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共4页)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32个选择题,每小题所列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道小题1.5分,共48分)
1. “采集渔猎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定居的农耕生活固然是人类发展中的一次革命,但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 宗法制度产生于农业的出现 B. 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
C. 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 D. 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2. 秦始皇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秦朝的郡县制之所以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原因在于( )
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级负责 B. 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
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 郡县官吏由中央和皇帝任命
3. 随着金属(尤其是铁器)农具与牛耕普及,唐代后期,江东人民改进笨重的直辕犁为曲辕犁(江东犁),大大提高了水稻耕作效率,长江流域得以大规模开辟和熟化,其优越的水热条件渐次得以发挥,演进为物产丰富、人文兴盛的地区。这说明( )
A. 铁犁牛耕率先在江东地区得到普及
B. 唐代后期农田水利事业发展迅速
C. 农具革新成为社会演进的强大动力
D. 长江流域是世界水稻生产的发源地
4. 唐朝规定,一个官吏必须有地方行政官的经历,才能到中央担任监察官吏。宋朝规定,凡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这些规定表明监察官员( )
A. 权责范围的拓展 B. 地位的不断提高 C. 实际能力要求高 D. 权力得到了保障
5. 宋朝陕西蓝田吕氏兄弟制定的《吕氏乡约》的《乡约》部分包含“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4项约文条款和“罚式”“聚会”“主事”等3项制度性条款;《乡仪》部分则包含“宾仪”“吉仪”“嘉仪”“凶仪”等4种乡民日常生活所需遵循的礼节。据此可知该乡约( )
A. 推动了律令与乡规民约的逐渐合流 B. 具备了一定的行政职能
C. 意在构建儒家伦理主导的社会秩序 D. 开启了理学世俗化历程
6. 宋代,上至皇室权贵、文化精英,下到地方士绅、市井小民,都流行用香为药、和香为食,更在日常诸事中与香为友。熙宁十年(1077年),仅广州市舶司购买并运至京师的乳香就达348673斤。这说明宋代
A. 民众生活趋向世俗化 B. 社会需求推动丝路贸易
C. 市民群体受理学影响 D.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7. 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 )
A. 有利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B. 有利于解决政治与经济中心分离问题
C. 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相关 D. 有利于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8. 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溅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 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 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 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9. 明清时期,广东佛山镇“俗善鼓铸”,铁器制造业规模宏大,铸器精良,远近闻名,仅炒铁作坊就有数十个,每一作坊有“数十砧,一砧有十余人”,从事炒铁的工人加在一起,“人有数千”,皆系雇佣而来。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 江南市镇生产的专业化 B. 工商联合生产并形成制铁行业垄断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达 D. 民营手工业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
10. 有学者认为,军机处的“生命力恰恰就在于皇帝对秘密政治的深刻认识和迫切需要从康熙朝到乾隆朝,以奏折、廷寄为核心的秘密政治有了很大发展,其间的关键,正是雍正朝军机处的成立”。可见,军机处的设立( )
A. 加强了君主集权体制 B. 是康乾盛世形成基础
C. 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 D. 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11. 下表所示为晚清时期德国礼和洋行进出口货物的情况。表中信息可用于研究晚清时期
行址 成立时间 主要进口货物 主要出口货物
天津 1886年 枪炮厂、面粉厂等机器设备;军火;铁路材料、客货车等 羊毛、草帽缏、猪鬃等
汉口 1891年 火药厂、钢材厂、煤矿器材设备等 植物油脂、棉花、鹅毛、鸭毛等
A.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 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互动
C. 中国货物进出口结构的合理化 D. 传统小农经济对外来侵略的抵制
12. 19世纪40年代上海开埠后,当时陆路交通工具只有驾驶马匹的小车和使用人力的轿子。其中的轿子分官轿和民轿两种。官轿用于官场往来,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民轿都是两人抬的小轿,轿身较小。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马车和黄包车的兴起,轿子无法与之竞争,数量不断减少。20世纪初电车和汽车出现后,乘坐客轿的人越来越少,轿子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晚清轿子地位的变化( )
A. 反映自由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 说明中国近代化起步并不断发展
C. 折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变迁 D. 表明当时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完善
13. 北洋政府曾制订颁布了一系列的命令、条例、章程等文件,保护出国华工和海外侨胞,一战前后,为监督保护出国侨工设立了国务院侨工事务局、办理国籍证书处。1918年经旅俄华侨联合会请愿,设立莫斯科总领事馆保护侨民。这些举措反映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
A. 华侨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B. 政策性鼓励华工出国
C. 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D. 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
14. 1933年到1934年,中国白银不断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以三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元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应对
A. 日本局部侵华战争 B. 中共的“工农武装割据”
C.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D.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15. 下图为1953年1月1日,群众收听广播中的婚姻法宣传。图中文字是:为贯彻婚姻法彻底肃清压迫妇女的一切封建思想残余而斗争。这反映出( )
A. 群众运动促使婚姻法出台 B. 政府大力宣传新婚姻法
C. 新婚姻法清除农村旧习俗 D. 妇女获得参与基层政务
16. 如表是中国外交部长参加某次会议的一日行程安排表(节选)。据此判断,中国参与该会议( )
8:30 出席中国同印度尼西亚关于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协定签字仪式
9:00—12:00 出席各代表团团长会议
14:00 参加决议起草委员会会议
16:00—19:00 出席各代表团团长会议
19:00 宴请出席会议的印度尼西亚、锡兰、阿富汗、尼泊尔、叙利亚、菲律宾代表团团长
22:25 去印度总理尼赫鲁驻地同印度、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代表谈印度支那问题
A. 积极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进程
B. 讨论的核心议题是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 践行了“真、实、亲、诚”的外交理念
D. 为同亚非各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17. 国家机构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先后进行过多次政府机构改革,在此过程中,政府机构改革原则由“精简、统一、效能”逐步转向“优化、协同、高效”。这说明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目标是( )
A.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根本保证
B.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
C. 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D. 已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
18. 1983年,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的通知》,要求各省市都要选调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在基层进行重点培养,以便择优将他们选拔到适当领导岗位。从此,“选调生”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干部人事制度。这说明( )
A. 新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开始建立 B. 干部录用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
C. 选调生是国家干部的主要来源 D. 国家重视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
19. 1964年50多个少数民族中的44个民族尚未离开传统聚居区。20世纪90年代,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到东部城市。到2000年,有28个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少数民族在全国分布范围显著扩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 我国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 D. 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
