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两宋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救济,人民也自觉进行社会互助,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
A.文化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高
B.儒学复兴,社会财富充盈
C.经济发展,贫富分化渐趋缓解
D.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
2.“此法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日轮一家,沿门按牌审察,如果发现陌生的或者可疑的人员,要立即报告官府”。上述办法体现了( )
A.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 B.民众的自我管理
C.唐代推行的“刮户” D.邻保制度的创立
3.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4.明代林希元在《荒政丛言》中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这说明在明代( )
A.出现分类扶贫观念 B.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C.慈善救助系统完善 D.政府财政出现困难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关于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出发点是( )
A.缩小城乡差别 B.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发展农村经济 D.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6.清代的政府灾害救助,一般要经过严密的报灾、勘灾、审户和放赈救助程序。在此过程中,募款、司账、运解、发放等环节相互分开,各有专人负责。这种做法( )
A.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规范了救灾赈灾行为
D.避免了官员的贪污腐败
7.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8.中国古代政府用户籍制度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魏晋时期官府户籍登载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而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关于魏晋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封建经济发达,人身自由度增加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及国家赋税的增加
C.自耕农是官府赋役负担的主要承担者
D.促进了耕作方式的改进
9.据《汉书 百官公卿志》记载,秦汉时地方沿袭乡里自治制度:百家为一里,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啬夫、游徼。三老管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其权尤重;游徼管治安,均由当地推举名望之士充任。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郡县二级体制难以直接管理乡村
B.秦汉时中央集权制度与地方分权制度相结合
C.乡里自治制度是郡县制度在基层的补充
D.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
10.相比唐朝,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民众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将民户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居民有无地产,划分“主户”与“客户”,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这一变化( )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体现宋朝户口管理的开放性
D.说明宋朝户籍制度已经完善
11.商周时期“族众”是集体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国家财政的维持和民力的征发都严格依据以血缘为纽带的“族”为单位来实现,国家“不料民,而知其多少”。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征发单位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这说明了( )
A.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
B.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关爱百姓
C.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影响政府税收
D.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
12.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赋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说明了( )
A.基层管理系统的无序性
B.基层自治管理的封闭性
C.基层自治管理的狭隘性
D.基层管理组织的系统性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时期的乡里豪民
在秦汉文献中,多有“豪民”“豪强”“巨姓豪强”“兼并之家”等记载,活动范围主要在乡里,故称之为“乡里豪民”。
◆乡里豪民的主要构成
一是六国贵族。秦统一六国后,虽然统治者以各种形式抑制其势力的发展,但他们仍得以残存和潜伏下来。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他们蜂拥而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西汉政权巩固后,虽然进行了消除异姓王的斗争,但六国势力并未被彻底消灭。他们役财骄溢,或至兼并,甚至武断乡曲。
二是兼并之家。自战国以来……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经济、政治或宗法势力兼并土地,渐至豪富……至东汉时期,许多乡里豪民已拥有大批徒附、部曲,在其羽翼下已汇集了一股与中央集权背道而驰的离心力量。
三是富商大贾。秦汉时期出现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的局面。西汉中叶以后,富商大贾拥资雄厚,他们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不可胜数。
◆国家对乡里豪民的抑制
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汉武帝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西汉统治者曾派酷吏对豪民进行严厉惩治。在酷吏摧折豪强的同时,武帝时还以刺史分刺各州,“六条问事”。六条中的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均涉及乡里豪民。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算缗、告缗、均输平准、更钱造币都是抑制豪民的重要经济措施。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国家为什么对乡里豪民进行抑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国家抑制乡里豪民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6.17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两宋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救济,人民也自觉进行社会互助,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
A.文化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高
B.儒学复兴,社会财富充盈
C.经济发展,贫富分化渐趋缓解
D.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
【答案】B
2.“此法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日轮一家,沿门按牌审察,如果发现陌生的或者可疑的人员,要立即报告官府”。上述办法体现了( )
A.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 B.民众的自我管理
C.唐代推行的“刮户” D.邻保制度的创立
【答案】B
3.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答案】A
4.明代林希元在《荒政丛言》中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这说明在明代( )
A.出现分类扶贫观念 B.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C.慈善救助系统完善 D.政府财政出现困难
【答案】A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关于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出发点是( )
A.缩小城乡差别 B.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发展农村经济 D.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答案】B
6.清代的政府灾害救助,一般要经过严密的报灾、勘灾、审户和放赈救助程序。在此过程中,募款、司账、运解、发放等环节相互分开,各有专人负责。这种做法( )
A.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规范了救灾赈灾行为
D.避免了官员的贪污腐败
【答案】C
7.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答案】D
8.中国古代政府用户籍制度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魏晋时期官府户籍登载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而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关于魏晋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封建经济发达,人身自由度增加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及国家赋税的增加
C.自耕农是官府赋役负担的主要承担者
D.促进了耕作方式的改进
【答案】C
9.据《汉书 百官公卿志》记载,秦汉时地方沿袭乡里自治制度:百家为一里,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啬夫、游徼。三老管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其权尤重;游徼管治安,均由当地推举名望之士充任。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郡县二级体制难以直接管理乡村
B.秦汉时中央集权制度与地方分权制度相结合
C.乡里自治制度是郡县制度在基层的补充
D.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
【答案】B
10.相比唐朝,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民众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将民户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居民有无地产,划分“主户”与“客户”,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这一变化( )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体现宋朝户口管理的开放性
D.说明宋朝户籍制度已经完善
【答案】C
11.商周时期“族众”是集体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国家财政的维持和民力的征发都严格依据以血缘为纽带的“族”为单位来实现,国家“不料民,而知其多少”。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征发单位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这说明了( )
A.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
B.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关爱百姓
C.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影响政府税收
D.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
【答案】D
12.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赋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说明了( )
A.基层管理系统的无序性
B.基层自治管理的封闭性
C.基层自治管理的狭隘性
D.基层管理组织的系统性
【答案】D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时期的乡里豪民
在秦汉文献中,多有“豪民”“豪强”“巨姓豪强”“兼并之家”等记载,活动范围主要在乡里,故称之为“乡里豪民”。
◆乡里豪民的主要构成
一是六国贵族。秦统一六国后,虽然统治者以各种形式抑制其势力的发展,但他们仍得以残存和潜伏下来。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他们蜂拥而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西汉政权巩固后,虽然进行了消除异姓王的斗争,但六国势力并未被彻底消灭。他们役财骄溢,或至兼并,甚至武断乡曲。
二是兼并之家。自战国以来……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经济、政治或宗法势力兼并土地,渐至豪富……至东汉时期,许多乡里豪民已拥有大批徒附、部曲,在其羽翼下已汇集了一股与中央集权背道而驰的离心力量。
三是富商大贾。秦汉时期出现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的局面。西汉中叶以后,富商大贾拥资雄厚,他们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不可胜数。
◆国家对乡里豪民的抑制
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汉武帝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西汉统治者曾派酷吏对豪民进行严厉惩治。在酷吏摧折豪强的同时,武帝时还以刺史分刺各州,“六条问事”。六条中的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均涉及乡里豪民。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算缗、告缗、均输平准、更钱造币都是抑制豪民的重要经济措施。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国家为什么对乡里豪民进行抑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国家抑制乡里豪民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 (1)原因:乡里豪民成为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威胁中央集权;隐匿逃避赋税,与国家争利;僭越礼制,与封建等级制度相悖。
(2)措施:国家对乡里豪民采取迁徙、政治打击、经济制裁等抑制手段。
影响:有利于打击乡里豪强势力,安定地方秩序,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打击了富商大贾的投机活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答案) --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