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4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要适当调整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轻工业和农业,中央向地方适当放权等,但没有涉及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两大核心问题。对此理解准确的是,当时中国( )
A.充分吸取苏联工业化教训
B.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C.全面调整工业化建设指标
D.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解析】选B。据材料“中央向地方适当放权等,但没有涉及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两大核心问题”可知中央并没有放弃坚持发展公有制的大前提,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故选B项;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苏联工业化的教训,但不够“充分”,因为当时中国的发展重心仍旧是重工业和公有制经济,排除A项;“全面调整”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1982年由邓小平提出的,排除D项。
2.1956年12月,毛泽东指出允许私人与国家订立条约开厂,在10年内甚至是20年内不予没收。1958年,毛泽东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必要。究其原因主要是( )
A.适应三大改造的调整
B.国家经济发展出现困难
C.认识到市场的积极性
D.纠正当时严重冒进风气
【解析】选C。据材料“允许私人……交换的必要”可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主张允许私人开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交换,说明其认识到市场的积极性,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效探索,故选C项;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A项;1959—1961年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困难,排除B项;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严重冒进风气,排除D项。
【加固训练】
在中共八大上,周恩来提出轻工业的投资比重将比“一五”计划的11.2%有所提高,农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将从“一五”计划的7.6%提高到10%左右。这一调整( )
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加快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C.推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D.体现了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周恩来提出提高轻工业、农业投资比重,实际上是对苏联模式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农业的反思,故选D项;1952年底,我国已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材料体现的是中共中央对生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指标的调整,并非要加快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且也未涉及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只是对轻工业、农业投资比重的调整,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未进行改革,排除C项。
3.(2023·重庆模拟)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这一报告( )
A.推动了“双百”方针的出台
B.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建立
C.贯彻了中共八大的路线
D.旨在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解析】选A。据材料“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可知当时党和国家充分认可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地位,有利于提高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双百”方针的出台创造有利条件,故选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9月,排除C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诞生,排除D项。
4.如图为画家韩羽发表于1958年的漫画作品《“让路!”》。在作品的左图中,两座山峰紧紧靠在一起。右图中,一位腰插铁镐的农民手推脚蹬,赤手空拳地推开两座山峰,开掘出“丰收渠”,引来渠水灌溉农田。这组作品反映出( )
A.经济严重困难局面的改变
B.农业合作化提高生产效率
C.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D.农民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
【解析】选C。据材料“1958年……一位腰插铁镐的农民手推脚蹬,赤手空拳地推开两座山峰……引来渠水灌溉农田”可知,当时处于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农民“开山”引来渠水灌溉农田,反映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高涨,故选C项;经济困难局面出现于1959—1961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实行于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农民引水灌溉的场景,并未体现其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排除D项。
5.(2024·唐山模拟)1961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社员的自留地由以前规定的占当地每人平均占有土地的5%提高到7%。还规定养猪是共养和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允许社员家庭私养母猪。同时,鼓励社员经营其他小规模的家庭副业。这些政策( )
A.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
C.改变了农业长期薄弱的状况
D.顺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形势
【解析】选D。1961年正值我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中共中央的上述举措是在解决经济困难,目的是给社员更多自主经营的机会,从而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也顺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形势,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D项;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A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题干所述政策措施有利于解决当时的经济困难,但是并不能解决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所述措施可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于应对当时的经济困难有积极作用,但并没有改变农业长期薄弱的状况,这种情况是通过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改变的,排除。
6.(2023·南通模拟)下图是1960年与1965年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所有制结构改变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三线建设的完成 D.国民经济的调整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与1960年相比,1965年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工业和服务业出现不健康的快速增长,1959年出现经济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从1961年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使得国民经济逐步走上正轨,材料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下降正是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故选D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1960年至1965年农业和工业上并没有所有制结构的改变,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时间为1953年至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三线建设于1980年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7.如图为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分布示意图。这些工业中心的建设主要是为了( )
