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能对省制及中央与各省权限予以规定。1923年,孙中山认为,“临时约法既知规定人民权利义务,而于地方制度付之阙如,徒沾沾于国家机关,铸成大错者也”。孙中山的这一反思( )
A.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意在强调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分析了军阀割据出现的根源 D.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虽然在各部总长中同盟会会员仅居陆军、外交、教育3部,其余6部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但据上述黄兴所谓“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原则,各部次长除汤芗铭外,则都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人物。在各部之外,又设立以宋教仁为局长的法制局和以胡汉民为秘书长的秘书处等机构。可见,南京临时政府( )
A.符合人民主权原则 B.革命派居主导地位
C.彰显分权制衡思想 D.内阁对参议院负责
3.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后痛感国民“自由”太多、“人心涣散”,在成立中华革命党时要求党员宣誓无条件效忠党的领袖,即孙本人,并加盖指模。这说明孙中山( )
A.认为救亡比启蒙更重要 B.仿效苏俄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C.仍未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D.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总结反思
4.据统计,1912-1928年,全国有1300多个大小军阀,一共发动了140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总统、执政、大元帅多次更换,内阁总理的更换频繁。这反映了北洋时期( )
A.思想解放文明开化 B.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军阀割据政治动荡
5.1928年,国民党公布的《训政纲领》规定,“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它反映出国民党( )
A.强化了对国家行政权力的控制 B.加强了对政党权力的约束
C.力图实现政党权力的相互制约 D.效法欧美实行民主政治
6.如表所示为1913年4—12月北京政府众议院议员集体署名正式质问的提案(部分)。这从实质上反映了( )
提案人 提案内容
蒋凤梧等 针对《中国政府善后借款合同》提出疑问:大借款的用途及财政善后计划书
罗永诏等 针对“尊崇孔圣”和“举行祭孔典礼”的通令提出疑问:祭孔典礼之命令违背信教自由之保证书
A.改良与革命的两种方式 B.司法与立法的权力之争
C.宪政与专制的矛盾冲突 D.愚昧与科学的思想较量
7.下面为1930年左右,在江西地区广泛传播的一首民间歌谣。该类歌谣的流传( )
同志哥,扁担闪闪亮,朱团长带头挑粮上井冈,井冈兵强马又壮,粮食见足装满仓,消灭白狗子,分田又分粮;保卫根据地,人民得安康
A.丰富了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 B.利于激发根据地民众的革命热情
C.展现了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 D.巩固了当时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8.中央苏区时期,党和政府通过演讲、贴标语、发传单、演戏等方式宣传动员选举运动,在第三次选举中,选民除去病的、放哨的、坐月子的、外出办货的外,基本都参加了选举,选举参与程度超过80%。据此可知( )
A.民主选举运动保障了工农的权益 B.宣传动员关系选举运动的成败
C.中央苏区民众选出了自己的政府 D.中央苏区的民主建设有所发展
9.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人员。”这一文件的颜布( )
A.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民主政治的尝试
D.适应了土地革命运动形势的需要
10.1953~1954年,中国许多厂矿企业的工人为了迎接选举,掀起了生产竞赛,提前完成了生产计划。在农村,“搞好生产,迎接普选"成为广大农民的行动口号。这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走向法治化 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建立 D.民主选举激发民众的积极性
11.有人指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这肯定了中国的( )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分权制衡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正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 )
A.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B.和谐了民族关系
C.促进了法制化建设 D.发展了民族经济
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机关参议院代表的广泛程度颇为不同:参议员人数为49人,其中同盟会成员占38人,占比为77.55%;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为40人,占比为81.67%:42名已知出生年份的议员中,40岁以下的议员有37人,占比为88.10%;35岁以下的有30人,占比为71.43%。这些人有革命的热情,有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在制定约法时,意见往往“高度一致”。
——摘编自陈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美国1787年宪法更为进步吗》
材料二: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临时约法》规范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者的构成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国家进行政治制度顶层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党人满心以为只要实行了西方民主议会政治、政党内阁的政治制度,中国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可是,那些说起来很动听的东西,在西方国家也许取得过一些成效,但如果不顾中国国情,硬搬到中国社会中来,就会全然变样。一开始,普选徒具形式,而且弊端丛生;多党制成了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工具。等到袁世凯代表的旧势力作好了准备,猛扑过来,就连那点形式上的东西也被毫不费力地抛到九霄云外了。种瓜得豆,这是创业者始料所不及的。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从1931年11月到1934年1月,中央根据地进行了三次民主选举,并颁布了选举法细则。在选举中,许多地方参加选举的人数占选民总人数的80%以上,一些地方达到了90%以上。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在代表中一般占20%以上。在陕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经历了由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再由工农苏维埃变为抗日民主政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1936年1月15日,西北办事处颁布了《西北苏维埃选举法》,规定:一切精神劳动者(如医生、著作家、教员)都有选举权;雇佣劳动在10人以下、资本在5000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工作积极努力的,无论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
