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相应栏目内。
4.用2B铅笔将每小题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据考古发掘,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目前已揭示出了大型房址、面积约100平方米的红烧土祭祀广场、若干埋葬较完整陶器和玉石器的祭祀坑、大型墓葬与小型墓葬实施分区埋葬等重要遗迹。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 奴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 B. 尚未出现阶级阶层分化
C. 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D.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 甘肃武威汉简记载了一个案例:一个名为“先”的七十岁老人得受鸠杖,但被当地基层小吏吴赏指使手下无故殴打。官府根据律令,以“侵辱王杖者,比大逆不道”之罪将吴赏处死。据此可知,汉代( )
A. 基层治理卓有成效 B. 优抚政策具有保障
C. 以法家思想治国理政 D. 律令儒家化最终完成
3. 唐开元二十五年杂令:“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官府不得干涉公私、私人之间达成的约定。但奴婢、牛马等交易,要按时到市司订立契券。这反映了唐朝( )
A. 商品交易缺乏法律保障 B.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 官府垄断部分商业交易 D. 关注劳力资源重新分配
4. 下表为元代可考13位民间科技文献作者群体构成表据此可知,元代( )
籍贯及主要活动地(今) 人数 文献涉及领域
北京 1 数学
江西 1 地理学
江苏 1 中医学
安徽 1 中医学
河北 2 中医学、数学
浙江 5 地理学、中医学、数学
不详 1 中医学
A. 传统科技已进入总结阶段 B. 科技成果局限于农业领域
C. 科技发展受区域经济影响 D. 政府弱化对科技扶持力度
5. 乾隆三十年,国史馆修人物传,高宗改变了清初的评价标准,对于明末诸臣黄道周、史可法等,肯定他们的“臣节”,给予了较高评价;对于降清的一些人,却予以了否定。这样做旨在( )
A. 弘扬儒学正统 B. 整顿官场风气
C. 强化集权统治 D. 提升官员素质
6. 金田起义时,太平军明令禁止收藏买卖儒家经籍,甚至“出示以读孔孟书及诸子百家者立斩”。但定都天京不久,杨秀清就假托天父下凡称儒家经典“未便一概令废”。太平天国又“连出三示,许存圣人之书”。这一变化反映太平天国( )
A. 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B. 领导集团出现分歧
C. 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D. 获得地主官僚支持
7. 1912年,中华民国工商部颁布法令,取消了清末存在的各种封建专政垄断权,贯彻执行更加合理的专利制度。此后,工商部还规定,外国人不准在我国申请专利。工商部的这些做法( )
A. 体现南京国民政府重视保护专利 B. 使中国经济摆脱了官僚资本控制
C. 有利于改善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 D. 反映了政府彻底的反帝政治立场
8. 如图是唐一禾于1940年创作的油画手稿《七七的号角》。该作品( )
A. 刻画了华北事变时学生抗日宣传场景
B. 再现了战略相持阶段的民众逃亡状况
C. 推动了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D. 佐证了艺术家为抗战作出的独特贡献
9. 1950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专门发出了《关于执行炒面任务的几项规定》,要求沈阳市内各党、政、军系统,每日最低完成6.9万公斤炒面任务,并对炒面的质量、包装及集中办法等作了具体要求。此举是为了( )
A. 支持辽沈战役的物资供应 B. 保障抗美援朝前线的需求
C. 打击投机资本制造混乱 D. 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
10. 1991年12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章程》规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协助有关方面促进海峡两岸各项交往与交流,维护两岸同胞的正当权益。这( )
A. 首次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 B. 彰显汪辜会谈的积极成果
C. 拓宽了海峡两岸交流渠道 D. 表明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11. 大流士在《贝希斯敦铭文》中宣称:“我把这个铭文分送全国各地,人民共同遵循”。但迄今为止,历史学家在巴比伦、埃及等地发现了该铭文存在不同材质、多个版本。这说明( )
A. 波斯帝国对征服区管理松散 B. 波斯帝国内部民族矛盾尖锐
C. 同一事实都有多种实物载体 D. 历史研究应该遵循史料互证
12. 18世纪的欧洲,就一日三餐而言,人们会在饭前祈祷:感谢主赐给我们食物。亚当·斯密则创造性地颠覆了这种经典解释,他在《国富论》中写道:“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这反映出亚当·斯密( )
A. 强调个人利益追求的影响性 B. 认为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尺度
C. 否定了宗教信仰的社会作用 D. 倡导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13. 美国1787年宪法设计多重制衡机制,不是因为国父们服膺民主原则,恰恰相反,他们对民主的核心原则(多数原则)存在一种政治和哲学的担心。说到底就是,为了保护少数人的利益,他们拒绝信任人民。材料体现美国宪法( )
A. 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威 B. 兼具阶级性与务实性
C. 强调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D. 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
14. 有学者评论,勃列日涅夫并不懂得苏联经济改革的实质,他只是肤浅地认为,苏联的经济改革将和“布拉格之春”一样,把苏联引向混乱和“市场社会主义”。下列史实中,可以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 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成了收购制 B.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
C. 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 D. 坚持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领域
15. 如图是巴拿马运河交接仪式上的照片:巴拿马总统莫斯科索(左)和美国政府代表、前总统卡特交换有关巴拿马运河回归的文件。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美国支持拉美国家独立 B. 新兴国家取得发展成就
C. 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D. 非洲国家民族意识觉醒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题,共计55分。其中第16题13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3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实行定民户籍的措施。这一措施是以三长制的实行为保证,对均田制下的农户户籍重新登记,保证新租调制的推行。重定的户籍不仅要记录受田农民的家庭人口、财产占有,还要登录他们占有的土地,从而使国家能够清楚地掌握各地方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孝文帝定民户籍,将受田农民纳入统一的户籍编制,使原来宗主督护制下的大户,大部分转变为三长制下的小户,并在国家户籍编制中占有主流地位。定民户籍的实行有益于推进汉人与拓跋鲜卑人户籍的一致化,还使国家可以改革封爵制度。应该说,孝文帝实行定民户籍取得了不能忽视的重要成效。
——摘编自张鹤泉《北魏孝文帝定民户籍及其对推进社会改革的影响》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定民户籍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定民户籍的影响。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判定“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是探究中华文明“为什么转型”、“怎样转型”以及“转向何处”等重要问题的初始命题。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应是多维聚合的历史时段(见表):
多维视角 判定标准
历史时空之维 民族危机加剧、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现代化潮流涌动
