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三年(2021-2023)初中历史模拟题分类汇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

三年(2021-2023)河南初中历史题分类汇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2023 新县一模)田余庆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中写道:秦统一后,迁徙七种共50万身份低下或犯了罪的人到岭南去戍守,叫做“七科谪”。这次行动把中国南方的国土一直推进到南海边上,把长江和珠江之间大片的还没有开发的土地和各族人民,一次圈到中国范围里面来。他认为这一措施(  )
A.标志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繁荣
C.扩大了中国的统治疆域 D.完成了南北方民族交融
2.(2023 潢川县三模)秦统一前,“属邦”是管理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中央机构,同时还下辖这些地区的地方县治:至公元前214年后,蒙恬北逐匈奴所设陇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数民族县治。至此,“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这说明秦朝(  )
A.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 B.大一统实现民族大交融
C.分化事权强化君主权力 D.地方官吏行政能力提升
3.(2023 开封一模)“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柱!”这首有关长城的秦朝民歌,揭示了(  )
A.秦朝的强盛 B.秦朝的暴政 C.长城的雄伟 D.长城的险峻
4.(2023 中原区)我们获取历史信息,会有“史实的陈述”和“史论”。下列秦朝的历史信息中属于“史论”的是(  )
A.“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B.“秦有陇西、北地、上都,筑长城以拒胡。”
C.“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D.“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5.(2023 唐河县二模)《汉书》中记载,汉代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汉初的“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到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的过程。完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楚汉争霸 B.文景之治 C.盐铁专卖 D.光武中兴
6.(2023 淇县二模)《史记 孝文本纪》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2021年重大考古发现,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陵墓中的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二者相互印证了汉文帝(  )
A.勤于政事 B.宽以刑罚 C.勤俭治国 D.轻徭薄赋
7.(2022 中牟县)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平定七国之乱
C.兴办太学 D.确立察举制
8.(2023 太康县)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和豪强及其子弟进行巡视监察。这些措施(  )
A.巩固了民族团结 B.强化了思想统一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恢复了汉初经济
9.(2023 平顶山)东汉洛阳城墙“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采用《易经》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宫城的左右两侧,与《礼记》“左祖右社”布局吻合。这表明洛阳城的规划(  )
A.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B.布局十分严整统一
C.充满封建迷信色彩 D.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10.(2022 河南)刘秀在公元39年(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要各州、郡清查田地数量和户口、年岁,以便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进行控制。这表明光武中兴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合并州县 B.提倡节俭
C.政府重视农业 D.民族交融
11.(2023 浚县三模)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12.(2023 太康县)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罗马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和荣耀的象征。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丰富了文化生活 B.消除了中外隔阂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巩固了国家统一
13.(2023 中原区三模)《后汉书》记载,汉章帝曾令贾速选20人来教授《左传》,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永元十四年(102年)邓皇后赐给前来贡献的方国以纸墨。据此推断,当时(  )
A.纸已成为书写载体 B.中外交往十分频繁
C.纸已经取代了简帛 D.造纸术已普及各地
14.(2022 柘城县一模)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主要讨论了粟米(易物交换)、衰分(按等级分配资源)、商功(土木和水利工程)、均输(官方摊派赋役)等主要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数学(  )
A.为君主专制体制服务 B.强调逻辑思维重要性
C.体现中外文明的交流 D.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15.(2023 平顶山)《三国志 周瑜传》记载:“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人马溺死者甚众。”材料所描述战役的影响是(  )
A.给秦朝腐朽残暴的统治以致命打击
B.阻滞了游牧民族南下侵扰江南地区
C.为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奠定了基础
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6.(2023 南召县一模)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是(  )
A.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B.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C.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
D.三国鼎立是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
17.(2023 襄城县一模)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人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现象说明了(  )
A.游牧生产方式的消亡 B.农耕经济模式的扩展
C.中华民族认同感加强 D.北方各族政权的建立
18.(2023 泌阳县三模)有学者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伴随着血与火洗礼的“五胡归华夏”,华夏民族的成员更加众多,文化更加灿烂,生命更加茁壮,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据此反映当时(  )
A.政权分立动荡 B.民族交流频繁
C.崇尚汉族文化 D.江南得到开发
19.(2023 新县一模)三国时期的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这反映出(  )
