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评估检测(五)(选择性必修3)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马鞍山模拟)埃及出土文献中记载了一对父子名字的变化:公元前119年,儿子使用希腊和埃及双名,其父仅用埃及名字;公元前116年,父子均用双名;公元前115—前101年,父子均只用希腊名字;公元前101年,儿子被描述为“一个马其顿人”。这可以用来佐证( )
A.血缘关系影响政治选择
B.民族冲突改写历史记忆
C.文化交流促进族群认同
D.帝国扩张塑造同质文明
【解析】选C。据材料“埃及出土文献中记载了一对父子名字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许多希腊人移居到埃及并参与了国家的行政管理和商业活动,埃及与希腊之间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不仅限于语言和艺术方面,还包括个人和家庭生活习惯,父子逐步接受和融入了其他族群文化,故选C;血缘关系会影响政治选择,但材料仅涉及父子姓名的变化,没有明确其与政治统治者之间的具体血缘关系,排除A;民族冲突可能会改写历史记忆,但材料仅涉及父子名字的变化且埃及习惯逐渐希腊化,这是民族的融合而非冲突,排除B;帝国扩张可能塑造同质文明,尤其是当一个帝国征服其他领土和民族,并将其纳入自己的领土和行政管辖范围内时,这些领土和民族的文化、习俗和语言可能会受到影响和改变,以确保整个领土的统一和稳定,但材料没有明确姓名逐渐希腊化的方式仅涉及结果,排除D。
2.古希腊比其他地区的居民更早、更全面地提出节制生育、晚婚晚育的理论,也比其他地区更频繁地对外移民。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
A.农业发展水平的落后
B.古希腊哲学强调理性思考
C.稳定公民群体的需要
D.多山多湾的自然地理环境
【解析】选A。希腊半岛河流交错,山岭纵横,农业可耕面积过小,无法养活过多的人口,因此他们较早的提出“节制生育、晚婚晚育的理论”,故选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古希腊哲学家不能凭空思考,该理论的产生在于农业落后的现实,排除B;频繁对外移民反而不利于稳定公民群体,排除C;此项属于这一理论提出的客观因素,本质上仍然是农业水平落后,排除D。
3.(2023·佛山模拟)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尼罗河三角洲气候炎热,服饰以亚麻为主;而居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气候较冷,羊毛服饰占据主流。亚历山大东征后,埃及的妇女也穿羊毛披肩,希腊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饰元素也较为普遍。这说明( )
A.地中海阻隔导致南北两岸文化差异
B.碰撞促进了区域间文化的交流
C.亚历山大东征促进埃及文明的进步
D.亚历山大推行希腊化成效突出
【解析】选B。据材料“埃及的妇女也穿羊毛披肩,希腊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饰元素也较为普遍”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促使埃及与希腊之间存在文化交流,出现了相互学习对方穿着服饰的现象,故选B;促进了文化交流,并非阻隔,故排除A;亚历山大东征也伴随着血腥屠杀,所以东征只是客观上促进了埃及文明的进步,排除C;“希腊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饰元素也较为普遍”说明希腊人也会接受东方文明的影响,体现了文明交融是相互的,排除D。
【加固训练】
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东征,公元前3世纪70年代,亚历山大里亚输入的商品中有印度狗、印度牛和印度女子;梵语词汇“书”“笔”“墨水”源自希腊语,印度人曾说敬畏希腊科学家“像敬畏神灵一样”。这表明( )
A.希腊文化的传入颠覆了印度人的科学观念
B.亚历山大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战争客观上为区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D.印度佛教的产生深受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
【解析】选C。据材料“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东征……亚历山大里亚输入的商品中有印度狗、印度牛和印度女子;梵语词汇‘书’‘笔’‘墨水’源自希腊语”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物种、人口和文化在帝国境内的广泛交流,这表明战争客观上为区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故选C;材料反映了希腊文化传入对印度科学的影响,但并没有“颠覆”印度人的科学观念,这夸大了希腊文化的影响,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亚历山大东征直接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并非建立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排除B;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并非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排除D。
4.(2023·淄博模拟)下表格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 )
作物名称 类别 原产地
胡瓜 蔬菜 印度西北部
胡豆 蔬菜 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胡蒜 蔬菜 欧洲南部和中亚
胡荽 蔬菜 地中海沿岸、中亚
石榴 水果 伊朗、阿富汗地区
葡萄 水果 欧洲、西亚和北非
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社会风俗出现显著变化
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解析】选C。据表格可知,西汉时期引进的作物主要来自于丝绸之路沿线,尤其是西域、中亚地区,反映了西汉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故选C;西汉与中亚、西域的交流是通过陆上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起来是在唐朝中期以后,受北方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陆上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排除A;表格反映的是蔬菜、水果等作物的引进,没有体现出社会风俗的变化,排除B;表格只反映了新作物的引进,没有反映这些作物的种植情况,排除D。
5.汉代,“书皆竹简,得之甚难”,以致“若不从师,无从写录”。五代以后,“学者无笔札之劳,(即可)获睹古人全书”,不仅“购买极易”,且可通过租借方式获得,“无汉以前耳受之艰,无唐以前手抄之勤”。这反映出( )
A.印刷术拓展了知识流传方式
B.儒家思想传播渠道得以扩大
C.书籍商业化推动了文化发展
D.文化的大众化倾向不断增强
