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西初中学业水平测试
质量调研历史试卷(三)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两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其中历史部分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在陶寺遗址的墓葬区中,大型墓葬已发现9座;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等。据此推测墓主应是掌握祭祀和军事大权的部落首领人物;而小型墓葬中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这表明当时的黄河流域( )
A. 原始手工业发展迅速 B. 社会阶级分化较明显
C. 已出现早期国家形态 D. 居民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大型墓葬已发现9座;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等。据此推测墓主应是掌握祭祀和军事大权的部落首领人物;而小型墓葬中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和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的墓葬中已经出现了贫富的差距,社会阶级分化较为明显,B项正确;材料重点体现了墓葬中随葬品和规模,无法说明原始手工业发展迅速,排除A项;虽然墓葬的差别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分化,但仅凭这一点还不能说明已出现早期国家形态,排除C项;材料在于重点强调墓葬的差异,而不是远古居民朴素的审美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
2. 李华同学在阅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后,整理了《孔子部分弟子的家庭情况》(如下表)。据此判断孔子主张( )
学生 孟懿子 南宫敬叔 端木赐 颜回 冉雍
家庭情况 鲁国贵族 鲁国贵族 富商 “居陋巷” “贱人之子”
A. 以德治国 B. 仁者爱人 C. 有教无类 D. 因材施教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孔子的弟子的来源包括贵族、富商、“居陋巷”、“贱人之子”等,这说明孔子主张各个阶层均有受教育的权利,体现有教无类的思想,C项正确;孔子主张德行的重要性,但这个选项并不能直接从弟子的家庭背景中得出,排除A项;仁者爱人是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情操,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善待,以及对社会和谐与秩序的贡献,从弟子的家庭背景中无法得出这一点,排除B项;因材施教是指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与题干所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 在秦汉时期,廷议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由皇帝公布廷议的议题及参与的官员,在集议后由皇帝裁断。如果委托大臣主持,官员需将所议的过程及结果以书面形式向皇帝汇报。这一规定( )
A. 体现了皇权至上 B. 杜绝了决策失误
C. 防止了君主专制 D. 保证了程序的公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皇帝公布廷议的议题及参与的官员,在集议后由皇帝裁断”和所学可知,廷议制度体现了皇权至上,A项正确;杜绝了决策的失误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廷议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廷议制度保证了程序的公正,排除D项。故选A项。
4. 北朝文人的作品除了与生俱来的游牧文化底色外,还吸纳了中原地区朴实敦厚的儒家文化;而南朝文人的诗歌除一以贯之的文学气质外,风格也渐趋于雄健豪迈之风。这一现象反映出魏晋南北朝( )
A. 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发展 B. 政权更迭加剧南北方的冲突
C. 人口迁徙促进经济发展 D. 政治变革加快少数民族汉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朝文人的作品除了与生俱来的游牧文化底色外,还吸纳了中原地区朴实敦厚的儒家文化;而南朝文人的诗歌除一以贯之的文学气质外,风格也渐趋于雄健豪迈之风”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人相互借鉴,促进了文学风格的变化,说明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政权更迭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汉化,但南朝政权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5. 实物史料是历史的重要见证。下图是从福建省漳州市圣杯屿海域发现的元晚期沉船中的一件瓷器,该海域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道。这一出水瓷器的历史价值( )
青花瓷香炉(祭祀瓷),灰白胎,胎质较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青白,内施釉至,上腹,部分内下腹及内底露胎,外施釉至足。外腹部印三周弦纹。腹部凸起外刻双圈弦纹。
A. 可以印证元代手工业渗透异域风情
B. 再现了青花瓷复杂的制作流程
C. 可用于研究元代制瓷业的技术水平
D. 反映了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灰白胎,胎质较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青白,内施釉至,上腹,部分内下腹及内底露胎,外施釉至足。外腹部印三周弦纹。腹部凸起外刻双圈弦纹。”,说明青花瓷的造型精美,工艺复杂,技术高超。因此,瓷器体现的历史价值是可用于研究元代制瓷业的技术水平,C项正确;手工业与瓷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且材料中没有说明瓷器体现异域风情,排除A项;材料说明青花瓷的造型精美,未提及青花瓷的制作流程,排除B项;材料说明青花瓷的造型精美,无法得出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下面是中国近代部分仁人志士在进行近代化探索中发出的叹息与呼声,他们发出呼声的共同背景是( )
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起,在开学校。” 张謇:“实业救国
A.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割占150多万领土给沙俄
C.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李鸿章的叹息反映了洋务运动末期,面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打造的近代军事力量显得无力,暴露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梁启超的呼声则是在戊戌变法时期提出的,他认识到变法的关键在于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开设学校等教育机构来实现,这反映了戊戌变法时期对于改革教育和政治体制的需求。甲午战后,外国人纷纷在华投资办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这是在民族危机加深背景下的一种应对策略,因此共同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C项正确;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民族危机的开始,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割占150多万领土给沙俄,这一事件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在列强面前的弱势地位,但不是这些仁人志士发出呼声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这一事件发生在戊戌变法之后,不能是梁启超发声的背景,排除D项。故选C项。
