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时强化练(答案)—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12)水陆交通的变迁
1.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有主要干线。如西向及西南方向通往矢、散;东向通往成周、桧、谭、齐;南向通往鄂、申、曾;东南向至坯、蔡、(胡);北向通往晋、邢、燕等。主要干线的设立( )
A.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B.促进了各地之间经贸往来频繁
C.有利于周王室对地方加强控制 D.进一步推动儒家文化圈的扩展
2.共和国时期,罗马已经修筑了通向南方卡普亚的阿庇安大道。帝国建立后,罗马人筑路的步伐并未停止,如德鲁苏斯战役后,克劳迪亚大道“使得阿尔卑斯山脉可以通行”;1世纪末2世纪初,罗马道路修筑至中东地区等。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对外扩张促进交通发展 B.交通进步保障边境安定
C.道路修建维持帝国繁荣 D.边疆开发加快道路建设
3.东汉训诂书《释名》将道路解释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此材料说明( )
A.道路是由人践踏而成 B.道路是铺设而成的
C.道路是自然形成的 D.道路与“蹈”“露”是互通的
4.江南运河是隋代大运河的最南一端,隋炀帝时期全部疏通,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称望县,地大人众,政繁务殷”,其出产的细如、棉布、纸张被列为唐代贡品。这表明隋唐时期( )
A.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 B.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
C.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 D.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
5.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的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被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 迦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
A.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航海的结果 B.社会制度不同造成了政策差异
C.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 D.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6.1497年,英王亨利七世颁发给威尼斯人卡伯特航海特许权,准许他将新发现的地区打造成英国的殖民地。“马修号”载着卡伯特及英、法两国的船员向西航行,发现了北美纽芬兰岛。这说明( )
A.欧美之间的新航路由此开辟 B.多种因素推动航海事业发展
C.私人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D.欧洲国家间的航海竞争激烈
7.1769年,英国的库克船队在新西兰的探索过程中,用了六个多月的时间绘制了新西兰的海岸图,并且轮廓非常精准。库克船队通过海图发现,新西兰是由两个隔绝的岛组成的,没有再多的延伸,这里并不是英国人要找寻的南方大陆。库克船队的探险活动( )
A.提高了西欧的航海技术 B.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C.促进了全球海路的联通 D.开始打破各洲的孤立状态
8.19世纪50年代,法国铁路总里程从原先的3000多千米增加到16000千米。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1852—1870年),政府把承建公司对铁路享有的专利期限延长为99年,并对40多家铁路公司进行干预融合,使其合并为6家大的铁路公司。这些措施( )
A.是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实践 B.标志着生产组织形式的根本变革
C.推动了铁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D.保证了法国主导第二次工业革命
9.20世纪,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当时上海( )
A.汽车已经走进普通百姓家庭 B.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10.民国建立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11.据《1921年浙江社会经济调查》记载,在浙江与上海的内河运输中,“小轮船除运载旅客外,还拖带货船,但运输的货物以上海过来的为多,从湖州到上海的极少,有时往往空船返航”。对该记载解读正确的是( )
A.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产繁荣 B.内河航运加强东西部的联系
C.城乡交流促进民族工业产生 D.新式交通便利工业品的销售
12.如表为1898—1937年石家庄人口的变化。这种变化可用来说明( )
人口概况 资料来源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获鹿县官署对所属境内的在城及四关、四乡五路198村的男女老幼进行了一次详细的人口调查统计。其中,石家庄村共93户,男女老幼共532人,较全县的‘村均人口数’要少138.17人” 《获鹿县志》
“1903年,京汉铁路振头(石家庄)车站建成时,只有十几名员工和路警。随着正太铁路的建成,到1907年,共有铁路员工约2500人”“到1937年事变前的调查,石家庄总人口为63156人” 《铁路与近代石家庄社会变迁》
A.石家庄发展为全国铁路交通中心 B.近代交通变革引发社会变迁
C.交通进步改变了居民的生活观念 D.中国铁路事业从石家庄起步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驿站是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方通信工具之一。这是一种以“接力”方式传递物资和信息的方法。驿站在秦汉时期趋于成熟,设置了官方交通路线——驿道,驿传为要政。到唐朝时,驿站已经广布全国各地,正如诗人岑参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到了宋代,驿站已经发展出不同的等级,最高级的驿站可以充当“迎宾馆”,招待来自四邻的国家使节。驿站的这个功能一直延续下去,除了提供设备,驿站在明朝还负责护送外国使节。然而,中国古代的驿递体系虽然发达,但不向民间开放。从功能上来看,它完全是为军事、政治和统治阶层服务,几乎不承担商业和社会功能。
