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试题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南宋临安“盖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南宋杨万里诗云:“未到衢州五里时,果林一望蔽江湄。”南宋方志记载,“昆山县西三里处有东西杨庄,皆产瓜。”以上史实可用于研究南宋时期( )
A.人口迁徙改变经济重心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得到提升
C.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D.南方地区土地所有权的变更
2.《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表明《新青年》( )
A.绝对肯定西方文明的进步性 B.摆脱传统伦理道德束缚
C.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内容 D.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3.春秋初期,秦、晋等国常把兼并得来的土地和灭亡的小国改设为县,县是国君直属的地方行政区域。春秋末期,出现了郡,多设立在新得的边地;随着边地的繁荣,郡下分县,产生了两级地方组织。战国后期,魏、赵、韩等国普遍推行郡县制。这一时期县制和郡县制的推广( )
A.致使地方分裂的因素被消除 B.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转型
C.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有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4.下表呈现的是对斯巴达城邦的监察官和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若干特征所作的比较。据表可知,斯巴达城邦和罗马共和国( )
斯巴达城邦的监察官 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
产生方式 公民大会从长老院提名的贵族中选出五人,一年一任,地位平等;古典时代,平民也可被选为监察官 一年一选,由公民大会每次选举两人,再经元老院批准确认;任期一年,起初仅限贵族参选,后扩大到所有自由民
权力行使 代表公民监督国王,审理国王越权等非法行为;同时负责监督公民生活中的行为 主持元老院会议,负责执行元老院的决策;领导军队
A.均有民主制传统 B.行政与司法合一
C.政权日趋平民化 D.公民的地位平等
5.1911年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并无华侨代表之规定,所以华侨并无选举权。唯有“坐旁听席”。但在1912年8月,中华民国出台的《国会组织法》和《选举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华侨的参议员的名额和选举办法。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国民党内部组织日趋完善 B.政党政治成为各方共识
C.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了充实 D.中国革命的包容性增强
6.毛泽东在给友人萧子升的书信中说到,王安石变法“欲行其意而托于古 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毛泽东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变法举措违背民意 B.官场政治生态黑暗
C.变法理念脱离实际 D.改革者的性格缺陷
7.秦代,御史大夫的地位就是副丞相,位至三公。唐朝时,“凡丞相有阙,则御史大夫以次序迁”。宋代监察御史自“宰相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不循法守,有罪当劾,皆得纠正”。明代的御史巡按地方时,各省的“布政以下,皆以作揖为名,日候于御史之门”。由此可见,中国古代( )
A.重视树立监察官员的权威 B.监察效能的发挥受制于皇权
C.监察权与行政权相互分离 D.监察官员的考核逐渐制度化
8.下图反映了我国部分省份推行的公务员聘任制度改革。这一改革( )
A.适应了简政放权的需要 B.有利于与西方的公务员制度接轨
C.增强了公务员队伍活力 D.体现了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公开性
9.在司法审判中,董仲舒为案件决断,把232个案例编成《春秋决事比》(判例法);没有类似案件时,他提倡儒经义理高于法律权威,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指导,以儒经义理判决维护纲常礼教成其核心内容。这体现出( )
A.汉制定了最早的成文法 B.中华法系礼法结合的特点
C.汉代法治建设水平先进 D.董仲舒法学家的杰出作用
10.下表为《拿破仑法典》的一些基本法则。这反映出《拿破仑法典》( )
自由平等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个人不得以特别约定违反有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法律”
个人所有权 “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契约自由 “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
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B.是大陆法系重要渊源之一
C.奠定了西方法律的基础 D.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11.下图呈现的是2010~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人数及占国内旅游人数比重的变化情况。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A.把接续革命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 B.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坚实基础 D.红色旅游成为民众首选目标
12.澶渊之盟后,辽宋双方致书“皆以南、北朝冠国号之上”。辽兴宗说辽宋“两朝事同一家”。辽道宗也明确说辽宋“虽境分二国 而义若一家”。据此可知,当时( )
A.辽宋随着经济交流趋向合并 B.民族政权的对立逐渐消失
C.少数民族政权认同中原文化 D.辽国照搬了中原政治制度
13.1793年,马嘎尔尼代表英国国王向乾隆祝贺八十寿辰,双方在是否行叩拜之礼上发生争执。最后,经过多次协商,马嘎尔尼以谒见英王时单膝下跪礼节觐见乾隆皇帝。这说明( )
A.礼仪之争的实质是文化冲突 B.清王朝朝贡体系走向解体
C.天朝上国观念阻碍近代外交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4.亨利八世时期,通过解散修道院,国王没收了大量的教会地产,并通过议会法令,由国王控制主教的授职权。从此主教从国王的封臣,转变为国王的大臣,按照议会法令规范行事。英王此举( )
A.巩固了议会权力中心地位 B.瓦解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基础