7. 1951年,我国首次对工业化提出了一个设想:“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设起来。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必须发展农业,并逐步完成农业社会化。”这段话的主旨意在( )
A. 说明新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 B. 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C. 反思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得失 D. 突出国际形势对经济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设起来。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必须发展农业,并逐步完成农业社会化”可知周恩来的这段话强调了在社会主义探索建设中,轻工业和农业也要发展,说明其注重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无法说明新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排除A项;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周恩来对国际形势的认识,无法突出国际形势对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8. 熊猫外交作为一种特殊的外交方式,是中外友好互信的象征。1972年3月,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将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友谊大使赠送给美国,“玲玲”和“兴兴”不辱使命,在宣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促成“玲玲”“兴兴”赴美的直接原因是( )
A.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将“玲玲”“兴兴”赠送给美国,C项正确;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 李华同学在进行中国现代史的专题复习时整理了下面大事年表。请你据此拟定一个恰当的学习主题( )
主题: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建立 1956年第一架歼-5型歼击机仿制成功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1年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 2012年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2015年第四军火箭军成立 ……
A. 经济腾飞 国力强盛 B. 科技强军 国防保障
C. 民族团结 合作共赢 D. 科技创新 外交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李华同学在进行中国现代史的专题复习时整理了下面大事年表”分析可知,提纲中涉及了人民海军的建立、第一架歼击机仿制成功、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等,这些成就都是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成就,B项正确;经济腾飞主要指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等,排除A项;民族团结主要指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排除C项;外交发展主要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古代世界纪年法多种多样。古代巴比伦王国使用巴比伦纪年,以第四王朝国王登基的日子为纪元;古希腊曾使用希腊纪年,这一纪年法来自世界创神的神话;古罗马通行罗马纪年,以创建罗马城的日子为纪元……这说明古代文明具有( )
A. 传承性 B. 互交性 C. 一致性 D. 多元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古代巴比伦王国使用巴比伦纪年,以第四王朝国王登基的日子为纪元;古希腊曾使用希腊纪年,这一纪年法来自世界创神的神话;古罗马通行罗马纪年,以创建罗马城的日子为纪元……”可知,不同地区使用了不同的纪年法,这说明古代文明具有多元性,D项正确;传承性主要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交互性指的是相互交融学习,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一致性指的是不同文明趋于一致,与题意多元化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马匹被带到美洲,当地的印第安人在发现马匹的价值后,通过驾驭马匹射杀野牛过上了游牧生活,由于比艰辛的农耕生活更容易获取食物,很多印第安部落向游牧转型。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 )
A. 世界的观念逐步确立起来 B. 建立起各州之间的商业联系
C. 改变了新大陆的生活方式 D. 拉开了早期殖民掠夺的序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马匹被带到美洲,当地的印第安人在发现马匹的价值后......很多印第安部落向游牧转型。”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印第安人利用马匹从农业民族逐渐转型为游牧民族,这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改变了美洲的生活方式,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洲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的观念逐步确立起来,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各州之间的商业联系主要指欧洲殖民者将美洲、非洲和亚洲殖民地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烟草、可可、茶叶等作物运回欧洲,把欧洲的葡萄酒、啤酒和毛纺织品销往殖民地,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使西班牙、葡萄牙拉开了早期殖民掠夺的序幕,西班牙凭借“无敌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葡萄牙人在亚洲、非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可得出两部法律的共同之处是( )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参议院行驶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会由选举产生。 ——美国《1787年宪法》
A. 都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B. 都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
C. 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 都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参议院行驶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和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都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B项正确;两部法律没有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障碍,排除A项;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排除C项;两部法律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3. 毛泽东曾评价某一战役,“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他赞誉的这场战役是( )
A. 斯大林格勒战役 B. 莫斯科保卫战
