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八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闭卷考试。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下列英雄中属于抗美援朝时期的是( )
A. 左权 B. 董存瑞 C. 黄继光 D. 雷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继光牺牲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C项正确;左权牺牲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董存瑞牺牲于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项;雷锋牺牲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要实现这一“伟大的梦想”,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指( )
A. 坚持扩大改革开放道路 B.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
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道路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道路”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这条中国道路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排除ABC项。故选D项。
3. 有一种精神被习近平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种精神源起于一位党的好干部, 他是( )
A. 王进喜 B. 雷锋 C. 焦裕禄 D. 袁隆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这种精神源起于一位党的好干部”和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同志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的精神值得所有人永远学习,C项正确;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4. 邓小平说:“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力下放给农民。”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
A. 开展农业合作社 B. 建立人民公社 C. 实行农业集体化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D项正确;三大改造时期建立农业合作社,排除A项;建立人民公社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所犯的错误,排除B项;实行农业集体化是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故选D项。
5.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我国的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这主要得益于( )
A.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 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
C.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D. 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我国的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克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排除A项;1962到1965年,国民经济的增长,不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带来的,这时期也没有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排除C项;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时间上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6. 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劳动、建设美好家园的工作中。据统计,1952年同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44.8%,棉花增长193%,油料增长64%。材料描述的现象旨在说明( )
A. 生产资料公有制得以确立 B. 农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
C. 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地摧毁了 D. 生产关系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劳动、建设美好家园的工作中”及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开始,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体现出生产关系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D项正确;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并未确立公有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土地改革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不是强调农民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地摧毁了与材料无关,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关系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排除C项。故选D项。
7. 经济特区作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下列属于“窗口”的是( )
A. 汕头 B. 广州 C. 深圳 D. 重庆
【答案】C
【解析】
【详解】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其中深圳分发展尤为瞩目,由一个边陲小镇迅速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C项正确;据以上所述,汕头虽是经济特区,但没有被称为“窗口”,排除A项;广州和重庆都不属于经济特区,排除BD项。故选C项。
8. 1992年初,中国的改革走到一个关键时期。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 人们对此争论不休,这一重大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改革就难以进一步推动。为解决该问题指明方向的是( )
A.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 中共十二大
C. 邓小平南方谈话 D. 中共十三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1992年初,中国改革走到了关键时期,人们对是否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深入人心,C项正确;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排除A项;中共十二大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排除B项;中共十三大的主要贡献是系统地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下面四组人物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王进喜;黄继光 B. 黄继光;董存瑞 C. 黄继光;邱少云 D. 邱少云;董存瑞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所以符合主题的是黄继光,邱少云,C项正确;王进喜被誉为“铁人”,为新中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排除A项;董存瑞在解放战争中牺牲,排除BD项。故选C项。
10. 从1950年开始,我国对工矿企业开展大规模的民主改革运动。改革的内容包括: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废除包工制、把头制和搜身制等压迫工人的制度;建立严格的经济核算制等。民主改革运动( )
A. 践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求 B. 为建立新型企业制度提供经验
C. 改变企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D. 使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1950年”“工矿企业”“民主改革运动”,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健全国营企业的管理,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加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开始,我国对工矿企业开展大规模的民主改革运动,为建立新型社会主义企业制度提供了一系列经验,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民主改革运动的内容并未涉及对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改变,排除C项;1956年初,在全国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要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会议
A 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共八大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项正确;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985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两篇文章:《企业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环环节节抓商品质量》。解决质量问题的中心环节是
A. 发展市场经济 B. 实行包产到户 C. 开展技术交流 D. 增强企业活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85年”“企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这便使企业和职工越来越关注产品质量问题,也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通过这些措施,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因此,解决质量问题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D项正确;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1985年”不符,排除A项;我国在农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与题干“企业”不符,排除B项;开展技术交流,有利于促进职工技能提升,但不是解决质量问题的中心环节,排除C项。故选D项。
13. 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说“我是人民的儿子”,习近平提出“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由此可见,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
A. 追求民族独立 B. 建立新中国 C. 中国人民谋幸福 D. 实行改革开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材料中“为人民服务”“我是人民的儿子”“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都体现出他们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志向,C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的实现,排除A项;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排除B项;材料中初心不是改革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
14. “经济特区成功引进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进了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
A. 建立的原因 B. 建立的目的 C. 发展的过程 D. 发挥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经济特区成功引进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进了先进生产管理技术……”说明经济特区在吸引外商投资,引进了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特区建立的原因、目的以及发展过程,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 习近平总书记嘱附青年学生要多学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的交汇点是( )
A. 1949年 B. 1956年 C. 1978年 D. 2012年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史开始于19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开始于1949年,社会主义发展史开始于1956年,改革开放史开始于1978年。因此,“四史”的交汇点是1978年,C项正确;19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起点,排除A项;1956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起点,排除B项;2012年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产生、丰富发展起来的理论是( )
A.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B. 科学发展观