C.改变了英国的基督教信仰 D.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15.1981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了“两个离不开”的观点,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1990年,发展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些主张( )
A.意在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C.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 D.推动了经济变革和政治进步
16.1956—1962年,资本主义国家来华旅游人数一般仅占来华外籍游客总人数的5%左右,最高年份也仅占8.8%。1963年资本主义国家来华游客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迅速上升为39.8%。1964年,资本主义国家来华游客首次超过社会主义国家来华游客。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出现第三次建交高潮 B.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展现
C.旅游业开发缓和了国际关系 D.中国外交路线和政策的调整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2年,日本制造了一·二八事变。上海是美英等国在华利益中心,据统计,美国在华利益的64.9%,英国在华利益的72.6%都集中于上海。日本的进攻损害了美英等国在华利益。美国驻华公使史汀生积极建议英法大国一起来维护《九国公约》的精神,然而无人响应。最终他只能沮丧地表示“看来我注定是无能为力了”。1932年3月,在日本精心策划下,伪满洲国成立,美英再次明确表示反对。美国继续外交上的不承认声明,作为国际调停的国联也于此时通过决议,重申了盟约尊重成员国领土完整、政治独立以及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并表示不承认伪满洲国。
——摘编自刘杰《摇摆与孤立:“九一八”后美国远东政策的考察》
材料二:1938年底,美国决定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的购货贷款,中国以桐油出口来偿还,史称“桐油借款”。为避免给日本留下反美的口实,1939年2月中美两国分别通过中国政府设在美国纽约的世界贸易公司和美国政府所属的进出口银行签订了《桐油借款合约》。
——摘编自任东来《略论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
材料三:抗战前期,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侵略反侵略两大阵营的明晰,中国共产党从一般地反对帝国主义的政策转变到联合英美的政策上来。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努力争取国际力量牵制国民党的反共活动,还试图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中借助国际压力。中国共产党努力与美国建立半官方的联系并试图争取美国更多的支持。美国方面最初作出了善意的反应。
——摘编自步平、王建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公使史汀生表示“看来我注定是无能为力了”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初期美国对华援助的历史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联合英美政策的影响。(4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雨泽奏报制度
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雨泽奏报制度,皇帝要求各级官吏按期以奏折的形式上报地方各地雨泽等相关信息。该制度直至清末仍发挥作用。
皇帝谕旨 官员奏折
康熙谕旨:每岁于直隶各省,凡雨旸期候、丰歉情形、莫不留心访察。虽在僻远,必务周知。 雍正谕旨:凡地方水旱灾祲,皆由人事所致。或朝廷政事,有所阙失,若督抚大吏,不修其职,或郡县守令,不得其人。 乾隆谕旨:直省旬月奏报雨雪。 苏州织造李煦奏:六月十八日已得甘露,近复霑足……惟山田高壤插莳稍迟者,约有五六分收成。目下米价亦平,粗者七钱上下,细白者九钱、一两不等。 开封等八府暨郑许等七州并所属各州县奏:四月十七日巳时起至酉时大沛甘霖……臣复委员分路查勘,得雨盈尺,四野沾足,民心大悦……此诚皇上亲赐祈祷,精诚上格之所致也。 直隶总督那苏图奏:各处麦苗……长者五六寸,短才二三寸,保定一带……现在地尚潮润,若月内再得时雨,二麦均可有收,设天时难定,必需豫东二省麦接济。查上年麦收甚歉,所拨二十万石之数,已足敷用,似可照上年之数办理。
——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清高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雨泽奏报制度的功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雨泽奏报制度运行实效的因素。(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蒸蒸日上的态势与人才奇缺、效率超低的政府工作职能的矛盾不断升级,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855年和1870年,议会分别通过两项枢密院令,强令所有部门举行任职考试,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最终确立。英国在文官考试录用过程中,吸取了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把公开竞争放在首位,严格按成绩排列名次,择优录用,只有知识和能力的优劣,而无权力、地位、资历及人际关系的因素。此外,人才主义也是英国文官考试的一大原则,过去一贯重视“通才”,1968年改革后增加了“专才”的比例。英国文官的考试录用制只限于文官,即政府行政部门内所有不与内阁共进退,经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无过失可长期任职的文职人员。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材料二:卡特政府深感联邦虽规定了考绩制度,但文官晋级主要取决于服务年限而不是服务质量,于1978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法》。改革法把设立高级行政职位作为提高政府效率的焦点,总统每年对5%的高级行政官授予“功绩奖”,对1%的高级行政官授予“杰出奖”。同时改革法实行功绩工资制,按工作表现付酬薪。这次改革对美国现代化进程产生深刻影响。1978年美国联邦政府空缺15万个职位,有200多万人参加考试……近年来美国总统在任用高级官员时更加表现出重视教授和专家的趋势,经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在美国联邦政府总人数的比例上升到90%以上。
