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练习
一、单选题
1.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海军舰只有严格规定,且不得制造及拥有潜艇。1935年4月,德国宣布12艘潜水艇将于近期下水。6月18日英国同德国签订海军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不得超过英国海军舰队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有权与英国潜水艇吨位相等,但潜艇总吨位不得超过英国所有舰只总吨位的45%。这一规定( )
A.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到来 B.调整了绥靖主义政策
C.受到了凡尔赛体系制约 D.巩固了英国海军地位
2.19 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许多欧洲人,尤其是所谓大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公民,都坚信自己国家在文化、经济和军事上的至高无上地位。他们对自己国家的实力信心膨胀,对自己国家的缺点视而不见,针对敌对国的批评却达到了妖魔化程度。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形成 B.西方国家内部分化加剧
C.列强在全球的竞争加剧 D.欧美国家主导国际局势
3.如图所示为1914年法国的宣传海报。上方文字是“1914年的比利时英雄”,旗帜文字为“文明□□”,图中人物头鼓当时德国陆军音遍使用的尖顶盔,人物下方是名为“洛瓦尼”和“列日”的两座比利时城市。漫画作者的创作意图应是( )
A.控诉德国人役邻国的战争暴行 B.祝贺协约国集团的征战凯旋
C.表达对大萧条时期民众的同情 D.强调同盟国作战的正义性质
4.1929年6月,在美国的支持下,赔偿委员会通过一项新的关于德国赔款的计划,其中规定:德国赔款可分为“不得延期”的赔款和“如有困难可以延期”的赔款两种;德国享有充分的财政自治权;1930年以前协约国从莱茵地区撤军等。这些规定( )
A.说明美国实现了对欧洲的控制 B.有利于德国国际地位的恢复
C.旨在降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D.体现出美国对法西斯的绥靖
5.下图为一战期间美国海军的征兵海报《哇!我真希望我是一个男人!》,据此可推知( )
A.一战提升了女性社会地位 B.世界局势即将发生重大转变
C.美国女权运动达到新高潮 D.国防动员方式出现根本变化
6.某国际组织规定通过集体安全、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措施,以保障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并规定对违背者实行经济制裁。大会的决议,除特别规定者外,均需全体一致通过。该国际组织是( )
A.国际联盟 B.联合国 C.不结盟运动 D.欧盟
7.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建立的战后世界国际关系体系。它的主要积极影响是( )
A.在一段时期内维持了欧洲的和平 B.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消除了战胜国之间的基本矛盾 D.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部分权利
8.下图是1919年8月发表的漫画《后视镜》。图中美国总统威尔逊指挥合唱“持久和平”,而日本觊觎亚太,英国关注海权,法国重提美法同盟,意大利力图扩张。此画意在( )
A.广泛赞扬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 B.表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C.揭示战后发生改变的殖民扩张方式 D.讽刺和平基础脆弱的凡尔赛体系
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国际条约有( )
①《凡尔赛条约》 ②《国际联盟盟约》 ③《九国公约》 ④《慕尼黑协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阅读历史地图需要运用图例。下列地图图例能够反映德国疆界的一次变动,导致此次变动的战争是( )
A.普法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越南战争
11.一战爆发后,外交总长向袁世凯建议:唯有参战,取得参加战后和会资格,才有挽回《民四条约》中丧失权利的机会……北京政府也亟思在外交上有所突破,乃借参加欧战之机会,加入协约国阵营。努力收回国权,提升国际地位。以上事例表明( )
A.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B.中国近代实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
C.国际环境决定中国外交政策的走向 D.政治家决定了外交的手段
12.当列宁对全世界劳动者描绘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时,威尔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他著名的“十四点计划”。陈独秀在1918年底所作的《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曾称威尔逊为“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巴黎和会后,以前颇吹棒威尔逊的陈独秀也不得不认为他“好发理想的大议论”,其实又“不可实行”。陈独秀前后看法的转变表明( )
A.中国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 B.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认识的深化
C.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觉醒 D.欧美列强对中国政策发生了转变
13.下表所示为1902~1911年欧洲部分国家军费的变化情况(单位:万马克)。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年代 英国 法国 俄国 德国
1902 121830 82720.2 95801.5 87453.6
1907 117830.8 91012.7 106563.1 109771.4
1911 145248.3 128532.8 128532.8 125902.9
A.老牌帝国主义霸权遭遇挑战 B.欧洲大陆均势政策被彻底打破
C.大国竞争削弱欧洲整体实力 D.集体安全原则遭到了严重破坏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德国统治欧洲阴谋论的众多书籍不断出版,如《1910年入侵英伦》《威廉来了:霍亨索伦王朝统治下的伦敦》在英国广受欢迎;描写德国战胜英国的《英格兰的报应》《德国未来100年》等小说也在德国畅销.这些书籍畅销可用来说明( )
A.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B.一战爆发之前的社会心理因素
C.意识形态领域冲突的加剧 D.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主要矛盾
15.下表为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输出中所占的比重(输出资本的总额为100%)。这( )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俄国 日本
比重(%) 45.0 27.2 20.3 6.5 0.5 0.5
