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高中历史2025届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第52讲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课件 讲义 练习四份打包)

第52讲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课程标准】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2.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3.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知识点一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村落
(1)形成: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2)特点: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3)影响: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2.集镇
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表现 (1)原始社会末期,形成古代集镇雏形 (2)手工业者聚居地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3)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功能 最初以军事功能为主,后来向经济功能转化
3.城市
(1)出现: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
(2)含义: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表现
地域 表现
中国 ①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②周朝时,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欧洲 ①古希腊:城市布局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③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4.世界各地的民居
(1)特点: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2)代表
两河流域 土坯建造房屋,木材作栋梁。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古埃及 用泥和木材修建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
古代 中国 ①远古:巢居和穴居构成最早的两大类型 ②先秦以来: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住宅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③明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古希腊 罗马 中庭是民居的核心。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印第安人 圆锥形的帐篷
助学助考
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②村落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生活居住、生息繁衍的场所和进行各种生产活动、社会活动的基地。(√)
③集镇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了集市。(×)
④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⑤集镇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⑥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种功能,为人们参与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
⑦列柱围廊是中国古代民居的显著特色。(×)
⑧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德国费德尔湖畔的艾希比尔村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该村落由24户住家组成。住家面向湖泊排列,全部是悬山式屋顶。(摘自教材P6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村落的选址特点。
提示 一般选择更易于取得水和食物的地方,御寒、取暖、通风、防潮等也成为选址的影响因素。
②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汉口镇的市场规模更加扩大,商业分工也日趋繁细,形成了白布街、花布街、棉花街、衣服街等各具特色的专业街肆。(摘自教材P57)据此说明清朝集镇的特点。
提示 特点:以经济功能为主;市场规模扩大;专业分工明显。
③准营缮令: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60)这说明唐朝的房屋建造有何特点?
提示 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
知识点二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的演进
2.居住条件的改善
(1)居住条件
19世纪中后期 美国人发明了电梯。电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19世纪70年代 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20世纪以来 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生活服务
社区发展 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功能日益齐全
休闲购物 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出现;娱乐休闲场所、公园等增多,城市绿化面积扩大
文化娱乐 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增多,居民文化娱乐生活多样
3.基础设施的发展
西方 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20世纪以来,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中国 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改进
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饮用水源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等。
(2)贫富矛盾: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3)交通拥堵:伴随私人汽车的普及,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4)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助学助考
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的进程。(√)
②近代中国城市化水平低,发展不均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③现代社会,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④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恶化。(×)
⑤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
⑥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摘自教材P63)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提示 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②1949—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0.6%提高到19.7%。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摘自教材P64)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提示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③美国1950年城市公路里程为51.98万千米,到2000年达到138.24万千米,但新拓出的道路很快被汹涌的车流淹没。(摘自教材P66)这说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提示 交通拥堵。
主题一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5年5考]
1.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2023·山东高考,10)
2.经济发展水平对船型屋的影响 (2022·海南高考,1)
3.明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发展 (2022·全国乙卷,27)
4.古罗马的城市建设 (2021·河北高考,11)
5.宋代市镇经济的发展 (2019·江苏高考,4)
视角 村落的产生
史料 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其中的方形房屋在建造时首先要在地面挖坑,用坑壁做墙,中间有一根中柱支撑房屋顶部,木橡从四面搭向中心,然后铺草、涂抹草拌泥,就形成了四面坡顶式的房屋。屋内中央有供人取暖、照明、烧烤食物的灶坑。房屋前面有门、门槛、门道和防雨雪的门篷。屋顶架以木,用草拌泥涂抹。门道两旁有2—4根柱子,为支撑防雨门棚的支柱。
——摘编自雷新华《浅析半坡人的聚落
布局与房屋构造》
思考 半坡遗址的房屋属于何种建筑?为什么采用“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样式?
提示 半穴居、土木合筑式建筑。利于防寒保暖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
视角 集镇的发展
史料 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各地商贾云集,进行大宗交易。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
市镇的发展》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及其发展的特点。
提示 原因:农产品的商品化;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棉纺织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帮的出现,长途贩运业的发展;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和发展;国家统一,人口的大量增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特点:分布在水陆交通便利的地方;与商品经济发展相结合;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色彩浓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视角 古代的民居
史料 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本上均采取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且虽经几千年沿袭发展,却恒久未变。庭院空间得到如此器重,显然是与中国特有的传统风俗和更深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实质上中国建筑中的传统院落空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思想在中国民居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石开琴《浅析中国古代民居的建筑
结构的特点》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提示 特点:中国传统民居注重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受尊崇儒术的影响,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精神气质。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商业活动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度,且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生产关系看:明朝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资本主义萌芽。
(5)从生活、观念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主题二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5年2考]
1.煤气灯在上海的应用 (2023·浙江1月选考,19)
2.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 (2021·辽宁高考,6)
视角 中英两国的城市化进程
史料 下图为“1850—2050年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两国城市化的异同。
提示 同: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异:英国的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中国的城市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发展缓慢。英国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水平高;中国城市化起步晚,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
视角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史料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的迅速发展往往超出社会资源的承受力,导致各种“城市病”出现。人口日益向城市集中,而住宅状况渐趋恶化,每一个大城市都有贫民窟。大部分城市都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生活垃圾到处倾倒,污水随处泼洒。对于工人居住区来说,猩红热、伤寒、霍乱等是最容易发生的疾病,往往危及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摘编自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及治理》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城市病”的成因和表现,说明其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提示 成因:城市快速发展超出社会资源承受力。
表现:住宅条件恶劣;卫生状态恶化;传染病流行。
影响:“城市病”会制约城市化的进程。
唯物史观——城市化的影响
