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2023.12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满足自身的需求后,几乎没有剩余。皇权在乡土社会中无法靠其统治,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乡土社会对皇权来说不具有吸引力,而乡土社会中的皇权,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这说明古代中国( )
A.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不会建立起横暴权力
B.乡土社会不在中央集权的控制下
C.乡土社会不为封建国家承担赋税
D.皇权“不下乡(县)”有其经济原因
2、东汉自章帝以下大多皇帝享年不超过40岁,皇帝早卒,嗣君年幼,遂由皇太后临朝称制。至嗣君成年,不甘心大权旁落,每依赖亲信宦官翦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而主宰朝政。如此恶性循环,往复不已。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君主专制的异化 B.宦官与外戚相斗争
C.皇帝权力的旁落 D.地方豪强势力兴起
3、北宋初期,宋太宗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并设“监司”分别掌握财政、司法、民政平仓救济等事务。此外,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由此可知,宋代( )
A.力图改变地方势大的局面 B.不断扩大阶级统治基础
C.旨在防止武人割据地方 D.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衡
4、关于周代祭奠制度,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矣,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社会阶层等级森严 B.礼乐制度丰富多彩
C.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D.等级秩序规范有序
5、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中国未来记》,讲述了维新成功后中国进入联邦大共和国时代,经过战争与调停后中国繁荣昌盛;1904年小说家徐念慈发表《情天债》,主人公为一群新女性,该书以描绘50多年后的强势中国开篇。由此可知,这两篇小说( )
A.最早探索和寻求国家出路 B.借古讽今以期挽救危局
C.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D.旨在宣扬维新变法思想
6、《上海1949:比战争更宏大的较量》一书中叙述了这样一个历史场景:刚开市时,上海投机商看到有棉纱售出,即拿出全部资金争相购入,但他们发现,上海等地的国营花纱布公司,源源不断地抛售纱布,而且一边抛售,一边降低牌价。此番较量可印证新中国初期( )
A.经济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B.中共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
C.计划与市场的慎重选择 D.社会主义改造的有益尝试
7、古埃及的总督每年根据诺姆表面土地和尼罗河水上升高度评估那一年可交的谷物。尼罗河泛滥的水位被用水位计记录下来,古埃及根据水位来确定税收的多少。据此可知,古埃及( )
A.修建了比较完善的灌溉系统 B.掌握了河水泛滥与收成的关系
C.建立了比较合理的税收标准 D.税收的主要征收形式是粮食
8、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统治时期(1226—1270年)进行了司法改革:他自认是最高法官,重大案件须送交国王法庭审理;设立巡回检察官,监督地方官吏;严禁领主私斗,规定“国王四十日”,即双方领主交战须在40日前通知对方,而被挑战的人,可以在此期间向国王申诉。这次改革( )
A.强化了国王权威 B.减少了地方内讧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打击了教皇势力
9、税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各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国家税收,下图为唐朝部分年份的税收变化。据此可知( )
A.土地兼并问题得到解决 B.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加强
C.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 D.工商业税收的比例大幅提升
10、《宋神宗实录》初编于哲宗元祐年间,书中大量采用了司马光《日记》:绍圣年间哲宗亲政,又以王安石《日录》为依据重新编修;南宋高宗绍兴初年,又因所谓神宗末年的“宣仁谤史”涉及孟太后,及高宋继位的正当性书写问题,再次重修。这种现象表明( )
A.实录作为信史记述非常审慎 B.历史撰述随研究深入更完善
C.历史记述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D.原始史料能准确地再现历史
11、鸦片战争期间,清宗室贵族耆英在奉天积极部署海防,提出“严守口岸“以守为战”的战略防御措施;鸦片战争之后,耆英在江南整军经武,提出“水陆并重“改革水师定制”“师夷长技”等海防变革举措与思想。上述材料可以说明( )
A.鸦片战争推动晚清制度变革 B.近代海防观念已初步显现
C.清廷军事思想深受西方影响 D.洋务派海防实践成效显著
12、苏伊士运河开通后一直被英法资本所霸占。1956年7月,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随即联合以色列发动对埃及的军事入侵,美国把这次入侵看作是赢得阿拉伯世界支持的绝好机会,苏联建议与美国共同出兵“制止侵略”。1957 年3月,英法两国的军事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埃及取得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因为( )
A.阿拉伯国家的联合斗争 B.美苏两国的共同出兵
C.埃及有利的国内外形势 D.英法两国实力的衰落
13、马克思在论述巴黎公社时指出:当时只有把无产阶级和农民都包括进来的革命,才能成为把真正的多数吸引到了运动中来的“人民”的革命。而没有这个联盟,民主就不稳固,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可能。他有此观点主要是基于当时法国( )
A.社会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B.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C.工农都具有革命彻底性 D.工人起义运动经验不足