【解析】选A。据材料“五代以后,‘学者无笔札之劳,(即可)获睹古人全书’,不仅‘购买极易’,且可通过租借方式获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得书籍便于购买和租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故选A;从竹简到纸书皆属于书籍传播,只是受众范围更广,材料并未涉及其他传播渠道,不能说明“渠道得以扩大”,排除B;材料体现了从汉到五代书籍从竹简到印刷的变化,且并未说明汉代竹书没有商业化,“书籍商业化”不能概括材料变化,排除C;印刷书籍出现于隋唐时期,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但其流传范围依然不大,“大众化”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D。
6.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解析】选B。据“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讲诵儒家的《丧服经》”等信息可知中国佛教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浸润,故选B;材料反映了佛教主动学习和适应儒家思想,不能体现佛教与儒家思想融为一体,排除A;材料未涉及早期佛教理论,不能体现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排除C;佛教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不意味着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排除D。
7.如图为辽宁北票十六国时期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其工艺属于罗马吹制技术。据考证,此时期我国虽已掌握加工玻璃的技艺,但尚不具备制作如此复杂的玻璃工艺制作技术。该文物能够佐证当时( )
A.丝绸之路上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B.东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C.玻璃制品应用于普通民众生活
D.统治者不断推动民族交融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鸭形玻璃注的制作工艺属于罗马吹制技术,说明当时的中西方文化有交流,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丝绸之路上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材料体现了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不能说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排除B;鸭形玻璃注出土于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并不能说明玻璃制品应用于普通民众生活,排除C;该文物能够佐证当时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属于中外交流而不是民族交融,排除D。
8.(2023·温州模拟)论及历史上某一政权,有学者认为它使用游牧社会的军事技术优势形成强悍军队;用宽容的手段,对待境内不同的宗教与文化,进而组成史上最大的陆地帝国,保护黑海到太平洋之间的贸易。该政权是(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蒙古帝国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崛起于漠北草原的蒙古使用游牧社会的军事技术优势形成强悍军队;为达到“因其俗而乘其人”的统治目的,蒙古统治阶级对帝国境内的各种宗教持极为宽容的政策;蒙古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陆地帝国;13世纪,蒙古帝国第一次将从黑海和多瑙河下游到太平洋的广大地区统一在一个政权下,故选D;波斯帝国疆域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在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排除A;亚历山大帝国版图东起葱岭与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腊,北抵黑海及阿姆河,排除B;阿拉伯帝国极盛疆域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抵大西洋沿岸,北达高加索山脉、里海以及法国南部,南至阿拉伯海与撒哈拉沙漠,排除C。
9.(2023·重庆模拟)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的绘画艺术,题材极其广泛,有民间传说、历史掌故、戏曲场景和山川景物等。浮世绘往往以彩色木版画的形式,大量印刷出版。下图是葛饰北斋所绘《富岳三十六景》之一,据此可知,该艺术形式( )
A.体现了皇室贵族的审美趣味
B.其产生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
C.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D.反映了幕府时代的社会危机
【解析】选C。据材料“题材极其广泛,有民间传说、历史掌故、戏曲场景和山川景物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戏曲场景、民间传说等与市民文化相关,且图片内容体现市区文化,因此该艺术形式与城市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故选C;该艺术形式多涉及民间传说和历史掌故,并未涉及皇室贵族审美,排除A;江户时代多处于封建时期,西方艺术并未大范围传入日本,且其艺术风格并非体现西方特点,排除B;材料仅说明其题材有民间传说和历史掌故等,且图片信息中经济繁荣,并未涉及社会危机,排除D。
10.(2023·广州模拟)1807年11月,德意志地区威斯特法伦王国颁布宪法,宣称“吾皇拿破仑……以保障人民幸福……现制定宪法”,强调“一切臣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次年,巴伐利亚颁布了以威斯特法伦王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这反映了( )
A.现代民法体系逐步形成
B.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
C.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深远
D.欧洲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解析】选C。据材料“吾皇拿破仑……以保障人民幸福……现制定宪法”“巴伐利亚颁布了以威斯特法伦王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可知拿破仑的军事扩张客观上传播了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法治的思想,对巴伐利亚后期的政治立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C;《拿破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现代民法体系的逐步形成,排除A;“吾皇拿破仑”说明当时德意志民族依然将拿破仑视为本国统治君主,反映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淡薄,排除B;1848年欧洲革命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统治的逐步确立,排除D。
