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西省版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教师版 学生版)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70分钟 满分:75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30分)
1.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300多年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人物是(  )
A.唐太宗 B.汉武帝 C.炀帝 D.隋文帝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所以D项符合题意。
A项是唐朝第二代皇帝,B项是巩固大一统的帝王,C项是隋朝的王国之君。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杨坚建立隋朝。
2.武则天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她以女子之身,只身跨进中国古代封建男权统治的核心,其心不可谓不大,其志不可谓不坚,其谋不可谓不深。下列关于武则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改国号为周
C.她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
D.她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贞观盛世
【答案】D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D项错误,符合题意;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本是唐高宗的皇后,逐渐掌权,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发展生产,选拔贤才,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所以她的统治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ABC三项是武则天的功绩,不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武则天的地位与统治。
3.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说明(  )
A.少数民族畏惧唐朝的军事进攻
B.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北方各族被迫接受唐朝中央政府领导
D.唐朝与周边民族关系比较紧张
【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任用少数民族贵族进行本民族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感召下,北方和西北各部首领纷纷来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4.宋代读书的风气十分浓厚,读书人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时还流传着句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导致这种风气形成的原因是(  )
A.宋代人素质高,喜欢读书 B.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统治者奖励读书人黄金 D.宋代商品经济发达,需要读书
【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依据题干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唐未以来,兵祸连年,社会不安定的原因是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所以宋朝统治者吸取武将专权导致国家割据分裂的教训而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策。
5.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
①赵匡胤建立北宋 ②阿骨打建金 ③耶律阿保机建立辽 ④元昊建立大夏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契丹族与党项族;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①项赵匡胤建立北宋是960年;②项阿骨打建金是1115年;③项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是916年;④项元昊建立大夏1038年,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③①④②,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事件先后顺序。
6.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政权的历史人物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顺治帝 D.渥巴锡
【答案】A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蒙古草原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忽必烈,不符合题意;
C.顺治帝,不符合题意;
D.渥巴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7.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答案】B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国家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A项的表述不正确;
B项与题中的“诚恐缓不及事”、“不须咨禀”、“从便区处”等,可以反映出来,符合题意;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地方官员必须由朝廷任命,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
D项与题中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考查行省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专为封建统治者“鉴往治道”的编年体吏书,涵盖16个王朝,共计1300多年的史实。那么,在《资治通鉴》中不可能看到的历史事件是(  )
A.楚汉之争 B.文景之治 C.三国鼎立 D.郑和下西洋
【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A.楚汉之争,不符合题意;
B.文景之治,不符合题意;
C.三国鼎立,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而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明朝在宋元之后,因此在《资治通鉴》中不可能出现,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知道《资治通鉴》记述的起止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备选项,看看备选项事件发生的朝代,细心读材料辨别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可能”字样。
9.《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多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通过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  )
A.战争频繁 B.交通便捷 C.商业繁荣 D.农业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依据材料“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驿站”“驿站超过10000多所,驿马超过30万匹”等可知元朝时期交通发达。因此:
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交通。难度不大,理解题意即可作答。
10.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态(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八股取士,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A. 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不符合题意;
B. 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态(放纵)”的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后,感到大臣权利太大,影响皇权,于是他废除丞相制度,把丞相的权利分给六部,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就加强了皇权,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八股取士,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难点是看懂题干含义,这是文言文。
11.我国古代被尊为“药王”的医学家是(  )
A.张仲景 B.李时珍 C.扁鹊 D.孙思邈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孙思邈的知识,张仲景是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被称之为医圣,李时珍是明朝时期的医学家,代表作是《本草纲目》,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孙思邈的代表作是《千金方》,他被称之为药王,所以答案是D。
12.1553年,某国殖民者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向明朝地方官行贿,获得允许。殖民者遂擅自修筑城垣和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强行租占澳门。该国是(  )
A.葡萄牙 B.英国 C.荷兰 D.法国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向明朝地方官行贿,获得允许,殖民者遂擅自修筑城垣和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强行租占澳门,中国于1999年收回澳门,A项正确;
英国曾占香港, 荷兰曾占台湾, 法国曾租借广州湾,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
13.历代中央王朝都十分重视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管理。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
A.伊犁将军 B.台湾府 C.西域都护 D.驻藏大臣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A:伊犁将军