A.南北对峙阻断交流
B.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20.(2023 兰考县一模)长沙走马楼出土了三国吴简十余万片,发现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针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名字寓意吉祥 B.中外交流频繁
C.佛教影响巨大 D.中原人口南迁
21.(2022 新野县三模)明堂是古代汉族帝王“宣明政教”的重要场所。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也曾建造明堂,并在此会集群臣,祭祀祖先。由此可知(  )
A.孝文帝痴迷于传统建筑技术
B.北魏孝文帝改革流于形式
C.明堂保留了鲜卑的民族习俗
D.北魏已然以中原正统自居
22.(2023 洛阳三模)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看,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来看,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
B.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
C.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
D.北方女性具有男子汉气概
23.(2023 濮阳县)祖冲之与其子合著的名著《缀术》,在唐朝时被朝廷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唐代考试多从中出题,后来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学校的课本。这主要说明祖冲之(  )
A.在机械制造方面贡献突出
B.在数学领域影响深远
C.制定出最先进的《大明历》
D.继承前人又有所创新
24.(2023 牧野区二模)河南卫视的水下舞蹈《祈》(又称《洛神水赋》)惊艳四座,网友称赞其完美再现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水下飞天,洛神水赋”的唯美场景。“洛神”这一形象曾在下列哪位人物的作品中出现过(  )
A.祖冲之 B.顾恺之 C.司马迁 D.贾思勰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5.(2023 通许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官印是官员证明自己的身份,凭此进行政务活动的信物。汉以前的公文大多于竹简木牍之上,寄发时用绳捆缚,在绳端或其交叉处封上粘上,以印钤盖,作为信证防备私拆。这种有文字的钤粘土风干后,质地坚硬,即封泥。随着纸帛的使用和推广,封泥逐渐消失,直接用印铃盖在文书上。
——摘编自李爱斌《中国古代官方印章浅述》
材料二 秦统一前“印无定制,随其所愿”。秦统一后,多用小篆,“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臣下则称印或章,以金属为材;官位卑微者,使用长方形的半通印,形成严格的印章制度。历代官印皆延此制。至清代,印边框加宽,汉文、满文并用,是我国古代官印的独特现象。
——摘编自李爱斌《中国古代官方印章浅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官印的用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官印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历史研究价值。
(3)综上所述,任举一例你身边和古代官印作用相近的存在。
26.(2023 新安县一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演进到一定程度,货币产生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古罗马钱币的材料主要是金、银、青铜和纯度不高的紫钢。古罗马钱币的基本单位是阿斯,阿斯是当地人的计重单位,一定重量的金属具有一定的价值,这和我国古代货币中的半两、五铢相同。
——摘编自王传晋《丰富多彩的古罗马钱币》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的货币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秦半两钱和古罗马钱币的共同特点。
(3)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货币的认识。
27.(2023 太康县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北魏初期,统治者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佛像造型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表情严峻。迁都至洛阳后,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龙门石窟,洞中的佛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温和并作微笑状。
——摘编自何养明《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
(1)据材料一,概括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的不同艺术表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指出与以上雕像相关的宗教文化。再任举一例河南境内于此宗教相关的雕塑或者建筑。
28.(2023 洛宁县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奴。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夏朝在河南境内还有不少诸侯国,于夏朝末年被商汤所灭,最终都演变为姓氏。……商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复杂的官僚机构,设置了许多官员,因而有以官为氏者,如理氏便出自“大理”(掌刑法的官)一官。此外,还有以祖字为氏和以技艺为氏的。
——摘编自任见《中原河洛姓氏寻根九讲》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乙旃 叔孙 勿忸于 于
丘穆陵 穆 尉迟 尉
(1)据材料一,总结我国姓氏在历史发展中有哪些来源。据材料二,我国姓氏的发展演变有何特点。
(2)结合材料中姓氏的来源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年(2021-2023)河南初中历史题分类汇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2023 新县一模)田余庆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中写道:秦统一后,迁徙七种共50万身份低下或犯了罪的人到岭南去戍守,叫做“七科谪”。这次行动把中国南方的国土一直推进到南海边上,把长江和珠江之间大片的还没有开发的土地和各族人民,一次圈到中国范围里面来。他认为这一措施(  )
A.标志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繁荣
C.扩大了中国的统治疆域 D.完成了南北方民族交融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依据材料“这次行动把中国南方的国土一直推进到南海边上,把长江和珠江之间大片的还没有开发的土地和各族人民,一次圈到中国范围里面来”可以看出这一措施扩大了中国的统治疆域,C项正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繁荣”,排除B项;该措施有利于促进南北方民族交融,但是“完成”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3 潢川县三模)秦统一前,“属邦”是管理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中央机构,同时还下辖这些地区的地方县治:至公元前214年后,蒙恬北逐匈奴所设陇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数民族县治。至此,“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这说明秦朝(  )
A.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 B.大一统实现民族大交融
