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期中练习
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项。
1.
【答案】A
2.
【答案】A
3.
【答案】C
4.
【答案】A
5.
【答案】A
6.
【答案】A
7.
【答案】C
8.
【答案】A
9.
【答案】B
10.
【答案】B
11.
【答案】B
12.
【答案】B
13.
【答案】D
14.
【答案】D
15.
【答案】A
16.
【答案】D
17.
【答案】B
18.
【答案】D
19.
【答案】B
20.
【答案】B
21.
【答案】C
22.
【答案】B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4题,共5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3.
【答案】(1)君主用法律治理国家,法律执行应公正平等,以法治国以维护君主的权威。
(2)分类:史籍,①③:简牍,②④:碑刻,⑤。(或传世文献,①③;出土文献,②④;碑刻实物,⑤)
史料反映了战国时秦国到秦朝国家治理的相关情况,对研究国家治理体制演变有重要价值。史料①反映了秦的户籍制度,加强对人口的管理,以利于征收赋税徭役;史料②④反映了当时文书邮传行政制度,以法律保证国家的政令畅通;史料③④反映了建立郡县制度,加强了君主集权;史料⑤反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以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3)特点:礼法结合的典范;法律宽简公平。影响:唐律经多次删繁就简,成为后世立法的楷模,对后世如宋朝影响很大;也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中华法体系形成。
24.
【答案】(1)特点:都为地方官,通晓儒家经典;个人品行高尚,在治理地方时实行以德治民,对百姓实施教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并都取得了好的治理效果,深受百姓爱戴。原因: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秦汉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发展;政府实行重农政策。
(2)原因: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王阳明力图通过加强教化的方法来维持社会秩序。(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影响:将儒家思想的内容渗透到基层统治,维护了统治秩序。
25.
【答案】(1)特点一:钞关分布在沿江、沿运河,密集分布于南方,通过运河连接都城与南方的重要城市。原因:经济重心在南方,政治中心在北方;运河交通便利。
特点二:纳税的货币种类从纸币到白银。原因: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先发行纸币,后白银大量流入逐渐成为支付手段。
特点三:总税额不断增长。原因:工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商品经济发达,贸易增多;政府的搜刮等。
特点四:征收对象以商税为主。原因:南方商品经济发达,市场消费需求量大。
(2)认识:中国海权经历了近代权关丧失、被列强把持到新中国收回,建立独立人民海关,实行独立自主的关税政策的过程。可见,中国海关始终与国家民族休戚相关。
中国海关管理内容方面经历了最初所管内容繁杂,到当代职责明确、管理规范的变化;这反映出中国海关适应了新时期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需要,更加规范和专业化。
中国海关税收总额逐年增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增强;这体现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关对于大力促进对外贸易和科技文化交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保障。
26.
【答案】(1)经济上,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英法等国致力于削弱封建制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王权国家的形成;军事上,战争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宗教上,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会势力,强化了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日益显现;文化上,各国重视本民族语言的发展,强化了民族认同。(任意3点)
(2)原因: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强化奠定了基础;近代以来的列强侵略客观上推动了各民族8益结成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革命纲领的高度引领各族人民团结斗争,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意识。(任意2点)
评述举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族人民,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全民族团结抗战,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文件,建立、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集中统一,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期中练习
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项。
1. 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降格。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
B. 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
C. 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
D. 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
2. 据睡虎地秦简记载,农业生产中遇到特殊情况时必须上报。其中,《田律》规定了上报的行文要求:一是报告受雨、抽穗及未耕田地的面积数;二是报告降雨量和生长期受益田地的面积数;三是报告受灾田地的面积数。这体现出秦朝( )
①“以农为本”的治国方略②社会治理措施具体细致
③统治者具有居安思危意识 ④赋税沉重,田赋税率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自隋朝开始,政府把户籍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要求人们在自己的户籍地参加考试,而且录取名额按照地域进行分配。此做法的影响包括( )
①方便政府组织考试②强化门阀士族对政治的垄断
③拓展了户籍的功能④对稳定政权发挥一定的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唐开元四年(716年),汴州发生了蝗灾,中书令姚崇领导灭蝗工作,汴州地方长官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姚崇乃牒报(行文通报)若水,强令其采取灭蝗措施。据唐朝三省体制判断,这说明了当时
A. 中书省势大,姚崇越权行政 B. 门下省失权,三省体制瓦解
C. 相权膨胀,威胁皇帝权力 D. 藩镇割据,倪若水抗拒中央
5. 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 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 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 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 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 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7. 在传统中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或力量。一种是官治秩序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民间力量。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后者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下列图示符合这一叙述的是()
