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7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社会发展,认识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
(1)魏晋南北朝,儒学开始吸收______和______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____________。
(3)唐朝中期,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韩愈提出儒学复兴运动,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道教
(1)兴起于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时,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2)唐朝统治者奉行____________,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
(1)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__________。
(2)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4.反佛教斗争
(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劳动力不事生产,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2)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和科技
1.文学成就
(1)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________、______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书法、绘画、石窟艺术:东晋王羲之世称__________,唐代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3.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发展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__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__________,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4.隋唐时期——科技成熟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雕版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______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的发明与应用: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4)天文学: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5)医学: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__________,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知识点三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东传 高僧来华 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西行取经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唐朝的高僧________,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佛教外传 鉴真东渡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学问僧来华 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________是其中的代表
其他文化交流 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使节和________,其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唐朝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1.社会情境——唐代儒学的地位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思考: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儒学与佛教、道教相比政治地位怎样?
试答:
2.易误辨析——唐朝社会变迁对唐诗风格的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景象。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落的社会景象。
3.学习情境——唐代科技
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璠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
思考:这个记载说明了什么?
试答:
4.学术情境——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历史上,唐代却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结果。
思考: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原因有哪些?
试答:
5.社会情境——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的钱币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上图银币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
思考:这一文物的发现可以说明什么现象?
试答:
6.体系构建——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
探究点 多元开放——三国至隋唐文化
01 史料实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史料一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理论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佛学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
史料二 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势。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探究】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试答: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代以来佛教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试答: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唐代儒学的新发展
(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产生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柳等人试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经由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的朱熹可以说正式实现。
02 分析说明——隋唐的对外文化交流
史料 阅读“玄奘西行图”和“鉴真东渡图”
【史料导读】 “玄奘西行图”隐性信息: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多年,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鉴真东渡图”反映了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在日本传授佛法,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样中国文化也影响了周边国家。
【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以佛教传入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试答:
【史论拓展】 隋唐文化的特点
全面 繁荣 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
兼收 并蓄 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世界 领先 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影响 深远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03 探究论证——绚丽多彩与兼收并蓄的盛唐文化
史料一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史料二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
史料三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摘编自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史料导读】 史料是有关唐朝文化的演变。史料一反映唐文化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各种文化营养;史料二反映唐代的中外文化的汇聚;史料三反映唐代鼓励多元化文化的发展。
【探究】
结合史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试答:
【史论深化】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启示
特点 (1)交流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 (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3)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4)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5)中国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启示 (1)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待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 (2)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2021·湖南卷]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解题流程]
[答案]
【演练1】 命题点:唐代诗歌的社会功能
[2024·九省联考广西卷,3]韩愈在《示儿》中言:“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馀……安能坐如此,比肩于朝儒。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初心)。”类似诗歌还有白居易的《遇物感兴因示子弟》、李商隐的《骄儿诗》等,数量众多。唐朝十分重视推广此类诗歌,此举意在( )
A.鼓励文学创作 B.促进理学传播
C.宣传出仕思想 D.加强基层教化
【演练2】 命题点:盛唐时期的书法作品
[2022·全国乙卷]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2024·湖南长沙模拟]如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砖画》,描绘了“七贤”游于竹林之下,饮酒清谈,抚琴吟诗,过着纵情山水、放荡不羁的生活。这反映出( )
A.士族阶层生活奢靡 B.门阀政治日益衰落
C.文人画与时代关联 D.主流思想受到冲击
2.[2024·安徽蚌埠模拟]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有异。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这种变化说明唐代( )