11.清代顺治前期,清廷将大部分书院改为义学,“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顺治后期,一些旧有书院被重新修葺加以利用,也设立了一些新书院。这些书院绝大多数都讲授程朱理学,宣扬儒家纲常伦理。清初书院的重建反映了( )
A.政府重视社会伦理秩序的建设
B.满汉民族矛盾渐趋消亡
C.清朝统治合法性得到百姓认同
D.经济繁荣促进教育发展
【解析】选A。据材料“这些书院绝大多数都讲授程朱理学,宣扬儒家纲常伦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重建书院并讲授程朱理学,注重通过宣扬儒家纲常伦理思想以加强对于民众的管理,故选A;明清代后,清廷通过儒家思想逐渐找到了意识形态中的理论形式以整合人心,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缓和满汉间民族矛盾,但“消亡”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仅涉及清代政府的政策,没有明确民众的具体态度,排除C;经济发展有利于教育发展,但材料仅涉及清廷政治行为,没有明确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
(1)教育目的:中国古代以培养封建官僚、巩固封建统治为目的;中国近代以培养实用人才、救亡图存为目的。
(2)教育内容:中国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与科举考试相结合;中国近代注重自然科学与实用技能,融汇中西。
12.19世纪初,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和以后的国外远征。他们目睹西欧资本主义生活,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于是成立秘密革命组织,准备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这可以用来说明,拿破仑战争客观上( )
A.消除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B.指明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
C.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打击了欧洲一些国家的封建制度
【解析】选D。据题干参加了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和以后的国外远征的俄国贵族青年军官“目睹西欧资本主义生活,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于是成立秘密革命组织,准备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可知拿破仑战争促进了反封建的民主意识,故选D;“消除了”不合逻辑与史实,应为“部分清扫了”,排除A;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晚于题干中的“19世纪初”,排除B;题干未提及拿破仑推行《拿破仑法典》等信息,排除C。
13.美国学者本特利认为,19—20世纪出现了一个非常流行的现象,许多帝国日益重视“教化工程”。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帝国声称,帝国最终会把一部分“异域”臣民转化为像帝国中心区的人那样思考、生活和接受管理。据此可知,“教化工程”( )
A.服务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实际需要
B.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
C.缘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旨在维护殖民地人民的利益
【解析】选B。“把一部分‘异域’臣民转化为像帝国中心区的人那样思考、生活和接受管理”这体现了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但它也在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故选B;资本原始积累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前,排除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列强间战争的根源,排除C;使异域臣民接受西方式的价值观是典型的文化侵略,是为元素民者服务的,排除D。
14.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产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方文化的性质差异是“古今之别”,还是“中外之异”,并由此产生学理(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上的差异,前者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后者强调文化的民族性。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
A.推动了思想文化的普及
B.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对东西方文化价值的反思
D.冲击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解析】选C。据题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所以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对东西方文化价值的反思,故选C;材料反映了两个学派的争论,没有谈及整理的影响,排除A;材料反映了两个学派争论的具体内容,尤其是文化的差异,与政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两者的观点不同,是学术上的争鸣,没有谈及社会影响,无法推知冲击儒家思想,排除D。
15.(2023·黄山模拟)1890年,海外华民开始对国内进行侨汇。其时,旅美华人每年从美国旧金山银行汇入中国之银,“约合八百万两内外”,新加坡一地的华人商佣十四五万人,“前后携寄回华者,当亦不下一二千万(两)”。据此可知( )
A.世界殖民体系趋于崩溃
B.华工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
C.华侨投资推动社会转型
D.侨汇资金推动城乡社会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华工对国内侨汇,这有利于政府加大对国内城乡事业的投资,推动了城乡社会发展,故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在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提到“新加坡一地的华人商佣十四五万人”,但也有“旅美华人”,故不能说明华工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排除B;海外侨民对在19世纪末对国内进行侨汇,但该行为属于爱国行为,能够增加政府的可支配资金,但其不属于投资资金,故无法确定其能推动社会转型,排除C。
【加固训练】