C.分化事权强化君主权力 D.地方官吏行政能力提升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掌握郡县制以及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中体现的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的正确理解掌握。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郡县制,“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表明秦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大交融的信息,排除B项;
材料得不出是分化事权,加强皇权,排除C项;
材料与地方官吏的行政能力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郡县制,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分析能力和对选项的辨识能力。
3.(2023 开封一模)“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柱!”这首有关长城的秦朝民歌,揭示了(  )
A.秦朝的强盛 B.秦朝的暴政 C.长城的雄伟 D.长城的险峻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秦的暴政,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据所学可知,题干民歌含义为:生了男孩千万不要把他养育成人,生了女孩要用精细的食物精心喂养(这与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原因何在?)你看那,长城下堆积如山的尸骨,正是男儿的骨骸。所以,这是一首愤怒控诉繁重的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民歌,秦的暴政表现之一是繁重的徭役,因此,民歌揭示了秦朝的暴政,故B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民歌相当深刻地反映了秦代人民反对征戍徭役的激愤情绪,不能从中得出秦的强盛,以及长城的雄伟、险峻,排除ACD项。
故选:B。
【点评】记忆秦的暴政表现及秦的灭亡,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4.(2023 中原区)我们获取历史信息,会有“史实的陈述”和“史论”。下列秦朝的历史信息中属于“史论”的是(  )
A.“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B.“秦有陇西、北地、上都,筑长城以拒胡。”
C.“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D.“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史实和史论,注意掌握两者的区别。
【解答】史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史论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题干选项中选项ABC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史实;选项D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对秦朝统一的观点和看法,属于史论。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史实,什么是史论的相关史实。
5.(2023 唐河县二模)《汉书》中记载,汉代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汉初的“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到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的过程。完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楚汉争霸 B.文景之治 C.盐铁专卖 D.光武中兴
【考点】文景之治.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知道西汉初年出现了文景之治。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时期,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故完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文景之治。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3 淇县二模)《史记 孝文本纪》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2021年重大考古发现,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陵墓中的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二者相互印证了汉文帝(  )
A.勤于政事 B.宽以刑罚 C.勤俭治国 D.轻徭薄赋
【考点】文景之治.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文帝的统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题干没有涉及汉文帝勤于政事,排除A项;
题干反映的是汉文帝的节俭,没有反映宽以刑罚,排除B项;
由题干材料“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可知,反映的现象说明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汉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C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轻徭薄赋,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文帝的统治。
7.(2022 中牟县)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平定七国之乱
C.兴办太学 D.确立察举制
【考点】推恩令.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推恩令,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A符合题意;平定七国之乱的是汉景帝,排除B;汉武帝为解决题干现象所采取的措施是实施“推恩令”,不是兴办太学、确立察举制,排除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推恩令,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汉武帝为解决题干现象所采取的措施是实施“推恩令”。
8.(2023 太康县)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和豪强及其子弟进行巡视监察。这些措施(  )
A.巩固了民族团结 B.强化了思想统一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恢复了汉初经济
【考点】推恩令.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理解“推恩令”和刺史制度的作用。
【解答】A.材料未涉及汉代民族团结的信息,排除A。
B.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加强了思想统一,排除B。
C.据材料可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的方式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置了十三个州刺史,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控。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故C正确。
D.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与汉武帝无关,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理解“推恩令”和刺史制度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2023 平顶山)东汉洛阳城墙“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采用《易经》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宫城的左右两侧,与《礼记》“左祖右社”布局吻合。这表明洛阳城的规划(  )
A.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B.布局十分严整统一
