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两次鸦片战争
1.(3分)鸦片战争前,诗人龚自珍曾写诗描述当时社会:“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材料反映出当时 ( )
A.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自然灾害比较频繁
C.清朝吏治腐败严重
D.清朝边疆危机严重
2.(3分)下图为英国人阿罗姆所绘嘉庆、道光时期的广式鸦片烟馆图。该图 ( )
A.是侵略者对中国的侮辱讽刺
B.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鸦片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C.是侵略者对鸦片贸易的美化
D.反映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鸦片贸易的愤恨
3.(3分)(2024·重庆高一检测)19世纪30年代,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 )
A.获取战争赔款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控制中国海关
4.(3分)1839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领导中国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是 ( )
A.黄爵滋 B.邓廷桢
C.林则徐 D.魏源
5.(3分)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封闭大门毕竟是需要打开的,外部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这种进程。这里首先打开中国的封闭大门的“外部力量”是 (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6.(3分)“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该内容出自 (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北京条约》
【补偿训练】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坐落于广州十三行遗址上。十三行曾是清政府唯一的对外通商特区,十三行是一个地名,也是一种贸易体制。作为贸易体制,它解体于 ( )
A.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
B.中法《黄埔条约》签订后
C.中英《北京条约》签订后
D.中法《天津条约》签订后
7.(3分)(2024·南京高一检测)《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倘遇有(中英两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领事)照办。”这表明清政府丧失了 ( )
A.领土主权 B.司法主权
C.关税主权 D.贸易主权
【深化点拨】领事裁判权是对一个主权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侵犯,更是对一国独立司法主权的剥夺,是公然违背国家主权和国家之间权利对等的国际法基本准则的。
8.(3分)(2024·南通高一检测)下图是1843年前后我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统计情况。图中税率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是 ( )
A.割地赔款 B.五口通商
C.协定关税 D.公使驻京
【补偿训练】
清康熙时,进出口货物税率总计10%左右。1843年后,按值百抽五交纳。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B.中国关税主权的丧失
C.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D.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9.(3分)咸丰皇帝在批准《天津条约》之后,又令桂良等在上海与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宁愿免除关税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了清政府 ( )
A.重视捍卫国家主权 B.仍然固守华夷观念
C.熟悉国际外交惯例 D.重视维护政治利益
10.(3分)(2024·怀化高一检测)下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某一条约内容时的摘录表,该条约的影响是 ( )
一、开天津为商埠
二、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三、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与发展
B.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11.(3分)(2024·德州高一检测)下图为近代某历史文献及其部分主张。由此可见,该文献表达的重要思想是 ( )
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A.变夷为夏 B.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C.自强求富 D.师夷长技以自强
【补偿训练】
魏源根据林则徐主持编辑的《四洲志》编写了《海国图志》,被誉为了解世界知识的“百科全书”,书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表明 ( )
A.魏源的思想比林则徐更具实践性
B.西方文化开始向中国渐进式渗透
C.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出现新变化
D.了解西方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12.(3分)徐继畬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留心搜集西方著述,撰成《瀛寰志略》一书。该书 ( )
A.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的历史
B.是近代中国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C.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
D.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综合应用练】
13.(3分)(2024·安庆高一检测)接舷战术是与冷兵器相适应的一种战术,被鸦片战争前的中国长期遵循。遗憾的是,整个鸦片战争期间,清朝水师没有一次接舷作战的机会。因为一艘一级英国战列舰“单舷火炮齐射,一次可射出半吨炮弹”。这表明 ( )
A.清朝炮战战术的不精
B.冷兵器战术的局限性
C.鸦片战争战败的根源
D.英国蓄谋已久的阴谋
14.(3分)(2024·遂宁高一检测)19世纪初,英国的一位对华贸易商在回答议会中国贸易特别委员会质询时坦承:“如果没有鸦片贸易,棉织品贸易也就不会发展;如果装载棉织品的船不携带鸦片的话,该船恐怕连路费都赚不回来。”这一对话反映了当时 ( )
A.鸦片走私已取代棉纺织品贸易
B.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出
C.英国以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D.中国禁烟运动严重损害英国利益
【补偿训练】
经过社会调查后,林则徐记载了如下情况:“苏州之南濠、湖北之汉口,皆商业发达之地,近来各种货物销路皆疲,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货约有万金交易者,今只剩得一半之数。问其一半售于何货,则一言以蔽之,曰鸦片烟而已矣。”这表明当时的社会问题是 ( )