C. 凡尔登战役 D. 诺曼底登陆作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德国遭受到开战以来重大失败,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A项正确;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项;1916年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役,排除C项;1944年诺曼底登陆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排除D项。故选A项。
晋华中学开展“走进建筑古迹·传播山西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小题。
14. 一组同学在参观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常家大院这几处晋商建筑时,发现在前院院落、跨院内常设书房、私垫院。在晚辈起居之空间中,也常设有勉励劝学之牌匾、三雕装饰。如乔家大院的老树上挂着“百年树人”和“读书滋味长”的牌匾、渠家大院的书院门上悬着“读书乐”之匾。据此可知晋商( )
A. 审美意趣独特 B. 重视文化教育
C 财富观念浓厚 D. 注重商业信誉
15. 二组同学在查找山西近代建筑时,看到了如下关于“阳泉火车站”的图文介绍。据此可知,这一交通建筑的历史价值在于( )
阳泉火车站是山西现存最早的火车站。1896年,山西巡胡聘之推崇张之洞“利用晋铁”的主张,上书修建,得到清政府批准。该车站建于1906年,由法国人设计,山西工程队施工完成,结合中国传统与欧式建筑的特点,造就出中西合壁的百年老站。
A. 展现了领先世界的建筑水平 B.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C. 印证了东西建筑文化的交融 D. 见证了中法两国的友好往来
【答案】14. B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在前院院落、跨院内常设书房、私垫院。在晚辈起居之空间中,也常设有勉励劝学之牌匾、三雕装饰。如乔家大院的老树上挂着“百年树人”和“读书滋味长”的牌匾、渠家大院的书院门上悬着“读书乐”之匾”,结合所学可知,书房、书院等都是重视文化教育的体现,B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晋商重视文化教育,未涉及审美的相关问题,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晋商重视文化教育,与财富观念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晋商重视文化教育,无法得出重视商业信誉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由法国人设计,山西工程队施工完成,结合中国传统与欧式建筑的特点,造就出中西合壁的百年老站。”,可见,阳泉火车站印证了东西建筑文化的交融,C项正确;材料未把阳泉火车站与世界建筑相比较,无法得出其展现了领先世界的建筑水平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展现了阳泉火车站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无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说明阳泉火车站由法国人涉及,无法说明阳泉火车站见证了中法两国的友好往来,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5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0分)
16. 城市是文明载体,城市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建设与时代历史变迁的缩影。下面是九年级同学以“城市发展·见证历史”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展板一【观察历史地图——认识城市布局】
(1)一组同学搜集了下面中日两国古代城市布局图。根据布局图,对比唐都长安城和日本平京城的相似之处,并分析其相似的原因。
展板二【游览历史景点——探访城市标志】
(2)二组同学借助网络云游了相关历史景点,并呈现了下面的图文笔记。请你结合所学,解释这两处历史景点成为城市标志的缘由。
周恩来曾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 位于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右手高擎火炬,左手紧握一块铜板,上面用罗马数字刻着日期:1776年7月4日,这一天正是美国独立日
展板三【绘制历史表格——感受城市发展】
(3)三组同学聚焦“中国近代上海城市的发展”,绘制了下面的表格。请据此简述近代上海出现的新气象及其原因。
时间 城市发展
1873年 上海出现了第一家近代企业——轮船招商局
1875年 875年上海架设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条专用电话线
1875年 英国怡和洋行在上海和吴淞之间建成了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吴淞铁路
1882年 在上海南京路与江西路西北转角处,亮起了中国第一盏电灯,正式宣告电灯开始在中国使用,之后城市照明改善
【答案】(1)相似之处: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对称;规模宏伟;坊市分开,有商业区和居民区;都有东市和西市等。
原因:日本学习唐朝先进文化,模仿唐朝都城长安城的样式建立了平城京;唐朝积极向外传播先进文化等。
(2)图三:天安门:1919年5月4日在天安门广场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图四:自由女神像:1776年颁布《独立宣言》,宣告北美十三个州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宣告人人生而平等、享有追求幸福的权力;标志着美国的诞生,成为第一部以国家名义表述资产阶级诉求的纲领性文件。
(3)新气象:近代新式企业出现;近代交通出现,如铁路;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条件改善。
原因: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的传入;洋务运动的推动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相似之处:根据“图一唐都长安平面图”和“图二日本东京城平面图”,从城市布局、气势、坊市格局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对称;规模宏伟;坊市分开,有商业区和居民区;都有东市和西市等
原因:结合所学唐朝时期的中日交往可知,唐朝时期日本学习唐朝先进文化,模仿唐朝都城长安城的样式建立了平城京;唐朝积极向外传播先进文化等。
【小问2详解】
图三:天安门:根据材料“周恩来曾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并结合五四运动和开国大典的相关知识进行解读。1919年5月4日在天安门广场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图四:自由女神像:根据材料“位于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右手高擎火炬,左手紧握一块铜板,上面用罗马数字刻着日期:1776年7月4日,这一天正是美国独立日”并结合所学美国的独立战争可知,1776年颁布《独立宣言》,宣告北美十三个州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宣告人人生而平等、享有追求幸福的权力;标志着美国的诞生,成为第一部以国家名义表述资产阶级诉求的纲领性文件。
【小问3详解】
新气象:根据材料“上海出现了第一家近代企业——轮船招商局”可知新气象是近代新式企业出现;根据材料“英国怡和洋行在上海和吴淞之间建成了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吴淞铁路”可知新气象是近代交通出现,如铁路;根据材料“在上海南京路与江西路西北转角处,亮起了中国第一盏电灯,正式宣告电灯开始在中国使用,之后城市照明改善”可知新气象是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条件改善。
原因:结合所学西方文明的传入和洋务运动的推动进行分析,例如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的传入;洋务运动的推动等。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报刊是叙述历史的重要形式,也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统一官报系统中的进奏官是小报最初的信息来源和发行人,此外还有一些身处官僚机构内部,能探得具有权威性的信息的官员和工作人员。由于没有都进奏院等的制约,而且小报面向市场,使得小报必须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印刷出版。其读者包括社会上任何关心时事的人,而小报具有的商业性使任何人只要付费就可以阅读。