A.适应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
B.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加速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成
D.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解析】选A。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且从图例上看多属于重工业,由此可得,其建设主要是为了适应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经济结构依然是以重工业为中心,示意图的工业中心也多是重工业,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建设目的是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结论,排除B项;中国式现代化最早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中心建设集中在中西部,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但这不是其目的,而是结果和影响,排除D项。
【加固训练】
20世纪70年代初,铁道兵指战员和铁路工程建设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相继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襄渝铁路。此外,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鼎山等大型煤矿,甘肃刘家峡、湖北丹江口等水电站纷纷在建或建成。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科学技术的突破
B.国民经济布局的优化
C.全面整顿的推行
D.国家战略决策的调整
【解析】选D。依据材料可知,建设项目和成就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再结合时间,可以得知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国家推行三线建设的成果,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科学技术的突破,故排除A项。三线建设主要是针对当时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战争威胁,基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经济布局的优化更多是三线建设带来的结果,故排除B项。全面整顿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
8.(2024·南京模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并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这一决策( )
A.得益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B.基于严峻的国际形势
C.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实施
D.改变产业不均衡状态
【解析】选B。据所学可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及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我国开展了“三线建设”,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双百”方针是党中央在文学艺术上的方针政策,与科技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在1957年就已经完成,排除C项;据题干“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可知其并没有改变我国产业的不均衡状态,排除D项。
9.下图是1960版的第三套人民币贰元币正面图像。此图( )
A.掲示了社会主义经济调整的必要性
B.体现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C.反映了我国集中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说明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实现
【解析】选B。据材料“1960版的第三套人民币贰元币正面图像”,据图可知工人在辛勤劳动,而196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体现了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故选B项;国民经济调整是因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探索的失误,与题目材料无关,排除A项;集中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1960年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并未实现,排除D项。
10.(2023·黄山模拟)1960年初,红旗渠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历时十年,大渠盘绕在太行山腰,逢山钻洞、遇沟搭桥,共削平山头1 250座,凿通隧道211条。红旗渠的开凿说明( )
A.国民经济遭遇了重大挑战
B.“左”倾错误得到有效纠正
C.公有制确立激发建设热情
D.三线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红旗渠工程浩大,施工难度大。河南林县县委书记亲自谋划,动用民工近4万人,克服重重困难,历时十年才得以竣工,反映了林县人民政府为彻底改变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状况而战天斗地的成果,故选C项;“国民经济”不合逻辑,红旗渠主要是为改变河南林县缺水的困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左”倾错误,排除B项;“三线建设”不合逻辑,三线建设是国家在西北、西南地区为增强国防力量作出的战略布局,而红旗渠属于中部地区且是农田水利工程,排除D项。
11.(2024·长沙模拟)1971年7月中美达成的尼克松访华协议引起苏联的忧惧,它对美国使出了如下招数:一再告诫美方,倘美国联华抗苏,必会恶化美苏关系,且为苏联所不容;在越南问题上大做文章,阻止中美在反苏基础上接近;利用苏美最高会晤削弱中美最高会晤的成果等。这说明( )
A.美苏对峙格局转向三国并立局面
B.中美关系改善影响世界政治格局
C.中国与美国结成了反苏统一战线
D.中美建交打破了美苏的战略平衡
【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冲击了两极格局,美苏之间的战略平衡被打破,影响了原有的世界政治格局,故选B项;虽然当时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但尚不足以与美苏形成三国并立局面,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美并没有建立反苏统一战线,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美建交于197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加固训练】
1963年年底到1964年,周恩来出访非洲十国,此次非洲之行发表的公报显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议题主要为苏、美、英三国签署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中印边界冲突、中法建交等。这反映出,此时的中国外交( )
A.服务国内经济建设
B.以团结第三世界为宗旨
C.突破意识形态束缚
D.积极应对国际局势变化
【解析】选D。20世纪60年代初,非洲迎来独立运动的高潮,美苏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西欧国家希望摆脱美国控制的愿望愈发强烈,中国与非洲国家讨论的议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国际局势的变化及中国为应对变化所作出的努力,故选D项;当时的外交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并不注重外交对国内经济建设的作用,故排除A、C两项;B项不足以解释这一时期中法建交的实现,故排除B项。
12.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总兵力是550万。经过精简,到1958年底军队规模为240万人左右,到70年代中期,军队数量大幅上升,最多时达600多万,导致70年代军队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苏联政府和军队的支援
B.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恶化
C.大规模三线建设的需要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需要
