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仲元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三下期中考试卷(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48分)
1.(本题3分)牛河梁遗址是距今5500年至5000年中华先民活动的遗址,为中华文化、中华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这一遗址( )
A.出土了玉器和大型祭坛、神庙 B.是黄河流域粟麦农业的典型代表
C.开始使用范大量铸造青铜农具 D.代表器物被称为“蛋壳陶”
2.(本题3分)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3.(本题3分)下表是从中国期刊网检索到以“商帮”为主题的文章数量。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
时间 1979~1988 1989~1998 1999~2008 2009~2018 合计
数量(篇) 11 63 442 801 1317
比重 0.84% 4.78% 33.56% 60.82% 100%
A.经济发展影响史学研究 B.“商帮”历史研究不断创新
C.民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4.(本题3分)针对北宋中期出现的财政危机,司马光认为应该减节冗费来加以解决。王安石则认为:“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民不益赋而国用饶。”为了实现“民不益赋而国用饶”,王安石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A.将兵法 B.保甲法 C.青苗法 D.军器监
5.(本题3分)下表为19世纪上半叶山西高平县正堂禁桑羊碑情况表(部分)。该表信息折射出当时该地( )
()
碑刻名称 刊立时间 禁示内容 处理办法
永禁事碑 嘉庆九年(1804) 永停桑羊 乡保地甲,指名密禀,以凭严拿,按律究治
禁事碑 嘉庆二十三年 (1818) 潜入禁场,砍伐桑株,以及牧羊纵放,咬食桑枝,给示严禁 乡地指名禀案,以凭重究
永禁事碑 道光六年(1826) 纵其牛羊,朝夕迭至,大小树茂者复枯,后者难继,合行严禁 许尔立即拿获送案,定行重究,决不宽贷
A.重农政策的废弛 B.乡村自治的发展
C.基层吏治的败坏 D.人地矛盾的加剧
6.(本题3分)某同学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列了一个大事年表,请你给这个表选个恰当的标题( )
1851年 金田起义
1853年 太平军北伐
1853年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 天京内讧
1864年 在湘、淮军和洋枪队的联合进攻下失败
A.农民阶级的英勇与智慧 B.农民阶级是革命同盟军
C.农民阶级的抗争和局限 D.下层民众顺应时代潮流
7.(本题3分)1912年2月,有议员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中华民国接收北方各省统治权办法案》,有意将南方各省的省官制在北方未独立各省加以实施。袁世凯于3月20日指出《接收案》与《临时约法》第34条相抵触,不具有法律效力。这反映出当时( )
A.维护共和成为社会共识 B.实力对比影响政治走向
C.南北议和促成民国成立 D.议会斗争阻碍民主进程
8.(本题3分)下表为1887—1914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指数
年份 物量指数 物价指数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1887 41.6 41.2 43.0 51.8
1891 60.8 47.9 38.7 52.3
1895 45.8 66.3 66.1 53.5
1897 49.7 61.6 71.8 66.1
1913 100.0 100.0 100.0 100.0
1914 91.6 83.8 108.9 105.4
——(资料来源:孔敏《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第375—376页)
下列对表中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进出口均增长缓慢说明列强尚未打开中国市场
B.出口总体大于进口表明中国经济尚有某些优势
C.影响中国近代经济商品化的主要是外部因素
D.出口增长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良好
9.(本题3分)如图所示为1956年中国政府发行的系列体育宣传画,图中文字分别为“体操可以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游泳的季节到了”。这些宣传画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A.体育事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B.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增强
C.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多元化 D.积极倡导新的社会风尚
10.(本题3分)如图反映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多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变化情况。图中数据出现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D.“南方谈话”解放国人思想
11.(本题3分)法国有一个城市叫琅城,被视为英雄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12世纪这里发生的琅城事件。面对收了赎金及背信弃义的主教高德理,激愤的市民高呼口号,冲入其家,主教死于乱棍之下,暴尸街头。琅城事件被认为是中世纪历史中的重要事件 并一直被史家当作市民革命的典型案例。琅城事件( )
A.源于城市发展受阻于教会统治 B.赢得了城市的完全自治
C.参与者主要是商人与骑士 D.保护了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12.(本题3分)美洲在殖民地时期逐渐形成了双亲皆为白人的土生白人群体克里奥尔人、白人与印第安人混血的墨斯提索人、黑人与白人混血的穆拉托人、黑人与印第安人混血的桑博人……这些种族之间再进一步混血形成了100多种组合。这说明( )
A.拉美地区民族矛盾尖锐 B.新航路丰富了族群构成
C.美洲各国积极吸纳移民 D.新旧大陆文明逐渐统一
13.(本题3分)卢梭认为,如果单单依靠理性,就可以建立起牢固的道德基础的话,那么科学与艺术的进步应该是更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才对,但是现实情况却不是如此。在卢梭看来,良心才是圣洁的本能,才是使人的天性善良和行为合乎道德的基础。卢梭的认识( )
A.指出了欧洲启蒙运动的明显局限 B.反映出启蒙思想家的普遍追求
C.体现出法国资产阶级的终极理想 D.意在维系法国农村的淳朴风俗
14.(本题3分)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改善东印度公司和不列颠印度领地行政法》第五条规定:“除了纯粹的商业信函外,公司所有有关印度的信函必须先交给督察委员会审查,然后才由公司董事会将指令发往印度,不经过审查,公司董事会不能直接向印度发出任何指示。”由此可知( )
A.英国强化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B.英国的殖民扩张进入了新阶段