A. B.
C. D.
8. 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如果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不同意见,可以“上疏互驳,皆控御前”,由皇帝做裁决。这说明
①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官吏
②明太祖掌握监察意见的最终处决权
③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
④六科是都察院的余支机构和派出机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9. 元代匠户世袭为官府工作,实际上是官奴隶。明朝匠户虽仍不自由,但可以银代役。官府可以银雇役,最后甚至不再追究匠户隐为民籍。材料反映出明代社会的现象有
①一条鞭法实施②工匠赋役负担沉重 ③户籍管理逐渐放松④官营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劳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0. 以下材料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务节录,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至前殿,由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
②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
③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
④引见俘获的突厥颉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
A. ③①④② B. ③④①②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①②
11. 西汉官员朱邑,少时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以印证西汉时期()
①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②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
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④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2. “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A. 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 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 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 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13. 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
A. 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 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 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14. 《大宪章》第十四条规定,国王征收协助金与盾牌钱,需在至少四十天前,将有关令状送达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院长、伯爵与男爵,指明时间与地点召集会议,以期获得“王国的共同意见”。以上条款
A. 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形成 B. 促进英国普通法逐步形成
C. 标志着议会君主制的建立 D. 对国王征税权力做出限制
15. 对下列一组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A. 对研究近代西方法律的制度渊源有重要价值
B. 史学家研究罗马法时必须要参阅的文献史料
C. 法学家的活动推动罗马法发展和进一步传播
D. 体现了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过程
16. 1534年,英国议会颁布的《至尊法》《叛逆法》,规定:国王及其继承者“应取得、接受、被称为英吉利教会在尘世中唯一的至尊领袖”;蓄意侵犯国王尊严和称号的人,将被处以极刑。这些法案颁布对英国历史的影响有()
①议会通过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力②普通法开始适用于全国
③宗教改革中摆脱罗马教廷控制④国王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7. 19世纪英国经历了三次议会改革,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1832年 重新分配议席并修改选民资格,工业资产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
1867年 降低选民财产资格,除矿工和农业工人外,工人阶级大多得到选举权
1884—1885年 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A. 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B. 工业革命推动了议会改革
C. 标志着文官制度的确立 D. 英国民众普遍获得选举权
18. 1854年英国公布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要求成立文官事务委员会,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其中高级文官考试内容,具体如下,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必考科目 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
选考科目 (任选6门) 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
A. 考查内容借鉴了中国科举制 B. 凸显了政务官的专业化要求
C. 推动了英国政党政治的形成 D. 高级文官侧重综合知识考查
19. “它经过了三十年战争的洗礼,是中世纪与近代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和平,只存在于大国之间,国家主权原则也不适用于欧洲之外,但它却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是
A. 维也纳体系 B.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C. 雅尔塔体系 D.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0. 1881年,德皇颁布诏书,宣称:“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随后,政府出台了《医疗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伤残和养老保险法》。据此可知当时( )
A. 这些举措意在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
B德国通过立法方式缓和阶级与社会矛盾
C. 德国基本实现全民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
D. 第一国际推动欧洲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21. 《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
A. 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B. 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C. 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
D. 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
22. 如表是19世纪中期部分英国部级机构建立的时间表,对表格中的信息说明正确的是( )
部门名称 建立时间
济贫部 1847年
公务部 1852年
殖民地事务部 1854年
地方事务部 1871年
教育署 1899年
A. 各类部门的建立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B. 工业革命使英国政府职能进一步扩展
C. 文官制度确立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
D.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得以确立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4题,共5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3. 法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 有度》
(1)依据材料一,概括法家关于国家治理的主要观点。
材料二
序号 文献来源 内容摘录