——出自王笛著《碌碌有为:人、日常和文化》
材料二
民信局是专门传递民间邮件的服务组织,产生年代远远晚于驿站。民信局的出现填补了民间通信的空白。近代以后,民信局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逐渐分布于中国各境。建立了遍及全国经济发达和较为发达地区的通信网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更快发展,民信局的弊端亦逐渐显露出来。“从整个国家的观点来看,它却有一个严重的缺点,那就是它只发展了利益优厚的路线,而忽视了那些不敷开支的路线”。鸦片战争后,西方的邮递形式大规模进入中国,据1907年的统计,各口岸设立的“客邮”达76所,这些“客邮”,不但侵我主权,而且,有些外国人从事走私活动,损害中国利益。所以,到晚清时期,多种邮递方式并存,出现了“官办驿站既贪污腐败,又不传递商民邮件;民信局虽然活跃,但又各自为政,过于分散;各国在华客邮既侵犯中国主权,又任意走私”的局面。这样,在建立国家邮政的呼声中,“西方近代邮政始终作为一个成功的范本被反复引用,是中国改革传统邮政的范本”。20世纪初,随着中国近代邮政制度的确立,传统的驿站体系失去了价值遂被放弃。
——出自徐建国《赫德与近代中国邮政制度的确立和初步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驿站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邮递方式的新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统一后,隋炀帝征发民夫开凿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作用显著。此后,唐、宋、元均重视漕运,在整治河道的同时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明清时期,中央设置京畿都漕运司,以漕运使主之;地方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掌管本地漕事。淮安是大运河上重要的漕运枢纽,明清鼎盛时期与苏、扬、杭齐名,为大运河“四大名都”之一。为确保漕运畅通无阻,清朝设置漕运总督驻扎淮安城,赋予了相应的国家管理职能。大量的码头、水陆联络线建成,并逐步延伸到古城的街巷内部,形成了大量棋盘格式的街道布局。同时由于人员往来频繁,漕船到达淮安古城后,需接受漕台衙门的盘查,城内外店肆酒楼鳞次栉比,市不以夜息。淮安逐步融合衍生出的宗教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淮扬菜为核心的饮食文化、以淮剧、淮海戏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传承至今。
——摘编自章耀《京杭运河对淮安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
材料二 据统计,自1895年至1913年,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业企业就达157家;民族资本在1895年至1927年间则设立2517家,资本达58923万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口大幅度增加,到抗战前夕已达330万人;天津人口从1895年50多万人,到1925年即增加到100万人以上;汉口1888年城市人口约为18万人,到20世纪30年代也上升到百万人口的规模。沿江的重要开埠口岸城市汉口到20世纪初也开始规划、实施马路工程,市内规划的几条重要马路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1906年初,天津首先开通电车,两年后,上海有轨电车也正式运营。此后,机械化的公共交通开始逐渐向其他城市传播,近代中国进而向电车、公共汽车发展为特征的新式公共交通时代。
——摘编自鲍成志《试论新式公共交通兴起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京杭大运河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对淮安城市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与交通关系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有主要干线”强调的是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C选项符合题意。清朝奠定了今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的版图,A选项排除。促进了各地之间经贸往来频繁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B选项排除。儒家文化的出现是在春秋时期,D选项排除。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马人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为加强对各地的管理,修建了通往各地的公路,A项正确;B项错在“保障”,交通进步有利于古代罗马加强对各地的管理,不能说是保障边境安定,排除:帝国强大和繁荣推动了道路的修建,排除C项;道路建设加快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蹈”为践蹈,“露”为显露,根据材料“人所践蹈而露见也”可知,道路是因人的践踏而形成的,A项正确,C项排除;B项“铺设”在材料中无从体现,题干解释的是原始道路的形成,排除;D项未能正确理解题干,题干解释的是原始道路的形成,并非强调道路与“蹈”“露”之间的关系,排除。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大运河的影响。选择D: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隋代疏通大运河后,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代“地大人众,政繁务殷”,细纻、棉布、纸张被列为唐代贡品,表明隋唐时期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排除A: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还未完成。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大运河等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排除C: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的说法绝对。
