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教师版 学生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A.消灭了封建主义残留 B.宣告中央人民政府诞生
C.体现了社会主义因素 D.起到国家临时宪法作用
【答案】D
【知识点】“共同纲领”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表明《共同纲领》发挥国家正式宪法作用,规定了国体、政体、政党制度,D项正确;
消灭了封建主义残留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宣告中央人民政府诞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体现了社会主义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漫画能够生动地反映社会的发展状况。对右面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彻底消除了小农经济带来的弊端
B.实现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C.农民走上了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D.摧毁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漫画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的能力,要根据漫画内容提炼有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题。
3.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
A.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B.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D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一五计划。建国初期,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计划,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所以答案选D。
4.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忽视了(  )
A.群众的积极性 B.客观的经济规律
C.党内不同意见 D.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1958年,党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但是这一总路线没有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重大损失。
故答案为: B。
【点评】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是重难点。解题时,细心辨别备选项,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一一对照,找到正确答案。
5.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搭配正确的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新中国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B.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入了社会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D.中共二十大——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故C符合题意;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A;
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诞生准备了条件,排除B;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指出,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6.1981年,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风靡全国,让人深切感受到农村改革带来的新活力。最早进行农村改革的省份是(  )
A.湖南 B.广东 C.安徽 D.福建
【答案】C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行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后来这一制度被完善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全国推广,所以最早进行农村改革的省份是安徽省,故选C;
选项ABD不符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7. 对外开放之初,有人担心开放将意味着资本主义侵蚀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中国经济的主流仍然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将仍然保持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国家将继续掌握生产手段和所有基本的经济结构。由此可知,邓小平(  )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暂时停止对外开放
C.准备转移工作重心 D.强调共同富裕原则
【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邓小平理论;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对外开放之初,有人担心开放将意味着资本主义侵蚀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中国经济的主流仍然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将仍然保持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国家将继续掌握生产手段和所有基本的经济结构”,材料表明“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不会侵蚀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下,中国经济主流仍是社会主义”,由此可知,邓小平坚持对外开放,故A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邓小平坚持对外开放的主张,所以“暂时停止对外开放”不合题意,排除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邓小平坚持对外开放的主张,没有体现转移工作重心的信息,排除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邓小平坚持对外开放的主张,没有涉及到共同富裕原则,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材料分析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对外开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对外开放的相关历史知识。
8.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材料表明中国政府致力于解决(  )
A.生态 B.粮食 C.人口 D.贫困
【答案】A
【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材料表明了中国政府致力于减少大气排放,维护生态环境,解决环境污染,故A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表明了中国政府致力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粮食”问题无关,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表明了中国政府致力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无关,排除C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表明了中国政府致力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无关,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草药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史实。
9.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安定之意)改名为呼和浩特(意为美丽的青色之城),将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名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这些城市名称的变化体现出我国(  )
A.实施”一国两制”方针 B.贯彻民族平等的原则
C.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D.实行基层群众自治
【答案】B
【知识点】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省会,主要生活着蒙古族。乌鲁木齐是新疆的省会,主要生活着维吾尔族。 新中国成立后, 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分析可知,A、C、D不符合题意,错误;B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关系,要掌握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解题。
10.构建知识体系是学习的有效方法。某同学将下列史实串连成线,据此可知他探讨的主题是(  )
割香港岛给英国 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
1842年 1945年 1997年 1999年 2015年
A.体制改革 B.钢铁长城 C.国家统一 D.民族团结
【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1842年割香港岛给英国”可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损害了国家统一,到“1997年香港回归”“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99年澳门回归”“2015年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材料内容反映了祖国统一大业问题,故C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表格材料突出的祖国统一大业,没有反映体现改革,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钢铁长城是我国国防力量强大的华丽,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格材料突出的祖国统一大业,没有涉及民族团结的信息,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祖国统一大业。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表格材料信息,理解运用关于祖国统一的相关史实。
11.2016年,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形战斗机歼-20公开亮相;2017年,我国第一艘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设备调试和舾装施工。这反映了我国(  )
A.重视和平利用核能 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C.积极推进科技强军 D.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答案】C
【知识点】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形战斗机歼”“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推进科技强军,故C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了科技强军,与“重视和平利用核能”无关联,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了科技强军,与“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无关联,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了科技强军,与“大力发展航天技术”无关联,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科技强军,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新中国国防军队建设的相关史实。
12.1963年,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1964年,墨西哥体联主席何塞 赫苏斯 克拉克率代表团访华,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见了该代表团。该时期我国的体育交流活动(  )
A.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B.形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D.有利于改善当时中国外交环境
【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63年,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可知,中国与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加强交流,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获得更多国家的支持。D项正确;
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指的是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排除B项;
材料与改善中美关系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13.基辛格在其著作《论中国》中写道:“尼克松急切盼望能够将美国人的视线从越南上面转移开来,毛泽东则决心迫使苏联在攻打中国之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据此可知,中美关系改善(  )