A.中英贸易中我国处于顺差地位
B.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严重危害
C.鸦片走私危及我国经济安全
D.英国推动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15.(3分)(2023·湛江高一检测)根据《南京条约》及随后的《虎门条约》,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贸易的原则建立通商口岸和租界。清政府随后设立了海关总税务司,并在各口岸的海关设立一个外国税务司。这说明 ( )
A.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B.中国扭转了对外贸易入超的局面
C.中国贸易体制逐步走向近代化
D.清政府与列强的矛盾得到了缓解
16.(3分)(2024·厦门高一检测)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在没有受到安全威胁的情况下,给予瑞典、挪威等国与英国一样的通商特权、领事裁判权,“以广圣主宽大之仁”。这说明清王朝 ( )
A.主动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B.缺乏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
C.突破了传统的天朝观念
D.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补偿训练】
(2024·淄博高一检测)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七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这些地理著作 ( )
A.体现了“师夷长技以求富”
B.标志着近代国家意识的确立
C.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
D.有利于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
【拓展延伸】新思潮萌发的原因
(1)民族危机出现,封建统治危机加重, 有识之士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
(2)鸦片战争中,英国表现出的先进性。
(3)爱国知识分子觉醒,注目世界,探索新知。
17.(12分)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划阶段的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盛行所谓“西学源出中国”说,整个社会视西人为蛮夷。战争的失败不仅是中国政治军事的失败,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失败。少数感觉敏锐的士大夫,在创深痛巨之后,不能不对此产生反思。但守旧士大夫昏聩如初,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久成空谷足音。咸丰一朝(19世纪50年代),李善兰等一批科学家对西学的译介和研究,直接推动了西学观念的深化,并提出“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的主张。咸、同之交(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实为近代初期西学观念演进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和“道在反求”的创见。
——摘编自郑师渠《鸦片战争前后士
大夫西学观念的演进》
材料二 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所有这些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注:手工业)和政治结构的破坏性因素……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摘编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据材料一,概括两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士大夫西学观念演进的过程及其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冯桂芬提出的观点对西学观念的演进产生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角度中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加以说明。(6分)十五 两次鸦片战争
(30分钟 60分)
1.(3分)鸦片战争前,诗人龚自珍曾写诗描述当时社会:“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材料反映出当时 ( )
A.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自然灾害比较频繁
C.清朝吏治腐败严重
D.清朝边疆危机严重
【解析】选C。据材料中的“国赋三升民一斗”等信息可知, 官府利用收取赋税的机会大肆搜刮百姓,民众不堪重负,反映出当时清朝的吏治腐败严重,故选C;材料未体现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的相关信息,排除A、B;材料中没有关于边疆危机的信息,排除D。
2.(3分)下图为英国人阿罗姆所绘嘉庆、道光时期的广式鸦片烟馆图。该图 ( )
A.是侵略者对中国的侮辱讽刺
B.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鸦片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C.是侵略者对鸦片贸易的美化
D.反映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鸦片贸易的愤恨
【解析】选B。题干图片描绘了中国人吸食鸦片及吸食后的状态,反映了鸦片给中国人身体和精神带来的巨大伤害。因此,B符合题意。
3.(3分)(2024·重庆高一检测)19世纪30年代,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 )
A.获取战争赔款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控制中国海关
【解析】选B。据材料“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可知,这反映了英国扩展商业范围的要求,说明英国意在打开中国市场,故选B;此时中英尚未爆发战争,排除A;割占中国领土与“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不符,排除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才控制中国的海关管理权,排除D。
4.(3分)1839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领导中国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是 ( )
A.黄爵滋 B.邓廷桢
C.林则徐 D.魏源
【解析】选C。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39年领导中国禁烟运动的是林则徐,故选C;黄爵滋、邓廷桢和魏源都与“领导中国禁烟运动”无关,排除A、B、D。
5.(3分)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封闭大门毕竟是需要打开的,外部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这种进程。这里首先打开中国的封闭大门的“外部力量”是 (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解析】选A。最先打开中国国门的是英国,于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故选A。法国、俄国和日本与题干中“首先”不符,排除B、C、D。