C.充满封建迷信色彩 D.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考点】东汉的兴衰.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东汉时期的建筑特色,理解儒家礼制观念的影响。
【解答】据材料“‘采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采用《易经》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宫城的左右两侧,与《礼记》‘左祖右社’布局吻合。”可知,《易经》和《礼记》都属于儒家的经典著作,说明东汉洛阳城的建筑深受儒家礼制观念的影响,故A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东汉洛阳城的布局特征,不符合主旨,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洛阳城的布局理念,并不是强调维护君主制统治,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认识东汉时期的建筑特色,理解儒家礼制观念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2022 河南)刘秀在公元39年(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要各州、郡清查田地数量和户口、年岁,以便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进行控制。这表明光武中兴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合并州县 B.提倡节俭
C.政府重视农业 D.民族交融
【考点】光武中兴.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光武中兴出现的主要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材料作答。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根据题干“……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要各州、郡清查田地数量和户口、年岁,以便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进行控制”可知,光武帝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其目的便于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进行控制,这说明东汉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故C符合题意;合并州县、提倡节俭和民族交融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光武中兴出现的主要原因。
11.(2023 浚县三模)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
【解答】A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丝路是否畅通;
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C项中的“交往”错误,当时西汉是对西域管辖不是交往;
由“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可以分析出西汉时期在新疆设立官僚机构和军队进行屯田,对西域进行管辖,故本题答案选D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023 太康县)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罗马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和荣耀的象征。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丰富了文化生活 B.消除了中外隔阂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为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文化生活,A项正确;丝绸之路的开通增加了中国人饮食生活的选择,并没有体现消除中外隔阂,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之间的物品交流,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内容,排除C项;“罗马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材料涉及其他国家,巩固国家统一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意义。
13.(2023 中原区三模)《后汉书》记载,汉章帝曾令贾速选20人来教授《左传》,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永元十四年(102年)邓皇后赐给前来贡献的方国以纸墨。据此推断,当时(  )
A.纸已成为书写载体 B.中外交往十分频繁
C.纸已经取代了简帛 D.造纸术已普及各地
【考点】纸的发明和改进.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造纸术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据材料“给简、纸经传各一通”“永元十四年(102年)邓皇后赐给前来贡献的方国以纸墨”可知,东汉时期纸已经成为书写的载体,故A正确。
B.材料无法得出中外交往十分频繁的结论,排除B。
C.材料未涉及简帛被纸取代的信息,排除C。
D.材料无法得出造纸术在各地普及的情况,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造纸术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2022 柘城县一模)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主要讨论了粟米(易物交换)、衰分(按等级分配资源)、商功(土木和水利工程)、均输(官方摊派赋役)等主要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数学(  )
A.为君主专制体制服务 B.强调逻辑思维重要性
C.体现中外文明的交流 D.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考点】秦汉时期的数学天文成就—《九章算术》.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汉代的《九章算术》是对战国、秦汉时期所取得的数学知识的系统总结,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解答】“《九章算术》主要讨论了粟米(易物交换)、衰分(按等级分配资源)、商功(土木和水利工程)、均输(官方摊派赋役)等主要内容”表明该书的编写主要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故D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15.(2023 平顶山)《三国志 周瑜传》记载:“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人马溺死者甚众。”材料所描述战役的影响是(  )
A.给秦朝腐朽残暴的统治以致命打击
B.阻滞了游牧民族南下侵扰江南地区
C.为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奠定了基础
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考点】赤壁之战.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曹操军队与孙刘联军的一次战役。
【解答】材料中“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与赤壁之战有关。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继而想要统一南北。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在赤壁大战,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这次战役是赤壁之战不是秦末农民起义,排除A项;赤壁之战是阻止曹操南下,曹操不是游牧民族,排除B项;为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奠定了基础的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机会,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中曹操以多败少被孙刘联军打败及影响。
