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A卷)(含解析)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我国第一个连锁经营超市首先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1993年,国家鼓励把连锁经营作为一项流通体制改革:1995年,我国大型连锁经营的超市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连锁经营超市的发展反映出我国( )
A.政府始终扶持民营企业 B.沿海民营企业普遍崛起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2.1982年宪法在总纲中提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起到“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规定“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1982年宪法( )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承认了市场机制的存在
C.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D.否定了计划经济的作用
3.从1979年开始,广东省在农村社队推行“五定一奖”的经营管理制度,即定劳动、定地段、定成本、定工分、定产量,超产奖励。这一做法意在( )
A.摒弃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 B.防止农村出现新的贫富分化
C.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建立适应对外开放的新体制
4.1980年,中共中央下发文件,明确提出要允许有选择地在城镇、郊区、工矿区开办个体经济,国家给予个体私营业主以必要的保护。到了1983年,我国城乡个体从业人员达到746.5万,解决了大量无业人员和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B.经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C.冤假错案得以平反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5.据统计,从1985至1991年,国营工业企业的产值从6302.12亿元增长至14954.58亿元,平均增速超过15.4%,公私合营(含股份制)等其他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产值也从117.41亿元增至1599.58亿元。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改革释放活力 B.国有企业地位得到巩固
C.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D.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明显
6.20世纪80年代初,洛阳轴承厂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经销处。各经销处按季度向洛阳轴承厂提供市场动态、行情和用户对产品的意见,推动轴承销售数量大大增加。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B.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
C.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D.传统经济模式已被突破
7.1982年,中国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在海外成功发行了100亿日元的债券,救活了濒临下马的国家重点工程仪征化纤。随着新中国第一次海外债券发行的成功,在海外发行债券之举陆续被各企业效仿。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B.“走出去”战略得到落实
C.改革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D.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
8.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实行党政分开的重大改革探索措施,党政关系由合一到分开,国家权力实现了从党到政的转移。这可以说明当时( )
A.中共加强了党的一元化领导 B.变革推动了中国宪政的发展
C.中央集权型政治模式的完善 D.国家中心权力逐渐转向党委
9.1976年,安徽省委书记万里领导起草了“省委六条”,强调上级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实行按劳分配,允许生产队的社员种自留地,在当地集市出售自己的产品。“省委六条”( )
A.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彻底否定人民公社制度
C.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
10.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南方谈话”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意在强调“南方谈话”( )
A.促成对外开放出现新局面 B.指明了经济体制改革新方向
C.终结了计划经济体制时代 D.扫清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障碍
11.1985年,党中央做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100万的决定,由此拉开了“百万大裁军”改革的序幕。经过精简缩编,11个大军区调整为7个,总部机关人员精简了50%,军官减少,官兵比例调整到了1:3.3。百万大裁军( )
A.旨在减轻国家的负担 B.推动国家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C.减轻军队的国防职责 D.说明国家安全问题得以解决
12.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交涉中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这个共识是指( )
A.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保留军队
D.台湾工商界人士可回大陆投资
13.沪菜是江南地区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以品沪菜为时尚,随后,沪菜进一步向东亚、东南亚、欧美国家进军。沪菜的流行( )
A.反映出各地饮食差异的缩小 B.表明上海经济影响力的增强
C.证明了中外饮食文化的互鉴 D.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14.香港回归祖国以后,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变,法律也基本不变。香港抵御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巩固了自身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材料可用于说明( )
A.金融业逐渐成为香港的经济支柱 B.回归祖国使香港开始融入国际社会
C.香港未来发展面临更加严峻挑战 D.“一国两制”维护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通信方式从信件、电报、座机电话、BP机、大哥大到现在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发个微信、打个电话、抢个红包,随时沟通已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我国( )
A.通讯科技成就巨大 B.人们生活方式剧变
C.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D.步入移动通信时代
16.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这反映出当代中国( )
A.逐步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导者 B.坚持开展全方位的新型外交活动
C.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积极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以下摘录自《文汇报》2009年8月21日文《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14分)
1949年,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原煤只有59公斤;年人均发电量只有7.9度;年人均原油只有0.2公斤;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年人均油料只有4.7公斤;年人均水产品只有0.83公斤。
1958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办好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一时间成为传遍大江南北的口号。然而公共食堂及其供给制,脱离当时中国国情,超越人的觉悟,实行不到两三个月,多数食堂已寅吃卯粮。
1960年春,粮荒问题日渐严重,为了能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的饭,这年1月,在西安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增量做饭法”先进经验交流会。如广西柳州地区大力推广的“双蒸法”:即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分装入罐,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增加40%以上。由于口粮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斤;平均每人用于购买穿着的零售额为42元。城乡人民穿着的质量大有提高。1980年皮鞋零售量比1957年增长8倍。购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
进入新千年,百姓的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信用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经历了非典、汶川地震的中国人,学会了坚强地直面灾难,追求美好生活。
(1)根据以上文字,概括说明建国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
(2)“新中国60年民生”的转折点在何处?(5分)
(3)举例说明新中国60年在经济建设方面所走的弯路。(4分)
18.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大事
1978年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
1980年 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启示。(5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苏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引自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二 2014年2月27日下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摘编自新华网快讯