6.(3分)“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该内容出自 (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北京条约》
【解析】选A。“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在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贸易,是《南京条约》中的内容,故选A;英国商人可以在五处口岸“通商无碍”并非中美《望厦条约》的内容,排除B;《黄埔条约》是中法两国签订的,排除C;《北京条约》签订以前,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已开放,排除D。
【补偿训练】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坐落于广州十三行遗址上。十三行曾是清政府唯一的对外通商特区,十三行是一个地名,也是一种贸易体制。作为贸易体制,它解体于 ( )
A.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
B.中法《黄埔条约》签订后
C.中英《北京条约》签订后
D.中法《天津条约》签订后
【解析】选A。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故选A;《黄埔条约》《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
7.(3分)(2024·南京高一检测)《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倘遇有(中英两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领事)照办。”这表明清政府丧失了 ( )
A.领土主权 B.司法主权
C.关税主权 D.贸易主权
【解析】选B。据材料“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领事)照办”可知,清政府丧失了司法主权,故选B;领土主权的丧失主要表现为土地的割让,不符合题意,排除A;关税主权的丧失主要体现为协定关税,不符合题意,排除C;贸易主权的丧失主要体现为侵略者攫取贸易方面的一些特权,比如贸易物品确定、关税、资本输出等,不符合题意,排除D。
【深化点拨】领事裁判权是对一个主权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侵犯,更是对一国独立司法主权的剥夺,是公然违背国家主权和国家之间权利对等的国际法基本准则的。
8.(3分)(2024·南通高一检测)下图是1843年前后我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统计情况。图中税率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是 ( )
A.割地赔款 B.五口通商
C.协定关税 D.公使驻京
【解析】选C。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1843年后我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故选C;A、B是《南京条约》的内容,但与材料无关,排除;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驻京,排除D。
【补偿训练】
清康熙时,进出口货物税率总计10%左右。1843年后,按值百抽五交纳。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B.中国关税主权的丧失
C.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D.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解析】选B。据材料“清康熙时,进出口货物税率总计10%左右。1843年后,按值百抽五交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规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由中英双方协定,损害了我国的关税主权,故选B;近代外交转型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且与材料内容税率的变化不符,排除A;鸦片战争后,税率的下降导致列强对中国原料的掠夺和商品的倾销加剧,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C;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贸易主权、司法主权被破坏,而材料中仅体现了关税主权的破坏,D范围过大,排除。
9.(3分)咸丰皇帝在批准《天津条约》之后,又令桂良等在上海与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宁愿免除关税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了清政府 ( )
A.重视捍卫国家主权 B.仍然固守华夷观念
C.熟悉国际外交惯例 D.重视维护政治利益
【解析】选B。据材料“宁愿免除关税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可知,清政府宁愿牺牲国家关税也要抵制西方人进入内地,说明其依然固守华夷观念,故选B,排除A;材料强调清政府依然固守传统观念,并未了解近代国际外交惯例,排除C;材料中清政府牺牲国家关税主权实际上是放弃对政治利益的追求,排除D。
10.(3分)(2024·怀化高一检测)下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某一条约内容时的摘录表,该条约的影响是 ( )
一、开天津为商埠
二、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三、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与发展
B.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解析】选D。据条约内容可知,该条约是《北京条约》,开商埠、割地、赔款等内容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故选D;《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是1860年,而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是在1851年,排除A;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其中的“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排除B;师夷长技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排除C。
11.(3分)(2024·德州高一检测)下图为近代某历史文献及其部分主张。由此可见,该文献表达的重要思想是 ( )
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A.变夷为夏 B.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C.自强求富 D.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选B。据材料“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战洋夷于海中”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抵抗西方侵略,故选B;变夷为夏指把夷人变为华夏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C;“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清代洋务运动的口号之一,,排除D。
