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一) 集权有效——“依时而变、权力耦合”的政治体制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85分)
一、选择题
1.(2024·福建师大附中适应性练习)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墓地中,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部分大、中型墓袝(注:合)葬有车马坑。墓葬间没有明确界标,分为6个组群,组群中以大墓为中心,布局有一定规则,很少相互打破。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B.家族观念约束加强
C.儒家礼制约束强化
D.族权与政权相统一
2.(2024·九江三模)西周实行国野分治,作为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野人,只能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地租,而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国人,则能以产品的十分之一充当军费,当兵作战。春秋时,野人亦可“作州兵”“作丘赋”,国野差别渐趋缩小。战国时,国野之间的差别最终泯灭,同为普通平民。上述变化表明( )
A.百姓成为普通民众的通称
B.国人干政的民主传统得以强化
C.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D.国家管理的血缘因素逐步弱化
3.据《尚书·洪范》载,王“有大疑”,除问于卜筮外,还须询及卿、士、庶人的意见。只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这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受到削弱
B.共和行政影响深远
C.监督机制较为完善
D.原始民主遗风尚存
4.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则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
B.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C.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
D.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
5.(2024·十堰调研)秦朝文书的传递主要有“以次传”和“以邮行”两种方法。“以次传”是在政府中按郡、县、道的次序逐级下发,不得延误;“以邮行”是通过政府设立的邮舍逐程送达。负责传递文书的多为御史属下的卒人,“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则不准参与递送文书。由此可知,秦朝( )
A.交通运输系统发达
B.地方监察体系健全
C.官僚政治日益成熟
D.注重政府工作效率
6.(2024·邢台五岳联盟模拟)下表所示为秦朝部分地区县令、县丞律令行政行为与自主行政行为所占比率的对比情况(单位:件)。据表可知,秦朝( )
行政运作内容 总数 律令行政 所占比率 自主行政 所占比率
县令、县丞下达的政令与执行 34 14 41.2% 20 58.8%
A.文书行政运行不畅
B.中央集权体制尚未建立
C.基层管理较为混乱
D.地方有一定行政自主权
7.秦汉时期,皇帝的决策一般经过以下程序:皇帝将问题交给有关机构和臣下讨论,提出方案,经皇帝批准,交由御史府拟定诏、制、敕、令,再经丞相副署后传送有关部门执行。这( )
A.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
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8.(2024·广州二模)汉武帝去世后,继位的昭帝年仅8岁,外戚霍光以大将军身份秉政,领尚书事。西汉后期如外戚王莽等,也都是以大将军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身份执掌中央大权。上述现象反映出( )
A.军功阶层长期把持朝政
B.汉匈之间战争绵延不绝
C.中央行政中枢权力调整
D.外戚宦官交替执掌政权
9.(2024·皖江名校联考)有学者认为:“中书门下成为超然于三省之上的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使职(即中央派遣的官员)和使职化的六部寺监成为政务执行的主体,唐代政务裁决的中心转移到了中书门下,国家最高权力的行使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而是以中书门下为核心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唐代( )
A.国家政治体制发生嬗变
B.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
C.中书门下掌握了决策权
D.三权分立原则的完善
10.(2024·湖南九校联盟联考)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制度,官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并不执掌实权;职是加官虚衔,属名誉称号;只有差遣才取得实权,负责具体事务。这一制度设计( )
A.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
B.防止了官吏擅权专权
C.适应文人治国的需要
D.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
11.明穆宗命太监“坐营”,兵部尚书郭乾以内监不当坐营的世宗祖训为由不执行皇帝命令,对此穆宗引正德《明会典》为例“仍命草敕”,遭到群臣反对后,向内阁首辅徐阶寻求支持,徐阶指出穆宗不应以《明会典》为例,应“以先帝为法”,皇帝最终取消了命令。这反映了明代( )
A.对皇权的弹性约束
B.加强了君主专制传统
C.法典权威性的降低
D.内阁制度制约了皇权
12.清代中后期,疆吏与军机大臣暗中互动几乎是普遍现象,越是地位重要的疆吏,越会设法联络军机大臣,否则不但做事不便,甚至位置不稳。这反映出当时( )
A.地方政府的离心力增强
B.军机官员擅权专政
C.政治腐败问题日益突出
D.专制皇权高度集中
13.下图反映的是江西省在某一时期所属行政区划,这一时期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4.992年,宋太宗在诏书中说,转运使“外分主计之司,虽曰转输,得兼按察,总览郡国,职任尤重,物情舒惨,靡不由之”,“凡转运使厘革庶务,平反狱讼,漕运金谷”。其对转运使职责的描述反映出,宋代地方机构的基本特点是( )
