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广水市第二高级中学高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十月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考试范围: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单元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末作册般甗(青铜器)铭文有“王宜人方”,记载了商王欲讨伐人方一事。后来《尔雅》对铭文中的“宜”字解释为:“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祀)而后出,谓之宜。”此解释揭示了商末( )
A.王权深具群众基础 B.神权影响国家政策
C.内外服制走向瓦解 D.重史传统已经成型
2、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孟子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据此推断,两人都认为( )
A.要以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应以儒家道德教化为本
C.必须实现仁政与王道的统一
D.需要恢复西周礼乐文明
3、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其门下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立场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 )
A.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B.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C.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
D.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
4、秦朝乡官中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等,职能涵盖百姓的人身、赋役、治安和精神各个领域,其中三老掌教化,有秩掌听讼、收税、差役等,啬夫职掌与有秩相同,游徼掌巡察、逐捕盗贼。秦朝的乡官制度( )
A.加强了地方基层自治 B.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
C.实现了农村地区稳定 D.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
5、秦始皇建立博士制度,从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贯都在关东,如齐人淳于越、茅焦,鲁人伏胜等。这些博士也是原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纳他们担任政府官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参议辅政集团。据此可知,秦始皇建立博士制度旨在( )
A.消除分封制度的残余影响
B.笼络东方六国的知识分子
C.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
D.推动选官用官制度的完善
6、唐代科举制规定,士子应在本地参加府试获得解送资格,若要离开本籍,到其他府州参加府试以取得解送资格再到京师参加全国性考试,即为冒籍。这一规定( )
A.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B.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促进了官僚政治日益成熟
D.缘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7、隋朝开皇年间针对特定对象采取“免役收庸”措施,唐朝前期,正式增加了作为丁役、匠役代役金的税目“庸”。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实行两税法时,又把“庸”和“租调”一起并入“两税”。唐朝税收制度的革新( )
A.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C.使人丁不再是征税依据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8、
李白 《南奔书怀》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杜甫 《哀王孙》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戴叔伦 《抚州对事后送外生宋垓归饶州觐侍呈上姊夫》 骨肉无半在,乡园犹未旋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证史 B.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C.唐诗真实再现社会全景 D.唐诗风格各异类型众多
9、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吸收了《尚书》《诗经》等经典的民本、农本思想,主张富民、孝道,指出赡养父母的前提是要发展农业,并吸收了孟子、荀子等人的主张,要求遵循天时、地宜的自然规律。这说明( )
A.儒家思想影响农业理念 B.统治阶级推崇儒家文化
C.民族关系决定经济发展 D.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生产
10、北宋中央的收入分为两部分,除政府收入之外,还有皇帝的内藏库。如神宗的封椿库,可用于收复幽云十六州;如庆历二年(1042年)六月一次拿出内藏银二百万两、绢二百万匹,以补三司经费的不足。太祖、太宗、真宗等时期,政府收入超过支出或收支平衡。这些情况可以说明北宋( )
A.边防压力巨大 B.“积贫”之说有待商榷
C.国力十分强盛 D.行政官僚机构较为臃肿
11、1268年,忽必烈设御史台,任用亲臣与近臣出任御史台官员,规定中书省、枢密院有事进奏必须有御史台官员同奏。他下诏强调:“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毋惮他人,朕当尔主。”这说明忽必烈( )
A.实现国家政权的统一 B.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注重监察机构的作用 D.旨在促进蒙古封建化
12、明朝前期,地方凡有重大的事务,必先召开三司会议,请示朝廷后才能采取相应的行动。这对于时效要求低的事务来说,尚能应付,而对时效要求高的事务,则常有滞后的危险,以至小事变大,终成蔓延之势。可见,明代前期( )
A.督抚制度难以适应形势需要
B.地方治理体制有待调整
C.皇帝对国家掌控力明显下降
D.中央集权面临严峻挑战
13、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梁启超是在( )
A.盛赞西方航海家的大无畏冒险精神
B.追究郑和船队靡费明朝财力的责任
C.称赞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声名远播
D.反思郑和船队规模浩大却影响有限
14、奏折制度是清代特有的产物,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限于在京衙门、在京大臣或少数亲信官员使用;雍正将密折奏事的范围扩大至各级京官及外省中级官员;乾隆时奏折成为官方文书,由密折转向公开文书。奏折制度的变化( )
A.便于增强皇权治理能力
B.提高了地方官员的地位
C.保证了国家决策的正确
D.规范了官方的文书运行
15、在尼布楚谈判之时,中俄两国统治者都感受到语言隔阂带来的种种弊端,因此开始着手培养外交翻译人才。俄国既在国内兴办满蒙文学校,又向北京派遣东正教布道团和留学生,全面展开对华语言研究工作。清朝则拒绝派遣留学生赴俄,仅在国内开设学馆培养俄语人才。这反映出( )
A.沙俄政府钦慕中国文化而主动向清朝学习
B.清朝的外交惰性催生出其天朝上国的观念
C.清俄交涉初期即体现中国社会转型的阻力
D.语言人才是国家外交政策成败的决定因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3分)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
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
——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
的国家统一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在我国国家统一中的表现。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4分)