20. 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
A. 美洲地区有独特的农作物种植体系 B. 美洲地区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
C. 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 D. 跨区域大范围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21. 格劳秀斯在1609年出版的《海洋自由论》中强调:广阔的海洋是自由的王国,在那里没有主权以及与主权相关的为主权国家统辖的独占性的所有权、航海权和贸易权,在没有主权的海洋,个人或国家的行为是自由的开放的。这一观点( )
A.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 有助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C. 为减少战争行为开辟新途径 D. 确认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22. 17世纪,英国学者对《大宪章》进行了重新解释,如用“人民”来置换贵族,用“人民对统治者斗争”来类比贵族对国王的斗争,从而使《大宪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英国学者旨在( )
A. 扩大民权完善政党政治 B. 迎合民众扩大统治基础
C. 依托传统反对专制王权 D. 限制国王维护贵族特权
23. 事务官与政务官两官分途是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政务官有任期,而事务官则长任。这种政治行政二分的制度设计( )
A. 体现了文官中立的政治原则 B. 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和持续
C. 导致了行政权力的急剧扩展 D. 铲除了政治腐败滋生的温床
24. 18世纪末,拿破仑征战四方,为解决因战线太长导致大批食品腐烂问题,他悬赏征集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厨师阿佩尔根据自己经营食品的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同时制出第一批玻璃瓶罐头运往前线,大获成功,罐头食品由此诞生。这表明
A. 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确保食品安全 B. 战争是食品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C. 真空包装技术提升食品保存期限 D. 社会需要促进食品保藏技术革新
25. 1840年仅半年内,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棉纺厂就发生了1114起机器引起的工伤事故,造成22人死亡,109人截肢。死伤的工人几乎得不到赔偿,因为社会普遍认为工人选择干这一行完全是出于自愿,愿意承担风险,雇主也常常指责受伤的工人粗心大意。此种情况( )
A. 导致英国的发展滞后于后起的国家 B. 表明科学技术尚未与生产紧密结合
C. 反映欧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D. 推动西欧通过立法解决社会问题
26. 从1924至1926年,苏联通过了关于合作社的决议、农村工作的决议、单一农业税的决议等一系列决议,指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提高农产品价格、减轻农民赋税及发展合作社的重要性,并加以落实。这表明当时苏联( )
A. 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 B. 苏联模式的弊端已开始显现
C. 经济发展仍贯彻新经济政策精神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效显著
27. 罗斯福在1932年竞选演说中谈到:“有些经济学家仍在试图找出到底是什么东西使我们在1929年遭受挫折。我虽然不是经济学家,但我认为我是了解的,使我们遭受打击的是十年的放荡不羁,十年的集团利己主义。”这一演说( )
A. 强调实现社会平等的意义 B. 体现实行国家干预政策的意图
C. 主张改变奢侈浪费的风气 D. 旨在抨击某些经济学家的迟钝
28. 从1947年4月到1956年5月,关贸总协定成员国进行了四轮贸易谈判,主要是美国和西欧国家之间以及西欧国家相互之间关于降低关税水平的协商谈判。1960年启动的第五轮多边贸易谈判,最终解决了欧洲关税同盟等问题。这反映出( )
A. 国际贸易形式多样化 B. 欧盟的影响力扩大
C. 多边贸易体制的完善 D. 资本流动的全球化
29.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了金融开放政策,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全球各市场出入的国际投机资本约有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每年经济总产值的20%,如此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上述现象说明( )
A. 金融发展助推国际贸易的繁荣 B. 发展中国家对外依赖日益弱化
C.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风险增加 D. 区域集团化下的利益普惠共享
30. 1987年,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以“不拥挤、无污染”以及“充满现代理念的城市格局与建筑”等因素入选“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4月,我国政府发布《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备受全球关注的中国首都北京面向雄安的世纪大疏解正式拉开帷幕。据此可知( )
A. 迁建新都已成为世界潮流 B. 人们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C. 城市化中的问题受到重视 D. 我国善于借鉴国外的经验
31. 2019年初,法国、德国和英国宣布与伊朗建立独立的欧元全球结算机制,到2019年10月这个结算系统增加到8个欧洲国家,2020年又有11个国家加入了这个结算体系:到2020年初全球至少有28个国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这表明( )
A 美国全球经济霸主地位彻底丧失 B. 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 欧元为中心的全球结算体系形成 D. 人民币开始成为全球结算和储备货币
32. 近日,美国OpenAI公司研发的深度人工智能App ChatGPT引发热议,有人称其为生产力工具,也有人因其能够代写论文而对此感到恐慌。根据美国美林银行预测,2025年以前,人工智能的“每年产生的创造性破坏的影响”可能会达到14万~33万亿美元。由此可见( )
A. 人工智能将取代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创造力
B. 科技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带来新挑战
C. 人工智能创造生产力的同时又破坏生产力
D. 人类尚未做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准备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英国议会邀请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来英国,共同登上王位。在此之前,议会发布《权利法案》规定立法、征税等权力归议会所有,同时还规定国王维持常备军的时间不可超过半年,否则无法得到议会拨款。进入18世纪后,国王甚至连内阁事务也不再干预。随着选举制的发展,政党取代个人成为政治生活的主角,两党相互竞争,获胜者可以获得组阁的权力。由多数党组成的内阁,虽然形式上仍由国王任命,实际上听命于议会。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发达的西北地区出现了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城市。然而这些人口众多的城市却没有议员名额,土地贵族集中的东南部各郡的农村地区和旧市镇虽然人口凋零,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新兴的工业贵产阶级要求扩大议会选举权,激进者主张实行普选、秘密投票。英国工人阶级也不断斗争,要求本阶级代表进入议会。本来不支持改革的首相墨尔本也认为“(改革)不可避免”。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案,将选举财产资格限制降为年收入10镑,租房者年租降为10镑,租地者降为50镑。总计有56个“衰败选区”的选民人数已不足2000,其代表名额被取消,重新分配给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光荣革命”后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不可避免”的原因,并分析英国议会改革的积极作用。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认为,在古代民族关系中,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是文化较低的民族被文化较高的民族所同化、融合。高者必然要同化、融合低者,这是一条“历史的永恒规律”。但是,我们一接触中国古代民族史的实际,就会感到这条“规律”不能完全概括、解释民族交融中的复杂问题,它只能说明中外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主要方面。可是,习惯于在已有的理论格局中因袭的人,却抱着这条规律不放,这就势必在研究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忽视少数民族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南北朝时期,北齐、北周统治阶层多为汉化浅而胡化深的集团,他们较南朝的统治阶层较少浮华虚诞,遗落世务,轻视妇女;而重视武事,讲究实际,重视寒门人才。陈寅恪说:李唐王朝“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这些才是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关键。
——摘编自古非《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思考》
材料二 综观中国古代史,便可发现几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二为民族关系也总是在斗争和交融中曲折地发展。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交融,而且伴随着每次交融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三为政治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也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交融息息相关。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极强的内聚力和亲合力。而中原地区就是一个熔炉,把周边不断涌入的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不断熔炼、提纯,最后浇铸成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创造出辉煌灿烂、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使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摘编自高鹏飞《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
