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单元形成性评价(五)(第五单元) 2024-2025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含解析)

单元形成性评价(五)(第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6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这场战争 (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直接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使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补偿训练】
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上述是中国近代一场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部分内容。据此判断这场战争 (  )
A.使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
B.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D.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2024·芜湖高一检测)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广东地方官商最感觉《南京条约》给他们私人利益的打击”“《南京条约》以后,他们的意外财源都禁绝了,难怪他们要恨外国人。广州的商人方面也是如此”。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
A.巨额赔款加重清政府财政负担
B.协定关税阻碍了民族工商业发展
C.鸦片战争后中国商贸中心转移
D.列强侵略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 3.(2024·威海高一检测)这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晚清图书。作者在书中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这部图书 (  )
A.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B.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C.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受到了晚清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 【补偿训练】
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重点考察了欧美各国的国情状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  )
A.已经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
B.知识界充分认识到中西方差距
C.天朝上国的旧观念被完全颠覆
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萌发 4.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日后若有国书递达中国朝廷者,应由中国办理外国事务之钦差大臣,或两广、闽浙、两江总督等大臣将原书代奏”。同年,两广总督兼领钦差大臣,专办“各省通商善后事宜”,1859年,又改授两江总督为钦差大臣。这体现了 (  )
A.地方督抚势力的膨胀
B.列强侵略意图已实现
C.清廷外交机制的调整
D.天朝上国观念的破除 5.(2023·天津高一检测)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中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补偿训练】
如表是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贸易统计情况。输华商品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年份 1845 1850 1851 1853
输华商品总值(单位:万英镑) 239.0 140.0 216.0 100.0
A.自然经济的抵制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洋务运动的开展
D.美法加紧了商品输出 6.(2024·郴州高一检测)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到: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与材料有关的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某学者认为,在与太平天国达十余年的持续战争中,清朝政府的军队被反复证实并不适合现代战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组织的湘军与淮军填补了这一空白。 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
A.造成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B.影响晚清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动
C.加速湘淮系官僚集团的衰落
D.直接动摇清朝政府统治的根基 8.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一役……其可称为良好结果者惟有一事,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国顽固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文中的“新国家之思想” (  )
A.催生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B.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
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D.充分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9.(2024·玉林高一检测)清廷原以礼部和理藩院为主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1861年设总理衙门总揽外交事务。但君臣朝野视之为不祥之物,终晚清之世,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任职于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这说明 (  )
A.中国外交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近代中国外交已经接轨世界
C.朝贡外交思想仍根深蒂固
D.当时中国深受封建思想束缚 【补偿训练】
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及通商、关税等事务,后筑铁路、开矿、制造枪炮军火等事务也归它管理。清政府的做法 (  )
A.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意在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C.利于实现中外间平等交往
D.导致民间设厂高潮的出现 10.(2024·芜湖高一检测)下表为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数变化表。这反映出 (  )
年份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61 5 2 1 1
1864 6 3 3 1
1873 58 13 11 7
A.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
B.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C.中国海关日益走向近代化
D.清政府已经抛弃华夷观念 11.1875年,郭嵩焘在奏折中说:“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故欲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所谓其本未遑而姑务其末者。”这一见解 (  )
A.体现了兴办洋务的目的
B.批驳了西洋立国的理念
C.促成了洋务新政的兴起
D.表现了对中西体制的反思 12.(2024·淄博高一检测)轮船招商局在修订的《招商局条规》中对股票的买卖做了严格的规定:“凡有股份者,如欲将股份单转售别人,必须先赴本局告明,以便注册。惟只准售于华商。”此规定旨在 (  )
A.借鉴西方经营模式
B.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
C.保障企业的民族性
