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ー、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下面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工业门类不全 B.工业基础薄弱7C.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D.我国工农业发展平衡
2.我国政府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的是( )
A.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B.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C.为了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D.为了打退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
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 )
A.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B.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C.引进美国高新技术 D.进行生态环境治理
4.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将阻隔长江南北交通的“天堑”变为“通途”的第一座桥梁建立在( )
A.上海 B.南京 C.武汉 D.重庆
5.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不是“一五”计划期间通向“世界屋脊”的公路有( )
A.川藏 B.青藏 C.新藏 D.滇藏
6.宪法应是“限权(力)之法”,是“众法之法”,也是“根本大法”,宪法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不容置疑的权威与尊严。新中国迈出了宪政法治第一步的是( )
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7.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对第一部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②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③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④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国务会议发言中说:“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的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这段讲话明确了“三大改造”的( )
A.背景 B.内容 C.意义 D.方法
9.识别和认识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观察1953﹣1957年重点工业基地”图,其中理解有误的是( )
A.该图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成就
B.该工业基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C.该基地体现重工业为主的特点
D.“大跃进”运动加速了该基地的建成
10.观察下表,与1952年相比,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出现明显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 71.8% 6.9% 0.7% 1.5% 19.1%
1956 7% 0.1% 7.3% 53.4% 32.2%
A.抗日战争的结束 B.解放战争的结束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1.具有“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品质的“铁人”是(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雷锋 D.钱学森
12.“从吃的方面看,粮食人均消费量1966年为381斤,1976年为383斤,比最高的1956年409斤分别低28斤和26斤。”材料描述的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状况发生于( )
A.三大改造后期 B.三年自然灾害期间
C.“大跃进”高潮阶段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3.北京同仁堂于1954年顺利实现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出现在( )
A.土改运动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4.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年 71.8% 6.9% 0.7% 1.5% 19.1%
1956年 7% 0.1% 7.3% 53.4% 32.2%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中共八大成功召开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会化运动
15.一本书以女儿的视角回望了父亲的一生。书中涉及了父亲治理兰考“三害”的情节。这里的“父亲”是指(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16.如图是一张选民证。选民证持证人为王友庆,签发日期为1954年3月21日。这张珍贵的选民证成为(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有力见证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的有力见证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进程的有力见证
D.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力见证
17.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三大运动不包括( )
A.大跃进运动 B.抗美援朝
C.土地改革运动 D.镇压反革命运动
18.宪法应是“限权(力)之法”,是“众法之法”,也是“根本大法”,宪法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不容置疑的权威与尊严。新中国迈出了宪政法治第一步的是( )
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19.20世纪50年代中期,“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荣毅仁说这番话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土地改革运动完成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开国大典
20.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颁布的时间及机构分别是( )
A.1912年,民国议会
B.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
D.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1.有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一根本改造一销声匿迹一有益补充一共同发展”的五部曲。经过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根本改造”,我国( )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22.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三大运动不包括( )
A.大跃进运动 B.抗美援朝
C.土地改革运动 D.镇压反革命运动
23.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30年超英国,50年超美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对该口号出现的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对我国的国情认识不清 B.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C.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D.中共八大的指引
24.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的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主要是因为该模式( )
A.缺乏民主法制保障 B.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C.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D.优先发展轻工业比例失调
25.2018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的标志是( )
A.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的召开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图片、回容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是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图三的出现与什么事件有关 在图三所反映的事件中,党和国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对图一、图二、图三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事件应如何评价
22.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回首六十多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引发我们深深地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穷二白】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神奇逆转】
材料二: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行业变化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成就瞩目】
材料三:1957年底,我国兴建156个工业基地,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措施?
(2)从材料二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
(3)材料三表明我国为改变落后面貌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联系所学,列举写出这一时期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的大桥是哪一座桥?形成了哪一工业基地?
28.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社会主义道路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而坎坷。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落后局面】
材料一 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状况。 材料一中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材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在这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之一,此变革使中国的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初见成效】
材料三 从1953年到1957年,共有596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1949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为30%,到1957年,上升到56%;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其中重工业比重由1952年的27%上升到1957年的49%。
材料三所示建设成就的取得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24.发展工业一直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强国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7年底,我国兴建156个工业基地,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科书
材料二
材料三 1949﹣1979年间我国原油产量年年递增,炼油工业大发展……1965年实现原油及石油产品全部自给,随后便成为石油输出国。
﹣﹣中国工业报《“世界工厂”向何处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取得这些成就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这一规划重点发展什么行业?请列举出这一时期铁路交通的一个成就。
(2)材料二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对哪一行业的改造?其中哪一创举实现了该行业的和平过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一个帮助中国实现原油及石油产品全部自给的油田名称。这一时期的石油产业涌现出哪位英雄模范人物?该模范人物的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答案
5DBACD 6-10ADCDD 11-15ADBAC 16-20.CAABD 21-25CADCD
26. (1)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经历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公私合营。
(3)评价: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足的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27、(1)工业水平极其落后,尤其是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2)重工业。
(3)武汉长江大桥。东北工业基地。
28、(1)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
(2)1953年;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9、(1)一五计划”;重工业;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2)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
(3)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王进喜;艰苦创业、努力为祖国做贡献(爱国)、无私奉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3-2024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练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