【解析】选B。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依然处于冷战时期,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虽走向正常化,但并未建交,因此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恶化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军队数量,故选B项;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便已开始,70年代增兵与此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抗美援朝时间是1950—1953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4分。
13.(14分)(2023·全国甲卷·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拟定主题,由材料中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武汉长江大桥,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重大成就得出阐述主题,如“两弹一星”、大庆油田等。其次,根据拟定的主题信息,从新中国取得该项成就的背景、意义进行分析,如“两弹一星”精神已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打破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威胁,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广大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和干扰,加快了导弹、原子弹和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步伐,先后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这不但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由此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也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又如大庆油田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石油资源非常匮乏,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主要靠“洋油”支撑。为了摆脱对“洋油”的依赖,加快工业发展的步伐,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汇聚黑龙江,开展石油大会战,并于1959年建成大庆油田,最终实现了石油自给,使中国彻底扔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中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大庆油田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劳动模范,由此形成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国工人,大庆油田已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答案:(14分)示例一:
观点:“两弹一星”精神已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阐释: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打破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威胁,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广大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和干扰,加快了导弹、原子弹和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步伐,先后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这不但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由此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也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示例二:观点:大庆油田已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阐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石油资源非常匮乏,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主要靠“洋油”支撑。为了摆脱对“洋油”的依赖,加快工业发展的步伐,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汇聚黑龙江,开展石油大会战,并于1959年建成大庆油田,最终实现了石油自给,使中国彻底扔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中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大庆油田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劳动模范,由此形成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国工人,大庆油田已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备选题】
1.毛泽东在某次讲话中说道:“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针对这两类矛盾,他指出可以分别采用“专政”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该讲话的重要意义是( )
A.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B.指导中国顺利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C.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D.为认识中国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解析】选D。据材料“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及针对这两类矛盾可以“分别采用‘专政’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故选D项;“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思想基础”的是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1957年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排除A项;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1953—1956年,排除B项;“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排除C项。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国一些地方的红薯种植面积竟占到耕地总面积的40%至50%, 形成了“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局面,而“那些热衷于红薯生产的官员,则被冠以红薯专员、红薯县长、红薯书记”等称呼。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需要
B.“左”倾错误带来的经济困难
C.红薯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
D.农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的三年经济困难,我国通过种植红薯增加产量,解决饥饿问题,造成了特有的红薯现象,故选B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为计划经济,并不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排除A项;红薯有着极高的食用价值,而非药用,排除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完成(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生产关系并未急剧变革,排除D项。
3.1974年,我国铁路运输严重堵塞,当年全国货运量只完成计划的92%,比1973年少运货物4 321万吨。但是到1975年4月底,堵塞情况严重的几个铁路就已经全部疏通,全国20个铁路局中有19个超额完成计划。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 )
A.“二五”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B.过度依赖苏联援助
C.政治局势影响经济建设
D.浮夸风气有增无减
【解析】选C。据材料“1975年4月底,堵塞……已经全部疏通……超额完成计划”并结合所学可知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各方面的整顿,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反映出政治局势影响经济建设,故选C项;“二五”计划的时间是1958—1962年,排除A项;50年代末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排除B项;浮夸风出现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排除D项。