具象文化之维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联结
现实主体之维 无产阶级的历史出场及中国共产党对其文化使命的确证
——摘编自陈殿林、刘鸣《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析论》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定“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是__________(填写历史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欧洲人意识到,只有走联合之路才能拯救欧洲。1950年5月,法国宣布了“舒曼计划”。次年,欧洲六国共同创建了“欧洲煤钢共同体”。自此,欧洲国家迈上了通过一体化路径实现联合的伟大征程。1957年,欧洲六国签署《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把煤钢共同体仅涉及的两个部门扩大到其他经济领域,建立共同市场。1965年,《布鲁塞尔条约》把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85年,欧共体12个国家签署《欧洲单一法案》,逐步取消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协调产品标准和规定,促进货物、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以进一步深化一体化。
——摘编自严双伍、徐遐舒《从欧洲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看欧盟及其前景》
材料二 冷战阵营尖锐对立导致了中国与欧共体主要成员国的长期隔离。在冷战缓和时期,面临美苏南北威胁,中国基于走出恶劣生存困境的需要,积极争取“中间地带”,构建反霸阵线。此间,中国支持西欧联合,希望西欧独立强大,成为制止战争、反对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欧共体及其成员国希望中国最大限度地牵制苏联,减少其生存的压力,双方在维持生存方面找到合作的现实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坚决奉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积极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欧共体继续推进一体化,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在冷战结束前,中国与欧共体关系得到了务实、全面的发展。
——摘编自丁超、陈勇《论冷战背景下中国与欧共体关系演变特征及发展趋势》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时期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冷战背景下中国对欧共体政策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冷战背景下中欧关系发展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饯姜又称糖姜,是由珠三角本地子姜佐以大量食糖腌渍成的,主要售往欧美、南洋、澳洲等市场。饯姜属于手工制品,高度依赖工人的手艺,产量有限。19世纪以来,饯姜从科学家的实验室流入女性厨房之中。1909年,一份名为《家庭主妇俱乐部》的英国杂志曾专门介绍饯姜的用途。饯姜既具药用价值,亦为甜味调味料,深受英国上流社会主妇的青睐。饯姜颇具特色的包装也有助于提升其辨识度及市场影响力。饯姜瓷罐颜色多按中国传统的青花蓝白搭配,华丽的包装抬升了饯姜的消费门槛,使得购买饯姜成为身份、社会地位的象征。二战后,欧美消费者的口味出现变化,年轻人把饯姜视作“爷爷辈的零食”,不再时尚。
——摘编自周坤《近代饯姜包装、广告设计的跨国叙事策略》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饯姜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兴盛于西方市场的原因。
(2)据材料,结合近代饯姜产业的发展,简述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题,共计55分。其中第16题13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3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题答案】
【答案】(1)背景:北魏前期宗主督护制导致户籍混乱,赋税征收困难。均田制和三长制推行需重新登记户籍以保障税收。民族融合趋势下,需整合汉人与鲜卑人户籍。
(2)影响:加强国家对人口和土地的控制,稳定财政收入。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削弱豪强势力。推动鲜卑汉化,加速民族融合。为后续改革(如俸禄制、迁都)奠定基础。
【17题答案】
【答案】观点: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历史起点是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时期(1915-1919年)。
阐述:从历史时空之维来看: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如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妄图独霸中国。同时,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迎来“短暂的春天”,新的生产方式快速发展。而且,当时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潮流汹涌澎湃,中国也深受影响,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现代化道路,如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推动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从具象文化之维来看: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旧文化,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等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开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积极要素相联结,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等有一定的契合点,为中国的文化转型奠定了基础。从现实主体之维来看:五四运动中, 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出巨大的力量。此后,无产阶级不断成长壮大,中国共产党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逐渐孕育,开始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和推动文化转型等历史使命,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坚实的主体力量。综上所述,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时期从多个维度体现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特征和要求,是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
【18题答案】
【答案】(1)特点:渐进性:从煤钢共同体到欧共体,逐步扩大领域。制度化:通过条约(《罗马条约》《单一法案》)深化合作。经济驱动:以共同市场为核心,促进自由流动。
(2)变化:从冷战初期对立到70年代联合反霸,80年代务实合作。原因: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共同应对苏联威胁。中国改革开放需要技术、市场,欧共体扩大国际影响力需求。
(3)影响:促进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外部支持。增强欧洲独立性,推动全球化进程。
【19题答案】
【答案】(1)手工制作的独特性和限量生产使其具有独特吸引力;符合当时西方对东方文化和新奇食品的好奇心;全球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跨区域商品流通;杂志等媒体的介绍提高了其在西方的知名度;作为身份和社会地位象征,受到西方上层社会的青睐。
(2)商品贸易带动文化交流,通过贸易活动,不同文化得以传播和了解;文化交流影响商品贸易,文化差异可能影响消费者偏好,进而影响商品流通;饯姜产业作为例子,其出口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同时受到西方市场欢迎,体现了商品与文化互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泰州市2024-2025高三下学期开学调研测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