A.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B.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巩固了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 D.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6.一战前,作为法国盟友的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没有任何给法国或俄国提供陆军或海军帮助的义务。”一战爆发后,英国方面认为:“只有英国(的干预)能够恢复平衡,能保卫世界的公正……我们必须及时赶到那里(法国、比利时等国)”。英国的这一变化( )
A.维护了其在欧洲的大国地位 B.旨在联合法国控制欧洲局势
C.意在维持欧洲战后均势状况 D.出于履行对盟友的援助职责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克林德碑”牌坊(如下图所示)横跨在繁华的东单北大街上,它于1901年6月25日开工,1903年1月8日竣工,采用汉白玉蓝琉璃瓦庞殿顶式,形制是四柱三间七楼,单文用了拉丁文、德文、汉文三种文字,表达了清朝皇帝对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的惋惜。
材料二 1900年6月,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前往清政府总理衙门时,途经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这就是“克林德事件”。1901年,醇亲王载沣作为专使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就克林德被杀一事赴德国谢罪致歉。之后,清政府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牌坊,即“克林德碑”。1918年一战结束后,北京人将其改名为“公理战胜碑”,并将其由东单迁移至中央公园。1952年,亚太区域和平会议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作出的贡献而改名为“保卫和平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颜仪民《克林德碑——公理战胜碑
——保卫和平牌坊》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克林德碑”建立和改名为“公理战胜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克林德碑”更名为“公理战胜碑”和“保卫和平碑”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长梁士治建议对德国宣战,认为这样既可以收复山东,又能借机让国际社会听到中国的声音。一战期间,人力资源匮乏的英法相继在中国直隶、山东等省招募华工14万多人,从事战地作业和后方战勤保障工作。大战结束后,广大华工得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不能收回山东时,纷纷投书谴责并踊跃捐款支持政府维护国家利益。留法万余华工举行集会,警告中国代表,若在和约上签字,就像北京学生声讨卖国贼一样对待之。国民党要人张继在谈到中国代表拒绝签约的原因时说:“其力乃在巴黎之华工及学生”。归国后,许多华工找到了传播新思想的沃土,着手组织工会,维护工人的权利,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重要生力军。
——摘编自赵德生《一战华工与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参与一战的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华工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英、法、美、德等15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了《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以各自人民的名义郑重宣布,它们斥责为解决国际争端而诉诸战争,并放弃将战争作为彼此关系中的国家政策工具。各缔约国同意,除非通过和平手段,否则不得寻求解决或解决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任何性质或起因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非战公约》并未给各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整个20年代各国之间的摩擦不断,法国一直苦于寻求自身的安全保障,首倡非战公约。美国也是非战公约签订的实际主导者,其真实用意则是“体面的孤立”。公约中各缔约国同意放弃将战争作为彼此关系中的国家政策工具。但公约没有规定集体执行该公约义务的办法,更为严重的是,当时主要大国甚至那些倡导国都对公约做了有利于自己的变通和保留。二战的事实也构成了对非战的巨大讽刺。而从二战后纽伦堡审判的整个过程来看,正是由于《非战公约》的事先存在以及战胜国的引用,才使得审判有法可依,有理为据。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建立和对战犯的审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对国际战争罪犯进行的审判,对国际法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摘编自王立桩《非战公约历史定位的转变》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非战公约》出台的背景。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非战公约》“并未给各国带来安全”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政治实质是帝国主义中的战胜国在共同宰割战败国的基础上,经过明争暗斗,激烈争吵而建立起来的暂时妥协。这个体系只是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的尖锐矛盾,一旦均势被打破,一轮新的更加激烈的争夺就会重新开始,这个体系的另一面就是使战后国际关系在帝国主义的均势中维持着世界和平结构,尽管这种和平结构是相对的、暂时的,但它又是发展经济所必须的。
——摘编自王春良、祝明《世界现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阐释”须有理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西欧。材料表明根据凡华体系对德国海军舰只有严格规定,且不得制造及拥有潜艇,但是到了1935年德国有了潜水艇,并且发展了海军,对于此种情况英国等国采取了绥靖政策,默认了德国军事实力的增强,这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到来,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应该奉行的就是绥靖政策,没有调整绥靖主义政策,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德国不在遵守凡尔赛体现的规定,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德国海军的发展,不是巩固了英国海军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欧洲。