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中后期,晋国政权逐渐被六卿所控制,在六卿相互争斗中,赵鞅宣布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这一政策的实施说明 ( )
A.土地国有制度遭到废除 B.分封体制得到了新发展
C.社会成员身份渐趋平等 D.传统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2.据史书记载,汉宣帝时期诏举贤良、文学,均标明“内郡国”(区别于朔方、酒泉等边远郡),如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诏内郡国举人文学高第各一人”。这可用于研究 ( )
A.察举制社会影响力不足 B.郡国并行存在弊病
C.区域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D.文化氛围相对活跃
3.西魏是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定都长安,朝政一直被权臣宇文泰控制。宇文泰利用地处关中的地缘优势,宣称自己是西周的嫡系继承者,按照《周礼》官名改革官制,发布文告模仿《尚书》文体。宇文泰此举意在 ( )
A.继承前朝的政治制度 B.争取汉族士人政治认同
C.推动鲜卑政权封建化 D.确立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4.979年,攻取幽燕不利,宋太宗欲“车驾北征”。左拾遗张齐贤上疏劝谏道:“臣闻家六合者以天下为心,岂止争尺寸之事,角强弱之势而已乎 是故圣人先本而后末……民既安利,则远人敛衽而至矣。”该上疏奉行的原则是 ( )
A.重内轻外 B.华夷一体
C.重农抑商 D.崇文抑武
5.清代思想家唐甄指出:“农安于田,贾安于市,财用足,礼义兴”“尧舜之道无他,耕耨是也,桑蚕是也,鸡豚狗彘是也。百姓既足,不思犯乱,而后风化可施,赏罚可行。”这表明其主张 ( )
A.打破传统等级秩序 B.推动儒学教化
C.物质是道德的基础 D.突破抑商政策
6.186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将《国际法原理》(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翻译成中文,取名《万国公法》。清政府对外事务的总管恭亲王奕称:“检阅其书,大约俱论会盟战法诸事……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间亦有可操之处。”这反映了晚清 ( )
A.总理衙门重视学习法律 B.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C.对外交往向近代化转型 D.列强试图操纵中国外交
7.(高考风向题)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对此,孙中山认为,清廷在当时的变革不是要建构一个现代国家而仅仅是自强。孙中山旨在强调 ( )
A.全面变革体制是时代使命 B.推翻清廷统治是当务之急
C.社会变革方式亟需新突破 D.旧制度制约清政府的变革
8.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泰晤士报》等英国报刊和书籍中关于红军长征的部分报道标题。这些报道标题的转变 ( )
1934.11.9 《在中国南方驱赶红军》 1935.12 《中国红军在行军》
1934.11.17 《中国共产主义陷入绝境》 1936.2.5 《红军纪律》
1935.5.8 《红军流浪者》 1936.11 《神灵之手》
A.受到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影响
B.缘于中央苏区革命态势向好
C.表明英国对华政策性质变化
D.印证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9.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6年6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开展集体劳动。这一调整 (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政策 B.适应工业化新形势的需要
C.借鉴了苏联新经济政策 D.意在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
10.(新情境题)2013—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27.4%;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也超过了400亿美元。据此可知,“一带一路”的践行 ( )
A.推动了金融领域的全球化 B.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认可
C.消弭了南北间的经济差距 D.促进了参与国的经济发展
11.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体比较成功地使公民的集体治权在各方面得到落实。但是……一旦出现多数意见与法律精神相悖的情况,多数人的意志就能够轻易超越法律和改变法律……雅典占主导的社会政治倾向缺乏宽容,动辄形成“多数压力”。该学者意在强调雅典民主政体 ( )
A.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B.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C.缺乏合理运行程序 D.缺乏妥协平衡机制
12.(重难点题)下表所示为13—15世纪欧洲各地先后出现的造纸工场。欧洲各地造纸工场的出现 ( )
时间 1276年 1300年 1391年 1433年 1494年
地点 意大利蒙蒂法诺 德国美因茨和科隆 德国纽伦堡 瑞士巴塞尔 英国哈福德郡
A.体现了科学革命成果 B.适应了城市自治需要
C.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D.改变了东西文化地位
13.有学者说,16、17世纪“葡萄牙人在亚洲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使得那里再也没有可供亚洲财富交易的中心港口;再也没有一个马来国家来警戒马六甲海峡和保证贸易交通的安全。反之,贸易会分散到若干港口,在海峡地区发生了剧烈战争”。据此可知,当时葡萄牙 ( )
A.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 B.引发了欧洲列强殖民争夺
C.打乱了亚洲传统贸易体系 D.造就了东西方分工的格局
14.有西方学者指出:“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引导人们对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作出了重要的二次解读。马克思呼吁革命,为社会主义政党作出定位,这些都为世界各地的反对党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动力。”该学者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 ( )
A.推动社会改造探索 B.促成国际工人联合
C.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D.助推工人运动兴起
15.1944年,非洲主要谷类作物的收获量比1938年减少三百多万吨,畜牧业也出现了巨大的衰退。而本地的燃料动力、采矿等工业部门急剧扩大,钳工、安装工、焊工等熟练基建工人则较快速地增加。这一现象折射出非洲 ( )
A.振兴民族经济的条件已经成熟
B.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发生变化
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贡献
D.受宗主国的殖民控制得以放松