据统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有1 000万人,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文化、亲属团聚等又次之。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大批前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等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
D.工业革命后世界联系加强
【解析】选C。据材料“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可知,当时中国的海外移民主要和列强的殖民扩张有关,通过对外输出劳动力对殖民地进行开发建设,故选C;自然经济走向解体是西方列强侵略扩张的结果,排除A;民族危机加深是也是列强殖民扩张的结果,排除B;“世界联系加强”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16.新加坡中学教科书指出:“儒家伦理很适合多元种族社会,因为它具有宽容博爱的精神与应变能力;儒家所主张的做人态度、处事原则和各种道德观念,不论是在古代、现代或是将来,也不论是在华人地区或非华人地区,都有永恒和普遍的价值。”材料意在说明( )
A.儒家伦理与新加坡社会相适应
B.新加坡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
C.儒家思想是新加坡文化的主流
D.儒家思想融汇世界优秀文化
【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儒家伦理因具有宽容博爱的精神与应变能力适合多元种族社会,据所学可知,新加坡就是多元种族社会,因此“儒家伦理与新加坡社会相适应”的说法符合题意,故选A;B项说法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新加坡认识到儒家伦理对新加坡社会的价值,但是材料没有明确指出儒家思想是新加坡文化的主流,排除C;材料没有明确提出儒家思想融汇世界优秀文化,材料强调儒家思想具有宽容博爱的精神与应变能力,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开大学杨巨平教授在《从地中海到黄河——希腊化文化信息在中国的回响(至公元7世纪)》一文中,利用中国古代典籍以及传入中国的犍陀罗艺术、钱币等文化载体,分析了希腊化文化与古代中国之间的互动交流关系,特别强调了亚历山大东征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和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在其中所发挥的先导和奠基作用。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古代文明的相互交融”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古代世界不同区域之间的交往过程也是不同文化汇聚、升华(创新)的过程。(2分)
阐述:自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帝国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期间,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希腊、西亚、罗马以及印度等地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并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同时,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例如,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10分)
由此可见,在古代,人类各文明之间通过不断交往,不同区域的文明汇聚交融,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区域文明。(2分)(“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论题,紧扣设问“围绕‘古代文明的相互交融’”,据材料“希腊化文化信息在中国的回响”“分析了希腊化文化与古代中国之间的互动交流关系”得出论题——古代世界不同区域之间的交往过程也是不同文化汇聚、升华(创新)的过程。阐述,阐述时可以利用材料中的史实,也可以结合教材中世界古代史的史实来展开,结合所学,从战争、和平的交流方式角度来分析得出,战争方式——自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帝国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和平方式——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希腊、西亚、罗马以及印度等地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并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同时,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例如,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总结,在古代,人类各文明之间通过不断交往,不同区域的文明汇聚交融,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区域文明。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本英文书的要素
材料 书籍不仅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而且书籍本身也留下了不同文明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浓厚印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一本现代的英文书。它所涉及的要素主要有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已经基本上厘清了这四大要素的大致传播路线,相关情况见下表。
英国 西欧大陆内部的传播 中介传播者 原创者
英文字母(公元7世纪) 如尼字母(公元2世纪)、拉丁字母(公元前7—公元前3世纪)←希腊字母(公元前9世纪末至公元前8世纪) 腓尼基字母(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闪族字母(即原始迦南字母,约公元前19世纪中叶) 埃及象形文字(公元前2700年)
造纸术(1494年) 法国(1189年)←西班牙(1150年)←摩洛哥(1100年)←埃及(10世纪);瑞士(1350年)、德国(1312年)←意大利(1276年)←阿拉伯 阿拉伯帝国(公元8世纪中叶) 古代中国(公元前2世纪)
页码(数字,13世纪后期) 其他西欧大陆国家(公元10世纪后期至13世纪初)←穆斯林西班牙(公元9世纪) 阿拉伯帝国数字(公元8世纪后期) 成熟印度数字(公元8世纪)←笈多王朝数字(公元4—6世纪末)←婆罗米数字(公元前3世纪)
印刷(1477年) 法国←意大利←德国(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德国、意大利等欧陆国家(15世纪前期,雕版印刷) 阿拉伯帝国(14世纪)、波斯(13世纪末14世纪初)、中国西北少数民族(9—10世纪;木活字12—13世纪) 古代中国(公元前7世纪)
——徐善伟《全球史视阈中的一本英文书——古
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缩影》