材料—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民族大融合……而魏晋南北朝是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个时期,北方内迁各民族,因与汉族长期错居杂处,在汉族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并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渐与汉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体制,最后多融合于汉族。而在南方,由于大批北方汉人南迁及少数民族出居平地,也造成某些杂居局面,使一部分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密切,少数民族逐渐汉化,也有一些迁居或以其他途径进入民族地区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但由于汉族人数众多,文化较高,故在整个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汉化则表现为主要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却是局部的。
——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
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
《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民族融合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交融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4分)
材料一 从孔子创立儒家的过程看,孔子的学说实际上是通过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因”和“损益”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既继承和延续了原初的文化,又有所变化和发展,因而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性。儒家学说推行的安家邦和忠孝之道的理念,不仅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在普通百姓眼里,也契合了长期以来坚固的血缘心理和社会道德上的满足。这种积极、有为的思想立足现实,为此,后世儒家主动吸收其他学派合理的思想,也使儒学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文化
与中国古代科技》
材料二 宋代理学在新的哲学基础上重建了传统的礼治秩序。理学家在人伦关系中强制注入以“理”为依据的尊卑名分,使“礼”的权威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承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无疑是对个体独立、自由的严重束缚。在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明清时代,理学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不过,理学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努力塑造理想人格,也不乏积极意义,中华民族塑成独特的文化性格,重气节、重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显然受到了理学的深刻影响。
——摘编自王家范、张耕华等
《大学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4分)
材料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道家等古代思想流派,在社会生产生活中都主张“崇俭抑奢”,从而使“崇俭抑奢”思想始终成为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主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中国消费思想发展史就是一部崇俭抑奢文化史。特别是在古代,崇俭抑奢作为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核心理念,贯穿于帝王的圣旨御撰、官员的公文案牍、学者的讲章论著、平民百姓的家规家训等大部分文献典籍之中,清人朱柏庐著名的《治家格言》共600字,谈论节俭的就达120字之多。“在中国消费思想史中,讲得最多、最久、最深刻的问道是奢俭问题,奢俭论,是中国消费思想的核心”。
——摘编自赵迎芳《中国优秀
传统消费思想及其现代转换》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出现了一个显著的消费群体——商人。他们因为没有功名利禄的牵绊,在消费中体现出强大财力,引起社会瞩目。例如,“扬俗尚侈,蠹之自商始”“商贾并凑,精饮馔,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由于显赫的政治经济地位,官僚更易于成为奢侈的榜样,连被誉为中兴之臣的张居正亦未能免俗,“牙盘上食,水陆过百品,居正犹以为无下箸处”。在奢侈风气影响下,普通百姓也以异乎寻常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消费热潮中,在杭州,“本地上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不以储蓄为意,中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归归市肴酒,夫妇因醉而已,明日又为明日计”。
——摘编自欧磊《明代中后期
奢侈风气差异特征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消费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2、A 3、A 4、D 5、C 6、D 7、D 8、B
9、A 10、B 11、C 12、B 13、D 14、A 15、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本题14分)答案
(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
(2)思想:军阀割据是国家统一的主要阻力;帝国主义势力破坏着国家统一;坚持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或以武力统一为主、和平统一为辅)。
表现:新中国一直致力于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反对分裂,和平统一,不放弃武力。
17、(本题13分)答案
(1)因素:国家统一;和亲、册封、会盟等政策;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人口迁移;各民族间的战争;经济文化交流。
(2)特点:以汉化为主,双向融合。
影响:促进少数民族汉化,促进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巩固统治;促进民族交融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18、(本题14分)答案
(1)原因:契合了巩固君主专制的要求;儒学的内在特质;迎合了普通百姓的心理;积极入世的思想,具有务实性;与时俱进,顺应了社会发展。
(2)影响:强调尊卑名分,再次确认了“礼”的权威性和普遍性;其“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是对个体独立、自由的严重束缚;推崇理想人格,重视气节与责任,有利于中华民族独特文化性格的塑成等。
19、(本题14分)答案
(1)消费观念:崇俭抑奢。
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匮乏;小农经济占主导,中下层民众相对贫困;传统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影响;统治阶级的倡导;“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巩固统治、维护社会安定的现实需要。
(2)变化:从节俭转向奢侈。
评价:一方面,刺激消费,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礼教,推动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有利于市民阶层的壮大。另一方面,滋生重利轻义、追求奢侈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资本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延缓社会转型;造成官场腐败,激化社会矛盾。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