(1)人口转移。城市能够创造出较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57“历史纵横”改编)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在明朝初年只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明朝末年,汉口成为一个“甲于全楚”的巨镇,在全国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汉口的兴起(  )
A.与这一地区日益发达的水路交通密不可分
B.与明清商帮兴起密不可分
C.进一步提高了汉口在该地区政治中心地位
D.是政府出于防御目的形成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汉口在明初是一片荒滩,但是在明朝末年,成为巨镇,这得益于汉口的水路交通发展,故选A项;汉口的兴起得益于该地的水路交通状况,与商帮无关,排除B项;汉口并不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排除C项;汉口并不具有军事防御功能,排除D项。
2.(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58“学思之窗”改编)《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由此可见,先秦城市规划(  )
A.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
B.强调了人类与自然要长期和谐共生
C.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D.体现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 题干引文大意是: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三个城门。城内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稷。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以王宫为中心,突出王权至上,“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反映遵循礼仪制度和重视民众管理,体现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故选D项。
3.(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67“问题探究”改编)美国学者伯格多尔在其著作《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描绘道: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这反映出法国(  )
A.摆脱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困境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C.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新问题
D.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著作时间“1750—1890年”并结合巴黎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可知,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后巴黎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故选B项。
4.(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64“学思之窗”改编)下图是近代以来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1850年之前各国的城镇化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
B.科学技术新发展促进20世纪初城镇化迅速发展
C.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D.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一直保持持续进步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50年以来世界城市化率显著提高,结合所学城市化的史实可知,二战后亚非拉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加快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故选C项;1850年前英国实现城镇化,“均”过于绝对,排除A项;科学技术新发展的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后,排除B项;“持续”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1.(2022·海南高考,1)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可知船型屋的建造反映了当时黎族先民经济比较落后,筑房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故选B项。
2.(2021·河北高考,11)在古罗马城市建设中,水道占有重要地位,相关立法较多。就公共下水道的管理而言,裁判官告示规定:“你让人在公共下水道中所做的施工或堆放的物,由此使其使用状况恶化或将变得恶化的,你要恢复原状。就不得进行这样的施工和这样地堆放物,我也要发布令状。”这说明(  )
A.水道管理服从裁判官个人意愿
B.国家治理实践丰富了罗马法
C.私法规则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
D.官员从政行为依法得到规范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在公共下水道中所做的施工……恶化的”可知,对水道的严格立法,可以有效地保护公共环境,预防疾病传播,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体现了罗马法的务实精神,丰富了罗马法内容,故选B项;材料强调裁判官告示对公共下水道管理的规定,是国家的意愿,而非个人意愿,排除A项;私法主要是指调整普通公民、组织之间关系的法律,而材料强调的是公共卫生立法,排除C项;官员从政行为与“在公共下水道中所做的施工……发布令状”不符,排除D项。
3.(2021·辽宁高考,6)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使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说明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煤气灯在上海的广泛使用,不涉及“新兴产业”,排除C项;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与“居家竞相使用”无关,排除D项。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 (2023·湖北4月联考)据考古发掘,姜寨聚落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如图)。居住区位于中央,居住区内的房屋规划整齐,环壕内环绕的房屋建筑群由大、中、小型三种房子组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周围有壕沟和墓地。古村落如此布局根源于(  )
A.私有制水平的提高 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C.原始农耕经济的出现 D.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 据所学,姜寨聚落属于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该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如“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居住区位于中央”“周围有壕沟和墓地”等,说明在该时期,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即原始的农耕经济开始出现,故选C项。
2.(2024·海南三亚模拟)据考古发现,古代上、下埃及民居所筑造材料和建筑方式有明显不同:上埃及多用卵石筑基、用土坯砌墙,密排圆木成屋顶,而下埃及则以木材为墙基,上面造木构架,以芦苇束编墙。这些差异主要是基于(  )
A.宗教的信仰程度 B.社会的等级观念
C.文化习俗的不同 D.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 D
3.(2024·重庆一中模拟)古罗马时期,一些沿海城市的广告类型多样,有商店标牌、房屋招租、商品推销、文艺演出、寻人启事等,还有用于竞选的政治广告。广告通常刻画在纵横交错的街道建筑物的墙上和柱子上,或者由奴隶写好挂牌,悬挂在官方规定的广告栏内。这反映了古罗马城市(  )
A.基本实现自治 B.功能多元
C.阶级等级明显 D.人口剧增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商店标牌、房屋招租、商品推销、文艺演出、寻人启事等,还有用于竞选的政治广告”可知,古罗马一些沿海城市除了具有广告等商业功能,还具有政治竞选等政治功能,以及文艺演出等文化功能,反映了古罗马城市功能多元,故选B项。
4.(2024·广西柳州高三摸底)秦朝的“乡野聚落”,由政府委任里正进行严格管辖,以建立规划整齐、空间封闭的闾里为主,闾里建有闾门和垣墙。西汉的“乡野聚落”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而且大多没有闾门和垣墙,闾内建筑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由此可知,西汉(  )
A.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国家基层治理能力下降
C.社会治理理念发生转变 D.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秦朝的‘乡野聚落’,……空间封闭的闾里为主”与“西汉的‘乡野聚落’数量增多……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对比看出,秦朝时期采用法家治国,对“乡野聚落”严格管辖,而汉初采用黄老学说,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采用儒家治国,社会治理的理念不再像秦朝那样具有强制性的特征,故选C项。
5.(2023·安徽皖江名校三模)据记载,汉长安城在整体布局上呈现“由内而外,由小到大”的网状结构,使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从而保证了整个城市排水的通畅。由此可见,汉长安城排水系统的成功布局(  )
A.有助于城市手工业合理分布
B.满足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得益于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
D.为各地城市市政建设提供了样板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网状结构……保证了整个城市排水的通畅”可知,在长安城的建设当中,既有整体规划也有高标准施工,这需要对人力物力有强大的组织能力,故选C项。
6.(2023·重庆巴蜀中学高三“零诊”考试)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谓。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城草市”。这说明(  )
A.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B.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
C.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 B
解析 唐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唐代宗时期,“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时期“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城草市”,说明因为这些农村集市的发展致使政府在这些地方设城镇,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县”的设置受到农村集市的影响,没有说明政府是否对其进行监管,排除A项;材料应为草市(经济)的发展影响城市的设置,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应体现为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材料中既有江淮地区,也有北方的沧州,无法体现南北经济发展差异,排除D项。
7.(2023·山东聊城三模)唐高宗永淳年间,关中一斗米售价高达三百钱,皇帝出幸东都洛阳,扈从之士中不免有人途中饿死;中宗景龙年间,运输山东、江淮谷物至京师,挽车的牛死者十之八九,朝臣按照惯例,又请中宗到洛阳就食,中宗便发脾气,不愿当逐粮天子。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米价波动影响社会的稳定
B.交通运输关系王朝兴衰
C.北宋都城较唐东移的原因
D.关中地区经济一直落后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中宗便发脾气,不愿当逐粮天子”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唐朝在高宗、中宗时期,由于关中粮食紧缺,即便从山东、江淮将粮食运送至京师也无法满足对粮食的需要,皇帝不得不前往洛阳就食,为保证皇室饮食充足并避免与民争粮,将关中地区有限的粮食留给百姓食用,后世王朝的都城较唐东移,故选C项。
8.(2023·浙江强基联盟高三10月统测)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C.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聚族而居,以宗祠……牌坊等”可知,福建土楼和徽州古村聚族而居,建筑以供奉祖先的上堂或宗祠为尊,体现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故选C项。
9.(2023·湖南名校联盟3月调研)下图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据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  )
A.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工商皆本思想的实行
答案 C
解析 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市镇数量发展迅猛,这些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商品经济活跃,说明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仅从市镇数量的增长不能得出江浙地区代表整个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这一结论,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与史实不符,且均衡过于绝对,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工商皆本的思想与政府实施的重农抑商政策不符,因此不可能实行,排除D项。
10.(2024·浙江临海、新昌模拟)19世纪初的曼彻斯特,城市中心区域已经美化,城市东南建造起带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棉业富豪,开辟了宽阔的街道,路政得到改善,街道得到了照明。但在英国公共卫生专家眼里,“就穷人拥挤在令人作呕、黑暗潮湿、狭小不堪的住宅的稠密情况而言,曼彻斯特的不幸超过了伦敦”。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工业革命改变生活空间
