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1.德国著名卫生学家弗兰克(1745—1821)就提出政府在保护和增进公民健康的问题上有道德责任。19世纪,公共卫生问题在西欧颇受关注,医学界一些学者从理学习区论上阐述公民健康与国家富强的关系。主要原因是( )
A.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近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 D.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
2.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进程( )
A.降低了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B.长期缺失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
C.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 D.推动了公共卫生的建设
3.《药品管理法》是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法律依据,要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由此可知( )
A.药品供应问题严重 B.国家医疗立法完善
C.国家重视民生医疗 D.卫生事业进入新时期
4.1958年7月,江西省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功,毛泽东兴奋得夜不能寐,“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创作了《七律二首·送瘟神》。这反映了当时的医疗卫生体系( )
A.适应了过渡时期的需要 B.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C.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广 D.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
5.《药品管理法》是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法律依据,要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由此可知( )
A.药品供应问题严重 B.国家医疗立法完善
C.国家重视民生医疗 D.卫生事业进入新时期
6.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以城镇公费、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医疗保障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基本医保制度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了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我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 )
A.满足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B.与世界各国医保体系接轨
C.让人民的生活幸福美满 D.提高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
7.据国家医保局发布数据,我国医疗救助总人次从2005年的969万人次,增长至2023年的2.5亿人次,增长约25倍。特别是2018年以来,医疗救助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防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保障范围,救助人次从2017年的9100万人次增长到2.5亿人次,6年增长近2倍。这表明我国( )
A.医疗资源分配较合理 B.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C.解决了农村医疗难题 D.医疗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8.美国使用MRI(核磁共振)、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检查的次数为主要发达国家的1.9-2.1倍,同时这些检查和手术治疗的费用要比其他国家高50%-200%。美国很多专科医学服务以仪器检查和手术为主,而检查和手术本身是否真正让病人受益并不是唯一的考虑重点。这表明美国( )
A.医疗服务滥用严重 B.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狭窄
C.福利保障的水平高 D.医疗保障的不均衡性突出
9.新加坡医疗保健机构大多设有完善的国际病人联系服务部,满足病人从最初的询问、机场接机,到完成治疗回国之后的复诊。其中大部分医疗机构还为国际病人提供购物指导、退税等额外服务。这表明新加坡( )
A.联合各国政府发展卫生事业 B.全球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得到强化
C.与多数国家开展国际医疗合作 D.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
10.2018年,世界权威医学期刊《刺针》在《全球疾病、伤害和风险因素负担研究报告》中对世界上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服务情况和质量进行排名,其中西欧、北美、大洋洲等地区医疗能力最强;其次是阿拉伯地区、东亚、东欧以及拉美;非洲、东南亚、南亚则是低层次医疗质量聚集区。这一现象( )
A.源于国际医疗卫生互动机制不健全 B.折射出国际医疗失衡状况的日益加剧
C.深受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影响 D.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医疗服务质量
11.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62.8岁增长到2019年的72.6岁,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也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9年的77.3岁。其原因是( )
A.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B.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
C.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D.中国医学水平领先世界
12.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8年发布的“全球医疗水平分布情况”显示,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其次则是拉美、东欧、阿拉伯地区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这体现出( )
A.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医疗质量程度 B.医疗能力越强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