(1)概括材料一关于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意义。
35. 对外贸易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以前的中国,海外贸易空间在四个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1世纪前后至6世纪,中国主要出口黄金和丝织品,海外贸易规模很小,海上贸易地域大体上局限于南海。6—10世纪,阿拉伯商人成为印度洋贸易的主力,中国的陶瓷外销从有限的奢侈品贸易转变为大量的订制生产和出口,海上贸易扩及日本、琉球和朝鲜。10—14世纪,许多中国大型船舶停泊于印度西海岸,中国也成为东海、南海和印度洋贸易的主导者。15—18世纪中期,借助于西方开辟的世界市场,中国的丝、瓷器和茶叶出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空前扩大,并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参与者。
——摘编自李伯重《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全球经济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
材料二 由于有了这个(欧洲)新的大客户,中国的三大出口商品——丝、瓷器和茶叶——的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了18世纪中后期,中国出口的瓷器、茶叶和生丝的一半或者一半以上都是输往欧洲。因此到了这个时期,欧洲成了中国商品的最大买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似乎转了一个大圈,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情景:分处欧亚大陆两端的中国和西欧,成为世界贸易的两大主体:中国出口,西欧购买。不过不同的是,如今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不再经过无数的中间人,也不再是以货易货的方式进行,而是在欧洲人开拓的世界市场这个广大的天地中,借欧洲人之手,把中国商品送到欧洲和美洲,换回中国商业经济发展亟需的、同时也是国际贸易赖以进行的硬通货——白银。到了此时,中国的海外贸易的空间范围达到最大限度,扩展到了全世界。
——摘编自李伯重《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全球经济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8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海外贸易发展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8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近代以来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交通运输发展与崛起情况表。
国家 交通的地位 基本概况
英国 近代交通革命与大不列颠的称雄 当英国获得“世界运输者”绰号的时候,他们也常常骄傲地自称为“世界工厂”。19世纪20年代以来,占世界工业产品一半的英国货中,又是一半内销,一半外销。
德国 运输技术更新与德国的跃进 德国火车头的动力由内燃机代替了蒸汽机。1866.年制成发电机后,内燃机车又开始被电气机车取代。火车动力更新,也促进了整个运输业发展。
美国 交通先行战略与美国的致富 空中运输是20世纪新兴的交通事业。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并试用飞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飞机工厂有24家,年产2万余架。1930年,飞机工厂扩大为122个航空公司,航线近25000千米。
日本 运输优惠政策与日本的崛起 明治政权以其“打破旧有陋习”和“向世界求取知识”的行动口号,特别优遇那些水陆交通运输的经营者;凡建筑铁道所需的土地,可以免征其租税,造船所需资金,每年可向政府领取25万元以上的补贴等。
——摘编自郭正忠《交通与文明——关于交通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交通革命”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共4页)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32个选择题,每小题所列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道小题1.5分,共48分)
1. “采集渔猎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定居的农耕生活固然是人类发展中的一次革命,但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 宗法制度产生于农业出现 B. 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
C. 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 D. 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农耕生活将人类固定在土地上,而且农业社会重视经验传承,由此产生了对祖先的崇拜,这说明农业文明推动了宗法观念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说明是农业催生了宗法制度,排除A项;游牧民族并不比农业文明优越,排除B项;崇拜祖先是宗法制的内容,但材料并能说明它是宗法制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C项。
2. 秦始皇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秦朝的郡县制之所以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原因在于( )
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级负责 B. 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
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 郡县官吏由中央和皇帝任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统治。而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吏被中央牢牢控制,郡县官吏由中央和皇帝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排除A项;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但不能解释材料现象,排除B项;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但C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反映郡县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的本质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3. 随着金属(尤其是铁器)农具与牛耕普及,唐代后期,江东人民改进笨重的直辕犁为曲辕犁(江东犁),大大提高了水稻耕作效率,长江流域得以大规模开辟和熟化,其优越的水热条件渐次得以发挥,演进为物产丰富、人文兴盛的地区。这说明( )
A. 铁犁牛耕率先在江东地区得到普及
B. 唐代后期的农田水利事业发展迅速
C. 农具革新成为社会演进的强大动力
D. 长江流域是世界水稻生产的发源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代后期,江东人民改进笨重的直辕犁为曲辕犁(江东犁),大大提高了水稻耕作效率,长江流域得以大规模开辟和熟化,其优越的水热条件渐次得以发挥,演进为物产丰富、人文兴盛的地区”可见唐代江东人民通过革新农具,改进笨重的直辕犁为曲辕犁(江东犁),推动了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由此得出农具革新成为社会演进的强大动力,C项正确;铁犁牛耕使用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率先在北方黄河流域得到普及,排除A项;题干的主旨并非农田水利事业,而是突出农具的改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排除B项;长江流域最早种植水稻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河姆渡居民时期,但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无从得出长江流域是世界水稻生产的发源地,排除D项。故选C项。
4. 唐朝规定,一个官吏必须有地方行政官经历,才能到中央担任监察官吏。宋朝规定,凡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这些规定表明监察官员( )
A. 权责范围的拓展 B. 地位的不断提高 C. 实际能力要求高 D. 权力得到了保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规定监察官必须有在地方任职的经历,宋代的监察御史必须具有两任县令经历,两个规定都体现了监察官员的资历要求,即工作经验、实际能力等方面的要求,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监察官员具体权责范围,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监察人员的任职要求,而不是其地位,排除B项;D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监察官员权力的保障,排除D项。故选C项。
5. 宋朝陕西蓝田吕氏兄弟制定的《吕氏乡约》的《乡约》部分包含“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4项约文条款和“罚式”“聚会”“主事”等3项制度性条款;《乡仪》部分则包含“宾仪”“吉仪”“嘉仪”“凶仪”等4种乡民日常生活所需遵循的礼节。据此可知该乡约( )
A. 推动了律令与乡规民约的逐渐合流 B. 具备了一定的行政职能
C. 意在构建儒家伦理主导的社会秩序 D. 开启了理学世俗化历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吕氏乡约》以儒家的礼义作为约束乡民的依据,儒家道德思想逐渐向民众生活渗透,意在构建儒家伦理主导的社会秩序,C项正确;律令与乡约的结合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此时的乡约属于民间自发约定,不具备行政职能,排除B项;程朱理学思想家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和世俗化,而材料强调乡约,排除D项。故选C项。
6. 宋代,上至皇室权贵、文化精英,下到地方士绅、市井小民,都流行用香为药、和香为食,更在日常诸事中与香为友。熙宁十年(1077年),仅广州市舶司购买并运至京师的乳香就达348673斤。这说明宋代
A. 民众生活趋向世俗化 B. 社会需求推动丝路贸易