B.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完善
C.城市化推动初等教育普及
D.市民居住条件普遍改善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曼彻斯特因工业革命而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化一方面给富豪和资本家带来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工人居住条件差、卫生状况堪忧,即工业革命改变生活空间,故选A项。
11.(2023·湖北十一校联考)夜生活是近代欧洲城市的伴生物。16、17世纪,化装舞会、跳舞等娱乐活动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宵禁还在……19世纪60年代,英国出台了一个“许可法”,规定供应酒水的娱乐场所午夜前必须关门,后来又延至0:30分。这主要反映了(  )
A.思想解放改变生活方式
B.城市管理适应经济发展
C.工业革命推动产业变革
D.政府管理职能不断减弱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夜生活的不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工业化带动了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由此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故选B项;材料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与思想解放运动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欧洲城市的夜生活,排除C项;“许可法”要求娱乐场所到规定时间必须关门,仍然体现了政府重视对城市秩序的管理,排除D项。
12.(2024·广东湛江调研)19世纪的伦敦共暴发过四次大型的霍乱。某学者注意到,由某几家水务公司供水的地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他在1849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霍乱传播模式的文章中提出了水传播疾病的理论。由此可见,19世纪伦敦霍乱的流行(  )
A.导致伦敦的城市人口急剧下降
B.促进了传染病研究的跨区域合作
C.凸显了城市化急速发展的恶果
D.是实现工业化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由某几家水务公司供水的地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他在1849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霍乱传播模式的文章中提出了水传播疾病的理论”可知,伦敦工业化发展导致城市水污染严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霍乱的流行,侧面反映了城市急速发展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助推瘟疫流行,故选C项。
13.(2024·广东江门高三调研)18世纪初,法国城市中,面包填饱肚子不成问题,牛奶、肉类、糖、咖啡等食品开始进入寻常人家;乡村生活总体上还保持着传统面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等有了些变化。这反映出法国(  )
A.政体转型推动了经济发展
B.物种交流改善了人们生活
C.工业革命推动了科技进步
D.城乡近代化出现不平衡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法国城市中……牛奶、肉类、糖、咖啡等食品开始进入寻常人家”“乡村生活总体上还保持着传统面貌”,可知法国在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与乡村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城市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乡村,这说明城乡近代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故选D项。
14.(2024·安徽池州模拟)1864年,英商开始在上海租界筹建煤气厂,1865年11月正式向用户供气,12月向公共路灯供气,上海街头第一次出现煤气路灯,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随后被广泛安装。上海第一家煤气厂的建成(  )
A.便利了英国掠夺中国的资源 B.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推动了上海近代企业的出现 D.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上海第一家煤气厂的建成促进了一般家庭对煤气的使用,以及煤气路灯的广泛安装,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故选D项;材料中“向用户供气”“煤气路灯”与掠夺中国无关,排除A项;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B项;上海近代企业的出现要早于1864年,排除C项。
15.(2024·江苏苏州高三上调研)1980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仅有7.2平方米,2007年达到28平方米。特别是19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的10年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每年1平方米的速度增加。这反映出(  )
A.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B.住房保障制度有效落实
C.城市发展改善居民生活
D.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特别是19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的10年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每年1平方米的速度增加”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2000年前后住房逐渐取消分配制,转向商品化与社会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故选A项;住房保障制度一般代指政府为低收入居民和弱势群体提供的住房援助,使其具备基本的住房条件,材料仅涉及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没有明确具体的资源来源方式及政府援助原则,排除B项;城市发展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但材料仅涉及2000年前后住房分配制度与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关系,而居民生活改善的表现众多,住房建筑面积的增长表述过于片面,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2000年前后住房分配制度与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关系,没有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表现,排除D项。
16.(2023·江苏南通海门高三期末)下列选项中符合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1950—2015年)发展趋势的是(  )
(注:每幅图左边的数值为百分数)
答案 B
解析 结合选必二所学,2007年,世界城镇人口为总人口的50.14%,可推知发展中国家应低于这一比重,且1950年时,发展中国家因刚独立,经济落后,城市化水平还较低,但1950年后原先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发展中国家独立后,积极发展经济,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故选B项;A项图示城市人口比重在1950年就接近50%,2010年比重接近80%,应该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排除A项;二战后,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非下降,排除C项;D项的波动不符合1950年后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推进,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茂名调研)徽派建筑和徽州村落民俗文化是珍贵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其自然地理特征以“八山一水一分田”著称,地处众山环绕之中,水系纵横。明清时期徽州民居的建筑逐步演变为楼下高大宽敞、楼上简易的形式。“粉墙黛瓦马头墙”是其显著的外观特征,石灰色粉墙,便于吸收水汽,保持墙体干燥;而基于阻挡火势需要,修建了高出屋面的马头山墙。白墙黑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如诗如画;跌落起伏的马头冲破了一般墙体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摘编自陈安生《试论徽派建筑形成的几个条件》
材料二 明清时期,徽商致富后,购置土地,修建祠堂,同时还修谱志书,收归族人,将宗族组织和制度确立了下来。徽州宗族用族谱家训等内容严格约束族人,褒扬善行,惩戒恶行,如绩溪《章氏家训》教导后人勤“耕”勤“读”,西递《胡氏家训》推崇“儒仕”等,并通过乡规民约加强对社会治理,维护社会优良民俗。
——摘编自谷长保《乡村振兴视域下徽州村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概括材料一中徽州民居建筑的设计理念。
(2)根据材料二,简析明清时期徽州村落民俗文化形成的原因。
(3)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如何传承村落民俗文化?
答案 (1)理念:因地制宜;强调实用性(注重防水防火);注重艺术性(美感)。
(2)原因:商品经济繁荣(徽商实力雄厚);科举制的推动;儒家思想强调伦理教化;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宗法观念浓厚。
(3)立足于人文环境和地理区位,发掘村落民俗文化;从实际出发,保护村落民俗文化;注重村落民俗文化的创新;借助乡贤力量来宣扬和传播村落民俗文化。(其
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第52讲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课程标准】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2.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3.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知识点一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村落
(1)形成:________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2)特点:建有________、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3)影响:为人们的________、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2.集镇
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表现 (1)原始社会末期,形成古代________雏形 (2)手工业者聚居地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3)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功能 最初以________功能为主,后来向经济功能转化
3.城市
(1)出现: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
(2)含义: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____________、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表现
地域 表现
中国 ①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②周朝时,____________形成制度
欧洲 ①古希腊:城市布局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____________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③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以____________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4.世界各地的民居
(1)特点:体现了居住地的____________,反映了当地的______________与文化习俗。
(2)代表
两河流域 土坯建造房屋,木材作栋梁。由________、前室、________构成
古埃及 用泥和木材修建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________是家庭活动的场所
古代 中国 ①远古:巢居和________构成最早的两大类型 ②先秦以来: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____________和礼仪制度;住宅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____________结构 ③明朝:____________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古希腊 罗马 ________是民居的核心。________、________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印第安人 圆锥形的帐篷
助学助考
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
②村落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生活居住、生息繁衍的场所和进行各种生产活动、社会活动的基地。(  )
③集镇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了集市。(  )
④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
⑤集镇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⑥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种功能,为人们参与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  )
⑦列柱围廊是中国古代民居的显著特色。(  )
⑧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
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德国费德尔湖畔的艾希比尔村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该村落由24户住家组成。住家面向湖泊排列,全部是悬山式屋顶。(摘自教材P6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村落的选址特点。
试答                                     
                                    