C.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管理不善 D.英国转变了对印度的侵略方式
15.(本题3分)1953年,美国在联邦德国的美占区投入400万美元改进广播电台设备,每年的广播电台日常运营费用达300万美元,广播电台几乎可以覆盖到民主德国的每一个角落,很多民主德国人甚至把美占区广播电台当作自己的电台。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
A.重视提升联邦德国的科技水平 B.加大了对民主德国的援助
C.将心理战作为冷战的重要方式 D.强化了对西欧国家的渗透
16.(本题3分)在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着全球化的规则,跨国资本挤压着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主权,致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高度依附于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内在的不稳定性又借此机制转嫁到发展中国家,造成了许多“失败国家”。这一状况( )
A.为逆全球化的出现埋下隐患 B.反映出全球化加剧了阶级矛盾
C.说明全球化阻碍了经济发展 D.颠覆了国际政治经济现有秩序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17.(本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美国的参战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变数,如果这场战争基本上是一起欧洲争端,那么许多美国人都会认为与美国无关,美国人理应继续享受和平。可是,随着大战持续进行,这项叫做孤立主义的政策却逐渐变得不切实际。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西欧和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其实,早在1915年威尔进
就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咨文,建议增加陆军,扩大舰队和增加海军人员。美国人看出,如果不适时参战,战后世界将与美国无缘。
——引自[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等
材料二 残酷的战争激化了俄国战前就已表面化的矛盾,战争武装了人民,沙皇政权土崩瓦解。列宁敏锐地意识到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的绝好时机来了。根据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显然尚未成熟。但是列宁从理论上和政治策略上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使无产阶级能够在“十月”首先夺取政权,并在1918年退出大战,然后解决国内发展问题。孙中山曾言:“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一个大希望。”从此,资本主义不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姚海《俄国革命》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介入“这场战争”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列宁在道路理论上进行的重大探索,并说明俄国革命给世界人类带来“大希望”的理由。
18.(本题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中期产生的(A),不仅是把习惯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公诸于众,同时它还是平民和世族贵族政治斗争所达成的妥协。对平民而言该法律可防止世族贵族对自身的加害,对世族贵族而言则可以防范平民的革命行为。该法律对构建平衡的罗马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陈可风《罗马共和宪政研究》
材料二 作为独立立法体系的国家之间的法律——国际法,是近代欧洲的产物。它是以独立主权的国家为基础的。在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订立之后,在欧洲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独立主权国家。这个公约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使国际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邓正来《王铁崖文集》
(1)写出材料一A处所对应的法律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构建平衡的罗马政
治”的意义。而罗马的法律不仅对构建平衡的罗马政治有意义,对整个西方后来法律的发展也有影响,请列举两例西方延续罗马法的重大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国际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本题14分)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自创立以来,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当时的社会关系还没有发展到足以使工人阶级组织成为一个战斗的阶级,所以他们只好限于幻想未来的模范社会和谴责工人阶级的一切旨在稍稍改善他们的状况的企图,例如罢工、同盟和政治发动。既然我们不应该否弃这些社会主义的鼻祖,正如现代化学家不能否弃他们的祖先炼金术士一样,那我们就应该努力无论如何不再重犯他们的错误。
——马克思《政治冷淡主义》
材料二 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即一小撮富人对千百万劳动者“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应该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 (无产阶级专政)来代替。这就是“消灭作为国家的国家”。这就是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的“行动”。显然,以一种(无产阶级的)“特殊力量”来代替另一种(资产阶级的)“特殊力量”,这样一种更替是决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摘自黄宏《南方谈话回眸》
(1)指出材料一中的“他们”所对应的群体。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对其辩证评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革命手段上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十月革命前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3)指出南方谈话的年份,并根据材料概括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理由。
三、论述题(共12分)
20.(本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人笔下的美国形象(节选)
人物 著作 观点主张
