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统一检测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隋炀帝多次巡游,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百姓服兵役、当民夫,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这表明当时( )
A.统治残暴 B.国家分裂 C.土地兼并严重 D.天灾频发
2.“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本镇守太原的他趁机起兵反隋,并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该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杨坚 B.杨广 C.李渊 D.李世民
3.汉朝时,朝廷设置管理机构管辖今新疆一带。唐朝时,政府在西域设置的类似管理机构( )
A.渤海郡王 B.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C.怀仁可汗 D.西域都护
4.如图为唐朝时期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唐朝时期( )
A.小农经济发达 B.中外交往频繁 C.民族关系和睦 D.中央集权强化
5.“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黄巢起义后,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
A.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B.黄巢起义推翻唐朝的统治
C.唐朝灭亡后形成藩镇割据 D.唐末五代社会危机的根源
6.宋朝时期,朝廷多次发布求书诏令,采取各种奖励措施鼓励民间献书,并对献书者进行降诏奖谕、发放实物、迁秩升官等各类精神和物质奖励。此举体现了宋朝( )
A.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B.强化理学统治地位
C.全面强化君主权力 D.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7.元昊建立西夏政权以后,多次进攻北宋,耗损很大,北宋也无力进击,最后西夏与北宋的结果是( )
A.西夏联合辽攻打宋 B.双方订立宋夏和约
C.西夏主动割地求和 D.双方订立澶渊之盟
8.孙中山曾这样评价岳飞:“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这种精神指的是( )
A.以民为本 B.开放包容 C.精忠报国 D.励精图治
9.观察“春秋战国至清朝时期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推断,南方人才比重超过北方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边疆得到开发 C.南北完成统一 D.北民大量南迁
10.公元1276年,文天祥在被押送北上之时,于镇江乘隙逃脱,辗转到达南通,后他再度乘船南下经长江口写诗《扬子江》以述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所进行的是( )
A.抗辽斗争 B.抗金斗争 C.抗元斗争 D.抗倭斗争
11.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青、甘一带吐蕃部落。其在中央设置的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
A.枢密院 B.御史台 C.中书省 D.宣政院
12.元朝时,船工和水手将海洋气象、潮汐规律编成口诀进行预报,对海域水文地理进行勘察记录,确立导航制。这表明当时( )
A.准确预报天气 B.元朝疆域扩展
C.总结航海经验 D.指南针已应用
13.“从放牛娃到行脚僧,从义军马夫到万军将领,从乞丐布衣到(1368年)开国皇帝,他有着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该材料中的“他”是( )
A.李自成 B.朱元璋 C.努尔哈赤 D.忽必烈
14.在剿倭战争中,他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机动、灵活、严密的作战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该材料叙述的人物是( )
A.吴三桂 B.郑成功 C.郑和 D.戚继光
15.《黄帝内经》是我国较早的医学文献,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张仲景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药物学成就,丰富了医学宝库,这表明( )
A.祖国药学在经验传承中不断发展
B.《本草纲目》具有最高的临床价值
C.古代医家重视从古籍中寻找灵感
D.古代医学家只注重医学理论的总结
16.明代中叶以后,商人形象以新的面目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折射出当时商贾文化的时代特征。这种现象源于当时( )
A.阶级自由流动 B.儒学地位衰落 C.市井文学兴起 D.商品经济发展
17.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加重,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1644年,明朝末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朝就此灭亡。明朝灭亡留给后世的历史教训是统治者要( )
A.清除政治腐败,注意整顿吏治 B.加强思想控制,积极整顿财政
C.积极练兵屯粮,加强控制边疆 D.坚持闭关锁国,拒绝对外开放
18.17世纪末,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于内蒙古地区发动大规模的武装叛乱。三次率军亲征,多次打败噶尔丹的清朝皇帝是( )
A.乾隆 B.雍正 C.康熙 D.嘉庆
19.清政府不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当时府学、县学都有明伦堂,明伦堂里都置有一块“卧碑”,碑上镌有几条禁令: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与“禁令”精神一致的是清朝( )
A.设置锦衣卫 B.大兴文字狱 C.废除科举制 D.设置军机处
20.中国国粹,是指完全发源于中国,中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独特内涵而深受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以下形成于清朝的是( )
A.京剧 B.中医 C.书法 D.武术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将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当时的士子朱庆馀便写过《近试上张籍水部》一诗,以试探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
材料二: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宋代考官的亲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将姓名封住糊起来,称为“糊名法”。
材料三: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对于考试文体也有诸多限制。
(1)材料一中的进士科最早创立于哪个朝代?武则天时期为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哪一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科举制与唐代相比有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文体被称为什么?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时期,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取得主港地位,并与阿拉伯世界建立起密切的商贸关系;越南新品种农作物的传入,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土地的利用格局。
——司徒尚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很发达;青花瓷器畅销国内。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材料三: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下令禁教,驱逐在华传教士,对中外交往和接触实行严格限制的强硬政策。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清政府制定《管理澳夷章程》,防范来华的外国人。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政府命令只许在广东贸易。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政府批准《防范外夷规条》,标志着以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最终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材料一中的“新品种农作物”指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期,全国的制瓷中心是哪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
(3)材料三中“一口通商”中的“一口”是指哪个城市?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制定了什么对外政策?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期,少数民族势力大小不一、民族影响各不相同,少数民族分布于中央政府的四面八方,民族情况也大相径庭。鉴于民族问题的多样性表现,唐朝在当时的民族关系管理上表现出灵活管理的思想理念,唐朝政府对于少数民族的具体政策主要是羁縻制度、和亲制度和茶马互市等,同时也形成了民族管理的各种措施。
——《唐朝民族管理的思想理念透视》
材料二:下表示意清朝时期对新疆、西藏地区的治理措施。
新疆地区 西藏地区
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①____(官职)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设置驻藏大臣进行管理;颁布《②____》规范管理西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被各少数民族奉为“天可汗”的皇帝是谁?