① 《商君书 境内》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② 《睡虎地秦墓竹简》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③ 《史记 商君列传》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④ 《里耶秦简》 “迁陵(县)以邮行洞庭(郡)”“迁陵以邮利足(走得快的人)行洞庭,急” “乡啬夫以律令从事”。
⑤ 琅碑刻石“颂秦德”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2)将材料二中史料进行分类,写出类型和序号。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题,简要说明它们的史料价值。
材料三 清朝时编纂的《四库全书》称唐律“一准乎礼”——以儒家礼教纲常为法律的指导思想。儒家强调宽仁慎刑。比较前后朝代,“用刑持平”“务在宽简”,使唐律有“得古今之平”的美誉。
唐律将“供养有缺” “丧期作乐”等违礼行为列入“不孝”罪的范围,实际上是将礼的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唐律被后世奉为立法的楷模。宋朝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
日本颁行的《大宝律令》的篇目、顺序与唐律一样;朝鲜的《高丽律》也是摹仿唐律;越南的《刑法》《国朝刑律》大体“遵用唐宋之制”。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唐朝法律的特点。简要分析唐律的影响。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教化与基层管理
材料一 “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员,类似于“清官”。班固《汉书·循吏传》为西汉文翁、王成、黄霸、朱邑、龚遂、召信臣六位官员立传,下表依据《汉书·循吏传》列出了其中四人的事迹。
姓名 事迹
文翁 蜀郡守,通《春秋》,仁爱好教化。以郡县吏察举。在地方修建官学,教化民众。免除学生的徭役,安排他们做官。吏民立祠堂,岁时祭祀。
黄霸 颍川太守,少学律令,后从夏侯胜习《尚书》。及务耕桑,种树畜养,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
龚遂 渤海太守,以明经为官,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召信臣 补毂阳长,以明经甲科为郎,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勤政为民,躬劝耕农,开通沟渎,以旷溉灌,岁岁增加。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称述。
材料二 明朝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被迫成为佃户或者流民,“沙县贼陈政景……纠清流贼蓝得隆等攻汀州城”。在武力镇压的同时,王阳明意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认为社会秩序的治理必须加强德治,从整顿民风、施以教化、唤醒良知入手,于是颁布了《南赣乡约》。王阳明在《南赣乡约》指出,“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从相关县志中可窥见其治理成效,如瑞金县“近被政教,甄陶稍识,礼度趋正”,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物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摘编自赵炎溪《王守仁的(南赣乡约)》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时期循吏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形成相关特点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王阳明颁布《南赣乡约》的原因及影响。
25. 古今关税与经济发展
材料一 钞关是明朝内地征税的关卡。1429年,政府准许商人在商运中心用大明宝钞交纳商货税款,在这些地点设立税关,因以钞纳税而得名。1493年规定关税折收银两,但钞关之名未变。钞关征课的对象主要是载运商货之船户。 钞关最初主要设于江北运河一线,后来逐渐扩展到江南运河和长江中游。1480年,钞关每年收税银十二万两,此后大体维持在每年二十三万两左右。明神宗朱翊钧大肆搜刮,1597年税银升至三十三万多两。
明朝八大钞关分布示意图
——摘编自《中国历史百科》
材料二 1843年,中英双方订立第一个协定海关税则,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859年,清政府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洋人开始掌控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晚清至民国时期,海关的业务除经办监管、征税、查禁走私、统计业务外,还办理邮政、海港检疫、同文馆、代购军舰、代办商标注册、代办国际博览会等事务。1950年,刘少奇在北京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干部大会上指出: “我们已把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袋子里。”海关管理的内容集中于监督管理、征收关税、查禁走私和编制海关统计等工作。1979年,海关的工作方针是“依法监管征税,方便合法进出;制止走私违法,保卫促进四化”。2018年, “一带一路”税收合作会议在哈萨克斯坦召开。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只有开放口岸51个,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开放口岸314个。1990年,关税收入为35亿元,到2022年关税收入达22855亿元。
——摘自《中国海关博物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朝钞关的两项特点,结合所学知识,逐条分析这两项特点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中国近现代海关的主要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26. 民族与国家
材料一14-16世纪,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下列表格反映了这一时期与之相关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1431年 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遇难。
1492年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大西洋贸易从此愈加繁荣,欧洲的生产关系进而发生蜕变。
1517年 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9年 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了《维莱科特雷法令》,规定法语为法国行政和法庭所用的官方语言,取代了此前使用的拉丁语。
材料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民族”一词引进后,不久就复合出“中华民族”一词。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随着中国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日益自觉地结成整体,中华民族实际上包括各民族的内在联系,越来越被揭示出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正确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阐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必须最广泛地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这样就把中华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完全揭示出来了,并且把中华民族的大联合的必要性升华到了理论和革命纲领的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彻底废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压迫制度,完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56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互相支援、共同发展的民族大家庭。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14-15世纪影响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因素。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的原因;结合所学,评述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采取的重大政治举措。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北京市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