C. 市民群体受理学影响 D.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宋代各阶层从上到下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香料,体现了香的社会需求量之大;结合所学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知识可知,巨大的社会需求所带来的利益刺激,推动了丝路香料贸易的兴盛,故选B项;材料不仅涉及民众,也提到上层统治阶级和文化精英,不仅描述了社会生活的特点,也涉及海上贸易的繁荣,故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宋人爱香与宋代文人倡导专修自身、崇尚道德有关,但材料并未涉及宋人爱香的原因,故C项错误;仅从广州市舶司的乳香交易量不能得出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的结论,故D项错误。
7. 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 )
A. 有利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B. 有利于解决政治与经济中心分离问题
C. 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相关 D. 有利于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可知,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需要仰仗江南,元朝时江南已经是经济重心,但元大都“去江南极远”,因而修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有利于解决政治与经济中心分离问题,B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元朝时江南已经是经济重心,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有利于解决政治与经济中心分离问题,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元朝的民族征服主要与民族政策和防止汉人威胁有关,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没有涉及民族问题,排除C项;与国际性商业大都会指的是对外贸易交流,京杭大运河和海上运输航线都是国内的,排除D项。故选B项。
8. 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溅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 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 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 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回答本题,需对材料有较好理解和掌握,材料中反映了明后期一些地方,佃户以劣质米交租或借故拖延、拒交,而政府勒令田主(土地的主人)交纳赋税,一些田主被迫借高利贷。ABC三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材料没有体现商业对农业冲击;佃户与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弱化或矛盾激化等。本题选D项“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商业发展 税收政策
9. 明清时期,广东佛山镇“俗善鼓铸”,铁器制造业规模宏大,铸器精良,远近闻名,仅炒铁作坊就有数十个,每一作坊有“数十砧,一砧有十余人”,从事炒铁的工人加在一起,“人有数千”,皆系雇佣而来。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 江南市镇生产的专业化 B. 工商联合生产并形成制铁行业垄断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达 D. 民营手工业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俗善鼓铸”“数十砧,一砧有十余人”“皆系雇佣而来”等可知,广东佛山镇善于制作铁器,且远近闻名,获得市场的欢迎,因此,各作坊雇佣工人以迎合市场需求,这反映了当时民营手工业劳动力商品化的趋势,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民营手工业劳动力商品化的趋势,而不是强调市镇生产的专业化,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垄断经营,排除B项;冶铁业虽然出现了新式的雇佣劳动关系,但不足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
10. 有学者认为,军机处的“生命力恰恰就在于皇帝对秘密政治的深刻认识和迫切需要从康熙朝到乾隆朝,以奏折、廷寄为核心的秘密政治有了很大发展,其间的关键,正是雍正朝军机处的成立”。可见,军机处的设立( )
A. 加强了君主集权体制 B. 是康乾盛世形成的基础
C. 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 D. 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皇帝对秘密政治的深刻认识和迫切需要……正是雍正朝军机处的成立”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有助于皇帝对政治的整体控制,有利于强化君主集权的体制,A项正确;军机处是雍正时期设立,不会推动康熙时期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决策效率,但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处与决策效率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清朝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主要体现在文字狱,与军机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下表所示为晚清时期德国礼和洋行进出口货物的情况。表中信息可用于研究晚清时期
行址 成立时间 主要进口货物 主要出口货物
天津 1886年 枪炮厂、面粉厂等机器设备;军火;铁路材料、客货车等 羊毛、草帽缏、猪鬃等
汉口 1891年 火药厂、钢材厂、煤矿器材设备等 植物油脂、棉花、鹅毛、鸭毛等
A.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 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互动
C. 中国货物进出口结构的合理化 D. 传统小农经济对外来侵略的抵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格内容体现了晚清时期中国进出口货物的种类,由此可用来研究当时中国与资本主义市场之间的互动,B项正确;仅根据进出口的货物种类不能体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进出口的结构是否合理,排除C项;根据进出口货物的种类无法得出小农经济对外来侵略的抵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9世纪40年代上海开埠后,当时陆路交通工具只有驾驶马匹的小车和使用人力的轿子。其中的轿子分官轿和民轿两种。官轿用于官场往来,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民轿都是两人抬的小轿,轿身较小。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马车和黄包车的兴起,轿子无法与之竞争,数量不断减少。20世纪初电车和汽车出现后,乘坐客轿的人越来越少,轿子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晚清轿子地位的变化( )
A. 反映自由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 说明中国近代化起步并不断发展
C. 折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变迁 D. 表明当时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兴起,逐渐淘汰了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这是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由此折射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变迁,C项正确;仅根据交通工具的变化无法说明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中国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排除B项;交通工具的变迁和政治制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北洋政府曾制订颁布了一系列的命令、条例、章程等文件,保护出国华工和海外侨胞,一战前后,为监督保护出国侨工设立了国务院侨工事务局、办理国籍证书处。1918年经旅俄华侨联合会请愿,设立莫斯科总领事馆保护侨民。这些举措反映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
A. 华侨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B. 政策性鼓励华工出国
C. 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D. 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北洋政府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措施保护出国的华工和海外侨胞,这一做法追随了国际社会的发展潮流,是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的表现,D项正确;北洋政府制定相关的制度措施并不代表华侨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排除A项;这些政策措施是为了保护出国的华工和海外侨胞,但并不是为了鼓励华工出国,排除B项;这些制度措施都是国内事务,并不是在参与国际事务,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33年到1934年,中国白银不断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以三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元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应对
A. 日本局部侵华战争 B. 中共的“工农武装割据”
C.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D.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33年到1934年”,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处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所以“币制改革”主要是为了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C项正确;当时日本局部侵华没有涉及到白银问题,排除A项;中共的“工农武装割据”是在农村中发展根据地,和经济没有太大关系,排除B项;根据时间,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全球化并未深入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5. 下图为1953年1月1日,群众收听广播中的婚姻法宣传。图中文字是:为贯彻婚姻法彻底肃清压迫妇女的一切封建思想残余而斗争。这反映出( )