(2)材料二表格中①、②两处应该填的内容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朝统治者治理边疆的方式。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和清朝治理边疆措施的共同影响。
三、论述题
24.为维护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历朝历代都作出了不懈努力。请你结合下图,以“统一”为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至少用到图中两个史实,且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2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隋炀帝多次巡游,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百姓服兵役、当民夫,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可见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说明隋炀帝统治残暴,A项正确;隋炀帝时期隋朝是一个统一的王朝,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隋炀帝暴政,没有体现土地兼并严重,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隋炀帝暴政,没有体现天灾频发,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本镇守太原的他趁机起兵反隋,并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C项正确;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排除A项;杨广是隋朝第二任皇帝,排除B项;李世民是唐太宗,李渊的儿子,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高宗时,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B项正确;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靺鞨族,于7世纪末建立政权,后来,唐玄宗在那里设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排除A项;怀仁可汗是回纥族的首领,排除C项;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中提供的信息“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都是当时来自国外的人或物,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的史实,由于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昌盛,吸引了世界的商人、使者来中国经商、学习,故这些出土文物主要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频繁,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唐朝中外交往频繁没有涉及小农经济发达,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外交往不是民族关系,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外交往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黄巢起义给唐朝造成重大伤亡,唐末各地藩镇自立,逐渐形成五代,意在阐述五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根源,D项正确;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不是题干重点,排除A项;唐末的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黄巢起义动摇唐朝的统治并非推翻了,排除B项;唐朝灭亡后形成藩镇割据是对题干后半部分的概括,题意侧重于唐末五代社会危机的根源,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采取各种奖励措施鼓励民间献书,并对献书者进行降诏奖谕、发放实物、迁秩升官等各类精神和物质奖励”可知,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图书的征集与收藏,多次降求书之诏,在全国范围内求购(献)书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教事业是指文化和教育领域的事业,由此可知,题干举措体现了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D项正确;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的求书涉及文化领域,与理学无关,排除B项;求书仅是文教方面的措施,无法体现“全面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由题干“元昊建立西夏政权以后,多次进攻北宋,耗损很大,北宋也无力进击,最后西夏与北宋的结果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B项正确;西夏与北宋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而不是西夏联合辽攻打宋,排除A项;西夏主动割地求和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澶渊之盟发生在宋辽之间,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岳飞抗金精忠报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之一,C项正确;岳飞是著名的抗金将领,他身上体现的精神是精忠报国,以民为本、开放包容、励精图治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春秋到清朝,北方人才多于南方变为北方人才少于南方,结合所学可知,南北人才比重的变化是由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引起的,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成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中心,大量人才向南方集中,南方人才数量逐渐超过北方,A项正确;边疆有效开发侧重西藏、新疆等地,与南北人才变化无关,排除B项;南北完成统一不是南方人才比重超过北方的原因,排除C项;北民大量南迁主要集中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宋时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大臣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文天祥历北海经长江口南下之时,作《扬子江》一诗述志,C项正确;1125年,辽被金灭亡,排除A项;1234年,蒙古灭金,排除B项;抗倭斗争发生在明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在中央设置的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的机构”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排除A项;御史台负责全国的监察事务,排除B项;宣政院直接管辖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据题干“元朝时,船工和水手将海洋气象、潮汐规律编成口诀进行预报,对海域水文地理进行勘察记录,确立导航制”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给材料阐述了元朝时船工和水手在海运航线上所积累的经验,C项正确;题干所述不仅仅包括海洋气象,还包括其它内容,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元朝疆域扩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指南针,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由题干材料“从放牛娃到行脚僧,从义军马夫到万军将领,从乞丐布衣到(1368年)开国皇帝,他有着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并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出身平民,他出生贫苦,给地主放牧牛羊,做过和尚,但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朱元璋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最终登上王位,实现了“布衣到天子”的神话,B项正确;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不是明朝开国皇帝,排除A项;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排除C项;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但愿海波平的灭倭志向”可得出这与戚继光抗倭有关,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D项正确;吴三桂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排除A项;郑成功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收复台湾,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A