A.官吏权力重叠交叉并相互掣肘
B.地方官员的权力划分界线模糊
C.由中央派员直接控制地方财政
D.由中央官员行使地方的司法权
15.(2024·山东齐鲁名校联盟检测)有学者指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该学者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 )
A.打破山川形便划界原则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阻碍了区域间经济交流
D.不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稳定
16.下表为我国古代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据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朝代 分等标准
汉 “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
唐 “户口多少”“资地美恶”
明 缴纳钱粮的数额
清 冲(交通要冲)、繁(政务繁杂)、疲(赋税拖欠)、难(命盗案多)“四项兼者为最要”,派能力强的官员管理
A.历代都城及边疆地区的县等级最高
B.县的等级高低由缴纳赋税多少决定
C.县级官员选拔和考核标准日益严密
D.中央政府对县的行政管理逐渐细化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汉高祖时期任命的刘姓诸侯国相基本都是最早加入刘邦集团的将领,地位普遍很高。在刘邦制定“非刘氏不得王”的封王原则时,这类军功阶层极力维护建立于郡国并行制基础上的汉政权。此时所封刘氏诸王大多年幼不能执政,故由诸侯国相、傅代理掌治其国,帮助王国稳定。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相互协作,为汉初中央政府制定的政令、举措顺利推行奠定了基础。
文、景时期,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的冲突、诸侯王骄奢不法之事逐渐增加。诸侯国相在中央命令下,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七国之乱”后,汉武帝为进一步削弱诸侯王而设立“左官”“附益”“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
汉武帝晚年至昭宣时期,诸侯国相的职能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宣帝继位后,“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即重用“通经”“明理”并熟悉政事的大臣为郡国守相,来循吏拊民。此时期诸侯国相在职责上除了监督、辅助诸侯王外,还有着提高地方治理政绩的责任。元帝好儒学,即位后为包括太守、诸侯国相在内的地方官员附加“宣明教化”地方人民的职责。成帝时期,正式提出将相、内史与郡太守、都尉对等接轨,制度上规定相承担王国行政职责。
——摘编自陈昆、李禹阶《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
及其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摘编自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摘编自赵尔巽等《清史稿》
注:赵翼,乾隆年间曾任军机章京,办理军机处日常工作。《檐曝杂记》是笔记随札,内容大部分是作者亲历亲见,也有一些失实传闻。
《清史稿》,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俢的正史。
(1)根据材料一、二,能够确认关于军机处的史实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檐曝杂记》与《清史稿》的价值。(6分)
19.(2024·广西高三11月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西周分封示意图
秦朝形势图
元朝形势图
材料二 由于气候、海拔、水源、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直接影响着人口聚落的分布,而政区设置的目的在于有效管理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因此政区设置的空间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中国的行政区划历经2 000年,一整套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在清代的政区改革中形成,并且更加规范和稳定。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政区体系经历了两级制到多级制,再到两级制的两次历史大循环。清朝入关之初,民族矛盾尖锐,南明势力尚存,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屡征准噶尔等战事使顺治帝、康熙帝无暇大规模调适全国行政区划体系,只能对个别县级政区进行针对性修整。顺治、康熙两朝开拓疆土、稳固政权,为雍正帝大规模调整行政区划奠定了良好基础。雍正帝与督抚密切配合,对全国各地的行政区划设置有系统的顶层设计,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划改革,全国行政区划体系得以趋向成熟。朝廷从战略角度设府以促进直隶、东北以及蒙地交汇地带的开发,推动土司地区的改土归流和政区一体化进程,也是在朝廷弹压地方和加强集权的驱动下完成的。
——摘编自赵逸才等《清代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时空变动
与演化机理》
(1)指出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3分)
(2)概括材料二中清代县级政区变动的影响因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中国古代地方治理中所体现的智慧。(4分)
专题突破(一)解析与答案
