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5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根据材料内容“他在位期间成功在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联系所学可知指的是隋文帝。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本题难度适中。
2.杜佑《通典》记载:“至(开元)十三年封秦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此社会状况的出现得益于( )
A.隋文帝的革陈出新 B.隋炀帝的好大喜功
C.唐玄宗的励精图治 D.唐高祖初建唐政权
【答案】C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根据题干“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所以材料反映的社会状况的出现得益于唐玄宗的励精图治,C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史实,与隋文帝无关,排除A;
题干反映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史实,与隋炀帝无关,排除B;
题干反映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史实,与唐高祖无关,排除D;
故答为:C。
【点评】本题考查开元盛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玄宗统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阅读下面信息,判断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他是一个描绘历史与地理的能手。” ——季羡林 “如果没有他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印度史学家阿里
A.鉴真 B.文成公主 C.玄奘 D.阎立本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根据题干“印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玄奘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C符合题意;
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排除A;
文成公主入藏,排除B;
间立本是中国唐朝时期的杰出政治家、画家和工艺家,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玄奘西行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 美国学者柯睿格1947年对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题名小录》和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进行统计,得出“半数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家庭”的结论。这一发现可以证明科举取士(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是古代选官的主要制度
C.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创作 D.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A:根据题干“半数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家庭”可知,科举取士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是古代选官的主要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创作,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5.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B.维持了相当时期的和平
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南宋的偏安
【解析】1005年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1141年宋金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边境出现了和平的局面。所以,宋辽的澶渊之盟和宋金和议都维持了相当时期的和平。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辽、金的之间和议。
6.如图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①②③处分别应填( )
A.南宋、北宋、元 B.元、北宋、南宋
C.唐、元、北宋 D.唐、北宋、元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建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隋朝灭亡后,唐朝建立。唐朝灭亡后,出现割据混战局面,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北宋与西夏和辽并立。北宋末年,统治腐败,金于1127年灭掉北宋,北宋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于同年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俘虏南宋皇帝,南宋灭亡,元朝统一了全国。故①②③处分别应填唐、北宋、元,D项符合题意;
ABC朝代错误,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宋朝、元朝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掌握隋朝至元朝的朝代更迭即可作答。
7.河北省在元朝时归属以下哪一行政机构管辖( )
A.路 B.行中书省 C.府 D.中书省
【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此外在地方上设置了十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依据题干“河北省在元朝时归属”应为中书省,D符合题意;
路是地方机构,排除A;
行中书省是地方机构,排除B;
府是地方机构,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难度较低,掌握元朝的行省制度即可作答。行省制度是常考考点,需要掌握行省制度的相关史实。
8. “这部巨著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倍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加强统治。”这部巨著应该是( )
A.《资治通鉴》 B.《三国演义》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A: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内容)。书名来源于“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既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A项符合题意;
B:《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这部小说以三国史实为基础,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B项不符合题意;
C:北朝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C项不符合题意;
D:明代农学家徐光启编著《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资治通鉴》,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9. 北京和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材料主要描述了明朝商品经济活跃的( )
A.背景 B.表现 C.经过 D.影响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A:题干未体现背景,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北京和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可知,题干主要描述了明朝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经过,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仔细阅读题干,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10.“赵州桥什么人儿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赵州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是河北民歌《小放牛》的歌词,它是根据当地民间传说编成的,并广泛流传到今天。其实,赵州桥并不是鲁班修建的,它的设计和主持建造者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僧一行 D.李春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赵州桥为李春主持建造。李春是我国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他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开创了我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为我国桥梁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点评】本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难度不大。
11. 《台湾通史》全书共六卷,是在广泛吸收海峡两岸学者近期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闽台两岸学者通力合作而成的著作。如果想要详细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你应该选择的是( )
A.第一卷《台湾通史 上古至明代》
B.第二卷《台湾通史 明清时期》
C.第三卷《台湾通史 清代(上)》
D.第五卷《台湾通史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答案】B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A:第一卷《台湾通史·上古至明代》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郑成功收复台湾”可知,应该选择第二卷《台湾通史·明郑时期》,B项符合题意;
C:第三卷《台湾通史·清代(上)》,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第五卷《台湾通史·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及知识的识记应用能力,难度一般。
12. 清朝初期,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到康熙时,设立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雍正年间,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但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这一过程反映出清代(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皇帝通过军机大臣执行权力
C.皇帝与大臣共掌朝政 D.大臣可以制衡皇帝权力
【答案】A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A:根据题干“清朝初期,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到康熙时,设立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雍正年间,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但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可知,皇权不断集中,反映出清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A项符合题意;