A. 群众运动促使婚姻法出台 B. 政府大力宣传新婚姻法
C. 新婚姻法清除农村旧习俗 D. 妇女获得参与基层政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53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53年1月1日,群众收听广播中的婚姻法宣传”“为贯彻婚姻法彻底肃清压迫妇女的一切封建思想残余而斗争”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通过广播的方式大力向群众宣传新婚姻法,使全国兴起了宣传贯彻婚姻法的群众性运动,B项正确;1950年5月1日,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A项;新婚姻法为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和调整婚姻关系提供了政策依据,有利于打破束缚婚姻的封建枷锁和唤醒妇女的独立平等意识,“清除农村旧习俗”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妇女参与基层政务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如表是中国外交部长参加某次会议的一日行程安排表(节选)。据此判断,中国参与该会议( )
8:30 出席中国同印度尼西亚关于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协定签字仪式
9:00—12:00 出席各代表团团长会议
14:00 参加决议起草委员会会议
16:00—19:00 出席各代表团团长会议
19:00 宴请出席会议的印度尼西亚、锡兰、阿富汗、尼泊尔、叙利亚、菲律宾代表团团长
22:25 去印度总理尼赫鲁驻地同印度、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代表谈印度支那问题
A. 积极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进程
B. 讨论的核心议题是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 践行了“真、实、亲、诚”的外交理念
D. 为同亚非各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同印度尼西亚”“谈印度支那问题”等信息可知,该会议是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积极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进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1954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日内瓦会议讨论的核心议题是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7. 国家机构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先后进行过多次政府机构改革,在此过程中,政府机构改革原则由“精简、统一、效能”逐步转向“优化、协同、高效”。这说明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目标是( )
A.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根本保证
B.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
C. 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D. 已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改革计划经济体制,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是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C项正确;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非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根本保证,排除A项;“基本前提”属于条件,而不是目标,排除B项;“已满足”的说法不符合当前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8. 1983年,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的通知》,要求各省市都要选调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在基层进行重点培养,以便择优将他们选拔到适当领导岗位。从此,“选调生”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干部人事制度。这说明( )
A. 新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开始建立 B. 干部录用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
C. 选调生是国家干部的主要来源 D. 国家重视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国家选调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在基层进行重点培养,以便择优将他们选拔到适当领导岗位,说明国家重视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D项正确;1993年,国务院公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我国开始建立公务员制度,排除A项;《关于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的通知》属于国家政策,而非法律制度,排除B项;“选调生”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干部人事制度,但无法说明选调生是国家干部的主要来源,排除C项。故选D项。
19. 1964年50多个少数民族中的44个民族尚未离开传统聚居区。20世纪90年代,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到东部城市。到2000年,有28个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少数民族在全国分布范围显著扩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 我国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 D. 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1964年50多个少数民族中的44个民族尚未离开传统聚居区……到2000年,有28个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少数民族在全国分布范围显著扩大”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规模的变大,使少数民族在全国分布的范围有所扩大,B项正确;新中国初期就已经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三线建设指的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0. 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
A. 美洲地区有独特的农作物种植体系 B. 美洲地区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
C. 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 D. 跨区域大范围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5世纪以来(世界)。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与欧洲之间实现物种的传播,因此表明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D项正确;材料反映美洲与欧洲的跨区域物种交流,而非反映美洲独特的农作物种植体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美洲和欧洲的物种,未涉及美洲的社会体系,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对外殖民扩张打破了多元文明格局,排除C项。故选D项。
21. 格劳秀斯在1609年出版的《海洋自由论》中强调:广阔的海洋是自由的王国,在那里没有主权以及与主权相关的为主权国家统辖的独占性的所有权、航海权和贸易权,在没有主权的海洋,个人或国家的行为是自由的开放的。这一观点( )
A.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 有助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C. 为减少战争行为开辟新途径 D. 确认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在没有主权的海洋,个人或国家的行为是自由的开放的”可知,该规定有助于拓宽殖民范围,推动资本主义发展,B项正确;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A项;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减少战争行为开辟新途径,排除C项;D选项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2. 17世纪,英国学者对《大宪章》进行了重新解释,如用“人民”来置换贵族,用“人民对统治者的斗争”来类比贵族对国王的斗争,从而使《大宪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英国学者旨在( )
A. 扩大民权完善政党政治 B. 迎合民众扩大统治基础
C. 依托传统反对专制王权 D. 限制国王维护贵族特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时期的英国。据题意可知,英国学者用人民替换《大宪章》中的贵族,说明该学者借助英国贵族约束王权的传统来表达人民权力,所以是依托传统反对专制王权,C项正确;英国学者的目的是表达人民主权,并不是在完善政党政治,更不能体现扩大统治基础,排除AB项;英国学者的目的是表达人民主权,并不是维护贵族特权,排除D项。故选C项。
【分析】
【点睛】
23. 事务官与政务官两官分途是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政务官有任期,而事务官则长任。这种政治行政二分的制度设计( )
A. 体现了文官中立的政治原则 B. 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和持续
C. 导致了行政权力的急剧扩展 D. 铲除了政治腐败滋生的温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西方。根据材料“事务官与政务官两官分途是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政务官有任期,而事务官则长任”可知,事务官与政务官两官分途,政务官有任期,而事务官则长任,这种政治行政二分的制度设计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和持续,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文官中立的政治原则,排除A项;材料中事务官与政务官两官分途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据材料无法得出行政权力的急剧扩展,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政治腐败无法铲除,排除D项。故选B项。