②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汉口镇的市场规模更加扩大,商业分工也日趋繁细,形成了白布街、花布街、棉花街、衣服街等各具特色的专业街肆。(摘自教材P57)据此说明清朝集镇的特点。
试答                                     
                                    
③准营缮令: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60)这说明唐朝的房屋建造有何特点?
试答                                     
                                    
知识点二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的演进
2.居住条件的改善
(1)居住条件
19世纪中后期 美国人发明了电梯。电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19世纪70年代 ________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20世纪以来 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生活服务
社区发展 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________功能日益齐全
休闲购物 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出现;娱乐休闲场所、公园等增多,城市绿化面积扩大
文化娱乐 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增多,居民文化娱乐生活多样
3.基础设施的发展
西方 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________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20世纪以来,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中国 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________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改进
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饮用水源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等。
(2)贫富矛盾: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____________生活贫困,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3)交通拥堵:伴随私人汽车的普及,____________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4)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助学助考
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的进程。(  )
②近代中国城市化水平低,发展不均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
③现代社会,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
④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恶化。(  )
⑤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  )
⑥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
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摘自教材P63)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试答                                     
                                    
                                    
②1949—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0.6%提高到19.7%。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摘自教材P64)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试答                                     
                                    
                                    
③美国1950年城市公路里程为51.98万千米,到2000年达到138.24万千米,但新拓出的道路很快被汹涌的车流淹没。(摘自教材P66)这说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试答                                     
                                    
                                    
主题一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5年5考]
1.古罗马建筑的特点(2023·山东高考,10)
2.经济发展水平对船型屋的影响(2022·海南高考,1)
3.明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发展(2022·全国乙卷,27)
4.古罗马的城市建设(2021·河北高考,11)
5.宋代市镇经济的发展(2019·江苏高考,4)
视角1 村落的产生
史料 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其中的方形房屋在建造时首先要在地面挖坑,用坑壁做墙,中间有一根中柱支撑房屋顶部,木橡从四面搭向中心,然后铺草、涂抹草拌泥,就形成了四面坡顶式的房屋。屋内中央有供人取暖、照明、烧烤食物的灶坑。房屋前面有门、门槛、门道和防雨雪的门篷。屋顶架以木,用草拌泥涂抹。门道两旁有2—4根柱子,为支撑防雨门棚的支柱。
——摘编自雷新华《浅析半坡人的聚落
布局与房屋构造》
思考 半坡遗址的房屋属于何种建筑?为什么采用“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样式?
试答                                     
                                    
视角2 集镇的发展
史料 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各地商贾云集,进行大宗交易。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及其发展的特点。
试答                                    
                                    
                                    
视角3 古代的民居
史料 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本上均采取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且虽经几千年沿袭发展,却恒久未变。庭院空间得到如此器重,显然是与中国特有的传统风俗和更深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实质上中国建筑中的传统院落空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思想在中国民居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石开琴《浅析中国古代民居的建筑
结构的特点》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试答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商业活动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度,且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生产关系看:明朝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资本主义萌芽。
(5)从生活、观念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主题二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5年2考]
1.煤气灯在上海的应用(2023·浙江1月选考,19)
2.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2021·辽宁高考,6)
视角1 中英两国的城市化进程
史料 下图为“1850—2050年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两国城市化的异同。
试答                                     
                                    
                                    
                                    
视角2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史料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的迅速发展往往超出社会资源的承受力,导致各种“城市病”出现。人口日益向城市集中,而住宅状况渐趋恶化,每一个大城市都有贫民窟。大部分城市都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生活垃圾到处倾倒,污水随处泼洒。对于工人居住区来说,猩红热、伤寒、霍乱等是最容易发生的疾病,往往危及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摘编自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
“城市病”及治理》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城市病”的成因和表现,说明其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试答                                     
                                    
                                    
唯物史观——城市化的影响
(1)人口转移。城市能够创造出较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57“历史纵横”改编)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在明朝初年只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明朝末年,汉口成为一个“甲于全楚”的巨镇,在全国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汉口的兴起(  )
A.与这一地区日益发达的水路交通密不可分
B.与明清商帮兴起密不可分
C.进一步提高了汉口在该地区政治中心地位
D.是政府出于防御目的形成
2.(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58“学思之窗”改编)《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由此可见,先秦城市规划(  )
A.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
B.强调了人类与自然要长期和谐共生
C.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D.体现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
3.(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67“问题探究”改编)美国学者伯格多尔在其著作《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描绘道: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这反映出法国(  )
A.摆脱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困境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C.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新问题
D.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
4.(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64“学思之窗”改编)下图是近代以来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1850年之前各国的城镇化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
B.科学技术新发展促进20世纪初城镇化迅速发展
C.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D.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一直保持持续进步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1.(2022·海南高考,1)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2.(2021·河北高考,11)在古罗马城市建设中,水道占有重要地位,相关立法较多。就公共下水道的管理而言,裁判官告示规定:“你让人在公共下水道中所做的施工或堆放的物,由此使其使用状况恶化或将变得恶化的,你要恢复原状。就不得进行这样的施工和这样地堆放物,我也要发布令状。”这说明(  )
A.水道管理服从裁判官个人意愿
B.国家治理实践丰富了罗马法
C.私法规则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
D.官员从政行为依法得到规范
3.(2021·辽宁高考,6)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课后完成 训练52(共63张PPT)

52

村落 、城镇与居住环境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2.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3.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课程标准】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课时精练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学什么
1
农业
知识点一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村落
(1)形成:________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2)特点:建有________、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3)影响:为人们的________、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住宅
定居
2.集镇
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表现 (1)原始社会末期,形成古代________雏形
(2)手工业者聚居地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3)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功能 最初以________功能为主,后来向经济功能转化
集镇
军事
3.城市
(1)出现: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
(2)含义: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____________、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表现
地域 表现
中国 ①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②周朝时,____________形成制度
欧洲 ①古希腊:城市布局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____________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③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以____________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经济活动
营建城市
供水排水
手工业者
4.世界各地的民居
(1)特点:体现了居住地的__________,反映了当地的______________与文化习俗。
(2)代表
两河流域 土坯建造房屋,木材作栋梁。由________、前室、________构成
古埃及 用泥和木材修建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________是家庭活动的场所
古代 中国 ①远古:巢居和________构成最早的两大类型
②先秦以来: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____________和礼仪制度;住宅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____________结构
③明朝:____________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古希腊 罗马 ________是民居的核心。________、________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印第安人 圆锥形的帐篷
自然环境
社会经济水平
前庭
主室
庭院
穴居
等级观念
木构抬梁
砖木结构
中庭
混凝土
拱券
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
②村落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生活居住、生息繁衍的场所和进行各种生产活动、社会活动的基地。(  )
③集镇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了集市。(  )
④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
⑤集镇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⑥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种功能,为人们参与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  )
⑦列柱围廊是中国古代民居的显著特色。(  )
⑧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

助学助考

×



×

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德国费德尔湖畔的艾希比尔村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该村落由24户住家组成。住家面向湖泊排列,全部是悬山式屋顶。(摘自教材P6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村落的选址特点。
提示 一般选择更易于取得水和食物的地方,御寒、取暖、通风、防潮等也成为选址的影响因素。
②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汉口镇的市场规模更加扩大,商业分工也日趋繁细,形成了白布街、花布街、棉花街、衣服街等各具特色的专业街肆。(摘自教材P57)据此说明清朝集镇的特点。
提示 特点:以经济功能为主;市场规模扩大;专业分工明显。
③准营缮令: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60)这说明唐朝的房屋建造有何特点?
提示 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
知识点二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的演进
鸦片战争后
2.居住条件的改善
(1)居住条件
19世纪中后期 美国人发明了电梯。电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19世纪70年代 ________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20世纪以来 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生活服务
社区发展 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________功能日益齐全
休闲购物 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出现;娱乐休闲场所、公园等增多,城市绿化面积扩大
文化娱乐 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增多,居民文化娱乐生活多样
比利时
社区
3.基础设施的发展
西方 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________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20世纪以来,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中国 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________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改进
伦敦
通商口岸
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饮用水源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等。
(2)贫富矛盾: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____________生活贫困,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3)交通拥堵:伴随私人汽车的普及,____________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4)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工人阶级
交通拥堵
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的进程。(  )
②近代中国城市化水平低,发展不均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
③现代社会,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
④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恶化。(  )
⑤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  )
⑥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