A.端午节习俗来源于官方
B.国家统一助推文化认同
C.南北文化习俗趋向固定
D.传统习俗迎合市民生活
3.[2024·山西三重教育高三联考]盛唐画家张萱绘制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柔弱的女子熟练骑乘着彪形的骏马,服饰鲜亮,马匹俊美;晚唐《挥扇仕女图》中的唐宫嫔妃,体态丰肥艳丽,精神倦怠,郁郁寡欢。据此可知,这一绘画风格的转变( )
A.展现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和自信
B.是唐代绘画技艺日益成熟的表现
C.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精神状态的反映
D.是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的体现
课题7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1.提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3.提示: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4.提示:唐朝推行开放和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国力强盛,昂扬自信;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能够丰富中国传统文化。
5.提示:中日之间存在经济文化交流,日本深受唐朝影响。
知识点一
1.(1)佛教 道教 (2)“三教合归儒”
2.(2)三教并行政策
3.(1)渐趋本土化
知识点二
1.(2)李白 杜甫
2.“书圣”
3.(2)《齐民要术》 (3)《禹贡地域图》
4.(1)赵州桥 (2)雕版印刷 (5)《千金方》 《唐本草》
知识点三
玄奘 空海 留学生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1.[提示] (1)原因: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与玄学有相通之处;佛教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日益本土化。
(2)影响:佛教冲击传统儒学,推动了理学的兴起,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提示] 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学发生冲突,结果佛教逐渐本土化,儒学吸收佛教精神而有了新的发展。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及隋唐文化东传新罗、日本,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图示事件体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对外开放、双向交流的特点。
3.[提示] 示例一:
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
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示例二:
论题:唐朝文化是保守的。
阐述:唐代的官职(科举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命题研析·聚焦高考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答案:A
【演练1】 答案:D
【演练2】 解析:根据材料“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可知,这种书体的特点是规范、严整,符合楷书的特点,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篆的特点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并不庄重,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书的特点是形体简省,笔画流畅,没有楷书的庄重,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与材料“刚健丰伟、庄重博大”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面对政局动荡、当权者专权、经学衰败的社会现实,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游于竹林之下,饮酒清谈,抚琴吟诗,过着纵情山水、放荡不羁的生活,这反映了当时儒家主流思想受到冲击的情形,故选D项。
答案:D
2.解析:根据材料“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有异。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可知,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分南北是因为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而隋唐统一后,政府统一放假,并且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说明国家统一对于端午节习俗的推广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文化认同,故选B项。
答案:B
3.解析:唐代仕女绘画风格是当时人们生活精神状态的体现,盛唐时阳光自信,晚唐时颓废消沉,故选C;晚唐《挥扇仕女图》未反映唐代的开放和自信,排除A;绘画风格的转变与时代变迁有关,不能体现绘画技艺的转变,排除B;唐代封建制度并未走向衰落,排除D。
答案:C(共43张PPT)
课题 7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社会发展,认识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命题研析·聚焦高考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
(1)魏晋南北朝,儒学开始吸收______和______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____________。
(3)唐朝中期,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韩愈提出儒学复兴运动,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道教
(1)兴起于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时,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2)唐朝统治者奉行____________,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佛教
道教
“三教合归儒”
三教并行政策
3.佛教
(1)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__________。
(2)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4.反佛教斗争
(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劳动力不事生产,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2)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渐趋本土化
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和科技
1.文学成就
(1)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________、______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书法、绘画、石窟艺术:东晋王羲之世称__________,唐代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李白
杜甫
“书圣”
3.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发展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__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__________,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齐民要术》
《禹贡地域图》
4.隋唐时期——科技成熟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雕版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_________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的发明与应用: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4)天文学: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5)医学: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__________,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赵州桥
雕版印刷
《千金方》
《唐本草》
知识点三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东传 高僧来华 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西行取经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唐朝的高僧________,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佛教外传 鉴真东渡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学问僧来华 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________是其中的代表
其他文化交流 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使节和________,其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唐朝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玄奘
空海
留学生
1.社会情境——唐代儒学的地位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思考: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儒学与佛教、道教相比政治地位怎样?
提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2.易误辨析——唐朝社会变迁对唐诗风格的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景象。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落的社会景象。
3.学习情境——唐代科技
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璠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
思考:这个记载说明了什么?
提示: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4.学术情境——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历史上,唐代却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结果。
思考: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唐朝推行开放和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国力强盛,昂扬自信;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能够丰富中国传统文化。
5.社会情境——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的钱币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上图银币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
思考:这一文物的发现可以说明什么现象?
