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四川省资中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在良渚的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葬具(棺椁),又有大量的随葬品,最多可达一百八十多件,与那些墓坑仅能容身、毫无随葬品的小墓形成鲜明的对比,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 )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生产力水平低下
C.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D.社会分工十分鲜明
2.据学者研究,西周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3.如图所示为出土于春秋晚期的牺尊,牛首的形象相当写实,双目炯炯有神,在牛鼻子上设有一个套环。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铁器得到普遍的使用 B.耕牛可能被用于农业生产
C.家庭手工业十分发达 D.礼乐制度在贵族中很盛行
4.如表所示为孔子和墨子有关“礼”的思想的介绍。这说明当时( )
孔子 对春秋后期出现的礼崩乐坏感到痛心疾首,所以他一边对种种违礼的现象大加抨击,一边提出了“复孔”的政治主张
墨子 “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他主张通过“兼爱”“非攻”把礼的思想贯彻到实际行动中来
A.儒墨两家思想一致 B.社会现实受到关注
C.礼仪传统完全丢失 D.民众负担日益沉重
5.秦朝非常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秦朝还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证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据此可知,秦朝公文制度
A.符合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 B.重在向全国推广规范文字
C.成为政府监察制度的补充 D.折射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6.有人评价秦始皇“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主要是基于他( )
A.奠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制度框架 B.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C.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D.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7.《汉书·严助传》:“上令助(武帝近臣)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汉书·霍光金日碑传》:“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汉武帝身边的郎官,后又升为诸曹、侍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西汉( )
A.宰相议政职能加强 B.尊儒尚法的执政观念正逐步形成
C.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D.党派斗争使汉治国渐趋理性务实
8.如表所示为某位统治者在位时期所推行的统治措施。由此可以推断,该统治者是( )
类别 主要措施
政治方面 削弱三公地位,提升尚书台地位;释放奴婢,规定杀奴婢者不得减罪
经济方面 丈量全国土地,核查户口数量
文化方面 大力复兴儒学,积极修建太学
A.汉高祖刘邦 B.光武帝刘秀 C.汉文帝刘恒 D.汉武帝刘彻
9.公元322年,东晋权臣王敦以“清君侧”为由,自武昌起兵。晋元帝遣使谓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晋元帝希望王敦切勿擅自行事,以免破坏“共天下”之局面。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 )
A.地方豪强的专横 B.社会矛盾的激化 C.外戚专权的形成 D.士族势力的强大
10.在唐初官修的史书中建立十六国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的君主,都没有“本纪”的待遇,他们被专门另立“载记”,而拓跋鲜卑建立的魏国却被正式承认为中国正统之一,与继承了晋朝法统的南朝享有同等地位。北魏取得这一史学地位主要得益于其( )
A.实行了汉化改革 B.实现了南朝政权互动
C.统一了黄河流域 D.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11.唐太宗在位时期,鼓励寡妇再嫁,对生男丁的家庭予以适当奖励;将婚姻及人口增加的情况纳入对地方官吏考核指标,作为升降参考。这些举措意在( )
A.大兴文治以促进唐朝繁荣 B.遏制东突厥南下进攻
C.否定传统儒学的贞节观念 D.推动经济恢复与发展
12.安史之乱后,“一道兵政属之节度使,民事属之观察使”,但“节度多兼观察”。各道设有的度支、营田、招讨、经略等使,也一般被节度使兼任,“盖使名虽多,而其主事者,每道一人而已”。这一现象( )
A.加速了中枢权力机构异变 B.客观上冲击了唐朝中央集权统治
C.反映出监察制度逐渐废弛 D.表明唐末农民起义已经成为必然
13.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洛阳一带修建一座大型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4.唐朝中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政策( )
A.增加了税目,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
15.“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6.北魏时期,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不仅系统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中国北方的传统农学成就,还总结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医疗技术和畜牧业经验。这体现了当时( )
A.南北文化的交流 B.民族交融的趋势 C.阶级矛盾的缓和 D.传统科技的转型
二、材料题
17.民族交融、国家统一一直深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而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同源共祖的观念,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
——整理自吕思勉《吕思勉讲中国史》等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实行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了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了国家的财政市场。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占的人口,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在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
——程念棋《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末期蕴含的“统一”因素。结合所学,概述秦朝在巩固大一统国家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并概述秦统一的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初立九品,按人才优劣定品第,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汉末察举制被名门士族所操纵的弊端。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要巩固和加强集权显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选官制度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摘编自李烁《浅析唐朝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
材料二 实际上“选举”一词很早就被使用,古代选举兼指选士与选官,如三代(夏商周)就已存在的“乡举里选”,汉代的“乡举里选制”“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朝开创的“科举制”。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考察、培养、选拔和任用人才的,它透露着机会平等性、选拔人才的一切以考试为尺度的客观性、组织考试的独立性、社会的稳定性和考试内容的标准化等。这在当时情形下确实难能可贵,由于“家天下”观念和伦理道德,很多被委任的官吏即使不是由人民投票产生的,也能为官清廉公正。这种制度至少给很多平民“布衣”打开了一条通往上层社会的通道,因此,中国古代的很多官吏也是优秀的文学家和诗人。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并分析科举制积极作用。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是历史的主要创造着,但历史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孔子、商鞅、秦始皇、汉武帝、北魏孝文帝、王安石等,都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请任选上面除汉武帝以外的一位历史人物,自拟命题,予以论述。(要求:命题要简练具体明确——如: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论述要史论结合,可以从背景、措施、影响三大方面展开论述:总结不要只抄论题。)
参考答案
1.A
2.D
3.B
4.B
5.A
6.A
7.C
8.B
9.D
10.A
11.D
12.B
13.B
14.C
15.A
16.B
17.(1)因素:兼并战争;大国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同源同祖)。举措:设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推广郡县制度。意义: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2)经济措施:改革币制,铸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影响: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8.(1)原因: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凸显;庶族地主力量不断壮大,提出新的政治诉求;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发展趋势: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由地方评议推荐逐渐演变为以考试选拔为主。作用: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执政能力;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为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19.示例:
论题: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北魏孝文帝。
论述:北魏孝文帝顺应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化,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要求鲜卑族等贵族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积极与汉族士族通婚等改革措施,促进了鲜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缓和了北方的民族矛盾,推动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