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部编版历史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四)

部编版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四)
一、选择题
1.(2017七上·兴文期中)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秩序 C.神话传说 D.游牧文明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题干中的播种五谷和养蚕缫丝均属于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A项符合题意。BCD均与题干农业生产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商君书》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下列印证“耕而食”的说法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文学作品《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相关描述
B.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骨耜等耕种工具
C.《淮南子》记载“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
D.民间流传的“神农尝百草”传说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和所学可知,半坡遗址出土了骨耜和骨锄等耕种工具属于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可以直接印证“耕而食”的说法。
A项《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相关描述属于文学作品,具有艺术化的特点,因此可信度不高,不符合题意;
B项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骨耜等耕种工具可信度最高,不符合题意;
C项《淮南子》记载“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属于文献史料,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相比实物史料的可信度次之,不符合题意;
D项民间流传的“神农尝百草”传说属于传说,可信度不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可信度最高的研究资料的相关史实。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理解并识记可信度最高的研究资料的相关史实,重点是要掌握史料的分类及其历史价值。
3.(2024七上·保定期末)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那是因为中华民族形成的基础是(  )
A.黄帝、炎帝的部落联盟 B.黄帝、舜的部落联盟
C.炎帝、舜的部落联盟 D.禹、启的部落联盟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4.(2024七上·五华期末)人类如何起源,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考古学者根据发掘的古人类化石进行研究, 发现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下列最适合作为研究人类进化依据的是(  )
A.元谋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B.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C.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D.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元谋人用火场景想象图带有虚构成分,可信度不高,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第一手史料,是可信度最高的方式,B项符合题意;
C: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带有虚构成分,可信度不高,C项不符合题意;
D: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带有虚构成分,可信度不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第一手史料,最适合研究作为研究人类进化根据。
5.(2023七上·月考)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下图的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南元谋县发现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距今约3万年,不符合题意;
C.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距今约70万年到20万年,不符合题意;
D.半坡人,发现于陕西西安,距今约6000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地点、距今的时间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6.(2023七上·德庆期末)实物史料是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其重要在于直接性。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石铲(翻土) 石刀(收割) 石磨盘(谷物加工)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主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石铲(翻土)”“石刀(收割)”“石磨盘(谷物加工)”可知这些都是农业生产的工具,表明半坡原始居民已从事农业生产,故选A项;
半坡居民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与图示中的工具无关,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排除C项;
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的认识。
7.(2022七上·吉林月考)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  )
A.中国 B.印度 C.日本 D.美国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居民已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依据课本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4七上·长安期末)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下图的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9.(2024七上·曲阳期末)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百家姓氏都源自炎帝和黄帝
B.炎帝和黄帝因治理水患得到尊崇
C.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完全真实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10.(2024七上·黄埔期末)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图中③所示的是(  )
A.长城 B.灵渠 C.郑国渠 D.都江堰
【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都江堰位于四川地区应该与③区位置对应,D符合题意;
①区位于北方地区,在①区位置秦始皇修筑了长城,排除A;
灵渠位于今天的广西地区,排除B;
郑国渠位于关中地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3七上·温江期中)“他们关心的是改革社会,以加强他们所奉事的诸侯的力量,使诸侯们能进行战争,用武力统一国家”。与“他们”的行为相吻合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他们关心的是改革社会,以加强他们所奉事的诸侯的力量,使诸侯们能进行战争,用武力统一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变法改革,提倡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D符合题意;
儒家主张“仁”“为政以德”等,排除A;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排除B;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信息,掌握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的思想主张,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B.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C.七雄之间兼并战争连续不断 D.铁器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 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不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A错误’;