——摘编自王佳宁《宋代小报的特点及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小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承载的历史价值。
材料二 16世纪到17世纪,造纸和印刷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印刷效率;贸易范围的扩大导致交通条件的改善,增加了邮刊定期发行的可行性;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使得工业城市增多,信息来源也就增多。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文艺复兴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正是由于多个层面的转型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共同作用,西方近代报业才应运而生。
——卢芳《文化碰撞与文化转型——中西方近代报刊缘起之比较》
(2)根据材料二,简述“西方近代报业应运而生”的原因及其在文艺复兴期间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部分报刊名称
时间 名称
①1890—1915年 《革命报》《时务报》《国闻报》《民报》
②1919—1927年 《新青年》《劳动者》《中国农民》《劳动与妇女》
③1931—1945年 《战斗生活》《抗日先锋》《群众画报》《抗战日报》
(3)根据材料三中①②处的报刊名称,分别列举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并根据③处报刊名称,概括当时的时代特征。
【答案】(1)特点:所报内容相对真实可靠、信息来源相对真实;小报内容及时,时效性很强;小报出版迅速;小报受众面很广,带有商业性。
历史价值:推动民间报业市场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加快信息交流与传播,开阔人民视野;成为研究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为报纸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2)原因:造纸术和印刷术提供技术支持;邮政事业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得定期投递成为可能;城市人口增加;信息来源增加;文艺复兴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影响:反对封建专制,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3)1890—1915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1919—1927年: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北伐战争等。
1931—1945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一“宋朝统一官报系统中的进奏官是小报最初的信息来源和发行人”可知特点是所报内容相对真实可靠、信息来源相对真实;根据材料一“此外还有一些身处官僚机构内部,能探得具有权威性的信息的官员和工作人员。由于没有都进奏院等的制约,而且小报面向市场,使得小报必须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印刷出版”可知特点是小报内容及时,时效性很强,小报出版迅速;根据材料一“其读者包括社会上任何关心时事的人,而小报具有的商业性使任何人只要付费就可以阅读”可知特点是小报受众面很广,带有商业性。
历史价值:根据材料宋代小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报刊的作用,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信息交流、开阔视野、史料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推动民间报业市场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加快信息交流与传播,开阔人民视野;成为研究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为报纸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16世纪到17世纪,造纸和印刷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印刷效率”可知原因是造纸术和印刷术提供技术支持;根据材料二“贸易范围的扩大导致交通条件的改善,增加了邮刊定期发行的可行性”可知原因是邮政事业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得定期投递成为可能;根据材料二“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使得工业城市增多”可知原因是城市人口增加;根据材料二“信息来源也就增多”可知特点是信息来源增加;根据材料二“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文艺复兴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可知原因是文艺复兴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影响:结合所学文艺复兴的影响可知,报刊在文艺复兴运动期间所起的作用是反对封建专制,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小问3详解】
1890—1915年:根据材料三“《时务报》《国闻报》”并结合所学维新变法时期的创办的报刊可知,与戊戌变法相关;根据材料三“《民报》”可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与此相关的是辛亥革命等。
1919—1927年:根据材料三“《新青年》《劳动者》《中国农民》《劳动与妇女》”并结合所学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北伐战争可知,与此相关的是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北伐战争等。
1931—1945年:根据材料三“③1931—194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始于10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45年日本投降。因此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18. 改革和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即位以后,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为了走出内乱的阴影,与三晋抗衡,在当时激烈的争霸斗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保全自身,扩充势力,变法图强成为初登大位又胸怀大志的秦孝公的必然的选择。秦孝公即位后,发布“求贤令”,商鞅携李悝的《法经》入秦,商鞅变法最重要的人物登场。
——摘编自徐秀梅赵金科《商鞅变法的历史评析及现实反思》
材料二 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认识到“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说明我们错了。”新经济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允许国家所有制之外的所有制、国家计划之外的市场机制在国家调控下、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发挥作用,是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王中汝《从新经济政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观念的百年嬗变》
当经济持续衰退的时候,对经济解药的渴求也更为强烈,罗斯福的“新政”应运而生。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炉边谈话”增强公众信心……罗斯福政策的效采是显著的,美国银行业迅速得到了恢复,不到一周时间,3/4的银行陆续恢复营业,银行危机基本在8天之内克服。