A.基于中美两国利益考虑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说明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答案】A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如美国试图拉拢中国对抗苏联,中苏关系恶化等,中美关系开始逐渐走向正常化,所以材料体现了中美关系改善基于中美两国利益考虑,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中美关系改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C项;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中美建交,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4.2003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中国人实现了飞向太空的历业性跨越。这艘飞船所载的航天员是(  )
A.杨利伟 B.王亚平 C.翟志刚 D.景海鹏
【答案】A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2003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中国人实现了飞向太空的历业性跨越。这艘飞船所载的航天员是杨利伟。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杨利伟的相关事迹。
15.1955年我国第一张粮票开始发行,经过近40年的风雨历程,直至1993年全国取消粮食定量供应,风靡一时的粮票终成历史。推动此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外国资本引入
C.国有企业改革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A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55年我国第一张粮票开始发行,经过近40年的风雨历程,直至1993年全国取消粮食定量供应,风靡一时的粮票终成历史”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由于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发展,导致我国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最终使粮票成为历史。A项正确;
外国资本的引入是对外开放政策的结果,与题意描述的农业发展不符,排除B项;
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与题意描述的农业发展不符,排除C项;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
二、辨析改错(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6.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
错误:    改正:   
【答案】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的完成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历史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点评】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   
【答案】错误:一化三改改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概括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准确识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8.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结盟、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不正确,互不结盟应改为互不干涉内政。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其内容包含: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调整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没有互不结盟的内容。
【点评】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焦裕禄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错误:    改正:   
【答案】焦裕禄;邓稼先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邓稼先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点评】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科技教育与文化 科学技术的成就。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新型外交的历史,是不断向上发展且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30年的外交增进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
——摘编自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建立后实施了怎样的外交政策?请以20世纪50年代的史实为例,说明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3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4分)
【答案】(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由敌视(对抗)到缓和(正常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利益的需要。
(3)应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面对分歧要多沟通对话;等等。
【知识点】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全方位外交
【解析】(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新型外交的历史,是不断向上发展且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30年的外交增进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后实施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能说明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的史实有,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根据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中国,中美关系是对抗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由此可知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中美关系由敌视(对抗)到缓和(正常化)。中美关系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利益的需要。
(3)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面对分歧要多沟通对话;等等。
故答案为: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由敌视(对抗)到缓和(正常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利益的需要。
(3)应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面对分歧要多沟通对话;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美关系、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等相关史实。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
材料二: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
材料三:不管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它们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根据中国国情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光辉范例。
(1) 据材料一概括《选举法》的特点。该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政治制度?(2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民族问题复杂表现。为此,新中国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
(3) 材料三中“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构想是什么?请写出其成功实践的范例。(3分)
(4)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我国确立政治制度、制定政策的出发点。(3分)
【答案】(1)按人口比例选举,兼顾地区、单位、城乡、民族间的差异。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表现:历史上民族隔阂很深,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更复杂。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构想:一国两制。范例: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4)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可以得出,《选举法》的特点是:按人口比例选举,兼顾地区、单位、城乡、民族间的差异。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可以得出,材料一体现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表现:根据材料二中“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可以得出,我国民族问题复杂表现是:历史上民族隔阂很深,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更复杂。基本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3)构想:根据材料三中“不管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它们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可以得出,“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构想是“一国两制”。范例:结合所学知识,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导下,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
(4)出发点:综上所述,基于我国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不同的习俗、民族之间的关系,为保障各民族人民的权利,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了在完成祖国统一的过程中保障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人民的利益,我国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可以得出,我国确立政治制度、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等。
故答案为:
(1)人口比例选举,兼顾地区、单位、城乡、民族间的差异。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表现:历史上民族隔阂很深,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更复杂。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构想:一国两制。范例: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4)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内容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构想相关知识的掌握。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和总结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我国相关政治制度和政策制定的认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22.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分析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五项原则赢世界,梅开三度谱华章”。
材料三: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
材料四:中美关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些年来进行得很是辛苦。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就发动了中美贸易战。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战,已经给世界经济蒙上巨大的阴影。经过艰苦的谈判,好不容易达成了第一阶段的协议,2019新冠肺炎却出现了,这个时候最需要两个大国的合作,它们却走向深刻的冲突。
——郑永年《人们所见的中美关系,一去不复返了》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国际环境的突出特点及新中国的外交政策。(2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梅开三度”是指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其中最早的一项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习主席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在21世纪初加入的国际经济组织是什么?