【拓展延伸】“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1)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
(3)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
(4)制定的方针政策要符合国情。
4.(2023·葫芦岛模拟)图1、图2服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较为流行。这些服饰的流行表明( )
A.政治对习俗影响较大
B.追求民主共和的愿望
C.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
D.市场经济下物质丰富
【解析】选A。图中的“布拉吉”是俄语音译而来,是苏联风格连衣裙,在20世纪50年代比较流行,这与中国外交“一边倒”,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有关,而干部服来自于中山装,这体现新中国成立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所追求的民主共和体制,在五六十年代,男女的流行服饰,体现出政治对衣着的影响,故选A项;布拉吉这种苏联服饰体现出政治对风俗习惯的影响,与民主共和无关,排除B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并不开放,1978年以后中国才实行改革开放战略,排除C项;此时中国是计划经济,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99年 9月 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功勋”群英谱部分情况
项目 基本情况 备注
年龄 情况 最年长的是赵九章和王淦昌,均出生于1907年。最年轻的是周光召和孙家栋,都出生于1929年 —
教育 背景 全部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 21位留学美、英、法、德、苏等国,平均在国外生活时间为 7年,有 5人在国外生活了 10年以上。16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获得硕士学位。外语水平普遍较高,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陈芳允到英国后,直接进入了 COSSOR无线电研究室,没有在大学注册读书;周光召在留苏学习期间被调回国内参加原子弹的研制
地域 分布 从籍贯看,苏、浙各6人,皖3人,湘、鄂各2人,滇、辽、冀、鲁各1人。从生长地看,南北划分,淮河以南16人,以北 7人;东西划分,沿海省份14人,中部省份7人,西部省份2人。出自苏南浙北和长江三角洲10人,算上邻近地安徽,则为13人 钱三强、屠守锷、赵九章籍贯同为浙江省湖州市;程开甲和杨嘉墀籍贯同为江苏省吴江县(现苏州市)
学界 地位 18人为中科院院士;3人兼任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兼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3人为中科院学部委员(现称中科院院士);钱三强曾任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特邀顾问 周光召曾任中科院院长、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摘编自冯华《勇于攀登彪炳史册》
(1)根据材料,归纳“两弹一星功勋”群体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弹一星功勋”群体产生的时代背景。(8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均出生于1907年”“最年轻的是周光召和孙家栋,都出生于1929年”,可知从出生时间来看,主要集中于晚清和民国前期,这一时期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剧,都经历过旧中国的贫弱屈辱,所以他们普遍具有浓厚的救国情结;据材料“苏、浙各6人,皖3人,湘、鄂各2人”“从生长地看,南北划分,淮河以南16人,以北 7人;东西划分,沿海省份14人,中部省份7人,西部省份2人”,可知从籍贯和出身地来看,大多集中分布于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和南方地区;据材料“21位留学美、英、法、德、苏等国,平均在国外时间为 7年,有 5人在国外生活了 10年以上”,可知大多存在外国留学经历,都因为祖国需要而回国进行科技研究,体现了强烈的报国情怀;据材料“外语水平普遍较高,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18人为中科院院士;3人兼任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兼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可知科研能力和学科基础能力都比较强,在相应的学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解析】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的“两弹一星功勋”群体是深受时代环境影响的产物。从国际环境来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处于美苏冷战逐渐激化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从国内政治环境来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当时国家正在实施“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尤其是国家工业化的发展为国防科技的创新奠定了基础;从国内思想环境来看,中国国防科技比美苏等超级大国普遍落后,国防力量薄弱,所以国家需要加强国防建设来保卫国家安全。
答案:(1)特点:经历过旧中国的贫弱屈辱,具有浓厚的救国情结;以来自相对发达地区为主;绝大多数有留学归国经历,报国情怀强烈;学科基础、科研和综合能力强,学界地位高。
答案: (2)背景:美苏冷战严重威胁国家安全;中国国防科技落后,国防力量薄弱;国家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党和国家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二十三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要适当调整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轻工业和农业,中央向地方适当放权等,但没有涉及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两大核心问题。对此理解准确的是,当时中国( )
A.充分吸取苏联工业化教训
B.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C.全面调整工业化建设指标
D.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2.1956年12月,毛泽东指出允许私人与国家订立条约开厂,在10年内甚至是20年内不予没收。1958年,毛泽东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必要。究其原因主要是( )
A.适应三大改造的调整
B.国家经济发展出现困难
C.认识到市场的积极性
D.纠正当时严重冒进风气
【加固训练】
在中共八大上,周恩来提出轻工业的投资比重将比“一五”计划的11.2%有所提高,农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将从“一五”计划的7.6%提高到10%左右。这一调整( )
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加快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C.推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D.体现了对苏联模式的反思3.(2023·重庆模拟)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这一报告( )
A.推动了“双百”方针的出台
B.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建立
C.贯彻了中共八大的路线
D.旨在建立人民民主专政4.如图为画家韩羽发表于1958年的漫画作品《“让路!”》。在作品的左图中,两座山峰紧紧靠在一起。右图中,一位腰插铁镐的农民手推脚蹬,赤手空拳地推开两座山峰,开掘出“丰收渠”,引来渠水灌溉农田。这组作品反映出( )
A.经济严重困难局面的改变
B.农业合作化提高生产效率
C.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D.农民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5.(2024·唐山模拟)1961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社员的自留地由以前规定的占当地每人平均占有土地的5%提高到7%。还规定养猪是共养和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允许社员家庭私养母猪。同时,鼓励社员经营其他小规模的家庭副业。这些政策( )
A.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
C.改变了农业长期薄弱的状况