基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一本英文书的要素”,设计一个主题,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多角度、多层次涵盖材料提供的信息;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
答案:
作答层次要求:
层次1:简单罗列材料中的显性信息,来进行主题设计的合理解释;0—4分。
层次2:从单一角度进行主题设计,并从知识层面和认识层面做出合理解释;5—9分。
层次3:从多个角度综合进行主题设计,并从知识层面和认识层面并做出合理解释;10—14分。
示例1:
主题:一本英文书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缩影。
理由:书籍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一本英文书所涉及的要素有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均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成果。从古埃及象形文字开始,历经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的发展,公元7世纪左右形成现在通用的英文字母。造纸术由古代中国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大陆后不断发展、成熟。页码使用的数字从古代印度数字发展而来,历经阿拉伯人、西班牙人传播,在13世纪成为相对固定的页码符号。中国的印刷术一路向西传播,到15世纪西欧的印刷术成熟。
一本英文书的各基本要素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性、共存性。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示例2:
主题:现代英文书的要素吸纳了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就。
理由:中华优秀文明成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中国汉代发明的造纸术,一方面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另一方面经埃及传入西欧,到15世纪末,用于书籍的印刷术在欧洲成熟。中国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术后经波斯、阿拉伯地区传到西欧各地,15世纪后期西欧印刷术在书籍出版中得到发展。
现代英文书的要素吸纳了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就;体现了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要积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说明:可以从现代英文书的要素吸纳了各个古代文明成就的角度设计主题,如:现代英文书的要素吸纳了古代埃及(古代印度)文明的成就;可以从现代英文书的要素中介传播的角度设计主题,如:现代英文书的要素折射了阿拉伯人对文化的贡献;可以从现代英文书的要素在西欧内部传播的角度设计主题,如地中海沿岸国家对现代英文书的要素传播做出重要贡献。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内容可知,不论是英文文字,还是纸张,抑或是页码,甚至到印刷等,都是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结果,如造纸术和印刷术等都起源于古代中国,后经阿拉伯帝国传到了欧洲,页码起源于古代印度,后经阿拉伯帝国传到了欧洲,象形文字起源于古代埃及,演化为腓尼基字母后,传入到了西方,演化为拉丁字母,据此可以把主题定位为“一本英文书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缩影”。在具体作答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所要论述的主题,即“一本英文书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缩影”。其次,结合材料表格内容,具体阐释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等是如何体现古代世界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如从古埃及象形文字开始,历经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的发展,公元7世纪左右形成现在通用的英文字母;造纸术由古代中国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大陆后不断发展、成熟;页码使用的数字从古代印度数字发展而来,历经阿拉伯人、西班牙人传播,在13世纪成为相对固定的页码符号;中国的印刷术一路向西传播,到15世纪西欧的印刷术成熟。最后还要做一个小结,如一本英文书的各基本要素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性、共存性。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19.(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直航中国后,中国的瓷器开始直接出口到欧洲,被公开拍卖或私人售贩,这引起王公贵胄等上流社会竞相收购的热潮。这一时期订烧瓷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采用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
材料二 1602年,荷兰几乎垄断了海上瓷器贸易,欧洲许多王公贵族用精美的中国瓷装点宫廷。定制瓷上的辅助纹样逐渐模仿欧渊或中东平面装饰。在法国,全面地学习中国,抛弃各种文化上的中世纪残余,以理性来统一一切成为社会风尚。
材料三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在瓷器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景德镇的画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画法,由此发展出了外销画。伴随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欧洲人逐渐从中国定制欧式有柄荼具和咖啡具,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1708年,德国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19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6到19世纪与中西瓷器贸易交流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4分)
答案:(1)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工业革命。(4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1514年……直航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此处涉及新航路开辟这一大事件;据材料二“1602年,荷兰几乎垄断了海上瓷器贸易”和材料三“东印度公司”结合所学,可知此处涉及早期殖民扩张;据材料一“日常世俗享乐”和材料二“理性”结合所学,可知此处涉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据材料三“19世纪下半叶……保护本土瓷器”结合所学,可知此处涉及工业革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瓷器贸易在推动中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8分)