——摘编自靳万莹《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美国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不断根据形势变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要求,适时调整、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从初期的“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到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权分离”到新时代的“三权分置”。农村土地政策的适时调整与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确保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刘雅静《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及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孝公发布“求贤令”的目的,并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举措说明如何实现这一目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比较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适时调整与改革”所产生的影响。
(4)综上所述,归纳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因素。
【答案】(1)目的: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取胜。
举措: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提高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都没有改变国家制度;改革前都面临不同的经济困境;都是同时采用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经济制度;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政权,使政局稳定;都从本国国情出发;都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等。
(3)初期的“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了新生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将土地私有变为土地公有,推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两权分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干到户,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业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升;新时代的“三权分置”,有效地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更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4)杰出人物的推动;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从国情出发;政策符合人民利益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目的:根据材料“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为了走出内乱的阴影,与三晋抗衡,在当时激烈的争霸斗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保全自身,扩充势力,变法图强成为初登大位又胸怀大志的秦孝公的必然的选择。”可知,秦孝公发布“求贤令”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取胜。
举措: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提高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小问2详解】
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允许国家所有制之外的所有制、国家计划之外的市场机制在国家调控下、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发挥作用,是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没有改变国家制度;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实行前,苏俄和美国都面临不同的经济困境;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是同时采用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经济制度;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政权,使政局稳定;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从本国国情出发;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等。
【小问3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从初期的‘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到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权分离’到新时代的‘三权分置’。农村土地政策的适时调整与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确保了农村社会的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初期的“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了新生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将土地私有变为土地公有,推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两权分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干到户,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业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升;新时代的“三权分置”,有效地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更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小问4详解】
共同因素: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因素有:杰出人物的推动;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从国情出发;政策符合人民利益等。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5分)
19. 20世纪以来,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李老师以“20世纪以来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为主题设计了大单元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绘制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1)根据下面图示,分别简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三条线索各自的发展历程,并归纳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任务二【解读图片——寻找中外联系】
(2)图一、图二史事有何异同?它们分别与任务一图示中①②处史事有何内在联系?