助学助考


×


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摘自教材P63)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提示 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②1949—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0.6%提高到19.7%。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摘自教材P64)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提示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③美国1950年城市公路里程为51.98万千米,到2000年达到138.24万千米,但新拓出的道路很快被汹涌的车流淹没。(摘自教材P66)这说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提示 交通拥堵。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考什么
2
主题一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5年5考]
主题二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5年2考]
主题一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5年5考]
1.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2023·山东高考,10)
2.经济发展水平对船型屋的影响 (2022·海南高考,1)
3.明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发展 (2022·全国乙卷,27)
4.古罗马的城市建设 (2021·河北高考,11)
5.宋代市镇经济的发展 (2019·江苏高考,4)
视角
村落的产生
史料 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其中的方形房屋在建造时首先要在地面挖坑,用坑壁做墙,中间有一根中柱支撑房屋顶部,木橡从四面搭向中心,然后铺草、涂抹草拌泥,就形成了四面坡顶式的房屋。屋内中央有供人取暖、照明、烧烤食物的灶坑。房屋前面有门、门槛、门道和防雨雪的门篷。屋顶架以木,用草拌泥涂抹。门道两旁有2—4根柱子,为支撑防雨门棚的支柱。
——摘编自雷新华《浅析半坡人的聚落布局与房屋构造》
思考 半坡遗址的房屋属于何种建筑?为什么采用“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样式?
提示 半穴居、土木合筑式建筑。利于防寒保暖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
视角
集镇的发展
史料 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各地商贾云集,进行大宗交易。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及其发展的特点。
提示 原因:农产品的商品化;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棉纺织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帮的出现,长途贩运业的发展;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和发展;国家统一,人口的大量增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特点:分布在水陆交通便利的地方;与商品经济发展相结合;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色彩浓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视角
古代的民居
史料 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本上均采取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且虽经几千年沿袭发展,却恒久未变。庭院空间得到如此器重,显然是与中国特有的传统风俗和更深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实质上中国建筑中的传统院落空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思想在中国民居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石开琴《浅析中国古代民居的建筑结构的特点》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提示 特点:中国传统民居注重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受尊崇儒术的影响,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精神气质。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商业活动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度,且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生产关系看:明朝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资本主义萌芽。
(5)从生活、观念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主题二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5年2考]
1.煤气灯在上海的应用 (2023·浙江1月选考,19)
2.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 (2021·辽宁高考,6)
视角
中英两国的城市化进程
史料 下图为“1850—2050年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两国城市化的异同。
提示 同: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异:英国的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中国的城市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发展缓慢。英国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水平高;中国城市化起步晚,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
视角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史料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的迅速发展往往超出社会资源的承受力,导致各种“城市病”出现。人口日益向城市集中,而住宅状况渐趋恶化,每一个大城市都有贫民窟。大部分城市都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生活垃圾到处倾倒,污水随处泼洒。对于工人居住区来说,猩红热、伤寒、霍乱等是最容易发生的疾病,往往危及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摘编自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及治理》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城市病”的成因和表现,说明其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提示 成因:城市快速发展超出社会资源承受力。
表现:住宅条件恶劣;卫生状态恶化;传染病流行。
影响:“城市病”会制约城市化的进程。
唯物史观——城市化的影响
(1)人口转移。城市能够创造出较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练什么
3
A
1.(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57“历史纵横”改编)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在明朝初年只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明朝末年,汉口成为一个“甲于全楚”的巨镇,在全国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汉口的兴起(  )
A.与这一地区日益发达的水路交通密不可分
B.与明清商帮兴起密不可分
C.进一步提高了汉口在该地区政治中心地位
D.是政府出于防御目的形成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汉口在明初是一片荒滩,但是在明朝末年,成为巨镇,这得益于汉口的水路交通发展,故选A项;汉口的兴起得益于该地的水路交通状况,与商帮无关,排除B项;汉口并不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排除C项;汉口并不具有军事防御功能,排除D项。
【练 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2.(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58“学思之窗”改编)《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由此可见,先秦城市规划(  )
A.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 B.强调了人类与自然要长期和谐共生
C.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D.体现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
解析 题干引文大意是: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三个城门。城内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稷。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以王宫为中心,突出王权至上,“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反映遵循礼仪制度和重视民众管理,体现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故选D项。
D
3.(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67“问题探究”改编)美国学者伯格多尔在其著作《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描绘道: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这反映出法国(  )
A.摆脱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困境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C.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新问题 D.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
解析 根据材料著作时间“1750—1890年”并结合巴黎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可知,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后巴黎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故选B项。
B
4.(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64“学思之窗”改编)下图是近代以来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C
A.1850年之前各国的城镇化
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
B.科学技术新发展促进20世纪初城镇化迅速发展
C.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D.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一直保持持续进步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50年以来世界城市化率显著提高,结合所学城市化的史实可知,二战后亚非拉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加快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故选C项;1850年前英国实现城镇化,“均”过于绝对,排除A项;科学技术新发展的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后,排除B项;“持续”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练 高考真题//明考向】
1.(2022·海南高考,1)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解析 据材料“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可知船型屋的建造反映了当时黎族先民经济比较落后,筑房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故选B项。
B
2.(2021·河北高考,11)在古罗马城市建设中,水道占有重要地位,相关立法较多。就公共下水道的管理而言,裁判官告示规定:“你让人在公共下水道中所做的施工或堆放的物,由此使其使用状况恶化或将变得恶化的,你要恢复原状。就不得进行这样的施工和这样地堆放物,我也要发布令状。”这说明(  )
A.水道管理服从裁判官个人意愿 B.国家治理实践丰富了罗马法
C.私法规则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 D.官员从政行为依法得到规范
解析 据材料“在公共下水道中所做的施工……恶化的”可知,对水道的严格立法,可以有效地保护公共环境,预防疾病传播,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体现了罗马法的务实精神,丰富了罗马法内容,故选B项;材料强调裁判官告示对公共下水道管理的规定,是国家的意愿,而非个人意愿,排除A项;私法主要是指调整普通公民、组织之间关系的法律,而材料强调的是公共卫生立法,排除C项;官员从政行为与“在公共下水道中所做的施工……发布令状”不符,排除D项。
B
3.(2021·辽宁高考,6)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解析 据材料可知,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使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说明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煤气灯在上海的广泛使用,不涉及“新兴产业”,排除C项;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与“居家竞相使用”无关,排除D项。
A
课时精练
C
一、选择题
1. (2023·湖北4月联考)据考古发掘,姜寨聚落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如图)。居住区位于中央,居住区内的房屋规划整齐,环壕内环绕的房屋建筑群由大、中、小型三种房子组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周围有壕沟和墓地。古村落如此布局根源于(  )
A.私有制水平的提高
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C.原始农耕经济的出现
D.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
解析 据所学,姜寨聚落属于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该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如“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居住区位于中央”“周围有壕沟和墓地”等,说明在该时期,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即原始的农耕经济开始出现,故选C项。
D
2.(2024·海南三亚模拟)据考古发现,古代上、下埃及民居所筑造材料和建筑方式有明显不同:上埃及多用卵石筑基、用土坯砌墙,密排圆木成屋顶,而下埃及则以木材为墙基,上面造木构架,以芦苇束编墙。这些差异主要是基于(  )
A.宗教的信仰程度 B.社会的等级观念
C.文化习俗的不同 D.自然环境的影响
B
3.(2024·重庆一中模拟)古罗马时期,一些沿海城市的广告类型多样,有商店标牌、房屋招租、商品推销、文艺演出、寻人启事等,还有用于竞选的政治广告。广告通常刻画在纵横交错的街道建筑物的墙上和柱子上,或者由奴隶写好挂牌,悬挂在官方规定的广告栏内。这反映了古罗马城市(  )
A.基本实现自治 B.功能多元
C.阶级等级明显 D.人口剧增