题干所述为一战爆发前的欧洲盛行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这一思潮“坚信自己国家在文化、经济和军事上的至高无上地位”“对自己国家的缺点视而不见”“对敌对国家的批评达到了妖魔化的地步”,这都影响了当时国际局势的发展,反映了列强在全球的竞争加剧,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极端民族主义加速欧洲列强的竞争和冲突,而非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排除A项;材料反映西方之间的矛盾而非国家内部的分化,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欧美国家的经济、军事优势和对亚非拉的殖民,不能得出欧美国家主导国际局势,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14年(法国)。题干的意思是法国讽刺德国打着文明的旗号占领比利时城市的行为,控诉德国人奴役邻国的战争暴行,A项正确;1914年协约国集团尚未取得战争胜利,不能体现祝贺协约国集团的征战凯旋,排除B项;大萧条时期指的是1929-1933年,和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法国属于协约国阵营,德国属于同盟国阵营,法国不会强调同盟国作战的正义性质,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在美国的支持下,赔偿委员会通过一项新的关于德国赔款的计划”“如有困难可以延期”等信息可知,在美国支持下,赔偿委员会对德国的管控有所放松,这有利于德国国际地位的恢复,B项正确;“实现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这些规定有助于的德国国际地位的提升,降级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美国对法西斯没有采取绥靖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期间(美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2月,德国宣布施行无限制潜艇战政策,一向倾向于协约国的中立国的美国被德国这一政策激怒,最终美国向德国宣战,海报反映了这一历史史实,美国参战加速了协约国的胜利,B项正确;一战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是这幅海报的时间是一战期间,A项排除;此时女权运动并没有达到新高潮,C项排除;征兵海报只是一种征兵的形式,根本变化论述过于绝对,D项排除。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本题材料集体安全、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措施,以保障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并规定对违背者实行经济制裁,并且强调“全体一致”,从而推断是国际联盟,A项正确;联合国是大国一致原则,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是松散的国际组织,不具备对违背者实行经济制裁的能力,排除C项;欧盟是区域集团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一战后世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 盾,在一段时期内维持了欧洲的和平,A项正确;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战后帝国主义很快又卷土重来,排除B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而非消除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 盾,排除C项;“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部分权利”影响是局部的,不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重要的积极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各个国家看似都赞同威尔逊的主张,但是各自背后都有一把枪,隐藏着各自国家的利益,因此反映了和平的表象之下潜藏各自的利益诉求,讽刺和平基础脆弱的凡尔赛体系,D项正确;国联成立于192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全体一致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广泛赞成”用词太绝对,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材料时间为一战后,排除B项;漫画的主旨是反映各国利益不同,和平基础很脆弱,并没有涉及的殖民扩张方式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九国公约》、《国际联盟盟约》等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慕尼黑协定》是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和德国元首希特勒、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签署了所谓的《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德国,④错误,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据材料图例中“1914年8月1日前德国疆域”、“《凡尔赛条约》签署后的德国疆域”、“归国联管理”、“协约国”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导致此次变动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B项正确。普法战争使普鲁士王国完成德意志统一,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发生于1939-1945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越南战争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55年至1975年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中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期间(中国)。材料中“袁唯有参战,取得参加战后和会资格,才有挽回《民四条约》中丧失权利的机会……”说明民族意识的觉醒,体现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菜实现独立自主的外交,排除B项;国际环境可能影响中国外交政策的走向,不能决定,排除C项;政治家决定外交手段,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前期中国。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前中国知识界长期以英美为学习榜样。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计划,反对既存的帝国主义国际秩序,倡导民族自决,受到中国知识界的欢迎。然而随着巴黎和会的召开,威尔逊一些列主张根本无法实现,中国知识界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道路,由效仿英美转向苏俄。因此,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受到时代影响,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认识逐步深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认识的深化,材料不能反映中国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排除A项;C项错在“普遍”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涉及时间是20世纪初期中国,据所学可知,此时列强对中国政策并未变化,只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1911年(欧洲)。