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清华园学校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清华园学校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一.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4分)
1.(2分)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   和   的自然学科。
2.(3分)如图所示,小邹同学用佩戴的手表记录某次跑步的时间为15min,15min=   h,以佩戴手表的手腕为参照物,手表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以地面为参照物,手表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3.(2分)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它在第5min末速度是    m/s。
4.(3分)如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做的是   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小球从B点到F点运动的路程是   cm,平均速度是   m/s。
5.(2分)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四次记录到的数据分别是5.79cm、5.97cm、5.77cm、5.78cm,则该物体的长度是    cm,这是利用    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6.(2分)从北京到上海直线距离约1.4×103km,轿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需    h才能跑完这段路程;假如有一个小孩以光速3×108m/s行进,他1s内能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最多跑    个来回(结果保留成整数)。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第7-12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3-14题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2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错选得0分)
7.(2分)发现日月星辰的运转与苹果下落等有着某些相似,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建立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的物理学家是(  )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玻尔
8.(2分)下列符合实际的是(  )
A.立定跳远成绩为10m
B.跳绳1s跳100次
C.健康人的脉搏,1min时间跳动70次左右
D.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20s
9.(2分)《吕氏春秋 察今篇》记载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当中有这样的文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不亦惑乎!”文中对舟和剑运动状态的描述,可选择的共同参照物是(  )
A.舟中人 B.舟 C.剑 D.江岸
10.(2分)关于测量误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测量就不可避免出现误差
B.挑选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避免误差
C.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出现误差
D.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估读几位
11.(2分)郑州东站到北京西站的G552次高速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表所示,则列车由郑州东站到北京西站的平均速度为(保留整数)(  )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运行时间 里程
郑州东 始发站 6:41 0分 0
石家庄 8:31 8:43 1小时50分 402.7千米
北京西 10:13 终点站 3小时32分 669.4千米
A.220km/h B.189km/h C.205km/h D.150km/h
12.(2分)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
A.从30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s
B.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跑完全程
C.汽车以4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D.航模飞行器以11m/s的速度飞行
(多选)13.(2分)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你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下列运动情况可能发生的是(  )
A.自己的列车向东运动,另一列车没有运动
B.自己的列车没有运动,另一列车向西运动
C.两列车都向东运动,但自己的列车速度较小
D.两列车都向西运动,但另一列车的速度较小
(多选)14.(2分)小芳步行的部分信息如图,根据信息可推断此过程小芳(  )
A.步长约为2m B.每分钟步行15km
C.平均速度为4km/h D.步行3km用时45min
三.识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2分,共4分)
15.(2分)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是    (填字母)。
16.(2分)一辆汽车在连霍高速公路上行驶,开启定速巡航后速度表指针始终如图甲所示。则汽车行驶速度为    ,汽车从路牌A行驶到路牌B所需的时间为    min。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第17题5分,第18题4分,第19题9分,共18分)
17.(5分)(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填单位),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测出铅笔的长度是    cm。
(2)观察如图所示的停表,大盘每一小格代表    s,此时的停表所表示的时间是    s。
18.(4分)小然同学为了测定物理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采用了如下步骤:
①测量出整本物理课本的厚度,记录为L;
②选用量程和分度值都合适的刻度尺;
③翻看物理课本最后一页的页码,记录为n;
④用 表示物理课本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为d。
(1)错误的步骤是    和    ,应改为去掉封皮后测量出整本物理课本的厚度;则一张纸的厚度的表达式是d=   。
(2)实验措施改正后,正确的实验步骤应该为    。
19.(9分)如图所示,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长木板(底端有金属挡板)(长15cm)、停表、木块。
(1)本实验的原理是    ,还缺少的测量工具是    ,金属挡板的作用是    。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
(3)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   ;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   。(均选填“大”或“小”)
(4)某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2个小车长度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   cm,这段路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5)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小车从斜面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的过程中,小车在上半段、下半段及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v,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
五.综合应用题.(本题共2小题,第20题8分,第21题10分,共18分)
20.(8分)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s,停留2min后
(1)8m/s,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
(2)求汽车在山路上行驶的路程和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平均速度。
(3)求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21.(10分)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采取刹车制动后,汽车的制动过程行驶了50m,已知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5s。求:
(1)在驾驶员正常的情况下,制动前汽车行驶速度为多少km/h?
(2)若驾驶员酒后驾驶,反应时间变为2s。计算说明上述情况下,汽车能否安全停下来?