解析 据材料“商店标牌、房屋招租、商品推销、文艺演出、寻人启事等,还有用于竞选的政治广告”可知,古罗马一些沿海城市除了具有广告等商业功能,还具有政治竞选等政治功能,以及文艺演出等文化功能,反映了古罗马城市功能多元,故选B项。
C
4.(2024·广西柳州高三摸底)秦朝的“乡野聚落”,由政府委任里正进行严格管辖,以建立规划整齐、空间封闭的闾里为主,闾里建有闾门和垣墙。西汉的“乡野聚落”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而且大多没有闾门和垣墙,闾内建筑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由此可知,西汉(  )
A.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国家基层治理能力下降
C.社会治理理念发生转变 D.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秦朝的‘乡野聚落’,……空间封闭的闾里为主”与“西汉的‘乡野聚落’数量增多……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对比看出,秦朝时期采用法家治国,对“乡野聚落”严格管辖,而汉初采用黄老学说,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采用儒家治国,社会治理的理念不再像秦朝那样具有强制性的特征,故选C项。
C
5.(2023·安徽皖江名校三模)据记载,汉长安城在整体布局上呈现“由内而外,由小到大”的网状结构,使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从而保证了整个城市排水的通畅。由此可见,汉长安城排水系统的成功布局(  )
A.有助于城市手工业合理分布 B.满足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得益于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 D.为各地城市市政建设提供了样板
解析 据材料“网状结构……保证了整个城市排水的通畅”可知,在长安城的建设当中,既有整体规划也有高标准施工,这需要对人力物力有强大的组织能力,故选C项。
B
6.(2023·重庆巴蜀中学高三“零诊”考试)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谓。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城草市”。这说明(  )
A.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B.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
C.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 唐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唐代宗时期,“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时期“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城草市”,说明因为这些农村集市的发展致使政府在这些地方设城镇,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县”的设置受到农村集市的影响,没有说明政府是否对其进行监管,排除A项;材料应为草市(经济)的发展影响城市的设置,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应体现为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材料中既有江淮地区,也有北方的沧州,无法体现南北经济发展差异,排除D项。
C
7.(2023·山东聊城三模)唐高宗永淳年间,关中一斗米售价高达三百钱,皇帝出幸东都洛阳,扈从之士中不免有人途中饿死;中宗景龙年间,运输山东、江淮谷物至京师,挽车的牛死者十之八九,朝臣按照惯例,又请中宗到洛阳就食,中宗便发脾气,不愿当逐粮天子。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米价波动影响社会的稳定 B.交通运输关系王朝兴衰
C.北宋都城较唐东移的原因 D.关中地区经济一直落后
解析 据材料“中宗便发脾气,不愿当逐粮天子”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唐朝在高宗、中宗时期,由于关中粮食紧缺,即便从山东、江淮将粮食运送至京师也无法满足对粮食的需要,皇帝不得不前往洛阳就食,为保证皇室饮食充足并避免与民争粮,将关中地区有限的粮食留给百姓食用,后世王朝的都城较唐东移,故选C项。
C
8.(2023·浙江强基联盟高三10月统测)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C.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解析 据材料“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聚族而居,以宗祠……牌坊等”可知,福建土楼和徽州古村聚族而居,建筑以供奉祖先的上堂或宗祠为尊,体现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故选C项。
C
9.(2023·湖南名校联盟3月调研)下图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据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  )
A.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工商皆本思想的实行
解析 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市镇数量发展迅猛,这些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商品经济活跃,说明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仅从市镇数量的增长不能得出江浙地区代表整个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这一结论,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与史实不符,且均衡过于绝对,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工商皆本的思想与政府实施的重农抑商政策不符,因此不可能实行,排除D项。
A
10.(2024·浙江临海、新昌模拟)19世纪初的曼彻斯特,城市中心区域已经美化,城市东南建造起带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棉业富豪,开辟了宽阔的街道,路政得到改善,街道得到了照明。但在英国公共卫生专家眼里,“就穷人拥挤在令人作呕、黑暗潮湿、狭小不堪的住宅的稠密情况而言,曼彻斯特的不幸超过了伦敦”。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工业革命改变生活空间 B.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完善
C.城市化推动初等教育普及 D.市民居住条件普遍改善
解析 据材料可知,曼彻斯特因工业革命而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化一方面给富豪和资本家带来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工人居住条件差、卫生状况堪忧,即工业革命改变生活空间,故选A项。
B
11.(2023·湖北十一校联考)夜生活是近代欧洲城市的伴生物。16、17世纪,化装舞会、跳舞等娱乐活动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宵禁还在……19世纪60年代,英国出台了一个“许可法”,规定供应酒水的娱乐场所午夜前必须关门,后来又延至0:30分。这主要反映了(  )
A.思想解放改变生活方式 B.城市管理适应经济发展
C.工业革命推动产业变革 D.政府管理职能不断减弱
解析 材料反映了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夜生活的不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工业化带动了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由此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故选B项;材料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与思想解放运动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欧洲城市的夜生活,排除C项;“许可法”要求娱乐场所到规定时间必须关门,仍然体现了政府重视对城市秩序的管理,排除D项。
C
12.(2024·广东湛江调研)19世纪的伦敦共暴发过四次大型的霍乱。某学者注意到,由某几家水务公司供水的地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他在1849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霍乱传播模式的文章中提出了水传播疾病的理论。由此可见,19世纪伦敦霍乱的流行(  )
A.导致伦敦的城市人口急剧下降 B.促进了传染病研究的跨区域合作
C.凸显了城市化急速发展的恶果 D.是实现工业化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解析 据材料“由某几家水务公司供水的地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他在1849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霍乱传播模式的文章中提出了水传播疾病的理论”可知,伦敦工业化发展导致城市水污染严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霍乱的流行,侧面反映了城市急速发展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助推瘟疫流行,故选C项。
D
13.(2024·广东江门高三调研)18世纪初,法国城市中,面包填饱肚子不成问题,牛奶、肉类、糖、咖啡等食品开始进入寻常人家;乡村生活总体上还保持着传统面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等有了些变化。这反映出法国(  )
A.政体转型推动了经济发展 B.物种交流改善了人们生活
C.工业革命推动了科技进步 D.城乡近代化出现不平衡性
解析 据材料“法国城市中……牛奶、肉类、糖、咖啡等食品开始进入寻常人家”“乡村生活总体上还保持着传统面貌”,可知法国在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与乡村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城市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乡村,这说明城乡近代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故选D项。
D
14.(2024·安徽池州模拟)1864年,英商开始在上海租界筹建煤气厂,1865年11月正式向用户供气,12月向公共路灯供气,上海街头第一次出现煤气路灯,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随后被广泛安装。上海第一家煤气厂的建成(  )
A.便利了英国掠夺中国的资源 B.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推动了上海近代企业的出现 D.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上海第一家煤气厂的建成促进了一般家庭对煤气的使用,以及煤气路灯的广泛安装,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故选D项;材料中“向用户供气”“煤气路灯”与掠夺中国无关,排除A项;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B项;上海近代企业的出现要早于1864年,排除C项。
A
15.(2024·江苏苏州高三上调研)1980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仅有7.2平方米,2007年达到28平方米。特别是19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的10年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每年1平方米的速度增加。这反映出(  )
A.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B.住房保障制度有效落实
C.城市发展改善居民生活
D.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解析 据材料“特别是19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的10年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每年1平方米的速度增加”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2000年前后住房逐渐取消分配制,转向商品化与社会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故选A项;住房保障制度一般代指政府为低收入居民和弱势群体提供的住房援助,使其具备基本的住房条件,材料仅涉及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没有明确具体的资源来源方式及政府援助原则,排除B项;城市发展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但材料仅涉及2000年前后住房分配制度与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关系,而居民生活改善的表现众多,住房建筑面积的增长表述过于片面,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2000年前后住房分配制度与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关系,没有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表现,排除D项。
B
16.(2023·江苏南通海门高三期末)下列选项中符合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1950—2015年)发展趋势的是(  )
(注:每幅图左边的数值为百分数)
解析 结合选必二所学,2007年,世界城镇人口为总人口的50.14%,可推知发展中国家应低于这一比重,且1950年时,发展中国家因刚独立,经济落后,城市化水平还较低,但1950年后原先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发展中国家独立后,积极发展经济,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故选B项;A项图示城市人口比重在1950年就接近50%,2010年比重接近80%,应该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排除A项;二战后,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非下降,排除C项;D项的波动不符合1950年后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推进,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茂名调研)徽派建筑和徽州村落民俗文化是珍贵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其自然地理特征以“八山一水一分田”著称,地处众山环绕之中,水系纵横。明清时期徽州民居的建筑逐步演变为楼下高大宽敞、楼上简易的形式。“粉墙黛瓦马头墙”是其显著的外观特征,石灰色粉墙,便于吸收水汽,保持墙体干燥;而基于阻挡火势需要,修建了高出屋面的马头山墙。白墙黑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如诗如画;跌落起伏的马头冲破了一般墙体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摘编自陈安生《试论徽派建筑形成的几个条件》
材料二 明清时期,徽商致富后,购置土地,修建祠堂,同时还修谱志书,收归族人,将宗族组织和制度确立了下来。徽州宗族用族谱家训等内容严格约束族人,褒扬善行,惩戒恶行,如绩溪《章氏家训》教导后人勤“耕”勤“读”,西递《胡氏家训》推崇“儒仕”等,并通过乡规民约加强对社会治理,维护社会优良民俗。
——摘编自谷长保《乡村振兴视域下徽州村落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概括材料一中徽州民居建筑的设计理念。
(2)根据材料二,简析明清时期徽州村落民俗文化形成的原因。
(3)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如何传承村落民俗文化?
答案 (1)理念:因地制宜;强调实用性(注重防水防火);注重艺术性(美感)。
(2)原因:商品经济繁荣(徽商实力雄厚);科举制的推动;儒家思想强调伦理教化;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宗法观念浓厚。
(3)立足于人文环境和地理区位,发掘村落民俗文化;从实际出发,保护村落民俗文化;注重村落民俗文化的创新;借助乡贤力量来宣扬和传播村落民俗文化。(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