D.抢占航运业市场份额 【深化点拨】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和生产技术,维护封建制度,其失败是必然的。
13.中国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反之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一变化说明清王朝 (  )
A.坚决维护了领土主权
B.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沦为列强统治的工具
D.疆域意识渐趋近代化 14.下图是某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由此可知,该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5.(2024·北京高一检测)下表为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此情况发生于 (  )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沙俄 旅大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 福建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天津条约》签订后
C.《北京条约》签订后
D.《马关条约》签订后 16.(2024·厦门高一检测)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称为“神明圣王,改制教主”,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附会于孔子身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维新派借孔子思想维护专制皇权
B.西方近代政治思想源于古代中国
C.清王朝试图以托古改制挽救危亡
D.康有为借孔子权威阐释变法理论 【拓展延伸】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1)特点: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2)成因: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借助孔子可以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17.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其中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体现了百日维新 (  )
A.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B.着重于改良空疏之风
C.继承了中体西用的框架
D.彻底冲击旧官僚体制 18.一些西方学者将近代中国某场运动定义为“宗教战争”或“文明冲突”,他们消解这场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明显是出于遮蔽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维护西方的“历史形象”“文明形象”或某种当下的意图。这场运动 (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C.旨在维护中国传统文明
D.粉碎了列强灭亡中国的阴谋 【补偿训练】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强调了义和团运动 (  )
A.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精神
B.比洋务派和改良派更激进
C.无法超越农民阶级的局限
D.与以往的农民运动没有区别 19.在八国联军被义和团截击于京津之间的时候,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于6月14日即电告本国政府,指出长江流域的任何骚乱,必将对英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建议“应当立即与汉口及南京的总督达成一项谅解”,如果刘、张想要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他们将在所辖地区内尽力维护和平”。为此,他们 (  )
A.决定“编练新军”
B.支持“维新变法”
C.保证“干涉还辽”
D.洽商“东南互保” 20.1901年《辛丑条约》特别规定“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要求条约文本“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这一规定表明列强旨在 (  )
A.维护帝国主义侵华秩序
B.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扶植清政府为侵华工具
D.就侵华利益达成妥协 【拓展延伸】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年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1894年至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40分)
21.(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战败后,有志之士与清廷高级官员都开始思考如何维护中国的海上利益。这一时期的海权思想,以魏源、李鸿章、郑观应三人最具代表性。(如下表)
人物 海权思想介绍
魏源 第一层是议守,也就是在战术上如何防御海上来敌;第二层是练兵,这里所谓“兵”指的是现代化军队;第三层是利用国际局势(以夷攻夷)与海外广大的华人力量,对英国形成战略包围网
李鸿章 经手的洋务项目重要的部分系“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也就是说李鸿章的事业重心在于建构现代化的中国海军。主张建立具备规模的舰队,可以在大洋之上与列强抗衡,是李鸿章与魏源早期近海与河口防御主张最大的不同之处
郑观应 航运绝不可以操诸外人之手,如果利润被他国船队抢占,将会重伤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查泰西国例,通商之船只准迳到一埠,其余沿海、沿江各埠,乃本国民船自有之利,外人不得侵夺。今各国轮船无处不到,获利甚厚,喧宾夺主,害不胜言。”
——摘编自王立本、潘是辉《中国近代海
权思想的建构与发展初探(1848—190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三人海权思想的异同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中国海权思想发展的影响。(7分) 22.(2023·山东等级考·T17)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
  表2、表3是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
表2
(一)
汰冗员议 广取士议 厚养廉议 减兵额议……
(二)
均赋税议 兴水利议 筹国用议 罢关征议……
(三)
重儒官议 改科举议 改会试议 停武试议……
(四)
收贫民议 稽户口议 严盗课议 复宗法议……
(五)
制洋器议 善驭夷议 采西学议 重专对议……
表3
稿本       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
抄本       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
津河广仁堂刻本  光绪九年(1883)
江西豫章刻本   光绪十年(1884)
弢园老民活字印本 光绪十一年(1885)
潘氏敏德堂刻本  光绪十八年(1892)
丰城余氏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弢园老民铅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文瑞楼石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聚丰坊校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冯世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上海书局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仿泰西法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北洋官书局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江右两仪堂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关中味经官书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据《江苏艺文志》等
(1)书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4分)