材料三 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
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人均达28436美元。澳门治安状况良好,各族群体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514家,而截至去年十二月已有3845家……
——腾讯网《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2007年)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日本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此观点全面吗?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
(2)根据所学知识,阐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将对祖国统一大业产生什么重大影响?(4分)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2分)
材料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拉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大幕。沿着这次会议开辟的胜利航道,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都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我们“实现了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我国经济已经走上稳定发展的健康轨道。学生读书了,工人干活了,农民丰收了,知识分子甩掉‘臭老九’帽子了,解放军更强大了。人们从这些变化里,增强了信心,看到了灿烂的前景”。这些都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的长征,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摘编自张神根、方闻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起步》
材料二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除了货币金融、财政税收,还包括国家计划,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离不开国家宏观计划的指导。宏观调控本身就是广义的国家计划调控。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也不是一般的市场经济,而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有很丰富的内容,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的内容,也包含“有计划”的内容。
——摘编自余玮《中共十四大:转轨市场天地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意义。(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的工作重点及其确立原因。(7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连锁经营的超市从出现到快速成长,反映了国家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态度和政策变化,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C项正确;连锁经营超市的发展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沿海民营企业普遍崛起”说法绝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连锁经营超市的发展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未涉及对外开放格局,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82年宪法承认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强调通过实行责任制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肯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承认了市场机制的存在,B项正确;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国企改革方向,提出到20世纪末国有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C项;1982年宪法在承认市场机制存在的同时,并未否定计划的作用,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l979年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以后,此时改进管理制度,对于超额生产的进行奖励,明显有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项正确;这一做法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不是为了摒弃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和防止农村出现新的贫富分化,排除AB项;这一做法有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并不是为了建立适应对外开放的新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在19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包括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发展。这为大量的无业人员和返城知青提供了就业机会,从而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B项正确;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冤假错案得以平反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但是材料主要表现当时社会的经济领域的发展,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在21世纪初期,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l985至l991年,国营工业企业产值有很大增长,公私合营等其他类型的工业企业产值增长更为迅速,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可知,此时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对国有经济进行改革,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这反映出“经济改革释放活力”,A项正确。材料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后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都得到快速发展,不涉及“国有企业地位得到巩固”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到工业企业,未涉及到其他产业结构类型的企业,排除C项;此时尚未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正处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夕,洛阳轴承厂利用经销处获取市场动态、行情以及用户反馈,进而推动产品销售,这是利用了市场,立足于市场需要,说明当时的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已经被破,D项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排除AI页;材料主旨并非对外开放,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C项。故选:D。
7.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改革开放初期化纤企业最先在海外发行证券发展企业,并被各企业效仿,说明改革开放领域不断扩大,C项正确。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2000年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排除B项;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党政分开的探索使得国家权力实现了从党到政府的转移,这种转移必然推动中国宪政的发展,B项正确;A项与题干内容相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和政党的关系,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国家权力向政府转移,排除D项。故选:B。
9.答案:D
解析:“省委六条”尊重生产队自主权,按劳分配,允许社员种自留地,在当地集市出售自己的产品,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充分考虑了农村的生产实际,所以选D项。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76年,家庭联产承包制还未确立,排除A项;“省委六条”依然承认生产队存在,给生产队定额,并未彻底否定人民公社制度,排除B项。“省委六条”强调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并未公开违背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C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谈话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思想解放,它理清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B项正确;材料意在强调“南方谈话”指明了经济体制改革新方向,未涉及对外开放的新局面,排除A项;“终结了计划经济体制时代”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南方谈话”指明了经济体制改革新方向,并未扫清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障碍,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百万大裁军是党中央立足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伟大决策,这一决策有利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科技强军,提升军队的战斗力,B项正确。人员的减少客观上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但百万大裁军这一决策更多的是基于国际.国内形势的考虑,减轻国家负担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军队始终肩负了保家卫国的职责,排除C项;“国家安全问题得以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来被概括为“九二共识”,故B正确;ACD不是“九二共识”的内容,排除。故选:B。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品沪菜是时尚,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上海的经济影响力增强,故选B项;材料没有沪菜与其他地区饮食的对比,无法推知差距缩小,排除A项;“中外饮食文化的互鉴”是双向的,材料仅反映了沪菜走出国门,排除C项;“普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香港回归祖国以后,抵御了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 年的“典”、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巩固了自身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有赖于“一国两制”方针,D项正确;金融业一直是香港经济支柱,排除A项;香港没回归就融入国际社会了,排除B项:香港在“一国两制”方针下未来会更好,排除C项。故选D 项