徐继畲(1795—1873,晚清名臣、学者) 《瀛寰志略》(1848) 带有“夷族”色彩的“兀兴腾”统一改译为“华盛顿"。认为“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陈胜、吴广..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郑观应(1842—1921,近代启蒙思想家、实业家、教育家。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 《易信》(1875) 认为“美国秉性守礼,风俗庞厚,与中国素无猜嫌”,积极主张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
崔国因(1831~?仕同治、光绪两朝,曾出使美、日、秘鲁等国,后辞官从商) 《出使美日秘日记》(1889—1893) 对美国议院制度赞赏有加,认为“大事为议院主之,总统不过奉行焉耳”。
邹容(1885—1905,近代资产阶级 《革命 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蓝本,提出了建立“中
革命家) 军》(1902—1903) 华共和国”的方案。
——摘编自贺昌盛、黄云霞《被塑造的“他者”一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等
依据材料及相关史实,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说明:提炼的论题,可以是基于材料观点和史实的新观点新认识,也可以是对材料观点的质疑或肯定。要求:观点贴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牛河梁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包括玉琮、玉璧、玉斧等,这些玉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同时,遗址中还发现了大型祭坛和神庙遗迹,表明当时社会已经有了较为复杂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A项正确;虽然牛河梁遗址确实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水平,但它并不是粟麦农业的典型代表,而粟麦农业的代表遗址更多的是指那些以种植粟(谷子)和小麦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址,排除B项;牛河梁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而青铜器的广泛使用是在后来的青铜时代,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排除C项;“蛋壳陶”是指一种薄如蛋壳的陶器,主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某些文化中,而牛河梁遗址虽然出土了精美的陶器,但并没有特别被称为“蛋壳陶”的代表性器物,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就是汉宣帝的那句话。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称职的郡太守,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A选项正确。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进一步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但不是说历代帝王对汉宣帝尊崇,只是推崇汉宣帝对地方吏治的高度重视,因此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地方制度是不断演变的,后代并没有沿用汉代的地方制度,因此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吏治的意义
3.A
【详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与商帮有关的论文数量猛增,不难看出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史学研究,A项正确;论文数量的增加不等同于“商帮”历史研究不断创新,排除B项;论文研究数量的增加说明“商帮”日益成为史学界的热点话题,这无法得出民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C项;论文研究数量的增加说明“商帮”日益成为史学界的热点话题,这无法得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民不益赋而国用饶”,王安石采取了青苗法,改变旧有常平制度的"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的呆板做法。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
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改善北宋"积贫"的现象。C项正确;将兵法是解决军事问题,排除A项;保甲法也是为了解决军事问题,排除B项;军器监也是为了解决军事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嘉庆、道光年间,山西某地不断颁布对放牧牛羊毁坏桑林的禁令,并不断加重惩处力度,但这些现象仍屡禁不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从根本上反映了清朝中叶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的加剧,D项正确;保护桑林体现了保护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的要求,这是重农政策的体现,排除A项;“按律究治”“拿获送案”并不属于乡村自治的内容,排除B项;放牧牛羊毁坏桑林现象屡禁不止,并不是基层吏治腐败导致的,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由材料“太平军北伐”“《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内讧”可知太平天国运动脱离实际孤军奋战进行北伐、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争权夺利的斗争、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最终失败,这些都说明农民阶级在抗争的历程中没有摆脱自身的阶级局限性,C项正确;材料“天京内讧”“在湘、淮军和洋枪队的联合进攻下失败”不能体现出太平天国的智慧,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是阶级矛盾激化而爆发的农民起义,不是革命同盟军,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革命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1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议员建议将南方各省的省官制在北方未独立各省加以实施,由于袁世凯实力明显强于南方势力,因此遭到了袁世凯的拒绝而结束,建议的制度没得到实施,反映了实力对比影响政治走向,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民大众的想法,无法反映维护共和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南北议和与1911年12月发生,和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议会内部的党派斗争,无法得出“议会斗争阻碍民主进程”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依据材料“1887—1914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指数”,结合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887