B、 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不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B错误;
C、七雄之间兼并战争连续不断不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C错误。
D、随着经济的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他们通过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以求富国强兵。 这一过程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从奴隶社会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因 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铁器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这一技术革新导致了生产力的显著提升,进而推动了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的变化。
1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这一时期,齐、晋、楚、秦、吴、越等国先后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首霸黄河流域,继而晋崛起;西方的秦国,东进受阻,向西发展,称霸西戎;后期,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也北上争霸。”这一时期,指的是(  )
A.西周 B.春秋 C.秦朝 D.西汉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从材料当中的 齐、晋、楚、秦、吴、越等国先后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首霸黄河流域等文字表述可以知道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周天子地位,B正确。
材料当中反映的史实不是出现在西周、秦朝和西汉时期,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社会现状。春秋时期的社会现状是诸侯强并弱, 大国之间展开争霸, 周王的势力减弱, 诸侯群雄纷争, 齐桓公、 晋文公、 宋襄公、 秦穆公、 楚庄王相继称霸, 史称春秋五霸。
14.(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发达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发达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A错误;
B、材料无法体现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B错误;
C、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西周有着等级森严的制度,各个等级之间不能跨越,C正确;
D、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等级制度。西周的等级制度通过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的实施,确立了一个严格的社会等级结构。
15.(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表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
甲骨文
现代文字 马 犬 牛
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表中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中文字是“马”“犬”“牛”,说明当时已经能够饲养马、狗和牛,这可以印证当时的定居农耕生活。
A项土地制度与题干图片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农耕生活可以用题干表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印证,符合题意;
C项分封制度与题干图片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天文历法与题干图片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民户可以通过“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而致富,通过军功获爵,踏入“贵”的社会序列,因此“秦民大说”。这主要论述的是商鞅变法(  )
A.维护了贵族的利益 B.革除了落后风俗
C.促进了社会流动性 D.减轻了人民负担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通过商鞅变法,民户可以凭借自身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奖励耕织的措施,调动了人民的生产和在战场上的积极性,促进了阶层流动。
A项维护了贵族的利益错误,商鞅变法损害了贵族的利益,不符合题意;
B项革除了落后风俗题干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促进了社会流动性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减轻了人民负担题干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7.(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下图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如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分封制已经瓦解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社会动荡不安 D.周王室地位下降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如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我国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诸侯竞相称霸。
A项分封制已经瓦解题干图片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兼并战争连绵不断题干图片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社会动荡不安题干图片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周王室地位下降解读最准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18.(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A项禅让制是在尧舜禹时期实行的制度,和题干中的“夏朝体现……的制度”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世袭制理解是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符合题意;
C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制度,和题干中的“夏朝体现……的制度”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和题干中的“夏朝体现……的制度”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世袭制。
19.(2024七上·保定期末)属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是(  )
A.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B.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20.(2024七上·昆明期末)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治理黄河 B.修筑都江堰 C.奖励耕战 D.开凿灵渠
【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开江期中)历史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及文化价值。我国古代先民把生产和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的历史,积淀成浓厚的文明。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任务一】我国远古先民在生活与生产里充分体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图一:干栏式房屋 图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任务二】改进工具,见证经济发展。
①打制石器 ②骨耜 ③青铜铲 ④铁制农具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农耕居民房屋的复原图,请分别说明二者属于哪一原始农耕居民,并分析造成这两种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
A.原始农耕居民河姆渡人使用图②进行农业生产。(  )
B.图①出现在商周时期。(  )
(3)与图④同时期还有一项发生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革新技术是什么?