提示:中日之间存在经济文化交流,日本深受唐朝影响。
6.体系构建——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多元开放——三国至隋唐文化
01 史料实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史料一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理论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佛学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
史料二 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势。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探究】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代以来佛教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提示] (1)原因: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与玄学有相通之处;佛教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日益本土化。
(2)影响:佛教冲击传统儒学,推动了理学的兴起,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唐代儒学的新发展
(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产生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柳等人试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经由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的朱熹可以说正式实现。
02 分析说明——隋唐的对外文化交流
史料 阅读“玄奘西行图”和“鉴真东渡图”
【史料导读】
“玄奘西行图”隐性信息: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多年,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鉴真东渡图”反映了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在日本传授佛法,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样中国文化也影响了周边国家。
【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以佛教传入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提示] 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学发生冲突,结果佛教逐渐本土化,儒学吸收佛教精神而有了新的发展。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及隋唐文化东传新罗、日本,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图示事件体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对外开放、双向交流的特点。
【史论拓展】 隋唐文化的特点
全面 繁荣 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
兼收 并蓄 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世界 领先 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影响 深远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03 探究论证——绚丽多彩与兼收并蓄的盛唐文化
史料一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史料二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
史料三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摘编自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史料导读】
史料是有关唐朝文化的演变。史料一反映唐文化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各种文化营养;史料二反映唐代的中外文化的汇聚;史料三反映唐代鼓励多元化文化的发展。
【探究】
结合史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提示] 示例一:
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
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示例二:
论题:唐朝文化是保守的。
阐述:唐代的官职(科举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史论深化】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启示
特点 (1)交流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
(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3)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4)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5)中国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启示 (1)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待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
(2)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命题研析·聚焦高考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2021·湖南卷]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答案:A
[解题流程]
【演练1】 命题点:唐代诗歌的社会功能
[2024·九省联考广西卷,3]韩愈在《示儿》中言:“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馀……安能坐如此,比肩于朝儒。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初心)。”类似诗歌还有白居易的《遇物感兴因示子弟》、李商隐的《骄儿诗》等,数量众多。唐朝十分重视推广此类诗歌,此举意在( )
A.鼓励文学创作 B.促进理学传播
C.宣传出仕思想 D.加强基层教化
答案:D
【演练2】 命题点:盛唐时期的书法作品
[2022·全国乙卷]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可知,这种书体的特点是规范、严整,符合楷书的特点,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篆的特点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并不庄重,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书的特点是形体简省,笔画流畅,没有楷书的庄重,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与材料“刚健丰伟、庄重博大”不符,排除D项。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2024·湖南长沙模拟]如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砖画》,描绘了“七贤”游于竹林之下,饮酒清谈,抚琴吟诗,过着纵情山水、放荡不羁的生活。这反映出( )
A.士族阶层生活奢靡
B.门阀政治日益衰落
C.文人画与时代关联
D.主流思想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面对政局动荡、当权者专权、经学衰败的社会现实,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游于竹林之下,饮酒清谈,抚琴吟诗,过着纵情山水、放荡不羁的生活,这反映了当时儒家主流思想受到冲击的情形,故选D项。
2.[2024·安徽蚌埠模拟]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有异。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这种变化说明唐代( )
A.端午节习俗来源于官方
B.国家统一助推文化认同
C.南北文化习俗趋向固定
D.传统习俗迎合市民生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有异。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可知,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分南北是因为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而隋唐统一后,政府统一放假,并且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说明国家统一对于端午节习俗的推广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文化认同,故选B项。
3.[2024·山西三重教育高三联考]盛唐画家张萱绘制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柔弱的女子熟练骑乘着彪形的骏马,服饰鲜亮,马匹俊美;晚唐《挥扇仕女图》中的唐宫嫔妃,体态丰肥艳丽,精神倦怠,郁郁寡欢。据此可知,这一绘画风格的转变( )
A.展现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和自信
B.是唐代绘画技艺日益成熟的表现
C.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精神状态的反映
D.是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的体现
答案:C
解析:唐代仕女绘画风格是当时人们生活精神状态的体现,盛唐时阳光自信,晚唐时颓废消沉,故选C;晚唐《挥扇仕女图》未反映唐代的开放和自信,排除A;绘画风格的转变与时代变迁有关,不能体现绘画技艺的转变,排除B;唐代封建制度并未走向衰落,排除D。课题训练7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山东联考]东晋僧人慧远说:“如令一夫(沙门)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协契皇极,大庇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缺)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慧远的理论旨在( )
A.吸收儒家思想 B.实现佛教的本土化
C.助力佛教传播 D.迎合三教并行趋势
2.[2024·山东滨州检测]魏晋南北朝时期,莲花、忍冬、飞天和缠枝花等成为基本纹饰,并逐渐成为石窟、工艺美术方面的主流图案。这表明( )
A.外来文化丰富了艺术创作
B.艺术创作走向自觉
C.政权更迭阻断了文化传承
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3.