24. 18世纪末,拿破仑征战四方,为解决因战线太长导致大批食品腐烂问题,他悬赏征集防止食品变质技术和装备。厨师阿佩尔根据自己经营食品的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同时制出第一批玻璃瓶罐头运往前线,大获成功,罐头食品由此诞生。这表明
A. 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确保食品安全 B. 战争是食品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C. 真空包装技术提升食品保存期限 D. 社会需要促进食品保藏技术革新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为解决因战线太长导致大批食品腐烂问题”“厨师阿佩尔根据自己经营食品的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体现的是罐头诞生是出于战争的需要,即社会需要促进食品保藏技术革新,D项正确;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需要,非战争,排除B项;真空包装技术提升食品保存期限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5. 1840年仅半年内,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棉纺厂就发生了1114起机器引起的工伤事故,造成22人死亡,109人截肢。死伤的工人几乎得不到赔偿,因为社会普遍认为工人选择干这一行完全是出于自愿,愿意承担风险,雇主也常常指责受伤的工人粗心大意。此种情况( )
A. 导致英国的发展滞后于后起的国家 B. 表明科学技术尚未与生产紧密结合
C. 反映欧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D. 推动西欧通过立法解决社会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伤频发,死伤的工人几乎得不到赔偿,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推动西欧国家通过有关工伤保险、工伤赔偿的相关法律,以解决相关问题,D项正确;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发展领先而非滞后,排除A项;工伤问题与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关系不大,排除B项;欧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D项。
26. 从1924至1926年,苏联通过了关于合作社的决议、农村工作的决议、单一农业税的决议等一系列决议,指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提高农产品价格、减轻农民赋税及发展合作社的重要性,并加以落实。这表明当时苏联( )
A. 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 B. 苏联模式的弊端已开始显现
C. 经济发展仍贯彻新经济政策精神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效显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24至1926年的苏联。根据材料“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提高农产品价格、减轻农民赋税”及所学可知,题干信息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特征,体现了当时苏联贯彻新经济政策精神发展经济,C项正确;当时的苏联并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1936年新宪法的公布,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排除B项;1921年,苏俄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27. 罗斯福在1932年竞选演说中谈到:“有些经济学家仍在试图找出到底是什么东西使我们在1929年遭受挫折。我虽然不是经济学家,但我认为我是了解的,使我们遭受打击的是十年的放荡不羁,十年的集团利己主义。”这一演说( )
A. 强调实现社会平等的意义 B. 体现实行国家干预政策的意图
C. 主张改变奢侈浪费的风气 D. 旨在抨击某些经济学家的迟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32年(美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罗斯福认为导致1929年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要摆脱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需要进行国家干预经济,B项正确;材料强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错误,未涉及社会平等和改变奢侈浪费风起,排除AC项;材料主要目的认为政府要实行国家干预的政策,而不是抨击某些经济学家的迟钝,排除D项。故选B项。
28. 从1947年4月到1956年5月,关贸总协定成员国进行了四轮贸易谈判,主要是美国和西欧国家之间以及西欧国家相互之间关于降低关税水平的协商谈判。1960年启动的第五轮多边贸易谈判,最终解决了欧洲关税同盟等问题。这反映出( )
A. 国际贸易形式多样化 B. 欧盟的影响力扩大
C. 多边贸易体制的完善 D. 资本流动的全球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到1960年(世界)。根据材料“第五轮多边贸易谈判,最终解决了欧洲关税同盟等问题”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关贸总协定进行了多轮贸易谈判,涉及到了美国、西欧等多个国家,解决了很多关于关税等贸易问题,反映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完善,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贸易谈判,与国际贸易形式无关,排除A项;欧盟成立于1993年,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资本流动,排除D项。故选C项。
29.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了金融开放政策,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全球各市场出入的国际投机资本约有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每年经济总产值的20%,如此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上述现象说明( )
A. 金融发展助推国际贸易的繁荣 B. 发展中国家对外依赖日益弱化
C.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风险增加 D. 区域集团化下的利益普惠共享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80年代世界。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增强,大规模资本流动几乎不收任何限制,增加了世界金融风险,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国际金融,没有涉及国际贸易、区域集团化,排除A、D项;发展中国家对外资本依赖增强,排除B项。故选C项。
30. 1987年,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以“不拥挤、无污染”以及“充满现代理念的城市格局与建筑”等因素入选“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4月,我国政府发布《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备受全球关注的中国首都北京面向雄安的世纪大疏解正式拉开帷幕。据此可知( )
A. 迁建新都已成为世界潮流 B. 人们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C. 城市化中的问题受到重视 D. 我国善于借鉴国外的经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87年,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以‘不拥挤、无污染’以及‘充满现代理念的城市格局与建筑’等因素入选‘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4月,我国政府发布《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备受全球关注的中国首都北京面向雄安的世纪大疏解正式拉开帷幕。”可知,巴西首都和中国雄安新区的建设受到全球关注,说明人们对于城市化的发展备受关注,C项正确;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迁建新都已成为世界潮流的信息,排除A项;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与材料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我国善于借鉴国外经验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31. 2019年初,法国、德国和英国宣布与伊朗建立独立的欧元全球结算机制,到2019年10月这个结算系统增加到8个欧洲国家,2020年又有11个国家加入了这个结算体系:到2020年初全球至少有28个国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这表明( )
A. 美国全球经济霸主地位彻底丧失 B. 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 欧元为中心的全球结算体系形成 D. 人民币开始成为全球结算和储备货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19—2020年(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独立的欧元全球结算机制,并且规模还在扩大;全球至少有28个国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说明欧元和人民币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对美元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体现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B项正确;“彻底丧失”,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趋势,并不是欧元为中心的全球结算体系,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断人民币开始成为全球结算和储备货币,排除D项。故选B项。
32. 近日,美国OpenAI公司研发的深度人工智能App ChatGPT引发热议,有人称其为生产力工具,也有人因其能够代写论文而对此感到恐慌。根据美国美林银行预测,2025年以前,人工智能的“每年产生的创造性破坏的影响”可能会达到14万~33万亿美元。由此可见( )
A. 人工智能将取代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创造力
B. 科技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带来新挑战
C. 人工智能创造生产力的同时又破坏生产力
