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2024-2025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含解析)

六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基础全面练】
1.(3分)(2024·郴州高一检测)“炀帝此举……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凿大运河 D.征伐高丽
【补偿训练】
《元和郡县图志》载:“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 (  )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C.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D.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
2.(3分)(2024·洛阳高一检测)隋朝时在长安洛阳广设仓库,洛口仓城周围二十余里,共穿三千窖;回洛仓城周围十里,有三百窖,每窖可容纳粮食八千石,总计两仓的容量达到二千六百余万石。至于规模较小的仓,更不知凡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隋朝 (  )
A.交通发达促进了城市发展
B.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C.租调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统治者的腐化堕落
3.(3分)隋朝在制度上多有创新,遍布乡间的义仓就是其中一项,这种应对自然灾害的社区互助自救措施,在当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且对后世影响深远。义仓的设立 (  )
A.丰富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发展了社会保障制度
C.避免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D.克服了自然经济弊端
4.(3分)秦、隋尽管二世而亡,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  )
A.建立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
B.开辟了南北水上运输通道
C.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D.以思想统一促成政治统一
5.(3分)(2024·深圳高一检测)唐朝的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城市大小粮仓星罗棋布。含嘉仓东西长六百余米,南北长七百余米,密集排列着四百多座粮窖。这说明了当时 (  )
A.社会经济繁荣 B.城市规划工整
C.奢靡之风盛行 D.土地兼并严重
6.(3分)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如图)因为加装了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地区使用推广。生产工具的这一改进 (  )
A.标志着传统耕犁基本定型
B.使长直辕犁退出耕作领域
C.实现了铁犁牛耕技术普及
D.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变化
7.(3分)(2023·广西合格考)唐太宗时的国家雅乐包括龟兹、疏勒等西域多地的乐曲;西域也多有擅长唐人乐舞者,如曹国的曹保擅长弹中原琵琶,安国的安万善以吹奏唐人筚篥而闻名。这体现了当时 (  )
A.移民活动频繁 B.音乐登峰造极
C.文化交流深入 D.政治秩序稳定
【深化点拨】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不是单向而是双向互动的,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对方先进文明,共同缔造了辉煌的盛唐文明。
8.(3分)唐朝武则天执政后,“大行帷帽(原属胡装)”,帷帽从造型上来看是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制有薄而透的面纱(如图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异域风尚推动社会进步
B.开明的民族政策利于促进文化交流
C.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社会普遍崇尚简约自由的服饰风格
【补偿训练】
《旧唐书》 记载:(开元以来)“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这反映了 (  )
A.胡汉间交融进一步发展
B.唐朝社会风气奢靡
C.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胡人文化已成主流
9.(3分)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边疆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吴、契丹、突厥、吐蕃、南诏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原来的边防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唐代在边疆战略要地 (  )
A.推行郡县制 B.普遍设置节度使
C.实行推恩令 D.大量增设转运使
10.(3分)(2024·永州高一检测)唐朝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的骚动和叛乱采用文武并用、威德兼施的策略,即一方面威之以武,构建军事据点;另一方面则大张旗鼓地进行政治招抚,推进羁縻州的行政建制。该策略意在 (  )
A.差别对待,对峙并存
B.维持和平,发展经济
C.稳定边防,巩固统治
D.武力征服,经营中原
11.(3分)北宋学者欧阳修在《新唐书·兵志》中说:“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材料所述历史现象造成唐王朝后期的不良局面是 (  )
A.藩镇割据 B.外戚专权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12.(3分)(2024·石家庄高一检测)欧阳修统计:“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这一现象的出现 (  )
A.说明唐朝政局动荡不安
B.反映了皇帝地位的衰落
C.促成了“五代十国”局面
D.冲击了儒家的伦理道德
【综合应用练】
13.(3分)(2024·洛阳高一检测)有学者在评价隋唐大运河时认为:作为南北运输主动脉的大运河是帝国的生命线,它勾连起各个经济区域,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隋唐大运河 (  )
A.消除了王朝边疆的安全隐患
B.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统治
C.推动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14.(3分)(2023·全国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拓展延伸】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对现代国家的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3)人才和合理的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
(4)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
15.(3分)(2024·雅礼中学高一检测)《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羁縻府州政策的实施 (  )
A.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
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