B:皇帝通过军机大臣执行权力,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皇帝与大臣共草朝政,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大臣可以制衡皇帝权力,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强化皇权的措施,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适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摘自(唐)《贞观政要》
材料二 她是唐高宗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的作用。人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105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摘编自《中国人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她”是哪一位统治者。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她在位期间的主要政绩。(3分)
(3)材料三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3分)
【答案】(1)治国理念:以人为本,任人唯才,虚怀纳谏
(2)统治者:武则天
主要政绩: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的经济发展的措施,使得唐朝经济持续发展,保持了贞观遗风,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3)趋势:不断上升的趋势
主要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人口户数增长的前提;唐太宗贞观之治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使唐朝经济持续发展,唐玄宗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女皇武则天
【解析】(1)本题考查贞观之治。根据材料一“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体现唐太宗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根据材料一“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可知,材料信息体现了唐太宗重用人才,任人唯才,虚怀纳谏的治国理念。
(2)本题考查武则天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她是唐高宗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她”指的是武则天。根据材料二“她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的作用。人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的经济发展的措施,使得唐朝经济持续发展,保持了贞观遗风,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3)本题考查唐朝人口的变法。根据材料三“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105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可知,从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到唐玄宗,唐朝的户数的数据不断增长,因而体现了唐朝户数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人口户数增长的前提;保持上升趋势主要还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等统治者励精图治,使唐朝不断发展,唐太宗贞观之治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使唐朝经济持续发展,唐玄宗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故答案为:
(1)治国理念:以人为本,任人唯才,虚怀纳谏。
(2)统治者:武则天。主要政绩: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的经济发展的措施,使得唐朝经济持续发展,保持了贞观遗风,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3)趋势:不断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人口户数增长的前提;唐太宗贞观之治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使唐朝经济持续发展,唐玄宗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武则天、唐朝的人口变化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4.“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现在正值夏收夏种时节,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三夏”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来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求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路焉。
材料二国以民为本,民以有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世祖
材料三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或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复种技术的推广,使耕地利用系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拔秧工具一秧马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四清朝前期,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随之,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 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1) 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情景?他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措施才达到材料所述的“天下大稔”?(3分)
(2) 材料二反映了元世祖对农业持怎样的态度?(3分)
(3) 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3分)
(4) 据材料四,概括高产作物的普遍种植对清朝有何影响?(3分)
(5) 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农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具备哪些因素?(3分)
【答案】(1)皇帝:唐太宗。措施:轻徭薄赋,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2)态度:重视农业发展。
(3)两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已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4)影响: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清朝人口的增长。
(5)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②国家政策的促进;③统治者的重视。
【知识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1)根据材料“(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来不过三,四钱”及所学可知,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年号;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在经济上采取了轻徭薄赋,减轻人民劳役负担的措施。
(2)根据材料“国以民为本,民以有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可得出重视农业发展。
(3)根据材料“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及所学可知,两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已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4)根据材料“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随之,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可得出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清朝人口的增长。
(5)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国家政策的促进;统治者的重视等方面说明。
故答案为:
(1)皇帝:唐太宗。措施:轻徭薄赋,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2)态度:重视农业发展。
(3)两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已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4)影响: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清朝人口的增长。
(5)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②国家政策的促进;③统治者的重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贞观之治的相关内容,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理解清朝种植高产农作物的影响,理解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 从布达拉宫的变迁看历史。
材料:巍然矗立在世界屋脊的布达拉宫是“西藏历史的博物馆”。最初的布达拉宫建筑群是一代强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后因雷击和战乱遭严重破坏。……
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发布重修布达拉宫的差役令。1652年9月,五世达赖喇嘛应清廷之邀长途跋涉晋京朝觐,受到顺治皇帝隆重欢迎。1653年五世达赖喇嘛回到拉萨时,白宫已竣工。他即移居布达拉宫,使布达拉宫成为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中心。继而再次修建布达拉宫红宫,康熙帝曾经派出很多汉族工匠协助扩建,因此很多宫殿都采用了中原传统建筑方法。红宫最大的宫殿——司西平措殿四周绘满了绚丽多彩的壁画,描绘五世达赖喇嘛这位西藏历史上卓越政治家的终生事迹,其中在北京朝觐清顺治皇帝的宏大场面被画在突出的地位……五世达赖受封的金册金印至今仍保存在布达拉宫的措钦厦里。……此后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管理,……这一切可以在有达拉宫看到令人信服的件件实物。
——摘编自郭卫平《从布达拉宫看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
(1)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几世纪?(3分)
(2) 材料中“这次极为重要的政治事件”,是什么事件?你认为把它放在壁画突出地位的用意是什么?(3分)
(3) 材料提到“此后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管理”,请你据此列举任意两项相关史实。(3分)
(4)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央政府对于西藏地区实施的一系列举措,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何重大意义?(3分)
【答案】(1)7世纪。
(2)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突出西藏与中央政权的隶属关系或者汉藏友好、和谐关系。
(3)设置驻藏大臣:设立噶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确定金瓶掣签制度。