[2024·江苏如皋测试]如图为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A.畜牧业在江南推广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人民生活普遍富足 D.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4.[2024·福建质检]东晋时期,“二王”的楷书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山林气”;唐代楷书则形成了严谨、理性、节制、庄严的风格,表现出端正严谨的“庙堂气”。由此可知( )
A.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
B.科举制影响书法风格演变
C.思想演变影响书法特征
D.唐代书法受佛教影响较深
5.[2024·山东中学联盟高三联考]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除个别人坚守道统而排斥异端之外(如韩愈),一般都是随意出入于三教之间,或外修儒服而内通佛理,或一边求仕一边修仙,自己不以为怪,别人也司空见惯。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三教合一弥漫到社会各个领域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思想文化
C.思想活跃、开放包容的社会现实
D.传统文化在交融借鉴中走向成熟
6.[2024·海南高三期末]唐代诗人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写道:“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诗中的“轮台”是唐代( )
A.安北都护府所在地 B.单于都护府所在地
C.安东都护府所在地 D.安西都护府所在地
7.
[2024·安徽宿州一模]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母亲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该图反映了( )
A.佛教中国化的形态已完成
B.佛教在唐代居于主导地位
C.画面保持印度美术的风格
D.佛教与道教的排斥与交融
8.[2024·江苏南通期末]公元8世纪前期宫廷画师张萱以仕女画见长,其作品格调活泼明快,人物欢愉活跃。公元8世纪后期宫廷画师周舫笔下所绘仕女往往面含幽怨,举止慵倦,怅然若失,仿佛是沉湎在一种百无聊赖的心态中。据此分析可知( )
A.画师艺术风格无迹可循
B.社会变迁影响艺术创作
C.艺术创作再现社会真实
D.宫廷绘画崇尚写实主义
9.
[2024·湖南邵阳一模]胡旋舞,是隋唐时期最为盛行的一种民族舞蹈,是河西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融会了中亚等乐舞而形成的。如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唐代《胡旋舞》(现代摹本局部),该图( )
A.印证了各民族间互相交融趋势
B.体现出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之美
C.彰显了大唐壮阔欢腾盛世景象
D.反映出隋唐石窟文化领先于世界
10.[2024·吉林长春一模]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
A.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B.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C.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D.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11.[2024·吉林白山一模]唐代印刷的《金刚经》中卷末刻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珍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题记,这表明王珍出资雕印刻经是为父母祈福消灾。由此可知,当时( )
A.雕版印刷术得到全面普及
B.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
C.佛教文化已融入日常生活
D.政府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12.[2024·重庆南开中学高三检测]《刘涓子鬼遗方》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医学专著,书中详细记载外伤、痈疽(毒疮)、湿疹、疥癣的治疗技术,代表着南北朝时期外科医学的较高水平。这反映了该时期( )
A.传染病防治取得突出成效
B.儒学的发展推动医学进步
C.医学的发展契合时代需要
D.中医辨证施治实践的创新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4分,第14题12分)
13.[2024·九校联盟高三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丝绸之路似一条传输纽带,将汉唐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至西方;同时,将沿途的物产、文化、习俗和宗教带入了都城长安,影响着汉唐民族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西方国家的动植物、幻术、乐器等随着商人或各国使者积聚长安,在丝绸之路运行的两千多年间,各朝君主一直不停地寻觅波斯马,西域王国也经常奉送波斯马给中国。汉朝派遣军队在西域发展农业,将坎儿井技术和井渠技术带入西域,并发展到更远的国家,而中国的印刷技术沿着丝路传入西域地区为西方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西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唐文化的繁荣。——摘编自杜玉粉《汉唐宏观历史视阈下的丝绸之路解析》
材料二 公元第一个一千年里,中华文化创立了华夏文化圈,文言文、儒家思想、家族与政治伦理、太学与科举制度、统一货币、土地制度与税制等在整个东亚与部分东南亚地区一体化。公元第二个一千年里,中华文化转动世界,不仅启发了西方的现代化,而且准备了东亚现代化的文化资源。在第三个一千年开始的时候迎来了伟大的复兴,并昭示了西方模式之外的世界现代化的另一种模式。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一个多元发展、相互作用的系统进程。——摘编自周宁《探寻世界文明的中华文化资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的原因。(8分)