(3)若该车长5m,以10m/s的速度通过100m长的隧道,需要多长时间?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清华园学校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4分)
1.(2分)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 结构 和 运动规律 的自然学科。
【分析】根据物理学研究的对象进行解答。
【解答】解: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的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的运动的最一般的规律的自然科学。
故答案为:结构;运动规律。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记住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3分)如图所示,小邹同学用佩戴的手表记录某次跑步的时间为15min,15min= 0.25 h,以佩戴手表的手腕为参照物,手表是  静止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以地面为参照物,手表是  运动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分析】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15min=15×h=0.25h;
以佩戴者手腕为参照物,手表相对于手腕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以地面为参照物,手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8.25;静止。
【点评】此题考查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难度不大。
3.(2分)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m,则它的速度为  2 m/s,它在第5min末速度是  2 m/s。
【分析】根据速度公式v=求出物体的速度,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变得出它在第5min末速度
【解答】解:它的速度为:
v===2m/s;
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物体在第5min末的速度2m/s。
故答案为:2;2。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4.(3分)如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做的是 变速直线 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小球从B点到F点运动的路程是 12.00 cm,平均速度是 0.15 m/s。
【分析】(1)由照片求出小球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由相等时间内的路程关系判断物体做什么运动。
(2)照片中小球两位置之差就是小球的路程;
(3)由速度公式v=求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照片可以看出,小球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不相等,所以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
(2)由图可以看出:小球在B点的位置坐标为0.50cm,在F点的位置坐标是12.50cm,
则小球由B到F的路程为s=12.50cm﹣0.50cm=12.00cm,
(3)由图可知,B到F所用的时间t=8×0.2s=3.8s;
从B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v===0.15m/s。
故答案为:变速直线;12.00。
【点评】这是一道应用题,解题的关键是:看清频闪照片,由照片求出物体的路程、运动时间,然后做出判断,由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
5.(2分)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四次记录到的数据分别是5.79cm、5.97cm、5.77cm、5.78cm,则该物体的长度是  5.78 cm,这是利用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分析】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求平均值时,要先对所有数据进行判断,把错误数据删除,然后进行平均,并且平均值的有效数字与原始数据保持一致。
【解答】解:分析四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5.97cm这个数据与其他几个的准确值不同,是错误数据;
物体的长度为其它三次测量的平均值:L==7.78cm。
由此可知,这是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故答案为:5.78;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点评】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去掉出现错误的数值,剩余的取平均值并保留到与测量数值位数一样,这样更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
6.(2分)从北京到上海直线距离约1.4×103km,轿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需  14 h才能跑完这段路程;假如有一个小孩以光速3×108m/s行进,他1s内能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最多跑  107 个来回(结果保留成整数)。
【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v=可求从北京到上海直线距离约1.4×103km,轿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需要的时间;
(2)求出小孩1s内运动的路程,再除以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到几个来回。
【解答】解:由v=可得轿车跑完这段路程的时间:
t===14h;
由v=可得小孩5s内运动的路程:
s′=v′t′=3×108m/s×4s=3×108m=3×105km,
在北京和上海之间一个来回的距离:s″=2s=6×1.4×107km=2.8×108km,
他1s内能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最多跑的来回数:
n==≈107。
故答案为:14;107。
【点评】本题思路比较清晰,就是速度公式的应用,但是数字比较大,给计算带来麻烦。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第7-12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3-14题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2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错选得0分)
7.(2分)发现日月星辰的运转与苹果下落等有着某些相似,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建立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的物理学家是(  )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玻尔
【分析】根据我们对牛顿及其科学成就的了解来作答。
【解答】解:牛顿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名著的作者,他在实验时发现白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经过猜想和长时间的探索,故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理学史,要求掌握初中出现的物理学家及其贡献。
8.(2分)下列符合实际的是(  )
A.立定跳远成绩为10m
B.跳绳1s跳100次
C.健康人的脉搏,1min时间跳动70次左右
D.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20s
【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速度、电功率、电流、电压等。解答估测选择题的方法: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解答】解:A、立定跳远成绩在2m左右;
B、跳绳1min可达150次左右;
C、健康人的脉搏,故C正确;
D、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5.5s。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长度、频率、时间的估测,注重理论与实际差异的应变能力的培养,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9.(2分)《吕氏春秋 察今篇》记载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当中有这样的文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不亦惑乎!”文中对舟和剑运动状态的描述,可选择的共同参照物是(  )
