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检测卷(答案)--2024-2025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
1.在清统治前期,民间抗清多用“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却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说明当时(  )
A.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
C.能正确区分国家与封建王朝的关系
D.对中外反动势力已有了理性的认识
2.林则徐到广东后,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开始购买外国船炮,同时派人翻译外国刊物;可他怕清议派的指摘,不敢公开提倡改革。这说明(  )
A.士大夫阶层缺乏独立精神
B.清政府加强了思想控制
C.西方侵略抑制了社会变革
D.官僚集团内部斗争激烈
3.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4.蒋廷黻说:“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垮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材料(  )
A.说明了同盟会力量的强大
B.否定了武昌起义关键作用
C.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
D.说明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5.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条政治的分界线,此后,帝王、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
A.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彻底消除了人们心中的封建意识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使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得以贯彻
6.在1913年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虽然以年轻士绅、知识分子为基础的国民党和进步党获得了多数席位,但是实力最强的北洋派系和 地方实力派却几乎没人参加选举。这一现象表明(  )
A.国内政治格局与选举无关
B.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C.选民素质制约了选举结果
D.文治传统影响深远
7.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 自序》中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抨击的是(  )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列强的侵略与殖民统治
C.国民政府的腐败
D.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
8.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据此,陈独秀等人将(  )
A.宣传“实业救国” B.主张国家至上
C.开民智、造新人 D.建立民主共和
10.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这一历史主流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C.建立共和政体,清除外国势力
D.努力学习西方,实现近代转型
11.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由此可见(  )
A.阻挠变法的顽固派已经垮台
B.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
C.革命党起义刺激清政府变革
D.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12.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二、非选择题
13.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离婚已不属于男子单方面的权利,妇女为争得平等幸福而主动提出离婚者日益增多。民国十年,山西省2028件“协议离婚”案中,其中有191件为女方主动提出者,男女双方提出者1390件。随着各类社会团体的纷纷成立,养济院、善堂、“敬节所”等公益慈善机构的数量也逐渐增多。随着新式工矿企业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火车、汽车、电车及信息传递方式改进,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学堂、团体以及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又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活动场所。
——摘编自徐永志《辛亥革命前后的家庭变动》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其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也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其前因与后果都有连续性与复杂性。放开历史的视距,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正、负面影响才有可能讲透。“共和国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确实“深入人心”,“共和”一语不仅仅是观念,它还有一整套政治架构,包括制度、机制及礼仪、服饰等。
——摘编自章开沅《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20字左右)(8分)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
1.在清统治前期,民间抗清多用“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却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说明当时(  )
A.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
C.能正确区分国家与封建王朝的关系
D.对中外反动势力已有了理性的认识
【答案】B
2.林则徐到广东后,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开始购买外国船炮,同时派人翻译外国刊物;可他怕清议派的指摘,不敢公开提倡改革。这说明(  )
A.士大夫阶层缺乏独立精神
B.清政府加强了思想控制
C.西方侵略抑制了社会变革
D.官僚集团内部斗争激烈
【答案】A
3.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答案】D
4.蒋廷黻说:“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垮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材料(  )
A.说明了同盟会力量的强大
B.否定了武昌起义关键作用
C.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
D.说明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答案】C
5.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条政治的分界线,此后,帝王、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
A.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彻底消除了人们心中的封建意识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使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得以贯彻
【答案】A
6.在1913年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虽然以年轻士绅、知识分子为基础的国民党和进步党获得了多数席位,但是实力最强的北洋派系和 地方实力派却几乎没人参加选举。这一现象表明(  )
A.国内政治格局与选举无关
B.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C.选民素质制约了选举结果
D.文治传统影响深远
【答案】A
7.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 自序》中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抨击的是(  )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列强的侵略与殖民统治
C.国民政府的腐败
D.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
【答案】D
8.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答案】A
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据此,陈独秀等人将(  )
A.宣传“实业救国” B.主张国家至上
C.开民智、造新人 D.建立民主共和
【答案】C
10.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这一历史主流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C.建立共和政体,清除外国势力
D.努力学习西方,实现近代转型
【答案】D
11.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由此可见(  )
A.阻挠变法的顽固派已经垮台
B.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
C.革命党起义刺激清政府变革
D.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D
12.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离婚已不属于男子单方面的权利,妇女为争得平等幸福而主动提出离婚者日益增多。民国十年,山西省2028件“协议离婚”案中,其中有191件为女方主动提出者,男女双方提出者1390件。随着各类社会团体的纷纷成立,养济院、善堂、“敬节所”等公益慈善机构的数量也逐渐增多。随着新式工矿企业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火车、汽车、电车及信息传递方式改进,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学堂、团体以及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又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活动场所。
——摘编自徐永志《辛亥革命前后的家庭变动》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其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也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其前因与后果都有连续性与复杂性。放开历史的视距,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正、负面影响才有可能讲透。“共和国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确实“深入人心”,“共和”一语不仅仅是观念,它还有一整套政治架构,包括制度、机制及礼仪、服饰等。
——摘编自章开沅《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20字左右)(8分)
参考答案:(1)变化:妇女地位提高;慈善机构增多;新式交通工具广泛运用;新式教育和社团兴起。
(2)观点: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论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角度论述辛亥革命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任选三个角度论述即可)
政治: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经济: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思想文化:沉重打击了封建旧思想,民主、共和、科学等思潮兴起。
社会习俗: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嫁娶由烦琐变为简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检测卷(答案)--2024-2025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