14、1956—1991年苏联在美国发行的《苏维埃生活》杂志,主要介绍“苏维埃人民、经济和科学、文学和艺术、休闲和体育”等内容,同时美国也在苏联发行《美国画报》,主要传播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观念。这表明( )
A.两极格局由紧张对峙趋向缓和 B.信息化促进经济文化深入交流
C.美苏呈现交流对抗并存的关系 D.美苏旨在传播各自的生活方式
15、《皇舆全览图》是中国全国性实测地图的开端,其正式绘制开始于康熙四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七年初步完成,历时10年。这份地图是当时中国最完整最精确的地图,其得以完成的关键是( )
A.继承了前朝地理知识 B.近代地理学处于全世界领先地位
C.国家组织力量的强大 D.西学东渐推动欧洲测绘技术普及
16、下表为张之洞督鄂时期在武昌兴办的近代工业概况。这反映了( )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湖北织布官局 1891年 铜币局 1901年
银元局 1893年 武昌制革厂 1907年
湖北缥丝官局 1894年 模范大工厂 1907年
湖北纺纱官局 1894年 湖北毡呢厂 1908年
湖北官钱局 1897年 湖北针钉厂 1908年
湖北制麻官局 1898年
A.工业重心日益向内地转移 B.洋务运动发展如火如荼
C.健全的工业体系逐步建立 D.国人积极探索国家前途
17、1945年山东北海银行(中共建立)总行发布指示,在业务方针与工作重点方面作出具体要求,“支行与办事处不按行政系统设立,主要有重点地发展与建立城市工作,从主要的工商业城市建立而逐渐普遍设立。”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国民党主力被歼灭 B.中共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抗日战争基本胜利 D.国民党重点进攻被粉碎
18、1872年《纽约时报》报道第一批中国政府派送的留学生坐船到了美国。新闻称:昨天到达这里的30多名中国学生,他们都是很勤奋和优秀的小姐和绅士,容貌俊秀……有3名身为中国官员的教师陪同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对此报道分析最合理的是( )
A.这是清末新政在教育领域的进步措施
B.留洋学生由于留着辫子被误认为女性
C.师夷长技以制夷会成为此行最大目标
D.当时只有富家子弟才有资格出国深造
19、自20世纪以来,各地发生了多次大规模抵制外货运动,如美国政府制定排华法案,1905年,美国华人和中国人民愤慨之极,爆发大规模抵制美货运动;1909年日本加快对东北的渗透,引发东北三省抵制日货运动,最大规模抵制日货运动发生在1915年。这反映( )
A.民众爱国热情成为民族企业发展因素之一
B.清政府签署“二十一条”激起民愤
C.国产商品已经具有替代外国商品的实力
D.民族危亡救亡图存的意识开始形成
20、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书记。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提出“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的思想。此次会议( )
A.纠正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为秋收起义做好了充分准备
C.有助于保卫敌后革命根据地 D.成为建军史中的里程碑事件
21、有学者认为,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是导致“一边倒”格局固定化和长期化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和随后中美两国军队在朝鲜的对抗,“一边倒”的局面有可能不会持续那样长的时间。该学者认为,“一边倒”格局的持续( )
A.扩大了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对象 B.符合新中国的意识形态和长远利益
C.深受美国对中国做出的反应影响 D.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主动选择的结果
22、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当局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以1:300万的比例回收法币。按《金圆券发行办法》规定,金圆券发行最高限额为20亿元,而当时的法币发行额合金圆券才2亿元。由此可见,国民党当局( )
A.采取较宽松的货币政策 B.压制解放区人民币流通
C.积极融入国际金融体系 D.财政政策违背金融规律
23、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欧洲君主们的新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与新兴商人阶层的非正式联盟。市民们向君主们提供财政上的支持。他们还充当国王的内侍、监工、账目保管人和皇家造币厂经理,来提供管理才能。作为回报,新君主向市民提供保护,反对封建领主和主教的频繁战争和不合情理的要求。材料中君主与市民之间的这种关系( )
A.利于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破除了教会对王权的干预
C.促进国家由割据走向统一 D.推动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24、1701年、1720年,英国两次通过棉法案,禁止印度棉纺织品输入,但收效甚微——仅仅让走私愈演愈烈。1814—1828年,印度出口英国的布匹骤降2/3,而英国纺织品对印度的出口量则增长逾5倍。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英国( )
A.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C.加剧了对殖民地的掠夺 D.受益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社会结构较之前有了重大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国家基层社会的治理方式也在发生深刻转变,其表现就是乡里基层组织的建立,国家权力快速向基层社会延伸。至秦汉大一统王朝确立,乡里基层组织构建更加完善,其职能几乎覆盖乡里社会各方面事务。“治天下必自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乡里制度,在唐宋时期实现了由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变之后,随即开始了由唐宋以前的乡官对基层社会的全面控制向元明清时期的民间自我谋求发展的蜕变,以期达到与职役制相辅相成的效果。而封建统治者为了对土地和人口进行更有效更直接的控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基层的权力,对县、州、府级进行直接干预。职役制的推行是以选官上重财力标准的轮差制为表现形式的,这就直接导致了基层行政组织职权的缩小、基层行政人员威信和统治力下降的局面,这些缺漏需要士绅和宗族势力进行填充。