C.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D.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传教士、留学生及思想比较开明的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这些媒介进行的。基督教传教士在传播西医过程中是前驱,担当了先锋角色。传教士的到来促进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带到了古老的中国,创办了中国首批西医院和西医学校,翻译了大量医学书籍报刊,培养了大批西医人才,造福了近代中国社会。
——摘自秦永杰、王云贵《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医学的贡献》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设施匮乏,传染疫病流行,民众健康水平较低,改变落后的卫生状况,保护更新劳动力,为经济建设做准备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国际国内环境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卫生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部分也被上升到保家卫国的政治高度。1952年12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主管机构设置上予以配合。在较低水平的城乡卫生环境条件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能够移风易俗,宣传全新的卫生观念,振奋国民精神,对提升国民体质和实现国家改造具有强大的动员作用。
——摘编自李洁《新时代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与促进全民健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医学在中国传播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产生的重要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以前,英国乡村地区一直没有专业的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民众的医疗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19世纪60年代,英国乡村医院兴起。乡村医院一般位于某个小镇或大村庄中,处于附近几个村舍的中心地带,以扩大辐射面积、方便周围民众就诊。从人员配备来看,乡村医院除主治医生外,通常配有1名护士,若干名女佣,她们通常来自周边农村,经培训上岗,工资较为低廉。乡村医院配有专门组织机构对财务收支、日常事务、病人准入进行管理和监督。在这些乡村医院中,有的向受感染劳工打开了大门,有的为因生产事故受伤的工人提供紧急医疗救助,还有的则是为了应付火车开通后频发的交通事故。随着20世纪中期国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英国乡村医院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傅益东《论19世纪英国乡村医院的兴起》
材料二 1952年,卫生部规定自然村设卫生室,配有不脱离生产的卫生员,这实际上是乡村医生的雏形。1968年,《文汇报》首次提到“不拿工资”“亦工亦农”的“赤脚医生”这一名词。1981年,国务院规定,“凡经考核合格,相当于中专水平的赤脚医生,发给乡村医生证书”。1985年,国家决定将“赤脚医生”改为“乡村医生”。1998年,我国通过了《执业医师法》,其中明确了乡村医生的性质和职责,并规定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要按照执业医师法进行管理。从1980—2007年,我国乡村医生年平均增长1.39%。据统计,我国农村53.5%的患者在村级卫生机构就医看病。乡村医生运用中草药以及针灸等手段治疗疾病,深受农民欢迎。同时,许多国家也将中国乡村医生模式作为发展本国卫生体系的样板。
——摘编自荏苒《中国乡村医生的发展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英国乡村医院兴起的原因,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乡村医生发展的特点及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故对于工人的健康状况逐渐重视,从而促使公共卫生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以及促使政府重视包括工人在内的公民的健康问题,B项正确;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是启蒙思想,强调理性主义,排除A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客观因素,不是主要原因,C项排除;当时资产阶级代议制并没有普遍建立,D项排除。
2.答案:D
解析:A.材料只是反映了英国大城市,死亡率超出了出生率,并没有涉及人口的平均寿命。B.从材料中的及供水系统的改进说明以前有供水系统。C.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城市化进程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而不是破坏的结果。D.从材料可以看出,因为工业革命是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较快,公共卫生建设没有跟上,所以迫使政府采取措施推进城市公共卫生建设,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四个最严”的要求可知,国家重视医疗卫生问题,C项正确;仅根据材料内容不能得出当前药品供应问题严重的结论,加强医疗立法只是为了进一步规范相关法律,排除A项;B项中“完善”的说法不准确,排除;材料只是强调我国加强医疗立法并提出相关要求,无法说明“卫生事业进入新时期”,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得出主要结论:1958年新中国取得了防治血吸虫病的巨大成功,毛泽东对此非常兴奋而创作了诗歌来纪念。由此反映了党和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D项正确;“过渡时期”是1953—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医疗保险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四个最严”的要求可知,国家重视医疗卫生问题,C项正确;仅根据材料内容不能得出当前药品供应问题严重的结论,加强医疗立法只是为了进一步规范相关法律,排除A项;B项中“完善”的说法不准确,排除;材料只是强调我国加强医疗立法并提出相关要求,无法说明“卫生事业进入新时期”,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以来,我国努力实现医疗保障全民覆盖,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让人民的生活幸福美满,C项正确。满足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建立了医疗保障制度等不符,排除A项;与世界各国医保体系接轨是具体目标,并非我国进行医疗保障体系的根本出发点,排除B项;提高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是具体做法,并非根本出发点,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我国医疗救助人次不断增长。特别是2018年以来,医疗救助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防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保障范围救助人次从2017年的9100万人次增长到2.5亿人次,可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医疗资源分配的情况,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医疗水平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材料说的是美国检查和手术次数多,频率高,检查费用高,体现出医疗服务滥用严重,选A项。材料不涉及覆盖面和均衡性,排除B和D项。 这不是福利保障,有可能是私人开支的,排除C项。