(2分)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建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中国态度有何变化?“与美国关系正常化”开始于哪一事件?你认为中美两国应该怎样做才能既保持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又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4分)
【答案】(1)突出特点: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意义: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最早: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3)世界贸易组织(WTO)。
(4)态度变化:由敌对到友好。事件: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中美之间应加强对话与磋商,互相理解和尊重,互不干涉内政,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加强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等。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中最早的一项是,重返联合国;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中国态度有敌对变成友好;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两国应该加强尊重和理解,加强交流与合作。
故答案为:(1) 突出特点: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意义: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最早: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3) 世界贸易组织(WTO);
(4) 态度变化:由敌对到友好。事件: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中美之间应加强对话与磋商,互相理解和尊重,互不干涉内政,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加强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等。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特点,只需抓住材料关键句“ 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 ”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中国重返联合国,属于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只需结合所学知识点分析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属于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只需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才能得出答案;具有一定的难度。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A.消灭了封建主义残留 B.宣告中央人民政府诞生
C.体现了社会主义因素 D.起到国家临时宪法作用
2.漫画能够生动地反映社会的发展状况。对右面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彻底消除了小农经济带来的弊端
B.实现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C.农民走上了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D.摧毁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3.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
A.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B.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优先发展重工业
4.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忽视了(  )
A.群众的积极性 B.客观的经济规律
C.党内不同意见 D.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5.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搭配正确的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新中国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B.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入了社会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D.中共二十大——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6.1981年,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风靡全国,让人深切感受到农村改革带来的新活力。最早进行农村改革的省份是(  )
A.湖南 B.广东 C.安徽 D.福建
7. 对外开放之初,有人担心开放将意味着资本主义侵蚀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中国经济的主流仍然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将仍然保持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国家将继续掌握生产手段和所有基本的经济结构。由此可知,邓小平(  )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暂时停止对外开放
C.准备转移工作重心 D.强调共同富裕原则
8.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材料表明中国政府致力于解决(  )
A.生态 B.粮食 C.人口 D.贫困
9.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安定之意)改名为呼和浩特(意为美丽的青色之城),将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名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这些城市名称的变化体现出我国(  )
A.实施”一国两制”方针 B.贯彻民族平等的原则
C.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D.实行基层群众自治
10.构建知识体系是学习的有效方法。某同学将下列史实串连成线,据此可知他探讨的主题是(  )
割香港岛给英国 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
1842年 1945年 1997年 1999年 2015年
A.体制改革 B.钢铁长城 C.国家统一 D.民族团结
11.2016年,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形战斗机歼-20公开亮相;2017年,我国第一艘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设备调试和舾装施工。这反映了我国(  )
A.重视和平利用核能 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C.积极推进科技强军 D.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12.1963年,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1964年,墨西哥体联主席何塞 赫苏斯 克拉克率代表团访华,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见了该代表团。该时期我国的体育交流活动(  )
A.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B.形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D.有利于改善当时中国外交环境
13.基辛格在其著作《论中国》中写道:“尼克松急切盼望能够将美国人的视线从越南上面转移开来,毛泽东则决心迫使苏联在攻打中国之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据此可知,中美关系改善(  )
A.基于中美两国利益考虑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说明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14.2003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中国人实现了飞向太空的历业性跨越。这艘飞船所载的航天员是(  )
A.杨利伟 B.王亚平 C.翟志刚 D.景海鹏
15.1955年我国第一张粮票开始发行,经过近40年的风雨历程,直至1993年全国取消粮食定量供应,风靡一时的粮票终成历史。推动此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外国资本引入
C.国有企业改革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辨析改错(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6.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
错误:    改正:   
1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   
18.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结盟、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焦裕禄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错误:    改正: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新型外交的历史,是不断向上发展且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30年的外交增进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
——摘编自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建立后实施了怎样的外交政策?请以20世纪50年代的史实为例,说明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3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4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
材料二: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
材料三:不管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它们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根据中国国情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光辉范例。
(1) 据材料一概括《选举法》的特点。该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政治制度?(2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民族问题复杂表现。为此,新中国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
(3) 材料三中“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构想是什么?请写出其成功实践的范例。(3分)
(4)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我国确立政治制度、制定政策的出发点。(3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22.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分析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五项原则赢世界,梅开三度谱华章”。
材料三: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
材料四:中美关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些年来进行得很是辛苦。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就发动了中美贸易战。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战,已经给世界经济蒙上巨大的阴影。经过艰苦的谈判,好不容易达成了第一阶段的协议,2019新冠肺炎却出现了,这个时候最需要两个大国的合作,它们却走向深刻的冲突。
——郑永年《人们所见的中美关系,一去不复返了》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国际环境的突出特点及新中国的外交政策。(2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梅开三度”是指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其中最早的一项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习主席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在21世纪初加入的国际经济组织是什么?
(2分)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建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中国态度有何变化?“与美国关系正常化”开始于哪一事件?你认为中美两国应该怎样做才能既保持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又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4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教师版 学生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