1.选A 据材料“西周墓地中,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布局有一定规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施宗法等级制,其墓葬布局也深受宗法制等级观念的影响,呈现一定的规则,故选A项;“家族观念约束加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西周还未出现儒家思想,排除 C项;材料未涉及族权与政权的关系,排除D项。
2.选D 根据题干描述,西周时期实行国野分治,国人主要是周部族,野人则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国人有服兵役的义务,而野人只能通过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地租。春秋时期,野人开始有了作州兵、作丘赋的义务,国野差别逐渐缩小。到了战国时期,国野之间的差别最终消失,都成为普通平民。上述变化表明,国家管理的血缘因素逐步弱化,故选D项。
3.选D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尚书·洪范》中的这段记载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在决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在王有大疑时,除了通过卜筮(占卜)来寻求神的指示外,还需要咨询不同阶层人士的意见,包括卿(高级官员)、士(次级官员)、庶人(普通百姓)。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多元意见的尊重,可以看作是原始民主遗风的一种表现,故选D项。
4.选C 在春秋前期,由于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君主拥有较大的独立权力,国君和公子(诸侯的儿子或兄弟)出奔成为主流;到了春秋中后期,随着诸侯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和内部政治结构的变化,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出政治权力逐渐从诸侯国君主向下层的贵族阶层转移,卿大夫等贵族阶层在各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故选C项;“彻底瓦解”说法错误,排除A项;“政治斗争错综复杂”只是表面现象,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排除D项。
5.选D 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秦朝在文书传递方面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设置了明确的传递路径;建立了专门的传递设施;选拔了专门的传递人员;限制了传递人员的资格。通过这些措施,秦朝能够确保文书传递的迅速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政府行政工作的效率,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6.选D 据表格信息可知,郡县制下,地方自主行政行为数量和所占比率要高于律令行政行为数量和所占比率,这说明地方有一定行政自主权,故选D项;“不畅”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秦朝已经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表格内容属于地方行政管理,不属于基层管理,排除C项。
7.选A 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的国家决策需要经过反复讨论和皇帝批准方能执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失误,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故选 A项;材料主要体现集体决策的重要性,不利于强化君主专制,排除B项;在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无法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官员文化素质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8.选C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后期外戚经常通过大将军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身份执掌中央大权,说明此时中央行政中枢权力已由中朝转移至外戚手中,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
9.选B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使职”因为有皇帝的特别授权,在处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可跨越尚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或宰相负责,实质上反映出唐代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故选B项。
10.选D 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宋代采取分化事权的方式,但这也使宋朝的官僚队伍过于庞大,进而加剧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故选 D项;宋代分化事权的方式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防止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与文人治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11.选A 据材料信息可知,明穆宗的命令因遭到大臣和内阁首辅的反对而取消,反映在君主专制的背景下,大臣仍然对君权有一定的约束力,故选A项。