B:台湾府
C:西域都护
D:驻藏大臣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对新疆的管辖,只需识记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即可。
14.有学者认为,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西晋以后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材料反映出(  )
A.中国物种全部是从国外引入 B.中国小农经济发展兼容并包
C.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D.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宋代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A. 中国物种全部是从国外引入 ,不符合史实;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众多的物种,大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而且被冠以不同的名称,这反映出中国农业经济上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不符合题意;
D. 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5.乾隆时,内阁学士胡中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 ”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这反映了统治者(  )
A.重文轻武 B.设厂卫特务机构
C.实行八股取士 D.制造文字狱
【答案】D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A.重文轻武,不符合题意;
B. 设厂卫特务机构 ,不符合题意;
C.实行八股取士,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些人因为写诗文而被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就是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文字狱,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二、简答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0分)
16.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家贫弱”的后果。据此完成(1)~(2)题:
(1)这两种看法是否互相矛盾?(5分)
(2)请就科举制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5分)
【答案】(1)不矛盾。
(2)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在不同时代所起的作用的评价。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为广大知识分子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 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强了封建 君主专制统治。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新型人才的成长。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八股取士与文字狱史实的识记。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种说法不矛盾。第(2)问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第三子目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中的内容:“明朝沿用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参加科举考试生员的答卷,其行文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就是通常所说的‘八股文’。‘八股文’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学生从小死背经书,练习八股文的写作,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可见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在不同时代所起的作用的评价。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为广大知识分子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新型人才的成长。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八股取士与文字狱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军机处的设立和影响。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农业关乎国计民生。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杜佑《通典》
材料二: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使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另外,宋朝大力提倡了水稻种植,使其在北方也种植开来。
材料三:清政府…把垦荒成绩列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内容。督、抚、布、按,在一年内至六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道、府垦荒二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州、县垦荒三百顷以上者加升一级。若开垦不实及垦而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
——《十五史新编 清史》
(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的社会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状况?(3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宋朝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从自然环境、经济因素、政治 因素、政策倾向等方面考虑)(3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个清朝在恢复和发展农业方面所采取的具体举措, 概述农业发展产生的作用。(4分)
【答案】(1)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社会安定;米价便宜等;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2)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统治者的鼓励和支持等
(3)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等
影响:带来了人口的增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宋代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 (1)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可知,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粮食连年丰收( 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 )、 马牛布野 、社会安定( 外户动则数月不闭 )、物价便宜( 米每斗值两钱 )。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2) 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使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宋朝大力提倡了水稻种植,使其在北方也种植开来。这些因素促进了 宋朝南方农业经济发展。
(3)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还改进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生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 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社会安定;米价便宜等;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2)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统治者的鼓励和支持等。
(3)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等
影响:带来了人口的增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等。
【点评】这是一道有关农业发展的专题。内容涉及了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经济的发展、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等相关史实。问题的设置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关键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难度适中。
18.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目标,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材料二: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戚继光曾说:“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三: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1)根据材料一总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远航的壮举有何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戚继光的历史事迹?他的诗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和抱负?(3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管辖,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了什么机构?(3分)