——摘编自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乡里制度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封建社会乡里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其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750—2006年世界工农业产品产量分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对图中的时间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亚非拉地区数据的变化及其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下图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创造出的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词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关键词,提炼出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改革开放40年来不同时期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的高频主题词
时间 “高频词”个数 第一“高频词” 第二“高频词” 第三“高频词”
1978—1985年 5 民族教育 农村教育 特殊教育
1986—1990年 7 特殊教育 民族教育 农村教育
1991—1995年 5 农村教育 特殊教育 民族教育
1996—2000年 12 民族教育 特殊教育 贫困地区
2001—2005年 16 助学贷款 远程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教育、农村校舍改造等
2006—2010年 15 农村校舍改造、特岗教师 远程教育 均衡发展
2011—2015年 17 均衡发展 特岗教师 薄弱学校
2016—2018年 13 均衡发展、农村师资 特岗教师 教育信息化
——摘编自李海萍《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的推进策略与演进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满足自身的需求后,几乎没有剩余。皇权在乡土社会中无法靠其统治,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乡土社会对皇权来说不具有吸引力”可知,由于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不能支撑皇权,所以导致皇权“不下乡(县)”,这说明皇权“不下乡(县)”是有其经济原因的,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乡土经济与皇权的关系,而不是强调“横暴权力”的产生,故A项错误;当时乡土社会仍然处于中央集权控制之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赋税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
2、答案:A
解析:题干信息描述的是东汉外戚、宦官交替干政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出的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异化,由于君主专制的强化,造成国家治理的好坏依赖于皇帝个人的品行或能力,而一旦皇帝昏庸或无能,往往会造成大权旁落,东汉中后期,由于皇帝年幼、太后临朝听政,结果造成外戚干政,而皇帝成年之后又依赖宦官铲除外戚,结果又导致宦官专权,由此恶性循环,A项正确;宦官与外戚相互斗争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皇帝权力的旁落没有说出问题的本质,排除C项;地方豪强势力兴起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宋太宗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并设‘监司’分别掌握财政、司法、民政平仓救济等事务,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三年一替”可得知宋代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衡,D项正确;宋朝并未出现地方势大局面,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扩大阶级统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显示宋朝削弱地方势力,但未涉及削弱武将在地方的势力,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代不同身份的人祭祀礼仪的不同,对应祭祀物品的贵重程度也依次递减,说明当时的等级秩序规范有序,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周代不同身份的人祭祀礼仪和祭品的差异,能反映社会阶层等级森严,但不是最主要的,这些是由《祭典》里记载的,说明周代建立了祭祀的典章制度,依法祭祀,因而主要反映的是等级秩序规范有序,排除A项;材料只说了祭祀,未体现周代礼乐制度丰富多彩,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祭祀礼仪,不能体现畜牧业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梁启超和徐念慈都在小说中设想了一个强大的未来中国,这都是基于对当时国弱民贫现状的不满,说明两本小说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故选C项。19世纪中期,林则徐、魏源等人就已开始探索和寻求国家出路,两篇小说创作于20世纪初,并不属于最早的探索,排除A项;两篇小说均幻想了未来,并非以古讽今,排除B项;徐念慈发表的《情天债》并未以宣扬维新变法为宗旨,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材料所描述的场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击米棉投机活动的“米棉之战”。