C. 毛泽东思想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在这样时代背景下孕育产生、丰富发展起来的理论,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A项正确;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形成的时代背景与题干的“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不符,排除B项;毛泽东思想是在革命战争时期产生发展起来的,是中国革命理论,排除C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形成的时代背景与题干的“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度使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的是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8年,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故C符合题意;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 下面的历史年代尺展示了党带领中国人民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与1978年、2017年相对应的方框内应该分别填写( )
A. 伟大转折、科学发展 B. 打开国门、科学发展
C. 打开国门、三个代表 D. 伟大转折、决胜小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017年十九大召开,习近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D项正确;伟大转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2003年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排除A项;打开国门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2003年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排除B项;三个代表是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首次提出,2002年十六大确立为指导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9. 郭沫若在1957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一条铁带拴上了长江的腰……一般人又爱把它比成长虹,我觉得也一样不见佳妙……长虹是彩色层层,瞬息消逝,但这,是钢骨结构,永远坚牢。”他描绘的是( )
A. 新藏公路 B. 青藏铁路 C. 武汉长江大桥 D. 宝成铁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郭沫若在1957年的一篇文章”、“一条铁带拴上了长江”,结合所学知识,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所以,郭沫若描写的是武汉长江大桥,C项正确;新藏公路连接新疆与西藏,与长江无关,排除A项;青藏铁路2006年通车,排除B项;宝成铁路连接宝鸡与成都,不经过长江,排除D项。故选C项。
20.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松绑”是指( )
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 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 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1984年3月24日”“请给我们‘松绑’”指的是城市停机体制改革中的扩大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C项正确;1953年到1956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排除A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 历史的车轮走过“万马齐喑”的近代,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牛、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民群众“行动起来”历史事件。它是如何从两个方面去消灭地主阶级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的斗争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答案】(1)国内:经济濒于崩溃。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2)事件:土地改革。两个方面:剥夺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3)作用: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与建设铺平道路。
【解析】
【小问1详解】
国内:根据材料“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可以得出国内形式是经济濒于崩溃。国际:根据材料“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可以得出国际形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小问2详解】
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牛、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可以得出这指的是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方面:根据材料“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可以得出一方面是剥夺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根据材料“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牛、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可以得出一方面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小问3详解】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斗争,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与建设铺平道路。
22. 改革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邓小平时代》获得了2013年鲁迅文化奖“年度图书奖”,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过去和现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安徽省的某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货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底以后,该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材料二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1)材料一中“安徽省的某村”指何地?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再到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写下诗篇”又指什么?
(3)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请用一句话评价他。结合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1)某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画了一个圈”:建立经济特区。“写下诗篇”:南方谈话。
(3)评价: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感受: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解析】
【小问1详解】
何地:根据材料“。1978年底以后,该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可以得出这指的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中心环节:结合所学知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小问2详解】
“画了一个圈”:根据材料“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建立经济特区。“写下诗篇”: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邓小平发表一系列南方谈话。
【小问3详解】
评价: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感受:根据上述材料,改革开放极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所以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我们要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3. 如果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王崇伦作为鞍钢机修厂工具车间的刨床工,相继革新成功7种工具、卡具,发明了“万能工具胎”,王崇伦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几年的生产任务,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摘编自《王崇伦: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材料二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的讲话
(1)材料一中的内容与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哪项重大成就有关?“一五计划”期间还有哪些成就?
(2)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代表。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根据材料二、作为青少年一代,你的伟大理想是什么?你通过哪些努力来实现?
【答案】(1)重大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车;新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等;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2)精神品质: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而忘私;热爱祖国等精神。
(3)伟大理想:成为科学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成就:根据材料“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王崇伦作为鞍钢机修厂工具车间的刨床工,相继革新成功7种工具、卡具”可以得出材料一中的内容与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成就: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的成果还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车;新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等;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小问2详解】
精神品质:结合所学知识,雷锋体现出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王进喜被誉为“铁人”,体现的是艰苦奋斗的作风,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沙,体现公而忘私的精神,综上体现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而忘私;热爱祖国等精神。
【小问3详解】
伟大理想: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说成为科学家。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六个字:“富煤、贫油、少气”,改革开放后,我国相继出台《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相关文件,有力推动了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断发展,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清洁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持续提高,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煤、油、气、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源产业有哪些重大变化?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我国能源产业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3)综上所述,你能从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什么启示?请你说出一件新能源开发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具体事例。
【答案】(1)能源生产总量持续上升;能源产业技术不断创新;能源产业结构优化。(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国家方针政策(或具体到“一五”计划、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战略或相关文件等均可);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工人阶级的奋斗精神、实干精神等。(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3)科技创新引领能源发展;国家政策保障能源发展;注重能源可持续发展;能源发展要注意保护环境;注意节能降耗。(写出一点或言之成理即可)事例:如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减少了环境污染。(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可知,它体现的是能源生产总量持续上升;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有力推动了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断发展,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清洁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持续提高,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煤、油、气、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可知,这体现的变化是,能源产业技术不断创新,能源产业结构优化。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我国相继出台《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可知,这体现的原因是,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例如,“一五”计划、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战略等均可;根据所学可知,其它原因还有,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工人阶级的奋斗精神、实干精神等。
