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后练习:(时间35分钟,总分50分)
选择题(每题2分,共22分)
1.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 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 说明秦汉( )
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 B. 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C. 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汉朝时,汉武帝下令九卿直接向他奏事。与此同时,他还选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 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帮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限制相权以保证皇权独尊 B.避免中央政权的决策失误
C. 提高中央政权的行政效率 D. 逐步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
3.《汉书》《后汉书》及主要汉碑中现在所能找到的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 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这一 情况说明当时( )
A .察举制不能有效选拔人才B. 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 c .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加强D .中央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
4.秦汉时期,中央设监察机关,汉代的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 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这表明秦汉对地方的监督
( )
A.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行政巡视体系 B.中央监察制度与地方监察制度相脱节
c.采取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的巡视制度 D. 巡视官员具有职权不明相互推诿的现象 5.西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 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D.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6.汉武帝之后,随着儒学自上而下的大力推行和民众自下而上的主动学习,儒家文化在中 华大地广为传播;“大一统”的民族观也日渐深入人心。据此可知,汉代“尊儒术”
( )
A.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入 B.促进了各派学术思想自由竞争,
c.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D. 保证了专制皇权和政局的稳定
7.如图是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天下”思想构造图。“天下”思想诞生于先秦时期,汉代 以后进一步发展。由如图可推知,“天下”思想的核心是( )
A.阴阳五行思想 B.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伦理道德 D“大一统”思想
8.东汉庄园经济的生产经营内容,从考古资料中能证明的有农业中的谷物栽培、池塘养 殖、畜牧养禽、蚕桑果木;手工业中的纺织、采矿、冶炼、制盐、农具、车辆、陶器制 造、粮食加工、酿造等。据此可知,东汉庄园( )
A.生产具有自给自足性 B.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C.内部商品交换频繁 D.抑制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9.汉武帝时期,发生灾异时君主发表“罪己诏”成为一项制度。孝文帝是北魏首位下发 “罪己诏”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孝文帝多次颁发“罪已诏”说 明北魏( )
A.灾异现象频发 B.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
C. 政权实现汉化 D.治国理念深受儒学影响
10.汉代乡里管理体制,包括乡里“自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治安管理体制三个层
面,三者一体,相辅相成。在都市经济并不十分发达时期,乡里管理的政治意义并不亚于 都市。由此可知汉代乡里制度( )
A.扩大了中央统治的社会基础 B. 推动了基层自治体制的形成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创新了对基层的管理模式
11.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9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表中信息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寿命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 诸侯发动“七国之乱”
C.外重内轻藩镇割据 D.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 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 这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 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 论》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 一个最高的主帅“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 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 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分析这一 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10
分 )
13.通过地图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及走向。(10分)
结合上图和所学,指出丝绸之路开辟的目的,并分析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后练习答案
1.【答案】B
根据材料“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可知秦汉开创 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项;根据材料“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 至战国已然”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排除A 项;秦朝的建立结束 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与 材料所述时间“秦汉”不符,排除C 项;秦朝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
治,与材料所述时间“秦汉”不符,排除D项 。
2.【答案】A
根据秦朝的定制,九卿是丞相之下的执行部门,汉武帝让九卿直接向皇帝奏事,并设中朝 剥夺了丞相的决策权力,实质上是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故选A
3.【答案】B
题干反映,推荐人才,总以名门大族为先,七成以上官职被上层社会垄断,故B正确。 4.【答案】c
材料反映了秦汉时期中央设立监察机关,汉朝由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设刺史分部巡视地 方行政,郡级以下由郡国、县、乡长官逐级巡视,表明秦汉时期对地方采取分层和分部巡 视相结合的巡视制度加以监督,故选C。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5.【答案】D
依据题干“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 长安附近集中居住”可知,汉武帝将势力和财产强大的豪强迁到政权附近,是为了压制豪 强,抑制土地兼并,巩固统治,故D 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B 项不符合题 意,应排除.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行政手段,故C项错误.
6.【答案】A
根据“儒家文化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播;‘大一统’的民族观也日渐深入人心”可知随着儒 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大一统”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说明汉代的“独尊儒术”推动了中华 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深入,故选A;“独尊儒术”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自由竞争的局面,排 除B; 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的是科举制,排除C; “独尊儒术”并不一定就能保证专 制皇权的和政局的稳定,排除D。
7.【答案】c
通过观察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德”为中心,用“天命”和“革命”联系天与天 子,用天子统领天下万民的“天下”思想构造图,反映出秦汉以后“天下”思想的核心是 儒家伦理道德,c 项正确;阴阳五行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 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只是 材料部分信息,不是天下思想的核心,B 项错误;“天下”思想构造图中以“德”而非以
“大一统”思想为核心,D 项错误。
8.【答案】A
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庄园内部农业和手工业种类齐全,具有很强的自给自足性,故答案 为A 项;东汉庄园属于大地主所有,内部耕作的农民并不是自耕农,排除B项;东汉庄园 内部存在商品交换,但并不频繁,排除C项;东汉庄园没有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排 除D项。
9.【答案】D
汉武帝发表“罪己诏”是受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孝文帝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 失,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深受儒学影响,故D正确;灾异现象频发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故 A错误;“深入人心”说法欠妥,故B 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充分说明政权实现汉化,故c 错误。
10.【答案】c
材料反映了汉代对地方乡里管理拥有一套比较规范的管理体制,这有利于中央加强对人民 和地方基层的控制,维护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央统治 的社会基础扩大,故A 项排除;汉代的乡里制度是政府统治地方的一种方式,并不代表基 层自治体制形成,故B项说法错误;乡里制度在先秦时期便已出现萌芽,所以不属于汉代 的制度创新,故D项错误。
11.【答案】A
东汉时期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皇帝更换频繁,故选A;西汉出现七国之乱,排除B;皇 帝更换频繁与地方的藩镇割据无关,排除C; 秦末出现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排除D。
12. (1)核心内容:仁政,重民,富民。
原因: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寻求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随着土地私 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发扬传统“民本”思想。
(2)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
政治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解析】
(1)核心内容:根据材料—中“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可知,仁 政;根据“民贵君轻”可知,重民;根据“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可知,富民。原因:根据 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等方面分析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 发展的原因有,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寻求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
随着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需要发扬传统“民本”思 想。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 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帅‘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 仲舒的新儒学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政治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着重论证君臣父
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可知,有利于加强君权;根据“(董仲舒)的大一 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可知,有利于国家统一。
13.(1)目的: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的陆上要道。
历史意义:对古代中国的意义
(1)丝绸之路促进了西汉王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2)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的东西方文明交流的 最重要通道。
现实意义:对现代中国的意义
当今的“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促进参与国家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增强世界贸易主体的活力, 加大开放力度与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课外作业 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