人民政府在投机商人哄抬物价达到顶点之时,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出售米棉等,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迅速下跌,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这体现了中共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执政能力,B项正确。材料展示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市场物价的整顿、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并不能体现探索经济建设新道路、计划与市场道路的选择,A、C两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材料所展示的是1949年,时间不符,D项排除。
7、答案:B
解析: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埃及发达的农业生产依靠尼罗河,河水泛滥带来肥沃的土壤,故古埃及可以利用水位来推算当时的收成,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到灌溉系统,A项错误。材料只是给出了一种方法,不能据此说埃及建立了比较合理的税收标准,C项错误。D项偏离材料主旨,排除。
8、答案:A
解析:材料有三层意思:一是法国国王自认为是最高法官;元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督;三是国王可调解地方矛质。由此可见,这次改革强调了国王的权威性,因此A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本题考查两税法,两税法并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以排除A,两税法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减弱,所以排除B,而据图表可知政府财政收入显著增加,选择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考查两税法,并没有强调工商税收,排除D。
10、答案:C
解析:宋朝时期不同皇帝多次修撰《宋神宗实录》,并采纳不同人的相关资料,体现了对新法等态度不一,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因此选择C项。题干体现的是实录编写会受政治因素影响,并不能体现审慎,故排除;题干信息并不是各朝史学家进行历史研究,因此排除B项;D选项说法绝对,排除。
11、答案:B
解析:该材料讲述鸦片战争前后耆英海防思想,从材料中“严守口岸”、“水陆并重”、“改革水师定制”、“师夷长技”等信息可看出,在鸦片战争后的海防观念中已经存在现代化战略的要素,因此选B选项。A选项主体为鸦片战争,于材料主体不符,故不选;C选项深受西方军事思想影响,与时代不符,故不选;耆英不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因此D选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埃及成功收回苏伊士运河,原因既在于埃及国家实力的增强,也与国际上美苏等的支持密不可分。英法两国实力衰落并不是主要原因。故选C选项。
13、答案:B
解析: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发展还不够充分,当时的无产阶级还没有足够力量完成反资产阶级的革命任务,故选B项。虽然巴黎公社就是当时法国社会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但这与无产阶级和农民的联合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农民不具有革命彻底性,排除C项。早在19世纪30年代法国里昂就爆发了两次反对资产阶级的武装起义,D项说法欠妥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4、答案:C
解析:由材料“苏联在美国发行”“主要介绍‘苏维埃人民、经济和科学、文学和艺术、休闲和体育’”“美国也在苏联发行”等和所学可知,当时美苏呈现交流对抗并存的关系,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美苏在冷战时期既有对抗也有文化交流,而非两极格局由紧张对峙趋向缓和,A项排除;1993年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实行,进入信息化时代,B项排除;美苏传播各自的生活方式,是在推行各自的和平演变战略,D项排除。
15、答案:C
解析:选择C:《皇舆全览图》是全国性实测地图,由统治者组织,使用了西方最先进的方法,它的编制离不开中央集权体制的优势支撑,体现了国家组织力量的强大。排除A:前朝的地理知识可能会对其有一定影响,但不会是关键原因。排除B:当时西方的近代地理学发展远超清朝。排除D:西学东渐是原因之一,但并非关键,且“普及”的说法也明显不符合史实。
16、答案:D
解析:选择D: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张之洞督鄂时期在武昌兴办一系列近代工业,以期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是在探索国家的前途。排除A: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工业重心仍在沿海地区。排除B:洋务运动在甲午战败后破产,不能覆盖材料的全部时间。排除C:仅从材料无法看出工业体系健全,且晚清发展落后,工业体系并不健全。
17、答案:C
解析:联系材料中“1945年”“城市工作”等和所学可知,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山东大部分中小城市解放,北海银行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将工作侧重点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故选C项;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主力被歼灭,A项排除;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B项排除;1947年国民党对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D项排除。
18、答案:B
