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年历史高考二轮突破(六)文化有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附解析)

专题突破(六) 文化有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78分)
                
一、选择题
1.(2024·太原三模)商朝时“王权神佑”的思想观念盛行,商贵族标榜天神是自己的祖先;西周在商朝的基础上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并对天命观做出了“天命靡常”“惟命不于常”等新的解释。西周天命观念的变化反映了(  )
A.人文精神植根久远的历史传统
B.统治需要影响思想观念的嬗变
C.反思夏商文化催生了民本思想
D.早期国家治理强调政权合法性
2.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墨子主张“节俭”,说明他们都(  )
A.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
B.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
C.推崇节俭和反对奢侈
D.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3.(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战国末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孟学说,将儒家礼法思想加以改造。荀子从批判孟子“人性本善论”入手,以“人性本恶”为逻辑起点,系统阐发了“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观点,认为“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由此可见,荀子的观点(  )
A.推动了律令儒家化的基本实现
B.为当政者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持
C.标志着德治与法治之争的结束
D.使儒学基层教化作用日益凸显
4.汉初,贾谊提出:“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势已定,权已足矣,乃以仁义恩厚因而泽之,故德布而天下有慕志。”贾谊的这一思想(  )
A.成为汉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B.完全继承了孔子的为政以德学说
C.促使汉初延续了百家争鸣局面
D.为儒学取得正统地位作出了贡献
5.中国传统礼仪强调避讳,到东晋时,世家大族琅琊王氏“世奉五斗米道”,王羲之、王献之、王靖之祖孙三代名字中都有天师道徒的标志“之”字,不重家讳。除此之外,带有宗教性质的“道”“僧”“菩萨”等,也逐渐成为起名的热字。这一现象(  )
A.受到世家大族示范的影响
B.证明道教的社会基础广泛
C.反映出正统观念受到冲击
D.体现佛教后来居上的趋势
6.(2024·佛山模拟)自北宋始,部分儒生对苏轼就多有批评,如王觌斥责苏轼“喜怒任情”以及“习为轻浮”。及至南宋,朱熹对苏轼的批判更加全面,“苏氏学术不正,其险谲慢易之习入人心深”“好放肆”“东坡则杂以佛老,到急处便添入佛老,相合去声”。这表明(  )
A.儒学道德自觉意识强化
B.儒佛道三教矛盾尖锐化
C.朋党之争影响人物评价
D.理学重视思辨认识全面
7.明清之际思想家颜元提出:“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学问有诸己与否,须临事方信”。这些观点(  )
A.体现“格物致知”理念
B.丰富了传统儒学
C.反映了早期的民主思想
D.倡导“经世致用”
8.(2024·内江三模)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等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他说:“当京官不忠心事主,当地方官不留心民生,隐居乡里不讲求正义,不配称君子。”其言行(  )
A.源于台谏制度的职业操守
B.表达了理学道统的忠君思想
C.体现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
D.为近代民主提供了思想启蒙
9.(2024·北京朝阳区二模)距今约8 000年的兴隆洼遗址房屋排列整齐,同时期裴李岗遗址墓葬秩序井然。中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尚未发现此时期的坚固的城堡,距今五六千年的良渚古城,城垣宽而低矮,主要功能应是防水而非军事防御。青铜在亚欧草原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在中国则主要用于铸造礼器。以上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  )
A.崇尚秩序与稳定 B.避免冲突与战争
C.追求集权与礼制 D.从事游牧与渔猎
10.(2024·晋中三模)在论及早期中华文明时,有学者指出:孔子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认为世人应“畏天命”,对天道、祖先有诚敬之心。儒家诸子都没有对人死后“天堂”“地狱”的描述。该学者强调早期中华文明(  )
A.反对鬼神的先进性
B.人本主义的世俗性
C.封建迷信的局限性
D.多元一体的合理性
11.明末徐光启、李之藻与传教士艾儒略、汤若望等人共同完成的《崇祯历书》,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明末清初的学者们通过翻译、编写书籍的方式,介绍、引进西方的火器技术和火器,如著名的红夷大炮就在军事战争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这可用来说明明清之际(  )
A.中西方文化实现了全面融合
B.文化交流改变传统外交观念
C.中国科技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D.中国科技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2.(2024·南昌三模)明清时期拇战通行南北,花样繁多,粗犷豪放。结合下表可知,明清拇战(  )
明清文学作品中的“拇战”
“哑拳令”,两家出手,不须口叫,有言者罚,拳数多寡,或通关,听人临时酌定 明《六砚斋笔记》
湘云等不得,早和宝玉“三”“五”乱叫,划起拳来…… 清《红楼梦》
A.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B.映射了世俗文化的发展
C.彰显文人的价值追求
D.推动南北生活习俗趋同
13.“飞天”是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
A.时代变迁影响壁画艺术风格
B.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
C.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
14.南宋《农书》较之前代农书,一是将“地势之宜”列在“天时之宜”之前;二是将天时、地利统一起来合称为“天地时宜”;三是更重视人的因素。“人定胜天”一词在南宋中期开始出现。据此可知,此书(  )
A.全面总结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
B.标志传统农学完成根本性转变
C.强调积极主动地改造利用自然
D.深受理学格物致知观念的影响
15.先秦时期,作为教育内容的“六艺”,可分为三类:礼、乐为一类,培养行为举止和道德情操;书、数为一类,注重获取知识并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射”“御”为一类,注重身体健康。据此可知,当时的教育(  )