答案: (2)中国外销瓷器上的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图案,体现出对世俗世界的关注、对现实社会幸福生活的追求,符合西方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客观上推动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发展;欧洲对中国制瓷技术的学习借鉴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瓷器逐渐流向普通民众家庭,进一步丰富了欧洲民众的物质生活。(3分)
中国瓷器画工逐步学习并掌握了西洋画法,丰富了中华文化;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瓷器大量销往欧洲,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3分)
综上所述,中西瓷器贸易影响了欧洲的思想文化、经济技术和物质生活,也促进了中国制瓷工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2分)
【解析】第(2)题对西方来说,据材料一“1514年”“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欧洲正在开展文艺复兴运动,这类瓷器图案表达了对世俗的关注和追求现实享乐,有利于推动欧洲人文主义的发展;据材料二“以理性来统一一切成为社会风尚”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欧洲开展启蒙运动,借助瓷器纹样宣扬理性主义,也推动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发展;据材料三“1708年,德国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可知,受中国至此技术的影响,欧洲制瓷业得到发展;据材料三“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可知,瓷器逐渐流向普通民众家庭,进一步丰富了欧洲民众的物质生活。对中国来说,据材料一“景德镇的画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画法”可知,中国瓷器画工逐步学习并掌握了西洋画法,丰富了中华文化;据材料三“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可知,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围绕丝瓷开展的白银贸易,使得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白银的货币化;综合来看,瓷器贸易在推动中西方社会发展中带来了经济技术、思想文化、物质生活的交流,形成了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非暴力学说,号召恢复手工生产以抗拒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尼赫鲁深受西方科学精神的影响,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摘编自《中国文化论争》《印度通史》等
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结合所学,解读上述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的出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共产党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
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中,受到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同时传统文化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一战后,泰戈尔提出以东方精神文明解决西方过分追求物质文明的弊端;甘地、尼赫鲁等民族资产阶级领袖借助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组织民众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对工业化的态度存在分歧。印度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条件,印度现代化道路仍在探寻中。
综上,两国都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史传统、近代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也不同。(12分)
【解析】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一般是批判和借鉴等关系,解读时围绕“碰撞与交流”展开即可。结合所学得出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东方文化派认为……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得出甘地、尼赫鲁等民族资产阶级领袖借助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组织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两国都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史传统、近代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也不同。阶段评估检测(五)(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马鞍山模拟)埃及出土文献中记载了一对父子名字的变化:公元前119年,儿子使用希腊和埃及双名,其父仅用埃及名字;公元前116年,父子均用双名;公元前115—前101年,父子均只用希腊名字;公元前101年,儿子被描述为“一个马其顿人”。这可以用来佐证( )
A.血缘关系影响政治选择
B.民族冲突改写历史记忆
C.文化交流促进族群认同
D.帝国扩张塑造同质文明2.古希腊比其他地区的居民更早、更全面地提出节制生育、晚婚晚育的理论,也比其他地区更频繁地对外移民。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
A.农业发展水平的落后
B.古希腊哲学强调理性思考
C.稳定公民群体的需要
D.多山多湾的自然地理环境3.(2023·佛山模拟)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尼罗河三角洲气候炎热,服饰以亚麻为主;而居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气候较冷,羊毛服饰占据主流。亚历山大东征后,埃及的妇女也穿羊毛披肩,希腊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饰元素也较为普遍。这说明( )
A.地中海阻隔导致南北两岸文化差异
B.碰撞促进了区域间文化的交流
C.亚历山大东征促进埃及文明的进步