C.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
D.不利于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
16.(3分)(2024·重庆高一检测)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局势混乱,然而它仍能维持国祚一百五十多年,其经济方面主要得益于 (  )
A.各地藩镇之间相互牵制
B.北方农耕经济恢复
C.东南地区财富赋税支持
D.均田制的继续推行
17.(3分)唐王朝后期宦官专权程度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他们把持朝政独断专行,甚至连皇帝都唯宦官马首是瞻,且唐代后期宦官弑君、废君、立君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有如儿戏。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先后对楼兰、大宛进行了征讨,皆以胜利告终。在征伐大宛之后,“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宣帝时期,西域都护设立。西域都护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人员均由中央任免。西域的一切事务均由都护去处理,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而且西域都护府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在西域的权限已经超过了国内的一般地方行政,似乎拥有与诸侯相等的权力,其权力最大的表现就是行使中央对于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
——摘编自张訸 《“天下”与“统一”:
汉与西域关系的再认识》
材料二 高昌与西突厥结成军事联盟,在贞观九年、十年,大举攻掠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和贡使。唐朝于贞观十四年灭高昌后,首先在高昌故地设立西昌州,旋改为西州。西昌州属于羁縻州,而西州作为地方正州,与中原其他正州一样推行州县制。不久,唐朝又在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派兵镇守;并将乡里制、均田制、赋役制等措施迅速推行至西州。
——摘编自董永强《平高昌前后的争论
与唐初西域政策的转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和唐朝在经营西域政策措施上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两代经营西域的相同意义。(6分)
第(2)题据材料一“西域都护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材料二“唐朝又在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材料一“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材料二“与中原其他正州一样推行州县制”、材料一“西域的一切事务均由都护去处理”、材料二“并将乡里制、均田制、赋役制等措施迅速推行至西州”概括作答。六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35分钟 65分)
【基础全面练】
1.(3分)(2024·郴州高一检测)“炀帝此举……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凿大运河 D.征伐高丽
【解析】选C。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役使百姓之举,属于“不仁”,但是大运河开凿之后既可以维护统治,又可以沟通南北,属于“有功”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故选C;隋文帝建立了隋朝,排除A;隋炀帝率军灭陈,统一了全国,不能说是“不仁”,排除B;征伐高丽未“开万世之利”,排除D。
【补偿训练】
《元和郡县图志》载:“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 (  )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C.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D.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
【解析】选A。据材料“炀……通济渠”可知,该河道为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故选A;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大运河需要大规模征调民夫服徭役,会激发社会矛盾,而不是缓和,排除C;科举制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排除D。
2.(3分)(2024·洛阳高一检测)隋朝时在长安洛阳广设仓库,洛口仓城周围二十余里,共穿三千窖;回洛仓城周围十里,有三百窖,每窖可容纳粮食八千石,总计两仓的容量达到二千六百余万石。至于规模较小的仓,更不知凡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隋朝 (  )
A.交通发达促进了城市发展
B.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C.租调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统治者的腐化堕落
【解析】选B。隋朝长安和洛阳附近粮仓分布广泛,而且粮仓的粮食存储量大,客观上反映了隋朝国力强盛,社会经济发达,促进了粮食的征收和存储,故选B;材料中的仓库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而且这些仓库主要不用于城市消费,而是国家的社仓,与城市发展无关,排除A;租调制是魏晋时期的赋税征收制度,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材料中的仓库属于社仓,只是在荒年或者国家紧急状态下才会启用,与统治者的腐化堕落无关,排除D。
3.(3分)隋朝在制度上多有创新,遍布乡间的义仓就是其中一项,这种应对自然灾害的社区互助自救措施,在当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且对后世影响深远。义仓的设立 (  )
A.丰富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发展了社会保障制度
C.避免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D.克服了自然经济弊端
【解析】选B。义仓是“应对自然灾害的社区互助自救措施”,起到了备水旱赈济的作用,故选B;“天人合一”不合逻辑,天人合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排除A;“避免了”夸大化,应为“缓解了”,排除C;“克服了”夸大化,应为“缓解了”,排除D。
4.(3分)秦、隋尽管二世而亡,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  )
A.建立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
B.开辟了南北水上运输通道
C.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D.以思想统一促成政治统一
【解析】选A。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都建立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故选A;隋朝大运河开辟了南北水上运输通道,排除B;秦朝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长城,排除C;秦朝时期,“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上的控制,排除D。
5.(3分)(2024·深圳高一检测)唐朝的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城市大小粮仓星罗棋布。含嘉仓东西长六百余米,南北长七百余米,密集排列着四百多座粮窖。这说明了当时 (  )