16.2018年,墨西哥、加拿大与美国达成《美墨加三国协议》以替代《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其中规定:任何一方与“非市场经济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议时,应允许其他各方在发出通知的6个月后终止本协议,并以它们之间的协议(即双边协议)来取而代之。美国商务部长称“这是某种毒丸”。“毒丸条款” ( )
A.降低了区域经济体的依赖度 B.有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C.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停滞 D.具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广州与明州的对比
广州 明州
地理区位 及特征 南海之滨,临广阔珠江岸线,南路航线主要港口 浙江东部沿海,浙东运河与海洋的连接点,三河交汇处
周边城镇 形成珠江沿线围绕广州城的经济贸易城镇群 主要沿三江廊道及海岸沿线分布,具有海防、文化、贸易多种功能
港城关系 城垣边界向江岸拓展,新筑成西城、雁翅城 州治向入海口迁移,维持子城-罗城形态,罗城建筑时预留港区范围
路网格局 城内濠涌及码头众多,商业功能为主的西城形成棋盘式路网,设9门,并包进南濠两岸,与子城东城有显著差异 城内形成水陆双交通网,城门多沿江岸而设,且有水陆双重城门,城内与城外水路相连
功能布局 子城为衙署区,东城为居住区,西城及雁翅城为商业区,商业街市沿水道而设 港区空间迁移带动子城衙署机构外溢;码头区设有造船厂;城内沿水道和江岸形成街市,并有点状、线状商业空间
社会经济 文化 吸纳外来蕃商文化,城内设蕃坊,有伊斯兰教建筑 佛教文化及宋学文化的重要输出窗口,佛寺及会馆建筑兴建
——摘编自潘妍涵《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中国港口城市对比
——以宋代广州与明州为例》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广州与明州的共性。(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城市在宋代兴盛的原因。(6分)
18.(重难点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1)根据图表,指出1949—1997年间中国经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主要变化趋势,并任选其中3个显著的波动区间,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具体成因。(8分)
(2)根据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趋势和波动的深层次原因。(4分)
(3)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4分)
19.清末民初,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受到“文明史”编纂方法的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文明”叙事
时期 表现
清末新政 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设定的中学阶段的中国史课程要义优先讨论“历代帝王之大事”等,在涵养“忠爱之性情”基础上涉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
民国初期 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摘编自马克锋、王子聪《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
“文明”叙事》
结合材料,围绕“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文明’叙事”,自拟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1世纪起,西欧的一些商人、工匠,以及从庄园里逃亡出来的农奴,聚集在港湾、城堡、教堂以及交通要道周围,进行生产和交易,这些地方逐渐演变为中世纪的城市。多数城市是在封建领地上兴起的。城市在兴起以后与领主进行斗争,一些城市通过斗争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一部分自由城市又取得选举市政官员、市长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利,因而成为“自治城市”。在法国和英国,随着王权的加强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城市的自由和自治也逐渐消失。
——摘编自[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
材料二 19世纪的城市化规模是史无前例的。工业化最初创造的都是粗糙拙劣的城市,那里是疾病和混乱的温床。伊兹密尔极为典型地反映出19世纪新兴城市的另外一个特点。该城有法国人修建的街道和英国的煤气灯,有5家报社、17家印刷厂、一个占地10间房屋的公共图书馆以及一座剧院,到处是戒备森严的警察。不过,娱乐、教育和福利等只有许多人和物聚焦的地方才会有。1890年,日本有30%的女孩、70%的男孩上学。19世纪,许多欧洲国家和美国率先实行的全民义务教育打破了当时备受珍视的两大信念:父母主导子女和个人自由。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
《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与发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西方国家城市化规模“史无前例”的原因。(6分)
历史答案
1.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不再完全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动摇了世卿世禄制、宗法制、分封制,说明传统政治秩序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春秋中后期土地国有制度尚未被废除,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分封体制的破坏,并不是分封体制的新发展,排除B项;社会成员身份渐趋平等是在宋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2.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宣帝以后,在诏举贤良、文学时,将人选范围规定在内郡国,这是因为内郡国相对于边远郡而言,通常拥有更为发达的经济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该史料可用于研究汉代区域发展差异,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察举制的影响力,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在选拔中对“内郡国”与“边远郡”的区分,强调“内”与“外”的差异,而非强调“郡”与“国”的差别,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直接推断当时文化氛围的情况,排除D项。
3.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北朝的统治与政权更迭,旨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期,西魏统治者之所以学习中原的制度文化,主要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材料表明宇文泰根据《周礼》改革官制,并未继承前朝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宇文泰学习汉族制度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并非推动鲜卑政权封建化,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且这并不是宇文秦的目的,排除D项。