9.答案:D
解析:新加坡医疗保健机构大多设有完善的国际病人联系服务部,满足病人从最初的询问、机场接机,到完成治疗回国之后的复诊。其中大部分医疗机构还为国际病人提供购物指导、退税等额外服务。这表明新加坡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各国政府发展卫生事业,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全球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得到强化,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与多数国家开展国际医疗合作,故C错误。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全球疾病、伤害和风险因素负担研究报告》表明国际医疗服务情况和质量存在严重的洲际差距,经济落后的地区医疗服务状况差,经济发达的地区医疗服务状况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阻碍了其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2018年及其以前世界各洲的医疗服务状况对比,无法得出“日益加剧”的结论,排除B项;“决定”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也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9年的77.3岁”,可以看出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逐渐地提高,得益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A项正确;“世界各国”表述绝对,排除B项;福利国家制度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排除C项;“领先世界”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可知,医疗水平的高低跟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A项正确;医疗水平的高低不能代表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状况,排除C项;“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答案:(1)背景:西学东渐和传教士的推动;中国近代西医医院和西医学校的建立;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开明人士对西医的大力提倡;西医在治疗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2)影响: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推动了科学的卫生观念的传播,部分实现了“移风易俗”;振奋了国民精神,增强了国民体质,有利于经济建设的进行。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传教士、留学生及思想比较开明的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这些媒介进行的”可知,西学东渐和传教士的推动;根据材料“创办了中国首批西医院和西医学校,翻译了大量医学书籍报刊,培养了大批西医人才,造福了近代中国社会”可知,中国近代西医医院和西医学校的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开明人士对西医的大力提倡及西医在治疗技术等方面的发展等角度进行补充。
(2)影响:根据材料“在较低水平的城乡卫生环境条件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能够移风易俗,宣传全新的卫生观念,振奋国民精神,对提升国民体质和实现国家改造具有强大的动员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可从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推动科学的卫生观念的传播、部分实现“移风易俗”、振奋了国民精神、增强了国民体质及利于经济建设的进行等角度进行分析。
14.答案:(1)原因:英国乡村地区医疗资源的匮乏;工业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医疗科学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推动;医生群体深入乡村等。
特点:选址合理;规模较小;管理严格;功能不一。
(2)特点:呈现阶段性特征;管理日益规范;规模不断扩大;适应国情。
作用:在农村防病治病、保护农民健康和农村生产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建设提供了借鉴。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英国乡村地区一直没有专业的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可知英国乡村地区医疗资源的匮乏;据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并结合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工业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与医疗科学的发展;据材料一“乡村医院配有专门组织机构对财务收支、日常事务、病人准入进行管理和监督”并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史实可知政府的政策推动;根据材料一“乡村医院除主治医生外,通常配有1名护士,若干名女佣”可知医生群体深入乡村等。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处于附近几个村舍的中心地带”可知选址合理;据材料一“通常配有1名护士,若干名女佣”可知规模较小;据材料一“乡村医院配有专门组织机构对财务收支、日常事务、病人准入进行管理和监督”可知管理严格;据材料一“感染劳工”“生产事故受伤”“交通事故”可知功能不一。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1952年”“1968年”“1981年”“1985年”可知呈现阶段性特征;据材料二“发给乡村医生证书”“并规定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要按照执业医师法进行管理”可知管理日益规范;据材料二“我国乡村医生年平均增长1.39%”可知规模不断扩大;结合所学中国医疗的史实可知适应国情。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二“我国农村53.5%的患者在村级卫生机构就医看病”可知在农村防病治病、保护农民健康和农村生产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材料二“乡村医生运用中草药以及针灸等手段治疗疾病”可知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据材料二“许多国家也将中国乡村医生模式作为发展本国卫生体系的样板”可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建设提供了借鉴。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时强化练(答案)—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