(3)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它给我们的启示有,科技创新引领能源发展;国家政策保障能源发展;注重能源可持续发展;能源发展要注意保护环境;注意节能降耗。新能源开发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具体事例很多,如,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依据上图反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答案】主题: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
阐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不断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理论创新,例如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上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上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上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上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将这些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提炼主题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围绕观点,结合图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解读,最后进行总结。阐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不断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理论创新,例如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上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上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上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上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将这些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八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闭卷考试。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下列英雄中属于抗美援朝时期的是( )
A. 左权 B. 董存瑞 C. 黄继光 D. 雷锋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要实现这一“伟大的梦想”,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指( )
A. 坚持扩大改革开放道路 B.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
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道路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 有一种精神被习近平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种精神源起于一位党的好干部, 他是( )
A. 王进喜 B. 雷锋 C. 焦裕禄 D. 袁隆平
4. 邓小平说:“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力下放给农民。”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
A. 开展农业合作社 B. 建立人民公社 C. 实行农业集体化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我国的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这主要得益于( )
A.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 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
C.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D. 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6. 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劳动、建设美好家园的工作中。据统计,1952年同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44.8%,棉花增长193%,油料增长64%。材料描述的现象旨在说明( )
A. 生产资料公有制得以确立 B. 农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
C. 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地摧毁了 D. 生产关系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7. 经济特区作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下列属于“窗口”的是( )
A. 汕头 B. 广州 C. 深圳 D. 重庆
8. 1992年初,中国的改革走到一个关键时期。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 人们对此争论不休,这一重大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改革就难以进一步推动。为解决该问题指明方向的是( )
A.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 中共十二大
C 邓小平南方谈话 D. 中共十三大
9.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下面四组人物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王进喜;黄继光 B. 黄继光;董存瑞 C. 黄继光;邱少云 D. 邱少云;董存瑞
10. 从1950年开始,我国对工矿企业开展大规模民主改革运动。改革的内容包括: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废除包工制、把头制和搜身制等压迫工人的制度;建立严格的经济核算制等。民主改革运动( )
A. 践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求 B. 为建立新型企业制度提供经验
C. 改变企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D. 使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来
11. 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要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会议
A. 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共八大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12. 1985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两篇文章:《企业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环环节节抓商品质量》。解决质量问题的中心环节是
A. 发展市场经济 B. 实行包产到户 C. 开展技术交流 D. 增强企业活力
13. 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说“我是人民的儿子”,习近平提出“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由此可见,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
A. 追求民族独立 B. 建立新中国 C.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D. 实行改革开放
14. “经济特区成功引进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进了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
A. 建立的原因 B. 建立的目的 C. 发展的过程 D. 发挥的作用
15. 习近平总书记嘱附青年学生要多学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的交汇点是( )
A 1949年 B. 1956年 C. 1978年 D. 2012年
16.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产生、丰富发展起来的理论是( )
A.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B. 科学发展观
C. 毛泽东思想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7.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度使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的是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 下面的历史年代尺展示了党带领中国人民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与1978年、2017年相对应的方框内应该分别填写( )
A. 伟大转折、科学发展 B. 打开国门、科学发展
C 打开国门、三个代表 D. 伟大转折、决胜小康
19. 郭沫若在1957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一条铁带拴上了长江的腰……一般人又爱把它比成长虹,我觉得也一样不见佳妙……长虹是彩色层层,瞬息消逝,但这,是钢骨结构,永远坚牢。”他描绘的是( )
A. 新藏公路 B. 青藏铁路 C. 武汉长江大桥 D. 宝成铁路
20.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松绑”是指( )
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 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 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 历史的车轮走过“万马齐喑”的近代,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牛、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历史事件。它是如何从两个方面去消灭地主阶级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的斗争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2. 改革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邓小平时代》获得了2013年鲁迅文化奖“年度图书奖”,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过去和现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安徽省的某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货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底以后,该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材料二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1)材料一中“安徽省某村”指何地?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再到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写下诗篇”又指什么?
(3)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请用一句话评价他。结合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谈谈你的感受。
23. 如果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王崇伦作为鞍钢机修厂工具车间的刨床工,相继革新成功7种工具、卡具,发明了“万能工具胎”,王崇伦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几年的生产任务,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摘编自《王崇伦: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材料二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的讲话
(1)材料一中的内容与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哪项重大成就有关?“一五计划”期间还有哪些成就?
(2)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代表。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根据材料二、作为青少年一代,你的伟大理想是什么?你通过哪些努力来实现?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六个字:“富煤、贫油、少气”,改革开放后,我国相继出台《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相关文件,有力推动了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断发展,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清洁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持续提高,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煤、油、气、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源产业有哪些重大变化?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我国能源产业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3)综上所述,你能从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什么启示?请你说出一件新能源开发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具体事例。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依据上图反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