D.顺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形势6.(2023·南通模拟)下图是1960年与1965年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所有制结构改变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三线建设的完成 D.国民经济的调整7.如图为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分布示意图。这些工业中心的建设主要是为了( )
A.适应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
B.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加速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成
D.改善我国工业布局【加固训练】
20世纪70年代初,铁道兵指战员和铁路工程建设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相继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襄渝铁路。此外,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鼎山等大型煤矿,甘肃刘家峡、湖北丹江口等水电站纷纷在建或建成。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科学技术的突破
B.国民经济布局的优化
C.全面整顿的推行
D.国家战略决策的调整8.(2024·南京模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并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这一决策( )
A.得益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B.基于严峻的国际形势
C.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实施
D.改变产业不均衡状态9.下图是1960版的第三套人民币贰元币正面图像。此图( )
A.掲示了社会主义经济调整的必要性
B.体现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C.反映了我国集中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说明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实现10.(2023·黄山模拟)1960年初,红旗渠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历时十年,大渠盘绕在太行山腰,逢山钻洞、遇沟搭桥,共削平山头1 250座,凿通隧道211条。红旗渠的开凿说明( )
A.国民经济遭遇了重大挑战
B.“左”倾错误得到有效纠正
C.公有制确立激发建设热情
D.三线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1.(2024·长沙模拟)1971年7月中美达成的尼克松访华协议引起苏联的忧惧,它对美国使出了如下招数:一再告诫美方,倘美国联华抗苏,必会恶化美苏关系,且为苏联所不容;在越南问题上大做文章,阻止中美在反苏基础上接近;利用苏美最高会晤削弱中美最高会晤的成果等。这说明( )
A.美苏对峙格局转向三国并立局面
B.中美关系改善影响世界政治格局
C.中国与美国结成了反苏统一战线
D.中美建交打破了美苏的战略平衡
【加固训练】
1963年年底到1964年,周恩来出访非洲十国,此次非洲之行发表的公报显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议题主要为苏、美、英三国签署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中印边界冲突、中法建交等。这反映出,此时的中国外交( )
A.服务国内经济建设
B.以团结第三世界为宗旨
C.突破意识形态束缚
D.积极应对国际局势变化12.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总兵力是550万。经过精简,到1958年底军队规模为240万人左右,到70年代中期,军队数量大幅上升,最多时达600多万,导致70年代军队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苏联政府和军队的支援
B.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恶化
C.大规模三线建设的需要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需要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4分。
13.(14分)(2023·全国甲卷·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备选题】
1.毛泽东在某次讲话中说道:“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针对这两类矛盾,他指出可以分别采用“专政”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该讲话的重要意义是( )
A.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B.指导中国顺利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C.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D.为认识中国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2.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国一些地方的红薯种植面积竟占到耕地总面积的40%至50%, 形成了“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局面,而“那些热衷于红薯生产的官员,则被冠以红薯专员、红薯县长、红薯书记”等称呼。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需要
B.“左”倾错误带来的经济困难
C.红薯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
D.农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3.1974年,我国铁路运输严重堵塞,当年全国货运量只完成计划的92%,比1973年少运货物4 321万吨。但是到1975年4月底,堵塞情况严重的几个铁路就已经全部疏通,全国20个铁路局中有19个超额完成计划。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 )
A.“二五”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B.过度依赖苏联援助
C.政治局势影响经济建设
D.浮夸风气有增无减
【拓展延伸】“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1)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
(3)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
(4)制定的方针政策要符合国情。
4.(2023·葫芦岛模拟)图1、图2服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较为流行。这些服饰的流行表明( )
A.政治对习俗影响较大
B.追求民主共和的愿望
C.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
D.市场经济下物质丰富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99年 9月 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功勋”群英谱部分情况
项目 基本情况 备注
年龄 情况 最年长的是赵九章和王淦昌,均出生于1907年。最年轻的是周光召和孙家栋,都出生于1929年 —
教育 背景 全部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 21位留学美、英、法、德、苏等国,平均在国外生活时间为 7年,有 5人在国外生活了 10年以上。16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获得硕士学位。外语水平普遍较高,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陈芳允到英国后,直接进入了 COSSOR无线电研究室,没有在大学注册读书;周光召在留苏学习期间被调回国内参加原子弹的研制
地域 分布 从籍贯看,苏、浙各6人,皖3人,湘、鄂各2人,滇、辽、冀、鲁各1人。从生长地看,南北划分,淮河以南16人,以北 7人;东西划分,沿海省份14人,中部省份7人,西部省份2人。出自苏南浙北和长江三角洲10人,算上邻近地安徽,则为13人 钱三强、屠守锷、赵九章籍贯同为浙江省湖州市;程开甲和杨嘉墀籍贯同为江苏省吴江县(现苏州市)
学界 地位 18人为中科院院士;3人兼任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兼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3人为中科院学部委员(现称中科院院士);钱三强曾任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特邀顾问 周光召曾任中科院院长、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摘编自冯华《勇于攀登彪炳史册》
(1)根据材料,归纳“两弹一星功勋”群体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弹一星功勋”群体产生的时代背景。(8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二十三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