年至1914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的密切,更加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所以外部因素对中国近代经济商品化的影响较大,C项正确;从表格可以看出,进出口增长速度并不缓慢,排除A项;出口总体大于进口并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尚有某些优势,排除B项;出口增长也是外部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带来的,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中国)。据材料可知,政府通过发行这些体育宣传画,明显是在推广体育运动,鼓励人们参与,这是在倡导一种健康、积极的社会风尚,D项正确;仅凭这些宣传画并不能直接说明体育事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是政府在宣传体育运动,不能表明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增强,排除B项;材料中仅提到了体操和游泳两种体育活动,并没有涉及其他休闲娱乐方式,不能说明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多元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92年后中国城乡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及其发表的“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国人的思想,冲破了“姓资”与“姓社”的争论及计划经济体制对人思想的束缚,众多公职人员纷纷下海导致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大增,D正确;A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排除;材料中的急剧增加是在1992年后,BC时间不符合,排除。故选D。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2世纪的法国。根据材料“面对收了赎金及背信弃义的主教高德理,激愤的市民高呼口号,冲入其家,主教死于乱棍之下,暴尸街头。”及所学可知,琅城事件是12世纪法国琅城居民发动的争取自治权的武装起义。城市通过自治运动赢得了一定的自治权,这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中世纪欧洲城市自治运动根源于城市工商业繁荣,主要原因是封建主对城市居民的压迫,排除A项;城市通过自治运动赢得了一定的自治权,排除B项;欧洲中世纪城市的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骑士是欧洲封建时代为国王或其他长官服务的武士,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人种的交流,改变了拉美地区族群的组成,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美洲地区的民族矛盾问题,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
现美洲各国吸纳移民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人种交流,不是文明的统一,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时空是:18世纪(欧洲)。据材料,卢梭认为单单依靠理性不足以建立起牢固的道德基础,还需要良心。这就指出只有理性是不够的,启蒙运动过分和片面强调理性,有明显的局限性,A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卢梭个人的主张,无法得出是“启蒙思想家的普遍追求”,排除B项;材料所述观点并非法国资产阶级的共同主张,排除C项;卢梭的良心论体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并非仅仅为了维系淳朴风俗,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4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议会通过法律规定东印度公司的信函必须先交给督察委员会审查,然后才由公司董事会将指令发往印度,不经过审查,公司董事会不能直接向印度发出任何指示,这说明英国强化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A项正确;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确立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排除B项;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实行的是殖民统治,不涉及管理不善的问题,排除C项;侵略方式主要有四种: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材料没有涉及侵略方式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联邦德国的美占区改进电台,目的就是加强对民主德国的舆论攻势,可以反映出当时美国将心理战作为冷战的重要方式,C项正确;美国在联邦德国改进电台主要是出于冷战需要,并非意在提升联邦德国的科技水平,排除A项;“加大了对民主德国的援助”错误,美国援助的是联邦德国,排除B项;美国在联邦德国改进电台强化了对东欧国家的渗透,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的主导地位,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巨大的分歧和矛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全球化中受损,这为部分国家反对全球化的浪潮埋下隐患,A项正确;材料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并未涉及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排除B项;全球化对经济的阻碍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该现象并未颠覆国际政治经济现有秩序,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原因:美国希望参与争霸、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加强;战争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2)探索: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获得胜利。理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榜样;为民族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范式。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美国。