D.亚历山大推行希腊化成效突出
【加固训练】
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东征,公元前3世纪70年代,亚历山大里亚输入的商品中有印度狗、印度牛和印度女子;梵语词汇“书”“笔”“墨水”源自希腊语,印度人曾说敬畏希腊科学家“像敬畏神灵一样”。这表明( )
A.希腊文化的传入颠覆了印度人的科学观念
B.亚历山大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战争客观上为区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D.印度佛教的产生深受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4.(2023·淄博模拟)下表格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 )
作物名称 类别 原产地
胡瓜 蔬菜 印度西北部
胡豆 蔬菜 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胡蒜 蔬菜 欧洲南部和中亚
胡荽 蔬菜 地中海沿岸、中亚
石榴 水果 伊朗、阿富汗地区
葡萄 水果 欧洲、西亚和北非
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社会风俗出现显著变化
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5.汉代,“书皆竹简,得之甚难”,以致“若不从师,无从写录”。五代以后,“学者无笔札之劳,(即可)获睹古人全书”,不仅“购买极易”,且可通过租借方式获得,“无汉以前耳受之艰,无唐以前手抄之勤”。这反映出( )
A.印刷术拓展了知识流传方式
B.儒家思想传播渠道得以扩大
C.书籍商业化推动了文化发展
D.文化的大众化倾向不断增强6.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7.如图为辽宁北票十六国时期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其工艺属于罗马吹制技术。据考证,此时期我国虽已掌握加工玻璃的技艺,但尚不具备制作如此复杂的玻璃工艺制作技术。该文物能够佐证当时( )
A.丝绸之路上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B.东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C.玻璃制品应用于普通民众生活
D.统治者不断推动民族交融8.(2023·温州模拟)论及历史上某一政权,有学者认为它使用游牧社会的军事技术优势形成强悍军队;用宽容的手段,对待境内不同的宗教与文化,进而组成史上最大的陆地帝国,保护黑海到太平洋之间的贸易。该政权是(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蒙古帝国9.(2023·重庆模拟)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的绘画艺术,题材极其广泛,有民间传说、历史掌故、戏曲场景和山川景物等。浮世绘往往以彩色木版画的形式,大量印刷出版。下图是葛饰北斋所绘《富岳三十六景》之一,据此可知,该艺术形式( )
A.体现了皇室贵族的审美趣味
B.其产生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
C.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D.反映了幕府时代的社会危机10.(2023·广州模拟)1807年11月,德意志地区威斯特法伦王国颁布宪法,宣称“吾皇拿破仑……以保障人民幸福……现制定宪法”,强调“一切臣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次年,巴伐利亚颁布了以威斯特法伦王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这反映了( )
A.现代民法体系逐步形成
B.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
C.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深远
D.欧洲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11.清代顺治前期,清廷将大部分书院改为义学,“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顺治后期,一些旧有书院被重新修葺加以利用,也设立了一些新书院。这些书院绝大多数都讲授程朱理学,宣扬儒家纲常伦理。清初书院的重建反映了( )
A.政府重视社会伦理秩序的建设
B.满汉民族矛盾渐趋消亡
C.清朝统治合法性得到百姓认同
D.经济繁荣促进教育发展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
(1)教育目的:中国古代以培养封建官僚、巩固封建统治为目的;中国近代以培养实用人才、救亡图存为目的。
(2)教育内容:中国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与科举考试相结合;中国近代注重自然科学与实用技能,融汇中西。
12.19世纪初,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和以后的国外远征。他们目睹西欧资本主义生活,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于是成立秘密革命组织,准备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这可以用来说明,拿破仑战争客观上( )
A.消除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B.指明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
C.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打击了欧洲一些国家的封建制度13.美国学者本特利认为,19—20世纪出现了一个非常流行的现象,许多帝国日益重视“教化工程”。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帝国声称,帝国最终会把一部分“异域”臣民转化为像帝国中心区的人那样思考、生活和接受管理。据此可知,“教化工程”( )
A.服务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实际需要
B.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
C.缘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旨在维护殖民地人民的利益14.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产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方文化的性质差异是“古今之别”,还是“中外之异”,并由此产生学理(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上的差异,前者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后者强调文化的民族性。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
A.推动了思想文化的普及
B.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对东西方文化价值的反思