【补偿训练】
魏源根据林则徐主持编辑的《四洲志》编写了《海国图志》,被誉为了解世界知识的“百科全书”,书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表明 ( )
A.魏源的思想比林则徐更具实践性
B.西方文化开始向中国渐进式渗透
C.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出现新变化
D.了解西方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解析】选C。据材料“书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天朝上国的思想被打破,部分士人产生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故选C;材料主旨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没有涉及林则徐的思想,不能说明魏源的思想比林则徐更具实践性,排除A;据所学可知,西方文化早在明代就已经开始向中国传播,而材料时间是清末,排除B;据所学可知,了解西方是救亡图存的有效路径,但不是唯一出路,排除D。
12.(3分)徐继畬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留心搜集西方著述,撰成《瀛寰志略》一书。该书 ( )
A.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的历史
B.是近代中国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C.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
D.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解析】选B。徐继畬的《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故选B;魏源的《海国图志》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排除A、C、D。
【综合应用练】
13.(3分)(2024·安庆高一检测)接舷战术是与冷兵器相适应的一种战术,被鸦片战争前的中国长期遵循。遗憾的是,整个鸦片战争期间,清朝水师没有一次接舷作战的机会。因为一艘一级英国战列舰“单舷火炮齐射,一次可射出半吨炮弹”。这表明 ( )
A.清朝炮战战术的不精
B.冷兵器战术的局限性
C.鸦片战争战败的根源
D.英国蓄谋已久的阴谋
【解析】选B。据材料“接舷战术是与冷兵器相适应的一种战术”“英国战列舰‘单舷火炮齐射,一次可射出半吨炮弹’”可知,中国清朝水师传统的作战方法在英国大炮面前无法施展,故选B;据材料“清朝水师没有一次接舷作战的机会”可知,当时清朝水师没有采用炮战战术,无法得出战术不精这一结论,排除A;鸦片战争战败的根源是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而非作战方式,排除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题中信息不能体现英国蓄谋已久,排除D。
14.(3分)(2024·遂宁高一检测)19世纪初,英国的一位对华贸易商在回答议会中国贸易特别委员会质询时坦承:“如果没有鸦片贸易,棉织品贸易也就不会发展;如果装载棉织品的船不携带鸦片的话,该船恐怕连路费都赚不回来。”这一对话反映了当时 ( )
A.鸦片走私已取代棉纺织品贸易
B.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出
C.英国以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D.中国禁烟运动严重损害英国利益
【解析】选C。据材料“如果没有鸦片贸易,棉织品贸易也就不会发展”“如果装载棉织品的船不携带鸦片的话,该船恐怕连路费都赚不回来”可知鸦片贸易对于英国棉织品贸易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没有鸦片贸易,英国棉织品贸易就无法发展,这说明鸦片贸易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英国以鸦片贸易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故选C;A、B、D与材料不符,排除。
【补偿训练】
经过社会调查后,林则徐记载了如下情况:“苏州之南濠、湖北之汉口,皆商业发达之地,近来各种货物销路皆疲,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货约有万金交易者,今只剩得一半之数。问其一半售于何货,则一言以蔽之,曰鸦片烟而已矣。”这表明当时的社会问题是 ( )
A.中英贸易中我国处于顺差地位
B.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严重危害
C.鸦片走私危及我国经济安全
D.英国推动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林则徐经过社会调查后,记录了鸦片走私导致苏州南濠、湖北汉口等商业发达之地贸易受阻、货物滞销,表明鸦片走私危及我国经济安全,故选C;鸦片走私扭转了英国对华贸易逆差,排除A;林则徐的社会调查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前,反映的是鸦片走私给当时中国带来的社会问题,并非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排除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D。
15.(3分)(2023·湛江高一检测)根据《南京条约》及随后的《虎门条约》,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贸易的原则建立通商口岸和租界。清政府随后设立了海关总税务司,并在各口岸的海关设立一个外国税务司。这说明 ( )
A.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B.中国扭转了对外贸易入超的局面
C.中国贸易体制逐步走向近代化
D.清政府与列强的矛盾得到了缓解
【解析】选C。据材料“中国被迫开放贸易”“设立了海关总税务司”可知,鸦片战争后,朝贡体系走向瓦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通商口岸、租界和近代海关体系的建立,表明了中国贸易体制逐步走向近代化,故选C;材料中“被迫开放”“租界”“外国税务司”等侵犯国家主权的内容,恰恰反映了近代早期清政府主权观念的缺失,排除A;入超是指进口数额超过出口数额,材料所述为《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部分内容,从中无法看出进出口贸易数额,排除B;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只是暂时停止了军事战争,并不意味着双方矛盾得到缓解,排除D。
16.(3分)(2024·厦门高一检测)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在没有受到安全威胁的情况下,给予瑞典、挪威等国与英国一样的通商特权、领事裁判权,“以广圣主宽大之仁”。这说明清王朝 ( )
A.主动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B.缺乏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
C.突破了传统的天朝观念