16.(2023 南召县一模)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是(  )
A.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B.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C.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
D.三国鼎立是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
【考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局面的三个政权,为战胜对方,各自采取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解答】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三国鼎立是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现象,“是历史进步”是对“三国鼎立是从混战到局部统一”这一历史现象看到的本质。而ABC只是现象,而没有体现本质。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17.(2023 襄城县一模)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人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现象说明了(  )
A.游牧生产方式的消亡 B.农耕经济模式的扩展
C.中华民族认同感加强 D.北方各族政权的建立
【考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人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知,这种现象说明中华民族认同感加强,少数民族也自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内迁的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游牧生产方式的消亡、农耕经济模式的扩展、北方各族政权的建立,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说明中华民族认同感加强。
18.(2023 泌阳县三模)有学者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伴随着血与火洗礼的“五胡归华夏”,华夏民族的成员更加众多,文化更加灿烂,生命更加茁壮,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据此反映当时(  )
A.政权分立动荡 B.民族交流频繁
C.崇尚汉族文化 D.江南得到开发
【考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相关知识,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魏晋南北朝时期,先有三国鼎立,后有东晋十六国对峙,最后是南北朝并立,的确是政权分立动荡,但材料未提及此内容,排除。
B.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五胡归华夏”“华夏民族的成员更加众多”可知,当时各民族交流频繁,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符合题意。
C.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的确体现了北魏鲜卑族崇尚汉族文化,但材料未提及,排除。
D.江南得到开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又一大事件,但材料未提及,排除。
故选:B。
【点评】记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及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9.(2023 新县一模)三国时期的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这反映出(  )
A.南北对峙阻断交流
B.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考点】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考生可结合古代中国经济南移的特征及影响进行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的“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处局面的长期存在”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故C符合题意;南北对峙阻断交流说法绝对,排除A;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表述错误,北方战乱,排除B;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的说法错误,南方经济快速发展,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
20.(2023 兰考县一模)长沙走马楼出土了三国吴简十余万片,发现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针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名字寓意吉祥 B.中外交流频繁
C.佛教影响巨大 D.中原人口南迁
【考点】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南迁及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及所学三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可知,三国时期的吴国有很多吏民在姓名中使用“客”“思”两字,说明他们或他们的祖先由外地迁徙而来,这与东汉末年以来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符合,D项正确;“客”“思”表示的不是吉祥寓意,排除A项;“中外交流频繁”“佛教影响巨大”不能体现,排除B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南迁及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022 新野县三模)明堂是古代汉族帝王“宣明政教”的重要场所。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也曾建造明堂,并在此会集群臣,祭祀祖先。由此可知(  )
A.孝文帝痴迷于传统建筑技术
B.北魏孝文帝改革流于形式
C.明堂保留了鲜卑的民族习俗
D.北魏已然以中原正统自居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解答】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堂为汉族君王“宣明政教”的场所,孝文帝不仅建造明堂,而且在这里祭祀祖先,说明北魏统治者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已经接受中原文明,并以中原正统自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B项说法错误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
22.(2023 洛阳三模)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看,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来看,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
B.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
C.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
D.北方女性具有男子汉气概