A.社会经济繁荣 B.城市规划工整
C.奢靡之风盛行 D.土地兼并严重
【解析】选A。唐代的粮仓数量多、面积大,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情况,故选A;材料内容并不是主要反映城市布局,排除B;材料与奢靡之风无关,也没有关于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C、D。
6.(3分)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如图)因为加装了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地区使用推广。生产工具的这一改进 (  )
A.标志着传统耕犁基本定型
B.使长直辕犁退出耕作领域
C.实现了铁犁牛耕技术普及
D.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变化
【解析】选A。曲辕犁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且此后长期沿用,它标志着传统耕犁基本定型,故选A;当时北方许多地区使用长直辕犁,“长直辕犁退出耕作领域”表述有误,排除B;铁犁牛耕技术普及在汉代已经实现,排除C;农业经营方式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个体小农经营,排除D。
7.(3分)(2023·广西合格考)唐太宗时的国家雅乐包括龟兹、疏勒等西域多地的乐曲;西域也多有擅长唐人乐舞者,如曹国的曹保擅长弹中原琵琶,安国的安万善以吹奏唐人筚篥而闻名。这体现了当时 (  )
A.移民活动频繁 B.音乐登峰造极
C.文化交流深入 D.政治秩序稳定
【解析】选C。唐太宗时期的国家雅乐包括西域的乐舞,而西域的人也擅长中原的乐器,体现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双向交流,故选C。A与题意无关,B表述不严谨,过于绝对,D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深化点拨】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不是单向而是双向互动的,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对方先进文明,共同缔造了辉煌的盛唐文明。
8.(3分)唐朝武则天执政后,“大行帷帽(原属胡装)”,帷帽从造型上来看是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制有薄而透的面纱(如图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异域风尚推动社会进步
B.开明的民族政策利于促进文化交流
C.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社会普遍崇尚简约自由的服饰风格
【解析】选B。唐代帷帽原属胡装,逐渐成为唐朝女性的服饰,这实际上是开明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体现,B正确;仅根据唐代妇女的帷帽无法体现社会是否进步,排除A;根据唐代妇女的帷帽不足以证明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更不能证明社会普遍崇尚简约自由的服饰风格,排除C、D。
【补偿训练】
《旧唐书》 记载:(开元以来)“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这反映了 (  )
A.胡汉间交融进一步发展
B.唐朝社会风气奢靡
C.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胡人文化已成主流
【解析】选A。唐朝开元盛世以来,胡曲、胡食、胡服很受唐朝人民的欢迎,这反映了唐朝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故选A;题干未见唐朝有奢侈性消费的信息,排除B;题干未见唐朝人民收入大于支出的信息,排除C;“已成主流”不合史实,唐朝占主流的是儒家文化,排除D。
9.(3分)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边疆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吴、契丹、突厥、吐蕃、南诏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原来的边防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唐代在边疆战略要地 (  )
A.推行郡县制 B.普遍设置节度使
C.实行推恩令 D.大量增设转运使
【解析】选B。为了适应日益严峻的边防危机,唐朝在边疆战略要地普遍设置节度使,B正确;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排除A;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排除C;转运使是在宋朝时期设置的,排除D。
10.(3分)(2024·永州高一检测)唐朝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的骚动和叛乱采用文武并用、威德兼施的策略,即一方面威之以武,构建军事据点;另一方面则大张旗鼓地进行政治招抚,推进羁縻州的行政建制。该策略意在 (  )
A.差别对待,对峙并存
B.维持和平,发展经济
C.稳定边防,巩固统治
D.武力征服,经营中原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对于西域诸部族的骚动和叛乱采取文武并用、威德兼施的策略,主要目的是强化边防,稳定边疆,加强对边疆的统治,C正确;构建军事据点、推进羁縻州行政建制体现了唐朝对边疆的管理,不属于“对峙并存”,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发展经济”,排除B;材料体现了唐朝对边疆的管理,并非“经营中原”,排除D。
11.(3分)北宋学者欧阳修在《新唐书·兵志》中说:“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材料所述历史现象造成唐王朝后期的不良局面是 (  )
A.藩镇割据 B.外戚专权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解析】选A。材料体现的是唐王朝后期出现内轻外重、藩镇割据的局面,A正确;材料并没有导致外戚专权,排除B;宦官专权是指宦官把持了朝政,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朋党之争是指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与藩镇割据无关,排除D。
12.(3分)(2024·石家庄高一检测)欧阳修统计:“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这一现象的出现 (  )
A.说明唐朝政局动荡不安
B.反映了皇帝地位的衰落
C.促成了“五代十国”局面
D.冲击了儒家的伦理道德
【解析】选D。五代时期篡弑频发,无论是子弑父还是臣弑君,都是对伦理道德的破坏,故选D;根据“五十三年”“易五姓”可知,这是五代十国时期而不是唐代,排除A;“皇帝地位的衰落”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五代十国”更替的表象,而不是“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原因,排除C。
【综合应用练】
13.(3分)(2024·洛阳高一检测)有学者在评价隋唐大运河时认为:作为南北运输主动脉的大运河是帝国的生命线,它勾连起各个经济区域,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隋唐大运河 (  )
A.消除了王朝边疆的安全隐患
B.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统治
C.推动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解析】选B。由“帝国的生命线”“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等信息可知,这位学者是强调大运河对维护隋唐帝国统治的作用,故选B;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运输的主动脉,其作用是交通运输方面,不能消除王朝边疆的安全隐患,A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大运河并未推动政治中心的转移,而是维护政治中心的地位,排除C;大运河的作用不仅仅是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更重要的是通过南北交流而维护了政权的统治,排除D。
