。
【小问3详解】
盛世局面及皇帝:根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唐玄宗是武则天的孙子,不仅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助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3.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材料二:蒙古族入主中原,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被汉族同化,称为“汉人”;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
材料三: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访问团。在会见中,连战表示,现阶段两岸关系来之不易,希望能在新的起点上加以深化。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实施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固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一中架构”下的两岸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
——央视网2013年2月25日
(1)中华统一多民族的形成与巩固过程中,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请你写出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名称一个。
(2)元朝时为加强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此外还设立过什么机构来管理西藏的?
(3)材料二中形成的新的民族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事件?
(5)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请说明我国什么时候设立什么机构正式管辖台湾?
【答案】(1)元朝或清朝。
(2)行省制度;宣政院。
(3)回族。
(4)澶渊之盟。
(5)元朝时期,澎湖巡检司。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有元朝或清朝。
(2)根据所学知识,元朝时设立行省管理地方,管理西藏的机构是宣政院。
(3)依据材料二“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族融合”可知是回族的形成。
(4)依据材料三中“宋军……后与辽订立和约”可知是北宋和辽签订的澶渊之盟。
(5)根据所学知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吴国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过夷洲,隋炀帝派使者出使琉球,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是我国最早进行设立机构管辖台湾。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
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朝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朝为多。
材料四: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1)材料一中宋太祖说的“内患”主要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
(4)材料二和材料三体现了宋代哪一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5)阅读材料四,说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答案】(1)内患:武将专横跋扈。
(2)原因:为了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
(3)原因: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4)政策:重文轻武;
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5)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解析】
【小问1详解】
内患:由材料“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及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因此材料中“内患”是指武将专横跋扈。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军队调动,经济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因此这种“移换屯驻”为了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造成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因此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小问4详解】
政策:由材料“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朝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朝为多”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小问5详解】
目的:由材料“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及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依据如图反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答案】武则天统治时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武则天善于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姚崇等中兴名臣。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重视发展生产。武则天在位期间,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武则天对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武则天在位时期,推动了唐朝社会的发展。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人物为武则天,结合武则天的贡献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结合武则天统治时期的主要措施可知武则天善于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姚崇等中兴名臣。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重视发展生产。武则天在位期间,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武则天对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后进行总结:总之,武则天在位时期,推动了唐朝社会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