(2)表3对我们了解这部书在时代中的作用有什么帮助 谈谈你的看法。(8分) 2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学书籍规模化与市场化流通,意味着19世纪80年代的天津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西书阅读人群。对天津的洋务人士而言,西学与时务书籍为其常备之书。一个对算学和西学充满兴趣的小型知识群体中多为功名在身的士人。民间书肆的西书发售与西书阅读市场相互作用,表明西学在天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广为扩散与渗透。当时天津的西书流通与阅读不仅象征着当地士人读书风气的变动,也可视为晚清沿海都市知识变迁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田涛《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流通》
材料二 维新前后,在西学书籍广为发行的背景下,不少士人能够博览群书,结合中西学术源流和思想谱系,进行“跨文化对话”。各种西书通过亲友之间的赠阅和邮递,在地方社会形成新的阅读圈层,促进“阅读共同体”的空间扩张。新学吸引开明官绅的阅读目光,突破帝制时代原有的封闭阅读系统。在新旧冲突加剧的过渡社会,士人通过对西书的集体选择和整体阐释,形成了更为庞大的“阅读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步伐。
——摘编自蒋建国《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
意义之网——以日记史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阅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前后士人西书阅读出现变化的原因并予以评价。(9分)单元形成性评价(五)(第五单元)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6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这场战争 (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直接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使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选A。据材料“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6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可知,这场战争发生在1840年,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故选A;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C;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补偿训练】
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上述是中国近代一场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部分内容。据此判断这场战争 (  )
A.使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
B.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D.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选C。据材料“割让香港岛……开放五口通商”等可知,这是鸦片战争战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的内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C;“使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排除A;“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B;“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排除D。
2.(2024·芜湖高一检测)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广东地方官商最感觉《南京条约》给他们私人利益的打击”“《南京条约》以后,他们的意外财源都禁绝了,难怪他们要恨外国人。广州的商人方面也是如此”。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
A.巨额赔款加重清政府财政负担
B.协定关税阻碍了民族工商业发展
C.鸦片战争后中国商贸中心转移
D.列强侵略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南京条约》的签订打击了广东地方官商的私人经济利益,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前,在闭关锁国政策下,中外通商集中于广州十三行,广东商人因此受益,广东地方官吏趁机牟取私利。鸦片战争后开放五口通商,五口之中,上海日盛,而广州则日趋衰落,中国商贸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广东地方官商的私人经济利益受到重大打击,故选C;材料主旨为《南京条约》签订对广州地方官商私人利益的影响,并非《南京条约》对清政府财政和民族工商业的影响,排除A、B;列强侵略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是指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与材料不符,排除D。
3.(2024·威海高一检测)这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晚清图书。作者在书中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这部图书 (  )
A.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B.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C.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受到了晚清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
【解析】选A。据材料“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并结合开眼看世界的史实可知为魏源的《海国图志》,本书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故选A;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是徐继畬的《瀛寰志略》,排除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以魏源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启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排除D。
【补偿训练】
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重点考察了欧美各国的国情状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  )
A.已经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
B.知识界充分认识到中西方差距
C.天朝上国的旧观念被完全颠覆
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萌发
【解析】选D。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都在介绍西方国家的情况,使中国人初步意识到中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引发了向西方学习来抵御外侮的思想,故选D;向西方学习的实践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排除A;上述书籍对西方的介绍还处于表面,表明知识界还未充分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排除B;上述著作让中国人初步意识到中西方差距,使得“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但并未被完全颠覆,排除C。
4.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日后若有国书递达中国朝廷者,应由中国办理外国事务之钦差大臣,或两广、闽浙、两江总督等大臣将原书代奏”。同年,两广总督兼领钦差大臣,专办“各省通商善后事宜”,1859年,又改授两江总督为钦差大臣。这体现了 (  )
A.地方督抚势力的膨胀
B.列强侵略意图已实现
C.清廷外交机制的调整
D.天朝上国观念的破除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两次鸦片战争之间,曾出现两广总督或两江总督兼任钦差独办外交的局面,体现的是清政府外交机制的调整,故选C;地方督抚势力膨胀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排除A;此时列强侵略意图尚未完全实现,排除B;天朝上国观念破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