解析:据题干“《黄帝内经》是我国较早的医学文献,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张仲景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药物学成就,丰富了医学宝库”可知,祖国药学在经验传承中不断发展,A项正确;《本草纲目》具有最高的临床价值,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中医的继承和发展,排除B项;古代医家重视从古籍中寻找灵感说法错误,是总结前人的经验,排除C项;古代医学家只注重医学理论的总结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地区作为商品集散地,商业都市涌现,这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商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升,商人文化也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作为社会文化的反映,自然会大量出现商人的形象,并反映出商贾文化的时代特征,D项正确;阶级自由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但它并不直接解释为何商人形象会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并且折射出商贾文化的时代特征,商人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增多,更多地与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关,而非阶级流动性的直接结果,排除A项;明代中叶以后,儒学确实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变革,但其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地位并没有真正衰落,特别是程朱理学,仍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市民文学的兴起确实为商人形象的描绘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机会,但市民文学的兴起更多地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加重,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长达276年的明朝灭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统治,明朝灭亡留给后世的历史教训是统治者要清除政治腐败,注意整顿吏治,A项正确;加强思想控制,整顿财政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概括不全,排除B项;练兵屯粮,加强控制边疆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但材料体现不出统治者要积极练兵屯粮,加强控制边疆的历史教训,排除C项;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遭到了列强的侵略,所以得出的教训应该是统治者要坚持对外开放,杜绝闭关锁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平定叛乱稳定西北边疆,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蒙古族准噶尔部噶尔丹,C项正确;乾隆时期,为维护西北地区局势,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排除A项;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与题干涉及的三次亲征噶尔丹无关,排除B项;嘉庆时期,清朝统治日益腐败,爆发了天理教起义,与题干涉及的三次亲征噶尔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B
解析:由题干材料“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故与“禁令”精神一致的是清朝的文字狱,B项正确;锦衣卫是明朝朱元璋时期设置,排除A项;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是清末“新政”的内容之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0.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北京是戏曲荟萃之地。在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精华,被誉为国粹,A项正确;中医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排除B项;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艺术了,排除C项;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排除D项。故选A项。
21.答案:(1)朝代:隋朝。制度:殿试制度。
(2)变化:录取名额扩大;完善了考试环节和规则。作用:相对公平公正地选拔了人才,提高了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教育文化的繁荣。(言之有理即可)
(3)文体:八股文。认识:科举制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扩大了人才的选取范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片面的以考试招用人才,使许多实用人才流失,总的来讲利大于弊。(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朝代: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制度:武则天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殿试制度。
(2)变化:由题干“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将姓名封住糊起来,称为‘糊名法’。”可知,宋代科举制录取名额扩大;完善了考试环节和规则;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相对公平公正地选拔了人才,提高了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教育文化的繁荣。
(3)文体:由题干“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文体被称八股文;认识:由隋朝创立科举制到唐朝时期的完善再到宋朝时期的发展最后到明朝时期的僵化可知,科举制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扩大了人才的选取范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片面的以考试招用人才,使许多实用人才流失,总的来讲利大于弊。
22.答案:(1)原因:经济发展;指南针的应用及航海技术的提高;政府的鼓励政策;造船业发展等。农作物:占城稻。
(2)制瓷中心:景德镇。有利条件:国家实力雄厚;手工业发展;造船业发达。
(3)城市:广州。政策:闭关锁国。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宋元时期,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取得主港地位,并与阿拉伯世界建立起密切的商贸关系;越南新品种农作物的传入,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土地的利用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指南针的应用及航海技术提高,政府的鼓励政策,造船业发展等;农作物:材料中的“新品种农作物”指的是占城稻。宋朝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2)制瓷中心:结合所学可知,景德镇是明朝时期,全国的制瓷中心;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可知,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包括:国家实力的雄厚,手工业的发展,造船业的发达等等。
(3)城市: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乾隆二十二年(1757),政府命令只许在广东贸易。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批准《防范外夷规条》,标志以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最终形成”可知,“一口通商”中的“一口”是指广州;政策:由材料“清政府批准《防范外夷规条》,标志着以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最终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制定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23.答案:(1)政策: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和亲、贸易互通(或羁縻制度、和亲制度和茶马互市)。皇帝:唐太宗(或李世民)。
(2)①:伊犁将军;②: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方式:武力平叛、设置机构、改革宗教。(任答两点即可)
(3)影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
解析:(1)政策:根据材料“唐朝政府对于少数民族的具体政策主要是羁縻制度、和亲制度和茶马互市等,同时也形成了民族管理的各种措施”可知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和亲、贸易互通(或羁縻制度、和亲制度和茶马互市)。
皇帝: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2)①:结合所学可知,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②:根据材料可知,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方式:根据材料“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驻藏大臣进行管理”“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可知武力平叛、设置机构、改革宗教。
(3)影响: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国家统一、边疆稳定与发展等角度分析可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
24.答案:题目:统一
论述: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戚继光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雅克萨之战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统一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要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题目:根据题干“结合下图,以‘统一’为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可知题目为统一。
论述:根据题干“结合下图,以‘统一’为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并结合材料“元朝1276年,结束分裂”“明朝1561年,歼灭倭寇”“清朝1686年,痛击沙俄”,可知题目为统一,接着用具体史实阐述,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戚继光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雅克萨之战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统一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要维护国家统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青海省海东市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统一检测历史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