5.答案:D
解析:本题对比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由材料可知,郑和带回的珍宝与西方航海家带回的珍宝有不同的归宿,原因是两国社会环境不同,经济基础也不同。中国重农抑商,而西方商品经济发达,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所以珍宝进入市场,故D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政策差异”,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C项排除。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王亨利七世鼓励卡伯特航海开辟新殖民地,最终发现北美纽芬兰岛,这说明在英王的支持下,英国的航海事业获得发展;再结合“商人”“殖民地”等可知,王权强大和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推动欧洲航海事业发展,B项正确;1492年,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开辟了欧美之间的新航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私人商业活动,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英国的航海事业,体现不出欧洲国家间的航海竞争激烈,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库克船队对新西兰等地的探险开辟了众多新航线,促进了全球海路的联通,故选C项;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故排除B项;航海技术的提高材料无从体现,故排除A项;15世纪各大洲的孤立状态已经被打破,不是此时“开始”的,故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9世纪法国政府通过延长承建公司对铁路享有专利期限及行政干预整合铁路企业等方式保障国内铁路建设的正常有序进行,这有利于推动铁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故C项正确;凯恩斯主义理论盛行于20世纪,排除A项;题干不能体现生产组织形式的根本变革,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进行,并非由法国主导,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出,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出现给当时社会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带来变化,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当时上海的汽车走进普通家庭,排除A项。单从汽车一种交通工具不能体现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奢侈风气盛行,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材料“‘婚礼铁路’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等信息反映了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婚礼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主共和观念,B项排除;材料现象并不是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肯定和效仿,C项排除;由材料得不出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D项排除。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中国上海的工业相对发达,所以在浙江与上海的内河运输中,从上海运输到湖州的货物应该以工业品居多,而湖州的货物很少运输到上海,由此说明小轮船这种新式交通便利了工业品销售,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物的流通,并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的繁荣,排除A项;浙江与上海都属于东部地区,所以不能体现加强东西部的联系,排除B项;民族工业的产生是在19世纪中后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铁路开通之前,石家庄仅是北方一个普通的乡村村落,伴随着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的建成,石家庄人口急剧增多,近代产业出现并快速发展壮大,B项正确;石家庄仅是我国北方一个铁路交通枢纽,称不上“全国铁路交通中心”,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石家庄地区人们的观念因为铁路的建成而有相关改变的信息,排除C项;早在1881年,我国就建成了唐胥铁路,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1)历史悠久,成熟较早;范围广,形成全国体系;不断发展,形成不同的级别;政府主导,维护统治;主要为政治和军事服务,不面向社会和民间;(答出3点即可)
(2)新特征:面向民间的邮递服务组织兴起和发展;邮递形式多样化;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建立了近代化的邮政制度;(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
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工业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在欧美工业文明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末“新政”的推动;(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驿站在秦汉时期趋于成熟”可得出历史悠久,成熟较早;根据材料一“到唐朝时,驿站已经广布全国各地”可得出范围广,形成全国体系;根据材料一“到了宋代,驿站已经发展出不同的等级,最高级的驿站可以充当‘迎宾馆’,招待来自四邻的国家使节”可得出不断发展,形成不同的级别;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驿递体系虽然发达,但不向民间开放”“从功能上来看,它完全是为军事、政治和统治阶层服务,几乎不承担商业和社会功能”可得出政府主导,维护统治;主要为政治和军事服务,不面向社会和民间。