14.[2024·重庆八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北魏中央官学是鲜卑贵族接受正规汉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北魏建立伊始,就将鲜卑贵胄系统接受汉文化教育视为治国、固国之根本。太祖拓跋珪于天兴元年(398年)定都平城,次年春下旨效仿中原王朝建立太学……孝文帝太和中,“诏立国子太学”,招收父祖官高爵显的贵族子弟入国子太学读书。中央官学以经学儒术为主要学习内容,北魏最杰出的儒学大家刘芳“特精经义,博闻强记,兼览《苍》《雅》,尤长音训,辨析无疑”,孝文帝敬重非常,诏为中书博士,为皇太子讲授经文。——摘编自韩雪松《北魏时期鲜卑贵族的汉语教育与学习研究》
根据材料,归纳北魏利用中央官学体系对鲜卑贵族开展汉文化教育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实施这些措施的目的。
1.解析:据材料“固已协契皇极,大庇生民矣”和“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吸收了中国的忠君思想和民本思想,这有助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选C项;慧远的理论吸收了儒家思想,但其吸收儒家思想的目的是推动佛教的传播,吸收儒家思想是方式,并非目的,排除A项;实现佛教本土化的标志是禅宗的出现,排除B项;慧远吸收儒家思想,迎合了三教并行的趋势,这不是目的,其目的是推动佛教的传播,并且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东晋尚未出现三教并行趋势,排除D项。
答案:C
2.解析:莲花、忍冬、飞天和缠枝花等是佛教纹饰,其在石窟和工艺美术方面成为主流,体现佛教文化得到了传播,丰富了艺术创作,故选A项;艺术创作走向自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权更迭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而非经济,排除D项。
答案:A
3.解析:根据材料“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均有出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壁画中的饮食习惯多出现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材料中这种壁画出现在广大中原地区,反映出当时各民族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江南地区畜牧业及经济的相关情况,A、B两项材料依据不足,均排除;“人民生活普遍富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答案:D
4.解析:根据材料“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山林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林气”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隐居山林之间的生活气息,拥有山林之气的人,他们不争名利,往往热衷于生活在大自然中,而魏晋时期产生玄学,主张无为、自然和清谈,且根据材料“玄远天然”可知,受到玄学影响;根据材料“庙堂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庙堂气”是“端正严谨”,拥有庙堂之气的人,是治国理政的官员,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庙堂气”是中国儒家思想塑造的士人气质,所以“庙堂气”受儒学的影响,故选C项。
答案:C
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不再单纯推崇儒学,而是深受佛道思想影响,这在唐朝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反映了思想文化领域三教并存,内部意识形态方面始终保持着混合兼容的状态,进而反映出唐朝是思想、文化上最为宽松的时期,显示了当时思想活跃、不拘一格的社会现实,故选C项;材料的重点不是三教的融合,也未反映出社会各个领域受三教合一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三教并存并不是在商品经济冲击下产生的,没有必然逻辑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借鉴,也未体现走向成熟,排除D项。
答案:C
6.解析:由诗意可知,“轮台”是指新疆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新疆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管南疆和北疆地区,故选D项;安北都护府所辖地区基本上包括今蒙古国和俄罗斯部分地区,而材料所形容的是新疆地区,排除A项;单于都护府设置在东突厥故地,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排除B项;安东都护府设置于朝鲜半岛地区,排除C项。
答案:D
7.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送子天王图》描述的是印度佛教故事,但画中人物形象完全中国化,体现佛教中国化的形态已完成,故选A项;佛教在唐代不居主导地位,排除B项;画面体现的是中国画的技巧和风格,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三教合一”,排除D项。
答案:A
8.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社会变化反映到艺术创作上表现为仕女画由活泼明快到怅然若失,体现了社会变迁影响艺术创作,故选B项;画师艺术风格与画师个人经历、时代环境变化有关,排除A项;艺术创作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现实,“再现社会真实”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根据材料“格调活泼明快,人物欢愉活跃……所绘仕女往往面含幽怨,举止慵倦,怅然若失,仿佛是沉湎在一种百无聊赖的心态中”可知,周舫的绘画重视对人物精神状态进行描绘,体现了写意的绘画特点,排除D项。
答案:B
9.解析:胡旋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是河西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融会了中亚等乐舞而形成的”,体现了盛唐开明开放的气度,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故选C项。