A.舟中人 B.舟 C.剑 D.江岸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哪一个物体在运动,就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哪个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解答】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但剑没有行进,剑是静止的。
A、以舟中人为参照物,是静止的,是运动的;
B、以舟为参照物,是运动的,故B错误;
C、以剑为参照物,是运动的,故C错误;
D、以江岸为参照物,是运动的,剑相对于江岸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均以江岸为参照物。
故选:D。
【点评】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也不一样。
10.(2分)关于测量误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测量就不可避免出现误差
B.挑选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避免误差
C.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出现误差
D.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估读几位
【分析】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叫误差,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减小。
【解答】解:ABC、误差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可能避免;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挑选精密的测量仪器等只是减小误差的方法、BC错误;
D、读数时,但并不是多估读几位就能减小误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的定义,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了解。
11.(2分)郑州东站到北京西站的G552次高速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表所示,则列车由郑州东站到北京西站的平均速度为(保留整数)(  )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运行时间 里程
郑州东 始发站 6:41 0分 0
石家庄 8:31 8:43 1小时50分 402.7千米
北京西 10:13 终点站 3小时32分 669.4千米
A.220km/h B.189km/h C.205km/h D.150km/h
【分析】由列车时刻表可知列车从郑州东站到北京西站的时间、路程,利用v=求列车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由列车时刻表可知,列车从郑州东站到北京西站的时间t=10:13﹣6:41=3h32min,
则列车的平均速度:v=≈189km/h。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从列车时刻表得出有用的信息是关键。
12.(2分)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
A.从30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s
B.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跑完全程
C.汽车以4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D.航模飞行器以11m/s的速度飞行
【分析】根据公式v=分别算出各选择项中描述的物体的运动速度,并使单位统一为国际单位,再进行比较选出平均速度最大的物体。
【解答】解:A、下落物体的速度v物===12m/s;
B、运动员跑百米的速度v运动员===10m/s;
C、汽车的速度v汽车=40km/h=m/s≈11.1m/s;
D、航模的速度v航模=11m/s;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和比较,掌握速度公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多选)13.(2分)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你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下列运动情况可能发生的是(  )
A.自己的列车向东运动,另一列车没有运动
B.自己的列车没有运动,另一列车向西运动
C.两列车都向东运动,但自己的列车速度较小
D.两列车都向西运动,但另一列车的速度较小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A、自己的车向东运动,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有可能;
B、自己的车没有运动,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有可能;
C、两列车都向东运动,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故C错误;
D、两列车都向西运动,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多选)14.(2分)小芳步行的部分信息如图,根据信息可推断此过程小芳(  )
A.步长约为2m B.每分钟步行15km
C.平均速度为4km/h D.步行3km用时45min
【分析】(1)知道步行的距离和步数,可以求出每一步的长度;
(2)利用步行的距离除以所用的时间即可求出每分钟步行的距离;
(3)根据每分钟步行的距离可换算处步行的平均速度;
(4)由图中现象可知步行3km所用的时间。
【解答】解:A、由图可知,步数n=4718=≈0.64m;
BC、由图可知,则步行速度v===,故B错误;
D、由图可知,故D正确。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长度、速度的相关知识,本题的关键是能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速度公式解题。
三.识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2分,共4分)
15.(2分)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是  BD (填字母)。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与时间比值是一定的,即路程和时间正比,在s﹣t图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在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射线。
【解答】解:AB、s﹣t图象反映物体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A中物体保持静止,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正确;
CD、v﹣t图象反映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C中物体速度与时间成正比;D中物体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故C错误。
故答案为:BD。
【点评】本题是基本的读图问题,从图象的形状、斜率等方面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数学知识进行解答。
16.(2分)一辆汽车在连霍高速公路上行驶,开启定速巡航后速度表指针始终如图甲所示。则汽车行驶速度为  100km/h ,汽车从路牌A行驶到路牌B所需的时间为  30 min。
【分析】从速度表上直接读出汽车行驶的速度,单位为km/h;根据路边标志牌的含义可以求出汽车行驶的路程,最后根据公式t=可求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开启定速巡航后速度表指针始终如图甲所示,则可知汽车行驶的速度v=100km/h;
由图乙可知,汽车从路牌A行驶到路牌B,
由v=得,汽车从路牌A行驶到B所需要的时间:
t===0.5h=30min。
故答案为:100km/h;30。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从速度表上读出汽车行驶的速度、根据标志牌的含义求出汽车行驶的路程。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第17题5分,第18题4分,第19题9分,共18分)
17.(5分)(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 (填单位),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A (选填“A”或“B”),测出铅笔的长度是  5.26 cm。
(2)观察如图所示的停表,大盘每一小格代表  0.1 s,此时的停表所表示的时间是  71 s。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刻度线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尺面垂直,由图(1)可知;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8cm=1mm;铅笔左侧与2.00cm对齐,故铅笔的长度为:L=7.26cm﹣2.00cm=5.26cm;
图(2)中,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2.5min,没有偏过中线,而大盘指针在11s,即:71s。