【答案】(1)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居民;
原因:地理环境不同(言之有理即可)
(2)A√;B×
(3)牛耕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河姆渡地处长江流域,南方多雨潮湿,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有利于通风防潮;半坡地处黄河流域,属于北方黄土高原,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多风沙,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保温,坚固利于防风。
(2)骨耜用于挖土,原始农耕居民河姆渡人使用图②骨耜进行农业生产,故A项填正确;旧石器时代使用图①打制石器,与商周时期不符,故B项填错误。
(3)根据所学可知,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同时期还有一项发生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革新技术是牛耕。
故答案为:(1)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居民;原因:地理环境不同(言之有理即可)。
(2)A√;B×。
(3)牛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等相关史实。
22.(2023七上·广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材料二:考古发现证实,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在距今 5800 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 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 5300 年以来,中华大地各
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
——摘编自王巍《中华 5000 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材料三: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 割庄稼。……他们能制造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
器,用耒耜耕地,种植农作物。河姆渡原始居民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原始农业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分别居住在我国的哪一流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样式。
【答案】(1)特点:分布区域广泛,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
(2)特点:出现了社会分化,区域文明,多元一体。
(3)流域:半坡居民,黄河流域。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
房屋样式: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人类遍布南北,分布区域广泛,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流域。
(2)特点:根据材料二“在距今 5800 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 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 5300 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材料表明中国原始农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社会分化,区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3)流域: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房屋样式: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居住北方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风沙大,他们的房屋一半位于地面以下,屋内有灶坑,此房屋类型是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多雨,他们居住的房屋高于地面,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种房屋称为于栏式房屋。
故答案为:
(1)特点:分布区域广泛,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
(2)特点:出现了社会分化,区域文明,多元一体。
(3)流域:半坡居民,黄河流域。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
房屋样式: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早期人类分布。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原始农业形成和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原始农耕文明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原始农耕文明,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原始农耕文明的相关史实。
2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摘编自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说明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并简析该变法的特点。
(2)史料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据此,分别指出材料二中图一、图二所属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分析“伯禹亦不如”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
【答案】(1)有利条件: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
特点:后来居上;注重制度创新;改革成效最明显;变法最彻底最成功。
(2)图一是文献史料;图二是实物史料。
原因: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典范。
(3)推动秦国国力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知识点】商鞅变法;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由材料“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可知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是: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商鞅变法的特点是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等。
(2) 文献通常指的是记录知识的任何载体,包括书籍、论文、手稿等,它们主要用于传播和积累人类的知识和信息。而文物则是指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物品,包括但不限于艺术品、古董、历史建筑等。 因此图一属于文献史料,图二属于实物史料。 伯禹亦不如说的是大禹比不上李冰,是因为 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典范。
(3)商鞅变法和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提升了秦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需要把握商鞅变法和都江堰的历史意义。商鞅变法和都江堰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商鞅变法通过政治和军事改革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而都江堰则通过科学的水利工程建设,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 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统一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4.(2024七上·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某班将举办围绕这一史实的专题活动,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策划。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个合适的主题。
(2)开展专题讲座,完成资料卡片。
①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请你依次写出与其相对应的思想派别。
②孔子主张“仁”和“礼”;墨子主张   ,“施仁政于民”是   (思想家)的思想。
③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对哪一王朝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
④有学者认为:“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外国朋友要了解“孔子之道”可以参阅哪部著作?   