12.选D 清代中后期,地方疆吏与军机大臣暗中交往现象普遍,否则就会影响办事效率甚至威胁官位,这说明军机处的地位很重要,然而军机处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其地位来自专制皇权,因此材料现象反映出清代专制皇权高度集中,故选D项;地方疆吏对军机大臣的攀附反映了地方对中央的依附性,并非离心力,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13.选B 据材料“淮南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岳州”“江州”“洪州”“建州”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设有道,道下设州,州下设县,形成道—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故选B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排除A项;宋朝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上是路、州(府)、县三级制,排除C项;明朝地方行政制度形成省、府、县三级制,排除D项。
14.选A 由诏书内容“虽曰转输,得兼按察,总览郡国”“厘革庶务,平反狱讼,漕运金谷”可得,转运使的职权已超出原先只是“经度一路财赋”的范围,转动使成为掌握一路财政、司法和监察大权的重要地方官,而北宋本来在路这一级是设有管理财政、司法、监察等事务的官员的,所以就呈现出地方官吏权力重叠交叉并相互掣肘的特点,故选A项。
15.选D 该学者指出,由于元代行省制的划分,使得一些传统的自然防线(如黄河、长江、钱塘江等)失去其防御作用,这导致了“流贼之起”时,地方无法有效地进行防御和侦查,一旦一个县或府被攻破,就会迅速影响到整个省甚至其他省份,这明显不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稳定,故选D项。
16.选D 据材料可知,我国古代县级政区的分等从汉代以户为标准,历经唐代、明代,到清代有“冲、繁、疲、难”四项标准,说明中央政府对县的行政管理逐渐细化,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对县的分等除清代有“冲”作为分等标准之一外,汉唐明三代都未曾设置这一标准,排除A项;汉唐并未以缴纳赋税多少对县分等,排除B项;材料提供的是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并非对县级官员的选拔和考核,排除C项。
17.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把握题干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其次,结合相关具体史实分阶段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
答案:示例 评析:郡国相是西汉初年分封的产物,自文帝、景帝到元帝,郡国相的郡守化趋势,是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细化国家治理的必然结果。诸侯国相在西汉“郡国并行”制中具有特殊作用,其权力、职责的变化反映了西汉中央政权和地方诸侯国的博弈、分合趋势。随着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西汉国力逐渐上升,但王国问题亦愈发严重。汉文帝、景帝时期,诸侯国相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汉武帝时期,进一步限制诸侯国相的行为,防止其忠于诸侯;汉宣帝时期,诸侯国相承担更多地方治理的责任;汉元帝时期,明确诸侯国相有“宣明教化”地方人民的职责;汉成帝时期,明确规定诸侯国相承担王国行政职责。由此可见,西汉诸侯国相的职责与郡守职责趋同。
综上所述,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与大一统局面下君主专制强化和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趋势相一致。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从内部牵制、分化诸侯王的势力,使得诸侯国的权力逐渐集中到中央,实现了中央对王国的全面管理,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诸侯国相“郡守化”过程,实际上是西汉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逐步控制过程,它对于西汉前中期中央对诸侯国王的权力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18.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雍正年间……始设军需房……后名军机处”得出军机处在雍正时期已经存在;据材料二“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得出军机处负责处理军国机要大事;据材料一“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得出军机处保密性较高。第(2)问,从史料类型、史料价值等角度分析。
答案:(1)史实:军机处在雍正时期已经存在;军机处负责处理军国机要大事;军机处保密性较高。
(2)价值:《檐曝杂记》是笔记随札,所记大部分为作者亲历,有一定真实性,但也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清史稿》为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正史,代表后世主流认识,具备较高可信度。
19.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地方制度是分封制,秦朝时期开始向全国推广郡县制,元朝时期在地方实行行省制,作为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句号分层,逐层概括其层意,即为影响因素所在。第(3)问,从古代地方治理需要应时而变,既需要继承前人的经验,也需要立足现实需要,不断创新完善等角度作答。
答案:(1)演变:由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再演变为行省制。
(2)因素: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政区层级演变的历史规律;战争动乱与边疆局势;政权交接与皇帝执政方略;行政区划调整的治理理念与思路;政治安全与统治成效。
(3)智慧:应时而变,与时俱进;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逐渐形成“大一统”原则并构建治理模式。
1 / 8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年历史高考二轮突破(一)集权有效——依时而变权力耦合”的政治体制(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