D. 人类尚未做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准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信息,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热议,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解放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说明科技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带来新挑战,B项正确;“取代”表述不当,材料无法体现出来,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人工智能可能会产生“创造性破坏的影响”,并不是针对生产力的破坏,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人类应对人工智能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无法得出是否做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准备,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英国议会邀请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来英国,共同登上王位。在此之前,议会发布《权利法案》规定立法、征税等权力归议会所有,同时还规定国王维持常备军的时间不可超过半年,否则无法得到议会拨款。进入18世纪后,国王甚至连内阁事务也不再干预。随着选举制的发展,政党取代个人成为政治生活的主角,两党相互竞争,获胜者可以获得组阁的权力。由多数党组成的内阁,虽然形式上仍由国王任命,实际上听命于议会。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发达的西北地区出现了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城市。然而这些人口众多的城市却没有议员名额,土地贵族集中的东南部各郡的农村地区和旧市镇虽然人口凋零,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新兴的工业贵产阶级要求扩大议会选举权,激进者主张实行普选、秘密投票。英国工人阶级也不断斗争,要求本阶级代表进入议会。本来不支持改革的首相墨尔本也认为“(改革)不可避免”。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案,将选举财产资格限制降为年收入10镑,租房者年租降为10镑,租地者降为50镑。总计有56个“衰败选区”的选民人数已不足2000,其代表名额被取消,重新分配给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光荣革命”后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不可避免”的原因,并分析英国议会改革的积极作用。
【答案】(1)变化:君主的权力日益受到制约;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两党制的政治体制形成;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
(2)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土地贵族的衰落以及旧选区的衰败。工人阶级的不断斗争。
积极作用:使新兴资产阶级进入议会分享国家权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普选权的扩大;推动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成熟;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变化:根据材料“同时还规定国王维持常备军的时间不可超过半年,否则无法得到议会拨款”可知,君主的权力日益受到制约;根据材料“议会发布《权利法案》规定立法、征税等权力归议会所有”可知,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根据材料“政党取代个人成为政治生活的主角,两党相互竞争”可知,两党制的政治体制形成;根据材料“由多数党组成的内阁,虽然形式上仍由国王任命,实际上听命于议会”可知,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原因:根据材料“英国工业发达的西北地区出现了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城市”“新兴的工业贵产阶级要求扩大议会选举权”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根据材料“土地贵族集中的东南部各郡的农村地区和旧市镇虽然人口凋零,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可知,土地贵族的衰落以及旧选区的衰败;根据材料“英国工人阶级也不断斗争,要求本阶级代表进入议会”可知,工人阶级的不断斗争。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将选举财产资格限制降为年收入10镑,租房者年租降为10镑,租地者降为50镑”“其代表名额被取消,重新分配给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的影响可从使新兴资产阶级进入议会、促进了普选权的扩大、推动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成熟及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认为,在古代民族关系中,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是文化较低的民族被文化较高的民族所同化、融合。高者必然要同化、融合低者,这是一条“历史的永恒规律”。但是,我们一接触中国古代民族史的实际,就会感到这条“规律”不能完全概括、解释民族交融中的复杂问题,它只能说明中外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主要方面。可是,习惯于在已有的理论格局中因袭的人,却抱着这条规律不放,这就势必在研究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忽视少数民族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南北朝时期,北齐、北周统治阶层多为汉化浅而胡化深的集团,他们较南朝的统治阶层较少浮华虚诞,遗落世务,轻视妇女;而重视武事,讲究实际,重视寒门人才。陈寅恪说:李唐王朝“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这些才是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关键。
——摘编自古非《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思考》
材料二 综观中国古代史,便可发现几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二为民族关系也总是在斗争和交融中曲折地发展。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交融,而且伴随着每次交融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三为政治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也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交融息息相关。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极强的内聚力和亲合力。而中原地区就是一个熔炉,把周边不断涌入的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不断熔炼、提纯,最后浇铸成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创造出辉煌灿烂、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使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摘编自高鹏飞《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
(1)概括材料一关于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意义。
【答案】(1)观点:少数民族“汉化”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向,同时中原地区的“胡化”也是民族交融的内容,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塑造、发展也产生了重大作用。
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融,这符合马克思所说的“历史规律”;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对门阀制度的冲击与破坏,对中原地区的社会风气、价值观念方面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隋唐皇室与少数民族血统有直接关系,少数民族官员在隋唐统治阶层中占很大比重。隋唐王朝朝气蓬勃,文教昌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在民族交融中,文化、文明较高的民族的事物不一定全是先进的,就其文化传统而言,也有落后腐朽的东西,如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明代空疏的理学思想。(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意义: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政治的安定;促进了中国历史和文化始终不间断的传承和发展;缔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的形成。(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 马克思认为,在古代民族关系中,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是文化较低的民族被文化较高的民族所同化、融合”可拟定论点为:少数民族“汉化”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向,同时中原地区的“胡化”也是民族交融的内容,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塑造、发展也产生了重大作用。关于阐释可从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汉族经济文化的融合、对当时汉族政权的冲击、对隋唐王朝的影响及辩证看待的角度少数民族入侵这一史实等方面进行分析。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意义:根据材料“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而且伴随着每次交融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极强的内聚力和亲合力”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政治的安定、促进中国历史和文化始终不间断的传承和发展、缔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及推动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