原因:据材料一“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西欧和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如果不适时参战,战后世界将与美国无缘”并结合所学即可从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加强;美德关系紧张;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等方面分析美国不再“继续享受和平”,介入“这场战争”的原因。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俄国。探索:据材料二“残酷的战争俄国战前就已表面化的矛盾,战争武装了人民”并结合所学即可从战争引起革命、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获得胜利等方面概括指出列宁为“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在理论上进行的重大探索。理由: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际无产阶级斗争榜样、民族解放实践指导、现代化的新范式等方面说明俄国革命给“世界人类”带来“大希望”的理由。
18.(1)A:《十二铜表法》。意义: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法规;可以防范平民的革命行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政治稳定。成果:形成“英美法系”;法国颁布《法国民法典》。
(2)《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使国际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准则。它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这表明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再满足仅仅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稳定关系,而是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详解】(1)A:根据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中期产生的(A)”可知,A处所对应的法律名
称是《十二铜表法》。意义:根据材料一“同时它还是平民和世族贵族政治斗争所达成的妥协。对平民而言该法律可防止世族贵族对自身的加害,对世族贵族而言则可以防范平民的革命行为”可知,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法规;可以防范平民的革命行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政治稳定。成果: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延续罗马法的重大成果是形成“英美法系”、法国颁布《法国民法典》。
(2)根据材料二“这个公约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使国际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得出《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使国际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准则。它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这表明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再满足仅仅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稳定关系,而是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19.(1)群体:空想社会主义者
进步之处:无情地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不足之处: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
(有进步、不足两个视角即可,无需完整表述)
(2)共同点:阶级斗争;暴力革命。
表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一国胜利论)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影响: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或答推动十月革命的进程亦可)
(3)1992年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解放、发展生产力;市场是一种发展生产力的经济手段;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他们只好限于幻想未来的模范社会和谴责工人阶级的一切旨在稍稍改善他们的状况的企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们”指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根据“既然我们不应该否弃这些社会主义的鼻祖,正如现代化学家不能否弃他们的祖先炼金术士一样,那我们就应该努力无论如何不再重犯他们的错误”并结合所
学内容可知,马克思之所以对空想社会主义者进行辩证评价,主要是他们无情地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但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革命手段上的共同点是他们都主张进行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十月革命前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要表现结合可知是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一国胜利论)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影响则是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3)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年份是1992年。根据“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可知邓小平认为市场是一种发展生产力的经济手段;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知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据“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可知邓小平主张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
20.【作答示例】1论题:教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影响近代国人对美国形象的建构