(4)加强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有利于西藏地区的稳定:促进了西藏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往来。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1)根据材料“最初的布达拉宫建筑群是一代强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和结合所学可知,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
(2)根据材料“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发布重修布达拉宫的差役令。1652年9月,五世达赖喇嘛应清延之邀长途跋涉晋京朝觐,受到顺治皇帝隆重欢迎。”和结合所学可知,清兵入关后,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亲自入京朝贺。顺治正式赐予他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这次极为重要的政治事件”指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根据材料“描绘五世达赖喇嘛这位西藏历史上卓越政治家的终生事迹,其中在北京朝觐清顺治皇帝的宏大场面被画在突出的地位”可知,把它放在壁画突出地位是为了突出西藏与中央政权的隶属关系或者汉藏友好、和谐关系。
(3)结合所学可知,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康熙时,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章程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对外交往等事务;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清朝的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4)结合所学可知,中央政府对于西藏地区实施的一系列举措,加强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有利于西藏地区的稳定;促进了西藏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往来。
故答案为:
(1)时间:7世纪。
(2) 事件: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用意:突出西藏与中央政权的隶属关系或者汉藏友好、和谐关系。
(3) 史实:设置驻藏大臣;设立噶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确定金瓶掣签制度。(回答册封班禅也可以给分)
(4) 意义:加强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有利于西藏地区的稳定;促进了西藏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往来。
【点评】本题以一段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西藏与中原地区的交往,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5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2.杜佑《通典》记载:“至(开元)十三年封秦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此社会状况的出现得益于( )
A.隋文帝的革陈出新 B.隋炀帝的好大喜功
C.唐玄宗的励精图治 D.唐高祖初建唐政权
3.阅读下面信息,判断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他是一个描绘历史与地理的能手。” ——季羡林 “如果没有他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印度史学家阿里
A.鉴真 B.文成公主 C.玄奘 D.阎立本
4. 美国学者柯睿格1947年对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题名小录》和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进行统计,得出“半数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家庭”的结论。这一发现可以证明科举取士(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是古代选官的主要制度
C.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创作 D.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5.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B.维持了相当时期的和平
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6.如图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①②③处分别应填( )
A.南宋、北宋、元 B.元、北宋、南宋
C.唐、元、北宋 D.唐、北宋、元
7.河北省在元朝时归属以下哪一行政机构管辖( )
A.路 B.行中书省 C.府 D.中书省
8. “这部巨著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倍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加强统治。”这部巨著应该是( )
A.《资治通鉴》 B.《三国演义》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9. 北京和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材料主要描述了明朝商品经济活跃的( )
A.背景 B.表现 C.经过 D.影响
10.“赵州桥什么人儿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赵州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是河北民歌《小放牛》的歌词,它是根据当地民间传说编成的,并广泛流传到今天。其实,赵州桥并不是鲁班修建的,它的设计和主持建造者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僧一行 D.李春
11. 《台湾通史》全书共六卷,是在广泛吸收海峡两岸学者近期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闽台两岸学者通力合作而成的著作。如果想要详细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你应该选择的是( )
A.第一卷《台湾通史 上古至明代》
B.第二卷《台湾通史 明清时期》
C.第三卷《台湾通史 清代(上)》
D.第五卷《台湾通史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12. 清朝初期,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到康熙时,设立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雍正年间,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但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这一过程反映出清代(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皇帝通过军机大臣执行权力
C.皇帝与大臣共掌朝政 D.大臣可以制衡皇帝权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摘自(唐)《贞观政要》
材料二 她是唐高宗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的作用。人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105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摘编自《中国人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她”是哪一位统治者。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她在位期间的主要政绩。(3分)
(3)材料三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3分)
14.“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现在正值夏收夏种时节,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三夏”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来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求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路焉。
材料二国以民为本,民以有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世祖
材料三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或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复种技术的推广,使耕地利用系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拔秧工具一秧马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四清朝前期,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随之,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 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1) 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情景?他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措施才达到材料所述的“天下大稔”?(3分)
(2) 材料二反映了元世祖对农业持怎样的态度?(3分)
(3) 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3分)
(4) 据材料四,概括高产作物的普遍种植对清朝有何影响?(3分)
(5) 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农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具备哪些因素?(3分)
从布达拉宫的变迁看历史。
材料:巍然矗立在世界屋脊的布达拉宫是“西藏历史的博物馆”。最初的布达拉宫建筑群是一代强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后因雷击和战乱遭严重破坏。……
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发布重修布达拉宫的差役令。1652年9月,五世达赖喇嘛应清廷之邀长途跋涉晋京朝觐,受到顺治皇帝隆重欢迎。1653年五世达赖喇嘛回到拉萨时,白宫已竣工。他即移居布达拉宫,使布达拉宫成为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中心。继而再次修建布达拉宫红宫,康熙帝曾经派出很多汉族工匠协助扩建,因此很多宫殿都采用了中原传统建筑方法。红宫最大的宫殿——司西平措殿四周绘满了绚丽多彩的壁画,描绘五世达赖喇嘛这位西藏历史上卓越政治家的终生事迹,其中在北京朝觐清顺治皇帝的宏大场面被画在突出的地位……五世达赖受封的金册金印至今仍保存在布达拉宫的措钦厦里。……此后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管理,……这一切可以在有达拉宫看到令人信服的件件实物。
——摘编自郭卫平《从布达拉宫看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
(1)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几世纪?(3分)
(2) 材料中“这次极为重要的政治事件”,是什么事件?你认为把它放在壁画突出地位的用意是什么?(3分)
(3) 材料提到“此后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管理”,请你据此列举任意两项相关史实。(3分)
(4)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央政府对于西藏地区实施的一系列举措,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何重大意义?(3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北版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教师版 学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