5.(2023·天津高一检测)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中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解析】选D。题干提及1846年以来上海的进口货值不断下降,特别提到“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结合所学可知,列强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商品,故选D;“阻止了”不合逻辑,应为“减缓了”,排除A;“转移”不合史实,鸦片战争后,上海一直是近代中国中外贸易的中心,排除B;“恢复”不合逻辑,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列强停止了商品倾销,传统手工业逐渐解体的趋势无法避免,排除C。
【补偿训练】
如表是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贸易统计情况。输华商品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年份 1845 1850 1851 1853
输华商品总值(单位:万英镑) 239.0 140.0 216.0 100.0
A.自然经济的抵制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洋务运动的开展
D.美法加紧了商品输出
【解析】选A。据表格数据可看出,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呈起伏状,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不畅,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是自然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抵制了外来商品,故选A;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是1851年至1864年,与题干时间不完全对应,排除B;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美法对华商品输出不会直接影响到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量,排除D。
6.(2024·郴州高一检测)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到: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与材料有关的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选B。由“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可知,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事件,战争中签订了《天津条约》,故选B;《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A;《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排除C;《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D。
7.某学者认为,在与太平天国达十余年的持续战争中,清朝政府的军队被反复证实并不适合现代战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组织的湘军与淮军填补了这一空白。 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
A.造成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B.影响晚清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动
C.加速湘淮系官僚集团的衰落
D.直接动摇清朝政府统治的根基
【解析】选B。据材料“清朝政府的军队被反复证实并不适合现代战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组织的湘军与淮军填补了这一空白”结合所学可知,湘军与淮军的装备主要是现代化的枪炮,地方官员掌握了军权,中央权力下移,故选B;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主要是因为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没有造成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排除C;太平天国运动只是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并非直接动摇其统治根基,排除D。
8.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一役……其可称为良好结果者惟有一事,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国顽固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文中的“新国家之思想” (  )
A.催生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B.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
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D.充分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解析】选B。据材料“以破中国顽固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并结合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写出《资政新篇》,《资政新篇》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故选B;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催生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排除A;《资政新篇》未实施,也并未突破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排除C;《资政新篇》并不涉及解决农民土地的问题,不是农民革命运动的产物,不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排除D。
9.(2024·玉林高一检测)清廷原以礼部和理藩院为主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1861年设总理衙门总揽外交事务。但君臣朝野视之为不祥之物,终晚清之世,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任职于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这说明 (  )
A.中国外交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近代中国外交已经接轨世界
C.朝贡外交思想仍根深蒂固
D.当时中国深受封建思想束缚
【解析】选D。据材料清廷“设总理衙门总揽外交事务……则独无年表”可知,主管外交事务的官员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侧面体现了近代中国外交转型过程中受封建思想束缚严重,亟须解放思想,故选D;1861年设总理衙门总揽外交事务体现中国外交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但材料体现的是外交官员的待遇问题,该说法片面,排除A;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的开始,但材料中未涉及近代中国外交与世界接轨,而是外交官员受不公正待遇,排除B;朝贡外交体系之下,两国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的,而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本题中的总理衙门主要处理的不仅是与藩属国的关系,还涉及处理与西方各国的关系,排除C。
【补偿训练】
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及通商、关税等事务,后筑铁路、开矿、制造枪炮军火等事务也归它管理。清政府的做法 (  )
A.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意在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C.利于实现中外间平等交往
D.导致民间设厂高潮的出现
