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唐朝前期由治而盛,后期国势衰微。标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朋党之争 D.宦官专权
2.唐朝前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政治清明时期,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时期的唐朝帝王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高宗
3.翦伯赞在《中国通史纲要》中说:“武则天的打击门阀贵族和提拔普通地主做官的政策,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因此,它的作用也是积极的……武则天在巩固封建国家的边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翦伯赞为何有此评价,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
C.她能重用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4.“天宝十四载(755年),……以诛杨国忠为名,率所部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发动叛乱。叛军日行六十里,攻入河北,所过城邑,望风瓦解。长安城内,一片恐慌”。这场叛乱始于如图(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5.在一夫一妇承担的租额方面,隋朝规定为粟三石。唐初,则变化为“每丁岁入租粟二石”,同时妇女不再作为纳租人口。这一税制变化( )
A.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B.是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C.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D.有利于促进国家人口的增长
6.唐代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制》曾描述某水利工程,“公家运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工程的修建有利于( )
A.珠江水患的治理 B.巴蜀地区的开发 C.郡县制度的推广 D.国家统一的巩固
7.如图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局部),展示了唐朝时期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景象。它可用于说明当时( )
A.铁器牛耕的初现 B.棉花种植的普及 C.生产技术的改进 D.玉米甘薯的推广
8.某学者提出,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汉民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变为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该学者的论述意在说明( )
A.传统儒学思想的僵化和局限 B.制度变化和创新的思想渊源
C.对外交流促进思想文化转变 D.民族交流对隋唐盛世的影响
9.“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反映的现象( )
A.使唐朝由盛转衰 B.使唐朝边疆形势开始日益紧张
C.直接导致唐朝灭亡 D.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10.下表列举了唐太宗时期的一些文化教育政策。由此可知,唐太宗时期( )
序号 文化政策
① 完善并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官学制,各级、各地学校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② 在中央建立了统管学校的国子监,其下有六学二馆,生徒有一定限制,每旬皆有严格考试要求
③ 学校教育以经学为中心,唐太宗组织人员编写教材,颁布全国,作为学校统一课本
A.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得以确立 B.科举考试的程序逐渐规范
C.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 D.传统儒学的内涵得到拓展
11.武则天以高宗名义把《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以唐代官品为标准,凡是五品以上官员,不管以前是否是士族,都写进《姓氏录》,“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该举指( )
A.阻断了士族晋升的渠道 B.削弱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二、材料题
12.中国古代王朝重视民族政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
(3)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魏和唐代的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13.唐中期,长安城内修建了专门给流动人口居住的“客户坊”,到五代时“又听人人财拜官,以财多少为官高卑之差。富商大贾,布在列位”。这些做法有利于( )
A.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B.都市建设规模的扩大
C.财政收入结构的转变 D.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安史之乱,A项正确;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B项;朋党之争历朝历代都有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排除C项;唐朝由盛转衰之后有宦官专权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是贞观之治,B项正确;唐高祖、武则天及唐高宗与贞观之治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唯物史观认为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坚持生产力标准,看其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与发展,这是衡量的主要尺度。材料主要内容为翦伯赞高度肯定武则天,理由是武则天的政策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趋势,作用是积极的。题目要求回答对武则天高度评价的主要原因,根据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即其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讲历史人物评价中的生产力标准,A选项讲性别,所指不同,排除A项;材料强调生产力标准在人物评价中的作用,B选项讲生活琐事,所指不同,排除B项;重用有才能的人只是武则天获的积极评价的一个方面,关键还是其历史贡献,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场叛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于范阳。观察地图,③处为范阳所在位置,唐朝范阳就是今天的北京,C项正确;①处在黄河以西,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②处在今天内蒙地区,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④处在今陕西,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一夫一妇承担的租额方面,隋朝规定为粟三石,每丁岁入租栗二石可知,唐朝初建后,实行减租政策,并将妇女从纳租人群中排除,这有利于降低农民的租税负担,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人口的增长,D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与妇女政治地位提升无关, 排除A项;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只涉及减租,这适应了当时国家初定、百废待兴的社会现实,而非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运漕”“隋氏作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D项正确;灵渠沟通了珠江水系,大运河没有连接珠江流域,排除A项;都江堰是巴蜀地区的水利工程,大运河没有经过巴蜀地区,排除B项;郡县制与材料中“水利工程”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唐朝时期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景象”可知,壁画反映了唐朝人在农耕中已经使用了曲辕犁,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至此,耕犁基本定型,因此它可以用以说明唐朝生产技术的改进,C项正确;铁器牛耕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棉花种植的普及是在宋元时期,排除B项;玉米甘薯推广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A.材料与儒学无关,故A项错误;B.汉族制度变化和创新的思想渊源并非来自于少数民族文化,故B项错误;C.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对外交流,而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故C项错误;D.根据“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汉民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一变而为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可得出少数民族的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影响到隋唐盛世的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该学者意在说明民族交融对盛唐盛世的影响,故D项正确。故选:D。
9.答案:D
解析: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是对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描述,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A项与安史之乱有关,排除;在此之前边疆形势就十分紧张,排除B项;C项与朱温篡唐有关,排除。故选D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太宗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科举制得到发展,其文化政策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国子监及相关制度等,说明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C项正确。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在汉代已经确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科举考试程序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传统儒学的内涵得到拓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管以前是否是士族,都写进《姓氏录》”“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等信息可知,唐代以官品为标准,只要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写进《姓氏录》,因此出现了很多以军功致五品而写进《姓氏录》的兵卒,说明该举措有利于提高庶族的社会地位,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写进《姓氏录》的标准,士族晋升的渠道没有被阻断,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唐代写进《姓氏录》主要以官品为标准,这有利于提高庶族的社会地位,削弱唐代等级观念不是材料主旨内容,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官吏选拔标准,无法得出改变官吏选拔标准的结论,D项错误。
12.答案:(1)内容: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语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2)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
(3)影响: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
解析:(1)内容:根据材料“改姓为元”可知改汉姓;根据材料“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可知穿汉服;根据材料“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可知说汉话;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可知通汉婚。
(2)方式:根据材料“文成公主入藏”可知和亲;根据材料“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可知会盟;根据材料“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可知册封;根据材料“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可知设置机构。
(3)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推动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等角度分析作答。
13.答案:D
解析:唐中期,长安出现了为包括商贩在内的流动人口——“客户”——修建的专门的坊,五代时期,默许富商大贾利用钱财捐官,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对商人的歧视,故选D项;材料中的做法与人身依附关系无关,故排除A项;“客户坊”在长安城内,而非在城外另建,故排除B项;和各类税收相比,商人捐官的收入并不是政府的主要财源,故排除C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