4.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岂止争尺寸之事,角强弱之势而已乎 是故圣人先本而后末……民既安利,则远人敛衽而至矣”可知,张齐贤认为不应该将治理的重点放在与边疆少数民族争夺一星半点的疆土上,而是更应关注民生等内政,只有内政安定,“远人”自然顺服,这反映出重内轻外的治理理念,A项正确。将边疆少数民族视为“远人”,反映出其仍认为“华夷有别”,排除B项;材料并未讨论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崇文抑武的理念,排除D项。
5.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甄认为农民安心耕作、商人安心经商,财富充足之后礼仪教化才能兴起;他引用尧舜之道来强调农业生产的根本性作用,并指出百姓生活富足了,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才能得以改善和发展。这表明他主张物质条件对提升道德水平很重要,C项正确。唐甄并未直接提及对现有社会等级制度的看法或变革意图,排除A项;推动儒学教化并非材料的核心论点,排除B项;这段话的重点并不在于讨论商业政策问题,排除D项。
6.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万国公法》是晚清时期引入的西方国际法著作,清政府对其进行研究,表明其在对外交往中开始接触和学习西方的国际法原则,这反映了晚清时期对外交往逐渐向近代化转型的趋势,C项正确。总理衙门重视学习法律是表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学习国际法,而非采用西方的外交制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主动学习西方的国际法,而非列强试图操纵中国外交,排除D项。
7.(高考风向题)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并未改变其落后的封建制度,最终走向失败,故孙中山借洋务运动的失败来强调全面变革体制是时代使命,A项正确。“推翻清廷统治是当务之急”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孙中山强调的不仅仅是变革方式的突破,而是要从根本上对国家体制进行全面改造,排除C项;孙中山强调要构建现代国家需要全面变革体制,而不是旧制度对清政府变革的制约,排除D项。
8.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红军长征,旨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长征初期,由于红军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军事环境和国民党的恶意宣传“围剿”,使得《泰晤士报》等外媒在获取准确信息上存在困难,随着长征的深入和红军的不断壮大,中国共产党国际影响力上升,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和认可。且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崛起,中国共产党作为反法西斯的潜在力量为英国所关注,英国报道的转变体现出其利益考量与在东亚的战略部署,即这些标题的转变受到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影响,A项正确。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中国共产党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出英国媒体对中国共产党认识的深入,无法表明英国对华政策的性质变化,排除C项;从英国关于红军长征的部分报道不能看出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排除D项。
9.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三大改造,旨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这一调整是为了适应工业化新形势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中1956年将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逐步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这并非贯彻新民主主义政策,排除A项;苏联新经济政策是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调整农民与国家的关系,而我国的这一调整是逐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与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做法不同,排除C项;1952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项。
10.(新情境题)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一带一路”的践行,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带一路”带动了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的增加,并提高了沿线国家和中国相互投资数额,说明“一带一路”的践行促进了参与国的经济发展,D项正确。“一带一路”并未涉及全球所有国家,“推动了金融领域的全球化”的说法有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评价,排除B项;“消弭了”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1.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民主政体属于直接民主,而直接民主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能够轻易超越法律和改变法律”,形成多数人的暴政,该学者意在强调雅典民主政体缺乏妥协平衡机制,D项正确。雅典民主政体是小国寡民的产物,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该学者意在强调雅典民主政体缺乏妥协平衡机制,未体现是否保障言论自由,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体存在合理运行程序,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归纳拓展】全面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1.进步性
(1)雅典民主实行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和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2)雅典注重集体决策、选举和群众监督,开创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民主制度。
(3)民主制重视全体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促进了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2.狭隘性
(1)民主范围非常有限:其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极少数人的民主。