A.突出人际关系的和谐
B.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C.肯定平民的主体地位
D.强调德育的先导性
16.东汉时期,鉴于世人传抄的儒家经典多有讹误,议郎蔡邕奏请皇帝批准,把《易》《书》《诗》《礼》《春秋》等刻在石碑上,为人们提供经书的正确版本。此举在当时有利于(  )
A.造纸技术普遍推广
B.五经被各阶层认同
C.民众传承传统文化
D.儒学复兴运动发展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
——《韩非子·诡使》
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
——《庄子·则阳》
举公义,辟私怨。
——《墨子·尚贤》
材料二 程朱理学把“公”视为自然天理,“私”视为人之私欲。程颢在《定性书》中认为人被自私蒙蔽了心性,就不能适应天道,如果能用“廓然大公”的天地自然之心来取代自己的私心,就能“物来而顺”。对此,朱熹进一步说:“胜私欲而复礼”“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克去己私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不违仁,只是无纤毫私欲;少有私欲,便是不仁”。
——摘编自苑秀丽《论儒家公私观的基本特点》
(1)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公私观”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话题被关注的主要原因。(9分)
(2)评析程朱理学的公私观。(9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我国对圆周率的推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周髀算经》。书中提出了“周三径一”的说法,即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这是人们在对田亩的测量中发展的经验性认识。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对把握天体的运行规律从而精确历法有决定性作用,但“周三径一”逐渐不能满足精确历法的需求。西汉学者刘歆打造了更为精准的圆周率测量工具——律嘉量斛。他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3.154 7,世称歆率。东汉数学家张衡从圆与它的外切正方形关系入手计算圆周率。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对圆周率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创造出了割圆术。他在为《九章算术》所作的注中提到:“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割圆术体现了一种极限思维,为圆周率的计算建立了相关理论和算法。480年,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往后近千年都无人超越。
——摘编自孙越等《圆周率计算: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上
的明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圆周率计算不断精确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圆周率研究的意义。(6分)
专题突破(六)解析与答案
1.选B 根据材料可知,商贵族认为天神是自己的祖先,西周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商代到西周,统治者由关注神到关注人,重视人世间的事,这说明商周时期思想观念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统治者需要,巩固统治,反映了统治需要影响思想观念的嬗变,故选B项。
2.选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道德准则;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高尚的品德和与世无争的态度;墨子的“节俭”也是一种个人品德的体现。他们的这些主张都着重强调了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故选B项。
3.选B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教化和礼法来矫正和引导,这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对比;荀子的“有治人,无治法”强调的是仅有良好的法律制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能够正确执行和运用这些法律的贤能之士;荀子认为,只有隆礼重法,国家才能保持稳定和常态。荀子的这些观点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理论支持,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故选B项。
4.选D 据材料可知,贾谊试图将儒家的“仁义恩厚”与法家的“权势法制”相结合,这实际上为儒学在汉代取得正统地位奠定了思想基础,故选D项;A、B、C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选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在中国盛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影响到社会的许多方面,冲击了儒家正统思想的社会影响力,故选C项;A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材料不仅述及了道教,还有佛教,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佛教后来居上的趋势”,排除D项。
6.选A 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儒生对苏轼的批评,主要是因为苏轼的学术思想不符合儒学思想,说明儒学道德自觉意识强化,故选A项;苏轼的学术思想杂以佛教和道教思想,这也是宋朝儒生批评苏轼的原因之一,但这不能说明儒学与佛教、道教之间矛盾尖锐,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7.选D 根据材料可知,颜元提出,读书需要会在实践中运用才能算真正掌握了学问,学问需要在真正有事的时候运用自如才能让人信服,这反映了明清之际思想家颜元注重实用、务实的精神,体现出倡导“经世致用”,故选D项;格物致知就是强调通过实践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和真理的一种方法和态度,排除A项;仅凭材料观点不能说明“丰富了传统儒学”,排除B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并不属于早期的民主思想,排除C项。
8.选C 据材料“当京官不忠心事主……不配称君子”可知,东林党人顾宪成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他的身上体现了儒家士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故选C项。