答案:C
10.解析:特定的历史时空总是能引起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关注,西北就是如此。西北地区往往与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相联系。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体现了秦汉时期的“秦汉雄风”;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反映了多民族政权并立中宋政权对西北地区的关切。这都说明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从秦汉到宋元,从未间断,故D项正确;秦汉的强盛并非为“历代”文人所仰慕,故A项错误;宋代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但是并非唐代,故B项错误;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答案:D
11.解析:“王珍出资雕印刻经是为父母祈福消灾”说明民众很重视祈福消灾这种与佛教相关的行动,说明当时佛教文化已经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故选C项;单凭《金刚经》这一件雕版印刷的作品,不能得出雕版印刷术全面普及的结论,A项属于以偏概全,排除;儒家思想从魏晋以来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是到唐代尚未失去正统地位,且韩愈等人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更不能说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排除B项;题干中只是提到了《金刚经》的内容,与唐朝政府的文化政策是否开明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12.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这些外科治疗成就契合了该时期战乱频繁的现实需要,故选C项;《刘涓子鬼遗方》中提及的痈疽、湿疹、疥癣,不是传染病,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但是《刘涓子鬼遗方》属于医学专著,该医学治疗技术与思想界变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书于战国至两汉间的《黄帝内经》已经有辨证施治的理论和实践,所以南北朝时期并非“创新”,排除D项。
答案:C
13.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各朝君主”“汉朝派遣军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唐时期的中外交流以官方交流为主;据材料一“将汉唐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至西方;同时,将沿途的物产、文化、习俗和宗教带入了都城长安”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外交流具有双向性;据材料一“汉朝派遣军队在西域发展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可知,中国对外传播以器物传播、实体文化为主(丝绸、瓷器、茶叶、铁器、冶铁、技术等);据材料一“沿途的物产、文化、习俗和宗教……积聚长安”可知,异域民族的艺术与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
第(2)问,据材料二“中华文化创立了华夏文化圈,文言文、儒家思想、家族与政治伦理、太学与科举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农耕文明发达,对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据材料二“统一货币、土地制度与税制等在整个东亚与部分东南亚地区一体化”可知,中国大一统国家政局相对稳定,有利于文明向外输出;据材料一“汉朝派遣军队在西域发展农业,将坎儿井技术和井渠技术带入西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出中国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世界;据材料一“丝绸之路似一条传输纽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唐时期包容开放的民族心态和社会心态也加强了中国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答案:(1)特点:以官方交流为主;交流具有双向性;中国对外传播以器物传播、实体文化为主(丝绸、瓷器、茶叶、铁器、冶铁、技术等);异域民族的艺术与思想深刻影响中国。(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农耕文明发达;大一统国家政局相对稳定;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包容开放的民族心态和社会心态等。(8分)
14.解析: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招收父祖官高爵显的贵族子弟入国子太学读书”可得招收贵族子弟入学;据材料“中央官学以经学儒术为主要学习内容”可得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据材料“诏为中书博士,为皇太子讲授经文”可得任用儒学家担任教师。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文化和政治统治方面进行分析,可概括为改变鲜卑族文化落后的局面;缓和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
答案:措施:招收贵族子弟入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任用儒学家担任教师。(6分)
目的:改变鲜卑族文化落后的局面;缓和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7: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导学案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