节内


束训练52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一、选择题
1. (2023·湖北4月联考)据考古发掘,姜寨聚落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如图)。居住区位于中央,居住区内的房屋规划整齐,环壕内环绕的房屋建筑群由大、中、小型三种房子组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周围有壕沟和墓地。古村落如此布局根源于(  )
A.私有制水平的提高
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C.原始农耕经济的出现
D.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
2.(2024·海南三亚模拟)据考古发现,古代上、下埃及民居所筑造材料和建筑方式有明显不同:上埃及多用卵石筑基、用土坯砌墙,密排圆木成屋顶,而下埃及则以木材为墙基,上面造木构架,以芦苇束编墙。这些差异主要是基于(  )
A.宗教的信仰程度
B.社会的等级观念
C.文化习俗的不同
D.自然环境的影响
3.(2024·重庆一中模拟)古罗马时期,一些沿海城市的广告类型多样,有商店标牌、房屋招租、商品推销、文艺演出、寻人启事等,还有用于竞选的政治广告。广告通常刻画在纵横交错的街道建筑物的墙上和柱子上,或者由奴隶写好挂牌,悬挂在官方规定的广告栏内。这反映了古罗马城市(  )
A.基本实现自治 B.功能多元
C.阶级等级明显 D.人口剧增
4.(2024·广西柳州高三摸底)秦朝的“乡野聚落”,由政府委任里正进行严格管辖,以建立规划整齐、空间封闭的闾里为主,闾里建有闾门和垣墙。西汉的“乡野聚落”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而且大多没有闾门和垣墙,闾内建筑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由此可知,西汉(  )
A.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国家基层治理能力下降
C.社会治理理念发生转变
D.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
5.(2023·安徽皖江名校三模)据记载,汉长安城在整体布局上呈现“由内而外,由小到大”的网状结构,使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从而保证了整个城市排水的通畅。由此可见,汉长安城排水系统的成功布局(  )
A.有助于城市手工业合理分布
B.满足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得益于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
D.为各地城市市政建设提供了样板
6.(2023·重庆巴蜀中学高三“零诊”考试)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谓。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城草市”。这说明(  )
A.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B.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
C.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7.(2023·山东聊城三模)唐高宗永淳年间,关中一斗米售价高达三百钱,皇帝出幸东都洛阳,扈从之士中不免有人途中饿死;中宗景龙年间,运输山东、江淮谷物至京师,挽车的牛死者十之八九,朝臣按照惯例,又请中宗到洛阳就食,中宗便发脾气,不愿当逐粮天子。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米价波动影响社会的稳定
B.交通运输关系王朝兴衰
C.北宋都城较唐东移的原因
D.关中地区经济一直落后
8.(2023·浙江强基联盟高三10月统测)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C.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9.(2023·湖南名校联盟3月调研)下图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据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  )
A.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工商皆本思想的实行
10.(2024·浙江临海、新昌模拟)19世纪初的曼彻斯特,城市中心区域已经美化,城市东南建造起带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棉业富豪,开辟了宽阔的街道,路政得到改善,街道得到了照明。但在英国公共卫生专家眼里,“就穷人拥挤在令人作呕、黑暗潮湿、狭小不堪的住宅的稠密情况而言,曼彻斯特的不幸超过了伦敦”。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工业革命改变生活空间
B.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完善
C.城市化推动初等教育普及
D.市民居住条件普遍改善
11.(2023·湖北十一校联考)夜生活是近代欧洲城市的伴生物。16、17世纪,化装舞会、跳舞等娱乐活动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宵禁还在……19世纪60年代,英国出台了一个“许可法”,规定供应酒水的娱乐场所午夜前必须关门,后来又延至0:30分。这主要反映了(  )
A.思想解放改变生活方式
B.城市管理适应经济发展
C.工业革命推动产业变革
D.政府管理职能不断减弱
12.(2024·广东湛江调研)19世纪的伦敦共暴发过四次大型的霍乱。某学者注意到,由某几家水务公司供水的地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他在1849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霍乱传播模式的文章中提出了水传播疾病的理论。由此可见,19世纪伦敦霍乱的流行(  )
A.导致伦敦的城市人口急剧下降
B.促进了传染病研究的跨区域合作
C.凸显了城市化急速发展的恶果
D.是实现工业化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13.(2024·广东江门高三调研)18世纪初,法国城市中,面包填饱肚子不成问题,牛奶、肉类、糖、咖啡等食品开始进入寻常人家;乡村生活总体上还保持着传统面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等有了些变化。这反映出法国(  )
A.政体转型推动了经济发展
B.物种交流改善了人们生活
C.工业革命推动了科技进步
D.城乡近代化出现不平衡性
14.(2024·安徽池州模拟)1864年,英商开始在上海租界筹建煤气厂,1865年11月正式向用户供气,12月向公共路灯供气,上海街头第一次出现煤气路灯,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随后被广泛安装。上海第一家煤气厂的建成(  )
A.便利了英国掠夺中国的资源
B.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推动了上海近代企业的出现
D.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5.(2024·江苏苏州高三上调研)1980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仅有7.2平方米,2007年达到28平方米。特别是19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的10年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每年1平方米的速度增加。这反映出(  )
A.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B.住房保障制度有效落实
C.城市发展改善居民生活
D.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16.(2023·江苏南通海门高三期末)下列选项中符合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1950—2015年)发展趋势的是(  )
(注:每幅图左边的数值为百分数)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茂名调研)徽派建筑和徽州村落民俗文化是珍贵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其自然地理特征以“八山一水一分田”著称,地处众山环绕之中,水系纵横。明清时期徽州民居的建筑逐步演变为楼下高大宽敞、楼上简易的形式。“粉墙黛瓦马头墙”是其显著的外观特征,石灰色粉墙,便于吸收水汽,保持墙体干燥;而基于阻挡火势需要,修建了高出屋面的马头山墙。白墙黑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如诗如画;跌落起伏的马头冲破了一般墙体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摘编自陈安生《试论徽派建筑形成
的几个条件》
材料二 明清时期,徽商致富后,购置土地,修建祠堂,同时还修谱志书,收归族人,将宗族组织和制度确立了下来。徽州宗族用族谱家训等内容严格约束族人,褒扬善行,惩戒恶行,如绩溪《章氏家训》教导后人勤“耕”勤“读”,西递《胡氏家训》推崇“儒仕”等,并通过乡规民约加强对社会治理,维护社会优良民俗。
——摘编自谷长保《乡村振兴视域下徽州村落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概括材料一中徽州民居建筑的设计理念。
(2)根据材料二,简析明清时期徽州村落民俗文化形成的原因。
(3)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如何传承村落民俗文化?