(3)活动反思: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1)百家争鸣
(2)道家、法家、墨家、儒家;孔子;“兼爱”“非攻”;孟子。③秦王朝④《论语》
(3)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如仁爱、和谐等,我们应该继承学习并发扬光大;我们应该有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本次活动拟一个合适的主题为百家争鸣。
(2)①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其相对应的思想派别为道家、法家、墨家、儒家。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汉武帝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具有今天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③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对秦王朝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来源),著有《韩非子》。
④有学者认为: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外国朋友要了解"孔子之道"可以参阅的著作是《论语》。
(3)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如仁爱、和谐等,我们应该继承学习并发扬光大;我们应该有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故答案为:(1)百家争鸣。
(2)道家、法家、墨家、儒家;孔子;“兼爱”“非攻”;孟子。③秦王朝④《论语》。
(3)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如仁爱、和谐等,我们应该继承学习并发扬光大;我们应该有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孟子、墨子的思想观点、百家争鸣的史实,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部编版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四)
一、选择题
1.(2017七上·兴文期中)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秩序 C.神话传说 D.游牧文明
2.《商君书》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下列印证“耕而食”的说法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文学作品《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相关描述
B.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骨耜等耕种工具
C.《淮南子》记载“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
D.民间流传的“神农尝百草”传说
3.(2024七上·保定期末)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那是因为中华民族形成的基础是(  )
A.黄帝、炎帝的部落联盟 B.黄帝、舜的部落联盟
C.炎帝、舜的部落联盟 D.禹、启的部落联盟
4.(2024七上·五华期末)人类如何起源,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考古学者根据发掘的古人类化石进行研究, 发现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下列最适合作为研究人类进化依据的是(  )
A.元谋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B.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C.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D.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5.(2023七上·月考)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下图的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
6.(2023七上·德庆期末)实物史料是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其重要在于直接性。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石铲(翻土) 石刀(收割) 石磨盘(谷物加工)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主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7.(2022七上·吉林月考)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  )
A.中国 B.印度 C.日本 D.美国
8.(2024七上·长安期末)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下图的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
9.(2024七上·曲阳期末)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百家姓氏都源自炎帝和黄帝
B.炎帝和黄帝因治理水患得到尊崇
C.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完全真实
10.(2024七上·黄埔期末)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图中③所示的是(  )
A.长城 B.灵渠 C.郑国渠 D.都江堰
11.(2023七上·温江期中)“他们关心的是改革社会,以加强他们所奉事的诸侯的力量,使诸侯们能进行战争,用武力统一国家”。与“他们”的行为相吻合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2.(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B.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C.七雄之间兼并战争连续不断 D.铁器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这一时期,齐、晋、楚、秦、吴、越等国先后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首霸黄河流域,继而晋崛起;西方的秦国,东进受阻,向西发展,称霸西戎;后期,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也北上争霸。”这一时期,指的是(  )
A.西周 B.春秋 C.秦朝 D.西汉
14.(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发达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15.(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表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
甲骨文
现代文字 马 犬 牛
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
16.(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民户可以通过“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而致富,通过军功获爵,踏入“贵”的社会序列,因此“秦民大说”。这主要论述的是商鞅变法(  )
A.维护了贵族的利益 B.革除了落后风俗
C.促进了社会流动性 D.减轻了人民负担
17.(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下图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如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分封制已经瓦解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社会动荡不安 D.周王室地位下降
18.(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9.(2024七上·保定期末)属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是(  )
A.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B.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20.(2024七上·昆明期末)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治理黄河 B.修筑都江堰 C.奖励耕战 D.开凿灵渠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开江期中)历史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及文化价值。我国古代先民把生产和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的历史,积淀成浓厚的文明。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任务一】我国远古先民在生活与生产里充分体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图一:干栏式房屋 图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任务二】改进工具,见证经济发展。
①打制石器 ②骨耜 ③青铜铲 ④铁制农具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农耕居民房屋的复原图,请分别说明二者属于哪一原始农耕居民,并分析造成这两种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
A.原始农耕居民河姆渡人使用图②进行农业生产。(  )
B.图①出现在商周时期。(  )
(3)与图④同时期还有一项发生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革新技术是什么?
22.(2023七上·广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材料二:考古发现证实,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在距今 5800 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 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 5300 年以来,中华大地各
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
——摘编自王巍《中华 5000 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材料三: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 割庄稼。……他们能制造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
器,用耒耜耕地,种植农作物。河姆渡原始居民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原始农业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分别居住在我国的哪一流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样式。
2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摘编自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说明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并简析该变法的特点。
(2)史料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据此,分别指出材料二中图一、图二所属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分析“伯禹亦不如”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
24.(2024七上·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某班将举办围绕这一史实的专题活动,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策划。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个合适的主题。
(2)开展专题讲座,完成资料卡片。
①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请你依次写出与其相对应的思想派别。
②孔子主张“仁”和“礼”;墨子主张   ,“施仁政于民”是   (思想家)的思想。
③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对哪一王朝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
④有学者认为:“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外国朋友要了解“孔子之道”可以参阅哪部著作?   