15.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通信方式的不断更新和便捷化,从根本上是由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所推动的。经济的增长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先进的通信技术得以普及和应用,通信工具不断更新换代,C项正确;通讯科技成就巨大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人们生活方式剧变是结果而非本质原因,排除B项;入移动通信时代是通信方式变化的表现之一,不是本质,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主张开放包容、互利共赢,而不是搞军事同盟、关起门来,这体现了我国积极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D项正确;“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倡议,并非地区性的倡议,排除A项;新时期中国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材料信息体现的是“一带一路”倡议,并非外交布局,排除B项;“一带一路”倡议面向全球,并非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1)从物质匮乏、生活水平极其低下,到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3)总路线、“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
解析:(1)依据材料“年人均油料只有4.7公斤;年人均水产品只有0.83公斤”以及材料“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学会了坚强地直面灾难,追求美好生活”的信息从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变化思考回答。
(2)依据搜学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角度回答。
(3)依据所学从总路线、“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角度回答。
18.答案:(1)特点: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开放由沿海到内地;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启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在于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将理论成果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指引着改革开放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前进,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成功也体现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解析:(1)由材料一“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可得出改革先农村后城市;由材料一“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可得出开放由沿海到内地;由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结合改革开放由沿海到内地,可得出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根据材料一“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在于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将理论成果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指引着改革开放的方向;根据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的成功也体现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19.答案:(1)原因:美、苏出兵(或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军参战,原子弹。观点:不全面。理由: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全民族抗战路线;海外华侨大力援助;国际友人的支持和援助等。
(2)意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问题提供借鉴。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苏联的观点认为苏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这样”可分析得出美、苏出兵(或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军参战,原子弹。观点: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不全面。理由: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分析得出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全民族抗战路线;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海外华侨大力援助;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国际友人的支持和援助等。
(2)意义: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抗日战争胜利可分析得出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3)说明:根据材料“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可分析得出“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问题提供借鉴。
20.答案:(1)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在思想、政治、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启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进程。(答出三点即可)
(2)工作重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全党工作着重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文革”的沉痛教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国际形势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答出两点即可)
中共十四大: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实践不断发展;传统计划经济束缚了经济活力;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意义:据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拉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大幕”并结合所学可知,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在思想、政治、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启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进程;据材料“实现了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我国经济已经走上稳定发展的健康轨道”并结合所学可知,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
(2)工作重点:据材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都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全党工作着重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据材料“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可知,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原因:首先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当时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去分析,从国内来说,当时中国“文革”才结束,长期的阶级斗争严重破坏了中国经济,实行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革”的沉痛教训;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从国际上说,当时国际形势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然后分析中共十四大,结合所学中共十四大的背景可知,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去分析,从国内来说,改革开放到1992年,很多能改的、易改的已经基本改革,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实践不断发展的结果;计划经济成为改革突破的核心问题,坏了统计划经济束缚了经济活力;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使党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国际角度来说,两极格局的解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A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