(2)民主形式非常原始:它继承了原始社会的许多民主习惯,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3)直接民主的弊端: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12.(重难点题)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旨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13—15世纪欧洲各地造纸工场的出现,标志着造纸术在欧洲的传播和普及,造纸术的普及使得书籍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书籍的数量增加,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和便捷。这一变化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解放,C项正确。科学革命的时间为16、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城市自治与造纸工场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西方的文化仍旧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排除D项。
13.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全球航路的开辟,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使得那里再也没有可供亚洲财富交易的中心港口”“贸易会分散到若干港口,在海峡地区发生了剧烈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葡萄牙打乱了亚洲传统的贸易体系,C项正确。虽然葡萄牙在当时在亚洲的贸易中有一定影响力,但不能说它垄断了东西方的全部贸易往来,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葡萄牙在亚洲的活动对亚洲贸易体系的影响,并未提及引发欧洲列强之间的殖民争夺,排除B项;工业革命造就了近代东西方分工的格局,排除D项。
14.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材料说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引导人们对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作出二次解读,并为反对党派提供理论支持和动力,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在推动社会改造和探索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推进社会改造方面的作用,没有涉及国际工人的联合,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诞生后,虽然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但没有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排除C项;工人运动兴起促进马克思主义诞生,排除D项。
15.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欧洲国家对非洲的原材料和矿产的需求增加,促使非洲的采矿业和一些初级加工业得到了发展,同时对军需品的需求也带动了非洲工业的增长。这种工业发展是为了满足战争期间的特殊需求,而非基于非洲自身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说明非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C项正确。此时非洲仍然面临着农业衰退、战争破坏、外部依赖等诸多挑战,排除A项;非洲在二战期间的工业发展并没有改变其在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地位,非洲仍扮演着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出口者的角色,排除B项;非洲经济的畸形发展恰恰反映出西方国家为满足战争需要,加强了对非洲的殖民控制,排除D项。
16.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墨加三国协议》限制了三国与其他国家的自由贸易合作,增加了贸易的障碍和不确定性,其本质是通过设置特殊条件和限制,来保护协议内成员的利益,减少外部竞争,所以“毒丸条款”具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D项正确。这种具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条款增强了区域经济体的依赖度,排除A项;这种条款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了阻碍作用,而不是推动作用,排除B项;这种条款虽然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不会导致国际贸易发展停滞,排除C项。
17.[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1)共性:根据材料“(广州)南海之滨,临广阔珠江岸线,南路航线主要港口”“(明州)浙江东部沿海,浙东运河与海洋的连接点,三河交汇处”可得出,两地都是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地理位置优越;根据材料“(广州)城垣边界向江岸拓展”“(明州)州治向入海口迁移”可得出,两地的城市的发展和扩张与港口发展紧密相关;根据材料“(广州)设9门,并包进南濠两岸”“(明州)城门多沿江岸而设”可得出,两个城市都有发达的路网格局,城门设置与水路交通密切相关;根据材料“(广州)商业街市沿水道而设”“(明州)城内沿水道和江岸形成街市”可得出,两个城市的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深受水道和码头的影响;根据材料“(广州)吸纳外来蕃商文化,城内设蕃坊”“(明州)佛教文化及宋学文化的重要输出窗口”可得出,两个城市都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
(2)原因:根据材料“(广州)南海之滨,临广阔珠江岸线”“(明州)浙江东部沿海,浙东运河与海洋的连接点”可得出,两地利用地理优势发展海上贸易,地理位置优越;根据材料“(广州)吸纳外来蕃商文化”“(明州)是佛教文化及宋学文化的重要输出窗口”可得出,文化的交融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商业机会,对外贸易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经济重心南移;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坊市制瓦解。
[参考答案](1)共性:都是东南沿海海港城市;城市迁移和拓展与海洋紧密相关,港、城关系日趋紧密;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城门数量多且临港设置;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深受水道及码头的影响;多元文化交融之地,建筑类型多样化。(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地理位置优越;经济重心南移;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坊市制瓦解;对外贸易繁荣;等等。(6分,任答三点即可)
18.(重难点题)[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1)趋势:根据图表中的中国经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可得,其趋势是: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中间存在显著的波动。具体成因:结合相应时段的时代背景说明即可。