训练52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1.C [据所学,姜寨聚落属于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该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如“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居住区位于中央”“周围有壕沟和墓地”等,说明在该时期,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即原始的农耕经济开始出现,故选C项。]
2.D
3.B [据材料“商店标牌、房屋招租、商品推销、文艺演出、寻人启事等,还有用于竞选的政治广告”可知,古罗马一些沿海城市除了具有广告等商业功能,还具有政治竞选等政治功能,以及文艺演出等文化功能,反映了古罗马城市功能多元,故选B项。]
4.C [根据材料信息“秦朝的‘乡野聚落’,……空间封闭的闾里为主”与“西汉的‘乡野聚落’数量增多……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对比看出,秦朝时期采用法家治国,对“乡野聚落”严格管辖,而汉初采用黄老学说,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采用儒家治国,社会治理的理念不再像秦朝那样具有强制性的特征,故选C项。]
5.C [据材料“网状结构……保证了整个城市排水的通畅”可知,在长安城的建设当中,既有整体规划也有高标准施工,这需要对人力物力有强大的组织能力,故选C项。]
6.B [唐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唐代宗时期,“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时期“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城草市”,说明因为这些农村集市的发展致使政府在这些地方设城镇,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县”的设置受到农村集市的影响,没有说明政府是否对其进行监管,排除A项;材料应为草市(经济)的发展影响城市的设置,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应体现为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材料中既有江淮地区,也有北方的沧州,无法体现南北经济发展差异,排除D项。]
7.C [据材料“中宗便发脾气,不愿当逐粮天子”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唐朝在高宗、中宗时期,由于关中粮食紧缺,即便从山东、江淮将粮食运送至京师也无法满足对粮食的需要,皇帝不得不前往洛阳就食,为保证皇室饮食充足并避免与民争粮,将关中地区有限的粮食留给百姓食用,后世王朝的都城较唐东移,故选C项。]
8.C [据材料“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聚族而居,以宗祠……牌坊等”可知,福建土楼和徽州古村聚族而居,建筑以供奉祖先的上堂或宗祠为尊,体现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故选C项。]
9.C [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市镇数量发展迅猛,这些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商品经济活跃,说明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仅从市镇数量的增长不能得出江浙地区代表整个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这一结论,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与史实不符,且均衡过于绝对,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工商皆本的思想与政府实施的重农抑商政策不符,因此不可能实行,排除D项。]
10.A [据材料可知,曼彻斯特因工业革命而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化一方面给富豪和资本家带来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工人居住条件差、卫生状况堪忧,即工业革命改变生活空间,故选A项。]
11.B [材料反映了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夜生活的不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工业化带动了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由此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故选B项;材料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与思想解放运动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欧洲城市的夜生活,排除C项;“许可法”要求娱乐场所到规定时间必须关门,仍然体现了政府重视对城市秩序的管理,排除D项。]
12.C [据材料“由某几家水务公司供水的地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他在1849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霍乱传播模式的文章中提出了水传播疾病的理论”可知,伦敦工业化发展导致城市水污染严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霍乱的流行,侧面反映了城市急速发展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助推瘟疫流行,故选C项。]
13.D [据材料“法国城市中……牛奶、肉类、糖、咖啡等食品开始进入寻常人家”“乡村生活总体上还保持着传统面貌”,可知法国在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与乡村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城市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乡村,这说明城乡近代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故选D项。]
14.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上海第一家煤气厂的建成促进了一般家庭对煤气的使用,以及煤气路灯的广泛安装,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故选D项;材料中“向用户供气”“煤气路灯”与掠夺中国无关,排除A项;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B项;上海近代企业的出现要早于1864年,排除C项。]
15.A [据材料“特别是19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的10年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每年1平方米的速度增加”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2000年前后住房逐渐取消分配制,转向商品化与社会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故选A项;住房保障制度一般代指政府为低收入居民和弱势群体提供的住房援助,使其具备基本的住房条件,材料仅涉及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没有明确具体的资源来源方式及政府援助原则,排除B项;城市发展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但材料仅涉及2000年前后住房分配制度与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关系,而居民生活改善的表现众多,住房建筑面积的增长表述过于片面,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2000年前后住房分配制度与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关系,没有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表现,排除D项。]
16.B [结合选必二所学,2007年,世界城镇人口为总人口的50.14%,可推知发展中国家应低于这一比重,且1950年时,发展中国家因刚独立,经济落后,城市化水平还较低,但1950年后原先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发展中国家独立后,积极发展经济,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故选B项;A项图示城市人口比重在1950年就接近50%,2010年比重接近80%,应该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排除A项;二战后,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非下降,排除C项;D项的波动不符合1950年后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推进,排除D项。]
17.(1)理念:因地制宜;强调实用性(注重防水防火);注重艺术性(美感)。
(2)原因:商品经济繁荣(徽商实力雄厚);科举制的推动;儒家思想强调伦理教化;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宗法观念浓厚。
(3)立足于人文环境和地理区位,发掘村落民俗文化;从实际出发,保护村落民俗文化;注重村落民俗文化的创新;借助乡贤力量来宣扬和传播村落民俗文化。(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高中历史2025届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第52讲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课件 讲义 练习四份打包)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