(3)活动反思: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题干中的播种五谷和养蚕缫丝均属于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A项符合题意。BCD均与题干农业生产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和所学可知,半坡遗址出土了骨耜和骨锄等耕种工具属于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可以直接印证“耕而食”的说法。
A项《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相关描述属于文学作品,具有艺术化的特点,因此可信度不高,不符合题意;
B项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骨耜等耕种工具可信度最高,不符合题意;
C项《淮南子》记载“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属于文献史料,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相比实物史料的可信度次之,不符合题意;
D项民间流传的“神农尝百草”传说属于传说,可信度不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可信度最高的研究资料的相关史实。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理解并识记可信度最高的研究资料的相关史实,重点是要掌握史料的分类及其历史价值。
3.【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4.【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元谋人用火场景想象图带有虚构成分,可信度不高,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第一手史料,是可信度最高的方式,B项符合题意;
C: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带有虚构成分,可信度不高,C项不符合题意;
D: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带有虚构成分,可信度不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第一手史料,最适合研究作为研究人类进化根据。
5.【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南元谋县发现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距今约3万年,不符合题意;
C.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距今约70万年到20万年,不符合题意;
D.半坡人,发现于陕西西安,距今约6000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地点、距今的时间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6.【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石铲(翻土)”“石刀(收割)”“石磨盘(谷物加工)”可知这些都是农业生产的工具,表明半坡原始居民已从事农业生产,故选A项;
半坡居民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与图示中的工具无关,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排除C项;
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的认识。
7.【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居民已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依据课本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9.【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10.【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都江堰位于四川地区应该与③区位置对应,D符合题意;
①区位于北方地区,在①区位置秦始皇修筑了长城,排除A;
灵渠位于今天的广西地区,排除B;
郑国渠位于关中地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他们关心的是改革社会,以加强他们所奉事的诸侯的力量,使诸侯们能进行战争,用武力统一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变法改革,提倡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D符合题意;
儒家主张“仁”“为政以德”等,排除A;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排除B;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信息,掌握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的思想主张,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 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不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A错误’;
B、 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不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B错误;
C、七雄之间兼并战争连续不断不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C错误。
D、随着经济的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他们通过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以求富国强兵。 这一过程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从奴隶社会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因 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铁器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这一技术革新导致了生产力的显著提升,进而推动了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的变化。
13.【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从材料当中的 齐、晋、楚、秦、吴、越等国先后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首霸黄河流域等文字表述可以知道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周天子地位,B正确。
材料当中反映的史实不是出现在西周、秦朝和西汉时期,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社会现状。春秋时期的社会现状是诸侯强并弱, 大国之间展开争霸, 周王的势力减弱, 诸侯群雄纷争, 齐桓公、 晋文公、 宋襄公、 秦穆公、 楚庄王相继称霸, 史称春秋五霸。
14.【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发达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A错误;
B、材料无法体现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B错误;
C、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西周有着等级森严的制度,各个等级之间不能跨越,C正确;
D、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等级制度。西周的等级制度通过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的实施,确立了一个严格的社会等级结构。
15.【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表中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中文字是“马”“犬”“牛”,说明当时已经能够饲养马、狗和牛,这可以印证当时的定居农耕生活。
A项土地制度与题干图片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农耕生活可以用题干表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印证,符合题意;
C项分封制度与题干图片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天文历法与题干图片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通过商鞅变法,民户可以凭借自身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奖励耕织的措施,调动了人民的生产和在战场上的积极性,促进了阶层流动。
A项维护了贵族的利益错误,商鞅变法损害了贵族的利益,不符合题意;
B项革除了落后风俗题干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促进了社会流动性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减轻了人民负担题干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7.【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如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我国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诸侯竞相称霸。