【解析】选A。据材料“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及通商、关税等事务”及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门的建立是中国外交制度开始近代化的标志,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故选A;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并非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同时总理衙门的设立适应了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没有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B;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不利于实现中外间的平等交往,排除C;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建设厂的限制,民间设厂高潮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10.(2024·芜湖高一检测)下表为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数变化表。这反映出 (  )
年份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61 5 2 1 1
1864 6 3 3 1
1873 58 13 11 7
A.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
B.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C.中国海关日益走向近代化
D.清政府已经抛弃华夷观念
【解析】选B。据表格数据可知,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英国人数增加最多,说明清政府的关税主权不断受到列强的侵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故选B;甲午战后,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A;海关近代化强调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科学技术及管理理念,而材料强调近代海关的半殖民地化,排除C;仅凭材料信息,得不出“抛弃”的结论,排除D。
11.1875年,郭嵩焘在奏折中说:“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故欲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所谓其本未遑而姑务其末者。”这一见解 (  )
A.体现了兴办洋务的目的
B.批驳了西洋立国的理念
C.促成了洋务新政的兴起
D.表现了对中西体制的反思
【解析】选D。据材料“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故欲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可知郭嵩焘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科技,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表现了对中西体制的反思,故选D;材料是对洋务运动的突破,兴办洋务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排除A;材料中郭嵩焘推崇西洋立国的理念,强调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B;洋务新政在19世纪60年代就兴起了,排除C。
12.(2024·淄博高一检测)轮船招商局在修订的《招商局条规》中对股票的买卖做了严格的规定:“凡有股份者,如欲将股份单转售别人,必须先赴本局告明,以便注册。惟只准售于华商。”此规定旨在 (  )
A.借鉴西方经营模式
B.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
C.保障企业的民族性
D.抢占航运业市场份额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轮船招商局对股票买卖做了严格的规定,只准售于华商,这体现轮船招商局的目的是保障企业的民族性,故选C;轮船招商局发售股票体现借鉴西方的经营模式,但只准售给华商则是保障企业民族性的体现,排除A;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并不是民营企业,排除B;材料强调轮船招商局对股票买卖的规定,与抢占航运业市场份额无关,排除D。
【深化点拨】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和生产技术,维护封建制度,其失败是必然的。
13.中国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反之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一变化说明清王朝 (  )
A.坚决维护了领土主权
B.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沦为列强统治的工具
D.疆域意识渐趋近代化
【解析】选D。据材料“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结合所学可知清王朝边界意识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逐渐接受近代疆域边界观念,明确了领土主权意识,故选D;清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割让大量土地给西方列强,并非坚决维护领土主权,排除A;材料仅表明清政府逐渐接受近代疆域边界观念,未涉及清政府是否已抛弃天朝上国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材料时间“中法战争后”不符,排除C。
14.下图是某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由此可知,该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选C。图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沙市和杭州,这是在甲午战后《马关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故选C;《南京条约》开放的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排除A;《北京条约》开放的是天津,排除B;《辛丑条约》未开放通商口岸,排除D。
15.(2024·北京高一检测)下表为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此情况发生于 (  )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沙俄 旅大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 福建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天津条约》签订后
C.《北京条约》签订后
D.《马关条约》签订后
【解析】选D。据所学可知,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故选D;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并未出现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况,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其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西方尚未瓜分中国,排除B、C。
16.(2024·厦门高一检测)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称为“神明圣王,改制教主”,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附会于孔子身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维新派借孔子思想维护专制皇权
B.西方近代政治思想源于古代中国
C.清王朝试图以托古改制挽救危亡
D.康有为借孔子权威阐释变法理论
【解析】选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康有为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附会于孔子,是为了借助孔子权威来减少变革的阻力,也就是借助孔子的权威阐释变法理论,故选D;维新派要变革政治制度,并不维护专制皇权,排除A;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不是源于古代中国,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康有为的行为,不是清王朝要托古改制,排除C。