(2)原因: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体制、政策、社会结构、思想方面、国际环境、科技水平等角度来分析材料的变化趋势和波动的深层次原因。
(3)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制定经济政策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结合国情,实事求是;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重视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保持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注重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答案](1)趋势: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中间存在显著的波动。(2分)
具体成因:如1949—195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显著上升,这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巩固、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的实施。(2分)
1958—1962年:国家发动“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策失误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2分)
1977—1985年:中国经济加速增长,这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2分)
(2)原因:政治制度的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和保障;经济政策的调整,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社会结构的变迁,如城乡差距的缩小、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文化观念的更新,如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等,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外交环境的改变,如中美建交开拓了国际市场。(4分,任答两点即可)
(3)启示: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注重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
1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设问围绕“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文明’叙事”,自拟论题,可拟定主题为: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文明”叙事的演变反映了近代中国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化。接下来展开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晚清、民国两个阶段,论述历史教科书中的“文明”叙事变化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变革的关系。最后进行总结升华,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文明”叙事的演变反映了近代中国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化。(2分)
论述: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改革的压力,清政府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来强化封建统治。因而,历史课程要义坚持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保留了传统的儒家价值观。但因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课程又尝试融入新的知识和价值观念,历史教科书编撰呈现明显的趋新风尚。这种半新半旧的课程要义,同时也映射了晚清政府政治改革的状况。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在此背景下,教科书则更加明确地强调了现代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与清末的课程标准相比,民国的课程标准不仅强调了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民族性,还体现了对共和政体的认同和对民国建立的肯定。
总之,历史教科书中对“文明”的叙事从清末的新旧相交,到民国的全面改革,反映了近代中国政治改革从专制到民主的演进趋向。(10分)
示例二 论题: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文明”叙事的演变反映了近代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侧重认识的共性)
示例三 论题: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文明”叙事的演变反映了知识分子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发展。(侧重认识的发展)
20.[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世纪城市自治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试题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一“11世纪起,西欧的一些商人、工匠,以及从庄园里逃亡出来的农奴,聚集在港湾、城堡、教堂以及交通要道周围”可得出,人口数量增加;根据材料一“进行生产和交易,这些地方逐渐演变为中世纪的城市”可得出,工商业显著发展;根据材料一“城市在兴起以后与领主进行斗争,一些城市通过斗争成为‘自由城市’”可得出,城市自治;根据材料一“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一部分自由城市又取得选举市政官员、市长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利”可得出,市民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
(2)原因:根据材料二“19世纪新兴城市的另外一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此时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二“有5家报社、17家印刷厂、一个占地10间房屋的公共图书馆以及一座剧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工业革命时期科学进步,推动了改良蒸汽机、火车等发明,推动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厂,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参考答案](1)表现:人口数量增加;工商业显著发展;城市自治;市民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厂;科学进步;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6分,任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