任务三【阐释史事——把握国际形势】
(3)20世纪以来中外发生的许多事件预示着新的历史走向,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进程。请从下面三个主题中任选其一,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提示:可从对应的主题中任选三个关键词)
【答案】(1)资本主义国家:一战结束后,英法等国建立起“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国际新秩序,社会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为应对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开辟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而德意日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社会主义国家: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随后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发展,斯大林则创建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亚非拉国家:战争激化了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因素:国家实力的消长;国家利益的驱动;大国关系的变化等。
(2)共同点: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都体现了革命精神等。不同点:斗争方式不同——南昌起义采取的是武装斗争的方式.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采取的是和平、非暴力的手段;领导阶级不同——南昌起义由无产阶级领导,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资产阶级领导;斗争对象不同——南昌起义对内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外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等。
南昌起义受苏俄十月革命影响,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示例:合作促进共赢
20世纪以来,国际形势纷繁复杂,面对危机和挑战,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二战后,在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下,为维护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欧洲走上了联合的道路,欧共体的成立使得西欧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国际地位提高。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面对世界发生的变化与调整,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聚焦人类共同福祉。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面对世界发展大潮中的挑战与危机,只有各国团结起来,合作应对,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线索一社会主义国家:依据所学可知,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随后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发展,斯大林则创建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线索二资本主义国家:依据所学可知,一战结束后,英法等国建立起“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国际新秩序,社会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为应对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开辟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而德意日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亚非拉国家:依据所学可知,战争激化了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因素:由图表及所学可知,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有:国家实力的消长;国家利益的驱动;大国关系的变化等。
【小问2详解】
不同点:依据所学可知,南昌起义采取的是武装斗争的方式.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采取的是和平、非暴力的手段,故它们的斗争方式不同;南昌起义由无产阶级领导,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资产阶级领导,故他们的领导人不同;南昌起义对内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外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等,故他们斗争对象不同。
相同点:南昌起义和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都体现了勇敢的革命精神等。
①内在联系:依据所学可知,南昌起义受苏俄十月革命影响,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
②内在联系:依据所学可知,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问3详解】
观点阐述: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题干设问要求,选取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选取的事件提炼观点,可从事件的共同影响等角度提炼,再结合选取的关联事件阐述说明观点,注意观点与史事、论述之间的联系,
如,观点:合作促进共赢。
论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二战后,在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下,为维护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欧洲走上了联合的道路,欧共体的成立使得西欧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国际地位提高。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面对世界发生的变化与调整,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聚焦人类共同福祉。人类命运休戚与共,面对世界发展大潮中的挑战与危机,只有各国团结起来,合作应对,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发展!2024年山西初中学业水平测试
质量调研历史试卷(三)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两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其中历史部分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在陶寺遗址的墓葬区中,大型墓葬已发现9座;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等。据此推测墓主应是掌握祭祀和军事大权的部落首领人物;而小型墓葬中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这表明当时的黄河流域( )
A. 原始手工业发展迅速 B. 社会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C. 已出现早期国家形态 D. 居民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2. 李华同学在阅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后,整理了《孔子部分弟子的家庭情况》(如下表)。据此判断孔子主张( )