解析:选择B:题干中美国报道第一批中国政府派送的留学生到达美国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清政府思想保守,遵循“中体西用”原则,故留学生都留着辫子,而美国媒体对中国缺乏了解,才造成误会。排除A:清末新政指20世纪初清政府的改革。排除C:洋务运动口号为师夷长技以自强。排除D: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中有一部分为贫穷家庭出身。
19、答案:A
解析:选择A:分析题干材料可知中国人民在20世纪初多次发起抵制外货运动,体现了国人爱国热情,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抵制外货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迅速发展。排除B:清政府在1912年已经被推翻,且其未签署“二十一条”。排除C:当时国货尚不具备替代外货的经济实力。排除D:“开始”一词不准确,救亡图存意识在19世纪末已经兴起。
20、答案:D
解析:选择D:分析题干材料可以得出1929年古田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排除A:A项表述应为1927年八七会议的影响。排除B:秋收起义早于古田会议。排除C:“敌后革命根据地”应处于抗日战争时期,“1929年”处于设立的是农村革命根据地。
21、答案:C
解析:材料“朝鲜战争”“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中美两国……对抗”“不会持续那样长的时间”等表明,“一边倒”格局的固定化和长期化,是受外部世界,主要是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革命的反应的影响,故C项正确。“一边倒”格局的持续,造成了外交战略上的不平衡,不利于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同时,在这一格局下,新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对象是苏联和东欧各国,就长期发展而论,并不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A、B项错误。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2、答案:D
解析:由材料“1:300万”“金圆券发行最高限额为20亿元,而当时的法币发行额合金圆券才2亿元”等可知,国民党当局的金圆券政策并未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违背金融规律,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国民党的币制改革,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无关,也非要融入国际金融体系,A、C项排除;1948年12月解放区发行人民币,排除B项。
23、答案:A
解析:中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及市民阶层的壮大,王权与城市结成联盟,反对封建领主的割据势力和天主教对王权的干预,这加强了王权,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君主和市民的联盟有利于减少教会对王权的干预,但“破除了”说法绝对,B项排除;君主与市民的短暂联盟虽有利于遏制封建领主的势力,但促进国家统一由材料看不出来,C项排除;人文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而材料中君主只是利用市民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并不是要维护民众的个人权利与尊严,D项排除。
24、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据材料“1814—1828年……英国纺织品对印度的出口量则增长逾5倍”可知,19世纪上半叶,英国纺织品对印度的出口量猛增,而印度布匹对英国的出口量骤降。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将大量产品倾销海外,故选B项;工业革命后英国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允许商品、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通,这有利于英国纺织品出口,但不是材料中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C项不是材料中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D项。
25、答案:(1)背景:①社会变法运动的展开。②争霸兼并战争的发展。③生产力进步,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或答小农经济逐渐形成)。④宗法制被破坏,分封制瓦解。⑤郡县制的推行,中央集权加强。⑥基层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特点:①历史悠久,不断发展。②治理与教化并行。③依靠地方精英的力量。④经历乡官制到职役制的重大转变。
影响: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专制统治。②有利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维护地方稳定,促进地方发展。④后期出现的职役制导致基层统治力下降,促使士绅和宗族势力发展起来。
26、答案:(1)第一阶段:1750—1860年。理由:由图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工农业产品产量占比迅速提升,而其他国家大多下降,这是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实力迅猛上升。
第二阶段:1860—1953年。理由:由图可知,这一时期美国工农业产品产量占比整体很高,这是由于美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与二战后的科技革命,确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强大。
第三阶段:1953—2006年。理由: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特别是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因此,这一时期,各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国工农业产品产量占比出现了相对下降的趋势。
(2)变化:从高占比变为低占比,此后占比有所回升。