【拓展延伸】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1)特点: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2)成因: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借助孔子可以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17.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其中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体现了百日维新 (  )
A.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B.着重于改良空疏之风
C.继承了中体西用的框架
D.彻底冲击旧官僚体制
【解析】选C。据题干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洋务派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相似,故选C;“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的是开眼看世界,排除A;“改良空疏之风”不合史实,应为“挽救民族危亡”,排除B;“彻底冲击”不合逻辑,应为“部分冲击”,排除D。
18.一些西方学者将近代中国某场运动定义为“宗教战争”或“文明冲突”,他们消解这场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明显是出于遮蔽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维护西方的“历史形象”“文明形象”或某种当下的意图。这场运动 (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C.旨在维护中国传统文明
D.粉碎了列强灭亡中国的阴谋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述的这场运动是义和团运动,这场运动阻断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故选B;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反帝但不反封建,故排除A;义和团运动旨在抵御外侮,而不是维护中国传统文明,故排除C;“灭亡中国”说法不准确,故排除D。
【补偿训练】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强调了义和团运动 (  )
A.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精神
B.比洋务派和改良派更激进
C.无法超越农民阶级的局限
D.与以往的农民运动没有区别
【解析】选C。根据材料“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可知,义和团运动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无法超越其所处的时代,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阶级局限性,故选C;义和团运动是单纯的农民阶级反帝斗争,不具有反封建精神,排除A;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特征,而不是比洋务派和改良派更激进,因为洋务派和改良派都主张学习西方,排除B;义和团运动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以往的农民运动都具有反封建的鲜明特征,所以它与以往的农民运动是有区别的,排除D。
19.在八国联军被义和团截击于京津之间的时候,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于6月14日即电告本国政府,指出长江流域的任何骚乱,必将对英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建议“应当立即与汉口及南京的总督达成一项谅解”,如果刘、张想要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他们将在所辖地区内尽力维护和平”。为此,他们 (  )
A.决定“编练新军”
B.支持“维新变法”
C.保证“干涉还辽”
D.洽商“东南互保”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即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故选D;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加强陆军力量,开始编练新式陆军,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维新变法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排除C。
20.1901年《辛丑条约》特别规定“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要求条约文本“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这一规定表明列强旨在 (  )
A.维护帝国主义侵华秩序
B.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扶植清政府为侵华工具
D.就侵华利益达成妥协
【解析】选A。列强在条约中规定“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要求条约文本“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这一规定体现了列强禁止中国人反帝的意图,其意在维护帝国主义侵华秩序,故选A;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B;C是不平等条约的影响而非列强的目的,排除C;“妥协”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
【拓展延伸】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年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1894年至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40分)
21.(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战败后,有志之士与清廷高级官员都开始思考如何维护中国的海上利益。这一时期的海权思想,以魏源、李鸿章、郑观应三人最具代表性。(如下表)
人物 海权思想介绍
魏源 第一层是议守,也就是在战术上如何防御海上来敌;第二层是练兵,这里所谓“兵”指的是现代化军队;第三层是利用国际局势(以夷攻夷)与海外广大的华人力量,对英国形成战略包围网
李鸿章 经手的洋务项目重要的部分系“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也就是说李鸿章的事业重心在于建构现代化的中国海军。主张建立具备规模的舰队,可以在大洋之上与列强抗衡,是李鸿章与魏源早期近海与河口防御主张最大的不同之处
郑观应 航运绝不可以操诸外人之手,如果利润被他国船队抢占,将会重伤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查泰西国例,通商之船只准迳到一埠,其余沿海、沿江各埠,乃本国民船自有之利,外人不得侵夺。今各国轮船无处不到,获利甚厚,喧宾夺主,害不胜言。”
——摘编自王立本、潘是辉《中国近代海
权思想的建构与发展初探(1848—190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三人海权思想的异同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中国海权思想发展的影响。(7分)
【解析】第(1)题相同点:据材料“鸦片战争战败后,有志之士与清廷高级官员都开始思考如何维护中国的海上利益”“第二层是练兵,这里所谓‘兵’指的是现代化军队”“李鸿章的事业重心在于建构现代化的中国海军”“航运绝不可以操诸外人之手,如果利润被他国船队抢占,将会重伤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不同点:据材料“第一层是议守……第二层是练兵……第三层是利用国际局势(以夷攻夷)与海外广大的华人力量,对英国形成战略包围网”“李鸿章的事业重心在于建构现代化的中国海军。主张建立具备规模的舰队,可以在大洋之上与列强抗衡”“航运绝不可以操诸外人之手,如果利润被他国船队抢占,将会重伤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第(2)题影响:据材料“魏源”“第一层是议守……第二层是练兵……第三层是利用国际局势(以夷攻夷)与海外广大的华人力量,对英国形成战略包围网”“李鸿章的事业重心在于建构现代化的中国海军。主张建立具备规模的舰队,可以在大洋之上与列强抗衡”“航运绝不可以操诸外人之手,如果利润被他国船队抢占,将会重伤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答案:(1)相同点:都强调海权对国家的重要性;都强调建立强大的近代海军;都提出对抗外来侵略。
不同点:魏源从战术、练兵、建立战略包围网角度说明;李鸿章从建立近代海军,加强国防力量的角度说明;郑观应从加强航运,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角度说明。