D.冲击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15.(2023·黄山模拟)1890年,海外华民开始对国内进行侨汇。其时,旅美华人每年从美国旧金山银行汇入中国之银,“约合八百万两内外”,新加坡一地的华人商佣十四五万人,“前后携寄回华者,当亦不下一二千万(两)”。据此可知( )
A.世界殖民体系趋于崩溃
B.华工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
C.华侨投资推动社会转型
D.侨汇资金推动城乡社会发展
【加固训练】
据统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有1 000万人,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文化、亲属团聚等又次之。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大批前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等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
D.工业革命后世界联系加强16.新加坡中学教科书指出:“儒家伦理很适合多元种族社会,因为它具有宽容博爱的精神与应变能力;儒家所主张的做人态度、处事原则和各种道德观念,不论是在古代、现代或是将来,也不论是在华人地区或非华人地区,都有永恒和普遍的价值。”材料意在说明( )
A.儒家伦理与新加坡社会相适应
B.新加坡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
C.儒家思想是新加坡文化的主流
D.儒家思想融汇世界优秀文化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开大学杨巨平教授在《从地中海到黄河——希腊化文化信息在中国的回响(至公元7世纪)》一文中,利用中国古代典籍以及传入中国的犍陀罗艺术、钱币等文化载体,分析了希腊化文化与古代中国之间的互动交流关系,特别强调了亚历山大东征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和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在其中所发挥的先导和奠基作用。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古代文明的相互交融”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本英文书的要素
材料 书籍不仅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而且书籍本身也留下了不同文明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浓厚印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一本现代的英文书。它所涉及的要素主要有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已经基本上厘清了这四大要素的大致传播路线,相关情况见下表。
英国 西欧大陆内部的传播 中介传播者 原创者
英文字母(公元7世纪) 如尼字母(公元2世纪)、拉丁字母(公元前7—公元前3世纪)←希腊字母(公元前9世纪末至公元前8世纪) 腓尼基字母(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闪族字母(即原始迦南字母,约公元前19世纪中叶) 埃及象形文字(公元前2700年)
造纸术(1494年) 法国(1189年)←西班牙(1150年)←摩洛哥(1100年)←埃及(10世纪);瑞士(1350年)、德国(1312年)←意大利(1276年)←阿拉伯 阿拉伯帝国(公元8世纪中叶) 古代中国(公元前2世纪)
页码(数字,13世纪后期) 其他西欧大陆国家(公元10世纪后期至13世纪初)←穆斯林西班牙(公元9世纪) 阿拉伯帝国数字(公元8世纪后期) 成熟印度数字(公元8世纪)←笈多王朝数字(公元4—6世纪末)←婆罗米数字(公元前3世纪)
印刷(1477年) 法国←意大利←德国(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德国、意大利等欧陆国家(15世纪前期,雕版印刷) 阿拉伯帝国(14世纪)、波斯(13世纪末14世纪初)、中国西北少数民族(9—10世纪;木活字12—13世纪) 古代中国(公元前7世纪)
——徐善伟《全球史视阈中的一本英文书——古
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缩影》
基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一本英文书的要素”,设计一个主题,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多角度、多层次涵盖材料提供的信息;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19.(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直航中国后,中国的瓷器开始直接出口到欧洲,被公开拍卖或私人售贩,这引起王公贵胄等上流社会竞相收购的热潮。这一时期订烧瓷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采用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
材料二 1602年,荷兰几乎垄断了海上瓷器贸易,欧洲许多王公贵族用精美的中国瓷装点宫廷。定制瓷上的辅助纹样逐渐模仿欧渊或中东平面装饰。在法国,全面地学习中国,抛弃各种文化上的中世纪残余,以理性来统一一切成为社会风尚。
材料三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在瓷器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景德镇的画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画法,由此发展出了外销画。伴随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欧洲人逐渐从中国定制欧式有柄荼具和咖啡具,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1708年,德国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19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6到19世纪与中西瓷器贸易交流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4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瓷器贸易在推动中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8分)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非暴力学说,号召恢复手工生产以抗拒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尼赫鲁深受西方科学精神的影响,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摘编自《中国文化论争》《印度通史》等
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结合所学,解读上述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五)(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