——摘编自贺永泰《承前启后的转变与过渡——中华苏维埃政权在陕北(1935年—1937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建政权的特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未能对省制及中央与各省权限予以规定”“地方制度付之阙如”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局限性,并为后来的军阀割据混战埋下隐患。孙中山在1923年进行这一反思,将革命的斗争目标指向军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故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在1924年建立,B项时间错误,排除;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结论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各部总长中同盟会会员占比较小,部长治权为虚,次长具有实权,而各部次长中,同盟会会员占绝对多数,可见南京临时政府革命派居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民主权原则,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革命派居主导地位,未体现分权制衡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内阁对参议院负责,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材料“在成立中华革命党时要求党员宣誓无条件效忠党的领袖,即孙本人,并加盖指模”体现的是孙中山主张通过树立个人权威来加强党内的团结,防止“人心涣散”,这说明孙中山认为救亡比启蒙更重要,A正确;B是在20世纪20年代发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家,排除;材料与新文化运动无关,D排除。
4.答案:D
解析:材料“1912—1928年,全国有1300多个大小军阀,一共发动了140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内阁总理的更换频繁”体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战,政治动荡,D项正确。材料与思想解放、共和制度名存实亡及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的说法无关,排除A、B、C项。
5.答案:A
解析: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国民党强化了对国家行政权力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政党权力的约束,也没有体现出对政党权力的相互制约,主要体现的是国民党对行政权力的控制,排除B、C两项;材料体现不出效法欧美的民主政治,在欧美民主政治之下政党不能代替政府行政,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材料中蒋凤梧、罗永诏等众议院议员对北洋政府的借款用途、祭孔典礼进行质疑,这是一种民主宪政的理念,而当时的北洋政府实行专制,因此,这是宪政与专制的矛盾冲突,故选C项;材料中的质疑不是讨论改良和革命的方式问题,故排除A项;材料所述不是从法律的角度,故排除B项;对祭孔典礼的质疑体现不出科学思想,故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歌谣中“朱军长带头挑粮上井冈”“消灭白狗子,分田又分粮;保卫根据地,人民得安康”可知,这些歌谣生动反映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情况,有利于激发民众革命的热情,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歌谣内容,不是歌谣形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域的特色,排除C项;此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通过各种方式动员民众积极参与选举,大大地提高了民众的选举参与程度,体现了中央苏区民主建设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保障工农权益的信息,排除A项;宣传动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选举运动的开展,并不是选举运动成败的关键,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央苏区民众选举政府的信息,排除C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文件内容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实行民主选举代表的方式产生政府人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民主政治的有益尝试,C项正确。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为了迎接选举,掀起了生产竞赛,提前完成了生产计划”“搞好生产,迎接普选”可以看出建国初的民主选举激发了工人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D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C项是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后,均不符合。故选:D。
11.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我国的政治制度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D。
12.答案:A
解析: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先后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历次宪法修正时的明确和坚持,直至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些信息说明了民族区域自治有充分的法律保障,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保障,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的作用和对法制化建设的作用,B、C、D三项错误。
13.答案:(1)特点:同盟会成员占多数;学习西方民主制度;以中青年为主;参与人数少;缺乏广泛性。
(2)特征:实行责任内阁制,二元化政体格局。影响:该政治体制是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但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职权不明,造成政争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3)基本原则:坚持民主、法治至上、适合国情。
解析:
14.答案:(1)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西方式政党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政党政治素养不足;旧势力过于强大。(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保障人民民主;根据革命任务进行调整;法律保障;阶级基础不断扩大。(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原因:结合所学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可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据材料“可是,那些说起来很动听的东西,在西方国家也许取得过一些成效,但如果不顾中国国情,硬搬到中国社会中来,就会全然变样。”可得出西方式政党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据材料一开始,普选徒具形式,而且弊端丛生;多党制成了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工具。”可得出政党政治素养不足;据材料“等到袁世凯代表的旧势力作好了准备,猛扑过来,就连那点形式上的东西也被毫不费力地抛到九霄云外了。”可得出旧势力过于强大。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5-1937 年(中国)。特点:据材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可得出保障人民民主;据材料“在陕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经历了由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再由工农苏维埃变为抗日民主政权的过程。”结合革命阶段可得出根据革命任务进行调整;法律保障;据材料“一切精神劳动者(如医生、著作家、教员)都有选举权;雇佣劳动在10人以下、资本在5000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 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工作积极努力的,无论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可得出阶级基础不断扩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