学生 孟懿子 南宫敬叔 端木赐 颜回 冉雍
家庭情况 鲁国贵族 鲁国贵族 富商 “居陋巷” “贱人之子”
A. 以德治国 B. 仁者爱人 C. 有教无类 D. 因材施教
3. 在秦汉时期,廷议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由皇帝公布廷议的议题及参与的官员,在集议后由皇帝裁断。如果委托大臣主持,官员需将所议的过程及结果以书面形式向皇帝汇报。这一规定( )
A. 体现了皇权至上 B. 杜绝了决策的失误
C. 防止了君主专制 D. 保证了程序的公正
4. 北朝文人的作品除了与生俱来的游牧文化底色外,还吸纳了中原地区朴实敦厚的儒家文化;而南朝文人的诗歌除一以贯之的文学气质外,风格也渐趋于雄健豪迈之风。这一现象反映出魏晋南北朝( )
A. 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发展 B. 政权更迭加剧南北方的冲突
C. 人口迁徙促进经济发展 D. 政治变革加快少数民族汉化
5. 实物史料是历史的重要见证。下图是从福建省漳州市圣杯屿海域发现的元晚期沉船中的一件瓷器,该海域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道。这一出水瓷器的历史价值( )
青花瓷香炉(祭祀瓷),灰白胎,胎质较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青白,内施釉至,上腹,部分内下腹及内底露胎,外施釉至足。外腹部印三周弦纹。腹部凸起外刻双圈弦纹。
A. 可以印证元代手工业渗透异域风情
B. 再现了青花瓷复杂的制作流程
C. 可用于研究元代制瓷业的技术水平
D. 反映了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
6. 下面是中国近代部分仁人志士在进行近代化探索中发出叹息与呼声,他们发出呼声的共同背景是( )
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起,在开学校。” 张謇:“实业救国
A.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割占150多万领土给沙俄
C.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7. 1951年,我国首次对工业化提出了一个设想:“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设起来。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必须发展农业,并逐步完成农业社会化。”这段话的主旨意在( )
A. 说明新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 B. 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C. 反思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得失 D. 突出国际形势对经济的影响
8. 熊猫外交作为一种特殊外交方式,是中外友好互信的象征。1972年3月,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将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友谊大使赠送给美国,“玲玲”和“兴兴”不辱使命,在宣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促成“玲玲”“兴兴”赴美的直接原因是( )
A.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9. 李华同学在进行中国现代史的专题复习时整理了下面大事年表。请你据此拟定一个恰当的学习主题( )
主题: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建立 1956年第一架歼-5型歼击机仿制成功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1年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 2012年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2015年第四军火箭军成立 ……
A. 经济腾飞 国力强盛 B. 科技强军 国防保障
C. 民族团结 合作共赢 D. 科技创新 外交发展
10. 古代世界纪年法多种多样。古代巴比伦王国使用巴比伦纪年,以第四王朝国王登基日子为纪元;古希腊曾使用希腊纪年,这一纪年法来自世界创神的神话;古罗马通行罗马纪年,以创建罗马城的日子为纪元……这说明古代文明具有( )
A. 传承性 B. 互交性 C. 一致性 D. 多元性
11.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马匹被带到美洲,当地的印第安人在发现马匹的价值后,通过驾驭马匹射杀野牛过上了游牧生活,由于比艰辛的农耕生活更容易获取食物,很多印第安部落向游牧转型。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 )
A. 世界的观念逐步确立起来 B. 建立起各州之间的商业联系
C. 改变了新大陆的生活方式 D. 拉开了早期殖民掠夺的序幕
12. 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可得出两部法律的共同之处是( )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参议院行驶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会由选举产生。 ——美国《1787年宪法》
A. 都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B. 都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
C. 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 都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
13. 毛泽东曾评价某一战役,“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他赞誉的这场战役是( )
A. 斯大林格勒战役 B. 莫斯科保卫战
C. 凡尔登战役 D. 诺曼底登陆作战
晋华中学开展“走进建筑古迹·传播山西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小题。
14. 一组同学在参观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常家大院这几处晋商建筑时,发现在前院院落、跨院内常设书房、私垫院。在晚辈起居之空间中,也常设有勉励劝学之牌匾、三雕装饰。如乔家大院的老树上挂着“百年树人”和“读书滋味长”的牌匾、渠家大院的书院门上悬着“读书乐”之匾。据此可知晋商( )
A. 审美意趣独特 B. 重视文化教育
C. 财富观念浓厚 D. 注重商业信誉
15. 二组同学在查找山西近代建筑时,看到了如下关于“阳泉火车站”的图文介绍。据此可知,这一交通建筑的历史价值在于( )
阳泉火车站是山西现存最早的火车站。1896年,山西巡胡聘之推崇张之洞“利用晋铁”的主张,上书修建,得到清政府批准。该车站建于1906年,由法国人设计,山西工程队施工完成,结合中国传统与欧式建筑的特点,造就出中西合壁的百年老站。
A. 展现了领先世界的建筑水平 B.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C. 印证了东西建筑文化的交融 D. 见证了中法两国的友好往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5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0分)
16. 城市是文明的载体,城市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建设与时代历史变迁的缩影。下面是九年级同学以“城市发展·见证历史”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展板一【观察历史地图——认识城市布局】
(1)一组同学搜集了下面中日两国古代城市布局图。根据布局图,对比唐都长安城和日本平京城的相似之处,并分析其相似的原因。
展板二【游览历史景点——探访城市标志】
(2)二组同学借助网络云游了相关历史景点,并呈现了下面的图文笔记。请你结合所学,解释这两处历史景点成为城市标志的缘由。