14.(3分)(2023·全国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选A。唐代中后期发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经济相对发展,因此出现“‘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的现象,故选A;宋朝打破坊市界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魏晋时期,出现了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排除C;诗歌唱和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
【拓展延伸】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对现代国家的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3)人才和合理的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
(4)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
15.(3分)(2024·雅礼中学高一检测)《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羁縻府州政策的实施 (  )
A.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
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
C.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
D.不利于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
【解析】选B。羁縻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和平相处,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故选B;羁縻府州政策属于政治上的政策,并不能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也并不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排除A、C;羁縻府州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有利于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排除D。
16.(3分)(2024·重庆高一检测)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局势混乱,然而它仍能维持国祚一百五十多年,其经济方面主要得益于 (  )
A.各地藩镇之间相互牵制
B.北方农耕经济恢复
C.东南地区财富赋税支持
D.均田制的继续推行
【解析】选C。唐朝统治能延续,在经济上主要得益于江南地区的赋税支持,故选C;藩镇相互牵制属于政治方面,排除A;战乱导致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排除B;安史之乱前,均田制就已遭到破坏,排除D。
17.(3分)唐王朝后期宦官专权程度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他们把持朝政独断专行,甚至连皇帝都唯宦官马首是瞻,且唐代后期宦官弑君、废君、立君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有如儿戏。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解析】选C。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甚至把持了皇帝的废立。而宦官权力的来源实际上还是皇权,所以这种现象反映的是君权至上的后果,C正确;唐朝时期君主专制并没有被颠覆,中央集权体制也没有遭到破坏,排除A、B;这种现象反映的其实是君权至上,而不是君主权力受到制约,排除D。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先后对楼兰、大宛进行了征讨,皆以胜利告终。在征伐大宛之后,“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宣帝时期,西域都护设立。西域都护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人员均由中央任免。西域的一切事务均由都护去处理,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而且西域都护府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在西域的权限已经超过了国内的一般地方行政,似乎拥有与诸侯相等的权力,其权力最大的表现就是行使中央对于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
——摘编自张訸 《“天下”与“统一”:
汉与西域关系的再认识》
材料二 高昌与西突厥结成军事联盟,在贞观九年、十年,大举攻掠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和贡使。唐朝于贞观十四年灭高昌后,首先在高昌故地设立西昌州,旋改为西州。西昌州属于羁縻州,而西州作为地方正州,与中原其他正州一样推行州县制。不久,唐朝又在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派兵镇守;并将乡里制、均田制、赋役制等措施迅速推行至西州。
——摘编自董永强《平高昌前后的争论
与唐初西域政策的转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和唐朝在经营西域政策措施上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两代经营西域的相同意义。(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相同点,据材料一、二从军事征讨、统治方式、军队情况等方面概括作答。第二问不同点,据材料一“行使中央对于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和材料二“与中原其他正州一样推行州县制”“并将乡里制、均田制、赋役制等措施迅速推行至西州”分别分析概括。
第(2)题据材料一“西域都护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材料二“唐朝又在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材料一“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材料二“与中原其他正州一样推行州县制”、材料一“西域的一切事务均由都护去处理”、材料二“并将乡里制、均田制、赋役制等措施迅速推行至西州”概括作答。
答案:(1)相同点:都对西域进行了军事征讨,为进一步治理西域创造了条件;都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将之纳入中央王朝版图;都在西域驻扎军队,保护来往商旅。
不同点:西汉时,西域都护府通过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进行间接统治;唐朝则在西域推行州县制,进行直接统治。
(2)意义:表明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有利于西域地区的安定与发展;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兴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2024-2025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