——摘编自刘建芳《试论美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其主要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8年以来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内容。(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民法典编纂历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两次启动《民法典》起草工作,但由于政治运动等被迫中断。初成的两部草案与苏联民法典一脉相承,如“财产流转”便将继承制度排除在外,但加入了预算、税收等计划经济方面的内容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9年第三次启动民法典编纂。但立法机关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各种民事关系尚未定型,制定完整的法典条件还不具备,故决定先分步制定民事单行法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身份平等、权利神圣等私法理念也备受推崇。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逐步加快
2020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施行,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据何勤华《西方法学史纲》、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加以论述。(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试题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B 2.C 3.B 4.A 5.D 6.C 7.A 8.C 9.B 10.D
11.B 12.C 13.A 14.D 15.B 16.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
17.(14分)(1)历史背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经济大危机严重破坏西方经济;美国推行外交孤立主义政策;国联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软弱无力;日本侵略气焰的高涨;国民政府推行反共政策,国共内战。(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2)作用:有利于加强中美政治经济联系;有利于缓解中国的经济困难;增强中国的抗战实力,打击日本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桐油等行业的发展。(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3)影响: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发展;有利于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增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影响力。(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18.(12分)(1)功能:利于皇帝及时了解地方农事,为制度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借助奏报制度,可以监督地方官员的政务情况,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促进中央和地方信息交流,加强对地方农事了解,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准确性;体现了皇帝对民生的关心,体现重农思想,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农业发展,保障政府赋税征收。(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2)因素:皇帝对奏报的重视和关注度;地方官员的政治品行和执行能力;奏报传递机制是否通畅;政治局势是否稳定;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19.(14分)(1)背景:传统选官存在弊端;工业革命的推动(或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思想传播和教育的普及提高;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重视知识与才能;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忠实履职;论功晋升(或实行文官终身制);服务于资产阶级。(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2)内容:注重提高服务质量;设立高级行政官;奖励优秀;推行功绩工资制;提高专业化水平。(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20.(12分)示例:论题:经济体制是影响《民法典》编纂的关键因素。(2分)
论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两次启动《民法典》编纂,表面上是因为政治运动而被迫中断,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当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下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活动,大多被纳入行政权力的管理范围,基本不需要民法协调。1979年第三次启动民法典的编纂,当时农村刚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国企改革尚未开始,各种民事关系尚未定型,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也不明确,制定完整法典的条件还不具备,这些都影响到了《民法典》的编纂。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定,市场经济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部系统完善的民法典,才有了2020年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8分)
总之,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公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其产生、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密切相关。(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