35. 对外贸易是社会发展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以前的中国,海外贸易空间在四个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1世纪前后至6世纪,中国主要出口黄金和丝织品,海外贸易规模很小,海上贸易地域大体上局限于南海。6—10世纪,阿拉伯商人成为印度洋贸易的主力,中国的陶瓷外销从有限的奢侈品贸易转变为大量的订制生产和出口,海上贸易扩及日本、琉球和朝鲜。10—14世纪,许多中国大型船舶停泊于印度西海岸,中国也成为东海、南海和印度洋贸易的主导者。15—18世纪中期,借助于西方开辟的世界市场,中国的丝、瓷器和茶叶出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空前扩大,并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参与者。
——摘编自李伯重《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全球经济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
材料二 由于有了这个(欧洲)新的大客户,中国的三大出口商品——丝、瓷器和茶叶——的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了18世纪中后期,中国出口的瓷器、茶叶和生丝的一半或者一半以上都是输往欧洲。因此到了这个时期,欧洲成了中国商品的最大买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似乎转了一个大圈,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情景:分处欧亚大陆两端的中国和西欧,成为世界贸易的两大主体:中国出口,西欧购买。不过不同的是,如今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不再经过无数的中间人,也不再是以货易货的方式进行,而是在欧洲人开拓的世界市场这个广大的天地中,借欧洲人之手,把中国商品送到欧洲和美洲,换回中国商业经济发展亟需的、同时也是国际贸易赖以进行的硬通货——白银。到了此时,中国的海外贸易的空间范围达到最大限度,扩展到了全世界。
——摘编自李伯重《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全球经济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8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海外贸易发展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8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海外贸易的规模扩大;出口商品种类增多;空间范围扩大;由贸易的参与者变为主导者;海外贸易具有明显阶段性。(三点)
(2)变化:欧洲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对象;转手商人由波斯、阿拉伯人变为欧洲商人(或不再经过中间人,不再以货易货,而是逐渐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贸易空间范围扩展到全世界;由中外双向对等贸易,变为局限于中国本土接纳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单向格局。外贸主动权发生转移(两点)
原因:
世界角度: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思想解放运动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断发展;社会转型加速。(任答二点)
中国角度: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赋税制度改革,白银货币化;外贸发展从开放走向封闭,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其他: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等。(任答三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15—18世纪中期,借助于西方开辟的世界市场,中国的丝、瓷器和茶叶出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空前扩大,并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参与者。”得出海外贸易的规模扩大;出口商品种类增多;根据“6—10世纪,阿拉伯商人成为印度洋贸易的主力,中国的陶瓷外销从有限的奢侈品贸易转变为大量的订制生产和出口,海上贸易扩及日本、琉球和朝鲜。10—14世纪,许多中国大型船舶停泊于印度西海岸,中国也成为东海、南海和印度洋贸易的主导者。”得出空间范围扩大;由贸易的参与者变为主导者;从材料中所涉及的几个阶段可得出海外贸易具有明显阶段性。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到了18世纪中后期,中国出口的瓷器、茶叶和生丝的一半或者一半以上都是输往欧洲。”得出欧洲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根据“不过不同的是,如今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不再经过无数的中间人,也不再是以货易货的方式进行,而是在欧洲人开拓的世界市场这个广大的天地中,借欧洲人之手,把中国商品送到欧洲和美洲,换回中国商业经济发展亟需的、同时也是国际贸易赖以进行的硬通货——白银。”得出转手商人由波斯、阿拉伯人变为欧洲商人;根据材料中的范围可得出贸易空间范围扩展到全世界;根据所学得出由中外双向对等贸易,变为局限于中国本土接纳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单向格局。外贸主动权发生转移(两点)原因:世界角度:结合材料的时间,可从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思想解放运动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断发展;社会转型加速等角度概括。(任答二点)中国角度:根据所学,从中国在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技术等方面概括。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近代以来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交通运输发展与崛起情况表。
国家 交通的地位 基本概况
英国 近代交通革命与大不列颠的称雄 当英国获得“世界运输者”绰号的时候,他们也常常骄傲地自称为“世界工厂”。19世纪20年代以来,占世界工业产品一半的英国货中,又是一半内销,一半外销。
德国 运输技术更新与德国的跃进 德国火车头的动力由内燃机代替了蒸汽机。1866.年制成发电机后,内燃机车又开始被电气机车取代。火车动力更新,也促进了整个运输业发展。
美国 交通先行战略与美国的致富 空中运输是20世纪新兴的交通事业。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并试用飞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飞机工厂有24家,年产2万余架。1930年,飞机工厂扩大为122个航空公司,航线近25000千米。
日本 运输优惠政策与日本的崛起 明治政权以其“打破旧有陋习”和“向世界求取知识”的行动口号,特别优遇那些水陆交通运输的经营者;凡建筑铁道所需的土地,可以免征其租税,造船所需资金,每年可向政府领取25万元以上的补贴等。
——摘编自郭正忠《交通与文明——关于交通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交通革命”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答案示例:
论题:交通革命助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
阐述: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而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的发明,推动了水上交通和陆上铁路建设两项交通革命的进行,英国由此获得“世界运输者”的绰号。随着英国对外贸易的扩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德国注重设备和技术更新,交通工具的动力由蒸汽机到内燃机再到发电机,大大促进了德国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并引发了英德对世界市场的争夺。美国在空中运输方面优势显著,航空工业的发展|以及利用两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拓展对外输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行运输优惠政策,利用国家力量推动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造船业的兴旺为它带来海外贸易的蓬勃和金融市场的繁荣,使日本跻身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之列。
综上所述,许多国家工业化和国家崛起的成功经验,是从发展交通事业入手。交通运输建设事业的发展,推动其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近代交通革命与大不列颠的称雄”“运输技术更新与德国的跃进”“运输优惠政策与日本的崛起”等信息,结合所学近代交通变迁的相关史实可得出论题:交通革命助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
其次,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分析阐述,如通过阐述英、德、日等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与国家振兴、国际竞争的关系,说明交通革命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德国经济的腾飞和日本跻身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之列的关系。如: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而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的发明,推动了水上交通和陆上铁路建设两项交通革命的进行,英国由此获得“世界运输者”的绰号。随着英国对外贸易的扩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德国注重设备和技术更新,交通工具的动力由蒸汽机到内燃机再到发电机,大大促进了德国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并引发了英德对世界市场的争夺。美国在空中运输方面优势显著,航空工业的发展|以及利用两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拓展对外输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行运输优惠政策,利用国家力量推动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造船业的兴旺为它带来海外贸易的蓬勃和金融市场的繁荣,使日本跻身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之列。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如许多国家工业化和国家崛起的成功经验,是从发展交通事业入手,交通运输建设事业的发展,推动其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解题过程中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含解析)