论述: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和西学东渐,国人新思想开始萌发并延展。徐继街盛赞华盛顿,寄托了希望清朝皇帝能如华盛顿-样,整坊朝纲、抗击外侮、开创新局的美好愿望。郑观应主张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这与当时以“自强”“求富"为旗号的洋务运动有莫大关系。崔国因以出使美国的经历和视野赞赏美国的议院制度,邹容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蓝本提出建立“中华共和国”的方案,都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息息相关,表达了先进知识分子变革制度救亡图存的美好愿望。
总之,近代国人笔下的美国形象,反映了这一时期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作答示例】2论题:近代国人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对美国的认识不断深入
论述: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萌发。徐维畲出版(瀛囊志略》时,将“兀兴腾"统改译为“华盛顿”这一变化说明,“天机上国”的观念已经动据,部分中国人已经开始把“美国"放在一个与自己对等的地位上加以看待。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中体西用”思想盛行,郑观应开始关注美国,认识到要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但他对美国形象的理解(认为“美国秉性守礼,风俗庞厚")是以中国上古的礼制王道为蓝本建构的,绝非是对美国国家体制的真正理
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维新变法和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崔国因、邹容开始从制度层面深入认识美国,对美式体制表现出了赞赏和向往。
总之,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近代国人对美国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作答示例】3论题:近代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并不全面
论述:徐继畲、郑观应、崔国因、邹容等近代国人对美国开国人物、文化风俗、议院制度、总统共和制赞赏有加。毋庸置疑,近代的美国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建国、创建三权分立的民主制衡体制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解放黑奴种族平权等方面确实作出了开创性的实践,因而被视为“民主灯塔”。同时,美国的建国、发展历程,还充满着浓厚的野蛮、侵略扩张的另-面。如美国在西进运动中毁占印第安人家园、屠杀印第安人;发动美西战争、美墨战争扩张领土;参与殖民贸易掠夺殖民地人民;信奉“白人至上”实行有色人种歧视;通过强签《中美望厦条约》侵害中国关税、司法、领海、贸易主权;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均沾帝国主义在华各种利益;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签《辛丑条约》、攫取经济军事政治利益、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史实无不体现出美国的发展史是建立在侵害他族、他国利益基础上的殖民扩张史。
总之,近代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并不全面,只看到了美国光彩的面,没有看到美国不光彩的另一面。这是由于近代知识分子本身视野比较偏狭,加之面对晚清屡遭外敌入侵、经济社会凋敝的现实,在强烈的救亡图存主观意识支配下,对美国做出了“选择性的“全优”评价。
【作答示例】4论题:美国并非“秉性守礼,风俗庞厚,与中国素无猜嫌”之国
论述:郑观应推出<易信>之年(1875年),美国建国仅99年、南北统一仅10年,没有似中国这样的几千年文明历史和儒家文化传承,而且靠殖民、掠夺、战争开疆拓土,哪来的“秉性守礼,风俗庞厚”?并且1840年以来,通过强签《中美望厦条约》、支持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国人华尔率领“洋枪队”)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攫取在华利益侵害中国主权,又何谈“与中国素无猜嫌”?郑观应认为“美国秉性守礼,风俗庞厚,与中国素无猜嫌”,带有明显的主观感彩,缺乏史实依据。
总之,郑观应作《易信》之际之前的美国不仅不是“秉性守礼,风俗庞厚”之国,而且与中国“素有嫌隙”,是一个不守文明之礼的好战、掠夺、殖民之国。
【作答示例】5论题:以美国联邦共和制为蓝本的“中华共和国”方案并不适合近代中国国情
论述:可结合近代中国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深、革命党人探索救国道路失败的史实,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仿照美式政体建立的“中华民国”并来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状并未实现民族民主革命目标的史实,指出邹容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蓝本、建立“中华共和国”的
方案并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具体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其他作答示例】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根据材料中“近代中国人笔下的美国形象(节选)”及相关史实提炼一个论题,如以“教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影响近代国人对美国形象的建构”为论题,结合材料及时代背景予以论述,可知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和西学东渐,国人新思想开始萌发并延展。徐继街盛赞华盛顿,寄托了希望清朝皇帝能如华盛顿-样,整坊朝纲、抗击外侮、开创新局的美好愿望。郑观应主张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这与当时以“自强”“求富"为旗号的洋务运动有莫大关系。崔国因以出使美国的经历和视野赞赏美国的议院制度,邹容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蓝本提出建立“中华共和国”的方案,都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息息相关,表达了先进知识分子变革制度救亡图存的美好愿望。最后对材料及论述内容总结,可知近代国人笔下的美国形象,反映了这一时期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等等。也可以基于材料观点和史实提出新观点新认识,或者对材料观点的质疑或肯定,如近代国人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对美国的认识不断深入;近代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并不全面;美国并非“秉性守礼,风俗庞厚,与中国素无猜嫌”之国;以美国联邦共和制为蓝本的“中华共和国”方案并不适合近代中国国情等等,依据材料及相关史实加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