9.选A 据材料信息,兴隆洼遗址中发现的房屋排列整齐,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和对居住环境规划的意识;良渚古城遗址城垣的建设更多考虑的是防水功能,而非军事防御,这表明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更注重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的稳定;中国青铜器主要被用来铸造礼器,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礼制和仪式的重视。综上,这些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崇尚秩序与稳定,故选A项。
10.选B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为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怎么能够懂得死呢,“敬鬼神而远之”意为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这反映了孔子更注重生前现实生活、不轻言鬼神的谨慎观念,说明孔子关注现实,所以该学者强调的是早期中华文明具有关注社会现实与生活的人本主义的世俗性,故选B项。
11.选D 据材料可知,明清之际,一些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材料可以说明中国科技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了发展,故选D项。
12.选B 据材料“拇战通行南北”“粗犷豪放”以及文学作品中对“拇战”的相关记载,可知明清时期“拇战”游戏流行,结合所学可知,“拇战”即划拳,是酒令的一种,能增添饮酒兴致、烘托气氛,而“拇战”文化的通行,映射出了明清时期世俗文化的发展,故选B项。
13.选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是印度佛教的艺术形式,后来传入中国,北魏以前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逐渐本土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这表明时代变迁影响壁画艺术风格,故选A项;“飞天”是印度佛教的艺术形式,材料体现的是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飞天风格变化,并不能决定飞天风格变化,排除C项;魏晋时期,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排除D项。
14.选C 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的农学家们认为,虽然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但通过人的智慧和努力,可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故选C项。
15.选B 综合材料中的三类内容,可知先秦时期的教育内容覆盖了道德、知识、身体等多个方面,其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全面性,故选B项。
16.选C 根据材料可知,鉴于世人传抄的儒家经典多有讹误,议郎蔡邕主张把部分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为人们提供经书的正确版本,这有利于当时民众传承传统文化,故选C项;材料中“刻在石碑上”无法说明汉代造纸技术推广的状况,排除A项;“五经被各阶层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儒学复兴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君不私,故国治”“举公义,辟私怨”可知,先公后私(立公灭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角度分析。第(2)问,评析程朱理学的公私观,需要先分析再评价。分析:据材料二“程朱理学把‘公’视为自然天理,‘私’视为人之私欲”“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可知,程朱理学的公私观继承了先秦儒家的公私观,认为应该立公灭私,并将公私与天理、私欲联系起来。评价:据材料二“克去己私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少有私欲,便是不仁”及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评价。
答案:(1)共同之处:先公后私(或立公灭私)。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土地公私关系引发关注;分封制逐渐崩溃,政治权力逐渐集中,诸子借助公私观表达不同的治国理念;百家争鸣局面形成,诸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公私观提出各自的道德观。
(2)评析:程朱理学的公私观继承了先秦儒家的公私观,认为应该立公灭私,并将公私与天理、私欲联系起来。这种公私观充分发挥了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大公无私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舍利取义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但其宣扬的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18.解析:第(1)问,由材料“西汉学者刘歆”“东汉数学家张衡”“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及其成就可得,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由材料“周三径一”“是人们在对田亩的测量中发展的经验性认识”可得,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提升;由材料“割圆术……为圆周率的计算建立了相关理论和算法”可得,数学理论和方法的突破;由材料“打造了更为精准的圆周率测量工具——律嘉量斛”可得,测量工具的改进;由材料“对田亩的测量中发展”“把握天体的运行规律从而精确历法”可得,现实生产生活的需要等。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从对圆周率与世界文明发展、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对天文历法和农业生产发展、对科学精神等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1)原因: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提升;数学理论和方法的突破;测量工具的改进;现实生产生活的需要等。
(2)意义:使圆周率精确度领先世界;推动中国古代数学不断发展;有利于精确历法和天文学发展;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弘扬了科学精神;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1 / 6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年历史高考二轮突破(六)文化有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附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