【考点】北方民族大融合.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排除A;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天子”是中原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可汗”是少数民族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所以“天子”与“可汗”并用体现了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B项正确;题干材料说明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不能说明儒家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北方女性具有男子汉气概,排除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2023 濮阳县)祖冲之与其子合著的名著《缀术》,在唐朝时被朝廷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唐代考试多从中出题,后来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学校的课本。这主要说明祖冲之(  )
A.在机械制造方面贡献突出
B.在数学领域影响深远
C.制定出最先进的《大明历》
D.继承前人又有所创新
【考点】祖冲之与圆周率.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祖冲之的相关知识。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收集在他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缀术》一书中。这部书在唐朝时被朝廷规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
【解答】依据“祖冲之与其子合著的名著《缀术》,在唐朝时被朝廷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唐代考试多从中出题,后来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学校的课本”可知,题干信息说明祖冲之贡献在数学领域影响深远。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唐代被朝廷规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后来流传到日本、朝鲜也作为学校的课本,B符合题意;在机械制造方面贡献突出和制定出最先进的《大明历》都是祖冲之的贡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AC;继承前人又有所创新从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4.(2023 牧野区二模)河南卫视的水下舞蹈《祈》(又称《洛神水赋》)惊艳四座,网友称赞其完美再现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水下飞天,洛神水赋”的唯美场景。“洛神”这一形象曾在下列哪位人物的作品中出现过(  )
A.祖冲之 B.顾恺之 C.司马迁 D.贾思勰
【考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绘画艺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A.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排除A。
B.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杰出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其代表作是《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故B正确。
C.《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排除C。
D.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其代表性著作是《齐民要术》,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魏晋时期的绘画艺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5.(2023 通许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官印是官员证明自己的身份,凭此进行政务活动的信物。汉以前的公文大多于竹简木牍之上,寄发时用绳捆缚,在绳端或其交叉处封上粘上,以印钤盖,作为信证防备私拆。这种有文字的钤粘土风干后,质地坚硬,即封泥。随着纸帛的使用和推广,封泥逐渐消失,直接用印铃盖在文书上。
——摘编自李爱斌《中国古代官方印章浅述》
材料二 秦统一前“印无定制,随其所愿”。秦统一后,多用小篆,“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臣下则称印或章,以金属为材;官位卑微者,使用长方形的半通印,形成严格的印章制度。历代官印皆延此制。至清代,印边框加宽,汉文、满文并用,是我国古代官印的独特现象。
——摘编自李爱斌《中国古代官方印章浅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官印的用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官印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历史研究价值。
(3)综上所述,任举一例你身边和古代官印作用相近的存在。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纸的发明和改进.
【答案】(1)用途:证明国家官员身份;公文加密。
(2)研究价值:有利于研究印章制度变化,秦统一前,形制大小不一,无统一的使用原则与规定,秦统一后,对印章的文字、形制、名称和材质都有明文规定,建立了规范的印章制度;有利于了解钤盖材料的变化,由于汉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过去的泥封逐渐被盖在纸张上的印章取代;有助于了解各朝各代政治状况,如秦统一文字、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等。
(3)指纹密码、身份证等。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1)根据材料一“官印是官员证明自己的身份,凭此进行政务活动的信物”可知用途是证明国家官员身份;根据材料一“随着纸帛的使用和推广,封泥逐渐消失,直接用印钤盖在文书上”可知用途是公文加密。
(2)根据材料一、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印章制度、钤盖材料、历代政治状况等方面概括说明历史研究价值即可:有利于研究印章制度变化,秦统一前,形制大小不一,无统一的使用原则与规定,秦统一后,对印章的文字、形制、名称和材质都有明文规定,建立了规范的印章制度;有利于了解钤盖材料的变化,由于汉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过去的泥封逐渐被盖在纸张上的印章取代;有助于了解各朝各代政治状况,如秦统一文字、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等。
(3)综上所述可知,古代官印作用主要是身份证明和加密,和现在相近的存在主要有指纹密码、身份证等。
故答案为:
(1)用途:证明国家官员身份;公文加密。
(2)研究价值:有利于研究印章制度变化,秦统一前,形制大小不一,无统一的使用原则与规定,秦统一后,对印章的文字、形制、名称和材质都有明文规定,建立了规范的印章制度;有利于了解钤盖材料的变化,由于汉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过去的泥封逐渐被盖在纸张上的印章取代;有助于了解各朝各代政治状况,如秦统一文字、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等。
(3)指纹密码、身份证等。
【点评】记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6.(2023 新安县一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演进到一定程度,货币产生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古罗马钱币的材料主要是金、银、青铜和纯度不高的紫钢。古罗马钱币的基本单位是阿斯,阿斯是当地人的计重单位,一定重量的金属具有一定的价值,这和我国古代货币中的半两、五铢相同。
——摘编自王传晋《丰富多彩的古罗马钱币》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的货币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秦半两钱和古罗马钱币的共同特点。
(3)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货币的认识。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二里头遗址.