(2)影响: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运动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付诸行动,建设现代海军,开发海洋贸易,以应对不断来自海上的安全威胁和竞争;重视海洋的商业与贸易意义;新中国成立后,高度重视海权,大力发展海权,建设强大的海军力量,更好地担负起保卫国家领土、领空和领海主权及维护国际海洋权益、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的神圣使命。
22.(2023·山东等级考·T17)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
  表2、表3是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
表2
(一)
汰冗员议 广取士议 厚养廉议 减兵额议……
(二)
均赋税议 兴水利议 筹国用议 罢关征议……
(三)
重儒官议 改科举议 改会试议 停武试议……
(四)
收贫民议 稽户口议 严盗课议 复宗法议……
(五)
制洋器议 善驭夷议 采西学议 重专对议……
表3
稿本       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
抄本       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
津河广仁堂刻本  光绪九年(1883)
江西豫章刻本   光绪十年(1884)
弢园老民活字印本 光绪十一年(1885)
潘氏敏德堂刻本  光绪十八年(1892)
丰城余氏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弢园老民铅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文瑞楼石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聚丰坊校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冯世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上海书局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仿泰西法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北洋官书局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江右两仪堂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关中味经官书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据《江苏艺文志》等
(1)书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4分)
(2)表3对我们了解这部书在时代中的作用有什么帮助 谈谈你的看法。(8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可知,此时清政府内忧外患、开展救亡图存斗争、主张学习西方、中国向近代化转型。
第(2)题据表3“稿本”“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抄本”“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表2“改科举议”“制洋器议”“善驭夷议”“采西学议”可知,书中内容涉及科举、官员、学习西方器物等内容,该书成书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结合所学可知,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统治阶级中的当权人物推行洋务运动,进而说明该书仅在统治阶级中进行传播,社会影响力不大;1883-1892年该书刻印四版,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中国出现严重的边疆危机,民众民族意识觉醒,书中的内容逐渐传播开来;1897—1898年,该书刻本达十版之多,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展救亡图存斗争,该书内容进而受到广泛关注。
答案:(1)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学习西方;近代化转型。
(2)帮助:表3中书的版本情况,便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书籍的畅销情况,进而理解书籍与时代的关系。
看法:1861年该书成稿并刻版,此时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统治阶级中的当权人物推行洋务运动,该书仅在统治阶级中进行传播,社会影响力不大;1883-1892年该书刻印四版,19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严重的边疆危机,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效,民众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书中的内容逐渐传播开来;1897-1898年书籍刻印十版,19世纪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展救亡图存斗争,该书内容进而受到广泛关注。
2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学书籍规模化与市场化流通,意味着19世纪80年代的天津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西书阅读人群。对天津的洋务人士而言,西学与时务书籍为其常备之书。一个对算学和西学充满兴趣的小型知识群体中多为功名在身的士人。民间书肆的西书发售与西书阅读市场相互作用,表明西学在天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广为扩散与渗透。当时天津的西书流通与阅读不仅象征着当地士人读书风气的变动,也可视为晚清沿海都市知识变迁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田涛《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流通》
材料二 维新前后,在西学书籍广为发行的背景下,不少士人能够博览群书,结合中西学术源流和思想谱系,进行“跨文化对话”。各种西书通过亲友之间的赠阅和邮递,在地方社会形成新的阅读圈层,促进“阅读共同体”的空间扩张。新学吸引开明官绅的阅读目光,突破帝制时代原有的封闭阅读系统。在新旧冲突加剧的过渡社会,士人通过对西书的集体选择和整体阐释,形成了更为庞大的“阅读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步伐。
——摘编自蒋建国《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
意义之网——以日记史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阅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前后士人西书阅读出现变化的原因并予以评价。(9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 “表明西学在天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广为扩散与渗透”可知,阅读主体向民间扩散,呈现多元化。据材料一“一个对算学和西学充满兴趣的小型知识群体中多为功名在身的士人”可知,阅读内容以算学等科学技术书籍为主。据材料一“西学书籍规模化与市场化流通”可知,阅读背景为西学书籍的市场化。据材料一“当时天津的西书流通与阅读不仅象征着当地士人读书风气的变动,也可视为晚清沿海都市知识变迁的一个缩影”可知,阅读的影响为推动读书风气的变动和都市知识变迁。
第(2)题第一问,据材料二“维新前后”可知,此时处于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据材料二“在西学书籍广为发行的背景下,不少士人能够博览群书,结合中西学术源流和思想谱系”可知,西学东渐逐渐深入制度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推动作用。第二问,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阅读主体:由洋务人士、士大夫群体向民间扩散,呈现多元化。阅读内容:以算学等科学技术书籍为主。阅读背景:西学书籍的市场化和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阅读的影响:推动读书风气的变动和都市知识变迁。
(2)原因: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西学东渐深入制度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推动作用。
评价:为近代救亡图存提供力量;提升资产阶级的社会影响力;推动维新思想传播,为维新变法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并未找到真正的救国道路,对整体社会的影响有限。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单元形成性评价(五)(第五单元) 2024-2025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