周恩来曾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 位于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右手高擎火炬,左手紧握一块铜板,上面用罗马数字刻着日期:1776年7月4日,这一天正是美国独立日
展板三【绘制历史表格——感受城市发展】
(3)三组同学聚焦“中国近代上海城市的发展”,绘制了下面的表格。请据此简述近代上海出现的新气象及其原因。
时间 城市发展
1873年 上海出现了第一家近代企业——轮船招商局
1875年 875年上海架设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条专用电话线
1875年 英国怡和洋行在上海和吴淞之间建成了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吴淞铁路
1882年 在上海南京路与江西路西北转角处,亮起了中国第一盏电灯,正式宣告电灯开始在中国使用,之后城市照明改善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报刊是叙述历史的重要形式,也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统一官报系统中的进奏官是小报最初的信息来源和发行人,此外还有一些身处官僚机构内部,能探得具有权威性的信息的官员和工作人员。由于没有都进奏院等的制约,而且小报面向市场,使得小报必须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印刷出版。其读者包括社会上任何关心时事的人,而小报具有的商业性使任何人只要付费就可以阅读。
——摘编自王佳宁《宋代小报的特点及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小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承载的历史价值。
材料二 16世纪到17世纪,造纸和印刷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印刷效率;贸易范围的扩大导致交通条件的改善,增加了邮刊定期发行的可行性;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使得工业城市增多,信息来源也就增多。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文艺复兴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正是由于多个层面的转型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共同作用,西方近代报业才应运而生。
——卢芳《文化碰撞与文化转型——中西方近代报刊缘起之比较》
(2)根据材料二,简述“西方近代报业应运而生”的原因及其在文艺复兴期间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部分报刊名称
时间 名称
①1890—1915年 《革命报》《时务报》《国闻报》《民报》
②1919—1927年 《新青年》《劳动者》《中国农民》《劳动与妇女》
③1931—1945年 《战斗生活》《抗日先锋》《群众画报》《抗战日报》
(3)根据材料三中①②处的报刊名称,分别列举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并根据③处报刊名称,概括当时的时代特征。
18. 改革和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即位以后,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为了走出内乱的阴影,与三晋抗衡,在当时激烈的争霸斗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保全自身,扩充势力,变法图强成为初登大位又胸怀大志的秦孝公的必然的选择。秦孝公即位后,发布“求贤令”,商鞅携李悝的《法经》入秦,商鞅变法最重要的人物登场。
——摘编自徐秀梅赵金科《商鞅变法的历史评析及现实反思》
材料二 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认识到“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说明我们错了。”新经济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允许国家所有制之外的所有制、国家计划之外的市场机制在国家调控下、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发挥作用,是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王中汝《从新经济政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观念的百年嬗变》
当经济持续衰退的时候,对经济解药的渴求也更为强烈,罗斯福的“新政”应运而生。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炉边谈话”增强公众信心……罗斯福政策的效采是显著的,美国银行业迅速得到了恢复,不到一周时间,3/4的银行陆续恢复营业,银行危机基本在8天之内克服。
——摘编自靳万莹《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美国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不断根据形势变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要求,适时调整、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从初期的“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到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权分离”到新时代的“三权分置”。农村土地政策的适时调整与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确保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刘雅静《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及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孝公发布“求贤令”的目的,并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举措说明如何实现这一目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比较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适时调整与改革”所产生的影响。
(4)综上所述,归纳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因素。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5分)
19. 20世纪以来,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李老师以“20世纪以来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为主题设计了大单元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绘制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1)根据下面图示,分别简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三条线索各自的发展历程,并归纳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任务二解读图片——寻找中外联系】
(2)图一、图二史事有何异同?它们分别与任务一图示中①②处史事有何内在联系?
任务三【阐释史事——把握国际形势】
(3)20世纪以来中外发生的许多事件预示着新的历史走向,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进程。请从下面三个主题中任选其一,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提示:可从对应的主题中任选三个关键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山西省长治市多校九年级历史下学期中考模拟试题(三)(学生版+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