【答案】(1)天然货币:贝币;金属货币:秦半两钱、东罗马金币。
(2)都是金属铸造;币制规范,用重量衡量价值。
(3)货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货币形式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政策等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本题以二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货币的分类、秦半两钱和古罗马钱币的共同特点、对货币的认识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贝币属于天然货币;图二:秦半两钱和图三:洛阳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属于金属货币。
(2)根据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古罗马钱币的基本单位是阿斯,阿斯是当地人的计重单位,一定重量的金属具有一定的价值,这和我国古代货币中的半两、五铢相同。”概括可知,秦半两钱和古罗马钱币的共同特点表现在都是金属铸造;币制规范,用重量衡量价值。
(3)综合上述探究可知,货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货币形式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政策等影响。
故答案为:
(1)天然货币:贝币;金属货币:秦半两钱、东罗马金币。
(2)都是金属铸造;币制规范,用重量衡量价值。
(3)货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货币形式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政策等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货币的分类、秦半两钱和古罗马钱币的共同特点、对货币的认识等知识。
27.(2023 太康县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北魏初期,统治者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佛像造型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表情严峻。迁都至洛阳后,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龙门石窟,洞中的佛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温和并作微笑状。
——摘编自何养明《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
(1)据材料一,概括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的不同艺术表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指出与以上雕像相关的宗教文化。再任举一例河南境内于此宗教相关的雕塑或者建筑。
【考点】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1)不同:云岗石窟佛像表情严峻、服饰短窄;龙门石窟佛像表情祥和、服饰宽长。原因:民族交融加强(受中原佛教文化影响);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符合题意,任意一点即可)
(2)佛教;少林寺、白马寺、安阳万佛沟雕像等(任举一例即可)。
【分析】本题以二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的不同艺术表现特点、造成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变化的原因、佛教与石窟艺术、河南境内与佛教相关的雕塑或者建筑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两幅图片概括可知,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的不同艺术表现特点为云岗石窟佛像表情严峻、服饰短窄;龙门石窟佛像表情祥和、服饰宽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变化的原因为受中原佛教文化影响,民族交融加强;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等。
(2)综合上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以上雕像相关的宗教文化是佛教。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代表了北朝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这些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河南境内与佛教相关的雕塑或者建筑有少林寺、白马寺、安阳万佛沟雕像等。
故答案为:
(1)不同:云岗石窟佛像表情严峻、服饰短窄;龙门石窟佛像表情祥和、服饰宽长。原因:民族交融加强(受中原佛教文化影响);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符合题意,任意一点即可)
(2)佛教;少林寺、白马寺、安阳万佛沟雕像等(任举一例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的不同艺术表现特点、造成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变化的原因、佛教与石窟艺术、河南境内与佛教相关的雕塑或者建筑等知识。
28.(2023 洛宁县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奴。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夏朝在河南境内还有不少诸侯国,于夏朝末年被商汤所灭,最终都演变为姓氏。……商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复杂的官僚机构,设置了许多官员,因而有以官为氏者,如理氏便出自“大理”(掌刑法的官)一官。此外,还有以祖字为氏和以技艺为氏的。
——摘编自任见《中原河洛姓氏寻根九讲》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乙旃 叔孙 勿忸于 于
丘穆陵 穆 尉迟 尉
(1)据材料一,总结我国姓氏在历史发展中有哪些来源。据材料二,我国姓氏的发展演变有何特点。
(2)结合材料中姓氏的来源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1)来源:居住地的名称;赐姓;封国名称;官名;以祖字和技艺为氏。(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特点:受到改革或民族融合的影响。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分析】本题以二则文字、表格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我国姓氏在历史发展中的来源、我国姓氏的发展演变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1)据材料一“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奴。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夏朝在河南境内还有不少诸侯国,于夏朝末年被商汤所灭,最终都演变为姓氏。……商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复杂的官僚机构,设置了许多官员,因而有以官为氏者,如理氏便出自‘大理’(掌刑法的官)一官。此外,还有以祖字为氏和以技艺为氏的。”可知,我国姓氏在历史发展中的来源是居住地的名称、赐姓、封国名称、官名、以祖字和技艺为氏。根据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可知,我国姓氏的发展演变的特点是受到改革或民族融合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中姓氏的来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故答案为:
(1)来源:居住地的名称;赐姓;封国名称;官名;以祖字和技艺为氏。(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特点:受到改革或民族融合的影响。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姓氏在历史发展中的来源、我国姓氏的发展演变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等知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三年(2021-2023)初中历史模拟题分类汇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