【答案】(1)提高明朝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领导抗倭战争取得胜利。抗击侵略,维护和平。
(3)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台湾府。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这些物品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可知,是为了提高明朝的国际地位和威望;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戚继光曾说:“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可知,戚继光领导抗倭战争取得胜利,他的志向是抗击侵略、维护和平。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可知,郑成功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管辖,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了台湾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和下西洋等相关史实。
四、探究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5分)
1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筹划“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任务一【制作卡片——感悟人物精神】
(1)一组的同学们收集了下面四幅图片,请你从中任选一幅,和他们一起制作学习卡片。(4分)
人物: 朝代: 贡献: 精神品质:
(2)二组的同学们整理了下列唐诗中的名句,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下列唐诗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唐朝的“盛”与“衰”?(3分)
唐朝之“盛” 唐朝之“衰”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有奢。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3)三组的同学们搜集了下面一段材料,请你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国的科技发明使“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4分)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火的发展。
——英国·培根《新工具》
(4)四组的同学们整理了下列建筑资料,请你任选其一简要介绍。(介绍该建筑的的结构特点、功能、地位及象征意义等)(4分)
【答案】(1)图一:鉴真;唐朝;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体现了矢志不渝、不屈不挠、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图二:李时珍;明朝;编写出《本草纲目》,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潜心钻研、不畏艰苦、甘愿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图三:宋应星;明朝;编写了《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体现了专心致志、顽强拼搏、勤奋钻研的科学精神;图四:戚继光;明朝;训练戚家军,率军抗击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体现了抵抗外来侵略、保家卫国、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任务二【欣赏诗歌——见证历史兴衰】
(2)“盛”:统治者提倡节俭;经济繁荣;科举制度完善;城市经济繁荣;制瓷业发达;“衰”:统治腐朽;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破坏;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等。
任务三【阅读材料-—体会中国智慧】
(3)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经丝绸之路传到世界各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指南针被广泛应用与航海,后由阿拉伯人传到阿拉伯国家,后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的火药传到阿拉伯,后传入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
任务四【展示图片——感受华夏之美】
(4)明长城:明朝建立后,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而修筑长城;明长城规模大,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设施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修筑后,在它附近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明北京城: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为皇帝后,选定北京城为都城;明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其中最为雄伟壮观的是宫城,又称“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知识点】“开元盛世”;鉴真与玄奘;安史之乱;戚继光抗倭;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1)本题考查鉴真、李时珍、宋应星和戚继光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是唐朝的僧人,应日本僧人邀请,六次东渡至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体现了矢志不渝、不屈不挠、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李时珍是明朝时期的著名的医学家,编写出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潜心钻研、不畏艰苦、甘愿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宋应星是明朝时期的人物;其编写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体现了专心致志、顽强拼搏、勤奋钻研的科学精神;图四: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训练戚家军,率军抗击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体现了抵抗外来侵略、保家卫国、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作答是选择其一即可。
(2)本题考查唐朝的“盛”与“衰”。依据材料可知,盛唐时期,统治者提倡节俭,经济繁荣,科举制度完善,城市经济繁荣,制瓷业发达;衰唐时期,统治腐朽,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破坏,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等。
(3)本题考查宋代的三大发明。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经丝绸之路传到世界各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指南针被广泛应用与航海,后由阿拉伯人传到阿拉伯国家,后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的火药传到阿拉伯,后传入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
(4)本题考查明朝长城和北京城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长城:明朝建立后,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而修筑长城;明长城规模大,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设施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修筑后,在它附近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明北京城: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为皇帝后,选定北京城为都城;明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其中最为雄伟壮观的是宫城,又称“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故答案为:(1)图一:鉴真;唐朝;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体现了矢志不渝、不屈不挠、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图二:李时珍;明朝;编写出《本草纲目》,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潜心钻研、不畏艰苦、甘愿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图三:宋应星;明朝;编写了《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体现了专心致志、顽强拼搏、勤奋钻研的科学精神;图四:戚继光;明朝;训练戚家军,率军抗击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体现了抵抗外来侵略、保家卫国、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2)“盛”:统治者提倡节俭;经济繁荣;科举制度完善;城市经济繁荣;制瓷业发达;“衰”:统治腐朽;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破坏;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等。
(3)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经丝绸之路传到世界各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指南针被广泛应用与航海,后由阿拉伯人传到阿拉伯国家,后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的火药传到阿拉伯,后传入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