据材料可知,一战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间相互对抗,尤其是英、德两国之间的对立,即以德国为代表的新兴强国对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起挑战,以争夺世界霸权,传统的大陆均势原则遭到挑战,A项正确;“”大陆均势政策被彻底打破”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未表现出对欧洲实力的影响,排除C项;国联成立后确立了集体安全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欧洲)。根据材料“有关德国间谍和德国统治欧洲的阴谋的众多书籍”和“描写德国战胜英国的······畅销”,可说明文化界的创作调动了各国人民间的对立情绪,也反映了一战爆发之前的社会心理因素,即欧洲社会此时有一定的好战情绪,B项正确;英国此时仍然是霸主,排除A项;英国与德国的意识形态是相同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排除C项;法德矛盾才是主要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正向题、影响题。时空是:1914年(世界)。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经济实力逐渐超越英、法,分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一、第二经济强国,而在资本输出领域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占据优势,这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尤其是英德之间的矛盾,B项正确;20世纪初德国、美国经济实力增强,但在资本输出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也即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输出中所占的比重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排除A项;英国在资本输出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主要缘于其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当时美国、德国崛起,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逐渐丧失,排除C项;1914年时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一战前后(欧洲)。材料中英国在一战前不准备予以盟友法国援助,战争爆发后,英国准备援助法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一直坚持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一战爆发后的形势让英国担心欧洲大陆上德国的实力过于强大,因此要支持法国以维持和“恢复平衡”,因此材料所述英国变化意在维持欧洲战后均势状况,C项正确;英国在欧洲的大国地位在一战前后并未发生改变,“维护”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目的是避免德国实力过于强大,而非联合法国控制欧洲局势,排除B项;履行对盟友的援助职责只是表象,本质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建立背景:近代中国遭遇西方列强的持续入侵,国弱民贫;义和团运动等反侵略斗争的失败;1900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改名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和爱国主义精神高涨。
(2)认识:①更名为“公理战胜碑”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坚强意志;反映了中国人民由任人宰割到民族自强的历程。
②更名为“保卫和平碑”彰显中国人民为保卫世界和平所作出的贡献。
③碑刻的变迁是近代以来中国国运兴衰的缩影,与国家实力变化息息相关。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克林德碑建立的时间可知,近代中国遭遇西方列强的持续入侵,国弱民贫;根据材料“1901年,醇亲王载沣作为专使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就克林德被杀一事赴德国谢罪致歉”可知,义和团运动等反侵略斗争的失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改名背景:根据材料“1918年一战结束后,北京人将其改名为‘公理战胜碑’”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和爱国主义精神高涨。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现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更名为“公理战胜碑”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坚强意志;更名为“保卫和平碑”的背景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碑刻彰显中国人民为保卫世界和平所作出的贡献;从历史启示看,碑刻的建立与改名反映了中国人民由任人宰割到民族自强的历程;国家实力是国家外交的基础,弱国无外交。
18.(1)原因:收回山东权益;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任答两点)表现:向协约国提供劳工(或人力支援);对德、奥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收回德、奥在华租界,撤销领事裁判权。
(2)推动作用:为中国参加巴黎和会,参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维护了中国国家利益:促进了国内工人运动的开展(或工人阶级的觉醒);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任答五点)
【详解】(1)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长梁士治建议对德国宣战,认为这样既可以收复山东,又能借机让国际社会听到中国的声音”可知,收回山东权益; 争取国际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表现: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战期间,人力资源匮乏的英法相继在中国直隶、山东等省招募华工14万多人,从事战地作业和后方战勤保障工作”可知,向协约国提供劳工(或人力支援);根据材料“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长梁士治建议对德国宣战”可知,对德、奥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收回德、奥在华租界,撤销领事裁判权。