(2)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二“民信局是专门传递民间邮件的服务组织,产生年代远远晚于驿站。民信局的出现填补了民间通信的空白”可得出面向民间的邮递服务组织兴起和发展;根据材料二“到晚清时期,多种邮递方式并存”可得出邮递形式多样化;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的邮递形式大规模进入中国,……这些‘客邮’,不但侵我主权,而且,有些外国人从事走私活动,损害中国利益”可得出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根据材料二“20世纪初,随着中国近代邮政制度的确立,传统的驿站体系失去了价值遂被放弃”可得出建立了近代化的邮政制度。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文明的传入、城市化的发展及政府的改革等方面分析。如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工业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在欧美工业文明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末“新政”的推动。
14.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历史悠久;功能多样;规模大,涉及区域多;具有时代性。(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提高了淮安城市的区域地位;促进了淮安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淮安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性;推动了淮安城市商业的发展;提升了淮安城市的品质和文化气质。(任答三点即可)
(2)主要原因:城市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政府政策的推动;西方列强的侵略及其工业文明的传入。(任答三点即可)认识:交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交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交通的发展);交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隋统一后,隋炀帝征发民夫开凿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的大运河”“唐、宋、元均重视漕运,在整治河道的同时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可得出政府重视;历史悠久;由材料“”可得出;由材料“大量的码头、水陆联络线建成,并逐步延伸到古城的街巷内部,形成了大量棋盘格式的街道布局。”可得出功能多样;由材料“全长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可得出规模大,涉及区域多;由材料“唐、宋、元均重视漕运,在整治河道的同时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明清时期,中央设置京畿都漕运司,以漕运使主之;地方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掌管本地漕事。”可得出具有时代性。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淮安是大运河上重要的漕运枢纽,明清鼎盛时期与苏、扬、杭齐名,为大运河‘四大名都’之一。”可得出提高了淮安城市的区域地位;由材料“大量的码头、水陆联络线建成,并逐步延伸到古城的街巷内部,形成了大量棋盘格式的街道布局。”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淮安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淮安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性;由材料“同时由于人员往来频繁,漕船到达淮安古城后,需接受漕台衙门的盘查,城内外店肆酒楼鳞次栉比,市不以夜息。”可得出推动了淮安城市商业的发展;由材料“淮安逐步融合衍生出的宗教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淮扬菜为核心的饮食文化、以淮剧、淮海戏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传承至今。”可得出提升了淮安城市的品质和文化气质。
(2)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自1895年至1913年,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业企业就达157家;民族资本在1895年至1927年间则设立2517家,资本达58923万元。”及所学可得出城市工商业的快速发展;西方列强的侵略及其工业文明的传入;由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口大幅度增加,到抗战前夕已达330万人;天津人口从1895年50多万人,到1925年即增加到100万人以上;汉口1888年城市人口约为18万人,到20世纪30年代也上升到百万人口的规模。”可得出城市化速度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政府政策的推动。第二小问认识:由材料“同时由于人员往来频繁,漕船到达淮安古城后,需接受漕台衙门的盘查,城内外店肆酒楼鳞次栉比,市不以夜息。”“1906年初,天津首先开通电车,两年后,上海有轨电车也正式运营。此后,机械化的公共交通开始逐渐向其他城市传播,近代中国进而向电车、公共汽车发展为特征的新式公共交通时代。”可得出交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交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交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得出交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时强化练(答案)—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