故答案为:(1)mm;A;5.26;71。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
18.(4分)小然同学为了测定物理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采用了如下步骤:
①测量出整本物理课本的厚度,记录为L;
②选用量程和分度值都合适的刻度尺;
③翻看物理课本最后一页的页码,记录为n;
④用 表示物理课本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为d。
(1)错误的步骤是  ① 和  ④ ,应改为去掉封皮后测量出整本物理课本的厚度;则一张纸的厚度的表达式是d=  。
(2)实验措施改正后,正确的实验步骤应该为  ②①③④ 。
【分析】利用累积法测物体的长度,当一个物体的长度太小无法测量时,可以测量n个相同物体的长度后除以n得一个物体的长度;但要注意课本的页码数不是课本的张数,一张纸是两页。
【解答】解:(1)(2)(3)测量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不应包含书皮,应改为量出一本书的厚度;
步骤④中把纸的张数和页数混淆了,应当是除以张数,应改为用,记录d=;
改正后正确的测量顺序应为:②①③④;
即②选用量程和分度值都合适的刻度尺;
①测量出整本物理课本的厚度,记录为L;
③翻看物理书最后一页的页码,记录为n;
④用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
故答案为:(1)①④;;(2)②①③④。
【点评】本题考查了累积法测长度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做到全面掌握。
19.(9分)如图所示,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长木板(底端有金属挡板)(长15cm)、停表、木块。
(1)本实验的原理是  v= ,还缺少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金属挡板的作用是  便于计时 。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时间 (选填“路程”或“时间”)。
(3)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 大 ;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 大 。(均选填“大”或“小”)
(4)某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2个小车长度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 30.0 cm,这段路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0.25 m/s。
(5)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小车从斜面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的过程中,小车在上半段、下半段及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v,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v1<v<v2 。
【分析】(1)本实验的原理是v=,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停表测量时间,金属挡板的作用是便于计时;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4)已知小车长度及通过距离与车身长度的关系,可以得到运动的距离;根据公式v=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5)由于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沿斜面做加速直线运动,由此可判断平均速度的变化。
【解答】解:(1)本实验的原理是v=,用刻度尺测量路程,金属挡板的作用是便于计时;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计时会越困难,减小误差;
(3)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越往下相同时间内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可知下滑过程中,其平均速度越大;
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越短可知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4)小车长15.0cm,所以两个车长的距离s=15.0cm×3=30.0cm=0.3m,
所以小车的平均速度v===0.25m/s;
(5)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所以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6最小,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最大,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v居中1、v、v3。
故答案为:(1)v=;刻度尺;(2)时间;大;(4)30.0;(5)v1<v<v4。
【点评】本题考查小车平均速度的测量,考查了器材的组装、平均速度的影响因素及相关计算,是一道基础题。
五.综合应用题.(本题共2小题,第20题8分,第21题10分,共18分)
20.(8分)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s,停留2min后
(1)8m/s,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汽车1秒通过的路程为8米 。
(2)求汽车在山路上行驶的路程和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平均速度。
(3)求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分析】(1)根据速度单位的物理意义进行分析。
(2)利用速度公式代入数据即可得到汽车在山路上行驶的路程和平直公路上的平均速度。
(3)分别求出总时间和总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得到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8m/s,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汽车1秒通过的路程为3米。
(2)汽车在山路上行驶的路程s=vt=8m/s×50s=400m;
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平均速度v'===20m/s。
(3)汽车全程用的时间t″=50s+30s+120s=200s,
汽车通过全程的路程s″=400m+600m=1000m,
汽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5m/s。
答:(1)汽车6秒通过的路程为8米;
(2)汽车在山路上行驶的路程为400m;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20m/s。
(3)汽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m/s。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难度中等。
21.(10分)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采取刹车制动后,汽车的制动过程行驶了50m,已知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5s。求:
(1)在驾驶员正常的情况下,制动前汽车行驶速度为多少km/h?
(2)若驾驶员酒后驾驶,反应时间变为2s。计算说明上述情况下,汽车能否安全停下来?
(3)若该车长5m,以10m/s的速度通过100m长的隧道,需要多长时间?
【分析】(1)根据题意求出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的路程,又知道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反应过程的速度即为汽车刹车制动前的速度;
(2)知道驾驶员酒后驾驶的反应时间和汽车的速度,根据s=vt求出酒后驾驶的反应路程,然后求出汽车完全停下来的路程,进一步判断汽车是否能安全停下来;
(3)该车通过隧道的路程为隧道长加车长,根据t=得出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1)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的路程s反应=70m﹣50m﹣10m=10m,
制动前汽车行驶速度v===20m/s=72km/h;
(2)酒后驾驶的反应路程s反应′=vt反应′=20m/s×6s=40m,
汽车完全停下来的路程s=s反应+s制动=40m+50m=90m>70m,
所以,汽车不能安全停下来;
(3)若该车长5m,通过隧道的路程s′=5m+100m=105m==10.8s。
答:(1)制动前汽车行驶速度为72km/h;
(2)汽车不能安全停下来;
(3)需要10.5s。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的计算和速度公式的应用,计算过程要注意单位的换算,是一道较为简单的计算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3-2024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清华园学校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