(2)推动作用: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长梁士治建议对德国宣战,认为这样既可以收复山东,又能借机让国际社会听到中国的声音。一战期间,人力资源匮乏的英法相继在中国直隶、山东等省招募华工14万多人,从事战地作业和后方战勤保障工作”可知,为中国参加巴黎和会,参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材料“大战结束后,广大华工得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不能收回山东时,纷纷投书谴责并踊跃捐款支持政府维护国家利益。留法万余华工举行集会,警告中国代表,若在和约上签字,就像北京学生声讨卖国贼一样对待之”可知,推动了五四运动;维护了中国国家利益;根据材料“归国后,许多华工找到了传播新思想的沃土,着手组织工会,维护工人的权利,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重要生力军”可知,促进了国内工人运动的开展(或工人阶级的觉醒); 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19.(1)背景:一战的教训;世界人民反对战争的愿望(和平主义倾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妥协与合作。
(2)原因:“凡-华体系”的弊端;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冲突;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非战公约》本身的缺陷;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主义抬头。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世界)。背景:根据材料“192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的教训;根据材料“各缔约国以各自人民的名义郑重宣布,它们斥责为解决国际争端而诉诸战争,并放弃将战争作为彼此关系中的国家政策工具。”可知,世界人民反对战争的愿望(和平主义倾向);根据材料“各缔约国同意,除非通过和平手段,否则不得寻求解决或解决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任何性质或起因的一切争端或冲突。”可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妥协与合作。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世界)。原因:根据材料“整个20年代各国之间的摩擦不断,法国一直苦于寻求自身的安全保障,首倡非战公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弊端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冲突;根据材料“美国也是非战公约签订的实际主导者,其真实用意则是‘体面的孤立’。公约中各缔约国同意放弃将战争作为彼此关系中的国家政策工具。但公约没有规定集体执行该公约义务的办法,更为严重的是,当时主要大国甚至那些倡导国都对公约做了有利于自己的变通和保留。”可知,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据材料“正是由于《非战公约》的事先存在以及战胜国的引用,才使得审判有法可依,有理为据。”可知,《非战公约》本身的缺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以及法西斯主义抬头。
20.示例一
论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强权政治的产物
阐释: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强制和平”,是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所谓国际新秩序。如《凡尔赛条约》的过于严苛的压制德国,刺激其复仇情绪,为后来纳粹上台提供条件,必然会加深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此外,不顾中国的反对和抗议,公然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非法权益和胶州湾租借地全部移交日本,都体现出这一体系的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
总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所谓国际新秩序,却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示例二
论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西方列强间的矛盾
阐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实现了战后一个时期内的和平,奠定了当时的国际关系的基础,暂时缓和矛盾,并赢得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使大多数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在相对稳定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此外,作为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联盟,是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是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重要发展。
总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当时世界政治格局趋于暂时的稳定,并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一战后的世界。首先,阅读材料,围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拟定一个论题,如据材料“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政治实质是帝国主义中的战胜国在共同宰割战败国的基础上,经过明争暗斗,激烈争吵而建立起来的暂时妥协”,可得出论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其次,确定论题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如何体现其强权政治的,可从其对德国的处置,和对中国山东问题的处置方面进行论述,其忽视弱国的正当合法权益,是其强权政治的体现;最后,注意整个阐述过程史论结合,归纳总结,回扣观点。
依据材料“这个体系只是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的尖锐矛盾”,可得出论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西方列强间的矛盾;同样在确定论题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稳定国际秩序角度进行论述,如赢得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使大多数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在相对稳定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此外,作为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联盟,是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是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重要发展;最后,最后,注意整个阐述过程史论结合,归纳总结,回扣观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