(4)明长城:明朝建立后,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而修筑长城;明长城规模大,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设施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修筑后,在它附近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明北京城: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为皇帝后,选定北京城为都城;明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其中最为雄伟壮观的是宫城,又称“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李时珍、宋应星、戚继光,唐朝的盛衰,北宋的三大发明,北京城和明长城等知识。难度较大,需要对所学知识熟练掌握,能够将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汇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70分钟 满分:75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30分)
1.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300多年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人物是(  )
A.唐太宗 B.汉武帝 C.炀帝 D.隋文帝
2.武则天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她以女子之身,只身跨进中国古代封建男权统治的核心,其心不可谓不大,其志不可谓不坚,其谋不可谓不深。下列关于武则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改国号为周
C.她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
D.她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贞观盛世
3.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说明(  )
A.少数民族畏惧唐朝的军事进攻
B.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北方各族被迫接受唐朝中央政府领导
D.唐朝与周边民族关系比较紧张
4.宋代读书的风气十分浓厚,读书人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时还流传着句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导致这种风气形成的原因是(  )
A.宋代人素质高,喜欢读书 B.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统治者奖励读书人黄金 D.宋代商品经济发达,需要读书
5.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
①赵匡胤建立北宋 ②阿骨打建金 ③耶律阿保机建立辽 ④元昊建立大夏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6.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政权的历史人物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顺治帝 D.渥巴锡
7.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8.《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专为封建统治者“鉴往治道”的编年体吏书,涵盖16个王朝,共计1300多年的史实。那么,在《资治通鉴》中不可能看到的历史事件是(  )
A.楚汉之争 B.文景之治 C.三国鼎立 D.郑和下西洋
9.《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多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通过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  )
A.战争频繁 B.交通便捷 C.商业繁荣 D.农业发展
10.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态(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八股取士,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11.我国古代被尊为“药王”的医学家是(  )
A.张仲景 B.李时珍 C.扁鹊 D.孙思邈
12.1553年,某国殖民者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向明朝地方官行贿,获得允许。殖民者遂擅自修筑城垣和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强行租占澳门。该国是(  )
A.葡萄牙 B.英国 C.荷兰 D.法国
13.历代中央王朝都十分重视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管理。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
A.伊犁将军 B.台湾府 C.西域都护 D.驻藏大臣
14.有学者认为,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西晋以后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材料反映出(  )
A.中国物种全部是从国外引入 B.中国小农经济发展兼容并包
C.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D.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15.乾隆时,内阁学士胡中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 ”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这反映了统治者(  )
A.重文轻武 B.设厂卫特务机构
C.实行八股取士 D.制造文字狱
二、简答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0分)
16.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家贫弱”的后果。据此完成(1)~(2)题:
(1)这两种看法是否互相矛盾?(5分)
(2)请就科举制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5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农业关乎国计民生。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杜佑《通典》
材料二: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使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另外,宋朝大力提倡了水稻种植,使其在北方也种植开来。
材料三:清政府…把垦荒成绩列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内容。督、抚、布、按,在一年内至六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道、府垦荒二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州、县垦荒三百顷以上者加升一级。若开垦不实及垦而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
——《十五史新编 清史》
(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的社会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状况?(3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宋朝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从自然环境、经济因素、政治 因素、政策倾向等方面考虑)(3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个清朝在恢复和发展农业方面所采取的具体举措, 概述农业发展产生的作用。(4分)
18.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目标,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材料二: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戚继光曾说:“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三: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1)根据材料一总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远航的壮举有何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戚继光的历史事迹?他的诗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和抱负?(3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管辖,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了什么机构?(3分)
四、探究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5分)
1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筹划“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任务一【制作卡片——感悟人物精神】
(1)一组的同学们收集了下面四幅图片,请你从中任选一幅,和他们一起制作学习卡片。(4分)
人物: 朝代: 贡献: 精神品质:
(2)二组的同学们整理了下列唐诗中的名句,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下列唐诗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唐朝的“盛”与“衰”?(3分)
唐朝之“盛” 唐朝之“衰”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有奢。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3)三组的同学们搜集了下面一段材料,请你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国的科技发明使“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4分)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火的发展。
——英国·培根《新工具》
(4)四组的同学们整理了下列建筑资料,请你任选其一简要介绍。(介绍该建筑的的结构特点、功能、地位及象征意义等)(4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西省版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教师版 学生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