A项分封制已经瓦解题干图片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兼并战争连绵不断题干图片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社会动荡不安题干图片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周王室地位下降解读最准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18.【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A项禅让制是在尧舜禹时期实行的制度,和题干中的“夏朝体现……的制度”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世袭制理解是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符合题意;
C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制度,和题干中的“夏朝体现……的制度”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和题干中的“夏朝体现……的制度”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世袭制。
19.【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20.【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21.【答案】(1)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居民;
原因:地理环境不同(言之有理即可)
(2)A√;B×
(3)牛耕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河姆渡地处长江流域,南方多雨潮湿,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有利于通风防潮;半坡地处黄河流域,属于北方黄土高原,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多风沙,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保温,坚固利于防风。
(2)骨耜用于挖土,原始农耕居民河姆渡人使用图②骨耜进行农业生产,故A项填正确;旧石器时代使用图①打制石器,与商周时期不符,故B项填错误。
(3)根据所学可知,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同时期还有一项发生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革新技术是牛耕。
故答案为:(1)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居民;原因:地理环境不同(言之有理即可)。
(2)A√;B×。
(3)牛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等相关史实。
22.【答案】(1)特点:分布区域广泛,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
(2)特点:出现了社会分化,区域文明,多元一体。
(3)流域:半坡居民,黄河流域。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
房屋样式: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人类遍布南北,分布区域广泛,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流域。
(2)特点:根据材料二“在距今 5800 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 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 5300 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材料表明中国原始农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社会分化,区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3)流域: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房屋样式: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居住北方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风沙大,他们的房屋一半位于地面以下,屋内有灶坑,此房屋类型是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多雨,他们居住的房屋高于地面,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种房屋称为于栏式房屋。
故答案为:
(1)特点:分布区域广泛,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
(2)特点:出现了社会分化,区域文明,多元一体。
(3)流域:半坡居民,黄河流域。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
房屋样式: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早期人类分布。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原始农业形成和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原始农耕文明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原始农耕文明,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原始农耕文明的相关史实。
23.【答案】(1)有利条件: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
特点:后来居上;注重制度创新;改革成效最明显;变法最彻底最成功。
(2)图一是文献史料;图二是实物史料。
原因: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典范。
(3)推动秦国国力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知识点】商鞅变法;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由材料“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可知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是: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商鞅变法的特点是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等。
(2) 文献通常指的是记录知识的任何载体,包括书籍、论文、手稿等,它们主要用于传播和积累人类的知识和信息。而文物则是指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物品,包括但不限于艺术品、古董、历史建筑等。 因此图一属于文献史料,图二属于实物史料。 伯禹亦不如说的是大禹比不上李冰,是因为 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典范。
(3)商鞅变法和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提升了秦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需要把握商鞅变法和都江堰的历史意义。商鞅变法和都江堰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商鞅变法通过政治和军事改革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而都江堰则通过科学的水利工程建设,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 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统一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4.【答案】(1)百家争鸣
(2)道家、法家、墨家、儒家;孔子;“兼爱”“非攻”;孟子。③秦王朝④《论语》
(3)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如仁爱、和谐等,我们应该继承学习并发扬光大;我们应该有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本次活动拟一个合适的主题为百家争鸣。
(2)①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其相对应的思想派别为道家、法家、墨家、儒家。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汉武帝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具有今天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③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对秦王朝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来源),著有《韩非子》。
④有学者认为: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外国朋友要了解"孔子之道"可以参阅的著作是《论语》。
(3)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如仁爱、和谐等,我们应该继承学习并发扬光大;我们应该有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故答案为:(1)百家争鸣。
(2)道家、法家、墨家、儒家;孔子;“兼爱”“非攻”;孟子。③秦王朝④《论语》。
(3)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如仁爱、和谐等,我们应该继承学习并发扬光大;我们应该有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孟子、墨子的思想观点、百家争鸣的史实,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部编版历史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四)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