原因:工业革命后,西欧北美实力大增,亚非拉地区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压迫;20世纪尤其是二战后,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带动了亚非拉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1)该小题要求对图中的时间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可围绕“阶段特征”作答,以一国或多国为观察对象划分阶段,答案需围绕这一时期的世界经济发展特征作答。工业革命首先发起于英国,所以可以将英国作为观察对象,随后美国占比迅速增加,可将视角转移至美国,至20世纪后半叶,可以将世界多国作为观察对象。
(2)变化及其原因:根据图中信息,亚非拉地区的工农业占比从1750年超过80%下降到1913年的不到20%,此后又逐步上升,到2006年达到近50%。在从高降低的阶段,主要受到来自欧美列强的殖民掠夺和压迫的影响;在从低升高的阶段,受工业文明的影响,亚非拉的工业化进程加快。
27、答案:示例一
主题:国共两党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在领导工人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联合其他革命力量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实行党内合作。随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的形成,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时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了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
示例二
主题:符合时代形势的对外政策有利于国际地位的提高。
阐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直逼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我国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1971年我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华,打开了中美交往大门,第二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了建交高潮的到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我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根据题意要求,选取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关键词,提炼出一个主题并对主题进行阐述。如选取不同时期的三个关键词,要找到三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如:党内合作、北伐战争、全民族抗战。党内合作指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是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全民族抗战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共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了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总之,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推进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28、答案:示例论题: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推动中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的发展。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取得了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1978—2000年,“农村教育”是这一时期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体现了改革开放后对城乡教育公平的重视,“特殊教育”反映出对社会弱势群体教育的关注,这与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高度相关,有限的经济供给只能优先考虑教育视角下的最底层。21世纪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的重心有所拓展,核心主题词不断丰富。一是继续关注农村教育以及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二是愈发关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三是关注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这一时期,基础教育公平政策关注的不仅仅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其关注范围不断扩展,开始更多地关注城乡教育质量公平与教育的信息化,力求实现“教育公平”对基础教育的全覆盖。这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总之,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向追求更广泛意义上的公平发展。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需要先在充分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论题,再史论结合地加以论述。本题的材料形式为表格,中心内容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政策高频主题词,通过对这些高频词的分类、合并,提炼出论题,如可提炼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推动中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的发展”。再结合各阶段发展特征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升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