D.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解析】选B。据材料“清政府在没有受到安全威胁的情况下,给予瑞典、挪威等国与英国一样的通商特权、领事裁判权”可知,清政府把涉及国家主权的“通商特权、领事裁判权”给予他国,反映出清政府对国家主权认识不清,缺乏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故选B;材料中的内容能够看出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是一种出卖主权的行为,不属于正常的近代外交,排除A;据材料“以广圣主宽大之仁”可知,清政府并未突破传统天朝观念,排除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
【补偿训练】
(2024·淄博高一检测)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七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这些地理著作 ( )
A.体现了“师夷长技以求富”
B.标志着近代国家意识的确立
C.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
D.有利于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人的著作传播了地圆学说、南北极、经纬度等地理知识,推动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阔了人们的国际视野,故选D;“师夷长技以求富”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排除A;近代国家意识是通过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确立的,排除B;林则徐等人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其对西方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排除C。
【拓展延伸】新思潮萌发的原因
(1)民族危机出现,封建统治危机加重, 有识之士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
(2)鸦片战争中,英国表现出的先进性。
(3)爱国知识分子觉醒,注目世界,探索新知。
17.(12分)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划阶段的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盛行所谓“西学源出中国”说,整个社会视西人为蛮夷。战争的失败不仅是中国政治军事的失败,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失败。少数感觉敏锐的士大夫,在创深痛巨之后,不能不对此产生反思。但守旧士大夫昏聩如初,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久成空谷足音。咸丰一朝(19世纪50年代),李善兰等一批科学家对西学的译介和研究,直接推动了西学观念的深化,并提出“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的主张。咸、同之交(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实为近代初期西学观念演进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和“道在反求”的创见。
——摘编自郑师渠《鸦片战争前后士
大夫西学观念的演进》
材料二 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所有这些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注:手工业)和政治结构的破坏性因素……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摘编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据材料一,概括两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士大夫西学观念演进的过程及其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冯桂芬提出的观点对西学观念的演进产生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角度中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加以说明。(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演进过程,由材料“鸦片战争前,盛行所谓‘西学源出中国’说”“但守旧士大夫昏聩如初,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久成空谷足音”“直接推动了西学观念的深化,并提出‘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的主张”“咸、同之交(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实为近代初期西学观念演进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和‘道在反求’的创见”进行概括。第二问趋势,由材料“鸦片战争前,盛行所谓‘西学源出中国’说,整个社会视西人为蛮夷”“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久成空谷足音”“直接推动了西学观念的深化”“他提出了‘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和‘道在反求’的创见”进行分析。第三问影响,据所学进行分析。第(2)题第一问,据材料可知,材料中马克思既肯定了鸦片战争的积极作用又指出了鸦片战争的消极影响,因此可以用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双重影响来概括马克思的观点。第二问,从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选择其一说明马克思的观点。
答案:(1)过程:鸦片战争前盛行“西学源出中国”说,鸦片战争后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19世纪50年代主张“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19世纪60年代主张“采西学”“制洋器”“道在反求”。
趋势:由鄙视排外到不断深化。
影响:是对魏源“师夷长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成为早期维新思想兴起的先声。
(2)观点: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双重影响(或鸦片战争对中国既有破坏性,也有建设性)。
政治:破坏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设性:加速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崩溃,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力量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破坏性: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建设性: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外交:破坏性:中国朝贡体系逐步被条约体系取代;建设性:中国由闭关自守走向对外开放,外交逐步近代化。
思想文化:破坏性:传统“天朝上国”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建设性: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思潮兴起。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十五 两次鸦片战争2024-2025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